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之后,很多女人都会开始围着孩子转,给他/她用最好的东西,上最好的学校,报各种兴趣班,耗尽财力、人力,希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绅士、淑女。可是妈妈们,小编要郑重提醒您,在带娃这件事情上,先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当妈后,必须改掉的六个坏习惯。请您对照下,中枪了几项?
一、爱吃路边烧烤、冷饮等各种垃圾食品
连女神都会干的一件蠢事,就是穿着几千块的衣服,涂着几百元的口红,站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吃着烤串,或者窝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吃着带着十几种添加剂的零食、冷饮,一边看电视,别提多惬意了!当妈后,恐怕真的要“忍痛割爱”了,你成年人的肠胃吃几串路边羊肉串、鸡肉串,喝几杯奶精制成的冰冻奶茶没啥关系,可小孩子的肠胃那么弱,那些东西对他们得有多大的伤害?也许你会说,我自己吃就好,不给孩子吃!拜托,你忍心让孩子看着你大快朵颐伸手去抢,然后摆出家长的姿态对他说:“这个不卫生,你不能吃!”天啊,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二、不修边幅不重形象
未嫁时,你每日积极打扮光彩照人,服装日日新,发型月月变,包袋季季换。结婚生娃后,是不是因为料理家务繁忙,或者自觉无“悦己者”而开始不修边幅起来了?那么,生娃后,麻烦让自己重新“美”起来!不需要你花枝招展,但是,尽量打扮得体大方,即使在家时,也千万别穿着几年前的睡衣,披头散发黄脸婆气息十足。居家时,几套色彩鲜艳、材质舒服的纯棉睡衣轮流穿很有必要,小的宝宝,需要鲜艳的颜色来刺激视觉发育,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开始有审美意识了,更不喜欢邋里邋遢的母亲。如果有一天,他对你说:“妈妈,隔壁的张阿姨好漂亮啊!”或者说“妈妈,明天开家长会,你要打扮得漂亮点!”其实孩子已经是在否定你的穿着打扮了,不只是大人才懂得说话婉转噢!
三、做事情拖拉磨蹭
很多人的拖拉磨蹭习惯,其实都是小时候父母“遗传”的。拖拉的习惯真是害人一辈子,小时候成绩差的同学,都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今天的事情能拖到下周,工作后这样的习惯更是让领导同事嫌弃,更要命的是,拖拉的母亲往往也就造就一个拖拉的孩子,相似得无药可救。所以,如果你也是个爱磨蹭的妈妈,请痛下决心改过来吧。从吃饭开始,到洗衣做饭、上班、运动,做什么事情都给自己规定好时间,今日事今日毕,忘掉发呆、少玩微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记住,孩子的习惯都是你带来的!
四、爱发脾气、多愁善感的公主病
个人认为,从女孩真正成长为“女人”,不是在结婚后,而是在当妈后。七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造就了不少从小被父母宠到大的“小公主”们。结了婚,碰上个能包容理解你的老公,继续耍耍小性子也无伤大雅。但是,从当妈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个小女生了,而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女汉子”。有一个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中,他的饮食起居都要你照顾,他的脾气性格习惯的养成,都与你有莫大的关系。在你对着家人乱发脾气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将受到多大的伤害,他会不提地问自己“是我做错了什么?”
多愁善感的妈妈们也要注意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惊人,你的一声长叹,蹙眉忧愁,伤心抹泪,这些表情、动作,他都会学得相当到位,到位到仿佛是摆在你面前的一面镜子。所以,如果想让你的孩子阳光开朗,不妨自己先多些笑容吧!
