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遗传”给孩子的五大坏毛病,看看你有几样?

12-10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家长会“遗传”给孩子的五大坏毛病,看看你有几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请家长不要对孩子表露这5个坏习惯,很容易“遗传”给孩子,养成负面的性格。

1.对孩子不耐烦

有些父母平时忙东忙西,却对孩子的事不大关心,自认为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就好了。结果呢,父母一看到孩子吵闹就忍不住发脾气,表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当孩子想亲近时,自己情绪不好了,又会反感地说:“一边去,别烦我!”

小编提醒:如果孩子长期得到父母的拒绝,那么他很有可能变得暴躁,不喜欢安静,无法集中注意力,稍有不顺心更会继续用哭闹解决。

2.不回避争吵

有些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却丝毫不顾及孩子。平时跟孩子外出时,遇到自己不痛快的事情,也会跟陌生人吵个输赢,甚至说脏话。

小编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当他们发现争吵和打架可以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不愿意耐心地听讲道理了。那么,以后父母又如何要求孩子懂事有教养呢?

3.骄纵孩子

有的父母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孩子犯错,父母也不愿意教育。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极力满足,生怕让孩子不高兴。特别是老人也非常喜欢骄纵孩子。

小编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甚至会对父母诸多要求,而没有谅解父母的苦心。他们的欲望还会逐渐膨胀,自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做都不过分。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愿意关心父母吗?

4.爱在孩子面前抱怨

有些父母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会抱怨一通。可是却没想到,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会让孩子发现,在面对困难时,一味抱怨别人比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似乎更让自己“舒服”。可是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只收获了一堆负面情绪。

小编提醒:孩子应当要学会承担责任,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抱怨他人,那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正面的榜样作用。宽心对待不顺心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理智的一面,这样孩子会耳濡目染,变得积极乐观。

5.不爱和孩子相处

如果孩子想跟你玩游戏,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吗?很多父母手头上一堆“工作”,陪伴孩子就成为一件重要却非紧急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孩子竟然不愿意跟自己 亲近了。有些父母爱玩手机,跟孩子在一起时,只会反复提醒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去帮我做XX事情”。而且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他的见闻时,父母却 只是敷衍几句。

当家庭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只有家务没有游戏,那么还谈得上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吗?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长久以往会变得孤僻,不爱打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是,作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经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要犯错,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年幼孩子也难免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对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给予严厉的责备,殊不知,孩子身上的不少缺点都是源于父母的过失。因此,为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时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系统的学习一些家教方面的知识,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来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的家长!


之前我是很不喜欢这样的文章的,一是因为我平时就像文中那个作为反面典型的妈妈,二来觉得文章给的方法也大多不实用或者坚持不下来。但是有个习惯,最近在家里坚持了一段时间,确实看见了效果,也就改变了我的偏见。

源于某一天的晚上,我在厨房听见孩子和爸爸坐在餐桌上开我的玩笑,两个人模仿我平时对他俩的唠叨和训斥,惟妙惟肖的。正满心自责呢,孩子过来跟我说:妈妈,你能变得温柔点吗?我抬起头问她:把要求说的具体点。她说:比如早上叫我起床的时候,你别大吼大叫,就温柔地说‘亲爱的,该起床了’,我听见了就会很高兴地起来了。我半信半疑,这么温柔能管用吗?早上那比金子还珍贵的时间,真是分秒必争的,不喊几声能自动离床吗?不过,既然人家主动提了要求,我还是决定配合尝试一下。

第二天,按照她的要求叫她起床。没想到,刚说完就有动静了。她坐起来,眼都没睁开,但高兴滴说:妈妈,表现不错!我也当下窃喜,没想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啊。不过,还是存疑,以为是第一天的缘故。担心她不能持续配合,毕竟早上困乏起不来才是正常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连续一周,叫她起床都非常顺利。不用吼叫,不用心急火燎,不用怒火攻心,真是太简单了。

