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

01-23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爱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真的是爱的教育,让孩子变得不可理喻吗?

这两天一则新闻,看得我怵目惊心!"教养压力大,幼儿多半被打骂!",新闻指出,在国内5岁以下的孩子,10个有7个,是被用打的教养长大,爸妈们有不得不的苦衷,让"不打不成器"的话题,再次浮上台面。

很多家长会在很多演讲后直接问我,以前我们也都是被打骂教育长大的,我们心理既没有创伤,行为的表现也很好,看来以前的打骂教育是对的。现在凡事讲道里,用爱的教育,才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

我赶紧澄清说:这是爸妈们对民主教养的定义,有很深的错误解读啊!

第一:

我不支持对孩子体罚,因为很少家长可以在心平气和下,进行体罚,这样失手的机会非常高。但孩子有错,当然可以骂,当然可以处罚,应该让他们知道爸妈生气了。如果你不是经常性的对孩子进行体罚,倒不至于因为一次体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终生影响,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别让孩子因为被体罚而心生恐惧。

第二:

"我们都是打骂教育之下的成功产物",这句话只看到一部份的孩子,因为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因为你动手了,他跟家的距离变得更远了,一直在等待长大之后,逃离这一个阴影。

第三:

爸妈的教养行为,会影响下一代的教养判断。打骂教养代代相传,不是有效教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绝非好事。

第四:

很多孩子被打了,你问他犯什么错?他不一定能说出来!看来被打的当下,只是因为皮肉痛而投降,而跟你说"我下次不敢了~"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经验及教训,这绝对不是教养的真正内容。

第五:

先跟孩子讲道理,再进行处罚,这个顺序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缓和爸妈的情绪,降低你动手的机率,做出正确的下一歩判断;一方面,在刺激孩子思考,同时也让孩子记住下次不要再犯。

第六:

当爸妈的,应该要去找到,除了体罚之外,对孩子最有效的处罚或刺激好行为的方式。大家应该不难发现,孩子总是能乖乖听老师的话,而老师也不会出手,所以用对方法,孩子永远都可以被教育。

3岁前被打骂教养,5岁后出手打人是5倍!

儿童心理行为研究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但不见得是立即表现起来,有时候是先烙印在脑子里,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例如研究发现,3岁前被用打骂教养,5岁后打人的机率,高达一般孩子的5倍,而且烙印在潜意识里的打人行为,跟你当下教育孩子说"你怎么可以打人?",会让孩子很混淆,脑袋里产生很大的抵触,修正行为自然要花上好几倍的功夫!这张图提醒爸妈们,迁怒也可能是被教出来的,值得大家好好看看!当老一辈的说,孩子不乖就要打,爸妈们真的得好好的沟通一番喔!希望大家一同推广正确的育儿教养

不用打的,爸妈可以怎么有效处罚?

打孩子,孩子只是皮肉痛,为了逃避处罚,当下立刻跟你说下次不敢了,可是经常连自己犯什么错都不知道!这不是正确的教养,你应该用其他的惩罚方式

1.带孩子去罚站读秒,结束时,让他说对不起,并完整的说出"我下次再也不敢再打弟弟了!"等错误行为!

2.把孩子抓到面前来,时间暂停,限制他接下来的活动,请他好好看着你,跟他说你现在非常生气,因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不准嘻皮笑脸,请他自己观察他做了什么,"例如他动手,让人家痛到哭,他喜欢这样吗?"

3.罚劳务活动"收玩具","整理家理","帮忙当小帮手"等,来换取原谅!

4.禁止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当作惩罚,"乱丢玩具没收拾好,就不会有再玩下一个遥控车的机会","鞋子乱丢,就不要出门,户外的活动是你自己担误的,你越慢,玩的时间及项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还打人,我们得将弟妹跟你隔离一下,因为你动手,他会怕你,你必须尝到没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复说出自己下次该做出的好行为!例如:不告而取,或抢人家的东西,边罚站边说出"我下次会先问,不会先动手!"

「迁怒」可能是被教出来的

你知道吗?打从婴儿时期,孩子就具有模仿能力唷!

