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

01-12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怎样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怎么样跟孩子聊天?既然名为聊天,想当然,就必须要“你来、我往”,“有听、有说”。这时,很多妈妈就感到苦恼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说话内容、又不能对他说教、讲道理,那我除了听他说,还可以讲些什么呢?”把孩子当朋友,你的经验能让孩子放心倾诉其实很简单,只要在聊天的当下,暂时把孩子当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没有话题了!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当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尤其是听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丢脸、考试不及格、被处罚的经验……通常他们都会杏眼圆睁、目瞪口呆,听得极为专心。别担心你的过往经验会让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实上,发现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过去,往往能在剎那间消弭你跟孩子年龄、地位的差异,而让孩子视你为“同一国”,对你掏心挖肺,依赖信任。案例:我在作文课上必讲的、最受欢迎的一个故事,就是我小学二年级时,上课偷吃同学送我的“王子面”被老师抓到、罚站了一整节课,下课后还被妈妈当着全班的面,再臭骂一顿的故事。每当我极尽所能地形容当时幼小的我是多么羞辱、丢脸、困窘时,学生们总是会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佛故事中的我就是他们的化身,他们再熟悉不过。因此,接下来的作文题目“一次惨痛的经验”,就可以看到他们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声,描述自己经历过最悲惨的事情,一点也不隐瞒。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们会认为,一个有过相同经历的老师,绝对不会取笑他们,所以他们可以放心倾诉。展现同理心树立孩子的自信与行为模范每次我跟学生们聊天、或是跟心理辅导的孩子个别谈话时,便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开头,好让他们放心,知道这个大人曾经跟他们一样胡涂,好让他们卸下心防,面对过去、不必胆怯。我经常寻找回忆中的自己,跟他们分享的有:案例暗恋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记写作业啦、考试考不及格啦、联考落榜啦、跟爸妈吵架啦、逃家啦、说谎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不但展现着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导向:虽然我曾经做错事,不过我还是有机会可以变好;一时的迷途不代表永远的失败,过去的错并不影响现在的对。这无形中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力量:我还有大把的机会,不要轻言放弃。有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经验,也是劝诫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说什么大道理都有用。教会孩子交流从父母那学习经验我辅导过一个孩子,习惯用打人的方式与人沟通。无论生气、愤怒或开心,他都会以打或撞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让同学无法接受,老师也很困扰。案例:有一次,聊天时聊到“色盲”的话题。我说:“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这个男孩突然问我:“以前的男友?那后来为什么分手了?”我顺口回答:“喔!因为他喜欢打人。”没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静默了半晌:“真的吗?他打你,所以你跟他分手吗?”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因为我的经验而开启了“反省”的机制,因此我立刻佯装未知觉地说:“是啊!没有女孩喜欢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决定跟他分手了。从此以后,我发现晤谈的时候,这个男孩动手的次数便少了很多。我想,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例子。案例:还记得有一次,女儿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为了什么小事突然间对她不理不睬。无论女儿怎样好言好语询问、热情主动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于是最后,她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得震天价响,怎么劝都劝不住。我灵机一动,把女儿拉到膝盖上坐下,低声在她耳边说:“桐桐,你知道吗?妈妈小时候有一次也跟你一样,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气不理我了。她一直到毕业都不跟我讲话!我那时候就跟你现在一样伤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女儿听到我的话,哭声乍然停止。她一边吸着鼻子一边问:“妈妈,那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我跟你一样,因为她没有说出来,所以我也不知道。”“那你们后来有和好,妈?”女儿已经忘记了哭泣,追问我。“当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们去她家吃火锅的XX阿姨啊!你还记得她吗?”女儿狐疑地望着我:“那你们是怎么和好的?”“联考后,我们在校门口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兴,我们就和好了。后来,我问她当时到底为什么生气?她说她早就忘记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过因为当时功课压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女儿听完之后没有说话。于是,我接着说:“晴晴现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见得是因为你真的做错了什么严重的事。不过,你要相信,你们是认识这么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会忘了这件事,你们一定还是会和好如初的!”女儿听完后,终于破涕为笑,于是我拿了一本绘本讲给她听。没多久,晴晴也靠过来,一起听我讲故事。半小时后,两个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我妈妈也这样”满足孩子好奇、安慰别人我还记得女儿三岁的时候,我顺口跟她说过以前家里遭小偷的故事。她听得十分入迷,一再问我是不是真的?后来她常常要求我重讲那个小偷的故事。我在讲了第八百遍时,有次忍不住不耐烦地问:“这有什么好听的啊?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啊!”结果,女儿竟腼腆地说:“因为我没有看过真正的小偷嘛!”常跟女儿分享我小时候故事的结果是,她现在偶尔也会用“我妈小时候也有过”来劝慰其他小孩。比方说,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声,她会安慰她:“不要哭,我妈有一次跌一跤还跌断了骨头呢!”话说到一半,还会回头问我:“妈!你高中跌断骨头时,都很勇敢,没有哭,对不对?”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你怎样询问孩子?