五、浓妆艳抹过度打扮
适度打扮的女人赏心悦目,浓妆艳抹的女人却让人倒胃口。偏偏有些女人就好这口,生了孩子也不改初衷!拜托,当你嘟起猩红的嘴唇要亲宝宝的脸蛋时,有没有想过上面的化学物质对孩子伤害多大,当你涂着闪闪发光的指甲油,用手指拿东西喂宝宝吃时,难道不怕把指甲油也喂进宝宝嘴里?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双手和双脚都涂上了亮亮的指甲油,来问你好不好看时,你的心情会如何?去掉多余的饰品、减少不必要的妆容,让你的生活轻松点,也让孩子的世界纯净点。
六、热衷肥皂剧
窝在沙发里边吃零食边看肥皂剧的感觉是不是超爽?可看着看着,发现饭菜忘做了,衣服还没洗,一天过去了,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做。肥皂剧就是这么迷惑人,能让你忘记自己的责任,完全沉浸在剧中。
当妈了,还是控制下吧,实在想看,先把计划的事情做完,尽量在孩子睡觉之后偷偷看会儿。要不,耽误了事情不说,孩子也会跟你一样黏上电视剧,一放学就凑近电视机猛看,然后视力下降、精神萎靡、不爱动脑、不喜交流各种问题就出来了。电视无罪,关键看你怎么用?内容有益是关键,控制时间很重要,距离拉开护视力,不听劝时拔电源。
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从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想让孩子出色,自己首先要优秀,请从改掉这些坏习惯开始吧!
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看上去让人激动不已的教育理念,却落实不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呢?最大的原因,我想可能还是父母光想着怎么纠正孩子的问题,却忘了反省自身的问题,下面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父母本身,一个读初中的女孩,经常在考试前失眠,不过,每次的成绩还是不错。在咨询孩子失眠问题时,女孩的妈妈表现得很焦虑,还一个劲地说:“我从没有给过女儿学习上的压力,总是对她说,考不考第一没关系,只要你努力了,考试结果不重要,不知道她为什么还会这样压力大?”她的话刚说完,没想到坐在旁边的女儿一下子哭了,大声说:“妈妈,如果我哪次考的不好,你看到卷子时,都是很生气的样子,吓得我好几天都不敢说话!”妈妈怔住了,不好意思地对女儿说:“妈妈没有吧,我怎么不记得了”,而孩子哭得更凶厉害了!
咱们很多家长都是心口不一,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成绩,而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却表现得很是愤怒和生气,让孩子无所适从!还有刚才那位妈妈“只要你努力了”的话,看起来要求不高,其实弹性很大!什么叫努力?努力的标准是什么?和谁去比较呢?因为不明确,所以家长可以任意去说话。只要家长觉得不满意,就会训斥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真的努力了,因为和他自己比较,这段时间确实付出很多!这些情况家长可以多和老师沟通,听听老师对你孩子的评价,这样比较客观!
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做一个温柔有爱、循循善诱、尽心尽力的家长,而事实上当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孩子的一些问题时,表现的却是悲伤、生气和愤怒,身体的姿态很僵硬,说话的语气很伤人!
有些家长很爱学习,读了很多教育书籍,学了很多育儿经。然而,如果缺少对自己的反思和觉察,只想着教育孩子却忘记了自我成长,学习了方法,却没有真正学会使用,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倒会起到反作用。
第二、教育方法只有和孩子合二为一,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只是读了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但没有真正内化为家长自己内心的一部分,那么应用时一定会有分裂的表现。孩子觉察到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会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妈妈呢?妈妈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是什么呢?这个时候,孩子会选择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妈妈所说的信息。很显然,应用久会失效。
另外,很有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因为孩子看到了内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难以真正信任父母。如果信任关系受到损坏,那么教育和引导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家长把教育方法被当作万能药,直接拿来使用时,很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看到了好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要反复地思考,如果用在孩子身上会怎么样?他会不会接受呢?孩子是不是适合这个方法呢?如果用了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个方法的使用前提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教育和孩子匹配时,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要善于从孩子身上反观自身我们做父母的,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和未发现的部分。然而,越是未发现的部分往往对孩子影响越大,因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为也浑然不知。这恰恰是养育孩子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难就难在自知并不容易。
孩子有时候会突然冒出的一句让我们家长诧异的话,当我们条件反射式地想要表达反对时,又意识到那句话很熟悉,不就是从家长这里学到的吗?孩子说话的口气,生气时的表情,是不是特别像我们自己呢?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最应该改变的那一部分,却被孩子真实完整地表现出来。
所以,是孩子促使我们反观自身并获得成长。做了父母,真切地体验到和孩子的真实互动中,激起了我们一些强烈的正面情感,也激起了一些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我们期望呈现给孩子的和实际呈现的往往并不一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是用整个人在影响孩子,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某一部分。