为了加强自律以及增强效果,我给了她一个权力。就是做一个监督妈妈的表格。每日早晚各画表一次,如果妈妈全程表现温柔,则可以得到一个笑脸;如果轻易动怒或者唠叨,则只能得到哭脸。据她说,笑脸累积起来可以找她换星星,星星多了可以换红花,红花够数了就可以要求她满足我一个愿望。前景很美好啊。

多多少少,这个表对我还是有约束的。想发火的时候,猛然想起搞不好又得得个哭脸,影响我的综合考评成绩,就只能暂压怒火。大部分时候,家里大人尤其是孩子妈妈不发火了,即便有矛盾也激化不了了。

请仔细阅读“妈妈,您换一个态度,我的未来将会有天壤之别!”

在一个家庭,有一个一年级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为妈妈,总是会要早起一点的,自己梳洗完毕,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几声,没有反应,妈妈又去忙早餐啦。过了10分钟,回来发现孩子还没有起床,就说:快起床,再不起就迟到了!

妈妈一看时间,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来,然后赶紧把衣服给孩子穿上,然后一边穿一边唠叨:叫你早点睡你不听,马上就要迟到了,说了多少遍也不听。

同样一个家庭,同样一个孩子,还是不想起床。作为爸爸,总是会早起一点的,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时间,轻轻摇醒孩子,说:宝贝,早上好……有时候,这个孩子会睁不开眼睛,有时候会含糊的说一声:爸爸早上好,然后倒头就睡。

爸爸在他耳边说:我有一个小秘密告诉你,再过10分钟你就要起床了,你还可以睡10分钟……爸爸去准备早餐了,10分钟后回到床边,把孩子抱起来,正式拥抱一下,然后告诉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边了。然后说,希望你15分钟内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完毕,然后就去摆放早餐了。10分钟后,孩子坐到了桌子边,开始早餐了。

在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写作业,叫完后就忙自己不知所云的事情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在厨房里大声问孩子,作业做了没有?起初孩子还会说:一会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孩子懒得回答了,故意没有听见,继续玩他的积木,画他的画。

这个妈妈就会气急败坏的跑过来说,你马上把作业给我做了。孩子说,不做,我还想玩呢。这种话总会激怒了妈妈,“我告诉你,今天你不赶紧把作业做了,明天老师收作业,看你怎么办!”,然后就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回来,一切照旧。

同样一个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写作业,爸爸也挺忙,不过孩子回家后,爸爸不会让孩子马上写作业,而是说,你先玩20分钟,然后再写作业。孩子兴奋的跑去玩积木了。10分钟后,爸爸过来提醒孩子说,亲爱的,你还有1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然后就要写作业了。

10分钟后,爸爸过去一看,孩子还在玩,就说,来,咱们该写作业了,停止你手边的工作。孩子说,爸爸你先等等,我把这个楼房搭好就来,爸爸同意了。爸爸等着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牵着他离开了玩具的地方,来到书桌前,问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语文还是数学,孩子作了一个选择。

虽然孩子还是不能听见闹钟就起床,虽然孩子还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动作业。但是,未来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如果这位爸爸管理的这个孩子,这个孩子迟早有一天会自觉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可能是在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二年级。早晚又有何妨?

这种时候迟早会来的!如果这位妈妈继续用原有的方式去带孩子,孩子会怎么发展?孩子仍然会玩,孩子会想办法逃过妈妈的训斥---当然,这只是小学阶段。

初中后,孩子无需害怕妈妈了,可能会用语言反击,行为反击,甚至是过激行为来反击---孩子以后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孩子周边的人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感会是怎样?不说,想来大家也能猜出来。

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这种好的态度赋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这么去看这个问题。

爸爸允许孩子先玩20分钟,这是赋予孩子游戏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爸爸提前10分钟提醒孩子,是让孩子有一个提前的心理准备,不至于一下子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发生冲突。

时间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劳动成功,宽容孩子无法马上做到。爸爸最后牵着孩子到书桌边,请孩子选择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复说,现在你该作业了,更没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不给他压力让孩子恐惧。

