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5种冷暴力会对孩子造成一万点伤害

12-28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的这5种冷暴力会对孩子造成一万点伤害”,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冷暴力,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冷漠,冷淡对人施以精神暴力的一种。在婚姻关系中,冷暴力的危害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有人说冷暴力比一般暴力对人的伤害还要大。

其实冷暴力不仅仅存在于婚姻关系,在亲子关系中也常常存在,很多时候家长情不自禁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冷暴力,并且这种冷暴力将对孩子产生致命的伤害!

我们统计了以下5种最容易发生在家长身上的冷暴力方式,并分析了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列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对各位粑粑麻麻们有帮助!

一、你很忙,当孩子呼唤你的时候,顾不上孩子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家长比较忙,或者自己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无意的忽视孩子的呼唤,有的干脆就是对孩子不耐烦,故意装作不存在。

不良后果:孩子受到忽视,会采用粘人,淘气和破坏性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放弃获得父母的关注,亲子关系走向疏远。

正确做法:当你很忙,或者已经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呼唤你,也请你做出及时响应,哪怕是这样回应:爸爸/妈妈现在有点忙,稍后来陪你,好吗?

爸爸/妈妈有点手头的急事,稍微等我一下,可以吗?

请注意,回应孩子的时候请看着孩子,做出正面的回答。

二、你正在生孩子的气的时候,孩子呼唤你的时候,你不想理他,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孩子淘气,犯错后,爸爸妈妈怒气未消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父母选择故意拒绝应答孩子,以示惩罚。

不良后果:孩子可能意识不到爸爸妈妈冷淡的原因跟自己的错误行为有关,无法有效反思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父母的冷漠行为产生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正确做法: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的对孩子说,因为你刚才的错误,我很生气,需要自己冷静一会,希望你也想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并且道歉获得我的原谅,在获得我的原谅之前,我需要自己待一会。

三、当你带着情绪与孩子相处,对于孩子提出的建议响应不热情或者干脆拒绝

不良后果:孩子无从了解你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他们会归结于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爱自己,从而缺乏自信,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和内疚的感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正确做法:忘记其他与孩子无关的不良情绪,珍惜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全情投入到与孩子的活动中,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并且及时赞扬孩子的奇思妙想。

四、表面与与孩子玩耍,陪伴孩子,其实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都会处于这种状态,看着电视,低头看着手机,看起来在陪伴孩子,实际上是心不在焉的应付孩子。

不良后果:孩子会模仿这种心猿意马的做事方式,导致专注力下降,影响学习,并且会模仿这种与人相处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交习惯,长大后会用这种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正确做法:要么不陪孩子,如果陪伴就一定要高质量的,全身心的陪伴。如果确实暂时不能陪伴孩子,那么就告诉孩子现在有点事情,稍后来陪他获得孩子的理解。

五、孩子犯错后向爸爸妈妈道歉,爸爸妈妈直接拒绝或者冷漠对待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父母怒气没有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还想继续惩罚孩子的做法。

不良后果:孩子就是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完美才是不正常的。而且孩子能够认识错误,并且能够做到道歉,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孩子的认识能力有限,自控能力有限,自尊心很强。如果爸爸妈妈不能给出积极响应,孩子对于自己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做法产生质疑,影响以后类似问题的处理。或者导致孩子过于沉浸在自责和内疚情绪中不能自拔。影响身心健康。

正确做法: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及时给出正面的响应,告诉孩子犯错就改是很好的行为,能够用勇于对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和道歉是非常棒的。对孩子做出积极的鼓励和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因此还请爸爸妈妈,改变自己日常中的冷暴力行为,阳光,积极,正面,专注的陪伴和引导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冷暴力下孩子怎能阳光?


如今,家长打骂孩子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施加“冷暴力”,对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甚至不亚于打骂。家庭“冷暴力”一般以父母漠不关心或嘲讽孩子的形式居多。

您说过这样的话吗?

