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智慧的家长 ,合理规划孩子人生!

01-18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做个智慧的家长 ,合理规划孩子人生!”,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送外孙女去国外读书”,里面提到很多国外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塑造。

龙先生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哪怕国内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一定要送孩子到国外最好的大学里读书。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理性清醒的选择,确实中国的大学教育跟国外比差距明显。

中国大学的物质硬件层面投入已经慢慢接近甚至超过国外一流大学,但是文化底蕴不足。

当时在复旦读研的时候,历史老师问我们那两幢高楼像什么,我说像两支大蜡烛供着一顶官帽,我心中神圣的复旦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红墙绿瓦,学子徜徉的复旦了。

现在变成了喧闹的市场,没有了以前的宁静致远。

家长:做什么一窝蜂的都去,那肯定是得不偿失,如果都是很有思想很有选择性的去做,就会淘出金子淘出未来。

我:问题是大家都等不及去思考,先行动起来,最后适得其反,越努力越糟糕。

很多家长自己在工作上找不到乐趣和动力,想想是为什么?

不就是对工作没兴趣,没有值得追求的职业目标嘛。

如果真有一个自己很喜欢很擅长的工作,那还不是乐在其中,还用得着旁人去督促吗?难道孩子的学习状态跟大人的工作状态不是一回事吗?

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给学生太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即使原来有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反感甚至逆反。

中国现在的教育问题很大,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太难和太多的学习内容真的是在不断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

我:恰恰相反,我们学生的学业压力不算太大,论学业压力中国学生能跟日本和韩国比吗?差太远了。

我这个观点肯定很多家长要反对,但是我说的是事实,中国学生的课业压力不算大,连印度都比不上。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学生的课业压力只是看上去大而已。

人家印度小孩三岁上学,印度理工大学在美国的优秀毕业生要比清华北大的找工作容易地多。

至于中国学生为什么课业压力只是看上去大,根源就出在家长身上。

老师: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理想(egoideal),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自我理想,工作、学习、关系、兴趣、爱好、娱乐、关系等都是自我理想。

如果没有自我理想,人会感觉虚空。

如果定的自我理想实现不了,会进入到抑郁状态。

如果不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转变自我理想,也会感觉空虚和抑郁焦虑。

孩子也需要找到自己的自我理想,并实现之。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目前的自我理想,实现自我理想。

咨询师的工作目标之一也是帮助来访者找到与之能力、年龄对应的自我理想。

制定学业规划很重要,具体实施更重要。

时间很宝贵,不可逆。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要家长老师社会一起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过有意义的人生

家长:这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路,首先也需要我们家长的自我成长。

家长自我成长非常重要,是基石。

我:做学业规划就是要少走弯路,不浪费时间金钱,而且孩子是自己定的目标,积极性就很高,这样还用的着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做作业嘛。

我早说了,我们学生的课业压力真不大,我们学校之前晚托班大部分是在七点半到八点完成功课的,有的做得快的学生七点半之前就完成了,我们又不能太早放学生回家,只能再让学生做半小时的课外作业。

说心里话,孩子没有学校目标,他能有什么学习动力和乐趣?

如果不提前告诉孩子一个方向,孩子学得也累,家长管得更累。

这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问题,更糟的是耽误孩子前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庭教育:合理规划,寓教于乐


合理规划,寓教于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一方面让孩子拥有成长力,就是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光发亮。塑造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挖掘,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有可能影响世界。