你怎样询问孩子?[短镜头]

邻居的孩子**,在幼儿园上中班,每次回家,他妈妈差不多都会这样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虽然长得不算高大,但很结实,性格也比较强硬,有些小朋友还怕他呢!可是他妈妈总是怕他被人欺负。一次,**回家时没精打采的,妈妈一见,立即问道:“今天有人欺负你了?”**摇摇头。“**,到底有没有人欺负你,你同妈说呀!”“没哪。”儿子不耐烦地答道。“没,那你为什么一声不吭?”妈妈进一步追问说。“嗯——嗯——”儿子支吾道。妈妈以为有什么新的情况,立即警觉起来,俯下身去焦急地问:“**,你说,到底是谁欺负你了?是不是你后面的张挺?”“妈,没呐!我肚子饿了,我要吃饭了。”“我不信,肯定有人欺负你了。”说着,年轻的妈妈扯着儿子的手,直奔幼儿园。儿子不肯去,一个劲地说肚子饿。妈妈却越来越坚决地认为,一定有人欺负儿子了。到了幼儿园,妈妈先问小朋友,再问老师,结果什么也没有,都说**一整天都好好的。可就是这样,妈妈还是不放心,返回的路上对儿子还是说了好几遍:“以后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一定要跟妈妈说的。”

[画外音]

像**妈妈这样过分的家长也许并不多,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经常询问孩子有没有被人欺负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为数不少的。有些家长,包括小学生的家长,或因孩子身体瘦小,或因孩子比较稚嫩,或因性格懦弱,或因孩子过于顽皮,或是有那么一次遭遇欺负的经历,等等,他们总是在担心,在经常询问。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而且对孩子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首先,这样询问会给孩子造成认识上的误解。孩子需要友谊,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应该是快乐的,许多孩子也确实是快乐的。“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欺负人的事,在幼儿园里是经常发生的,不是你欺负我,就是我欺负你,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和敌人差不多,在幼儿园是很可怕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误解,那他自然就不可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自然就会怀着敌意来看待其他小朋友,这样,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不会好,久而久之,他可能被孤立,也真的可能被人欺负。

其次,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助长孩子的不良心理。经常这样询问的家长,肯定会参与到孩子们的是是非非之中去。孩子之间的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家长是不应该插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应该由老师解决。如果家长一插手,事情往往会变得复杂起来,也会影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长到幼儿园或学校里哇啦哇啦一讲,这影响多不好,其他孩子会怎么看呢?或多或少要影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另外,家长直接参与孩子的是非,还会助长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孩子不太懂事,有了家长的帮助,有的就滋长出有恃无恐心理、霸道骄横心理等。

再次,这是对幼儿园教育严重的不信任。对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学校)与家庭应该互相配合,充分信任,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互相排斥,你不相信我,我不信任你,怎么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也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经常这样询问孩子的家长,无疑是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不信任感。家长对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其孩子在家长的影响下,还会对幼儿园有好感吗?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的,问问孩子在校的表现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这样经常询问,要问,你可以换一种问法:今天有什么新鲜事,讲给大家听听?今天班级里谁表现最好?你今天向老师提问了吗?等,即使孩子偶尔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一次,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直接插手替孩子去解决,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孩子告状你怎样看待


人是生活在社会里,而不是在真空中。因此,当孩子从家庭进入社会后如何为人处事,将是一大课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由于长期在家中倍受父母长辈的痛爱,或多或少地处于优越地位,因其智力正处于发育和开发时期,小脑袋中只有优越环境条件下的为人处事的概念。当孩子刚离开父母的襁褓,学会走路,独立玩耍,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走出了原先狭小的、简单的空间,生活内容一下子丰富起来,与外界同龄的朋友有了接触和交流的天地。然而许多前所未遇的矛盾就接踵而来,习惯于被父母保护的孩子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因此遇到与小朋友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向大人或自己的父母告状,其目的是求得保护和帮助。这时作为父母首先要使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然后对孩子进行疏导。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建立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千万不能听到孩子告状就愤怒地谴责他人或责骂孩子的玩伴,小题大做和冲动都会强化孩子的告状行为,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

