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学时,教育可没有那么势利

12-10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上学时,教育可没有那么势利”,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现在,一个小孩的教育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允许生两个孩子了,好多人都不敢生两个孩子,觉得一个孩子已经承受不了了。我的父母辈,从前一家子生好多小孩是常事,一家有六七个小孩在我的亲戚朋友里是很平常的。一般的工薪阶层,所谓的公教人员,几个小孩也都能上学。

那时候大多数是私立学校要交学费。但公立学校真的不用交费,这个很清楚。比如一个县、一个市都有县立或市立中学、小学,都是完全不交学费的,而且它多半是教育质量最好的。因此贫寒子弟只要凭成绩考进去,就可以上学。

我就觉得纳闷,现在上学的费用怎么那么高?现在人的收入情况,从城市来讲,平均应该比以前高。四十年代,一般工薪阶层的收入相当低了,生活拮据。但小孩上学的问题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吃不消。

等到上大学之后,如燕京大学、沪江大学这种私立学校学费确实比较高。这种学校,一般中产以上的家庭才出得起学费。但是它们也有奖学金,成绩好自然就可以免学费,另外家庭贫寒也可以申请。但是国立大学是绝对不要钱的,比如清华,一个子儿也不交,只需交饭费。现在我确实觉得很纳闷,抚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怎么就那么高?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挑学校看升学率是本末倒置”

从前我们挑学校,说一个学校好,一般会说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好,教员很好,风气很好,学生在里面都好好学习、不瞎闹,管得比较严,是这样看的。很少听到“升学率”个说法,没有说挑学校是挑升学率的,因为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考大学自然好一些。而不是本末倒置,说先有升学率然后学校更好一些,而是先有好的教育质量,将来学生出来才容易考上好学校。这整个观念跟现在很不一样。

学校培养趋炎附势的精神是最大失败

孩子从小应该得到关怀和爱。我经常从报纸上看到,那些非法虐待孩子的事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有的老师经常对孩子加以讽刺,完全没有感情。因为老师自己的业绩跟学生的成绩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个孩子扯了班级成绩后腿,老师就会把成绩不好的孩子看做仇人。这样对孩子影响就太大了,将来长大以后要么也变成这样的人,要么变得非常自卑。

据说现在教师也是很难考的,但他们对学生的态度怎样、有没有善良的本质,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前上学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也会批评,但他是很负责任、很诚恳的,没有与学生为敌的态度。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制度,将升学率和老师的升职以及所有经济利益相联系是绝对错误的,这种制度本身制造了这些扭曲。

至于说赞助费动辄几十万,这些绝对是教育腐败,根本就不应该被允许。可是现在一切都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掌控之内,这一类的事情为什么就不管。如果这样的话,根本没有教育公平可言了。

“文章被拿来分析‘作者意图’很滑稽”

那时候上国文课,没有一天到晚总分析作者意图这些内容。老师很欣赏这篇文章,就带着大家一起念,跟我们说这点怎么好怎么好,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也就对这篇文章或者这首诗有了印象,主要是一种熏陶和感染。

现在一篇文章要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又分这个是记叙文,那个是抒情文,这样好像就很科学。古文向来不这样分,而且文史哲是相通的,念完以后觉得文气特好,然后就记住了,经过融化和熏陶,最后变成一种文化底蕴,而不是实用工具。这是我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我有一篇文章,大概前几年,上海有一个教辅机构把我的文章收入教辅教材,然后给我寄过来一份。上面就写“作者意图”是什么等等,我一想我哪有这意图呀。里面还有问答,这一段说明什么、第二段说明什么。我就觉得特别滑稽,我还活着呢,他也不来问问我。过去古人写的文章,就死无对证了,凭后人去分析。

当然这作为某种学术研究可以,但不能作为整齐划一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我觉得特别是文学方面,没有必要非要那么清晰地讲清楚,还要给它做一个判断,这是进步的,那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等等。

“民族精神堕落与否教育最关键”

我有过一个说法,可能说出来很犯忌。我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垮台,一是因为腐败,二是因为腐败还不彻底,就是说官场是腐败,而整个社会没有腐败,教育、文化、新闻界没有腐败,知识分子没腐败。所以他们还追求正义,觉得受不了这个腐败的政府,所以要想办法反对它。还认为有另外一个希望,就都跑到解放区去了。

因为社会上正义感比较强,但如果这个社会所有人都腐败了,连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都腐败了,没有人受不了,那也就大家见怪不怪,也不会有人拍案而起,要改变这个社会。清华大学的孙立平老师有一个说法:现在的危险不在于揭竿而起的动乱,而在于全社会的溃烂。我很认同这个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堕落是很可悲,很可怕。而教育是最关键的方面。

现在知识爆炸,小孩聪明得不得了,知道很多事,玩iPad、玩电脑,我玩不过十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知道的事情也不少,但是整个精神,特别是教育精神,我们教给他们什么?精神支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比家庭的富有、父母的地位。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不是知识学多少,而在于现在的嫌贫爱富、非常势利的风气,这是很糟糕的。

