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多数家庭,教养孩子主要是妈妈的责任,事实上父亲如果肯多花时间,孩子的人格会更健全和优秀。虽然没有不想当好爸爸的男人,但你知道怎么做才称职吗?近日美国“心理中心网”列出好爸爸的8个标准,爸爸们可以对照看看是否合格。
1.多花时间陪孩子。培养感情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如果你能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玩乐,听他们说话,他们会记住你的爱,感激你的付出。如果你总是很忙,无论你有何借口,孩子们都会觉得被忽视。
2.以身作则。一个好父亲会从点滴小事中给孩子展示什么是诚实、谦逊与责任,让他们明白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品德。
3.全家一起做饭吃。现今,做饭不再只是妈妈的义务,父亲也要学习烹饪,同妻儿共享其中的乐趣。餐桌也是全家交流的好场所,孩子们可以谈谈自己的生活,家长也可以赞美他们并给出建议。
4.经常赞美孩子。男性通常不太擅于表露情感,但事实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关注和赞赏。多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哪怕只是一个拥抱、拍拍后背、亲亲脸。
5.尊重孩子的母亲。无论你们夫妻关系如何,都应该给你的妻子以应有的尊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目睹父母相敬如宾,孩子也会感到自己得到认可、受到尊重。你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的择偶观。
6.定下规矩,奖罚分明。现代育儿观念的一大误区是,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明确界限。父母应该给孩子立下明确清晰且奖罚分明的规矩。既让孩子懂得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能让孩子感受深深的父爱。
7.做个亲切有耐心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从孩子很小时,就要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和难题,从日常事例中教给孩子基本生活经验。
8.给孩子读书。书本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最佳选择。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以读故事给他听。培养其阅读兴趣有助于改善个性及促进身心发展。
在孩子的心里,爸爸是山,是大树。面对困难,爸爸是依靠,是力量。
而爸爸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
自己手上拿着手机,却要孩子认真做作业;
自己歪倒在沙发上,却要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自己随地吐痰,却要孩子讲卫生;
自己总爱迟到,却要孩子守时;
自己总爱哄骗孩子,却要孩子懂得诚信;
……
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再好的物质保障也代替不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真真切切的爱。有人说中国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只有一位多功能全自动的母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父亲!爸爸们如果不懂得用实际行动爱孩子,小心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后悔莫及!
孩子心中认为的好爸爸有8个标准,你做到了吗?
1、爸爸要爱妈妈
孩子非常害怕爸爸和妈妈吵架,很容易给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影响学习。大部分孩子会认为爸妈吵架的原因一定是因为自己不乖,这无疑给他们扣上了摘不掉的紧箍咒。如果爸爸疼爱妈妈,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觉得心里开花,生活得非常幸福。
2、爸爸要有良好的心态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请爸爸一定要记得不要以成绩定论孩子的好坏。曾经就发生过有孩子考试不及格害怕家长责骂而离家出走,也有孩子做不完作业遭受家长责骂而跳楼……这些可怕的社会新闻恰恰提醒了爸爸们,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孩子内心脆弱,需要鼓励的时候,切忌打骂。
3、爸爸要陪伴孩子
从来没有听说过“全职爸爸”一说,因为爸爸就是为了家庭在外闯荡拼搏的男人!不管爸爸是否工作繁忙,应酬繁多,请记得不要忘记孩子渴望与你相处的眼神。他们需要你的陪伴和亲近。请爸爸们在工作之余多陪伴孩子,和孩子玩游戏,带孩子旅游,这些亲近的举动都会让孩子相信,爸爸就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天空,永远不会缺席孩子的人生!
4、爸爸要耐心听孩子说话
发现了吗?孩子讲话的时候总是想一句说一句,思维也还不全面。这个时候,着急的家长总是想要打断孩子,替他“代言”。其实这是没必要的。
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前提就是要耐心听孩子说话。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相信,“原来大人也愿意听我讲话,看来我的话挺有道理的。”
如果孩子的想法有错误,爸爸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暗示他哪里值得再多加思考。这样的孩子,何愁不聪明?
