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在我看来,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他学习不好可能是碰到了困难,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具体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唠叨或训斥。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在这里,我愿意试着分享一下习惯培养的六大步骤,或许会给父母们一点启示:
习惯培养第一步
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时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于心并提前落实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理也会爱到欢迎。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
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对他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决定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然后,孙老师让男孩子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孙蒲远老师不愧是全国特级老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
习惯培养第三步
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少年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不要盲目阻止孩子追星,尤其是偶像对青春期的孩子极富吸引力,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老师完全可以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第四步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再主动再到自动。
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
这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
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假期到了,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
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家里有个学生,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在客厅看电视,韩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最好是家里有专门的书房,孩子一张桌子做功课,父母在另一张桌子专心看书、练字。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喜欢阅读、写字的好习惯。
然“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上帝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该怎样教育孩子,有什么方法?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
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算再也不会,也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1、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父母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2、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3、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4、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5、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6、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7、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8、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9、事事代替
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10、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的事半功倍方法
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养好的习惯,但是大多数父母都是还没来得及学习怎么做父母,就做了父母的。在摸索中前进,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经历的过程。
有的父母摸索对了,事半功倍;有的父母摸索错了,后果堪忧。有什么方法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好教养呢?我们提出三大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各位父母减少摸索,事半功倍。
第一,可以责备,不要怒骂;可以训导,不要体罚。
父母责骂小孩只能有一个目的,让他知道错在哪里,再引导他把不好的习惯改掉,这才是正常的。而且一定要慎重自己的言语,不可以生气了就口不择言,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情都做不好,真是没出息”之类的话,甚至有些父母一旦听说孩子做错了事情,动辄乱加打骂,这都是非常糟糕的行为,还会养成孩子自卑、胆小怕事的不良心理。
作为父母,难道你就没有责任吗?你应该帮他改正,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下次不再做错就好了。所以,父母要客观冷静,很明确地把事情搞清楚之后,再做处理,这样才不会伤害亲子感情,才能帮助子女不断进步。
第二,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不需要跟他讲理由。
比如叫孩子吃青菜,你有什么理由可讲呢?你又懂得多少呢?很多妈妈道听途说,跟孩子说什么吃青菜可以补充维他命E。老实讲我们现在吃维他命都是很危险的。因为每一个人需要的维生素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你现在给他吃这么一大堆维他命,不一定好。尤其是综合维他命更糟糕,就相当于把小孩当机器猛灌。
所以很多事情,既然你搞不清楚,就不要长篇大论跟你的小孩讲道理,否则就是自欺欺人。习惯就是习惯,有什么道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坐要坐好,我不知道。我祖父就是坐得好好的,我爸爸也坐得好好的,我也坐得好好的,你也给我坐得好好的,就没事了嘛。
老实讲,习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乱加否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习惯,否则搞得乱七八糟,只能自食其果。其实,将来小孩长大后,他自然会知道的。我不相信父母自己能把道理说清楚,而且我也不相信你告诉小孩道理,他能听明白。道理就是这样而已。
第三,男孩女孩一样好,但需要不同的教养。
我是很反对男女同校的。大家若是真正用心去分析,就会发现男女同校利少弊多。当然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既然你的孩子是男女同校,那么家庭教育就要做适当的调整。
女孩子要教她矜持、会害羞,不能在大街上跟男孩子勾肩搭背、拉拉扯扯;人家请你吃饭,也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女孩一定要有内在美,将来才能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男孩子就要意志坚强,不能哭就是不能哭。男人有泪往肚子里面流,男人会哭不是因为伤心,也不是怕困难,而是在很感动的时候自然热泪盈眶,这是一种责任感的表现。当你克服一切困难,把事情完成了,哭是可以的。如果遇到困难就哭,什么事情办不成就哭,那以后怎么做事情呢?要知道,人生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记住,男女各自发挥所长,互相补足,这才是家庭。要把儿子培养成有男子气概,把女儿培养成很有气质,这才叫家庭教育。
其实,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在成长,而且得到的比子女还多。你的孩子越顽皮,你得到的越多。如果朝这方面想,你就应该感谢他了。
