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

01-12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 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 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 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 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 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 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 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儿童早教是年轻的家长都很感兴趣的课题,有的家长早早地把宝宝送进早教班,有的家长购买大量早教教材,潜心研究……专家提醒家长,早教是好事,但要注意别陷入这些误区。

什么是早教

所谓“早教”简单来说就是在孩子0-6岁,特别是0-3岁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快速增长期,挖掘其最大潜力,使孩子达到早慧的目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

幼儿早教应避免三个误区

专家表示,目前家长对早教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把早教简单地理解为“孩子智力的培养”

专家强调,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期教育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为了智力发育好,人人夸孩子聪明,不参加早教班会让孩子低人一等。

2.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评估不足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学习,不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其实小孩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从来就没有“难易”之分,觉得好奇就接受,感到厌烦他们就拒绝。

人脑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在6岁时基本完成,其中0至3岁是关键期,因为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脑结构的发育完成、脑功能的基本完善是在学龄前,尤其是3岁前。这个时期就是脑潜能储存及早期挖掘的关键期。

现在研究已经证明: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大约50%的学习能力,在8岁前会发展出另外的30%。在那短短几年里,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孩子已经具备极强地学习能力。

3.对于孩子的培养过早定向

现在好多家长喜欢四处报培训班,孩子心理、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快乐的玩耍,这样他们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生活式早教”是最好的早教方式

“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0-3岁孩子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所以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也是开展早期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

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是早教中心及幼儿园、学校等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带有“启蒙性、长期性、情感性、感染性”等特点。

孩子自发地专注于玩水、玩沙、玩米、玩牙刷、翻马桶盖、爬上爬下、翻箱倒柜、抓住扔掉,都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失时机地帮助孩子成长。采取的融入生活、潜移默化的早教。在这些充满“早教元素”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玩耍中,孩子的各项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

责打孩子时应守原则讲方法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孩子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到底该不该打呢?

适当体罚孩子,让他明白做错事情应当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是有好处的。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簇拥下的“小皇帝”,“小太阳”。往往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稼穑不分五谷。是在各种新奇食品,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长大的。大人们“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疼都来不及,怎么舍得动一根指头?孩子犯了错误即使妈妈有时气不过想打孩子,也在爷爷奶奶疼爱下望而却步。

于是有些孩子就变成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心就不高兴就和大人闹,家长批评一句便不得了,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家庭,教育子女的任务却不仅仅在父亲,母亲也扮演着不可轻视的角色。在提倡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的今天,新一代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成人成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孩子犯了错误,批评教育效果甚微,或者明知错误却屡教不改时,也许会忍不住扬起你的巴掌,让孩子改正错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应当承当责任。

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绝对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样打。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适度原则

体罚孩子,一定要“适度”,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顽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倾向的人。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儿子成天逃学,整天沉溺于网吧,还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殴。同事气得没有办法,隔三差五就会痛打一顿。可是不仅不起作用,还使孩子变本加厉,据同事气愤地说,孩子不仅在挨打时一动不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会恶狠狠地看着他。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许不会成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长如果真要教训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时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所以惩罚应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应该承担的后果。

第三:隐蔽原则

“人前教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场所,对孩子进行惩罚应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当众不留情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当众顶撞,父母也会很没有面子。胡适的母亲就是教育孩子的典范,从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打他是为他好;孩子受到惩罚改正错误以后,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进行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了、被冷落了。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他之所以受到惩罚,并不是他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并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而是他这件事情做的不对。

教育孩子避免5个“想当然”


教育孩子,有很多“想当然”的做法事实上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很离谱,正是这些想当然的行为扼杀了孩子最深的纯真。以下这些“想当然”的以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听家长的话

“孩子不听我的!”这是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那么我想告诉你,你的孩子听你话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说的话是对的并且对他有好处;二是你们相互约定好必须按规则做。