场景一:“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妈妈在路口停了下来,不耐烦地对女儿说道。车后座的女儿,大约五六岁的模样,此时哭得正伤心,妈妈继续吓唬道:“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

场景二:“又考了80分啊?每次作业拖拖拉拉,脑袋笨得要命,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样的孩子啊?”小松拿着试卷,怯怯地听着妈妈的训斥。每当妈妈用这样的语气跟自己说话,小松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和自卑,他觉得自己真没用,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作为父母,我们对上述场景可能熟视无睹,甚至也跟孩子说过同样的话。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能体罚孩子,却往往会忽略另一种隐形的暴力——“冷暴力”。

“冷暴力”三种表现形式“冷暴力”是指以很不友好、不和善的方式故意破坏儿童情绪、伤害儿童情感、危害儿童智力发展的行为和态度。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心灵上的摧残,这种暴力伤害包括语言、情绪及情感等方面,常见形式有:

一、语言威胁

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一生气就随意说狠话,比如吓唬年幼的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掉”等;忽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训斥、责骂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长期遭受这种语言威胁,孩子会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没有安全感,将会抑制孩子生命潜能的爆发。

二、嘲讽羞辱

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就会忍不住讽刺羞辱,加上满脸不屑的神情,如“你这个没用的东西”“简直是个废物”等。这些言语会使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迟钝乃至麻木,原本内向的孩子会更加沉默,甚至关闭与父母、同学及朋友之间的交流心路。

三、贬低压抑

有些父母对孩子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孩子的种种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开始是针对某件事数落孩子,后来就会滑向全盘否定,失控的情绪也随之变得怒火中烧,如“你哪里像是我亲生的,估计是抱错了”,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其伤害远远大于孩子自己的失败。

口下留情 良言暖三冬

教育是充满着语言魅力的艺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了解、懂得孩子,就不会让伤害性的话语脱口而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让坏情绪殃及池鱼,家长应学会妙用“良言”,当孩子受挫折时,不妨说几句帮他解围;当孩子沮丧时,适时说几句予以鼓励;当孩子疑惑时,不妨说几句给他提醒……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与关爱,然后变得更加优秀。具体说来,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家长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客观的鼓励和及时的帮助,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言,注意口下留情。尤其当孩子表现不如意时,更要寻找其闪光点,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还会影响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态度。

家长应懂得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孩子成绩、家庭琐事、职场压力、经济困窘等都会使家长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关键是要学会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察觉才好控制自己,深呼吸、喝杯水都可以安抚蠢蠢欲动的消极情绪,不然,孩子就会无端受到来自家长的精神暴力。尤其是职场压力大的家长,必须要学会分清工作与生活,不把工作上不顺心的事情带回家,更不要将工作上的怨气撒到孩子身上。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要循序渐进,正面教育。家庭教育不要急于求成,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保持对孩子的同情和客观,让孩子小步前进,不断提高,最终达到孩子能够达到的高度。如果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要因着急而口不择言,要先静下心来,调查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引导要具体、耐心、民主,教育才会有效。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


手机党成为孩子的冷暴力暑假带xx宝回外婆家的日子里,或许因为是山区,有时候信号不好,当有急事找人的时候打不通电话真着急,xx宝总说没信号真不方便啊!确实,现在是数码科技横行的时代,电话、电脑、电视、手机等等成了生活的必须品,这些设备通过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榜样、方向和角度上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视力越来越差、沉迷于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兴趣爱好越来越单一,更主要的是我们不论是工作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手机党,从而亲子游戏和聊天的时间不再有、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及时发现并引导,长时间没参与到孩子当中和没有沟通这也是对孩子的冷暴力,久而久之与孩子的心越离越远,最终无法踏足孩子的内心深处!

