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臭美”两个字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有些家长对宝宝的爱美之心莫名恐慌,这是不是早熟的表现?其实宝宝“臭美”不是错,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亦通用。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小雨点突然变得注意起外表来:爱照镜子,常常在镜子前摆出各种姿势;每天看我在梳妆台前化妆,她就会马上跑到镜子前模仿我的样子拍拍自己的小脸、弄弄头发,还会跑过来让我给喷点香水。看见她这个样子,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不仅如此,每天早上去幼儿园前,在穿我提前给她准备的衣服时,她都会先仔细看看。给她穿裤子,哭着闹着非要穿裙子;给她穿白色衣服,却偏要穿粉红色;就连带什么围巾、穿什么鞋都要自己决定和搭配,如果搭配不满意,就会发脾气不出门……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么个小人儿,怎么就这样“臭美”呢?
打压or支持,意见不一
我有些担心,女儿这么小就这么注重打扮,爱臭美,是不是太自恋了?甚至延展地担心,在这方面过于追求有些为时过早,如果助长这种行为,她长大后会有虚荣心理、好攀比,而且读书时肯定会分心,影响成绩。在重重忧虑下,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要坚决打压宝宝的“臭美”行为呢?
可雨点爸则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爱打扮也不是错,女孩子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儿爱穿着打扮漂亮,表现了她对美的敏感和追求,而且爱打扮的宝宝往往对色彩较敏锐,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意见不统一,我决定去查查专业资料,发现,宝宝3岁左右,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外表,尤其是女孩,会对自己的衣着打扮产生浓厚的兴趣,突然对美产生很多想法:如要求梳不同的漂亮辫子,有时要求扎一束,有时分两股,有时盘起来,每天的头饰要常换常新;看到哪位小朋友穿一件漂亮衣服,她也要求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不愿意换下来;喜欢穿的红鞋子即使洗了没干也要穿……
审美关键期,我们要做什么?
面对宝贝的种种“反常”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不要苦恼和责备,要知道这些行为表明宝宝进入了成长的审美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宝宝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本能地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并会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打造自己,如果不符合要求就会拒绝接受。
在宝宝审美关键期,面对种种“挑剔”和“不可理喻”,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宝宝会受到太多消极影响,比如担心宝宝过分注重外表,而变得爱慕虚荣。家长应该理解宝宝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尊重宝宝的审美需求,并用合适的方式来帮助他,比如提供适宜的服饰搭配,然后给他自己选择穿衣的权利。家长应抓住宝宝审美关键期,注意宝宝的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切忌粗暴对待,反而将审美观的小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标签来评价宝宝。对美的启蒙追求,说明宝宝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刻,要把它看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他在塑造自己,这个时期,他需要更多的是家长的肯定。很多宝宝喜欢打扮,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宝宝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小结
就像雨点爸爸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雨点爸爸觉得会生活的宝宝才能热爱生活,爱美的宝宝才能生活在美丽之中,宝宝爱美其实也是从侧面证明,他有自己的主见。
爱打扮是出于对美的需求,看到宝宝爱美、追求美的行为,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同时,应该适时、恰当地引导宝宝认识什么是适合自己年龄的美。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20-30秒: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0-50秒: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着迷,家长可以说:“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先把作业写了,免得待会还熬夜,写不完就不好了。”然后趁机把电视关掉,再鼓励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写作业。”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很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如果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或以上,你还可以跟他谈条件:“如果你继续看电视,那我只能惩罚你了,你上次说要去游乐场,我就不带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为了看电视接受这个惩罚,而且作业写不完还会被老师批评,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妈妈已经提醒过你了。”当孩子出现片刻犹豫时,立马抓住机会再鼓励他:“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为了看动画片忘记写作业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核心提示:宝宝成长中出现的这些"坏毛病",很多是跟成长年龄有关的,年龄越小的时候,出现的频率就越高,一般到了1~2岁后,这些"坏毛病"就会慢慢消失了,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仍是没改正过来的话,那就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了。
指导专家: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柯海劲 副主任医师
吃手指
宝宝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是特别喜欢把手伸进嘴巴里的,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不管这东西是干净的还是脏兮兮的。对此,很多妈妈感到特别的头疼。其实,这是宝宝学着用嘴巴来感知事物的时期,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宝宝长长的指甲剪短、磨平,把宝宝的小手洗干净一点,看见他抓一些脏的东西往嘴巴里送的时候就帮他换一些干净的物品。等孩子再大一点,这种吃手指或者是看见什么就往嘴巴里送的"坏毛病"慢慢就会消失了。