5、爸爸不要束缚孩子的友谊
当孩子走进学校,他的周围就充斥着大量的同龄人学生。爸爸应该鼓励孩子多认识朋友,最好是有礼貌,有素养,爱好学习的同学,这样的交往才能相互进步,相互鼓励。
在大城市里,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容易觉得寂寞,自然更重视友谊。这个时候,爸爸就不要添油加醋,说“你的同学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一定要考赢他”或者“不要老是和同学玩,把时间花在学习上”。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和爸爸有代沟,以后更不愿意沟通了。
6、爸爸不要只关注学习
有些家长回到家,对着孩子说不出什么话题,每天就反反复复问:“作业写完了没有?考得怎么样?上课难不难?”这样爸爸不累,孩子都累。孩子更喜欢爸爸能关注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班上有没有发生好玩的事情,最近有什么活动,甚至邀请孩子去看电影看演出,都是一种美好的交流。
如果爸爸忍心让孩子把学习当作一切,那么孩子变成了书呆子,就完全是你的责任了。
7、爸爸要尊重孩子
很多时候,爸爸会把孩子当做小屁孩,觉得他就是一个软弱的个体,时不时打趣几句没问题。这是绝对错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更何况孩子。千万不要在孩子同学面前或者公众场合嘲笑或贬低孩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例,外人对爸爸说“你的孩子成绩真好!”结果爸爸不是点头,而是摇着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这孩子什么都不会,只会学习。”那么,孩子听了心里会好受吗?
聪明的爸爸会说:“恩,他就是爱学习,这点我要表扬他!”那么,孩子绝对会在心里为您的话语而鼓掌!
8、爸爸要赞同孩子的理想
孩子容易脑洞大开,对未来充满想象。一会儿想当白衣天使,一会儿想当飞行员,一会儿想当冒险家,一会儿想当面点师……不管如何,爸爸应当赞同孩子的理想,告诉他每个行业的职责,让孩子了解更多知识。而不是拒绝孩子的想象,把孩子打击回现实。
爸爸们,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你是孩子离不开的人,这是每个父亲值得骄傲和幸福的事。行动起来!放下你的手机,离开你的电脑游戏和酒桌饭局,好好陪陪孩子运动、玩游戏、听他诉说…你会发现,孩子对你的崇拜和你带给孩子的快乐是母亲无法给的。
对照一下,以上8条好爸爸标准,你做到了几条呢?做到了四条以上的爸爸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吧!
一、心理准备
1、培养孩子向往小学的生活。
让孩子知道我已长大了,要去上小学,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了。小学对幼儿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家长可以在入学前带孩子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让孩子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告诉孩子做一名小学生真棒,鼓励他们喜欢学习,以此启发和引导孩子喜欢学习,乐于学,培养孩子向往小学生活。孩子入学前心理上要放松,家长的心理也要表现得轻松,给孩子一种安全的气氛,同时要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开心。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告诉他"长大了,马上要当小学生了",要让他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很能干了。要让孩子有信心,想做一个好学生。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入学后,孩子比较容易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家长要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平时要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并鼓励他们按时完成,比如扫地、整理衣橱、收拾碗筷、购买简单物品等。同时,经常鼓励他说:"你真的长大了,瞧,这件事做的多棒啊!真像一个小学生。
3、注重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锻炼孩子的坚强的意志力,可通过一些活动,如爬山,远足或做一些比较有困难的事,让孩子从中感受并体会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当今时代,还要针对孩子生处优越环境却又经常独处的特点,家长将重点放在乐于合群,兴趣广泛,情绪愉快,胸怀宽广,敢于创造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行为准备
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
1、可通过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文明、礼貌的行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训练,帮助孩子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克服冲动与攻击性,培养一定的礼仪规范。
2、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适当减少游戏时间和延长学习时间,多安排棋类、拼图、听故事等安静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同时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如穿衣、洗脸、刷牙等。
3、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识引导孩子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要教会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他们懂得一些生活的常识。
4、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训练孩子早睡早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并改变无节制看电视的坏习惯,还要孩子要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
5、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家长可以这样,让孩子主动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还要学会说"对不起"。
6、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助孩子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做家长的必须提高自控能力,不絮叨,不说反话,不额外加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较宽松合理的环境下用科学的方法学到必要的知识。
三、物质准备
1、在家里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给孩子学习,地方一定要固定,别让孩子"打游击"。
2、准备书包文具,特别要注意简洁耐用、经济实惠,越简单越好,有利于孩子上课注意力的集中。
3、准备好课本和作业本,特别是课本要装书皮,并告诉孩子要爱护书籍,保持课本和作业本的整洁。
4、准备好手帕,孩子用手帕好处很多,诸如:吸水性强,适合孩子好动多汗的需要,还可乘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
四、健康的准备
要使幼儿有强健的身体,小学阶段是以学习为主,要求小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较紧张智力活动:只有健壮和精力充沛的儿童为能愉快地胜任小学阶段的任务。作为家长,应该知道这一阶段的孩子已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对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要求相对较多,但是这一时期中的孩子饮食往往偏于单调,还有些孩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所以合理地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多参加体育运动,使孩子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有健康的身体和气质。
只要父母重视对孩子幼小衔接的工作,提前做好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准备,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顺利度过人生第一过渡期,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情景一
某天晚上,在户外玩泥土,因自己不信守规则(老是有意讲泥土撒出去,有意去弄脏别人的衣服),(屡屡劝说不听的情况下)被妈妈打了两下小手。尽管哭泣之后,妈妈已经摆平了我的心绪,也让我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和有可能产生的后果。
可是回到家后,见到爸爸,我还是放声大哭一场。也许是我的哭相太夸张了,让爸爸错觉为我是受了天大的委屈,而不是做错了事情。
爸爸得知我是因为被妈妈打后,厉声质问一旁的妈妈,“你怎么能下手这么重,让她哭成这样?”