现实中往往通过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或异常表现,倒逼父母开始反观自身,从而得以开启家长的自我成长之路。这是孩子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接收到并珍惜这个发现自己的机会,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第四、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教子之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自我觉察的时刻,真正明白父母的自我成长才是终级的教子之道。所以,拥有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并不代表养育的孩子就一定多么优秀和卓越。父母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除了帮助自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虽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面对,就可能一步步获得成长。然而,如果父母拒绝看自己的内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是无解的。
因此,提高自我觉察力,意味着要对自己开放,对自己的内心深处开放,放下对自己一些固执的僵化的自以为是的认识。我们要抛弃下面这些僵化的想法:我从不表里不一;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一个好妈妈;我从来没有做过对不起别人的事;我是完美的;我很懂孩子;我学习很多先进的教育专业知识,我不可能错;我很坚强;我是一个特别不在乎成绩的父母。在q掐尖家长交流群里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心得,还有一些学习方面的资料,都很不错,大家一起学习,教育好孩子吧。
只有这样,父母才有可能去接触到那个不一样的部分,得以扩展自己的丰富性,变得灵活、有趣味。否则,这样的机会即使无数次出现,也不会有任何发现。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尽力做好自己吧!
家长们会发现,孩子自3岁起,会变得特别爱问为什么,“为什么鱼在水里游”,“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的牙齿不能像爷爷的一样拿出来”,“为什么楼房有那么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会让家长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回答,回答多了怕孩子听不懂,回答少了又怕误导孩子,何况还有许多问题家长也不知道为什么,根本回答不出来!
其实,爱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长的表现,特别是三岁的孩子,他们开始不拘泥于简单的个人生存问题,对周围的世界感兴趣了,这个世界对于孩子像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熟悉区域之外的样貌,也想要了解父母、自己之外的其他生物。孩子对父母提问时,正确的处置方法会使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则可能会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
孩子的提问一定要回答
不论答案的质量如何,孩子在提问时得到反馈,对他们而言都是激励,以后再提问时,孩子会减少顾及,更积极主动。孩子成长需要的是不断的提问和寻找答案,家长的激励会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粗暴地打断和批评是最不可取的。
如何回答才恰当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是家长的自然习惯,看似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思维成长。
可以把家长和老师类比一下。课堂上,老师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孩子问什么,老师答什么对孩子帮助极少,因为孩子没有主动思考,也没有自己探索。所以老师们课上的首要任务是引导,最好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
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父母的最好回答是:“孩子你很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能不能先说说你的看法呢?”先对孩子提问题的行为做出肯定和鼓励,再询问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查阅书籍(培养阅读能力),与其他小伙伴或父母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得到明确的答案。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考虑到孩子的知识结构和眼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家长认真对待,下面几种这几种家长要重视:
1.生活常识(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
2.情感类问题(培养孩子情商):为什么妈妈哭了?为什么冬冬不和我说话,因为他生气了吗?
3.科学知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什么月亮会变化?
4.个人问题(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回答,有助于孩子认识自我,自尊自爱):为什么我不高?为什么我没有好看的衣服?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前几天西藏旅行回来,正逢上滴滴事件,心里一直堵得慌。
有了孩子之后,最看不得孩子被伤害的事情。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还是在滴血,在愤恨,在迷茫:
在这样一个危险和机遇齐头并进的时代,我们如何让孩子「强壮」地成长?
我的孩子,我想对你说——
读着绘本长大的你,心里一定存储了很多真善美。然而,亲爱的孩子,我该如何告诉你: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阴暗之处,你该如何防备,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孩子,爸妈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才是好孩子;乖,才有糖吃。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没糖吃,你就哭吧……
但我和你爸爸,都很不巧地长成了「不太听话的孩子」。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糖果」。
我们希望你做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但是,千万别做「书本里的乖孩子」!