但也有一些小孩,由于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抽不出时间去陪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由于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慰藉,孩子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如吮手指、咬手指、咬指甲、吮奶嘴、咬各种物品等,来代替对母亲的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依赖心理。像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就应该要及时地去纠正他们,给孩子多点关心,培养孩子多点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游戏,转移注意力,但千万不要粗暴制止,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使得咬手指的现象更加严重。比较大的孩子,如果父母已经想尽办法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情况,可以到医院请教心理医生予以指导,毕竟每个孩子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需要干预治疗的。
到处乱爬
爬行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会爬行或爬得不好宝宝,以后的平衡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也会相对差一些。一般来说,宝宝长到8、9个月的时候,已经学会爬行了,这个时候,宝宝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它是宝宝开始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的阶段,爬行对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是很有帮助的。此时,爸爸妈妈应该要做的,不是限制孩子的爬行,而是腾出一块空地,把地板拖干净,或者铺上干净的垫子,放一些玩具在宝宝面前,让他可以追逐着玩具尽情地向前爬行。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让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超出父母的视线范围,同时,把一些可能对宝宝的安全造成威胁的物品收好。等宝宝学会走路后,也就慢慢不喜欢在地上爬行了。
挑食偏食
当前,在我国儿童中,因为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营养问题还是比较常见,孩子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高而瘦的豆芽菜体型,就是胖墩儿,甚至一些"富贵病"如糖尿病等也提前向儿童袭来。因此,面对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也是让很多家长为之头疼的。那么,怎么去纠正孩子的这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应该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某种食物。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既有生理性的原因,也有是心理性的原因。如有些孩子不爱喝牛奶,可能是因为孩子牛奶蛋白过敏,孩子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他们就不喜欢喝了,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就不能强迫他喝,我们可以让孩子改为喝低敏奶,同样也可以获取跟牛奶相近的营养成分。
另一方面,儿童对某种食物偏爱或者厌恶,也有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家人的影响,爸爸妈妈不爱吃的,孩子也跟着不爱吃,或者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比较喜欢吃某种东西,就老给他吃,孩子不爱吃的,就不敢再给他吃,从小顺着孩子的需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挑食的不良习惯了,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因此,对于这种孩子挑食的解决办法,我们主要采用心理纠正的方法,通过父母的语言或者以身作则来纠正,但切不可强迫进食,以免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菜的时候,可以在一次吃饭时专门做一道这菜,烹饪的方式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然后家人在孩子面前先故意讨论"今天这道菜这种烹饪方式真好吃啊"之类的话,然后适当地问问孩子:"你想尝尝吗?",这样的谈话,经过数次之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产生了想尝试的好奇心理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趁机加以表扬,以巩固孩子下次继续吃这道菜的行为。
说脏话
宝宝说脏话,有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想吸引大人的关注,因此,可以通过冷处理的处理方法,如假装没听见,不理睬他,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感到,说脏话并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说脏话并不好玩,慢慢地,他觉得无趣后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说脏话的次数了。
如果是宝宝有一定理解能力了,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法教育他,让他知道,说脏话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是会让别人讨厌的行为,这样,他就会改掉这种毛病了。另外,宝宝之所以学会说脏话,很多都是从身边接触的人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应该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文明的环境,以身作则,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
总之,儿童不良行为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变异,但尚未构成疾病,这种不良习惯的纠正需要父母及老师互相配合,首先了解清楚原因,消除不利因素,再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制止、批评,同时,父母还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各种压力,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慰,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
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
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
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20-30秒:
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0-50秒:
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比如当孩子看动画片看得着迷,家长可以说:“不能再看动画片了,先把作业写了,免得待会还熬夜,写不完就不好了。”然后趁机把电视关掉,再鼓励孩子:“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愿意去写作业。”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很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50-60秒:
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如果孩子已经读三年级或以上,你还可以跟他谈条件:“如果你继续看电视,那我只能惩罚你了,你上次说要去游乐场,我就不带你去了。你想想,要不要为了看电视接受这个惩罚,而且作业写不完还会被老师批评,这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了,爸爸妈妈已经提醒过你了。”当孩子出现片刻犹豫时,立马抓住机会再鼓励他:“你是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为了看动画片忘记写作业的。”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
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
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当你看到孩子光着脚丫子踩了泥巴就在床上蹦跳……
当你看到孩子迷恋看动画片,怎么也不愿意写作业……
当你看到孩子无理取闹,试图用各种“手段”去“威胁”你……
当你看到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总留下烂摊子要大人收拾……
当你看到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催促都不听……
很多家长都头疼,为什么孩子的坏毛病屡教不改呢?往往是因为你没有抓准教育时机。试想一下,当你站在镜子面前,看到镜子里的人脸上有灰时,你会马上擦掉自己脸上的灰,而不是擦镜子。其实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
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试试把握这60秒,也许你能改变孩子的坏毛病。01、0-5秒:情绪控制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02、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03、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你再怎么想发作,都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件小事,我不能太生气。
04、20-30秒:了解问题
可以在孩子沉默或者回答的时候,想清楚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孩子平时不爱收拾,可能是因为他太依赖父母,认为父母肯定会包办一切;如果一个孩子大半夜就想要吃零食而哭闹,那你就要反思是否平时会因为孩子哭闹而迁就对方,导致孩子变本加厉。只有了解问题,找到源头,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05、30-50秒:声明态度
告诉孩子做错了什么,同时补充怎么做才是对的,然后趁机阻止他的错误行为。
比如孩子起床很磨蹭,家长可以说:“我们弄完就出发了。不然迟到了,让老师批评就不好了。”然后趁机给孩子设置个“人工倒计时“(如两分钟倒计时要穿好衣服,两分钟倒计时要收拾好书包),慢慢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握好时间,并且鼓励他完成得好,让孩子更有自信。
06、50-60秒:强调规则
当孩子有些犹豫,甚至试图反抗时,一定要强调你的规则。比如孩子贪图看电视不去写作业,当孩子处于三年级以下时,比如当家长关掉电视后,孩子却挣扎着重新打开电视,或者哭闹时,一定要告诉他:“我现在再说一次,先把作业完成了,不可以看电视了。“
家长们应当记住,教育孩子时,孩子越小,你讲的话语就应当越少。只有他们记住了关键点,才能强化到记忆里。如果你只会唠叨和抱怨,孩子听不懂,自然就变本加厉了。孩子对家长“不敬”,不一定就是“大逆不道”。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家长没必要因此火冒三丈。且成年人都会在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面前表现出最“坏”的一面,何况是孩子。只有真正愿意去懂孩子,才能改正他们的坏毛病。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请家长不要对孩子表露这5个坏习惯,很容易“遗传”给孩子,养成负面的性格。
1.对孩子不耐烦
有些父母平时忙东忙西,却对孩子的事不大关心,自认为孩子交给老师教育就好了。结果呢,父母一看到孩子吵闹就忍不住发脾气,表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当孩子想亲近时,自己情绪不好了,又会反感地说:“一边去,别烦我!”
小编提醒:如果孩子长期得到父母的拒绝,那么他很有可能变得暴躁,不喜欢安静,无法集中注意力,稍有不顺心更会继续用哭闹解决。
2.不回避争吵
有些父母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却丝毫不顾及孩子。平时跟孩子外出时,遇到自己不痛快的事情,也会跟陌生人吵个输赢,甚至说脏话。
小编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当他们发现争吵和打架可以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不愿意耐心地听讲道理了。那么,以后父母又如何要求孩子懂事有教养呢?
3.骄纵孩子
有的父母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孩子犯错,父母也不愿意教育。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极力满足,生怕让孩子不高兴。特别是老人也非常喜欢骄纵孩子。
小编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甚至会对父母诸多要求,而没有谅解父母的苦心。他们的欲望还会逐渐膨胀,自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做都不过分。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愿意关心父母吗?
4.爱在孩子面前抱怨
有些父母没有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会抱怨一通。可是却没想到,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会让孩子发现,在面对困难时,一味抱怨别人比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似乎更让自己“舒服”。可是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只收获了一堆负面情绪。
小编提醒:孩子应当要学会承担责任,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就推卸责任,抱怨他人,那对他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正面的榜样作用。宽心对待不顺心的事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理智的一面,这样孩子会耳濡目染,变得积极乐观。
5.不爱和孩子相处
如果孩子想跟你玩游戏,你会觉得浪费时间吗?很多父母手头上一堆“工作”,陪伴孩子就成为一件重要却非紧急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孩子竟然不愿意跟自己 亲近了。有些父母爱玩手机,跟孩子在一起时,只会反复提醒孩子:“作业做完了没有”,“去帮我做XX事情”。而且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他的见闻时,父母却 只是敷衍几句。
当家庭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只有家务没有游戏,那么还谈得上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吗?孩子在这样的“漠视”下,长久以往会变得孤僻,不爱打开心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让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但是,作为父母的你又是否曾经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呢?