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真正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xx宝爸更忙,只有周末的时间会多一点,家里只有xx宝一个孩子,孤单啊,所以更粘着我和xx宝爸,孩子渐渐大了,可是总粘着也不行,除了每天的亲子游戏时间,在家里也应该让孩子主动点去发现兴趣,做小贴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做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等等,虽然孩子每天都会想玩游戏和看动画片,但我俩约定好每天半个小时,周末的时候可以时间稍微长一些,以前没放暑假的时候一直坚持用最佳的状态陪伴xx宝成长,使用手机也是在xx宝睡觉的时间或不需要我陪伴的情况下使用,可渐渐的,我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成了手机党的一员,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个暑假看动画片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和xx宝沟通的时候她说:为什么你总是盯着手机看,不陪我下棋也不陪我一起看书、也不陪我一起玩,也不理我,就差没贴上冷暴力的标签了,是啊,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动画片看了一集接着一集,游戏也是玩完一个接着一个,这样视力下降速度肯定快,我们不做好榜样,怎么能去要求孩子呢?

时间在手机的页面上不停的流失失,同时流失的还有陪伴和参与孩子成长的机会,也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方向偏离正轨,越来越不健康,必须警惕自己成为手机党的一员,杜绝对孩子的冷暴力!

冷暴力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冷暴力,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下面我们聚焦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冷暴力”现象。

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我认为大人不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行为,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哪里会出现冷暴力?从我的心理咨询工作来看,接触的多数是夫妻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间的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而寻求心理辅导,而很少听说家庭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

而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则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这种冷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是高度隐蔽的,比如打着“关爱”的旗号过分控制孩子的自由。当然,对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做咨询的,除非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才会行动。对此,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也表示了相近的看法,他说:“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有意识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错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气,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种是家长无意识的,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与孩子没时间沟通,这是看不见的‘家庭内伤’。”

孩子读中班的媒体从业者王女士说:“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不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冷处理就使用过,对于其他的家庭是否对孩子使用冷暴力,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据我自己有限的阅历,在一些再婚的家庭,继父或继母因为某种原因而对孩子采用冷暴力的可能性会大一点,再有就是一些私生子或者被收养的儿童也可能遭遇到大人的冷暴力。”

公共场所是否存在冷暴力?

当你带着孩子乘电梯的时候,天真活泼的孩子向一同进入电梯的大人招手问好,对方却毫无反应,一言不发,冷若冰霜,你和你的孩子显得特别尴尬,心情顿时降到最低点;当你带着孩子坐公交车,你的孩子热情地给老人家让位,但是对方根本就不理不睬,或者一屁股地坐下后,对孩子视而不见,孩子礼貌的举动好像别人不在乎;当你带着孩子在冬日的广场晒太阳的时候,孩子礼貌地对陌生的叔叔阿姨问好,他们却摆出一副索然无趣的样子,一声不吭,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公共场所冷暴力的表现。如果孩子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这样热情向人家问好打招呼是对的,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请你不要在乎人家的反应,可能对方没看到,可能对方正在想自己的问题,也可能对方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心里不舒服,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怎么去做,别人没有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做,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这件事在我们一天生活50件事中,只占其一,没有必要为一件事,影响其他49件事。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或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自己最需要去做的事和马上要做的事。所以,下次我们仍然可以主动打招呼。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网友“游水的鱼”是成都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冷处理我采用过,就是不理孩子,让他自己考虑做对还是做错了,孩子会有很长时间来考虑,最后见我不理他而且很生气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最后认错了。我认为冷暴力是带有一种惩罚,我没惩罚,是让他好好反思,不要无理取闹,孩子有时候听不进道理,就只好冷处理,比如:不要你了,不爱你了。而且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出不要你了,不爱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没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与冷处理区别。广州市幼教专家曾红台认为,前者,大多会对孩子构成伤害;后者,大多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尺寸要适度把握,如果家长把握不当,冷处理容易发展为冷暴力。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其讲道理,可以适当“冷处理”,但“冷暴力”不是“冷处理”,不能用“冷暴力”应对。

冷暴力,是家长处在一种非理性状态;而冷处理,家长处在理性状态;冷暴力对孩子有何具体的影响:一般来说,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孩子容易反叛,如果孩子的胆子大,与家长对着干;另一种,孩子胆小怕事,压抑自己的情绪;后一种,可能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但那不是他的本来面貌,到了成年后,他就会表现出问题来,例如社会交往不良,不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等。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给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一般来说,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发展是很慢的。约从4岁起,内抑制发展很快,为儿童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生理条件。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比较弱,而兴奋仍占优势。而遭遇了冷暴力的孩子却不是兴奋占优势了。