又到了一年一度快乐的暑假生活,大概家长朋友们会头疼孩子假期如何安排、如何规划孩子假期生活、学习问题。

第一、对于我来说,我认为假期是用来玩的,毕竟孩子上学学习压力山大、课作业繁重,上学期间面临老师天天布置作业、家长天天催做作业的情况下,我想大家在假期应该给孩子一些个人空间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当然爱学习的宝贝不用提醒都会自觉看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朋友们自己日积月累慢慢去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点滴好习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关键性,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环境的熏陶、家长朋友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的好榜样都远比你自己拼命“说教讲道理”来得有用的多。例如:有的家长在家只盯着手机屏幕玩手机、或看电视,嘴里却叫孩子去看书写作业,希望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首先、你必须做示范做榜样,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好问好模范是他们的性格特征。取决于你手中的“指挥棒智慧启迪”。第二、在暑假合理安排规划好生活和学习,对于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第二、说一次外出旅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时遇到一些家长朋友带着孩子到处参观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历史文化遗产、地形地貌特征等,例如火箭飞船、个性鲜明的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更新换代、千奇百怪的自然生态景观、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以及地理学地貌形态、火山喷发等过程。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形象生动的新鲜的事物都极具有探索观察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参加学习,在外界获得直观形象的知识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弥足珍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你每个假期带着孩子到处游玩参观学习,循序渐进开阔孩子的视野,不知不觉你会发觉孩子的知识储备渐渐丰富。有时候你会惊讶于他懂的东西比你多,也可以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启发他思考回答。比如:有什么?怎么样,看起来好像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所以…!

长期累月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锻炼孩子逻辑推理、扩散思维能力、探索观察新事物的能力,运用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调动孩子参与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在良好愉快的生活中实现和谐亲子互动关系。一方面孩子无形中获得学习而且心情是舒畅的,另外一方面孩子获得更多父母陪伴自己成长更多的时光。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需要父母多花一些时间陪伴他们,尽量让孩子在需要你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陪伴,等孩子长大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想去“弥补陪伴他就为时晚矣了”,因为他已习惯自己长大不需要你陪伴。

第三、在暑假期间不仅可以带孩子外出游玩放松心情,而且也可以培养孩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自理动手能力、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大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慢慢摸索寻找自己的兴趣,为以后就业方面“指明道路”,也能获得学习经验。

第四、我们说没有天生完美的孩子,但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努力,创造出想要的未来。俗话说,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前进就是倒退。你现在选择正确的方式教养孩子,决定了你孩子未来的方向与高度。

小时候孩子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长大后,反而变得迷茫和焦虑。其实,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这种焦虑,是因为我们的启蒙教育处于缺失状态。心理学研究报告显示:6-15岁是孩子的职业启蒙黄金期。大家记得抓住孩子职业启蒙黄金敏感期,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孩子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中国,孩子这个年龄段时,爸妈们最看重分数、排名。完全没有意识到每个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现实的职业规划,才是生存和成功之本。教养孩子从了解孩子小时候的梦想开始,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使之能够成为长大之后的事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幸福。但我们大部分的孩子甚至到长大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因此职业规划缺失较严重。

第五、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问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自己有哪些喜欢的兴趣爱好?在将来面临职业选择时不迷茫,从小确立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相信让孩子拥有选择力,让他们追随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为之付出努力。不盲从,聆听内心的声音,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变得更快乐。

中国父母最容易伤害孩子的两句话:一个是“我是为你好”,扼杀了孩子的独立;另一个是“你要听我的”,扼杀了孩子的尊严。所以,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师。孩子生命的主导权交给他们自己,不用父母、老师帮忙,不要老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经过我们的鼓励积极的引导,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闪闪发光发亮的“金子”。

第六、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一方面让孩子拥有成长力,就是给他们发展的空间,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光发亮。塑造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挖掘,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有可能影响世界。

所以,爸爸妈妈们,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坎坷,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很重要。曾经吃过的苦,最终会化为滋养孩子的养分促使其成长壮大。培养孩子蜕变力,便是发展他们的“成长型思维”,拥抱人生无限的创造性与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如一张白纸,外界的人和事,就是他们勾勒自己人生的参照物。在暑假也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锻炼,你会发现孩子不一样的一面,在处理人际关系、消费习惯上会有所改变,因为他了解到赚钱的艰辛不易,也学会从点滴积累开始学理财,加上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在独立自主的大路上会越走越宽越舒心。

家长应注重孩子群体生活智慧!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因素只占50%而已。

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成书出版了。这是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他们成年后,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基因是个建筑的蓝图,它决定孩子大脑的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决定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决定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就像一栋公寓每户都是三室两厅,但是只有走进去看到不同的装饰,才会知道它是张三的家还是李四的家。

