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严父慈母”,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是对母亲的母爱进行一种强化、配合与补充,也是减少母爱中负效应的一种巨大力量。
开始爬行后的儿童对本体感觉训练已有兴趣,已初步表现他们爱“动”的趋向。此期孩子对父亲开始有特殊的感情。他们对父亲接近时粗犷的动作较有兴趣,对父亲抱、弄、捏、摸,甚至对父亲危险的抛掷特别感到兴奋。似乎他们不仅能体会到父亲的爱抚,而且能体验到一种“力的快感”。所以有人提出父亲早期干预孩子的教育,认真参与儿童早期的性教育有其独特的意义。
勇敢、乐观的父亲形象
1991年,一些社会学家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研讨会提出了“新型父亲”一词,号召现代父亲应自觉地在家庭中分担一定的家务,并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为了让你做起父亲来更尽力些,先看看你所发挥的独特影响吧。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是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过的一句话,年轻的父亲们,掂一掂自己的份量吧!
人们往往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母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父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则在青少年时期。而事实上,在越小的时候失去父爱或得不到父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越严重。有一项研究得出了这样一条有意思的结论: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越是更多地参与照料,那么婴儿在以后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较高。
父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是不一样的。母亲习惯于与孩子玩(她)熟悉的游戏,心神沉浸于玩耍之中,追求快乐舒适。父亲呢?则常常吸引孩子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或者是一些用力气的游戏,或者是让孩子好奇、探索的新奇的游戏。
孩子更不能没有父爱
要做个称职的爸爸,你首先得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俗套,不要认为照管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要知道父亲角色是绝非母亲可代替的,要发挥出你的独特作用,不与孩子交往怎么行?
每天都要热情地抱抱孩子!
每天都与他(她)玩一次!
每天都要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交谈!
每天表扬他(她)一次,哪怕小家伙听不懂!
每周与孩子及孩子妈妈团团圆圆乐一次!
因为:爸爸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
爸爸影响婴幼儿的性格、感情。
爸爸帮助婴幼儿顺利地获得性别角色。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这是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总结出的三句话。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但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
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阐述第一句话。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一文中,提到过一个叫阿云的女孩,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
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图书信息
编辑
书 名: 亲子版十万个为什么
作 者:登亚
出版社: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7月1日
ISBN: 9787200082821
开本: 16开
定价: 12.80元
内容简介
编辑
亲子版十万个为什么是201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本书不仅讲述了孩子为什么喜欢问为什么,还对为什么做了详细的讲解,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1] 《十万个为什么:身边科学(亲子版)(注音版)》内容简介:“为什么”是孩子最爱问的问题,这个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有六多六多的现象让他们忍不住地去问大人们“为什么”,为什么六阳会每天升起,小蜊蚪为什么长得和妈妈不一样,为什么小汽车会在路上跑,为什么……这么多的为什么,不知作为父母的大人们是不是都能一一回答出来呢?鉴于此,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亲子版十万个为什么》,通过主人公“奇奇”可爱而天真的问题以及“妈妈”的巧妙答案,帮助家长更好地回答孩子五花八门的问题,丰富孩子的知识,使家长和孩子在其同阅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增进彼此的亲情。《十万个为什么:身边科学(亲子版)(注音版)》包括有趣的动物、奇妙的宇宙、美丽的地球、神奇的自然、自己的身体、姹紫嫣红的植物以及身边的科技知识等。《十万个为什么:身边科学(亲子版)(注音版)》的内容精选自当今最新的科技、科学知识,版本也是最新的,保证孩子和家长学习到的是当前最新、最实用、最翔实的信息。而且,每一个问题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并设置“知识拓展”、“你知道吗:等相关栏目。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叙述手法,以及生动活泼的彩色插图配置,将会很好地诠释知识王国的美丽。极六地调动孩子们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图书目录
编辑
为什么早饭要吃好?
饭后为什么不能剧烈运动?
为什么汉堡、薯条要少吃?
为什么多吃零食不好?
为什么放在冰箱里的饭菜要加热后才能吃?
为什么蔬菜洗好了才能切?
为什么常喝白开水好?
酸奶是放坏了的牛奶吗?
为什么要多晒太阳?
为什么未成熟的西红柿不能吃?
为什么吃菠萝要蘸盐水?
为什么人在夏天容易中暑?
为什么睡觉前不要剧烈运动?
为什么睡前不能喝浓茶?
为什么人吃饱了饭就想睡觉?
为什么不能蒙头睡觉?
为什么不能光脚走路?
为什么早晨起床后要开窗户通风?