我有位朋友李先生,他的儿子八岁了,喜欢骑自行车。最近,他看到同学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就觉得自己买了两年的自行车过时了,缠着父母,要换一辆。
很多年轻人认为骑专业自行车出门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一辆好一点的自行车也非常贵,三四千元是等闲事。此时,李先生觉得,孩子的自行车还能骑,有些性能还不错,完全没必要买新的。
于是,他直接告诉孩子,其实新的自行车也没什么好的,旧的还不错,还是不要买吧。可是孩子不肯,认为新的就是好,于是开始闹情绪。
面对这父子之间的矛盾,李先生也有点恼羞成怒,“就是不买,小小孩子要求这么高,互相攀比,喜新厌旧,以后怎么办?”权威姿态出现了,父亲开始“以老卖老”,两人不欢而散。
从孩子刚刚懂事的一两岁开始,我们作为父母的就会常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喜新厌旧,爱与其他小朋友攀比,老是想买新的玩具;有的父母受不了孩子“闹”,或者为了在大庭广众前顾全面子而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而理性的父母则认为,不能永远无条件满足。
面对这种矛盾,父母应该怎样利用这个机会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孩子攀比乱要东西的原因。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价值比较能力,必须从父母灌输到孩子心里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同侪压力”,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美国有一个叫艾琳的女孩,出生于中产家庭。家人好不容易才让她上了贵族学校,但是她一上了这个学校,迅速地变得爱攀比、甚至跟家人闹矛盾。父母和她的对立越来越严重。
她提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例如穿性感衣服,要美容、减肥等等,如果有一次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大吵大闹,甚至认为父母把她给毁了。就这样16岁时她就因为严重心理问题,加上结石并发症去世了。
谁是杀死艾琳的真正凶手?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其实就是“同侪压力”。我们有时不能判断出一件东西对自己的价值,只能从与身边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快感。这是大多数人为什么追求当下的快乐甚于追求长远意义的原因。
艾琳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父母没有价值比较能力。试问,为什么要送自己的子女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贵族私立学校呢,中间是不是有这种攀比的意思呢?
价值比较能力是指通过对比,能够识别什么事情是对我人生比较重要,而这个价值的比较必须是从父母移植、复制、影射孩子心里,是别人无可替代的。
就算把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也只能从侧面教导,真正对孩子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父母。父母的价值比较能力,他们对金钱的态度,他们是否能平衡当下快乐,为未来目标延时满足,直接影响孩子的财商,也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能力。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要教育孩子财商,父母必须具备这个能力。我不妨问大家几个问题:
第一,是今年买一部豪华轿车比较重要,还是能够提早5年实现人生自由比较重要?本来50岁我可以实现人生自由、财务自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买完这个轿车,可能就晚了5年,要到55岁。这两个事情,哪个对你的人生更有价值?
第二,时下很流行早教,有的早教是孩子的需要,有的则是因为父母出于“人有我有”的压力,因为攀比心态而报名的。你觉得这种攀比式的早教重要,还是为孩子准备一笔高达200万教育金,当孩子拿到普林斯顿、剑桥的录取通知书时不用担心费用问题,哪一个对我们的人生、对孩子的幸福比较重要?