2、认为我为孩子做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

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教会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该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家长也替代了,这等于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利,探索世界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3、认为做人的道理等孩子“懂事”后再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的事别管。从小把孩子教育得就不负责任,成为生活的旁观者。如果孩子从小不被引导去关心别人,理解别人,长大后就会我行我素。一旦这些道理在他们心中形成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和信念时,失败就会不可避免。

4、认为批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的唯一方法

认为孩子做错事就应该批评,否则会养成坏习惯。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我要说这一点是不对的。并非批评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相反破坏性的批评只会把孩子的潜能埋没,自我价值打消,毁掉孩子的自尊心。

5、认为表扬孩子必然会使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误区。任何一个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为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确认、表扬和鼓励,一旦缺乏这些,孩子的自我价值就难以建立起来。

如果想让孩子听你的话,你就要先培养孩子的平等观念和独立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正确思考,让孩子独立做出选择。

父母教育孩子的50个50个金句和50个禁句


教育孩子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你都清楚吗?家庭教育中有50个金句和50个禁句,快来看看你都说对了吗?

01

50个金句

一、培养孩子的美德时,请这样说……

1. 勇于承认错误才是真正的勇敢。

2. 逃避责任可不是好孩子的表现。

3. 不找借口辩解,下次才会有提高。

4. 说谎的话,别人就不再相信你了。

5. 说大话不是好孩子的行为。

6. 答应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反悔呢?

7. 把东西与人分享,别人才会与你分享他的东西。

8.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所以不应该只考虑自己。

9. 有礼貌的孩子才讨人喜欢。

10. 你是大孩子,不能欺负小弟弟、小妹妹。

11. 能主动原谅别人就是好孩子。

12. 当别人不方便的时候,应该主动帮忙。

13. 爱护公共卫生,不要随地乱丢东西。

14. 浪费东西最可耻。

15. 你能及时改正,很不容易。

二、帮孩子鼓起勇气时,请这样说……

16. 你完全可以胜任。

17. 别怕,再试一次。

18. 不必担心,你一定会完成得很好的。

19. 别泄气,妈妈支持你。

20. 你最近大有进步,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21. 你一直都很勇敢,我相信你。

22. 我们相信你,你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23. 孩子,你该自己拿主意。

24. 你长大了,该学会自己面对。

25. 别怕,照自己的想法做。

26. 不要紧,做错了没关系。

27. 只要去做,事情不会很难的。

28. 让我们一起打败困难,好吗?

29. 只要你肯努力,没有人会轻视你。

30. 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获得了经验。

31. 不要紧,你在……方面做得不错。

32.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你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

33. 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请这样说……

34. 心里有意见应该当面跟人家说。

35. 不管怎么样,动手打人都是错误的。

36. 不懂的事情就张口问。

37.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38. 做事不认真就会比别人慢。

39. 先把重要的事做完,再做其它的事情。

40. 心里先想清楚,然后再说。

41. 当个爱干净的孩子,别人才会喜欢你。

42. 懂得珍惜时间的孩子最聪明。

43. 爱读书的孩子才有出息。

44. 玩完玩具后要收起来。

45. 按时起床,按时睡觉。

46. 多做运动会长得又高又壮。

47. 光吃零食会长得又黄又瘦。

48. 不要躺着看书,对眼睛有伤害。

49. 做完了作业再玩。

50. 偷拿家里的钱是不好的行为,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和爸妈商量。

02

50个禁句

一、孩子提问时,请别说……

1.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2. 问这个做什么,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3. 不知道。

4. 就你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5. 问这问那真讨厌。

6. 哪里来那么多问题和好奇心。

7. 小孩子不该知道这些事。

8. 你有完没完。

9.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10. 没看见我正忙吗?

11. 走开,走开,一边呆着去。

12. 你安静些好不好。

13. 你怎么这么难缠。

14. 你真烦。

15. 别问东问西,去做作业。

二、孩子不听话时,请别说……

16. 你敢不听话。

17. 不听话就揍死你。

18. 你就不能让我省省心吗?

