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01-18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非常震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哪些地方相似?我想,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妈妈被宠爱,家庭更幸福

女作家入江之鲸,曾讲过这样一则温暖的片段:

地铁到站的时候,我旁边空出来一个位置,有个大概三岁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过来,坐下,然后对着车门口说:“妈妈快过来,这里有位置坐!”

没多久上来了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挽着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儿子说:“只有一个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着。”

小男孩说:“我是男孩不用坐,妈妈你坐吧。”

熬不过小男孩的请求,妈妈坐下了,爸爸则奖励般地揉了揉儿子的小脑袋。

从他们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这一家三口是妈妈带儿子出门玩,顺便送爸爸去上班。儿子一直嘟嘟嚷嚷地和爸爸说:“能不能和妈妈一起陪我玩。”

爸爸安慰儿子说:“你要乖点,等我下班了,马上去接你和妈妈,带你去吃你最喜欢的香蕉船。”

小男孩还是不太高兴,一直在蹭爸爸的手,却也没再说什么。

后来爸爸到站,临下车的时候,突然很严肃地对儿子说:“你一定要照顾好我媳妇,不许哭不许闹不许惹她,那是我媳妇,懂吗?我去给你们挣钱!”

我看到整车的人都笑了,善意地看着小男孩像个大人般地做着保证。M.yJs21.cOM

如果我在场的话,简直想给这位爸爸鼓掌。因为宠爱妻子,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法则。

曾有一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你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

梅迪纳回答说:“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

教育专家孙云晓后来专门就此事追问梅迪纳:“为什么您当时让那位爸爸回家疼老婆?”

梅迪纳回答说:“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

简而言之:妻子情绪越稳定,家庭情绪就越稳定,孩子成绩也就越好。而想要妻子情绪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宠爱她。

生活在丈夫的爱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软的、温柔的、安定的,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相反,一个长期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女人,会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嫁给家庭里的其他人,一个家将从此不得安宁,怨气重重。

国外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Happy wife happy life”。翻译成中文就是“老婆开心,生活舒心”。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丈夫的座右铭。

爸爸被尊重,则更爱妈妈

在英国,流传着一个“女王敲门”的故事。

一次,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女人需要宠爱,男人则需要尊重。

香港女明星蔡少芬就深谙这个夫妻相处之道,她的丈夫张晋名气远远不如她,但是她却从来没看轻过自己的丈夫,而且还到处炫耀丈夫。

孙俪和蔡少芬一起拍《甄嬛传》时期,接受媒体采访,就忍不住爆料说,蔡少芬天天在剧组“夸老公”。

在蔡少芬眼中,顾家是张晋最大的优点,并直夸对方长得帅、演戏好、唱歌好、跳舞好,“总之他什么都好。”

得到了妻子的鼓励和尊重后,张晋终于“扬眉吐气”,凭借《一代宗师》“马三”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在说获奖感言时,张晋有点哽咽:“我的太太是蔡少芬,有人说我这一辈子都要靠她,我想说,是啊,我一辈子的幸福都要靠她。”

说这话时,蔡少芬坐在台下哭成泪人。

爱默生·艾格里奇博士是著名的婚姻问题专家,在30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爱默生发现了经营家庭和婚姻的真谛——爱与尊重。如果一个丈夫不爱妻子,妻子则不会尊重他,反过来,如果一个妻子不尊重丈夫,丈夫则不会爱妻子,于是婚姻就会陷入一个“疯狂怪圈”。

蔡少芬是幸福的,因为她的尊重,打破了这个怪圈,获得了张晋更深的爱。

一个被宠爱的女人,会容光焕发,温润如玉。一个被尊重的男人,则会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男人越宠爱女人,女人则会更尊重男人。女人越尊重男人,男人则会更爱女人。爱情如此,经营家庭也是如此。妻子尊重丈夫,丈夫更爱妻子,家庭则更温暖。