这次妈妈的川藏行16天,可谓是一场极简的社会课。这是远比书本来得更真实的课程,我想与你分享其中的几个故事。
并鼓励你享受书本之余,更能走出书本,走进现实,去勇敢地拥抱真实甚至残酷的世界。也许这场拥抱会很痛,但是值得。
川藏线有一站,要去稻城亚丁。我几天前就通过某网预订了3个房间,房费每间400元。
但是快到目的地前,我接到某网客服的电话:
民宿老板说,很不巧你们订的3个房间马桶坏了,要不办理一下退房?
然后巴拉巴拉一堆理由。
what?这时景区的民宿,都涨到一两千元了。你让我退房?
我在电话里忍着怒火调侃:
理解理解,马桶坏了,那就修啊~
开民宿不会修马桶?传出去不合适吧?
实在不行,让老板等着,我来修!
反正房间我们要定啦!
电话那头沉默5秒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照旧。
同行的90后小君老师,听我挂完电话,戚戚然说:
还好有你在,如果我接到这样的电话,可能会答应退房的……
小君老师就是我眼中标准的乖孩子,有礼貌,有教养。
然而,孩子你要记住,在突发状况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不敢拒绝的弱点,实施他的目的啊。
我们顺利入住了「马桶火速修好」的民宿。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只见大厅里凡是能落脚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200元租一个。
这老板的脑子永远机灵着呢。
房间不够,绞尽脑汁忽悠网订的客人退房,然后抬高价格给过路客。契约精神在哪里?还有某网也跟着唱双簧算什么鬼?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软柿子」被捏了?
孩子,你看,这样一个小事件,就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小阴影,一切唯利是从,把契约当儿戏。
孩子,我希望你懂得包容,但不是对势利者的纵容。
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要机智勇敢地捍卫自己正当的权益。我不希望你认怂,前提是确保安全。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唉,算了算了,算我倒霉呗,不追究了……省得惹事」。
商业秩序会因为公众的隐忍和宽容,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到拉萨之前的几天,西藏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介绍了一个做旅游的小A给我们,帮忙买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演出的门票。
我和小A联系上之后,对方说话极其漂亮流畅:
包在我身上,肯定让你满意。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早早就把票款打给了他。
孩子,当你在社会上遇到这样爱说满话、套话、漂亮话的人,可要留心了!妈妈这样身经百战的人,这次都上了套……
晚上要看文成公主演出,他当天才给我们出票,位子差到极点,而且大家还不连坐,我已经不爽了。
第二天去布宫,他之前口口声声说:
肯定给我们1号线路(全套景点)。
然而我们拿到手的居然是2号线路(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景点,价格也不一样)。
我打电话给他,他说:
不可能啊,我肯定给你1号线路啊,你可是某总的好朋友啊~
好吧,又开始嘴里抹油了。对付这样的人,就算是亲娘介绍来的朋友也不必客套和绕弯了,而是要直接攻其要点——
我直接问:「别解释那么多,直接说如何处理?」
他茫然地表示要想想。而这时,讲解员已经在催我们进去,否则门票要作废了。我当机立断:
算了,我们就走2号线吧,你退款给我。
一听退款,小A就开始玩失联,一直不回复。我在拉萨玩了3天,他只给我一条华丽的留言:
姐,您放心,肯定给您退款,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让您满意~
然后,就是没动静。一会儿说支付宝里没有钱,一会儿说微信余额不足。总之,就是一个字,「拖」。
我知道,只要我一松口,他就心安理得地消失了;我知道,其实我没必要较真,这样追着讨钱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low?
打住!千万要警惕这样的思想,因为欠钱不还的是他,low的也是他,我,坦坦荡荡。
在我锲而不舍的催促下,他终于让他的一个朋友,给我退了款。收到款之后,我2秒钟内,手起刀落删除了他。世界清静了。
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银货两讫」的原则,而是提前付款,以至于后来变得被动。
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一旦牵涉到钱,就会变得复杂,如果钱夹杂了人情,就更为复杂。
只有能把钱这个东西驾驭好,才有资格谈感情,谈风月。
这就是为啥我们的家规是:第一,不问别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第二,朋友聚餐AA制。
这次的教训让我不得不加一条:第三:银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拉萨休整之后,我们换了一个越野车司机。这一位有些奇葩,跑上来就一直给我们洗脑:要求我们提前一天结束行程。
听下来,这样他可以省下不少油钱和时间。他甚至预告,「最后一天不送我们去机场」,虽然服务条款写明了有送机服务。
一开始我忍着没发声,看他越来越肆无忌惮,我终于开口了:
师傅,你说了大半天,给我一个直接的理由,为什么要提前一天结束?为什么不送机?