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开发,应该把孩子读各种补习班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去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我曾看过一个小男孩光是玩六颗报废的电池就玩了一个下午,而且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是火车过山洞,一会儿是飞机丢炸弹,想象力丰富极了。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有的孩子记忆力似乎很差,这确实很影响功课。

很多父母迷信外面的训练班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家长甚至还去买保健药给孩子进补。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看了记不住:别人的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完全没有给孩子补脑的必要,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如果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吃了反而有害。

我个人也不赞成送孩子去培训班学记忆术。

记忆,最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自然就记住了。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正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送孩子去培训班训练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就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也会健全地发展。

做个70分的懒家长,孩子会更优秀!


教育权威专家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家长:一个满分的家长一定不是个成功的家长,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爱灌输给了孩子,但是也伤害了孩子。

1.自己的尽心尽力是个错误?

自从女儿出世后,我便和中国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开始了新的“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在某些地方用红笔划上记号;每天严格按照育儿食谱,为女儿精心准备既科学又美味的食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添加或减少她的衣服;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晚给她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她安然入眠;再大一点的时候,负责接送她去幼儿园……

一个有了孩子的女人,要把所有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一次带女儿去吃麦当劳,她大口吃着,我眼睁睁看着希望她能主动“奖赏”一块鸡腿给她辛劳的妈妈,可她吃得旁若无人、心安理得,眼里、嘴里只有可口的汉堡、鸡腿。再看看周围,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家长,那些家长心平气和、毫无怨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丈夫说得对,在中国,家长出门办事都舍不得坐出租车,可只要带孩子出门,哪怕再近都会打的。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显然没有,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家长过于细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哭;因为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家长;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区里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小男孩,他和女儿同龄,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看看女儿,最多只能打40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尽心尽力难道是个错误?与其做一个100分的父母,不如做一个70分的“懒父母”!

2.父母也需要关心

看着餐厅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我就会想,他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看着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我也会想,他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我要让我的女儿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我一有头疼脑热就嚷嚷,还会让女儿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会通告,让女儿帮我按摩几下;即便是她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边,最起码也能让我感受到她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我也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时常还会偷懒什么的。周末的早上,一定是睡懒觉的时候,如果女儿起得早,那对不起,早饭自理。偶尔,女儿要在周末参加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她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女儿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今年过生日,女儿悄悄告诉我要送给我一份大礼。大礼呈上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她用她的零花钱,让爸爸带她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支高级护手霜!那支护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点点,每用一次,心里就暖融融的……

3.让孩子自己找玩伴

让女儿自己寻找玩伴。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我向女儿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都能勾起女儿的兴趣和打消她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女儿和其他孩子见面后,我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她玩,我告诉她:“妈妈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女儿只能自己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

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我也不管,让她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布娃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沙包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后来,我懒得下楼了,干脆让女儿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她必要的安全守则就行了。而我刚好腾出时间,做一顿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肴或做做美容。先生夸我“育儿、理家两不误”!

4.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一个70分的家长,一定是个“懒”家长。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要事先计划好。譬如,要让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起来给她盖被子;孩子自己吃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我就得“大禹治水”……

先从吃饭上改造女儿。只是简单地通知女儿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自己的饭菜。女儿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她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她说:“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女儿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她的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女儿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女儿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我向当儿科医生的朋友做了咨询,然后决定开始培养女儿的穿衣问题:我将自己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工作转交给她了,让她根据天气变化自行添加或减少衣服。

女儿睡觉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岁的她一直和我们同床睡觉,每天晚上还要讲故事。现在,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令她喜欢的小卧室,她自己看着故事书或是听着磁带就可以入睡了。

女儿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老师的评价是自理能力强。我应邀到幼儿园传授教育心得,总结女儿的“成绩”:

1岁4个月,自己吃饭;

2岁时就把她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

2岁半时,就要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

3岁时,就要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

4岁时,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跌倒了家长就不用扶她,让她自己站起来,收拾家务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在场的家长惊讶不已,一些妈妈甚至认为我是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我微笑着说:“我不能用100分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衣食住行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70分的家长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做个成功的70分的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2.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4.不要让孩子带着情绪生活。从100%的爱到70%的爱,这部分缺失的爱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要想办法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5.和孩子一起改变。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说话的方式、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而自己却抱着饼干、瓜子吃个不停。