我们不反对早教,但早教当中,有哪些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哪些是来源于攀比的同侪迷思?这两件事情的比较,我们尝试去思考,才有可能谈得上有价值评估能力。
家长应理解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一个懂得基本财商教育理念的家长,在孩子为了买不需要的东西闹情绪时,应该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首先,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欲望,想要得到更好的东西,这是天性,可以接纳。“儿子,爸爸了解你的心情,你很想要一辆自行车,因为新的自行车很酷炫,骑起来很帅,是吗?”首先是理解孩子的愿望,去争论新自行车和旧自行车哪个更好,这显然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毫无疑问,新的当然比旧的好,没有必要去否定孩子,非把白的说成黑的。
其次,与孩子沟通,陈述利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你现在拥有的自行车,是你的财产,如果你想拥有一辆新的自行车,可以选择将这辆旧的自行车拿到网上二手市场卖掉,不够买新车的话,拿出你其它的零花钱,一起来换一部新车。这是你的选择,与我们无关。当然,如果你这样选择的话,零花钱会花掉一大半,你买其他玩具的机会就少了。你自己看着办。”父母并没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而是给了孩子机会,让他来选择,买不买这辆新的自行车。
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让孩子明确与父母的界限,自己的财务自己负责。由拥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来承受所有选择带来的利益和损失,他才会开始思考、学习如何负责。
财商教育,其实是一种控制和责任的教育。如果孩子能够清楚购买新自行车后,自己可能会遭到的损失,还有其他无法得到满足的遗憾,而选择了不再去换自行车,这就是财商进步的表现。
我们作为父母,与其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暗示“爸妈不想给你付钱买你喜欢的东西,我们认为没用”,还不如把一部分钱给孩子支配,让他来负起责任,做出正确或错误的选择。这样做是不是更有教育意义?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区分“想要”和“需要”
据我的观察,包括我对自己孩子(6岁)的观察,当给予他对零花钱的绝对支配权时,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想要”和“需要”的纠结中,然后衡量该优先买哪个。
乐乐的学校里有一个“merit store”,平时积攒的merits可以用来兑换礼物。乐乐并没有一下子花完,而是比较了各个小礼物的价格,太贵的就主动不买了。老师觉得很惊异,还写在了留言本上。
其实他也不是一个“铁公鸡”,平时逢年过节,妈妈过生日,他都会主动拿出零花钱,与爸爸妈妈一起请大家吃饭。因为他觉得这是值得做的事情。
其实需要和想要,本无绝对界限,从小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很重要:这究竟是我一时兴起想要,还是真正有价值我需要,孩子拥有这种平衡能力,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网上有很多让孩子拥有区分“想要”和“需要”能力的文章,坦白讲都是毫无价值,万般说教不如切身感受来得直接。
要让孩子认识零花钱就是这么多,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父母的界限已经划得很清楚,孩子经历多次的失望,自然而然就会思考,之前浪费的钱是不是买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还是一时兴起想要的东西。
其实,区分需要和想要是个永恒的话题,即便是到了成年,也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成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搞得一团糟,最终经常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浪费资源,使得很多重要目标无法实现的人,往往就是从小没有得到财商锻炼的人。
所以,与其等到孩子成年之后,犯重大的错误,不如让TA在小小的失望中反复磨练,与父母反复沟通,建立区分“想要”和“需要”的思维习惯。
孩子总要买买买 这爱攀比的毛病到底算谁的?
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
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学会,什么是真正地和孩子划清界限。与孩子划清界限,很多家长都听得很多了。但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不清楚,何为与孩子划清界限。
作为一个财商教育倡导者,我认为,与孩子划清界限最重要的就是,在物质上与孩子划清界限。你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财富,满足自己所要的物质追求,而父母的责任在于提供教育环境。
这个基本的界限,如果能在3-6岁开始划清,相信孩子未来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懂得为自己下决定,减少对父母的不良依赖,开句玩笑话,将来“啃老”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建立一套规则,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
我们要划清界限:哪些是孩子自己负责的,哪些是父母的责任。要与周围的亲人达成一致,不该支付的钱,就统一都不支付,让孩子自行决定。
当孩子撒泼打浑时,父母和善而坚定地陪伴TA度过情绪的波动期,直到他能理性面对,自己做出选择。
允许孩子在选择中犯错,父母只是加以引导,不作过多干涉。通过反复沟通,反复刺激,让孩子提高财商,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在价值观的建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晚上11点了时,我正准备带**去睡觉,可进了房间,她就是不肯,还要跑到客厅来玩,被我制止了,可**奶奶不忍心了,又过来抱一下,这会更耍赖了,怎么都不肯去睡,结果婆婆竟然跟**说,你在床上睡吧,奶奶坐在边上看着你,**就更来劲了,更觉得要想玩了,后来我跟婆婆说,你先出去吧,她在床上听会故事就睡了,可昨晚小布叮故事机又坏了,婆婆出去后,**开始大哭,我当时想着,哭就哭一下吧,她本来就已经困了的,只是看到奶奶这么在意她,就要撒娇一下,一会就会睡的,大哭了好一阵,这时婆婆听到哭声又进来了,说要再抱出去玩会,她还不想睡的,不管我的制止,还是抱出去了,在沙发上对**又是哄又是摇的,还帮着抓头发,这样让她好睡些。不一会的功夫睡着了。
话说到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说,孩子很多时候是惯出来的,睡前哭一下又有什么呢?让她哭一下就是要让她明白,不是你所有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大人都要顺着你,对吧,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有人在旁边帮着孩子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很简单的睡觉问题就搞得这么麻烦,经常都是睡觉没个固定时间的,我真想说,我下次再教育孩子时,你能不能不插一手呀!我知道大家都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更需要从小就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相信《谁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谁的脚印反思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