我们是有旅游合同的,每天的行程安排都有明文规定,你虽然是司机,但是你有责任履行这个旅游服务。
我不是搭你的顺风车赶路,我是付钱的游客,你是赚钱的司机,请做好你的本分事。
话音刚落,司机哑了。
最后他弱弱地问了句:“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我笑答:“你猜。”
之后的几天就非常愉快了,司机简直换了一张脸,每个景点都主动停留和介绍,最后一天圆满地送我们到机场。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在我和司机据理力争的时候,车上其他3位乘客秒变看客,都只用沉默为我加油。
孩子,这就是人性。
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N种花样,但我不希望你活成一个看客。
每个人都是看客,迟早都变成受害者。
最近,无论是名人圈性侵系列案件、还是顺风车伤害案件,我想到的都是这个词——「多余的礼貌」。
对待豺狼,你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撕破脸皮。
要知道,坏人在使坏时,内心其实是恐惧和侥幸的,只有勇敢地「踢爆」对方营造的掌控氛围,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有可能自救。
川藏线,路途风光绮丽,但也危险重重。
就在我们离开亚丁之后,四个成都女士自驾川藏线,出车祸掉进了怒江!四条生命戛然而止。其中三个还是年轻的妈妈,令人扼腕!
新闻里说,事发地是一处急弯,叫骆驼山,边上好像在施工。目击者的车开到弯道减速的时候,就发现一辆车从对面开来,然后眼睁睁看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江中。
我们在旅游途中,也听到司机说起前几年的另外一件事,一家四口,爸爸开车,在川藏线「怒江72拐」处,冲进大江,全家殒命。
就在我旅游期间,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老爸也想自驾进藏,问我如何。我回复他一句话:一定要量力而行。
孩子,你知道吗?人能有「自知」,是多么难得!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自驾西藏,山路多有泥石流和塌方,好几处都被当地司机称为「死亡之线」。
路线恶劣不说,最可怕的是高反。缺氧导致的嗜睡、头晕、头胀会直接影响到驾驶行为。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自驾高原出事的消息,我们除了默哀,还要默念这两个字:自知。
孩子,行走社会,学会「自知」,你会减少很多头破血流的机会。我提倡「有把握地冒险」,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壮丽的人生风景。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讲究严父慈母,当然,现在的家庭也有很多虎妈猫爸,大致的意思是: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其实这很不合适,且没有必要。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非常严厉,说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亲很柔和,习惯迁就孩子。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严父慈母的家庭了,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然而实际上这个孩子问题很多。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及其乖顺,父亲任何要求立即执行,即使有些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在妈妈面前,这个孩子乖张固执,妈妈说什么基本不听,为所欲为。所以,他是否听话,完全取决于父亲是不是在场。如果父亲在场,他就是乖宝宝,父亲不在场,他就各种闹腾。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欺软怕硬?是非不分?不讲理?最怕的是,他会对父亲充满叛逆和怨恨,然而又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成为一个心灵没有依靠的人。
“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有危害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上的伤害。而且,如果爸爸妈妈对待一件事的态度都不一样,那么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向,他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立场,这样孩子才不会被两种力量拉来扯去,不能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这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教育,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温和而坚定”。很多人都听过“温和而坚定”这种说法,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过怎么去做。要想温和而坚定,有三个步骤:
一跟孩子建立孩子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一岁多点的孩子,多陪他,爱抚他,藏在妈妈身后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都可以。再大一点,四五岁,你可以关心他画里画了什么东西,周末去哪里玩过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游戏,跟他赛跑之类的。到了六七岁,你可以关心她喜欢的形象,奥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类的。
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关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关系。
二你的内心很有原则,有底线父母内心需要很坚定,孩子可以决定什么,不可以决定什么,你要有一条标准线,原则和底线内心要清楚。比如两岁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岁孩子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九岁孩子决定周末全家去哪里郊游,并且准备所需的点心和水等杂物。
如果是必须听从父母的事情,比如夜里九点上床睡觉,父母内心就要很坚定了。
九点钟的时候,去跟孩子说要睡觉了。如果孩子有些事还没做完,可以同意延长十分钟。
但是九点十分,父母必须把孩子带到床上,关灯睡觉。不管孩子哭闹还是使劲乱动,都必须让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闹时搂着他爱抚他,但不能让他去做别的事情。
父母内心要很安静,不要害怕孩子哭闹或挣扎,也不要因为孩子困难发火。坚信自己的原则,轻松些,静静地搂着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额头吻一下,但是切记,话不要多,少讲道理。
