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活着?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们全家出去散步。孩子突然拉着你的衣角问:“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地球围着谁转?”尽管你竭力想讲清楚,但是他好像还是没有听明白。孩子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表达的是一种担忧。对孩子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而无需提问的,他总是会把一个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抛给你。这不奇怪,因为在他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让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问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发现自己
“没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类似问题:“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吗?”(芮芮,5岁)“有一天你也会不存在吗?”(棋棋,4岁半)“蚯蚓也有妈妈吗?”(小雨,3岁半)
他想说的是:在6岁之前,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围绕自己提出的。比如当他问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实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爱他才生他……通常,这是对他讲述什么是“爱情”的好时机。这类提问背后,经常隐藏着期望、恐惧和担心。当孩子询问“太阳不见了,地球围谁转”的时候,可能他担心的是当父母消失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这正是许多孩子担心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儿童图书是最好的帮手,你也可以帮孩子用图片做一棵“家谱树”,在家谱树上直观地找到“谁是谁”,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从哪里来。
了解时间和空间
“风来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时候?”
类似问题:“一会儿是什么时候?”(笑笑,4岁)“现在是上午还是下午?”(若若,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设想着世界。对他来说,风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应。当你的孩子企图知道自然现象或者自然物的来源时,同样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寻找自己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定位。有了时间概念之后,他就会使用这样的词汇,但是现在的他对这些还很模糊。耐心一点,要知道,直到六七岁时,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准备,回答他的许多有关时间的问题。
如何帮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比如,与其说“我们一会儿再读这个故事”不如说“你先去洗澡、吃饭,然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
试图解惑
“他为什么和我不一样?”
类似问题:“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岁半)“为什么天天是男孩还留长头发?”(依莲,4岁)。“为什么外语老师的皮肤是黑色的?”(西西,4岁)
他想说的是:孩子很小时就会对异常的东西敏感。异常的事物会让他害怕、惊慌,因为这会让他觉得陌生,没有安全感。从两三岁开始,他慢慢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肤色,甚至不同的头发长度。他总是非常坚信那些与性别有关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裤留短发的是男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你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认同,他会认为,同别人一样就是好。
如何帮助他帮助他认同自己的性别。有关伦理的问题需要经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妈妈)结婚!”另外,告诉他人类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有高,有矮,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么?
你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吗?如果是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是一个拥有探索精神的人,这种精神将极大地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为什么”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如果你的孩子很少问为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如何面对“为什么”
小明今年5岁了,他的问题特别多,整天缠着大人问个没完没了,“为什么火车要在铁轨上跑?”“为什么鱼要在水中游?”“冬天河水为什么会结冰?”等。小明的这种情况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又无法解答这一切
,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多加鼓励,积极引导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肯动脑筋,耐心倾听孩子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回答。不要嫌孩子缠人,这样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嫌烦而不敢再提问题。而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个“问题孩子”。
明察动机,莫落“圈套”孩子的提问有时仅仅是表达一种愿望而不是真的要你解答。如“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不能看电视?”这类问题其实是在询问作出禁令的原因,你若顺着这个思路去回答“因为宝宝不睡觉就会……”那就错了,最聪明的回答是“宝宝到了应该睡觉的时间了,应该上床睡觉了。”
举一反三,引发联想孩子的思维简单,很难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联想,以减少同类问题的反复提出。例如猫为什么不穿衣服?我们不仅要回答他的“为什么”,还要告诉他“狗、羊、牛等同类动物也是一样的。”这样既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又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当不能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词,要向孩子说清楚“这个问题我现在不会回答,等我看过书后就告诉你”。这样做,可以激励孩子将来好好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总之,为人父母者应该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多加鼓励,或许你会发掘和造就一个神童。
生了孩子之后,很多女人都会开始围着孩子转,给他/她用最好的东西,上最好的学校,报各种兴趣班,耗尽财力、人力,希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绅士、淑女。可是妈妈们,小编要郑重提醒您,在带娃这件事情上,先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妈后,必须改掉的六个坏习惯。请您对照下,中枪了几项?