较大年龄的孩子告状,大多数是由于孩子在家中养尊处优,受父母的宠爱,长期处于以我为中心的地位。当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因为同伴不可能像父母及长辈那样以他为中心,而产生了委屈、吃亏感。因此希望借助于父母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当然,也确有孩子被人欺侮而正常的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在处理时,切记要理智行事,不可粗鲁,应对当事人的父母陈述自己的观点,讲清道理,给孩子和他人都留下好的印象,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帮助孩子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

孩子,我该怎样尊重你


孩子,我该怎样尊重你

在谈论尊重孩子的问题之前,我们先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尊重别人:在别人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是否用心在听?在别人征求我们意见的时候,我们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打算,还是在敷衍?在别人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尊重了他的决定,根据具体的情况或者支持他,或者为他提出反面意见,促进他更全面的考虑问题?我们再问问自己,对自己是否保持着适当的自尊,没有自卑同时也没有自负?再问自己一句,当感觉到别人对我们特别尊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快乐和满足?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他长大了和我们一样,要求被别人尊重。虽然,现在他还小,可面对着这样一个处于弱势的小人儿,你是否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却将直接影响到他长大了的性格和成就。

曾经看过一部叫《谈情说案》的香港剧,讲的是一位女警和年轻教授恋爱的故事。里面的教授很年轻就取得了特别大的成就,他的爸爸妈妈对他非常尊重,即使对他谈的女朋友不愿意,也从不曾正面拒绝,也同意他自由发展,虽然在暗地里用了一些阴招想拆散他们,但也没有像别的家庭那样爆发战争。或者这个剧情是虚构的,仍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可以看出来,剧中教授的父母从小就对儿子十分尊重,儿子取得的成就绝对与他受到的尊重有关。

前几天周末在公园里见到这样一个情景,妈妈和小姨带着两个孩子在公园玩儿,姐姐看上去十岁左右,看到许多和她差不多的孩子都在放风筝,就跟小姨说:“小姨,咱们也买个风筝吧。”小姨说:“买风筝干吗?”女孩:“放啊。”小姨:“你会放吗?”女孩:“会!”小姨:“你会放个屁!”女孩满脸通红,气鼓鼓得走开了,小姨在后面还洋洋自得。这时,我和表妹正带着各自的孩子玩儿,我们向对撇了撇嘴。这个小姨,对孩子太不尊重了,同时她自己的人格也高不到哪里去。

对于孩子,你不能太打击他,否则他长大了会太没有信心,同时你又不能事事依他,这样就是过分娇惯。那么怎样对待孩子才能恰到好处呢?

对于一些事情,该让孩子拿主意的就鼓励他自己拿主意,从小事做起,一旦他拿定了主意就依他,让他在锻炼中成长。记得一次带着儿子回娘家,我正在厨房刷东西,儿子手脏了,弟弟给他洗手,弟弟问妈妈:“还用给他搓香皂吗?”妈妈说:“问你姐姐。”我说:“你问他自己,他说搓就搓,不搓就算了。”于是弟弟问儿子:“搓香皂吗?”儿子说:“不搓。”于是就没有搓。随后弟弟跟妈妈感慨:“你们老嫌我不会拿主意,我的主意就是小时候让你管没的。”其实在一些小事上,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能放手锻炼的就让孩子自己来。同时需要强调一点,一旦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依着他的决定,让他决定完了不依着他,还不如开始就不让他决定。

别怕孩子犯错误,孩子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式就是在错误中学习。这一点,外国父母比中国父母做得要好,中国父母说的最多的是:别怎么怎么样,要不你就会怎么怎么样。外国父母说的最多的:Tryit,试试看。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适当的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这点对于太小的孩子不适用。比如孩子跑得快,那就让他尝尝摔跤的滋味。记得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件事,作者带着女儿和同事结伴出游,当时已经初夏,女儿却坚持穿着她喜欢的粉色毛衣,作者就依她了。开始爬山的时候,女儿开始大量出汗,不时得对妈妈说太热了。这时,妈妈说为她准备了一套爬山的衣服,她很开心,她们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换上衣服,开心得爬山,回家,一直妈妈都没有对女儿说什么,但是下次出行的时候,她发现了女儿会根据天气自己准备恰当的衣服。给孩子一个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有的时候,走点弯路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是孩子的手杖,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实路,如果走直路一直需要爸爸妈妈这跟实路的手杖,而这手杖总有离开孩子的一天,到那时候再让孩子锻炼他将会连弯路怎么走都不知道,因为那时他面临的不会再是洗手、穿衣服的小问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要充当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其实犯了错误,孩子心里明白得很,用不着什么都说出来的,就算说也要选择方式,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因为犯了错误孩子心里本来就不高兴,我们再说什么无疑是伤口上撒盐,或者在他看来是否定他的能力,打击他的自信,有可能下次他就不再自己做决定了。

