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式早教的7大“败笔”

01-20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盘点中式早教的7大“败笔”》,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国内绝大多数父母都有这种想法:孩子在幼儿园里能够学到什么,老师每天都在教些什么,是否开设有数学、钢琴、外语、电脑等课程,是家长考察一个幼儿园的首选项。幼儿园当然要尽量满足父母的要求,教育功能的放大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才智VS素质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国内的父母普遍注重孩子的才智教育,并不遗余力地实行着,单从每年寒暑期班父母星夜排长龙的场面就可见一斑。

国外的父母,少了幼儿园的全力扶助,对于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更加注重,通过言传身教灌输给子女。外国家长认为,孩子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会很大限度地尊重他们,同时也要求他们对父母尊重。而且他们注重孩子基本素质的培养,比如冷天少穿衣锻炼耐寒,培养孩子严格遵守时间观念、讲究公共卫生等良好习惯,至于才艺培养,一般都不会“强按牛头喝水”。

价值观:智能VS体能

认识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弹多少首曲子、会跳多少个舞蹈始终是大多数国内父母关注和当作谈资的东西。有些父母也表示孩子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不过执行起来却往往身不由己。

国外父母则更多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他们认为,孩子在小时候除了快乐之外,就应该是发展体能的好时机,为以后应付更繁重的担子打好基础。因此冷天穿少衣服就显得很自然。有外国家长是极端的体能提倡者,他们甚至为了能在阳光明媚的冬日带孩子郊游,而主动向幼儿园请假。

不合理的中式早教

1、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尤其是和父母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不满和痛苦。

3、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地告诉他要换尿片了,请他忍耐一下。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一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5、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

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父母的爱成最大理由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

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对早教认识的五大误区


人们对早教认识的五大误区

误区1.早教课的主体是孩子

很多家长以为,上早教课就是把孩子扔到课堂上,去跟着老师学东西。所以,自己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旁聊天或随意走动或者打电话。其实,早教课,教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等等;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这就是为什么 前面我说,感觉上早教课我比孩子还累的原因。因为,真正受教育的,是我啊。

误区2.早教课的责任在老师

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老师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

很多家长花钱报了早教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来陪孩子参加早教课,完成“陪读”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师嘛。这都是不对的,最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误区3.早教课是开发智力,能让孩子更聪明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赢了一个起跑线。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课的内容还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而没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是。

误区4.早教=早学习

我曾听一个反对早教课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处上课?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就开始学习?”她对早教课产生了一个误解,其实,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课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教会宝宝唱一 首歌、认一个字或者背一首诗,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像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误区5.早教课的效果立竿见影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

家长不能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过分关注孩子是否有所进步。另外,也需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早期教育是有效的,但不等于所有的早教课程都是有效的。事实上,相当多的早教课程被染上了商业味,炒作成分多。

音乐早教带给宝宝的八大魔力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话:“音乐让孩子更聪明”、“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一点也不夸张。其实,音乐的好处,还远远不止这些。它就像一个大大的礼盒,里面盛放着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在宝宝年纪还小的时候,他无法完全领略;但随着成长,他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领略、慢慢享受的,例如——

智慧:的确,音乐可以让宝宝变得更聪明。这是因为音乐能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令他们的小脑袋变得更灵敏更协调,不但能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感受力、发展他们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而且对宝宝的语言、数理、逻辑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善良:音乐是离我们心灵最近的东西,为美好的音乐而感动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宝宝,他们的心灵还是一张纯净的白纸,音乐可以轻易在上面留下美妙的印记。试想一下,这样一颗被音乐滋养过的丰富敏感的小小心灵,怎能轻易被污染呢?

敏感:音乐的情感表达是非常微妙的,音符的排列略有不同,就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乐曲。因此,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但会有敏锐的听力,也拥有敏锐的感觉,在练习过乐器的孩子身上,这种特质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想象力: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什么东西比音乐更抽象了,它只是一组声音,转瞬即逝;但音乐又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东西,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所以,音乐对宝宝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创造力:宝宝对音乐的想象不是被动的,而是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记忆,也激发着他自己的创造力。不信,你看那些喜欢音乐的小宝宝,谁不会哼哼些自己“发明”的小调呢?别听他哼得不着调,这可是宝宝即兴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力呢!