孩子被接纳,家才真的为家

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老师曾遇到过一位不敢回家的小男孩。

当时正值期末考试,某小学五年级上午考的是语文。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早早就把饭做好了,等着儿子回家。眼看着别的孩子都回来了,他们的孩子却迟迟不见人影。

起初他们以为孩子贪玩回来晚了,就把做好的饭捂在锅里等着孩子。可是放学都快一个小时了,还是不见孩子的踪影,他们夫妻才着急了,赶紧分头去找。他们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低垂着头,正徘徊在学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进教室,又不像要进教室的样子。

小男孩的爸爸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人,特意就此事找到刘称莲老师,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他应该怎么办?

刘称莲老师了解到,这位爸爸平时对儿子宠爱有加,经常会带儿子出去玩,但是在儿子没考好的时候,就会打骂孩子。于是刘称莲老师跟他说:“我深深地知道,你一定是爱你的孩子的,你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是恨铁不成钢才做出来的。”

“但是,你知道孩子对你的希望是什么吗?他一定希望在他不学习的时候你能够对他好,在他学习的时候,甚至考不好的时候你也对他好。他需要始终如一的爱。”

不能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家庭的标准恰恰是能否接纳他。

有一个心理机构做了份专题调查,让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一起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幸福家庭的定义。前三项分别是:父母恩爱、父母充分尊重自己的意愿、父母真正关心和欣赏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家的定义都是如此,我们常常把家比作母亲的臂弯,因为家可以给人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像母亲的怀抱那么温暖。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让你觉得不管变成什么样,那都是能接纳我的地方;是就算你已经为人父母,在人生走到低谷时,还想回去父母身边重新获取力量的地方。

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慰藉,如果一个家可以让妈妈获得宠爱,让爸爸获得尊重,却不能让孩子获得接纳,那家就不是完美幸福的家。

知乎有一个提问:“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怎样的体验?”网友们千差万别,答案却大同小异:

“小学的时候,小学同学的父母挽着手来接我同学回来,让我们其余一干人等艳慕不已,然后那个同学的家就成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家庭。”

“小时候,我没有被强迫上过任何补习班。现在面临职业规划,他们也从未试图说服我考公或者考教师证。去年跨年的凌晨,我给爸妈发短信,说我才不要当你们的小棉袄,我要当你们的军大衣。

第二天,我妈给我回短信说,小棉袄就够啦,好看还不冷。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爸回的短信是,我和你妈妈能照顾好自己,你的最大任务是让自己过上快乐的生活。”

家庭是母亲的世界,父亲的王国,儿童的乐园。

这就是一个幸福家庭应有的模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同样值得被尊重


尊重,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曾有“恋爱专家”就给年轻人支招说:约会时,先观察对方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再决定是否答应与其交往。这个说法确实不无道理,得以想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被尊重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当然同样值得被尊重。

这种观念在二十年前似乎只有很少的家庭能够接受,如今已被大多数家庭所认同,很多家长摒弃了上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开始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态度。那么,我们就来一起检查一下,作为家长,是否已经足够尊重我们的孩子?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

成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小到抬头、翻身,大到读书、识字,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每完成一项任务,孩子便会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若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所受到的激励则会成倍增加。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着去做一件事时,当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接连失败几次时,当孩子用错方法似乎总是不得要领时,当孩子还很弱小,干什么都显得吃力时……当这些时候,家长的做法是什么?是急切的希望孩子直抵结果,因此有意降低难度,或者协助孩子尽快完成了任务?还是尊重了孩子的发展潜能,耐心的陪伴、轻声的鼓励,最终孩子独立的完成了任务?

当然,并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让孩子独立完成,但是,年龄越小,任务越基础,一旦孩子通过各种尝试独立完成,他们越能够感受到巨大的满足和激励,由此也越容易培养出孩子乐于探索、勇于尝试,不惧失败的品质。

有句古话这样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给与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成长的潜能,最终帮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情绪?