19. 不准去。

20. 外面有许多坏人。

21. 你就知道花钱。

22. 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

23. 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24. 我求你不要再这样了,行吧。

25. 别在这里吵。

26. 再哭,狼就来叼你了。

27. 叫你别闹了,还闹。

28. 看看你这副德性。

三、孩子犯错时,请别说……

29. 你又做错了。

30. 你在搞什么名堂。

31. 你真没用。

32. 别人哪有像你这样的。

33. 你看,我说得没错吧。

34. 你连人家的一半都比不上。

35. 谁让你撒谎的。

36. 当初真不该生你。

37. 说你几句就不高兴了。

38. 我看到你就生气,再也不想见到你。

四、孩子遇到困难时,请别说……

39. 你做得好就奇怪了。

40.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41. 你真不中用。

42. 算了,你只有这么大能耐。

43. 我就知道你做不好。

44. 你简直就是做梦。

45. 不能怪你,我都不会。

46. 做不好没关系,把书念好就行了。

47. 你不行,我来。

五、孩子成绩不好时,请别说……

48. 你真是个猪脑子。

49. 你怎么什么都不会。

50. 你的字怎么写的像鸡爪一样。

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是‘1’,12345的‘1’!”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大概不会陌生。前者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后者则是他们对孩子进行的“耐心教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专家建议,教育孩子时少说“废话”。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记不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专家认为,对孩子一味地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临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倾泻自己的情绪。”专家建议,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专家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专家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闹,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他们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都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孩子的情绪就会较快

要想孩子考的好,这6大”雷区“要避免


要想孩子考的好,这6大”雷区“要避免

导读

每一个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默默的付出,给与这个家庭支持与鼓励。同样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指引者,她们被称作家庭教育中的“军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以后的生活,甚至她的一生都走不出被父母所笼罩的阴影。我是本次无忧心理的特邀嘉宾,今天我会教大家孩子在高考前后,哪些雷区是家长朋友们不能触碰的,孩子考的好与坏,跟家庭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和万事兴,凡事都要以和为贵,所以一定不要在犯同样的错误!

正文

1、雷区一

过分爱护,高考前许多家长,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孩子考试是大事啊,所以这一天对孩子的态度也是360度的一个大改变,往往孩子都不会领情的,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过分保护欲望,会让孩子的内心空间变的苦闷起来,打乱他的学习思维,所以请家长不要强烈的保护孩子,给孩子带来不舒适的感觉。

2、雷区二

考前叮嘱,相信很多爱唠叨的家长,在孩子考试前都爱跟孩子演讲一番,也许你是出于好意的,但是孩子就不会这么想了,孩子通常以”你烦不烦啊“这样的语气结束你对他的唠叨,当孩子出家门的那一刻,我不会说太多,面对孩子,浅浅的微笑,对着孩子竖起大拇指,路上注意安全,等你回家吃饭。

3、雷区三

互相对比,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的同时,会把这种好,放在自己孩子身上来进行对比,“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好”,彻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4、雷区四

命运安排,当父母觉得孩子学习不好,都会做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如果你考不上大学了,你就出国,你就给我去学点技术,他们都说学这个好,你也去学吧,谁让你不好好学习了!早决定就等于放弃孩子一样,已经不对他抱有任何希望了!

5、雷区五

整天辅导,为了孩子,家教,辅导老师全家上阵,孩子学不进去,身上的压力还大,当情绪压力值到达一定时,人就会崩溃绝望!知识在于积累的,不是速成的。

6、雷区六

营养过剩,在高考的前几天,或者是高考当天,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又是炎热的夏天,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脑,各种水果,各种营养品,参差不齐,最后孩子出现了不良反应后悔晚矣,夏季尽量以清淡为主,忌,辣,凉。

教育孩子,这十个时机见效快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 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 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 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喜欢《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