丰富的情感:这世界上有多少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里蕴涵着多少不同的情感!复杂微妙而动人心弦。正是如此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才能培养出一颗丰富细腻的心灵。

优雅的气质:艺术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听熟、练会几首曲子并不能改变一个孩子,但音乐长期的感染和熏陶,必定能让你的孩子变得宁静优雅,对生活中美的一切也会显得更加敏感和陶醉……

快乐:看,所有的宝宝在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都会露出开心的表情,有些还会随着音乐而“手舞足蹈”,这是他们不需要任何学习就能得到的快乐享受。

对,快乐。在音乐带给孩子的一切东西中,这是最珍贵的。不是每一个接触、学习过音乐的孩子,都能成为音乐家或超人,但他必定能比别人多一种财富,一笔可以终身享用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什么东西比快乐更加弥足珍贵?

最困扰父母的10大早教难题


一、孩子独立性差,总是依赖他人

案例:豆豆平时干什么事都要多在大人身后,悄悄地跟大人说,开始豆豆家长还以为孩子就是年纪小,胆子小,不敢提要求,就更加小心翼翼,对他呵护备至,但是后来发现,豆豆并不是在外面才胆子小,即使在没有陌生人的家里,他也要钻到爸爸怀里,悄悄跟爸爸说他想吃梨,爸爸让他自己去厨房,洗两个梨子顺便也给爸爸那一个,每到这个时候,豆豆就使劲在爸爸怀里蹭,撒娇哭闹地让爸爸替他去,直到大人被缠磨得无计可施为止。豆豆爸妈想这可能不是简单的“胆子小”的问题,他已经渐渐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了。

解答:首先,孩子在两岁之前正是对父母的依恋期,家长们在培养好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之后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能力。第一步,要消除爸妈给孩子树立的“全能超人”感觉,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些事情也不能办到,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得自己尝试。爸爸妈妈这时候可以适当的装一下软弱,比如装病之类让孩子有责任意识。第二步,为孩子树立自信心,多多鼓励他们自己做。发明家爱迪生因为在课堂上发问“2+2为什么等于4”而被退学,他的妈妈为了让儿子从打击中重拾自信,给他讲各种名人经历,他偶尔在研究发明上有收获,妈妈就一直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才有了今天伟大的发明家,可见自信是重要的前进动力,没有自信,孩子永远都不会自己迈出脚步走向远方。

二、孩子拒绝和我沟通

案例:军军爸昨天又把儿子打了一通,原来小军军总是不喜欢和爸爸讲话,爸爸问什么问题,他也是要么走开要么说不知道,军军爸也才30多岁,他自己反思难道是有代沟?小小孩哪能这么明显,于是就把儿子收拾了一顿,这么做能解决问题吗?

解答:当然是不能。

首先要问问自己,孩子拒绝和你沟通是只针对某事拒绝还是很多事都拒绝和你沟通?是近段时间拒绝沟通还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拒绝和你沟通?是只拒绝你还是拒绝和身边的人甚至所有人沟通?这都是我们在被别人拒绝沟通时(不论是孩子还是夫妻之间)需要首先问自己的问题,不用急于向对方索取答案,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问题,当你改变角度看时,对方的世界会在你的心理一点一点的清晰起来,此时再做沟通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与包容。沟通是一种能力,家长需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

三、他偷偷翻我的钱包,我真伤心了

案例:俊祥妈妈周六的时候在房中午睡,迷迷糊糊间感觉有人进来,接着就是窸窸窣窣翻衣服的声音,她有点害怕,以为是小偷进来了,悄悄睁开眼睛一看,俊祥妈妈真是又生气又心酸,还真不如是小偷进屋了呢。

原来是小俊祥偷偷的翻她的裤子,拿出5元钱,悄悄地放进自己口袋了,俊祥妈妈平时没注意给孩子零花钱,难道孩子有偷拿钱的毛病?俊祥妈妈不敢跟老公说,但是憋在心里又很担心,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解答: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是目前中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孩子出现的这种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父母忽视了孩子的需要。有的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忽视了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需要买学习用品,不能及时向家长要钱,而拿家中的钱。

2、有的孩子是因看见其他伙伴有零花钱,自己没有,而拿家中的钱。

3、有的孩子是因在学校里没有与他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为了让小伙伴与他在一起玩,而拿家中的钱买食品、玩具等,送给小伙伴。

4、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遇到品行不良的同学,向其索取钱,回家后又不敢向父母说,而拿家中的钱。

俊祥妈妈最好还是问问小俊祥,偷偷拿钱的原因,不会因此而让孩子自尊心受伤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孩子拿钱不可以断定就是品质问题,这样会对孩子以后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他做错事,怎么打都不肯认错