成年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有的可以与人分享,有的只能独自消化,同样的道理,大大小小的烦恼和埋藏在心里的小秘密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曾经有网友调侃自己的外甥,明明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QQ签名却看得他一脸黑线,写的是:当繁华落尽,只剩下满地忧伤。

一个孩子,能遇到什么事?能有什么烦恼?都是瞎闹腾,现在的孩子电视剧看太多了,都早熟!家长们,你们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然而,是谁说孩子不会有烦恼?是谁说孩子不该有心事?在成年人看起来毛毛雨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中可能就是狂风巨浪。我们始终在说,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虽然小,却也是个普通人,是普通人就会有烦恼和心事,因此,孩子们的心情会随着一天的境遇有起有落,有时他们会选择分享,有时也会选择沉默。任谁有烦恼时都希望得到安慰,孩子也一样,回想一下,当孩子像大人一样心事重重,一脸忧伤时,家长们是当个乐子一笑而过?是指责了孩子的表现?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尝试沟通帮助他们排解心事?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隐私?

若是在二十年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隐私的态度还是:你都是老子生的,讲什么隐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隐私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那么,有些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不是主动打探,而是在无意间知道了孩子的小秘密,接下来该怎么做?

检查作业时看到了男同学给女儿写的情书;用电脑时不小心发现了儿子电脑里的小秘密;收拾房间时看到了一个带锁的日记本;找东西时翻到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游戏机……这种时候,家长通常都是怎么做的呢?是直接把证据摆到孩子面前质问他们?是悄悄把东西放回原处,言语试探他们?还是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悄悄关注孩子的行为,适时的提示和指引?

所谓隐私,指的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那么尊重孩子的隐私,也就是尊重孩子那些不愿意家长参与的事情。家长在无意间发现的小秘密,并不是孩子主动交代的,因此它们仍旧是孩子重要的隐私,仍旧值得被尊重。虽然有些小秘密明显是错误的,并且需要及时被纠正,但您的反应和做法是否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帮助,是否足够尊重孩子,值得深思。

是否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在尊重孩子的个人选择上,我们总是批评国内的家长不够民主,其实,在国外也同样有很多家长独断专行,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人物所说:我们不能让他们选择,他们是孩子!

缺乏生活经验的孩子在面临选择时,的确常常会出现问题,但是,他们作为独立的人,理应有选择的权利,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那么,当孩子们要做选择时,家长是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否认真耐心的听完孩子的分析?是否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进行讨论?是否达成最终的共识?这些都很重要。

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样不仅不能够增加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给出的选择可能也得不到孩子的认可。相反,如果只参与帮助孩子分析和讨论,而尊重孩子最终的选择,不仅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也能够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最终选择正确的答案。

别让孩子“被充实”


别让孩子“被充实”半日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家长匿名填写了一份《家长调查问卷》,涉及中心各方面的工作,希望家长通过填写问卷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其中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意见:组织孩子的活动不必要特别多,每一个活动能够让孩子充分融入活动,享受乐趣的过程,当然这就需要必要的活动时间。

看完这条意见,我和xx老师都很欣慰,家长是从孩子的需要这个角度提出的意见。孩子需要什么?孩子有他/她所需要的游戏活动吗?孩子有参与游戏的充足的时间吗?的确,孩子的一天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区域游戏,有教学活动,户外活动……他们的确很“充实”。但是,我们害怕孩子“被充实”。

玩能玩出什么名堂?事实上充分的游戏,高级的游戏正是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的耐性,孩子探索的持续性……这些品质是上升到更高一级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无法充分的游戏,无法持续的探索。但是,有多少家长能认同这些,能坚定的信任这些,能在教养过程中体现这些呢?