那么……您还会这样教小孩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如何让胆怯的孩子变勇敢


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见到陌生人就紧张,一说话就面红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特别拘束,坐立难安,不敢与人对视,不敢说话,也不愿意说话,说起话来则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相应的逻辑性、连贯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场合,哪怕是去亲朋好友家也难以接受。

这就是孩子的胆怯表现。

胆怯,其实质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特定对象的胆小、害怕、畏缩,伴有相应的生理上的变化甚或出现逃避行为表现。胆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曾有过 的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表现出程度上的差别不同而已。过于胆怯者,往往防碍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影响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

胆怯的孩子,应该注重并加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独立购物,自行选取适当的物品等)。

鼓励并带引孩子多和别人交往,特别是与开朗活泼的同龄人交往。鼓励并带引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团体等)。

借助家庭、学校、伙伴、亲朋好友 的作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台。面队胆怯的孩子,切忌顺其自然、与同龄孩子比对甚或辱骂,应该不失时机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关系帮助并 引导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尽可能避免孩子因胆怯所造成的心理紧张,以缓解孩子的胆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育儿心得:让孩子私心变爱心

现在的宝宝都是家里的独苗,宠着惯着在所难免,可当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当你用爱心呵护孩子时,是不是在有意无意间滋生了他们的私心。

第一次意识到儿子有“私心”,是在他3岁的时候。那天他过生日,我给他买了一个大大的蛋糕。蛋糕做得很精致,上面还有诱人的水果,漂亮得大家都不忍心吃它,最后还是我,握住儿子拿刀的小手,把蛋糕切成了几份。吃蛋糕的时候,我和他的爸爸破天荒地每人吃了一小块。想不到这下可惹了大祸,儿子先是吃惊地看着我和他爸爸,继而开始生气落泪。又哭又闹,不依不饶……最后儿子终于闹腾够了,不再理睬我们,躲到他的小房间里半天不出来,蛋糕也没吃一口,弄得我和他爸爸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隐约猜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分吃了他的奶油蛋糕。难道孩子有了“私心”?

从那次开始,我们便格外留意起儿子的行为,果然发现他的“私心”在慢慢滋长。有一次,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我们家里做客,看见他心爱的玩具车后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立即大声发作:“别动!那是我的玩具车!”吓得那个孩子赶紧缩回了小手,邻居很不高兴地带着孩子走了,弄得我和丈夫一脸尴尬。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这不仅源于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更是由家教的客观环境造成的。看到儿子日益膨胀的“私心”,我们开始反思起儿子的教育来:难道是我们对他的教育出了问题?

儿子刚出生时,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我和他爸爸都是上班族,每个月还要还月供。尽管如此,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思想支配下,儿子喜欢的食物,我们一点都不吃,全部留给他;儿子喜欢的玩具,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买给他,哪怕自己勒紧腰带。爷爷奶奶更是倾尽所能满足他的愿望。虽然我们也明白这中间有溺爱的成分,但是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总觉得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才是对他的爱。久而久之。儿子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好东西应该留给他吃,好衣服应该买给他穿,小小的“私心”就日渐膨胀起来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和丈夫赶忙商讨解决的办法,最后一致认为:爱孩子,应该保留一份爱,不能再滋生他的私心。以后再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和他分食,哪怕不喜欢的东西,也吃一点。刚开始,儿子看到我和他分享一块好吃的水果或者食物,自然很吃惊,很不习惯,甚至用各种方式表达他的不满和抗拒,可是久而久之,他慢慢地不再闹腾了。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和他爸也有意给他讲些文明礼让的小故事。讲到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时,儿子偏着小脑袋,稚声稚气地问我:“孔融为什么要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呢?我没有哥哥和弟弟,我不用让。”我耐心地对他说:“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好孩子应该做到的,你虽然没有哥哥弟弟,可是你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小伙伴,所以你也要向孔融学习啊!”他听后,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有一次,朋友从外面回来带给我一些精美的水果。我随手放在客厅的餐桌上,儿子从幼儿园回来,看见后,一把抱在怀里,用小鼻子闻闻说:“真香啊!”我以为他老毛病又要犯了,谁知他只是把玩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吃水果,咱俩一起吃吧!还有……”他歪着头看我,“我想留一份给妈妈,妈妈你同意吗?”这次轮到我吃惊了,看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懂事了,心里开始有别人了。