其实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没有生小孩以前,我们自己根本就跟孩子一样,可是生了小孩以后,自然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会想到,做人家妈妈要像个妈妈的样子,做人家爸爸就要像个爸爸的样子,于是就开始学习做妈妈、做爸爸。而做了人家的父母,才知道父母很辛苦,才会更加去孝顺父母,更加爱惜自己。
习惯培养第一步
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认同和信心。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对一个学生来说,养成确认的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如平时写完作业认真检查,考试时仔细审题,与别人有约的事情要牢记于心并提前落实等。这样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会好,为人处理也会爱到欢迎。
习惯培养的第二步
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一个男孩子上课时很调皮,把任课老师惹生气了,下课了全班同学都埋怨他,这个小男孩很懊恼,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孙蒲远老师。
孙老师做过4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经验丰富,是位全国特级老师。她听了小男孩的话,对他说:“犯了错就认错还是好孩子嘛。那你决定怎么认错呢?”小男孩说:“我去给老师赔礼道歉,再给老师鞠个躬。”孙老师说:“鞠躬很好,会让对方知道你很有诚意。可是你会鞠躬吗?试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点了一下头。孙老师摇摇头说:“这不是鞠躬,这只是点头嘛,点头道歉缺乏诚意。”那个男孩愣住了,因为长这么大,他从来不知道鞠躬与点头有什么区别。
这时,孙老师站起来,给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头,双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弯曲与地面平行,再平身,这才是鞠躬。然后,孙老师让男孩子练习了几次,才让他去给任课老师认错。
孙蒲远老师不愧是全国特级老师,她教育学生不光有耐心,还有细心,因为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好习惯。甚至可以说,没有细节的指导,就没有儿童教育。
习惯培养第三步
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少年儿童时代就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孩子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不要盲目阻止孩子追星,尤其是偶像对青春期的孩子极富吸引力,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的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老师完全可以把偶像变为榜样。
习惯培养第四步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再主动再到自动。
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做父母的都很明白,孩子小的时候容易乱,早上起来,我的袜子呢?我的鞋呢?裤子都找不到了,东找西找的,很乱。这就是没养成一个习惯。
这时候父母可以让孩子晚上睡觉以前,把衣服叠好,把鞋子放好,都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把自己上学的书包有序地整理好。孩子开始不会,父母可以指导,演示一下,然后弄乱了让孩子做,孩子往往就很有兴趣,像军人一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五步
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假期到了,这个假期你要好好把你写字握笔的姿势练好,开学前我要检查。”
这种做法恐怕不行,孩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笼统的要求对他们难以起作用。因此父母要把大计划分割成很多个小计划,并不断地与孩子一起总结评估:今天做得好,可以奖励一颗小星星;7天都得到小星星,可以换1颗大星星;获3颗大星星,就可以获得更高的奖励。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习惯培养的第六步
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家里有个学生,就需要家庭成为书香之家。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在客厅看电视,韩剧一集接一集地看,看得泪水涟涟,还说:“孩子,别看电视,你要好好学习,写作业去。”孩子能专心学习吗?
最好是家里有专门的书房,孩子一张桌子做功课,父母在另一张桌子专心看书、练字。这样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会养成喜欢阅读、写字的好习惯。
然“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的结晶,是上帝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父母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惯的培养是门科学。那么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
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1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2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3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算再也不会,也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4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平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孩子不爱听。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是因为父母说的话不是孩子想要的,而孩子最想听父母说的这六句话,大多数父母却想说而不敢说!
01
我为你感到骄傲
孩子:妈妈,这次我参加了学校的篮球比赛,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呢!
妈妈:没事别参加那些乱七八糟的比赛,有时间多看点书。将来上大学又不考篮球!
孩子:又是看书,天天的除了看书,就不能让我做点别的事情了吗?而且这次篮球比赛是几个学校联合举办的,我们还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比赛呢。
妈妈:参加个篮球比赛得了第一名,你还骄傲上了是吧。
孩子:我喜欢篮球,妈妈,你就不能支持一下我吗?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非常爱自己的父母,所以很多时候更希望得到父母的鼓励与支持。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说一句:“孩子,我为你而感到骄傲,你的篮球技术这么好,参加市里的比赛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的。”
那么孩子听到后就会对父母非常的认可,而不会因为不耐烦的态度感到受伤。
因为孩子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是:“我的努力和付出,妈妈都看在眼里了,我还是很棒的!”
02
我爱你
妈妈:你怎么把这个纸板撕得乱七八糟的,水还撒了一地,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孩子:妈妈,不是我撕的,是狗狗刚刚跑过来乱咬,把我正在做的东西毁了。
妈妈:你做这东西干什么,有啥用。
孩子:我今天在学校里,小雨跟我说他给妈妈做了一个风车,妈妈很开心。所以我也想试着做一下。
妈妈:孩子,谢谢你,不过这个纸板已经坏了,就不用做了。妈妈知道你的心意就好了。
孩子:可是,我想做给妈妈。
有时候孩子想做东西给妈妈,不仅仅是表达心意,而是想让妈妈开心,以此让妈妈表达对孩子的爱意。
如果妈妈这个时候跟孩子说一句:“孩子,谢谢你对妈妈的爱,我也爱你。”就可以让孩子此刻,因为东西没做成的失落心情得到治愈。
因为“我爱你”三个字能够让孩子明确的感受到:“妈妈明白我的心意,即使礼物没收到,但妈妈依然是爱我的。”
03
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孩子:妈妈,我害怕。
妈妈:没事,有啥可怕的,妈妈在你旁边的。
孩子:可如果小轩再来打我怎么办?