孩子需要我们的支持和肯定,但有些事情不需要我们代替他去做。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提到这样一件事情: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学校的厕所里去了,他们学校还是那种老式的厕所,于是她就把厕所后面的盖子揭开,找了一个专门掏粪的勺子,把坑里的东西掏出来,找钱包。这时,校长过来了,问小豆豆在干什么,小豆豆说明了原因,校长只说了一句那你要小心啊,要把里面的东西还都放回去,就走了。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自己孩子的什么,你会怎么做?如果在以前,父母肯定会不说二话,揪过孩子先揍一顿,现在的父母多半会忍着臭气和孩子一起“施工”,但是那样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再看校长并没有对小豆豆过多关注的后果,小豆豆把坑里的东西都掏出了,却没有找到钱包,可是她一点都不失望,又按校长说的把那些东西都放了回去,同时她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成就感呢,她觉得自己长大了。对于这样不予过度关注的第三种做法,有多少父母能想得到呢?而这第三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又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激将法一定要慎用。激将法对于有的孩子是很管用的,你说我不行,我偏要证明我行来给你看,但是一旦用不好,激将法会起到反作用,打击孩子的自信,甚至让他破罐破摔。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个孩子特别调皮,整天跟老师作对,后来父母带他去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师发现,最初引起他逆反的原因就是老师用的激将法。这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用激将法一定要注意方式、语气,如果察觉效果不对,赶紧喊停。

即使是父母,也要跟孩子讲道理,别用父母的身份来压孩子。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因为我是你老子,你就得听我的!”即使,你为孩子选择的是一条对他最好的路。毕竟孩子的路要他自己来走,孩子的生活也是他自己的,我们也只是或者只能他的拐杖,他的引导,并不能代替他去走路,去生活。做父母的更不能随便打骂孩子,打孩子伤害他的身体,骂孩子伤害他的心灵。最要不得的,是一个打,一个护着,这样不但孩子的揍白挨了,还会让孩子觉得有保护伞,以后会变本加厉的。

当然了,尊重孩子,还表现在对孩子的说话语气、态度等各方面,别总对孩子说你这个不会,那个也不行,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要求,要考虑一下再决定是否拒绝(前面写过一篇日记,专门讨论怎样对待孩子的要求)。尊重孩子是一门大学问,让我们谨慎得求证,小心得执行,共同探讨,交流经验,一起进步吧。

怎样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


导读:为孩子营造一个洋溢着美的家庭环境是进行家庭美育的关键。孩子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美的体验。

欣赏艺术作品是美感教育的最重要方式,父母要善于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和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音乐是最普遍的艺术,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如果孩子长期受到音乐的熏染,音乐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习惯成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透着和谐。我经常在家里放些舒缓优美的音乐,与儿子共同聆听,有时还一起观看高雅的歌舞表演。每年元旦,我们会与儿子一道,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这里,他知道了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和小泽征尔、梅塔等著名音乐指挥家,学会了欣赏《蓝色多瑙河》、《小夜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世界名曲。

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美育形式。欣赏绘画作品,能使人的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创作绘画作品,则使人的精神超越现实的束缚,获得解放。儿子喜欢绘画,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他参加了美术素描班,正逐步把绘画发展为一项特长,从而体验创造美带来的愉悦。儿子在绘画中,要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等,还要考虑如何感受和了解材料的形、色、质、量,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如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的想法,全方位调动感官,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关照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体验。

大自然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的丰富源泉,因此父母要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蔚蓝无垠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音响、神奇的变化会使孩子感到其美无比、其乐无穷。为了让儿子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我们每年暑假都带他外出旅游。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俊秀奇绝的张家界,水波浩荡的八百里洞庭湖……所到之处,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使我们叹为观止。通过旅游,儿子认识和欣赏了自然美,这些广博恒久的美永远驻足在他的心灵中。

为孩子营造一个洋溢着美的家庭环境是进行家庭美育的关键。孩子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美的体验。我与儿子共同布置了一个整洁有序、美观舒适、充满艺术情趣的居住环境。我们居住的房间不大,但阳光充足,我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并在阳台上种植了许多花草,一年四季生机盎然。儿子喜欢画画,他的不少作品都在我的鼓励下挂在了墙上;儿子喜欢读书,我又专门为他买了一个书架,由他自己管理书籍。我还尽量为儿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儿子时时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馨,家庭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渗入儿子心灵深处。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我们家的孩子不会交朋友,游戏、比赛只能他赢,不能输,现在没有孩子愿意和他玩……”。胜败其实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这个理,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开导,让他坦然面对输赢呢?