中心的作息时间表和活动安排是预成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是灵活的,此次半日开放主要还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中心有哪些活动,平日里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调整我们的活动计划,尽量满足孩子持续探索和充分游戏的愿望。

感谢家长给我们宝贵的意见,我们愿和您一起反思教育。

“打死孩子”和“被孩子打”都是家庭教育不当的恶果


5月20日下午,浙江一名11岁的小女孩儿因为抄作业被父亲吊打身亡。而5月19号的时候,大众还在谴责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个打骂奶奶的小男孩儿的家长。

一个是因为家庭管束招致的暴力,一个是家庭几乎没管束招致的骂名,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却反映了两个家庭同样的教育理念:简单粗暴。

正如学校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一样,家庭教育也是家长和孩子双方的事情,需要有家长的成人思维和孩子的纯真天性一起参与。但是在上面的两个案例中,要么是孩子服从于家长,要么是家长服从于孩子,总之孩子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基本上可以居世界前列,有些人认为这种过分重视是独生子女增多导致的;其实不然,自古以来,中国父母就很重视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但是重视不代表正确的家庭教育。

在各种文化交互碰撞的今天,可供家长选择的教育方式也五花八门。有人尊崇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效仿西方的“放养式”。但是,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国情现状,教育方式也同样要经受住所处社会的考量,这些都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应该考虑的环节,只是许多家长却把这些全部忽略,生搬照抄,只做形式上的“拿来主义”,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从一开始就是简单粗暴的。

以德国为例,从前的德国像中国一样,家庭教育基本上以父母为主。但是今天,大部分的德国家庭却是选择了更加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这种民主平等里包含着更多方面的考虑和更多的孩子参与,再融入他们民族一贯的严谨性。这种方式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去借鉴学习。

对于家庭教育,家家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当今社会,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开动脑筋,抛弃“棍棒”教育和无原则溺爱这些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用平等对话的沟通交流方式,结合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好品德,与孩子一起,把家庭教育的“恶果”扼杀在摇篮中。

从《爸爸去哪儿2》看那些被遗忘的爸爸角色


从去年的《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萌娃和帅爸一时成为综艺的主角,这种亲子节目一度炙手可热,和以往的综艺节目相比,它并没有随着第一季的结束而冷却,相反,今年开播的《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2》再次燃起了一股爸爸热。没错,爸爸们一改往日“以事业为大,以赚钱为主”的角色,回归家庭,回到育儿的角色上,足以惹尽了人们的眼球,人们对“爸爸”这个角色的思考也在不断变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爸爸去哪儿2》看那些被遗忘的爸爸角色吧。

五爸六娃闹天坑,爸爸角色大逆转

《爸爸去哪儿2》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白果村,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下,五爸六娃开始了属于他们的亲子生活,在这一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昔日的星爸们,褪去他们的这重明星角色,回归父亲的本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感动。

从这期的节目中,五位爸爸为了给宝贝争取优先选房的机会,耍尽百宝,黄老师的拼劲,让我们看到最伟大的父爱;泥地里的足球赛,几乎和世界杯同步,但是,这场亲子足球赛,有更多的爱在里面;没有妈妈味道的饭菜,宝贝们吃的更香了,因为这些不同口味的饭菜,是爸爸们亲自下厨准备的……

这些感动的瞬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本该是寻常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却感觉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爸爸们的角色已经遗失了很多,就像那些最平凡的亲子时光。

爸爸角色的遗失,你有想过原因吗?