妈妈:不要想那么多,总会过去的。
孩子:可我还是怕,我晚上还会做噩梦,他又来打我了。
当孩子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产生害怕的心理时,他会更恐惧事件的再次发生或者再见到这个人。
但如果家长这个时候跟孩子说:“孩子,这种事情以后都不会再发生了,我们可以安心地过自己的生活,还有爸爸妈妈陪着你,有问题我们都可以一起解决的。”
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安定感,不用再担心自己被打,而勇敢的继续向前走。
就像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虐童事件,对孩子势必会造成一些心理阴影,家长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抚慰孩子的心灵。
告诉他这些事情以后都不会再发生了,让他相信美好的存在,逐渐走出伤害。
04
对不起
妈妈:老师跟我讲你昨天的作业没交,你是不是又跑出去玩了?还是没写跟老师撒谎说丢了?
孩子:我是落在同学家里了,没丢也没有不写。
妈妈:我看你就是找理由,想逃避昨天的作业。
孩子:我没有,你每次都冤枉我,要不然我明天让同学帮我带下。
有时候家长也会误会孩子,但事后往往会忘记跟孩子道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说:“为何总冤枉我,还从不记得。”
其实孩子很希望父母能够跟他道歉,表示对他的在意。哪怕说句:“孩子,对不起,是妈妈误解你了,向你道歉”这样简单的话,都能让孩子开心好半天。
因为父母的道歉会让孩子明白:“妈妈也会犯错,但是妈妈为了不让我伤心,而跟我道歉,让我学会如何原谅别人,如何用爱化解矛盾。”
05
这不是你的错
妈妈:你整天不回家都去哪儿鬼混了?
爸爸:我这不是回来了吗?别唠叨了,听着就烦!
孩子:爸爸,你看,这是我今天课上刚学的折叠小船。
爸爸:哦,看到了,我累了,去睡会。
孩子: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都不愿意跟我多说几句话。
妈妈:你能不能跟孩子说几句话,别一回来就倒头就睡。
爸爸:我不是说了吗?我看到了,但我确实很累,我要睡觉。
孩子总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会做一些事情试图取悦父母。一旦父母反应冷淡,孩子就会误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父母才不喜欢。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及时的告诉孩子:“孩子,爸爸是比较累,不是不喜欢你,这不是你的错。”
就足以让孩子知道父母真实的想法,原来“我并没有让父母很讨厌,父母只是比较累了,需要休息而已。”
06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孩子:妈妈,我不想让你离开我,我不要。
妈妈:孩子,妈妈今天要去上班,你不要闹。
孩子:我不,我害怕你离开我,那样我真的太可怜了!
妈妈:我不上班,哪有钱生活呀,所以你要听话。
孩子:可我不想像我同桌那样,妈妈离开她就再也没回来了。
孩子惧怕分离,这会让他失去安全感,内心变得脆弱与无助。如果经常听到:“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就会产生更多的分离焦虑。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告诉他:“我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只是去上班,等到了6点就回家了,你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等我回来。”
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带给孩子强大的支撑,抚平孩子内心焦躁的情绪。还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柔与呵护。
[心形动态分割线]
生活需要物质的满足,但孩子的精神成长却需要爱的灌输。
而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就是语言,看似每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温暖的支柱与抚慰。
哪怕是工作比较忙的父母都可以抽出一句话的时间,对孩子说些“好话”,“说不出的话”,才能减少孩子心理的创伤,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其温情、有人激发其斗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之为: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家庭教养方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归类为:
民主型:父母能够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对子女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也鼓励子女和自己交流;
专制型:父母操控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听命,享有权威。对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宽容;
溺爱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对子女“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于奔波,主要满足子女的物质条件,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又有人把这些归类分为两大类: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
有意或无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总是伴随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过我们自身却后知后觉,我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却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印上了某种烙印。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孩子自己,经常听到其他人聊起他们父母:谁的父母很严厉,谁的父母很通情理之类。虽然不能严格把某一家庭教养方式归类到哪一种里面,但我们也很容易能从教科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结果,或许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有些启示和指导:
父母的教养方式只要是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情感温暖的教养,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走向社会以后,也会更少的体验到社会孤独感。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能动性,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亲)采取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子女便会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欢、偏执、高焦虑、敌对等情绪体验。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产生自我否定,而且还自卑易怒。极端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压抑、自卑或者冷酷残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学专家在儿童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不管何种教养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多疑、自卑,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
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发现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母亲严格同时父亲宽松,或者母亲宽松而父亲严格的现象皆有。其实,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和教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本观点和侧重点不同。偏严格的一方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偏宽松的一方倾向于对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体贴和宽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沟通。父母在交换彼此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协商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案,最终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态度。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和态度向子女传达其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孩子,父亲母亲是他们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那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养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在其中,父母始终保持教养一致,使孩子体验到既不被放纵,又不被过分要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相信《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