4招让任性孩子变乖巧


碰到调皮任性、不听管教的孩子,每个家长都会很头疼,既不能任凭孩子“肆意妄为”,又舍不得采取“强硬手段”。其实,小孩子的行为难免出现偏差,与其批评和对抗,不妨耍些“小花招”,巧妙纠正和引导,让孩子“变乖”。

撤退法。星期天,东东起床后就没完没了地学着吊嗓的人使劲地喊“啊-啊-啊,伊-伊-伊”,爸爸说,别再喊了,会把嗓子喊哑的。他反而喊得更响了。妈妈走过来对爸爸说:“你跟我一起去买菜吧。”等爸爸妈妈离开后,东东见没有“观众”了,也就没兴致再喊了。

激将法。佳佳在公园里赖着不肯走路,一定要爸爸抱,不答应就干脆坐在地上不动了。爸爸对妈妈说:“你看,前面那个小朋友跑得多快,咱们佳佳肯定跑不过她。”话音还没落,佳佳已经“呼”地一下站起来向前追去。

欲擒故纵法。妈妈让丁丁把满桌子的画笔收拾好,丁丁却反而把画笔一支支地向地上扔。妈妈打开丁丁的玩具柜,拿出一小框不怕摔的橡皮玩具递给丁丁,微笑着让丁丁扔完画笔后再把这些东西也扔到地上,丁丁反而不扔了。

转移注意法。天锐拉着小鸭子车经过门槛时,小小的轮子卡在门槛外过不来,外公帮他拉过门槛,可他又哭着把它放回原处使劲拉。外公不再理会,而是去看鱼缸中那条天锐最喜欢的金鱼:“咦,小金鱼怎么不爱动了?该不是生病了吧?”“什么?小金鱼生病了?”天锐丢下小车,着急地跑过来看,早把拉车的事忘在脑后了。

如何让5岁孩子变的自信起来


“优妈,孩子快5岁了,平时在家能说能跳,可一见生人就特别胆小,上次去参加了一次“家长开放日”,别的孩子都抢着表现,唯独他缩在我怀里,也不敢出声。”一个大学时代的闺蜜向我诉苦。

看到闺蜜如此苦恼,优妈立时想到了经常在后台留言说孩子胆小、懦弱、不敢表现的妈妈们,也是同样的不解和疑惑。为什么孩子会害怕表现?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不敢表现的原因

一是先天因素。有些孩子不敢表现是天生的,他们对新环境会有束缚感和不适应,不愿与生人接触,或是脸皮薄,一受到打击便很难再主动表现。

二是教育和环境影响。除了先天因素,教育和环境影响也十分重要。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经常使用家庭暴力、期望值过高,都会让孩子丧失表现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如何让孩子变得自信

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相比,良好的家庭环境会提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土壤,让他们更加阳光、自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庭更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孩子得到的是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为了竞争、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二要十分注重教育方式。如果说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土壤,正确的教育方式则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水份。就像许多家长都崇尚的美式教育,更加注重孩子交际、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具体情境中。

比如让孩子来一次角色扮演,模仿他喜欢的人物或动画角色,或者让他讲讲自己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告诉他没有对错,大声讲出来就好!就像这位10岁的女孩,她把屠呦呦当作心中的英雄,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医生梦,全程穿着医生装并用英文演讲,很有代入感

三要让孩子获得参与感。所谓参与感,是孩子在一次活动、一次竞赛中找寻自我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重要一步。

孩子最不可爱时,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孩子来到我们生命当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气暖和的日子里,每次接儿子放学,我都会带他去学校旁边小区的游乐区玩一玩再回家,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大部分都是跟他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打打闹闹磕磕碰碰是难免的,因此我并不在意小朋友间那些所谓“矛盾”,唯独对儿子某些稍具攻击性的行为感到头疼,比如不经别人同意就拿人东西,还死活不还。所以每次去玩耍之前,我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许随便动别人东西。但尽管这样,依旧会出状况。