一、爱吃路边烧烤、冷饮等各种垃圾食品
连女神都会干的一件蠢事,就是穿着几千块的衣服,涂着几百元的口红,站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吃着烤串,或者窝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吃着带着十几种添加剂的零食、冷饮,一边看电视,别提多惬意了!当妈后,恐怕真的要“忍痛割爱”了,你成年人的肠胃吃几串路边羊肉串、鸡肉串,喝几杯奶精制成的冰冻奶茶没啥关系,可小孩子的肠胃那么弱,那些东西对他们得有多大的伤害?也许你会说,我自己吃就好,不给孩子吃!拜托,你忍心让孩子看着你大快朵颐伸手去抢,然后摆出家长的姿态对他说:“这个不卫生,你不能吃!”天啊,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二、不修边幅不重形象
未嫁时,你每日积极打扮光彩照人,服装日日新,发型月月变,包袋季季换。结婚生娃后,是不是因为料理家务繁忙,或者自觉无“悦己者”而开始不修边幅起来了?那么,生娃后,麻烦让自己重新“美”起来!不需要你花枝招展,但是,尽量打扮得体大方,即使在家时,也千万别穿着几年前的睡衣,披头散发黄脸婆气息十足。居家时,几套色彩鲜艳、材质舒服的纯棉睡衣轮流穿很有必要,小的宝宝,需要鲜艳的颜色来刺激视觉发育,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有审美意识了,更不喜欢邋里邋遢的母亲。如果有一天,他对你说:“妈妈,隔壁的张阿姨好漂亮啊!”或者说“妈妈,明天开家长会,你要打扮得漂亮点!”其实孩子已经是在否定你的穿着打扮了,不只是大人才懂得说话婉转噢!
三、做事情拖拉磨蹭
很多人的拖拉磨蹭习惯,其实都是小时候父母“遗传”的。拖拉的习惯真是害人一辈子,小时候成绩差的同学,都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今天的事情能拖到下周,工作后这样的习惯更是让领导同事嫌弃,更要命的是,拖拉的母亲往往也就造就一个拖拉的孩子,相似得无药可救。所以,如果你也是个爱磨蹭的妈妈,请痛下决心改过来吧。从吃饭开始,到洗衣做饭、上班、运动,做什么事情都给自己规定好时间,今日事今日毕,忘掉发呆、少玩微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记住,孩子的习惯都是你带来的!
四、爱发脾气、多愁善感的公主病
个人认为,从女孩真正成长为“女人”,不是在结婚后,而是在当妈后。七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不少从小被父母宠到大的“小公主”们。结了婚,碰上个能包容理解你的老公,继续耍耍小性子也无伤大雅。但是,从当妈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个小女生了,而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女汉子”。有一个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中,他的饮食起居都要你照顾,他的脾气性格习惯的养成,都与你有莫大的关系。在你对着家人乱发脾气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将受到多大的伤害,他会不提地问自己“是我做错了什么?”
多愁善感的妈妈们也要注意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惊人,你的一声长叹,蹙眉忧愁,伤心抹泪,这些表情、动作,他都会学得相当到位,到位到仿佛是摆在你面前的一面镜子。所以,如果想让你的孩子阳光开朗,不妨自己先多些笑容吧!
