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2.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3.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是因为情商高,人家随心所欲,随便打出来就是一套堪称教育孩子教科书的标准组合拳。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为什么现在重名的人这么多呢。许广浩认为,这与人们的取名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大家都希望起一个吉祥、美好、寓意深刻的名字,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汉字或词语就会在名字当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著名语言文字专家、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田忠侠教授认为,现代中国人重名的问题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名人的影响。
他认为,名字重名首先是与起名者的文化修养有关系。“我们经常发现古人的名字非常雅,有人会认为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比现代人深,而实际上,古人的名字许多并不是自己父母取的,而是要高薪求名,是向当地最有学问的人买的,因此,可以说古人取名的态度要比现代人郑重。”现代不再流行高薪求名,但时代的作用对人们取名有很大的影响。据他介绍,名字的时代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后、文革、改革开放。刚建国时,建国和国庆的名字特别多,文革时又造就了一批“张红”、“李红”、“卫东”、“忠东”,而改革开放后,又多了一批“趋时之名”,“陈改革”、“李开放”等是其代表作。
名人的名字对普通人取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田教授认为,名人的影响会呈现正反两个方面。首先,同名不同姓的名字会大量地出现。比如,建国后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中国人名字中带“东”字的特别多。另一方面,同名同姓的名人名字出现的可能性就将变得非常小。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对某些事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而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一般都很重视,总会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现,也是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好机会。
父母都能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认真对待,却很少有反过来问孩子一句“为什么”,对孩子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不够耐心,不够关心,不去探求造成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只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实作为父母,更应该保持一颗童真般的好奇心,对孩子莫名其妙的举动表现出足够的好奇,常问孩子一句 “为什么”,这远比孩子问一句“为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回答孩子的一句为什么,孩子最多是迟知道一点知识,但如果我们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灵,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优美的小文《那夜的烛光》,可以作为有益的启示带给我们思考。
临睡以前,女儿赤脚站在我面前说:
“妈妈,我最喜欢的就是台风。”
我有点生气。这小捣蛋,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刮一次台风,有多少屋顶被掀跑,有多少地方会淹水,铁路被冲断,家庭主妇望着几元钱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
“停电的时候,我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的?”我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说我看起来像天使……”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她一直记得我的一句话,而且因为喜欢自己在烛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觉,她竟附带的也喜欢了台风之夜。一句不经意的赞赏,竟使时光和周围情境都变得值得追忆起来。那夜,有个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个母亲在淡淡的称许中,制造了一个天使。
相信很多读者读后都会有一丝庆幸,庆幸这位母亲压住性子多问了一句“为什么”,于是一个天使诞生了;如果这位母亲不够耐心,没有去问为什么,而是不由分说地压制下孩子的话,就将扼杀掉一个天使。
孩子无论做出什么让大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会有他们简单的理由和单纯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分析,而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
比如,父母经常会遇到生病不愿打针的孩子,如果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会是“怕疼”那么简单,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会说,不想治好病,因为生病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陪着他;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种蔬菜,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蔬菜给过他什么触动;到睡觉时间还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着送你一件他亲手做的礼物……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来获得的,如果没有那一声耐着性子的为什么,而是简单粗暴地去喝斥,去纠偏,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动和童真。
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认真倾听从他们心里发出的童真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感动。
整理了行为习惯: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呢,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宝宝长大一点以后,总是喜欢咬人,只要把手放到他嘴边,他的牙齿就会咬上去,这可让爸爸妈妈着急死了。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喜欢咬人呢?
1.长牙期生理原因导致
宝宝在长牙的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所以总想咬点东西。如果宝宝是因为这个原因咬人的话,那就很好解决了,爸爸妈妈可以去商店买一个专门给孩子在长牙期咬的磨牙玩具。在平时的生活里,如果孩子咬其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制止他,让他知道不能随便乱咬东西。
2.生病了或身体不舒服
孩子身体不舒服的话,心情也会变得不舒服,可能就会咬人。一般情况下,幼儿园阶段发生的比较多。因为在幼儿园里,孩子总是小吵小闹的。如果恰逢宝宝身体不舒服,那么宝宝就会变得很暴躁,就会开始咬人。
所以,爸爸妈妈在得知宝宝在幼儿园咬人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一下情况,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3.孩子或出于自我保护
孩子在学校或者在生活中,如果感觉到自己被欺负了,为了自我反抗和保护,就会开始咬人,尤其是自己被别人嘲笑甚至挨打的时候。这对宝宝来说是一种正常的自我防护的行为。
爸爸妈妈平时可以多开导一下宝宝,多和他聊聊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另外再和老师交流一下,让老师来化解宝宝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孩子咬人了,爸爸妈妈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咬人,不要因为孩子咬人就不分青红皂白打骂他。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造成影响,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不懂自己,于是慢慢地就会变得内向,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通过咬人来解决。
所以爸爸妈妈要问清楚孩子咬人的原因,然后跟孩子分析,告诉他咬人是不对的行为,同时还要告诉他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