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认为,因为现代家长都接受了对孩子不能打骂的观念,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又不知所措了,通常就用冷处理,但是很容易有冷暴力倾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意识中出现的情形。发生家庭冷暴力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孩子如果会感到被忽视,那么自卑和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而孩子感到压抑,那么童年的情绪被压住了,但是到了成年就会爆发,因而消除家庭冷暴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冷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一般来说,0~3岁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别以为孩子不懂说话,但他把家长的言行像摄影机一样,一一摄在脑里,进入他的潜意识,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场景会回放,或许他认为,这就是与家长相处的模式,进而推广为社会上所有人。由于,孩子处在0~3岁期间,非常弱小,冷暴力容易使孩子自闭、胆小、自卑、隔离,不敢向家长表达愿望。

在3~7岁,相对来说,孩子会适当关注外部世界,他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萌芽,但仍处在家长的“高压”之下,他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乖等,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也可能让孩子学会冷漠,也可能让孩子敏感多疑、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也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言行,进而当家长在时听话,当脱离家长的视线时可能比较“野”。

曹咨询师接着说:“总而言之,对0~3岁影响更大,几乎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命运;在3~7岁次之,主要表现在让孩子学会、内化这种行为方式,这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尤其在成家后更大倾向重复他父母与他的交往方式。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3岁、3~7岁为影响期、7~11、12岁为形成期、11、12~18岁为定型期、18~50岁左右为成熟期,50岁左右为更年期。”

如何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要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家长需要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上一代父母怎么教我们的来教,因为时代不同了,当然也不能想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需要系统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质素。

二、夫妻情感要和睦。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很和谐,不发生大吵大闹的事情,彼此交流和沟通都很畅顺,相互体谅和理解,那么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会感受到父母很恩爱,对自己也很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在一个家庭中,有话可以自由地表达,当家长不理会孩子时,他也能理解家长。

三、平时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一起外出参加亲子活动。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三岁以后,爸爸角色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思想成长中。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可以多打电话、或写书信、寄贺卡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现在忙,稍后回家与你联系。让孩子感受家长的爱随时在身边。

四、如果家长确实忙,在家不能陪孩子,可以事先与孩子约定,贴不同颜色的卡纸,如红色代表爸爸现在有急事要做,请勿打扰!蓝色,代表爸爸很累,你可以找爸爸,但只能等一会儿。让孩子随时感知家长的情绪变化,他就不会感到害怕,他也就不会对家长产生误解。当然,如果爸妈没空,可以让爷爷奶奶暂时代替一下,好过没有人与他沟通;或者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一下,也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确实发生了家庭冷暴力,那事后一定要有补救措施,因为家长生存压力大,也有自己的情绪。事后,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道歉——比如说:“对不起,是爸妈太冲动了,没顾及到你的感受,请你原谅,也许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吗?”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冷暴力,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上期本刊就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遭遇“冷暴力”的现象做了深入探讨,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这期我们将视角转向家庭和公共场所,聚焦“冷暴力”的现象。

是否存在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家庭是否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师李老师认为,“我认为大人不存在对孩子冷暴力的行为,因为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哪里会出现冷暴力?从我的心理咨询工作来看,接触的多数是夫妻之间的冷暴力,或者夫妻之间的冷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而寻求心理辅导,而很少听说家庭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

而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则认为,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这种冷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有意识”的,第二种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对孩子冷暴力的情况是高度隐蔽的,比如打着“关爱”的旗号过分控制孩子的自由。当然,对孩子的冷暴力并非比比皆是,即使有,家长因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医生做咨询的,除非是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才会行动。对此,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也表示了相近的看法,他说:“家庭对孩子的冷暴力是存在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有意识不理睬孩子,譬如孩子犯错了,做父母的可能很生气,故意不理睬孩子;一种是家长无意识的,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与孩子没时间沟通,这是看不见的‘家庭内伤’。”

孩子读中班的媒体从业者王女士说:“我的家庭是很幸福的,不对孩子使用冷暴力,冷处理就使用过,对于其他的家庭是否对孩子使用冷暴力,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据我自己有限的阅历,在一些再婚的家庭,继父或继母因为某种原因而对孩子采用冷暴力的可能性会大一点,再有就是一些私生子或者被收养的儿童也可能遭遇到大人的冷暴力。”

小链接—

公共场所是否存在冷暴力?