有时间管理,有选择的机会,有尊重的态度,有宽容,有不传递恐惧,我真的相信,这个孩子比另外一教养方式所带来的状态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态、安全感、责任感、动机转移都会非常好非常好。

说白了,养孩子,就是把孩子当人对待,你没有权利去控制他,你没有权利去恐吓他,你只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做好,用人应该拥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孩子的坏毛病是这么惯出来的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情理之中,但如果一味的娇惯孩子,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理性疼爱孩子。

一个孩子被惯坏的过程

1.永远都在表扬

有一个沉闷的家庭,爸爸上班,妈妈照看儿子。妈妈的日子万般无聊,原因是她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教会她要勤劳、热爱阅读和兴趣广泛。这名妈妈想外出工作但老公不让。

妈妈一天到晚以照料和欣赏儿子为乐趣,千篇一律表扬:“youareagoodboy”,永远是这一句,百万次的重复。那儿子不论干什么,妈妈都顺着依着。很快儿子发现自己生气妈妈就会忍让,于是,生气变成了他的必杀技。逐渐他确信自己是好孩子,妈妈那句永不更改的表扬已经深深镌刻到他幼小的心灵和脑海。

2.妈妈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

除去表扬“好孩子”,妈妈全面包办代替孩子该做的事,并且以为任何知识有学校教他即可。于是这孩子毫无人生历练,情商和社商停滞不前,脾气却特别任性,为所欲为。

一个孩子被惯坏的结果

到这个孩子成人就有了三大特色:

1、自己最棒;

2、什么也不会做(除去上班挣钱);

3、特别无知,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别人做的事只要他不会就是混帐事,真是无聊!外出交友聊天,太没意思……

除了挣钱这最起码的生存之道还有吃饭娶媳妇这两样原始本能,别无它能。偏偏老妈的“好孩子说”无比根深蒂固,长大的他还真的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后来有个女人嫁给了他,却完全失去了自我。要知道,他自视极高,而且特爱生气,一生起气来鬼都害怕,那是在他妈跟前历练了几十年的绝活啊。可怜老婆过得异常郁闷。

他们的孩子呢?可想而知,完全像他不像妈,因为那可怜老婆根本没自主能力和话语权,在他跟前只知三缄其口,噤若寒蝉。孩子成人后自是如他一样夜郎自大兼什么也不会,哎呀,又是一个怪诞人生,自负自大、处处抓瞎、万般失败!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不知道爸爸妈妈们心里是不是五味杂陈呢?也许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是不可否认,主人公的境遇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有几分重合的。我们也曾为了鼓励孩子,一味地只说“宝宝好棒”;我们也因为不想让孩子“受罪”,而帮孩子包揽了所有的大事小事。爱孩子无可厚非,但是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对孩子合理适时的表扬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树立正确的自信;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学会做相应的事情,告诉孩子方法而非代替孩子去做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

不想让你的孩子拥有这样的人生?从小开始,杜绝惯坏孩子!

★1.3岁前要坚持开发孩子的领悟能力,养护好孩子的美好天性,要极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好学能力;

★2.孩子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妈妈给他来一次隔离反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有权威的,必要时还是妈妈说了算;

★3.四岁后有些孩子已经建立社会人个性,可能产生贪婪、懒惰、对他人不敬等不良品德。这时候就不能完全顺养了。可以用温和而耐心而坚定的手法制止孩子,但必须注意态度,此时的孩子大脑尚在发展期,严厉态度会永久性扼杀孩子的乐观心态;

★4.七岁后要多教孩子是非观,可以批评,态度依然要温和而坚定。语言要简短,批评不超过三句话,遇到事情及时处理,不旧事重提,不讲大道理;

★5.妈妈本人要多做自我批评,给孩子树立自我反省和善于反思的正向样板;

★6.坚持给孩子建树好习惯,尤其阅读、交友、兴趣爱好和干家务一样不能少;

★7.孩子读书要关注,不能只读破案侦探之类为了探奇而读的轻松书,也要读名人传记、哲理书、医学书、科技书,让孩子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全面开发;

★8.看电视打游戏等懒散玩意儿必须限制时间;

★9.每个孩子都要从两岁半开始学抹桌子、清洁和整理家务,学龄前孩子学切菜、做饭、洗衣服。做这些事一次做几分钟即可,千万别让孩子做得太久,否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事情不论做得多么不好,妈妈都要表扬孩子的动手能力。

臭美,为什么会是坏毛病?