五、浓妆艳抹过度打扮
适度打扮的女人赏心悦目,浓妆艳抹的女人却让人倒胃口。偏偏有些女人就好这口,生了孩子也不改初衷!拜托,当你嘟起猩红的嘴唇要亲宝宝的脸蛋时,有没有想过上面的化学物质对孩子伤害多大,当你涂着闪闪发光的指甲油,用手指拿东西喂宝宝吃时,难道不怕把指甲油也喂进宝宝嘴里?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双手和双脚都涂上了亮亮的指甲油,来问你好不好看时,你的心情会如何?去掉多余的饰品、减少不必要的妆容,让你的生活轻松点,也让孩子的世界纯净点。
六、热衷肥皂剧
窝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看肥皂剧的感觉是不是超爽?可看着看着,发现饭菜忘做了,衣服还没洗,一天过去了,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做。肥皂剧就是这么迷惑人,能让你忘记自己的责任,完全沉浸在剧中。
当妈了,还是控制下吧,实在想看,先把计划的事情做完,尽量在孩子睡觉之后偷偷看会儿。要不,耽误了事情不说,孩子也会跟你一样黏上电视剧,一放学就凑近电视机猛看,然后视力下降、精神萎靡、不爱动脑、不喜交流各种问题就出来了。电视无罪,关键看你怎么用?内容有益是关键,控制时间很重要,距离拉开护视力,不听劝时拔电源。
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从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想让孩子出色,自己首先要优秀,请从改掉这些坏习惯开始吧!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区里面两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发生矛盾冲突了,开始吵架,互相抢东西,推搡,哭闹,甚至打架。周围大人的反应一般是如下几种:
一、“调停”:努力劝架讲和。有的家长能够就事论事地公平处理,但也有很多谦逊有礼的家长,不管是不是自己孩子不对,都会要求孩子“放让”,万一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可能还会当着被“欺负”的孩子的家长的面,狠狠地教训自己的孩子。
二、“看戏”:家长笑着看孩子打闹,不干预,不参与。小孩子往往会为了成人看来连鸡毛蒜皮都不算的事情吵闹起来,一吵情绪还都很激烈,大人看了,觉得幼稚,所以会笑,甚至还会说孩子“羞羞羞”。
三、“参战”:护雏心切又有点强悍的家长,可能会出面帮孩子讨个公道。有的家长会质问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辱骂或者打他们。
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大人应该怎么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两句话不容易讲清楚。今天我想讨论的是“看戏”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不会激起多大的争议,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但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自尊培养和行为塑造是有害无益的。
试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遇到困窘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别人笑着看着困窘中的我们,说“羞羞羞”吗?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某日不慎被小偷偷掉了几个月的积蓄,一个亿万富豪跳出来对我们说:才丢了这一点点钱,有什么好着急的,羞羞羞,我们会好受吗?会服气吗?
在大人的眼里,也许孩子和孩子的一切都是小的,孩子的追求,孩子的欲望,孩子的感受,也是“小”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玩具被好朋友抢了,表演节目不如好朋友招人喜欢,喜欢的巧克力被妈妈强制分给别人,妈妈只表扬别人不表扬自己,都是足以引起情绪急剧波动的大事。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孩子最在乎的人: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如果表现得对孩子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我痛苦,妈妈却不理解我的感受,她还笑话我,因此,她觉得我不好,她不爱我。
意见不一的妈妈也许会反对,说我们都是这样被笑大的啊,不也没事?我看我孩子还好啊,哭过以后照样玩。确实,没有哪个孩子会哭到天荒地老,哭完了孩子还是会回复平静,但是这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已经扎下了根。将来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要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要么他们会哭得更撕心裂肺,好让大人的表情由笑转为严肃,直到大人关注到他的需要。在被嘲笑的过程中,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孩子也没能从自己和大人那里学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于是本来是一个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教育机会,在大人的笑声中变成了一个打击孩子自尊,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增殖的过程。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认同以上我所分享的,那么如下几条建议,在下次您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可以参考。
第一,如果您判断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小case,孩子自己可以解决,那么您可以带着平静的心态和表情静观事态发展,或者干脆离开孩子的区域去做别的事情。
第二,如果您看到孩子之间很明显存在着欺负和被欺负的情况,而且孩子自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您的介入,那么您的介入就要及时而迅速,处理的原则要公平而合理。公平和合理就意味着,对自己孩子执行的规则和对别人孩子执行的规则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愤怒、伤心等)非常激烈,这个时候跟孩子讲任何道理孩子都很难听得进去,您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可以采取的办法有:跟孩子共情,帮助孩子释放或者平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具体用哪些方法,怎么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
第四,规范孩子的行为也许需要奖惩,但最终我们希望孩子在一次次冲突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奖励和惩罚都不能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来运用,如何通过沟通来帮助孩子内化群体交往的原则和情绪管理的办法,才是父母最需要了解和熟练掌握的技巧。
大概从怀孕时起,我就不断在看一些育儿书籍或教育类文章,听一些专家讲座。然而,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撒泼不听话,我依然会觉得束手无策。
其实,仔细想想,也许很多家长也曾跟我一样有着这样的困惑:明明我知道那么多教育理论,可为什么还是教育不好孩子呢?
