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陆续来了许多的新的小朋友。新入园的小朋友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哭是常事。我们做老师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各种方法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宣宣是小班的一个小朋友,前几天刚刚入园,刚来时还不哭,可这几天每天早上进园总是啼哭不止,妈妈早上送她时,他就不停的说:“妈妈早来接我,妈妈早来啊。”可妈妈刚走,她就会边哭边不停的说:“妈妈怎么还不来啊?妈妈什么时候来啊?你送我回家吧。“不管我们怎么哄她也没有效果,这几天我一直为这事烦扰着。
今天早上,我怕宣宣来幼儿园哭闹,特意早早的等在门口,远远地看见轩轩妈妈抱着宣宣走进了,我还没等宣宣反应过来,就抱过来对他说:“宣宣来了,今天萱萱真棒,不哭了,老师真高兴啊!”没想到宣宣听了眼睛一直看着我竟没有哭。我高兴地一边抱着她一边暗示妈妈快走。这时张老师也过来夸奖宣宣,“宣宣今天太棒了,上幼儿园都不哭了,我要奖励宣宣小红花”。
走进教室,我和张老师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了宣宣,还立刻发了小红花给她。看宣宣的表情好像很害羞,但也很自豪。接连几天我都是等在门口,一见宣宣就说:“宣宣真棒,真的长大了。”果然宣宣入园很少哭了,妈妈也高兴的对我说:“还是老师有办法,以前他在家说的好好地,可是到了幼儿园还是照样哭,现在变了,不再讨厌上幼儿园了。”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孩子需要鼓励和表扬,需要老师的肯定,鼓励的力量很大,我们不妨多用。
今天又到午睡的时候了,我催促着所有小朋友快点脱衣服睡觉,其他小朋友都很听话,很快就躺进被窝睡觉了。
可是,我一转身,发现李晟钦居然衣服还没脱,我走到他身边,很严厉的问他怎么还没脱衣服,他看到我生气了,就迅速地脱掉衣服,钻进被窝了。
看到小朋友都安静地躺下了,我松了口气,以为这下子可以清静了。
我围着床边走了几圈,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睡着了,只有个别小朋友闭着眼睛还没睡着。
我走到了李晟钦的床边,发现他还没睡着,我知道他肯定是还没定心下来,我就坐在了他的床边,看着他睡觉。
可是谁知道,他不但不睡觉,还不定时地睁开眼睛看看我,我提醒了他好几次,可是他就是不听。
我想,这样不行啊,要赶紧想个办法让他睡着。
我微笑着对他说:“李晟钦,如果你今天能很快睡着的话,起床后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小标记,好不好啊?”周琪祥眨着小眼睛问我:“真的啊?”我点了点头。
很快,李晟钦闭着小眼睛睡着了。
很快又到了放学时间了,我看到一向活泼的李晟钦一声不响的,而且嘴巴里还一直在嘟囔着什么。
我就问他怎么啦,他嘟着小嘴说:“饶老师,你说话不算话,你说我今天睡着了,要奖给我一个小标记的。
”本来我已经忘记了,经他这样一提醒,我突然想起来了,对小朋友的承诺还没实现,我马上拿了一个小标记贴在了他的额头上,周李晟钦这才露出了笑容。
虽然我最后还是实行了我自己答应的事,但是我还是感到一丝难为情,因为我答应小朋友的事情没有及时做到,反而要小朋友提醒。
孩子是这样的信任老师,而我却一时疏忽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老师对于孩子的承诺要及时实现,孩子是那样的信任老师,老师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他们绝不会再将教育的责任假手他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然而,总有一些父母对自己的言传身教缺乏耐心和信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于是,老师们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话:“我孩子很不听话,我们都没有办法管他,他会听老师的话,请老师多操心。”
且不论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如此托付老师“多操心”,老师能否操心得过来,就是孩子本身也不愿意老师越俎代庖,代为履行父母的职责和义务。
曾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还好,父母做生意忙得不可开交,就把他寄到老师家里。起初孩子小,听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叛逆,他要回家,父母却不允许,觉得自己的教育水平绝对比不上老师,而且也没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孩子。于是,孩子继续留在老师家里,他用各种方法反抗老师:逃学、绝食,甚至与老师对骂……当父母亲无可奈何地把他从老师那里领回家,他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好学上进的状态了。
须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日积月累的,老师不是神仙,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扭转乾坤的灵丹妙药,父母原本想要减轻自己的负担,结果只能带来更多的源源不断的烦恼。
为了遗憾不再出现,为了惨剧不再发生,为人父母,就不要把自己应尽的责任以金钱的形式转托他人了。
身为教师,担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要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并举。有些教师,虽会言传,但不善身教,不知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你走路慢慢吞吞、拖拖拉拉的,你所带的班的幼儿也会有同样的习惯。有些老师要求幼儿要学习控制情绪,自己却常常要求幼儿要有礼貌,自己却经常不主动向人问好;要求幼儿要讲卫生,自己常常饭前饭后不洗手;要求幼儿要安静倾听别人说话,自己却经常打断他人的谈话。诸如此类的言行不一现象,将会损坏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降低其言教的作用。幼儿耳灵眼尖,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人小心大,渴望模仿老师的言行,希望成为教师一样的人。