“教育不应该有让人种退化的危险”

还有一个感觉,小孩是需要管的,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但管孩子什么方面非常重要。我觉得很多家长管的不是地方,孩子在外面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不管,就是分数管的很厉害。所以,我觉得基本的教养和基本的文明是最重要的。

但总的原则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才的,不要像盆景一样按照大人的口味加以扭曲,你觉得这样比较好看,就一定要把它弯过来。要让孩子自然地茁壮成长,前提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有正确的态度,适当地浇水、护理。

但现在麻烦就在这儿,我还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现在这种教育会有使人种退化的危险。学生如果这样教出来,其中一部分会变成老师,更大一部分会变成家长。按照这个路子,就越来越下滑了。

可是这一代人早就过去了。现在好像经济好了,老师的待遇也提高了,整个硬件也好了,但是一代一代这样培养下去的话,那就在精神上一代一代退化下去,我的担心就在这儿。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引发孩子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外国的教育机构就觉得我们特别奇怪,“三好学生”,哪有一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别的学生,这个学生有这个长处,那个学生有那个长处,怎么就有一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这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育孩子没你想的那么难


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异常复杂,常常是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轻松应对育儿这个大问题。曾经有这样一位父亲,每天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跟孩子每天提几个问题就OK了。

这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 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 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上面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父母呢?孩子是要全面发展的,孩子的教育父母责任重大。

妈妈,我以为你没有梦想


那天偶然看到嘉倩的那篇《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当时只是匆匆看了两行就关掉了。今天忽然想起那篇文章,于是准备转发给老妈。

按下“发送”之前又仔细看了一遍,却发现这篇文章的每一行都让我共鸣至深,以至于让我哭个不停。里面的很多情节,仿佛就是在说我的母亲。

大约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吧。

想起昨天跟你打电话,你说起最近眼睛总是跳,每一次眼睛跳都会很担心我,怕我有什么事情发生。你对我说,你可千万要注意安全啊。“我每当有心情不好的事情,都会想想你,想到你就开心很多,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啊。”

当时听到这句话忍不住鼻子一酸,虽然嘴上只是笑着说“我一直宅在家里复习考试呢,能有什么事情呀”

18岁那年离开家,飞到地球的另一边。你一夜没睡,只是为了等我着陆后给你打电话。之后的每一次旅行,不管是美国的东西海岸还是欧洲的大小城市,你总是会笨拙的把我的飞行日期记录在日历上,还会反复问我是不是计算进去了时差。

每 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想方设法先给你打电话,因为我知道,每当我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总是在几千里外替我揪心。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寄一张名信片给你,因为我希望 可以让你看到我所看到的城市和风景。可是你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那些明信片上是你曾经想去的地方,而只是我是否平安,是否快乐。

你虽然很少跟我说起,可是你却总是跟爸爸说,每次想到我18岁时候就一个人拖着N个行李箱飞到离你那么远的地方,你就心疼的想掉眼泪。可是你又愿意成全我的梦想,愿意让我去飞。

你偶尔会自责的说“要是当时我和爸爸没有从美国回来就好了,这样你在美国就有一个家了,就不是自己一个人。”可是我知道,那个时候的你还是一腔热血,梦想着回去“建设祖国”。

每次回家,你都会早早的开始倒计时期盼着我回去,早早准备好我喜欢吃的各种零食和食物。你最喜欢和我逛街。虽然总是抱怨我不在家没有人陪你逛街,而每次我回去和我逛街的时候,买的东西却都是给我的。

每当我看到什么漂亮的衣服而犹豫不绝的时候,你肯定会说,“喜欢么?喜欢就买呗。”完全不在意价钱。而给你自己买衣服的时候,却又总是会因为价钱而斟酌再三,而我用同样的话鼓励你,你却还是犹犹豫豫。

你兴冲冲的告诉我朋友送你一套特别好看的瓷器,“等你结婚时候我给你背到美国去哟”。我就笑话你说我这里什么买不到,“你留给老弟结婚好啦”。而你却还是会为我积攒各种我可能喜欢的小玩意大玩意,堆在我房间里或者壁橱里,让我回去后看到哭笑不得。

每天都会给你打电话。你喜欢跟我聊天,喜欢听我兴高采烈的说今天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却又会生怕耽误了我的时间,不停的在挂电话的时候嘱咐“忙的话就不聊了,我只要听到你的声音知道你挺好的就行了。”

每当我跟你说我今天尝试了某个新的菜谱,你都会很开心的说,“好呀等我去看你你做给我吃。”或者每当我抱怨不知道做什么饭菜好,你又会说“等我去给你做饭吧!”