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臭美”两个字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有些家长对宝宝的爱美之心莫名恐慌,这是不是早熟的表现?其实宝宝“臭美”不是错,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亦通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小雨点突然变得注意起外表来:爱照镜子,常常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姿势;每天看我在梳妆台前化妆,她就会马上跑到镜子前模仿我的样子拍拍自己的小脸、弄弄头发,还会跑过来让我给喷点香水。看见她这个样子,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每天早上去幼儿园前,在穿我提前给她准备的衣服时,她都会先仔细看看。给她穿裤子,哭着闹着非要穿裙子;给她穿白色衣服,却偏要穿粉红色;就连带什么围巾、穿什么鞋都要自己决定和搭配,如果搭配不满意,就会发脾气不出门……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么个小人儿,怎么就这样“臭美”呢?

打压or支持,意见不一

我有些担心,女儿这么小就这么注重打扮,爱臭美,是不是太自恋了?甚至延展地担心,在这方面过于追求有些为时过早,如果助长这种行为,她长大后会有虚荣心理、好攀比,而且读书时肯定会分心,影响成绩。在重重忧虑下,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坚决打压宝宝的“臭美”行为呢?

可雨点爸则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爱打扮也不是错,女孩子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儿爱穿着打扮漂亮,表现了她对美的敏感和追求,而且爱打扮的宝宝往往对色彩较敏锐,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意见不统一,我决定去查查专业资料,发现,宝宝3岁左右,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孩,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突然对美产生很多想法:如要求梳不同的漂亮辫子,有时要求扎一束,有时分两股,有时盘起来,每天的头饰要常换常新;看到哪位小朋友穿一件漂亮衣服,她也要求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不愿意换下来;喜欢穿的红鞋子即使洗了没干也要穿……

审美关键期,我们要做什么?

面对宝贝的种种“反常”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苦恼和责备,要知道这些行为表明宝宝进入了成长的审美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宝宝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如果不符合要求就会拒绝接受。

在宝宝审美关键期,面对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宝宝会受到太多消极影响,比如担心宝宝过分注重外表,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理解宝宝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尊重宝宝的审美需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比如提供适宜的服饰搭配,然后给他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家长应抓住宝宝审美关键期,注意宝宝的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切忌粗暴对待,反而将审美观的小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标签来评价宝宝。对美的启蒙追求,说明宝宝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刻,要把它看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在塑造自己,这个时期,他需要更多的是家长的肯定。很多宝宝喜欢打扮,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宝宝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小结

就像雨点爸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雨点爸爸觉得会生活的宝宝才能热爱生活,爱美的宝宝才能生活在美丽之中,宝宝爱美其实也是从侧面证明,他有自己的主见。

爱打扮是出于对美的需求,看到宝宝爱美、追求美的行为,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同时,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宝宝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控制妈妈暴脾气,改掉孩子坏毛病!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20-30秒: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0-50秒: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着迷,家长可以说:“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先把作业写了,免得待会还熬夜,写不完就不好了。”然后趁机把电视关掉,再鼓励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写作业。”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很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如果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或以上,你还可以跟他谈条件:“如果你继续看电视,那我只能惩罚你了,你上次说要去游乐场,我就不带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为了看电视接受这个惩罚,而且作业写不完还会被老师批评,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妈妈已经提醒过你了。”当孩子出现片刻犹豫时,立马抓住机会再鼓励他:“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为了看动画片忘记写作业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相信《家长会“遗传”给孩子的五大坏毛病,看看你有几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班家长会活动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