妈妈听后一脸的不悦。反问一下爸爸,“你怎么不问一下你的宝贝女儿,是为什么会被打?”
“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能去打她?你不知道女儿是我的心头肉吗?看到她哭成这样,我……”刚应酬刚回来的爸爸,估计是有了酒精的刺激,完全属于情感占上风类型了。
你怎么能这么说?好像全世界就只有你疼xx一样?……”妈妈强压住心中的怒火看到我在场,到嘴边的后话,妈妈就又咽了回去。
情景二
从出生到现在,我是极度不爱喝水的。这点我是遗传了爸爸的基因,不到非常口渴的时候,是不会去要水喝的。
可是最近我感冒了,周四下午就开始反应有点轻微的咳嗽(我已经是第二次因为天气转变问题,而我却拒绝爸爸给我添加衣服,而引发感冒了)。为了让我快点恢复,妈妈就绞尽脑汁,想让我多喝点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那天晚上,妈妈拿两个布娃娃,放在我的身边,有意地渲染了一番气氛,想让我和娃娃们一起喝水。妈妈把水瓶伸到我的嘴边时,我真的是有点心动了,刚要吸入,爸爸发话了,“哎,不喝就算了!你怎么老是喜欢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呢?”
爸爸这么一说,我马上把靠近嘴边的水瓶推开了,“我不喝了,要和爸爸去玩了。”难得在这个时候有支持我的主力军,我赶紧散一边去了。
一旁的妈妈是气得冒泡了,很生气地说了爸爸一句,“你怎么老是喜欢做这种消极的暗示呢?”
“那是因为,你对我们的宝宝不够尊重。”居然扯上“尊重”这字眼了,难道尊重就不用分是非,不用分对错?妈妈真的是无语了,也不想在我的面前和爸爸做任何理论了。
xx妈心语:对子女的教育,出现意见分歧本身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分歧”面前,xx爸时常表现出的是那么感性,甚至是那么公开化,完全不忌讳孩子。
而这种情况下面,女儿都是选择对她“有利”的爸爸,每次我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现在已经让女儿错觉为:不管什么时候爸爸都是她的靠山!每次我批评她或是爷爷不顺着她,女儿就会说,“我要去找爸爸。”
看到书上提及的,家庭教育不统一,有很多弊端:
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
孩子总是认为,大人的话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在自己眼中有威信的人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失望的情绪,破坏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形象,降低了自己的威信,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削弱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见同样的环境,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太小,他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当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
小孩也许并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但他知道父母是因为他而发生了争吵,有的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他常常会小心慎微,即使在家庭中、在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真的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女儿的心理和情感,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后记:家庭教育战线不统一的问题,着实让我忧心、纠结了许久。拿着这些弊端理论,在前天晚上和xx爸彻底敞开心扉做了一次交谈。xx爸已经表态(他不是不知道家庭教育不统一的祸害,而是事发一刻,自己老是控制不好),他会朝“统一战线”做努力,极力避免孩子在场时当面争执。当然我也是一样,对他的做法有疑义时,我就暂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事后再做讨论。
希望我们彼此的努力,可以给xx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女儿健康成长!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越小,罹患综合征的危险更大。
这个酷似漫画人物阿拉蕾的小姑娘,叫崔雅涵,年仅三岁半,与击剑王子董力组成“父女档”,在《爸爸去哪儿4》第一集一亮相,就成为最抢眼的一组,金句不断,圈粉无数。
实际上,崔雅涵并不是董力的女儿。这一季《爸爸去哪儿》按照“原生爸爸+实习爸爸”双线并行的形式。董力的真实身份,是阿拉蕾的实习爸爸。(所以看到他给阿拉蕾穿鞋穿反的时候,请不要太惊讶……)
不过,看到这有爱的一幕时,娇娇妈恍惚觉得他们是真的父女了呢——
实习爸爸都这么有爱,那亲生爸爸呢?