你总是担心我辛苦。小时候总是告诉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要独立,要不倚靠任何人,要尽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可是长大后你对我的要求却越来越松。“不要太辛苦了啊。”“学习不要太累了啊”,“成绩大差不差就行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好好睡觉才是最重要的”。

你关心我的体重和我睡觉的时间,却不太在意我的考试分数。而每当我跟你撒娇说我不想干活的时候,你总是轻松无比的说,“回家来呗,爸妈养你”。

之前在学心脏生理和解剖的时候,每天都会兴奋无比的跟你讲我今天学到的东西。我兴奋,是因为我忽然觉得自己和你是一样的,明白了你每天工作的内容。而你,则常常会羡慕万分的说“啊,如果我们当时也能这样学就好了”。

我说我想做一个心内科医生,你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做心内科,太累太难太辛苦了。”可是却又会很高兴的说,“不过那样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要请教你啦!”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幸福——因为不仅可以做你的女儿,你的朋友,还可以做你的学生,你的同事。

每 年你都会把我给你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母亲节礼物之类的收藏在一起。今年太忙了,于是只是寄给你一张贺卡和一张自己穿白大褂的照片。心里是满存歉意的 ——因为甚至没有为你的生日准备一个更好一点的礼物。而你却把它看的极为珍贵。你把那张照片带到办公室——我知道,你和爸爸一直都为你们的一对儿女骄傲, 把我们当作你们最珍贵的财产。而自己,又何尝不是时时为你们而骄傲而感恩呢。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并不知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知道你报考大学的时候曾经想要去做一个地质学家或者一个考古学家。但是在那个时代,你们的大学志愿是老师替你们报的,于是你就“莫名其妙”的进了医学院。

忽 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对你的了解其实太少太少。我也许知道你童年的故事,知道你恋爱的故事,知道你还是一个大学生时候喜欢沿着青岛的街道跑步,知道你直到结 婚后才学着做饭,知道你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很要强,知道你的成绩是你们班第一,还引来很多男孩子的仰慕——但是我不知道你的梦想。

上次回家的时候,偷偷翻你们的老相册,偷偷把十几张你们大学时候的照片拿到美国来。常常忍不住翻看他们。其实很难意识到,你们曾经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美丽。

你会穿着好看的格子裙子格子衬衫,白色的丝袜,跟闺密一起靠在窗台看书。你跟爸爸倚靠在一起,他的手轻轻的拢着你的肩膀,笑的那么甜蜜而满足。

还记得高三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张爸爸抱着不到一岁的我坐在田野的照片。那似乎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年轻的爸爸是那么那么的帅气,笑容是那么的温暖而明媚。那时候的他比现在的我大不了太多,脸上分明还有着一丝孩气,眼神中却又充满着慢慢的温柔和爱意。

那次看到那张照片哭了很久——因为第一次意识到,是我,偷走了你们的青春。

你们其实也有过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记得大学时候,有次回家,一边散步一边探讨起“梦想”的问题。我还很惊讶的反问你,“你就没有一点什么理想么?”你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全家人都健康平安,你跟老弟过的好过的开心呀。”我还不屑一顾说“这算什么理想。”

——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你有的,只是慢慢,你把它转移到了我的身上。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要我去实现什么,因为我的快乐健康平安本身,就是你的梦想。你和 爸爸就像是两台高度同步高强度运转的机器,不停的工作着,只是为了给我和弟弟提供最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过我们 想过的生活。

而我,却一直以为你没有梦想。

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


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和我讲了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讲着讲着他提高了声音和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没有哭,可是老师没有奖励我!老师说谁乖就奖谁的,我没哭,可是她奖给哭的小朋友了!”我一时无语,不知自己该如何和儿子解释。我随意的问:“老师的奖品是什么?”“糖!”我的思绪已是千里之外……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可真是难!即要哄哭的孩子,又要保护其他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灵。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语,在孩子的这件事中,孩子会不会为了能吃到糖,下次他也哭?老师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谁不哭我就奖给谁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让哭的孩子停下来。或许先奖给不哭的孩子,然后说:“你们看这几个孩子不哭,他们有糖吃了,你们不哭,你们也有的!”这样也许也能启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物质的奖励,老师用言语的指导孩子也是能被讲通的。

我想对老师说,请给不哭的孩子一个拥抱!

我的妻子,她没有工作......


今天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来自一个丈夫(夫)和一个心理学家(心):

心:你是以什么为生的?先生?

夫:我的工作是在银行的会计师。

心:你的妻子?

夫:她没有工作。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心:早上谁做早餐?

夫:我的妻子,因为她没有工作。

心:你太太什么时候醒来为你做早餐?

夫:早上5点左右,因为她要先打扫房间后才做早餐。

心:您的孩子如何去上学?

夫:我的妻子送他们去上学,因为她没有工作。

心:送孩子上学后,她又做了些什么?

夫:她去市场买菜,然后就回家做饭,洗衣。你知道,她没有工作。

心:到了晚上,在从办公室回家,你会怎么做?