但是教师有时候却忽略了这双小眼睛,有时却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起了坏的示范作用。幼儿看到了,就会照葫芦画瓢。例如:看见老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发脾气,幼儿就很难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之,如果教师每次都礼貌、主动地向别人问好,帮助别人做事情,自己也就会礼貌、主动地向别人问好,并乐意帮助小朋友或邻里的长者做事情,这叫做上行下效。可见,榜样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身教,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子阳和皓轩选择了手工坊的游戏。子阳不知道怎么穿图,也不知道要不要打结,就跑来问我。皓轩没有来问我,他把绳子打了一个结,一根绳子就变成了一个圈,没有穿过针。游戏时间过一半的时候,他一共打了三个结,三根绳子,没有穿一个图案。我问他,你怎么不做包包,他说“我不会做”。“你觉得哪里不会做”。孩子不说话,我说“你先把线穿上”。穿上了,“你拿一个图形,再拿一朵花,把花穿上去。我把图片给了陈恩光,他接过去看了会放下了,开始动手制作包包,动作非常慢,到游戏结束只穿了一两个洞洞。
皓轩还是一如以往,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勉强坐在那里都不肯动。观察发现,一个原因是不会,不知道怎么开始,还有一个就是有懒惰情绪
,不自信,比较内向,他需要外力的推动才能开展活动。在老师指导他时,他要老师再三问才会回答一两句,也不会跟老师有一点亲近的情绪或动作表现。
面对皓轩的惰性,作为老师要经常提醒他,建议他做一些事情,让他有事情可做,推动他去动脑筋、动手,促使他和别人交往,激发他的内在驱动力。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要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任何一个人总有一点有益的兴趣爱好的,老师要抓住这个点不放,帮他夸大这个点,让孩子感受成功、感受快乐,从而慢慢引导孩子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方向发展。
半天的活动带下来,老师的身心都感觉疲惫了,特别是嗓子口干干的、痒痒的,声音哑哑的。每次餐前活动的15分钟,是最不愿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一般会组织孩子欣赏故事、名曲、动画片等活动,但是在欣赏的时候总会把故事、名曲、动画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出来教育孩子,而且总有孩子在欣赏的时候会开小会、做小动作,需要不断的提醒。所以在这个时候是比较难熬的,既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觉得不能放过教育的契机,所以还是忍不住用又干又哑的声音进行教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大个子”在问旁边的小朋友“什么东西越洗越脏?”“什么东西坐着睡,站着也是睡?”……一连串的问题,让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让孩子来当一回老师,让孩子来管孩子呢?
今天餐前活动时,我问孩子:“今天谁愿意来当一回老师,给大家来猜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的举起了手。第一次尝试我请了知识渊博的“大个子”,我坐到了旁边。小朋友都很期待的看着“大个子”,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不仅出谜语给大家猜,还学着我的样子说话:“我请举手的小朋友”、“好,请你”“你的答案不对”……整个就像个小老师,把课堂纪律控制的非常好。小朋友也很喜欢这个小老师,积极动脑猜答案,实在猜不出来的我就让“大个子”揭晓答案。几轮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同时学到了不少知识,我也只是稍作提醒,不会觉得嗓子痛。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于是我就安排每周2~3次这样的活动,很多孩子回去请家长教了很多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带来给小朋友猜。几周下来,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也得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还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的嗓子也没有那么哑了。
有时候,要学会做一个“懒老师”,又不能冷落了孩子,何不尝试这种方法,让孩子管孩子,岂不两全其美?(梁丰幼儿园钱晶莹)
一般来说,谁都喜欢听到赞美,而不愿接受批评。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年幼,刚刚迈出生活的第一步,这时他们常常会失败。人们对失败的态度多半是批评,但如果把这种方式同样用在孩子身上就不适合了。因为孩子这时的失败,正是他从幼嫩到成熟的必然过程。如果用批评打击了他的信心,那么,他很可能就此变得缩手缩脚,不敢再做成功的任何尝试。所以当孩子失败时,应给予鼓励,对这次的失败表示可惜,但又强调相信他下次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继续努力,敢向困难挑战,最后得到成功。赞美是有方法的,有的父母也赞美孩子,但却只注意到孩子成功的那一小部分,而对孩子为此花费的巨大努力却视而不见,这是不正确的。
赞美孩子应着重于不怕困难的决心和认真的态度,特别应该表扬孩子出力最多的某一点。例如:孩子在幼儿园画好了一幅画,原来他是不会画这个画的,于是他画了又擦,擦了又画,虽然比别的孩子时间用得久些,但终于画好了。那么我们就要赞美,使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此将可增强他以后克服困难的信心。
批评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了解到他们的行为,是有一定约束的。必要的约束和界限,会使孩子克服任性的心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