不要以为你这样的“懒”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而事实上孩子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和方法。你自以为是的教育不仅仅不能帮助孩子,更有可能是毁了他。让他成长成为自己的模样吧,毕竟你不可能陪伴他永远,毕竟复制出来的你,也未必完美。

做个名副其实的好家长


说实话,我们并不是名副其实的好家长,作为孩子的父母,用在自身工作和学习上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在此也向孩子衷心地说声对不起!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父母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这无可厚非,但对于一切尚处于朦胧和疑惑状态中的孩子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的问题无法自行解决,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和品德的形成。我作为一个11岁孩子的母亲,在参与她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和大家探讨分享。

工作之余,我比较喜欢看一些孩子心理学方面的书刊,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我认为,只要孩子不是做出太出格的事,作为父母不应予以太多的干预。当然在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动态,并多与孩子沟通,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孩子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今后的路是孩子自己走出来的,父母能包办得了一时却包办不了一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最佳途径。如在休息日(平时也如此),我先与孩子约法三章:先做作业,再玩(主要是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非常重要),但一般休息日作业要较多一些,如要全部一次性做完却也为难孩子,于是我就与她商量,中途休息时间让她来定,但有时中途玩时,孩子也会控制不了时间,但只要我提醒一下她就会马上停止玩耍继续做作业。

家里的冰箱门上贴着两张纸,一张是由孩子制定的每日学习计划,每天的学习娱乐都有具体的时间规划,另外一张是由我为她制定的完成情况表,分为好、一般、差,每天让孩子根据完成情况认真填写,并且要求她将每次考试的成绩记录在表格中,每个月的月底将自己本月的学习情况及体会写上去,并写上下月的计划与目标,这样很好的培养了她学习的自觉性,我认为,只有让她对自己当月的表现有个全面的回顾,才能更好的激发她有针对性的学习。

诚信,体现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孩子也如此。从小培养她事事讲诚信这一点非常的重要。我要求她凡事不撒谎,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信守承诺。但孩子毕竟还小,她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要容许他们犯一些小错误。记得有一次,母亲在衣柜的角落里发现一件沾满巧克力的女儿的汗衫,问起她时,她理直气壮地说不是她干的,全家人给她做思想工作她也坚决不承认,几天后,在与她打电话的过程中,我故做无意的提起此事,向朋友一样的再次与她探讨诚实的问题后,她很低声的承认了,并向我保证今后不再撒谎了。与孩子如同朋友一样的沟通比起质问来要有效得多。

什么是“竹笋炒肉片”?对于我们大人来讲不过是一道普通的菜肴,但对于可爱的孩子们来说,它就是考试成绩公布后挨打的代名词,女儿现在还经常跟我讲起谁谁谁昨天又被“竹笋炒肉片”了,话语里充满了稚气的无奈。想想有点汗颜,曾几何时,这一现象也在我们家流行过,但说实话收效甚微。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源于女儿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记得有一次,学校里刚考完语文,她考得还不错,自然是不用“竹笋炒肉片”了,在当晚做作业时,她突然抬起头,很严肃的对我说:“妈,我可以跟你讲件事吗?”我说:“可以啊,讲吧!”“今天,胡榆阳语文考得不太好,可他妈妈却对他说,成绩固然很要紧,但你健康快乐的成长对我来讲更重要,我们好多小朋友都听见了。”听完自己女儿这么认真地讲完这番话后,真是感触良多,并为曾经的行为感到羞愧。不要小看孩子们,她睿智的话语教育了我,并让我提前预知了她的成长,巧妙的表达了她对我做法的不认同。从此后,“竹笋炒肉片”在我家被彻底废除。

我们是年轻的家长

智慧的家长,说该说的话


批改学生的作业,一个同学的日记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小X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其中有这样的话语,表达了孩子的烦恼。

“爸爸妈妈,我有时候真觉得你们很烦,你们常常用激将法来促进我的学习,说邻居或朋友家的小孩,有多厉害,有多聪明,可是你们知道吗?这是在给我施加压力,有时候,我想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干脆养他就是了!”