夫:休息,因为我是下班后实在太累了。

心:这时候你的妻子在做什么呢?

夫:她给全家人准备晚饭,照顾孩子用餐,饭后清洗餐具,打扫房间然后哄孩子们上床睡觉。

一名妻子的日常生活,从清晨开始忙碌到深夜。

这就是所谓的“没工作”??!!

家庭主妇并没有证书,但她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她牺牲了许多私人时间,值得所有人的理解与欣赏!每天工作24小时.....

不仅是一个“妈妈”,

更是一个妻子,

一个女儿,

一个媳妇,

一个闹钟,

一个厨师,

一个女佣,

一名教师,

一名侍应,

一个保姆,

一名护士,

一个杂工,

一名护卫,

她没有周休假,

没有病假,

没有年假......

她的工作不分昼夜.....

BUT!!她必须“随时候命”得到的酬劳是......

“你整天在做什么?”

来自全职妈妈的呼声

全职妈妈是最难的工作!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双休假期没有年薪奖金没有社会保险,一个人带孩子是体力和脑力劳动,带宝宝不好逛街,KTV宝宝适应不了,想一个人去旅游不可能,没时间对镜贴花黄,好看的衣服一下子就被弄脏。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个伟大的女人。男人请珍惜家里那个默默工作的女人。

——iam笑笑妈

人生的道路千千万,每一条路都可以成功,谁说顾好家庭、带好宝宝不是另一种成功?

——点点家的土小豆

为全职妈妈喊伟大

劳动法都是连续工作8小时必须休息,全职妈妈没有;8小时外工作按小时支付加班费,全职妈妈不知问谁要;大部分职业都有社保,全职妈妈没有;全职妈妈们连最基本的连续睡眠5小时都难保证;全职妈妈没有周末,周末更累;最难接受的是——大家都认为全职妈妈在家玩。

——天府小宝宽裕妈

暂时的放弃工作,不意味着放弃自我,那些整天在职场奔波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有自我。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而不是仅靠忙碌来填充自己的生活。既然选择了全职妈妈,只要用心,这一程同样能书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写给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要为自己加油!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哈佛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培养了多少科学家政治家,而是培养了一群优秀的母亲。"这是我的一个好友、一个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后回家做了全职妈妈的中国女孩和我聊天时以严肃的神情告诉我的。

她的先生是德国人,现在他们有三个孩子,而她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不再工作。

如今,中国的全职妈妈也越来越多。有些是“被动全职”的,有些则是“主动全职”的。而中国家庭往往把经济价值视为家庭价值最重要的部分,挣钱的一方是老大,掌握绝对的权威。

经常听到的抱怨是:"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挣钱,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又或者听到长辈们说:"你看她找到我儿子多享福,班都不用上,就在家里把孩子带好就行。"这类言语既反映了经济价值的绝对优势,又透露出"养孩子实在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的错误观念。

观之国外,以德国为例,从经济方面来说,女性回归家庭后,也算是给家庭做出很大的贡献,最直接的就是会降低丈夫每月上缴的税率,收入越高,获利就越大。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女性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支撑,让她们在家庭中可以挺直腰板。

现在国内请月嫂或者家政服务员的成本也极高,但女性回归家庭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很容易被忽略。当丈夫说"你照顾家里,我出门挣钱",然后推门而出的那一刻,他往往已经把家抛在身后了。

家里的妈妈们状况如何呢?初为人母时的紧张兴奋以及对于新生命的不适应都让妈妈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之后,妈妈们手上的时间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才有机会看看周围这个世界,这一抬头才让她们发现在她们尽心尽力抚养孩子的这几年中,世界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更让妈妈们难受的是,男人在这几年社会生活中的进步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老婆已经落伍了,没有价值了,他们已经忘了当初女人们退守家庭的原因和意义。

当全职妈妈的价值不再被认可,当教育的人力成本一再被低估,妈妈们则把孩子的教育结果视为自己的绩效考核。而家庭其他成员的潜台词则是:"你都在家不用上班了,居然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这样,但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观念往往会让妈妈自己也认为"我都不用上班了,居然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于是,孩子成为了妈妈们的分数。而孩子的好坏用什么来衡量呢?孩子又能承担多少平衡夫妻关系和夫妻价值的责任呢?

所以,全职妈妈们需要自己首先坚定不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家庭创造的价值,然后平等地对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更重要的,每个人能掌握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积极地学习,让自己保持和社会的接触和良好的积极心态才能产生正能量。

献给所有可爱的女士、母亲、老婆、女儿、姐姐……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

每一次听到这句话,都会让幼师感到深深的无奈。殊不知再好的幼儿园教育,没有家长的参与与配合也枉然。家庭教育做不好以下这7点,再好的教育也没有用!