“输不起”是一种天性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孩子“输不起”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比如,妈妈批评小强学钢琴不认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弹得好,听到这话小强索性就放弃了,干脆就不弹了;另外一种,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渲泄。虽然说好强是孩子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孩子的得失心过重,每一次输赢都让他耿耿于怀的话,这就会影响到他与人相处的能力。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需要费点心思,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让他逐渐跨越输赢的问题,体会做每件事所带来的各种情感经验。父母在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输赢时,以下三种方法教育“输不起”的孩子值得借鉴:

1.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

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刻意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父母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可不巧,快成功时“楼”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父母尽量不要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集体活动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集体中的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3.游戏中平衡输赢心态

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

关心孩子知识技能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能输能赢、乐观处事的健康心态将会让他受益终身。

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

逆反心理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因为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以后,比如说孩子的小学期是幼年期,到了18岁已经就是一个成熟期。小学阶段有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依赖性,但是到了18岁以后往往想走向独立。青少年阶段就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

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

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

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这样产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这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

所以,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

对待青春期孩子一些超前的社会观,家长尽量多与孩子沟通并予理解。

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那么孩子的一切你必然了解于自己心中。

你对你的孩子关心够吗?


你对你的孩子关心够吗?最近xx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是爱哭,我心里很是烦躁,而且她什么也不肯说,真是气死我了,例如,她要喝酸奶,我就给她拿,但是有时候忘了我就顺手就帮她插上了吸管,她想要自己插,于是哭了,每次回家的时候她都争着要开门,我也基本上都会让她来开,有时候也会忘记,也有时候是有急事就没有让她开,她也会哭,还有开灯,开电脑,等等,每次都会让她做第二次,但是开了以后她还是带着哭腔,很是烦恼,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以前还能够说的同,现在是说也说不同,搞的我每次都会发火,然后她才会乖乖的坐到一边去暗自流泪,突然又会觉得她好可怜,唉!真是没办法

昨天我带宝宝出去玩了,博友**在说有个教育专家来新浪微博现场解答,有问题可以直接问他,我也想学习一下,刚好也可以问一下我女儿的情况,于是我哦就跟他提出了我的问题,陈禾专家给我的回答是:我猜想你对他有些隔阂,至少是没有花时间陪他玩?他缺少安全感呢!还有就是:我看有两个问题:①是表达能力,你必须和她多进行语言操练,念儿歌不错,自编的一两句也行,随口编,边拍手边说,让她大声说;②心理素质问题,她胆怯,想做,又不敢,你替他做,他有挫折感。怎么办好?经常找些小事让她做,鼓励她,她做成了,就大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渐渐提高信心,敢于主动做事。当然,这过程中你要很有耐心,慢慢来。

于是我想到了最近自己老是玩电脑照顾她的太少了,可能是因为刚玩博客吧,也可能是跟外界接触的太少了,觉得很新鲜,好玩,而且我很开心,所以经常会上网,除了带她出去玩的时间还有做饭的时间,回家后我基本上就都是让她一个人自己玩,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对孩子很不好,但是就是没发控制自己,不由自主的就往电脑桌上奔来了,每次她叫我的时候我都会说请稍等一等,妈妈马上就来了,可是这一等就是一个甚至是两个钟,她就自己玩,有时候她很想跟妈妈一起玩就不停的叫妈妈,我要是烦了,就会给她拿很多零食给她吃,或者让她自己看书,玩玩具,可是她不玩,还闹我就会说,你再不好好听话就不带你去玩了,她然后含着泪去一边玩去了,现在想想,我怎么这样子啊?天啦,我都是怎么带小孩的吗?我原来从来就不这样,看来我不能再这样去玩电脑了,我得离它远一点,还好,最近这几天开始,我开始反省自己,也没有开始那段时间那么兴奋了,所以这两天我都带宝宝出去玩,回家来了也跟她一起看书,玩游戏,这两天她很开心。

我想我要是再跟以前一样不那么热衷与电脑可能就会慢慢的让她不那么没有安全感吧,那就应该会慢慢的没那么爱哭吧,所以我已经开始,白天可能不会怎么上网了,当然还是会来,但是是要在她睡觉以后我才来上网,我也希望每一个妈妈们都以我为例,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宝宝,同时也祝福我的宝宝能够健康成长

喜欢《怎样让孩子对你掏心掏肺》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