宝贝们最需要的是妈妈

在我们很多人的心目中,照顾宝贝最多的是妈妈们,给以宝贝成长更多关注的也是妈妈们,爸爸们也是这样想的,在很多爸爸的心目中,宝贝们最需要的是妈妈,因此,妈妈们被推向照顾宝贝的第一线,爸爸们自觉退居二线。

为了给宝贝更好的生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宝贝的成长需要付出很多的物质代价,爸爸们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们会为了宝贝更好的成长和生活,放弃更多和宝贝们一起的家庭生活,走向外面的社会,赚更多的钱,与此同时,属于爸爸和宝贝们的美好时光,也就渐渐减少了。

为了有宝贝引以为豪的事业

几乎所有的爸爸,都希望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一下这样的一个印象,那就是自己的爸爸有多伟大,在事业上多有成就,为了这个“伟大爸爸”的名号,爸爸们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自己的事业,为的是让宝贝们更加骄傲。

一份含羞无比表达的爱

“严父慈母”历来是我们中国社会亲子教育的标杆,妈妈们要给宝宝带来的是温和、慈爱的形象,关注和照顾着孩子们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情;爸爸呢?他们要做孩子严厉的教育者,隐含着爱的严厉教育,让孩子们选择拘束自己的爸爸。

让爸爸们不能像妈妈们一样时时刻刻照顾宝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宝贝们能理解的,也有宝贝们不能理解的,无论如何,父爱角色的缺失,是一个无法忽视掉的状况。在孩子们的成长中,父爱如山,你们是他们成长中不能缺少的主角。

爸爸你们知道吗?宝贝们需要你

6月28日《快乐大本营》五爸六娃亲临现场,在播放黄磊女儿多多的片段的时候,讲起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时,多多表示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在讲述原因的时候,多多说:“爸爸一直在外面很努力地赚钱,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黄老师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可见,在宝贝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理解爸爸,爸爸在宝贝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是谁都无法代替的。

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爸爸在一个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如此,他们不仅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还能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家庭,有爸爸在的家庭宝贝们会更加活泼开朗,宝宝们的成长也会更加自由自在,因为他们背后有个坚实的后盾,那就是爸爸。

给孩子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关系,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妈妈的无微不至关怀,有爸爸的悉心教育,这样的生活环境,会让宝宝的心理更加积极阳光,将来的他们,也会用更加昂首的姿态迎接生活。

给孩子专属的欢乐

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和爸爸的交流,和爸爸的游戏,和爸爸的小玩闹,都会给孩子们带来特殊的欢乐,这些欢乐是别人都无法给以的。

爸爸在孩子们生活的重要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妈妈和爸爸是孩子成长的氧气和水分,缺少了哪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爸爸们找回正在遗失的角色吧。

和宝贝开启一段不一样的亲子时光

爸爸们怎样才能找回那些遗失的角色呢?怎样才能在孩子的成长中将积极的影响发展到最大?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最美好的童年呢?让我们和爸爸一起寻找遗失的角色吧!

工作之余多些时间和宝宝娱乐

无论工作多忙,也无论自己的时间有多么拮据,爸爸们都要时刻记得陪伴宝贝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匀出一点时间,献给自己和宝贝,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宝贝更亲近你了,工作上也更有动力了。

宝贝们的重要时刻爸爸一定在

在宝贝们心目中很重要的那些时刻,身为爸爸的你,一定要在宝贝的身边哦,比如,参加宝贝们幼儿园的亲子游戏;陪宝宝们过生日;宝宝生病的时候给以鼓励;宝贝取得好成绩时给个大大的赞!

这些亲子时光值得爸爸萌娃共享

选择宝贝们感兴趣的亲子游戏,和他们在游戏中,积极配合,鼓励宝宝们勇敢完成任务,发掘宝贝的更多潜力;和宝贝一起绘制一幅画,尽情的涂鸦让宝贝们收获更多的欢乐;和宝贝们一起阅读,精彩的故事,拉近你和宝贝的距离……宝贝们无限欢乐的时光,一切尽在一个平凡爸爸的角色。

每个宝贝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爸爸妈妈在宝贝们心中也都是唯一,奋斗在事业中的爸爸们,找到一个平凡爸爸该有的角色,让宝贝心中的唯一不要有缺失,完整的爱心桃才是宝贝们最美的笑脸!