01
没有以身作则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这是说,父母只有自己先做到,树立好榜样的作用,孩子受到熏陶,才有可能会做到。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常常是重视言教,而忽视身教。
常见的是,家长们常常告诉孩子熬夜对身体不好,于是天天督促孩子早睡,结果自己却非要熬到零点才睡;常跟孩子说要今日事今日毕,于是看见孩子作业没做就赶紧督促,然而家里的餐具总要拖到明天再洗;告诉孩子要勤劳,于是常常让他帮些忙,然而自己却在家里啥也不做。
显然,家长在自己不去做到的前提下要求孩子做到,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个不信守承诺的人,久而久之就难以在孩子心里树立威信。
毕竟,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多半是以父母作为参照物。因而,想让孩子听你的话,做到你所说的,不妨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自己做到之后才有资格对孩子说教,而这也比直接要求他做到要有用的多。
02
经常心口不一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考试分数,但当孩子考差了的时候,却依然表现出了生气和失望;明明对孩子说了会一视同仁,但在面对老二哭闹的时候,却依然会对老大发火;明明说会多陪伴孩子,但却还是经常不着家。
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孩子在察觉到这些矛盾的信息时一般会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妈妈呢?而妈妈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这样,孩子就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信息不断想要去迎合妈妈的心理需求,而忽视了做回自己。
另一方面,这很大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因为孩子一次次看到了心口不一的父母,使他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言行。当信任关系遭到破坏,那么父母教育起孩子来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时候如果再把各种教育理论当做救命稻草,无疑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因此,与其总是对孩子隐瞒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不如降低下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给孩子一些正面积极的鼓励。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说的和你做的都是一致的,这样才能给他安全感。
03
总是生搬硬套
这世界上,教育的理论有很多,但未必所有的都适合于孩子。如果总是不顾孩子的生理发育或心理特征,而一味给孩子灌输各种教育理论,势必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比如说,今天你看到教育专家说要让孩子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于是你回家就开始给孩子说教,整天逼着孩子学习,却忽视了你的孩子本身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却有音乐天赋。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往往我们在听到一个让自己备受鼓舞的教育理念后,就会习惯性地想要加以运用,期望孩子早日成才。然而,任何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让孩子变得反感。
其实,想要让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避免胡乱运用。在听取一些教育理论时,多多思考这个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于孩子,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04
不行动,不坚持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需要付诸行动才算真的有意义。然而,很多家长常常是在听到一些优秀的理念后不愿意去实施,更不愿意去坚持,这样又怎么可能会有效果呢?
之前曾经遇到这样的家长,刚给他说了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发脾气,于是当天晚上他做的很好。接下来的几天也很好。但才过一个星期,他就坚持不下去了。又开始整天对孩子发脾气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要么是压根懒得去行动,要么坚持不了几天就想放弃了。毫无疑问,再好的理论放在你面前,你也依然会教育不好孩子。
懒于行动,懒于坚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弊端。想把优秀的理论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开始行动,之后要敢于坚持。
教育好孩子,向来没有捷径可走。它无关于家长听多少理论,也无关于你学习到了多少好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还是在于行动和坚持,在于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与孩子有效配合。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知道太多种回答。但当孩子同样问起时,似乎每种回答都不那么有说服力。
机械的、漫无目的的学习,将这个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无比痛苦。如果你想激发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告诉他必须学习的原因,不妨听听奥巴马怎么说...
“不论你的生活志向是什么,我敢肯定你必须上学读书才能实现它。”
你或许能成为一句出色的作家——甚至可能写书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但你可能要在完成那篇英文课的作文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才华。你或许能成为一句创新者或发明家——甚至可能设计出新一代iphone或研制出新型药物或疫苗——但你可能要在完成科学课的实验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才华。你或许能成为一句市长或参议员或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但你可能要在参加学生会的工作或辩论队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才华。
永远不要搞错接受教育的目的,它也许不能培养你的才华,但却能有效的发现它。
你应该时刻清楚,自己对教育应尽的责任。
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而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
不要把教育看成是免费的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政府有责任制定高标准,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有责任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你有责任坐在课堂里,完成你的责任。
失败不应该成为你不爱学习的理由,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有一些是遭遇失败最多的人。
作者罗琳所写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第一部在获得出版之前被退稿12次。乔丹曾被他的高中篮球队除名。在乔丹的篮球生涯中,他输过数百场比赛,有成千上万个球没有投中。但他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我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得不到成功的感觉而不爱学习,请把这些例子讲给他听。
如果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你应该明白,它最终通向何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