1、有阅读的氛围

有位爸爸曾经骄傲地告诉我:我家并不奢华,但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家里摆放着一张大大的书桌,我和孩子可以随时在上面阅读、作画,书香的熏陶胜过一切口头说教。

我欣赏这位有远见的家长,还有什么教育比润物无声更美好呢?如果孩子身边总是充斥着玩具与零食,他就可能变得贪玩、贪吃;如果家里的麻将声争吵声此起彼伏,孩子的世界就会充斥着暴躁与不安;如果房间里总是飘着书香,孩子的心灵就能得以滋养。

所以,有阅读的氛围,是养育好孩子的第一要素。

2、从尊重孩子的老师开始

幼儿园里,经常会见这样的事情发生:某位家长因为孩子之间的小磕碰,与老师园长闹的不可开交。孩子磕碰了,父母着急,这是人之常情。但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之前,因一时的冲动,而责骂老师,我想这样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温文尔雅的孩子。

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都是父母美德的传承;每个孩子身上的顽劣,都是父母缺点的映射。所以,家风永远是一面镜子。为了让这面镜子更明净,家长要给自己制定规矩:不说谎话,给孩子的承诺一定兑现;不在孩子面前议论是非、抱怨生活;不和孩子讨论老师,维护孩子心中的敬畏和热爱。

3、温度做到刚刚好

育儿就如养花,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小脾性,有的喜阴,有的喜阳。父母在处理大事小事的过程中,温度的拿捏很重要。过热过急,会矫枉过正;过冷过硬,又会伤了自尊。唯有时刻保持一份温和的心性,才能把孩子调教得同样有智慧。

除了吃饱穿暖,关怀孩子内心的温度,才是更加重要的。责罚孩子要有度,不可轻易触碰他的尊严。常常剥夺孩子自尊的最坏后果,莫过于让他鄙薄自尊并且习以为常。

4、让孩子在赞美中成长

教育中的“放养”论由来已久,但据老师的所见所闻,许多家长的放养是无底线的,甚至包括“是非观”的放任。

孩子抢别人的玩具,你不能视而不见;孩子帮助他人,事后你要表扬;孩子为你端茶倒水,帮你做家务,都要及时地表达谢意。从小让孩子懂得是非、学会担当、乐于付出,这比学知识更加重要。

当孩子事情做得漂亮,也要不吝赞美,孔雀会在赞美中开屏。但表扬需要艺术,不可过大过空,要有针对性,例如:你绘画的创意很特别;你听课的表情很专注……永远要记得,孩子天生的聪慧是不必表扬的,后天的努力才值得鼓励。

5、父母要舍得“用”自己的孩子

你曾经拒绝过孩子主动帮你做事情的请求吗?比如说,他想帮你洗衣服,你担心他弄得满身、满地的水 ;他想帮你扫地,你可能嫌他扫不干净;他来帮你洗洗脚,你又不好意思......

不如,多“用用”你的孩子吧?让他试着自己洗洗小袜子、帮你扫扫地、这是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一次幸福的经历。

如果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我觉得这很可惜。只有让孩子去做,在不断的“好心办坏事”的历练中,她才能掌握做好事情的技巧。

6、重视老师的点评

教育不是察言观色看表象,我们需要的是洞察力。作为一名幼儿家长,要看重老师对于孩子的每次点评,比如“饭后喜欢和小朋友打闹”,打闹,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打闹的背后,也许是自控力不够,也许是对班级规则的漠视,也许是对教师敬畏感的淡化。

这时,就需要家长和孩子有一次正式而坦诚的对话,在不设防的交谈中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

7、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幼儿之间的游戏玩耍,最易生矛盾、闹别扭。此时,家长最为合适的做法,是尽可能地做一个观众,看孩子如何对付烦恼。看过之后,你才知道他缺什么,你需要帮他做什么。

经常看见许多家长要么袒护要么劝离,这种直接帮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可以解决暂时的矛盾,却给孩子留下永久的依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长放手不管,导致家庭和园所不能实现有效的连接与支持。那么,再好的幼儿园教育也没有用!

妈妈喜欢在我身上找缺点让我没有自信


刚才和妈妈通了电话,心里有些不高兴,很想说出来。

从上小学开始,我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出色不说,美术、体育都不错。教过我的老师,对我印象都很深,爸爸总说我是他的骄傲。可是,我却很少听到妈妈表扬我。妈妈最喜欢在我面前说“谁怎么样,谁怎么会做事,谁长得怎么好看……”仿佛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虽然妈妈也没有说我不好。从小到大,妈妈没有骂过我,没有打过我,对我很好,可是我却是个很没有自信的人,我想这和妈妈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她非常爱我。

我觉得妈妈喜欢在我身上找缺点,然后和别人比较,这只会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长大后,我也和妈妈交流过我的感受,妈妈也有所知晓,可是她似乎已经养成了习惯。现在,我家诺诺成了她的话题。正好娘家那边有个孩子和诺诺差不多大,妈妈以前总是说那个孩子是双眼皮,诺诺是单眼皮,比不上人家。刚才电话里她又说那个孩子什么都会说了,像个大人了,很懂事,很可爱,我听了很不舒服。