当孩子被抓伤后


当孩子被抓伤后

“你的脸怎么又有一道,是谁给你抓的?”“这是某某小朋友给我抓的,我给老师说了,老师批评他了,他还给我说对不起,以后不抓了。”“这管什么用,明天去抓他。”这是一段母子的对话。听了这段对话有何感想?

孩子被抓伤了,做家长的肯定比自己受了伤还难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说法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明天你还过来,后天他还过去,那这班还有平静的时候吗?老师还怎么工作?孩子还能上幼儿园吗?孩子被抓伤了,应先问明原因,指出孩子究竟哪做得不好。如果是因为争抢玩具,家长要告诉孩子学会谦让、分享、合作等,同时家长也要告诉孩子一些保护方法,比如:当别人来抓你的脸时,你可以用胳膊挡住;当别人抢你的玩具时,你可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主持公道。再就是应该认真和老师沟通一下,取得老师的配合,和老师一起教给孩子一些和同伴相处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因为一个人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

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以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事。孩子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有时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那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其实,在争执过程中,他们也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我想给家长朋友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我看过而且一直感动至今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一座小岛上的网球馆里,一个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小孩儿,小孩儿已经哭得筋疲力尽。问明原因后才知道,那天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俱乐部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个孩子。等她发现人数不够马上赶回来的时候,小孩儿因为受到惊吓,哭得非常伤心。一会儿,孩子的妈妈来了,看到的是自己哭得惨兮兮的孩子……故事讲到这儿,我想问一下家长:“要是你们碰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也许你们会说“痛骂那个工作人员一顿,她做得太过分了;直接向主管提出抗议,要求制裁那名工作人员;什么也不说,直接将孩子带走,再也不参加这个“儿童俱乐部了”。那么故事中的妈妈是如何处理的呢,她蹲下来告诉孩子:“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要亲亲那个姐姐,安慰她一下。”只见那个4岁的小孩儿踮起脚尖,亲了亲那个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因为妈妈知道,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

在家,一个孩子几个家长为着团团转,在幼儿园,一个老师是几个孩子,也许我们有时会疏忽,可对待孩子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老师爱每一个孩子,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迁着我们的心,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其实,冲突、挫折、甚至摔打与磨炼都能成为儿童成长最有价值的东西,好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炼成”的;教师作为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角色,需要家长的支持与理解,这些支持与理解往往能够诱发教师积极的教育行为,而后固化为持久而稳定的观念;即使在已经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态度解决问题,不仅仅反映了家长的价值观与行为水平,更多地会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

学会享受被孩子粘


学会享受被孩子粘孩子粘父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相信每位父母都有过被孩子粘的经历,但妈妈们应该和我一样,其实也在幸福地享受着。虽然有时被孩子粘着很烦很崩溃。但,我敢断定,只要看到宝宝天真无邪灿烂花开的笑容,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总体说来,我们家xx是个省心的娃,但要粘起人来,那功夫也是了得啊~平时虽说我们一家三口在家,但xx粘我的程度要比爸爸略微大些。心情好的时候,自己可以随意找乐子自顾自地玩儿上一阵儿;稍微玩得没意思了,但心情指数还尚可,爸爸陪着玩也是可以的;但肚子饿了,玩得不在兴头上了,那肯定就非我不可了!

1、蹦高高

从xx1岁半起就开始喜欢双脚离地蹦,但她蹦不高蹦不远,于是乎她想起了她亲爱的麻麻,双手分别握住我的双手,两人面对面站好,喊着“预备——蹦”的口号一起前后蹦,xx向前,我向后。连蹦几下倒还可以承受,但蹦得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我这老胳膊老腿老腰的就有点不是滋味儿了。可是人家xx正玩着兴头上那,胆敢不陪?但也得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时候来硬的肯定是不行了,咱就来点软的。先松开一只手,只牵住xx的一只手,指导她从蹲到蹦的过程,嘴里还一直鼓励着xx“妮宝真棒!”“妮宝加油!”,xx听了鼓励的话,更认为自己了不起,接连二三地蹦。再慢慢的,连最后一只手也松开,站在一旁全程指导她,蹲——起——蹦!xx很得要领,美滋滋地蹦着,蹦着蹦着她自己感觉累了也就消停了~有时面对孩子的粘,妈妈们要有一套应对的方法,最终的结果是孩子玩也玩了,咱自己也轻松了,一举两得~