一天儿子去玩,我照旧坐在一旁看书,不经意间抬头,发现滑梯上儿子正跟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纠缠在一起,儿子高高地举着一个玩具,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走过去,原来是儿子借了小男孩的玩具,小男孩要回家了,儿子却不愿意归还。小男孩的家长倒没生气,只是不停地对儿子说:“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你是做哥哥的,怎么能这样呢?……”看到这个场景,我有些尴尬,赶紧叫儿子归还玩具,但小男孩越哭,儿子就越不给。于是,我抓住儿子的手,盯着他的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平静地说:“把玩具还给弟弟,否则我们立刻停止玩耍,回家。”儿子盯着我看了几秒,突然“哼”地一声,把玩具扔到了地上。

我顿时火了,但我又不想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于是我说:“我告诉你:第一,你这样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第二,下来把玩具捡起来向弟弟道歉,第三,马上回家。”谁知儿子不但一点不配合,反倒满脸怒容。我接着说:“我数到十,如果你还不道歉,也不下来,我就自己走了。一,二……”十数完了,儿子还是没反应,我立刻掉头就走。我知道,他一定会追上来。

果不其然,我走出不到二十米,儿子就追了上来,他刚靠近我,就在我腿上、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拳。我回头瞪他,他不敢动了,我转身,他就又追上来打我,反复了几次之后,才乖乖地跟在我后面走,但只要我回头看他,他就扭头不看我,伸手拉他,他也不理。

我一直认为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可以那么平静地处理,实在可圈可点。

第一我没有当众斥责儿子,维护了他的尊严;

第二我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我让他明白有些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

可后来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还是在那个游乐区玩,儿子哭着跑过来,说有人推了他一把,他差点从滑梯上摔下来,吓坏了。推他的那个小男孩赶紧跟了过来,紧张地跟我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看着两个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的无助!挨欺负的有委屈,犯错误的有恐惧,他们到我面前来,就是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你错了。

我伸出手抱住了儿子,放弃了从前“男子汉不哭”、“勇敢一点”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妈妈在。”我又摸了摸那个小男孩的头:“没事啊,别怕。”很快,儿子就不哭了,主动离开我的怀抱,两人又拉着手疯跑去了。

看到了这一点,我想起了上次的事情。我懂得了儿子当时的愤怒与无助,懂得了属于他的那份恐惧和心痛。数数那种方式给他带来多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我无法体会,他跑过来踢我,只是表达心中的恐惧:妈妈是不是生我的气了?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我真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可以回到当时的场景,能够抱一抱儿子,并对他说声“对不起”啊。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下次还发生类似的事情,我想我会这样处理:

1、不给他贴任何标签;

2、带着爱意告诉他:你准备好了再下来,妈妈等你。

3、替他道歉。

4、拥抱他,然后启发他去学习刚才发生的事情。

孩子闯了祸,本身就是紧张而害怕的,为什么一定要立刻逼他们立刻了解所谓的事实呢?先替孩子道歉,则是用主动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和爱,孩子自然会调整所谓的偏差行为。

关键是,身为父母,能做到无条件的爱吗?

想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先得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因为水满自溢呀。所有你不能接纳孩子的东西,都是你不能接纳自己的东西而已。所以,感谢孩子吧,他们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不是为了让我们教育他们,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后,孩子就会朝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这份礼物,你看懂了吗?

任何一个问题的形成都是综合原因造成的,我们在接纳孩子的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及是否不经意间的“溺爱”对孩子性格行为造成的结果

通常一篇文章能给出一个或几个观点,却无法全面综合的剖析出所有问题及根源,而单纯的模仿处理方式也是很多时候家长反映我也照做了啊,但不好用啊……

就好比今天文中的案例,孩子抢人东西不还。家长在处理方式上,提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接纳这方面的反思。我们可以在事情过后,自己再深想一步,孩子这种抢东西的行为是偶然性的还是常态的?是属于缺乏正确的情绪表达能力还是由于平时在家中总享受“特殊待遇”而形成了“任性”的习惯

若属于后者,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传达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标准”,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言行一致,任何时候、无论家里家外都是相同的,他才能更清晰的感受到界限。否则,孩子在家中感受到的是“溺爱”下的放纵、任性,在外面又接收到不可以任性、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相互矛盾的多重“标准”,只会令孩子越来越迷惑、焦虑、暴躁……

给孩子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教养孩子是父母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一致、点点滴滴对孩子的影响、如水滴石穿般对心灵的滋养,而不是单独揪出一件事论对错。

相信《爱让孩子变的不可理喻?》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