当你带着孩子乘电梯的时候,天真活泼的孩子向一同进入电梯的大人招手问好,对方却毫无反应,一言不发,冷若冰霜,你和你的孩子显得特别尴尬,心情顿时降到最低点;当你带着孩子坐公交车,你的孩子热情地给老人家让位,但是对方根本就不理不睬,或者一屁股地坐下后,对孩子视而不见,孩子礼貌的举动好像别人不在乎;当你带着孩子在冬日的广场晒太阳的时候,孩子礼貌地对陌生的叔叔阿姨问好,他们却摆出一副索然无趣的样子,一声不吭,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公共场所冷暴力的表现。如果孩子对这种情况感到困惑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你这样热情向人家问好打招呼是对的,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请你不要在乎人家的反应,可能对方没看到,可能对方正在想自己的问题,也可能对方受到了上司的批评心里不舒服,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别人怎么去做,别人没有按我们所希望的去做,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而且,这件事在我们一天生活50件事中,只占其一,没有必要为一件事,影响其他49件事。不要用别人的失误或错误,来惩罚自己。记住自己最需要去做的事和马上要做的事。所以,下次我们仍然可以主动打招呼。

“冷暴力”与冷处理的区别

网友“游水的鱼”是成都一位4岁孩子的母亲,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冷处理我采用过,就是不理孩子,让他自己考虑做对还是做错了,孩子会有很长时间来考虑,最后见我不理他而且很生气的样子就知道自己做错了,最后认错了。我认为冷暴力是带有一种惩罚,我没惩罚,是让他好好反思,不要无理取闹,孩子有时候听不进道理,就只好冷处理,比如:不要你了,不爱你了。而且用实际行动来表现出不要你了,不爱你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没能得到更好的方法,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教育孩子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与冷处理区别?广州市幼教专家曾红台认为,前者,大多会对孩子构成伤害;后者,大多有利于孩子成长,但尺寸要适度把握,如果家长把握不当,冷处理容易发展为冷暴力。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跟其讲道理,可以适当“冷处理”,但“冷暴力”不是“冷处理”,不能用“冷暴力”应对。

冷暴力,是家长处在一种非理性状态;而冷处理,家长处在理性状态;冷暴力对孩子有何具体的影响:一般来说,容易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孩子容易反叛,如果孩子的胆子大,与家长对着干;另一种,孩子胆小怕事,压抑自己的情绪;后一种,可能是大家公认的“乖孩子”,但那不是他的本来面貌,到了成年后,他就会表现出问题来,例如社会交往不良,不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等。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给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一般来说,3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内抑制过程的发展是很慢的。约从4岁起,内抑制发展很快,为儿童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提供了生理条件。但这时的抑制过程还比较弱,而兴奋仍占优势。而遭遇了冷暴力的孩子却不是兴奋占优势了。

广州知名家庭与婚姻咨询师叶文芳认为,因为现代家长都接受了对孩子不能打骂的观念,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又不知所措了,通常就用冷处理,但是很容易有冷暴力倾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无意识中出现的情形。发生家庭冷暴力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孩子如果会感到被忽视,那么自卑和冷漠的性格很容易形成,而孩子感到压抑,那么童年的情绪被压住了,但是到了成年就会爆发,因而消除家庭冷暴力,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冷暴力对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一般来说,0~3岁这个阶段,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别以为孩子不懂说话,但他把家长的言行像摄影机一样,一一摄在脑里,进入他的潜意识,在他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场景会回放,或许他认为,这就是与家长相处的模式,进而推广为社会上所有人。由于,孩子处在0~3岁期间,非常弱小,冷暴力容易使孩子自闭、胆小、自卑、隔离,不敢向家长表达愿望。