有人说,在女孩眼中,爸爸是她小时候的依靠,未来想要嫁人的标准;在男孩眼中,爸爸是他小时候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的男人。所以,爸爸的形象,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爸爸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意义,没有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给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下面几种爸爸,杀伤力可谓是不小,如果你家那位中枪了,赶紧改吧!
吸烟的爸爸
当爸爸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有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有没有想过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有没有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孩子变成了“二手烟民”?
吸烟不仅仅对吸烟者有害,对身边的孩子也有很大危害:
爸爸经常吸烟,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爸爸的吸烟程度成正比。
香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强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如果爸爸在孩子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除此之外,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因为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越来越低。
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毫无诚信的爸爸
10岁以前,爸爸在孩子眼中,就是天,从心底崇拜和信任,爸爸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说如同圣旨一般。
然而,很多爸爸总是以时间紧、工作忙为理由,为失信于孩子而开脱,或者是直接用哄骗来搪塞孩子,以为孩子小,就随便编个理由敷衍。
孩子想要和爸爸一起吃晚饭,爸爸总是回答“明天”,可每一个“明天”来临后,餐桌上总是少一副碗筷;孩子想要全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爸爸承诺“下个周末一定去”,可每次当孩子收拾妥当兴致勃勃出发时,爸爸总是不见踪影。
更重要的是,爸爸屡次失信,会让孩子养成对别人不守信的坏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质和前程。
建议:请每一位爸爸认真对待给予孩子的承诺,如果做不到,那就请不要随意承诺。因为你的失信,不仅丢掉了孩子对你的信任,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恐慌感,连最信任的爸爸都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谁呢?
控制欲过强的爸爸
有的爸爸过于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无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爸爸控制欲太强,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看法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好”的心理,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性格懦弱。
控制欲太强的爸爸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压力,给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会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和标杆。父亲独裁专制,在男孩的头脑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男人和父亲就是独裁者。从而将自己复制成父亲的翻版。
建议:爸爸要学着放手,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暴躁的爸爸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很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如果爸爸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那孩子也很有可能如此,甚至程度更深。
父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乱发脾气,那么孩子以后遇见类似的情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发泄。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父亲和孩子的性格存在两种极端。父亲暴戾易怒,孩子会在恐惧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越来越不活泼,越来越不爱说话,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长此以往,心理发育不健全,如情况严重还会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创伤的出现。
建议:脾气暴躁的爸爸一定要收敛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沟通、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暴脾气,给孩子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不见人影的爸爸
中国家庭一直有个误区,“男主外,女主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总是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妈妈管。
父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岁之前。如果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男孩子很容易缺少阳刚之气,变得有点“娘”,而女孩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性的角色,像女汉子。
孩子很单纯,他们认为爸爸爱我,就会像妈妈爱我一样,花时间陪我,爸爸不经常陪我,那就是不爱我。
建议: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沟通两次,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有时也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在无法陪伴孩子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向孩子表达赞赏和爱,让孩子感受到时刻把他放在心里。
手机不离手的爸爸
爸爸们上班忙,下了班更忙,稳如泰山般地“葛优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老婆让他帮忙做家务,孩子缠着他一块玩游戏,从来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肯动地方。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在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爸爸因为手机而忽略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爸爸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倘若爸爸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最重要的是,爸爸醉心于手机而忽略孩子,会使孩子感觉自己不受重视,甚至孩子会觉得爸爸不爱我了,自己没有手机重要。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会变得非常的烦躁,甚至想着法子跟家长对着干,以此博得家长的关注。倘若家长不明情况,责骂孩子,孩子会感觉更加的委屈,亲子关系也会随之有了隔阂。
建议:放下手机,别让孩子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的绝望感。
惹妈妈生气的爸爸
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去爱孩子的妈妈。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往往是力量和坚强的象征。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亲应当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来自看到父母彼此相爱,特别是爸爸爱妈妈。而且,父亲用行动为孩子做出了爱的示范,孩子从小就可以在父母身上学习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如果父亲经常与母亲吵嘴,就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情绪不稳定。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失衡。
一个孩子如果常常看到母亲伤心地哭泣,他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妈妈。当妈妈情绪有所好转时,孩子就会把让妈妈快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在家庭里承担了爸爸的角色。但孩子还不具备这样成熟的知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建议:爸爸需要和妈妈保持良好亲密的沟通,理解妻子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辛苦,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赞美。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觉得心里开花,生活得非常幸福。
爸爸用心去爱孩子的妈妈,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也能让妈妈心中充满幸福感,这样的家庭,才会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抱宝宝时间越早,次数越多,越能更好地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发育,还能增进亲子情感,促进宝宝的个性发展。可是,面对新生宝宝那柔软的身体,新爸新妈们还真是有些紧张,不是方法不当让宝宝不舒服,就是把爸妈累得够呛!现在,让我们来学习几种让宝宝舒服又让爸妈省力的抱姿吧!