日记结束,还写了这样的话“请问刘老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和我们分享一下呗!”

我立刻和小X的家长进行了联系,通过QQ把孩子的日记传给家长,并告诉家长“拜托您以后一定不要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包括大宝宝和小宝宝也不要相互比较。说这样的话,进行这种比较只有刺激孩子,伤害孩子自尊心,毫无好处。”家长收到后立刻给我反馈,承认有时候因为着急,说的话会伤到孩子,事后也比较后悔。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是极为不当的教育方式,“激将”不成,“信心”全无。因为羡慕别人的孩子而说人家这好那好,实际上是在否定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而言极具杀伤力。

家长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一个智慧的家长说的话不应该是随意的、任性的,而是时时考虑自己的话语能否激励孩子、引领孩子。要知道,家长说的每句话孩子都听得到,家长没有说出口的心里话孩子也能体会得到。假如一个家长懂得慎重说话、说持续性期待的话,孩子就有了良好的听觉氛围,宽容融洽的成长空间。

例如:

孩子失败了,请不要说:“你可真差劲,我就知道你不行!”而要说:“没关系,再试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孩子成功了,请不要说:“偶尔一次,你别翘尾巴哈!”而要说:“这次很棒,下次会更棒!”

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请不要说:“你就会半途而废,什么都做不好!”而要说:“继续做,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

……

不要说:“我真后悔生了你!”而要说:“我真幸运做你的妈妈!”

不要说:“早知道你听我的就没事了!”而要说:“要是我可能还没有你做得好!”

不要说:“你看看人家!”而要说:“你在我眼中是最好的!”

不要说:“你什么都做不好!”而要说:“我也做不好,我需要你的帮助!”

不要说:“要是生个闺女就好了!”而要说:“有儿子就是不一样!”

不要说:“要是生个儿子就好了!”而要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有了你这个宝贝女儿!”

不要说:“我对你绝望了!”而要说:“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否定你,妈妈也会支持你,永远做你的死党”!

……

持续性期待的话语传达的是无限的正能量,就像灿烂的阳光撒播到孩子敏感的心田,当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期望时,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智慧的家长,请说该说的话。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家长要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精神供氧者,将“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习惯”六大精神软件,植入孩子的生命中。

近日,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董进宇将这个秘诀透露给郑州300多位学生家长。

做个好家长需要技巧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的眼睛矮三英尺”董进宇博士深情演绎马迪·金《如果您能记住》,从一个孩子的角度道出对父母的深切期盼,令现场不少父母眼角湿润,悔恨愧疚。

一位母亲说,过去责骂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看到自己就躲闪,母子关系很僵。董博士的一句话点醒自己,“爱,毫无疑问,还要讲究一个表达方式。”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家长是用责骂将他推出去还是用爱和责任将他拉回来,需细斟酌,讲技巧。

董博士指出,面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推一把还是拉一把考验的是做家长的实力,包括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储备。

家长要成为孩子“精神供氧者”

董博士认为,当家长最需要技巧却普遍缺乏训练,教育孩子是个长期活儿,人人都渴望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逼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却忽视了自己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董博士指出,真正的好家长,一定要扮演好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六个角色。

除了供孩子吃喝拉撒,还要成为孩子的拉拉队队长,人生教练,生命导师,知心朋友,最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精神供氧者。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和优秀的家长,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才能给孩子遮阴蔽日。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给予他爱,陪伴,确认,鼓励和表扬,一句话,孩子的心智、人格成长都需要心灵的养料,这些都需要父母来供应。

在“塑造子女成功未来”的讲座上,董博士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到场的300多名家长,让家长学习,做孩子精神的供氧者。

家长惩罚孩子的十大大智慧


有很多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7.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9.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10.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家园共育:家长惩罚孩子的几大智慧


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将受到严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品质。

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良性转化,因此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他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3.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做出具体的改错行为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将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相信《做个智慧的家长 ,合理规划孩子人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