不是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好,我家诺诺长得也很可爱,虽然还不是很会说话,但现在她也努力地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东西都认识了,会表达了,还会学着我上班的样子,手上搭着一个包,和我们说“再见”呢!孩子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很正常,就像诺诺14个月会走路,但那个孩子16个月才会走,妈妈怎么就不想想呢?人家都说自己的孩子好,可我妈怎么就不会说呢?她会说,诺诺的脚很大,不好看,腿短,不好看,可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再说孩子还小,“女大十八变”,说不准的。

想起妈妈总是说我很宠着弟弟,那是因为我懂事后,我就不想让弟弟像我一样不自信。然而,我失败了,优秀的弟弟比我还要内向,这让我很自责,我应该多关心弟弟的。有时候,我真想和妈妈好好谈谈,好好说说她这个“坏习惯”,可每次看到她任劳任怨,那么辛苦,我就说不出口了。妈妈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方法是很重要的,用怎样的方式爱孩子,值得我们这些新妈妈们去思量。

我就觉得妈妈她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我决不能让自己也像妈妈一样去陪伴诺诺成长。我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诺诺阳光、可爱、充满自信。说起来有趣,19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知道表扬了,每次诺诺有一点进步,我说:“诺诺真棒!”时,她就特别高兴。我要让诺诺知道,妈妈关注着她的每一点成长,妈妈欣喜地感受着她点点滴滴的进步,妈妈希望她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我会告诉诺诺,妈妈不在乎她是不是最聪明,是不是最漂亮,妈妈在乎的是诺诺身心都健康,诺诺是妈妈心中最棒的孩子!当然

,妈妈也允许诺诺有一些小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但妈妈会陪着诺诺慢慢改正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孩子性格的铸造只有一次,快乐、自信是多么重要啊!好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得益呢!

现在,在家庭教育中很注重“赏识”,什么时候,真该给妈妈上一课!

教育笔记:《没有自信的婷婷》


教育笔记:《没有自信的婷婷》

婷婷是个非常内向的小女孩,记得她刚来幼儿园时不愿意和老师同伴一起交流沟通,每次和她说话都低着头。脾气也很倔强,但是现在的婷婷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愿意和老师同伴交流了,上课回答问题时举手非常积极,与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也知道和老师说了。

婷婷变化很大,但是他倔强的脾气依然不变。在每次户外活动时,我带他们一起玩一些体育游戏时,婷婷害怕不敢玩。比如:在玩游戏“单脚跳圈圈”,婷婷一直低着头,让她跳时,她一直用眼睛瞪着你,就是不愿意。我说:“婷婷,你可以的,要相信你自己能做到。”她总是不愿意,一直说自己不会。我接着一边示范,一边让她跟着我后面一起跳,她还是不愿意。怎么说她都不愿意跳。不过,不仅仅是这一种游戏。走独木桥、跳高等游戏婷婷都不敢玩,每次都是她自己在一旁看着别人玩。婷婷的脾气太倔了,不愿意玩不玩。

对于婷婷这样的情况,对自己不自信,胆子小的问题,快速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慢慢地给她找到自信,帮助她大胆做任何事。每次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告诉她别的小朋友真棒,他们都很勇敢,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可以的啊,但他们敢于去尝试,愿意尝试就能成功。每次玩游戏的时候都跟她说一说,给予她鼓励,帮助她提高自信,慢慢地引导她去尝试着做不敢做的事情。渐渐地婷婷克服了自己的心里害怕。

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和速度是不同的,只要愿意耐心地去鼓励他、引导他,孩子会不断进步的。

孩子的教育不能没有爸爸


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相当大比例的妈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调查发现,从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外,妈妈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爸爸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爸爸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要少。

爸爸和妈妈要分清各自的教育角色,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双方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改变旧有教导方式

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相当大比例的妈妈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调查发现,从5岁孩子到初二的孩子,除了家务劳动外,妈妈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爸爸排在第一位的则是“看书报”或“看电视”,显然爸爸们为教育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要少。

甚至有的家庭在角色分工上,妈妈会自动将爸爸当作管教时的威吓对象,最常听到的就是,“你再不乖,爸爸回来会处罚你啊!”长久下来,孩子对爸爸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不太敢亲近爸爸,把爸爸定位为处罚自己的人,父子间无法形成太过亲密的关系。专家建议,不要一味承袭旧有的教导方式,父亲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家庭内外事务要平衡

济南大成育婴师培训机构的马老师建议,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爸爸们排除在外。很多妈妈们从一开始,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但这并不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们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马老师认为,在双薪家庭的趋势下,谁来作为主要照顾者不再是关键因素,照顾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投入照顾的父母要能在家庭内外事务上取舍、平衡,以达到育儿照顾最佳状态。如果部分留守在家照顾的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角色存在抱怨与不平,情绪波动影响照顾品质,孩子也容易对父母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混淆。