2、跳跳鹿

xx心爱的跳跳鹿每天都能坐上面骑一阵,你说自己骑就骑呗,还非得让我俩都得齐刷刷地目视着她骑。如果发现其中有人目光木在她身上,就会立刻停下来,冲你大喊“看!”,如果还木看,她就一直喊“看!”“看!”直到你看为止。不信你不看,要知道不看的后果是很严重哒,弄不好这耳膜都得受牵连哇。但是你光看还不够,还要在旁边给人家鼓舞助威,嘴里要很有气势地喊着:“驾!”“驾!”,哦对,还要注意脸上的表情,要喜悦,发自内心的高兴哦!具备了这些,xx才能够开始乐颠颠地骑着跳跳鹿,表现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每天的这个时候,也应该算是我们全家总动员,最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一项亲子运动吧!

3、躲猫猫

从小就爱躲猫猫的xx,到现在也十分热衷。只要看着我坐在电脑前,她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将我拽走!不拽走誓不罢休,即便你在电脑前坐着,但也不会消停上网,一会来抱大腿,一会拽鼠标线,总之直到把你拽到她想要带去的位置后才肯松手。躲猫猫很简单,但一个人肯定玩不转,和xx两人围绕着卧室窗帘的前前后后,床边角落里转来转去,别看方法简单,地方小,那也玩得疯着呢。不是你假装找不到她追赶她,就是把自己藏起来等她来找你,疯疯闹闹嘻嘻哈哈!其实也蛮不错,顺带让我回味了下童年的美好。

4、看绘本

一直以来,我们俩都希望xx能够爱上书。没成想在这段时间内,还真是如了我俩的愿,可是眼前这架势确让我俩招架不住了。每天一早醒来xx就直奔书架找绘本,一本一本地拿到你面前,小手指着绘本中每个她想要认识的事物,这时你就需要马不停蹄地说呀说,xx也跟着你一遍遍地重复着,说一次重复一遍,但她一点都不腻歪,重复多遍后再重新翻开时,依然显示出迫切要学习的神情。她没嫌烦,可把我俩腻歪够呛,唠唠叨叨的就那么点东西,整得我俩口干舌燥,但又能有什么办法,看人家如此认真学习的态度,你忍心不教?尤其在看书这事儿上我们一定要积极支持着!腻歪也得挺着!且态度绝不能敷衍!

自从有了xx后,身边就甩不掉这个小模子了,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无时无刻都在我的身边。记得有天晚上做梦,梦见xx爸送xx去幼儿园,xx和小盆友玩得火热,丝毫不顾及我们俩,于是乎我在梦里流泪,舍不得xx,怕xx在幼儿园受欺负,担心她不会说话,老师不懂她要表达的意思,xx着急又说不出来等等。

细想想,谁说只有孩子粘父母,有时候父母也在粘孩子。粘,是互相的。因此我们要好好享受与孩子的这份粘,让这个粘,粘得更持久,粘得更有力吧!