案例:李小姐有位非常蹶的女儿,平时就经常狡辩犟嘴,而且还不服家长管教劝说,尤其是她犯错误的时候,任凭李小姐和丈夫怎么教育,甚至打骂都用上了,孩子眼泪啪嗒啪嗒地像断了线的珠子,但就是不认错,这可怎么办呢。

解答:孩子做错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

1、明知故犯,故意做错事。对于这种类型的错误,成人要严肃对待。首先要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改正。必要时,让孩子接受一点适当的惩罚,以防再犯。但要注意冷静,防止简单粗暴。请记住寓言《风和太阳》里说过的那句话吧:“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下你的大衣,仁慈、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变别人的心意。”

2、经验不足,无意间做错事。例如,全家人正在一起进餐,只听见“嘣”的一声,孩子将碗重重地摔在地板上。问其原因,孩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碗里飞进一只苍蝇,我摔死它。”对于这种类型的错事,成人应首先给孩子讲清道理,使他认识到这件事的后果其次要告诉他,以后遇到同样情况该怎样处理,这就使得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记住了教训。

3、好奇、好动所致。例如,孩子过生日那天才送给他的贵重玩具,仅仅两天,便被孩子拆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使父母非常生气。对于这种类型的错事,狠揍一顿或一味批评、责备,恐怕只能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观察物体结构,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讲明以后不要乱拆,不要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

总之,孩子难免做错事,孩子做错了事,成人既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打骂。只有以一颗爱子之心,具体错误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小小年纪,怎么会自尊心那么强?

案例:雯雯妈有个自尊心超级强的女儿,特别重视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的评价,一点批评都听不进去,如果大人表扬了别人家的孩子,她会气鼓鼓地一直不理别人,雯雯妈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自尊心强,但是着要怎么管教呢?

解答:自尊心强的孩子既与天生的气质有关,也与后天的教养方式有关。

一般而言,天生就自尊心强的孩子上进心强、凡事都要争第一,而且有的孩子还较为敏感,当家长了解到孩子的特质后,既要学习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通过平时的一点一滴给孩子灌输一种平和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家长有一颗平常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和亲人爱及尊重的孩子自尊心成长会比较好,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从而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心。但因为家庭中的过度表扬与肯定,孩子会慢慢形成与助长了自尊心,认为自尊心越强越好,越高越棒,将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负等同起来,只能听顺耳话,不能听逆耳话;有的孩子因为一直优秀,遇到挫折、批评就会一蹶不振。

六、怎么说他都不喜欢去幼儿园

案例:一天编辑室接到一个电话,电话中的妈妈焦急的问“我有一个5周岁的男孩,以前挺爱去幼儿园的,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段时间就是不愿意去,送去了自己跑回来。无论怎么打他也不去。去学校问了也没有人欺负他,我该怎么办?”

解答:肯定有什么事情让他不喜欢了,比如老师说他了,小朋友不和他好了,之类的,你要与老师沟通,在集体当中重视于他,给他在同伴中形成榜样,表扬他或发给他小红花,他会在得到老师的认可的同时,得到小朋友的认可和友好,这样他就爱去了。

孩子刚接触新的环境,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所以家长一定要跟老师及时沟通。而且,千万不能心疼,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先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吧,然后开始的时候可以陪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长一点,等他觉得环境安全了,家长再走也不迟。

七、天哪,这么小他就“自慰”

案例:“我小孩2岁了,从1岁半起就很喜欢没事就摸弄自己的阴茎,怎么劝说教导都不行,手一空下来就去摸,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别人老说要正确引导,怎么个引导法?”

解释:儿童手淫行为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3~6岁的孩子是手淫发生率比较高的时期,在手淫时他们往往面部充血,两眼圆睁,脸颊潮红或出汗,并常伴有轻声的哼哼和不规则的呼吸声,一般每次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家长事后观察会发现孩子外阴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

1、不要惩罚和责骂孩子。

2、鼓励孩子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把精力投入到积极的活动中去。

3、注意培养孩子的性卫生习惯。

4、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定点睡觉、起床。

5、父母要多和孩子接触,进行感情交流。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有教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温暖,只要孩子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孤独,那么用手淫去满足情感需要的自体刺激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6、不要让孩子穿紧身衣裤,紧身衣裤容易使会阴或阴茎受到刺激而诱发手淫。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应给他们穿宽大的内衣。

八、开发宝宝智力,多大最合适

案例: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问到的问题,孩子有天赋,但是多大开始培养才合适呢,太早的话怕影响孩子的童年时光,也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太晚又怕耽误了,影响孩子一辈子,到底多大开始才合适呢?