父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一座桥

金宝贝早教中心的指导师KELLY建议,从大多数的家庭生活来看,一方面爸爸们要在家里、家外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环境,给妈妈一个安心育儿的心情。家庭中男女分工协作,如果女性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过多地考虑外在的经济原因,就会失去自己正常的心态。

另一方面,孩子越小妈妈的作用越大,孩子长大到五六岁的时候,爸爸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妈妈更多地代表自然、生理、心理,爸爸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价值标准。对社会的分工、变化,男性的感受要深一点,孩子多通过爸爸的肩头走向社会。因此,爸爸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孩子越来越大,对外界的认识要把握得越来越准确,只有父母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KELLY提醒,父母分工合作的时候,要注意统一意见,不要有分歧,别给孩子任何不确定的答案,这会增加孩子的迷惘。

KELLY还建议,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社交,制造他们与其他孩子接触互动的机会,对于没有兄妹的独生子女,高质量的早教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早教中心,父母通过参与为孩子特别设计的适龄活动,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有利于他们课外的潜能开发。

没有压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故事一。

周一晚上,陈老师给皮皮提裤子的时候,发现裤子鼓鼓的。

陈老师:皮皮,这是什么啊?

皮皮: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陈老师:让老师看看吧,都装了些什么啊?

皮皮:……(皮皮不敢给老师看,小手一直压着裤兜)

陈老师:你担心老师会说你,是吗?

皮皮:嗯。

陈老师:老师特别想知道你装的是什么?不管你装的是什么,老师都不会批评你的。

皮皮听到这里,点点头,慢慢地把手从口袋里拿了出来,一看,是一大把彩泥,还有娃娃家的珠子,项链,纸叠的飞机等等。

陈老师:哇噻,皮皮,你的口袋里这么多的宝藏啊,老师都惊讶了,看来你的口袋真是百宝箱啊。

皮皮:嗯,我就是想玩这个彩泥,我想把它拿回家去玩。

陈老师:嗯,你可以拿回家,之前请先和老师说一声,好吗?老师找不到了,会着急的,别的小朋友想玩的时候找不到了也会着急的。

皮皮:嗯,陈老师,那我现在就跟你说,我想把彩泥拿回家玩去。

陈老师:你实在想把它拿回家去玩吧?

皮皮:嗯。

陈老师:好,咱俩做个约定,老师同意你今天晚上拿回家去玩,但是明天早晨一定记得要把它拿回来,要不然明天小朋友要玩的时候找不到了,老师就没有办法帮助小朋友了。你看这样行吗?

皮皮:好吧。

陈老师:皮皮,还有这么多别的东西呢,这样,你一天选择一样,可以拿回家玩,其他的放在幼儿园,可以吗?

皮皮:嗯。

最后,皮皮还是选择拿彩泥,把项链等送到娃娃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皮皮很遵守约定,把彩泥拿回来了。

故事二。

有一天上午,窦老师发现小齐兜里装了很多气球,挨个给大家发,边发边说: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发给你们,每人都有份。

窦老师心想:好大的手笔啊。

下午的时候,窦老师准备明天的课,需要一些气球,她打开储物箱后发现,原来的一大袋子的气球,已经所剩无几了,窦老师这才明白了小齐的大手笔是怎么回事。

窦老师把小齐叫过来,平静地说:我准备明天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吹气球的游戏,可是,你看,现在气球都没有了,我很着急,怎么办啊?

小齐倒是敢作敢为:老师,我拿了,我已经帮你发给他们了,每人都有,你就不用再发了。

窦老师哭笑不得: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玩气球啊?

小齐:是。

窦老师:那咱们把明天的课,改到今天,每人一个,其余的气球,请你帮我收上来,还给我,好吗?

小齐:好的。

小齐去要气球,有的孩子很好说话,一要就给。

有的孩子则根本就不给,说你送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了,你就不能要回去。

小齐就来找窦老师求助,窦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吧,还有10分钟时间,你抓紧吧。

小齐只能自己想办法,下面是他的办法的集合:

其一:你先还给我吧,等我妈妈买了,我再给你,明天我就让我妈妈去玩具店买去。

其二:你同意还给我,我就给你当金刚(铠甲勇士里的),不给我,我就不承认你是金刚。

其三:我马上就要过生日了,你还给我,我就请你去我们家吃蛋糕。

其四:你还给我,今天吃饭,我不站第一,我把第一让给你。

……

孩子们啊,有的是办法。

故事三。

幼儿园给学前班配了一大盒彩笔,这盒彩笔是全新款式的,跟以前的都不同,不仅环保,而且外观精致,非常好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上手工课的时候,一会就被大家领光了。

每天,放学离园之前,小朋友们都要把书啊笔啊玩具啊等都归位的,可是当天晚上,张老师发现,盒子里面的彩笔,只剩下几支了,其余的则不见踪影。

过了一会,泽子妈妈拿来了两支笔,说在泽子的书包里看见的,不是他们家的,估计是幼儿园的,就给送来了。

张老师感谢了泽子妈妈,但是,其他的呢?还差好多那。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说:老师有一件特别伤心的事情,大家看看这个盒子,本来这个盒子里面的笔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但是现在就只剩下它们这几个了,孤苦伶仃的,它们肯定特别伤心,你们愿意把其他的笔送回来,让她们团圆吗?