在3~7岁,相对来说,孩子会适当关注外部世界,他对世界有一定的认识萌芽,但仍处在家长的“高压”之下,他会有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不乖等等,这可能会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也可能让孩子学会冷漠,也可能让孩子敏感多疑、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也可能会压抑自己的言行,进而当家长在时听话,当脱离家长的视线时可能比较“野”。

曹咨询师接着说:“总而言之,对0~3岁影响更大,几乎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命运;在3~7岁次之,主要表现在让孩子学会、内化这种行为方式,这在他以后的人际关系中,尤其在成家后更大倾向重复他父母与他的交往方式。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0~3岁、3~7岁为影响期、7~11、12岁为形成期、11、12~18岁为定型期、18~50岁左右为成熟期,50岁左右为更年期。”

如何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

珠海帮达心理机构首席咨询师曹泽能认为,要预防对孩子的家庭冷暴力,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家长需要学习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上一代父母怎么教我们的来教,因为时代不同了,当然也不能想当然。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需要系统学习育儿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自身的质素。

二、夫妻情感要和睦。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很和谐,不发生大吵大闹的事情,彼此交流和沟通都很畅顺,相互体谅和理解,那么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会感受到父母很恩爱,对自己也很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在一个家庭中,有话可以自由地表达,当家长不理会孩子时,他也能理解家长。

三、平时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一起外出参加亲子活动。尤其是爸爸,在孩子三岁以后,爸爸角色一定要介入孩子的思想成长中。当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可以多打电话、或写书信、寄贺卡给孩子,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现在忙,稍后回家与你联系。让孩子感受家长的爱随时在身边。

四、如果家长确实忙,在家不能陪孩子,可以事先与孩子约定,贴不同颜色的卡纸,如红色代表爸爸现在有急事要做,请勿打扰!蓝色,代表爸爸很累,你可以找爸爸,但只能等一会儿。让孩子随时感知家长的情绪变化,他就不会感到害怕,他也就不会对家长产生误解。当然,如果爸妈没空,可以让爷爷奶奶暂时代替一下,好过没有人与他沟通;或者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一下,也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确实发生了家庭冷暴力,那事后一定要有补救措施,因为家长生存压力大,也有自己的情绪。事后,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向孩子道歉——比如说:“对不起,是爸妈太冲动了,没顾及到你的感受,请你原谅,也许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太高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好吗?”

家长别用“冷暴力”凉了孩子心


如今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已屡见不鲜,但记者昨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获悉,目前,以“冷暴力”形式虐待儿童的家长不在少数。

16岁的男生小林(化名)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3年前辍学在家。近来,他出现了一些怪异举止,如对人说“我要当经理了,随便一赚就是几百万”;偷家里的钱消费,一周花掉几千元;甚至对餐厅女服务员动手动脚。昨日,他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须入院治疗。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接诊医生马筠主任介绍,小林的异常行为源自其不良家庭环境。经交流得知,小林的父亲是一位高官,母亲只是普通工人,因两人感情不和,父亲平时很少回家,除了给生活费外,对孩子不管不问;母亲将自己对丈夫的不满转嫁到儿子身上,不仅在儿子面前埋怨丈夫,还常数落他成绩不好。在教育方面,父母两人潜意识中都对孩子有种“抛弃”心理。

马筠说,小林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冷暴力”,属于情感虐待范畴。然而,不少家长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虐待孩子,甚至对这类行为习以为常。如有些家长(以父亲居多),因孩子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要求就对他不理不睬、拒绝爱抚和拥抱孩子,离婚后对孩子不管不问等,相对于“棍棒出孝子”等躯体虐待行为,这些情感虐待更隐蔽,会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成年后焦虑、抑郁、易怒、精神异常、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导致品行障碍,当孩子出现反 社会倾向后,还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她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敏感、漫长的过程,父母应以充分的耐心、细心,多与孩子沟通,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用亲情和爱呵护孩子的成长。

喜欢《父母的这5种冷暴力会对孩子造成一万点伤害》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