别让孩子被挫折吓倒


当名牌中学学生因为考试失利或者人际交往受挫而无法正确面对,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时,各大论坛上家长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上不了好的大学也没关系”、“考得不好也没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孩子面对挫折时,周边人的态度和指导却并非如此达观,这很可能影响孩子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心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经有过9000次投篮失误,丢失了近300场比赛。有26场比赛,我的队员把最后的致胜一球让给我投,我却错失了良机。我的一生错误连连、失败累累。但这正是我成功的诀窍。”谁都不会猜到以上的表白,竟然出自大名鼎鼎的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

如果具有如此天赋的乔丹在自己看家的行当中还屡遭挫折和失误,那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麻烦和障碍,就更不足为奇了。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包括社会,对于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和麻烦却往往是“清除”之而后快,却并不了解,有时候接受这些障碍和麻烦,才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进而获得成功。

西方教育学家以前倾向于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而中国的教育理念则历来较为重视后天的努力。近来有关认知和智力方面的研究表明:虽然儿童的智力具有先天的差异,但是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奋斗,是可以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的。

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新西兰学者费林教授发表了一个新的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波动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荷兰、巴西,他从14个国家所收集的大量人口数据都显示,人们的智力水平在普遍提高。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来解释智力测验考分上升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普及,其次是受试者的应试技能不断提高;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营养在改善。

当前,世界的主流教育学者都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之间的能动关系。儿童由于父母基因的遗传,都会显现不同的特点和喜爱,从而引起外界(父母、老师、同学等)的关注。如果一个小孩四肢发达、个子高挑,那么他周围的人都会鼓励他去参加体育训练,规划出一个“小姚明”的人生。正是由于从很早就开始配备针对孩子特点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孩子又持之以恒、奋力拼搏,那么经过10年的积累,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跟其同龄人相比就会有不同等级的差别了。

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儿童,相互之间的智能水平相差无几,因而每个孩子的潜力也不会有很大落差。然而当孩子踏入校门,我们会发现:在知识量、学习动力、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自我形象方面,并非每个孩子都一样。落后的孩子在这些地方表现得尤其脆弱和消极。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相信,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一定能迎头赶上,其先决条件是:

*承认自己的落后距离*明白追赶必须付出艰辛和痛苦

*坚信自己能提高和改进

*旁人还要不断地鼓励让他看到努力是值得的

以下是提供给家长和老师们的几点参考建议

1.表扬孩子做出的努力

必须让孩子坚信自己的智力是自己掌控的,通过努力可以加以提高。所以成人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努力,例如:“你很用功,做得不错!”,而不是说“你真聪明”。要夸奖孩子时还应该夸奖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当然所有的表扬必须是真实的和真心的,而不是毫无原由或者是为了讨好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

2.告诉孩子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给孩子找出学习的榜样,以他人经历中的真实故事来启发、激励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让孩子明白,付出的努力和用功的时间长短,跟成绩带有正比关系。

3.让孩子懂得学习中遇上失败和挫折很正常

你要提高成绩就必须挑战自己,这就需要你敢于踏入你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了解的知识领域,去探索、去考察、去捕获新词汇、新概念和新的运算方程。对于失败和失利的恐惧,会让许多孩子生畏而止步。家长和老师需要告诉孩子的是——错误是学习进步中不可避免的,不必感到羞耻和难堪,错误可以带来有用的信息,它告诉你:某个知识还没掌握或某个演算还不清楚,从而给你指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

4.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一课

当老师在课堂上宣布:“明天考试!大家要好好复习。”难道每个学生都知道在家如何复习吗?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复习的要点在哪里、从哪里开始。这些就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上这关键一课,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阻碍他们的学习进步。

5.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我们必须让学生面对严峻的现实:追赶他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原因是你在追赶,别人也在往前走;而且别人的前进速度还快过你!所以落后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如果仅仅跟他人相等是不够的,他的努力还必须超出常人!

6.要对学生的成功充满信心

如果你询问周围的人“你们最爱戴的老师是谁?”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说:“我喜欢这位英文老师因为她的发音很好听。”或者“我的钢琴老师指法太棒了!”我们喜欢一个老师通常都带有感情色彩,例如:“我的老师教会了我热爱知识。”还有“她帮助我建立起自信心!”最成功的老师通常是对所有的学生都用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爱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幸福的家庭都相似: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被拐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