孩子们纷纷说:愿意。

孩子们有掏书包的,有掏兜的,把笔都放回来了。

这回大多数的笔都回来了,但是,还是不完整,还差四支。

张老师说:哪里还有呢?笔笔们还是没有团圆啊?

这时本本说,我这还有两支。

哦,这回就只差两支了。

张老师看看大家,大家都说:没有了。

张老师说:哎呀,大家看看啊,盒子的家族成员还是不齐全啊,这样多可怜啊。

泽子看看张老师,然后说:老师,我兜里还有两支,我妈昨天没还完。

这盒彩笔现在还在学前班里,一支不少,我想,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吧。

孩子们真是可爱啊。

花径寄语:

大家可能会问,这几个故事里面孩子明明是在撒谎啊,为什么老师没有指出来呢?在无分别的爱看来,根本没有“撒谎”这回事!

因为

当你认定孩子会撒谎时,撒谎就一定会存在。

当我们不这么认为的时候,它也就不存在了。

也许,对很多伙伴来说,这样说可能有点不好理解,那么,我们来换个说法。

先来问大家一个关键的问题: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很多伙伴认为,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撒谎嘛,那一定是道德品质的问题。

是啊,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我们的孩子就遭殃了,连带我们自己,也会遭殃。

花径的答案是:

撒谎是怎么产生的?

有压力,就必然有谎言。

压力,才会导致谎言,没有压力,又何必有谎言?!

有了压力,原本自然本真纯净的心,就会在压力下,渐渐扭曲、变形,当心灵扭曲变形的时候,所谓的道德问题、所谓的谎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以,从根本层面而言,哪里有什么道德,而是人性的规律如此,如此而已。

压力从哪里来?

有分别、有好坏、有对错……

有分别的爱,是压力的源泉。

有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不够好,她就一定不够好给你看。

无分别的爱,你认为孩子好的不得了,她就一定好的不得了给你看。

这不仅仅是信念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性的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决定的。

无分别的爱的形式,看起来是如此简单,说到里面的内涵,就是人性的至深的规律和法则,她不是某个人的爱好,某个人的理想,而是源于不易的普遍的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和法则啊。

所以,根本上,没有什么道德堕落,没有什么好人坏人,而是人性的根本的规律在起作用,如此而已。

所以,人性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压力,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没有压力,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都是好,都是善,都是真,都是美。

所以,花径和大家分享:无分别的爱。

再回到说谎问题,生活中充斥了谎言,为什么?

各位啊,不是没有压力的原因,恰恰是压力太多太大的原因,恰恰就是所谓的有分别的爱,恰恰就是所谓的道德、所谓的好坏、所谓的对错……造成的。

各位,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

没有压力(的话),我们需要撒谎吗?!

像上面所讲的故事和情景,在不懂生命教育、在实施有分别的爱的成年人手中,是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侦破与反侦破、斗争与反斗争、恐吓与反恐吓、说谎与反说谎的战争的,并且,我们还会给自己一个崇高的标榜:教育!其实,这只是人性被尘封的生命基于自身的鄙陋无知而上演的一个拙劣的把戏,如此而已。

只是,我们的可怜的孩子,说谎只是其不多的可供选择的反抗方式之一,只是其不多的可以选择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若是连说谎都不被允许,这个孩子,也真不知道是怎么样才能够“活”下来了。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啊,此时此刻,我们不仅要可怜我们的孩子,更要好好地可怜可怜我们自己啊。想想小时候,如果没有谎言的帮助,我们真的能够从这样或那样的压力下“活”过来吗?

真是好可怜,好可怜,好可怜啊。

所以,感谢老天,赐生命以谎言吧。

谎言,还是真实,有分别吗?有好坏吗?

谎言真实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没有压力的生活,看起来像世外桃源,其实,只要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当下就是了。所以,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孩子,既然我们相遇,过去的就过去了,不管现在的你,现在的我,扭曲还是本真,变形还是自然,玷污还是纯净,其实,并无分别。

因为,我们的本心,从来都是一样的自然本真和纯净无瑕,从来都是一样的尊贵智慧和充满力量,从来都是一样的无时不刻地陪伴着我们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时时刻刻,不离不弃,只需要我们转过身,看着她,和她在一起。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亲爱的伙伴,这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是尽量少给予压力

尽量少给予伤害

尽量少给予分别的

无分别的爱啊。

亲爱的伙伴,就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我上学时,教育可没有那么势利》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上学期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