解释:能这么想说明家长们很明智了,不会逼迫孩子过早学习,如果是智力类的开发,基本从0~3岁就可以开始了,一些早教机构也有相关的课程,可以参考一下,这类开发没有课程压力,知识锻炼孩子对音乐、颜色、数字的敏感度和兴趣,不会对孩子造成负担。

而一些才艺类的就可以稍晚一些,比如说钢琴、毛笔字等等,一般要等孩子手臂发育到有一定力量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不仅不能配额养孩子的兴趣,也许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后果往往得不偿失了。

九、平稳度过三岁前的反抗期

案例:海涛妈最近一直跟儿子生气,才三岁的小孩,就会犟嘴,有时候说不停还有暴力情绪,小拳头握的紧紧的,说不定再生气一点就会扑上来打妈妈了,听人说孩子不仅是青春期才会叛逆,三岁就有反抗期了,如果真是这样,怎么跟孩子和平度过呢?

解答:三岁前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家长不能忽视,但也不必大惊小怪。孩子骂人时,最好的办法不是训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有两个办法:一是冷处理,谁也别理他,直到他不骂人为止;二是迅速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他的兴奋点分散。训斥能让孩子加深记忆,使他认为这是吸引大家注意的有效办法。教育孩子时,不能用反面教材,而是用正面的例子,正面的教材直接了当的说。比如:应该说:什么样的行为是好行为,宝宝乖,要学习好行为。而不能说:什么样的行为是坏行为,宝宝乖,不能学坏行为。

十、早教类电视节目和书籍选择有讲究

很多家长都有这个需求,育儿类早教节目中央台的就不错,比如《巧虎》、《智慧树》、《汉字宫》、《大风车》这些,同时也可以看看右脑全脑潜能开发,《智慧出在手指尖》里面孩子要动手做游戏,这些游戏设计是刺激脑功能而设计的,在关键年龄段大脑功能器官得到很好的刺激,孩子的潜能就得到了激发,潜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比如创造力,记忆力。蒙台梭利教育、爱育幼童的右脑学具不错,也可以拿来跟孩子一起玩,边玩边开发智力。

家长务必知道的6大早教常识


说到早教一词,相信没有家长不熟悉,但是说到具体的早教问题,却鲜有父母有着正确的观念和方法,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连一些基本的早教常识也不具备,这势必会对孩子的早教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现象,在走访了几位儿童教育专家后,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家长必备的早教常识:

常识一:早教需要适龄化

早教施教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借助专业机构的辅导和施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社会专业机构、幼儿园共同完成,而父母往往是宝宝最好的早教老师,这也是许多国家都在提倡亲子早教的原因。

另外,亲子早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龄化早教,而适龄早教远远不是混龄的早教中心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家长的亲自参与,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爱和家的温暖中体会到亲子教育的欢乐的同时,轻轻松松学到适龄的文化知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1-2岁:在快乐的亲子互动中,带领宝宝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并锻炼宝宝的体魄,促进语言发展。

2-3岁: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宝宝对阅读的兴趣,强调亲子互动。

3-4岁:鼓励孩子初步探索自然和周围的社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4-5岁:注意培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感受传统文化,增强艺术表现力,增进亲子感情。

5-6岁:注意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准备。

常识二:早教不是神童教育。

相关调查表明,在社会群体中,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九成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而在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却只有三成,由此一些教育机构打出类似“培养超常儿童”的口号,就对家长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违背规律的方法,自然不会对事物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常识三:早教不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但往往忽视“过之尤不及”的道理,希望可以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孩子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但是,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灌输和盲目超前,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进而影响今后的成长。

常识四:早教不是特长教育。

也有一些家长,将早期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认为学得越多越好,于是盲目攀比跟风。殊不知,特长教育一定要等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之后再开始。当孩子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时,急于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反倒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起到反效果。

常识五:早教不只是学知识。

有些家长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提前学知识。这是极其片面的想法。早教是以情为先、以养为主、养教结合,重在品格素养和潜能开发的早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例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乐观的品质等等,而不单纯的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

常识六:早教不只是让孩子更聪明。

有的人误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其实早教的含义包括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如果认为早教单纯的只是孩子变得比别人更聪明,那就违背了早教的初衷。

喜欢《盘点中式早教的7大“败笔”》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早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