新生宝宝的省力抱姿
〖宝宝的生理特征〗
出生不久的宝宝,头大身子小,颈部肌肉发育不成熟,不足以支撑起头部的重量。如果竖着抱宝宝,他的脑袋就会摇摇晃晃;而且宝宝的臂膀很短小,无法扶在妈妈的肩上,无法取得平衡。
试试这样抱
在抱宝宝之前,最好用包被将他的身体裹起来,只露出头面部;
将宝宝斜抱在你的左(右)肘部,你的一侧手掌展开放在宝宝的腰臀部,护住宝宝下半身,让宝宝的头和肩部位于你的手臂和前胸之间,另一手自然协助。
这样宝宝会感觉比较舒服,你也省力,还便于与进行宝宝面对面感情交流。
注意事项
1.抱宝宝时,妈妈不要与宝宝靠得太紧密,因为你的脸上、头发中及口腔内的病菌很容易给宝宝娇嫩的皮肤构成威胁。>>>新生儿皮肤护理7要点(图)
2.如果想竖着抱宝宝,最好用手托住他的颈部,抱紧他,以防宝宝从包被中滑出。
孩子生来需要妈妈爱抚,此乃天性。婴儿啼哭时,被抱起来亲昵一番,会停止啼哭。妈妈也离不开孩子,睡眠中的妈妈往往听不到一般声响,但对身边孩子的啼哭却特别敏感,即使熟睡也会立刻惊醒,给予喂哺亲昵。
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时,一种幸福感、难舍难分感油然而生。这种母婴感情依恋,儿科学家冠以特定的名词“母子依恋”,对母婴双方都是十分有益的。
刚出世的新生儿,脑髓发育已为接受外界刺激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大脑皮质进一步发育成熟。沐浴在母亲的爱河中,会促使小儿身心发育,故抱大的孩子更聪明。
儿科学家以600对母婴进行的研究显示,出生后即投入母亲怀抱的婴儿比其他婴儿啼哭少,睡得熟,喂养更顺利,有利于生长发育。该项研究选择了两组母婴,一组出生后由母亲自己喂,另一组由别人喂。在前一组中,婴儿因经常得到母亲拥抱、抚摸和亲昵,在体格发育、智力增长、抗病能力方面,明显胜过后一组婴儿。
爸爸去哪儿在网络热播,爸爸和宝宝们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虽然爸爸去哪儿是一个娱乐节目,但因为是父亲和子女的真人秀,所以也具备一定的教育参考意义。
爸爸去哪儿中,有位宝宝因为独特的个性受到大家关注,这位宝宝就是杜江的儿子嗯哼。
从爸爸去哪儿节目一开始,嗯哼便耍起了小脾气,不愿意上交玩具,爸爸杜江也为了哄儿子,私藏玩具。
而在爸爸去哪儿之后的节目中,嗯哼也因为房屋差大哭大闹,杜江也回应孩子说,我说不行就不行,后又哄孩子说,我们住一天就回去。
在整个爸爸去哪儿的节目中,可以看到嗯哼喜好明确,很有个性,但同时也有点不讲理,而杜江作为父亲呢,要么给玩具哄、要么利用权威施压,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在学校工作几年,接触了很多学生,发现很多孩子不讲理,相信这一定是因为计划生育后每家几乎都是独孩,加上经济发展条件改善,对孩子比较宠溺,所以很多孩子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很难跟家长有有效的沟通,这跟爸爸去哪儿中的嗯哼非常类似。
身边很多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他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也常常惯着孩子,通过满足孩子“解决”问题,通过权威压制去“解决”问题,缺乏与孩子沟通的耐心,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在高房价的生活下压力很大,工作竞争也很激烈,所以比较缺乏耐心,难以发现陪伴孩子的乐趣。
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给很多家庭提供了很多参考,细心的话可以对比杜江父子和刘畊宏父女,前者确实在方式上存在问题,后者在沟通上要好很多。
对于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更加和谐,让孩子的未来会更好,这里也温馨提示,可以参考借鉴,切莫过度消费。
相信《中国的爸爸“弱抱”了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爸爸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