为什么晚上也要刷牙?
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为什么会得空调病?
为什么洗澡可以消除疲乏?
为什么看电视后要洗脸?
脸上为什么会长雀斑?
为什么甜食不可以多吃?
为什么无影灯下面没有影子?
怎样保护嗓子?
为什么时间长了气球会瘪?
为什么不能扭着身子画画儿写字?
为什么要经常剪指甲?
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水为什么会旋转着进入下水道?
为什么水果放进冰箱前不要洗?
为什么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为什么咬铅笔杆不好?
暖气片为什么总安装在窗户底下?
为什么家具里面不刷漆?
我皮肤上的碘酒为什么会变色?
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发黑?
为什么涂肥皂水可以减轻蚊虫叮咬?
为什么旧书报会发黄?
为什么不锈钢不会生锈?
为什么肥皂可以洗掉脏东西?
为什么烧水壶里会有水垢?
为什么瘪了的乒乓球可以复原?
煮开的粥为什么会溢出来?
为什么高压锅做饭熟得特别快?
为什么热水瓶可以保温?
为什么旅游鞋的鞋尖和鞋跟往上翘?
为什么拉链紧贴在一起不分离?
为什么儿童内衣选择白色的最好?
为什么有的衣服会缩水?
为什么有汗渍的衣服不要用热水洗?
为什么脱衣服时会冒出火花?
为什么不能用热水化冷冻食物?
松花蛋上的松花是从哪里来的?
煮好的牛奶表面为什么有一层皮?
为什么酒可除去腥味?
炒栗子为什么要放沙子?
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漂在水上?
为什么吸管能吸上饮料来?
为什么汽水会冒泡?
为什么虾煮熟了会变红?
为什么苹果削皮后会变黑?
为什么救生圈要涂成橙色?
为什么救火车是红色的,而救护车是白色的?
为什么选绿色为邮政的标志?
为什么飞机上不能用手机打电话?
为什么加油站里不能使用手机?
旋转餐厅为什么能转动?
宾馆的门为什么能自动开关?
安检为什么能发现旅客携带违禁品?
为什么不能乱动消防器材?
为什么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高压电为什么危险?
人为什么会触电?
据美国报道,湖南卫视年度大作《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掀起了一股“亲子旋风”,明星在镜头前与自己孩子的互动展现出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据说该剧的播出为年轻夫妻抚育下一代增加了信心,一些本来不想要小孩的夫妇们因为看见剧中的宝贝们太过可爱也因此改变了主意。
教育孩子言传身教胜过一切
对于如今的80后夫妻来说,传统的育儿经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他们的需求,养孩子不只是管他们吃喝拉撒睡那么简单。如何培养孩子的智慧和艺术修养等事宜已经早早地提上了日程。排除那些浮夸的课程,育儿专家对于当今培育孩子给出了5点比较“实在”的建议:
第一,当自己孩子的“倾听者”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位置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习惯于告诉孩子“你应该去做什么”或者“我觉得什么对你更好”。育儿专家建议家长们在做出自己的决定之前,应该先听听孩子们在想什么,孩子们在这个事情上是什么态度,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做父母的往往觉得自己做的事都是为孩子好,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验,那就是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所做的一些“为我们好的事”,却其实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所以新一代的父母们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第二,不要粗口,不要威胁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即使做出一些“惹毛”你的举动也是无心之过。育儿专家建议千万别对孩子发火,如果实在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应在心中默念数字,从1到10,让自己冷静下来。做到“5不要”:不要冲动、不要粗口、不要威胁、不要妄下结论以及不要自以为是。
第三,不要恐吓,要言而有信
一些父母很习惯在处理孩子不听话问题的时候,说出“你要再这样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园玩了。”或者“你如果听话的话,我马上给你一个特大礼物。”等诸如此类的“保证”或者“威胁”。要记住,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些话都不是“随便说说”的话,你不当真孩子却当真,不要为逞一时之快或是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而“口不择言”。如果不能履行诺言,你在孩子心中就没法树立言而有信的形象,以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无法在孩子心中扎根。
第四,说什么其实没多大用,做什么才真管用
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可能会时常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规矩又化作泡沫,育儿专家建议要坚守原则,应该说“不”的时候不能轻易妥协。不过如果你自己的言行不能端正,那么再严厉的规矩对孩子来说也都是虚弱无力的。家长说什么其实没多大用,做什么才真管用。言传身教才是给小孩子树立真正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式。
第五,别为孩子丧失自己
善待自己,即使是有了小孩也不能够放弃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给小孩子最好的榜样。要记住,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善良与进取。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