三温和而坚定,“坚定”要长期执行
明白了孩子在哪个阶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担多少责任。
这时候,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孩子可能因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滚,也可能因为没冰棒吃哭两三个小时,只要你下了决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决定坚持下去。并且,孩子一直哭闹时,你需要爱抚他“宝贝,你还小,妈妈不让你吃冰棒是因为爱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内心始终有原则,孩子也会长成内心有原则且自制力强的大人。因为他知道,耍赖哭闹都没用,该做的始终要做。
你一年一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慢慢长大,你始终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难,父母始终是港湾。
所以,请温和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不仅存在于各种教育机构和学校中,还存在于对孩子早期能力和心理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早期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甚至花费很多的资金去学习如何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但是,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有时依然对孩子的引导束手无策。
最近和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沟通时,我们也谈到这样的问题。这位妈妈告诉我,关于孩子的教育书籍没少看,相关的培训也经常参加。但是孩子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她感觉特别疲惫也很没有自信,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了。我觉得这位妈妈的苦恼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做怎样的准备才能让家庭教育变得容易起来呢?
一、爸爸妈妈需要先调整自身的创伤经验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的心态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就更为重要了。很多父母在童年时有过与自身家庭教育相关的创伤经验。这种创伤让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童年那些无助而又可怕的记忆就会反复出现,让他们仿佛重新回到童年体验当年的创伤。这些父母就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父母的引导作用,也很难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行及时反映。这种家庭教育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受伤的小孩需要在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之前就安抚,很多时候对我们自身的创伤经验的处理比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重要。
二、有效陪伴比教育理论更重要
我接触过很多对家庭教育充满信心的家长,有些家长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各种科学教育理论,却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陪伴。这往往有一些得不偿失,如何在获得科学的教育观念和陪伴孩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那就是首先做到有效陪伴。
有效陪伴往往是指能够以和孩子互动的方式陪伴孩子。教育方法有千种万种,但是哪一种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孩子,需要我们父母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效陪伴就是最好的去了解孩子的方法。通过有效陪伴我们可以详细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和能力发展情况,比如:孩子和他人互动中的社会交流沟通能力,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大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三、家庭教育需要一颗平常心
我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父母,他们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坎坷,都非常的焦虑和担心,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时常活在“孩子这样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这孩子肯定就毁了”的恐惧中。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成长中的那些挫折,那些失落让我们快速的成长。如果不想孩子变成温室里脆弱的花朵,我们就需要放开手让孩子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家庭教育对于每位父母来讲都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家庭教育也绝对不是难到没有办法解决的地步,需要每一位爸爸妈妈付出很多努力。
有些家长很疑惑:为什么孩子明明很聪明,成绩却不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又该怎么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为什么孩子很聪明,却学习不好?
小辉这学期刚刚升入五年级,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水平:全班48个孩子,小辉排在35-40之间。妈妈为此很焦虑。更令她抓狂的是,小辉写作业非常拖拉磨蹭,才开学不久,每天晚上要到快11点才能写完笔头作业,根本没有时间预习就洗漱上床了,早上6点20就要起床,严重睡眠不足。小辉妈问我有没有办法让孩子写作业快一点,成绩好一点。她说小辉从小聪明伶俐,人见人夸:上幼儿园就认识好多字,还会背诵不少古诗。那时他开朗大方,见人都主动打招呼问好。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情况开始越来越糟:一年级时他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二年级变成中等,然后每况愈下。孩子开始变得不自信,宅在家里不外出,见人也不爱打招呼了。
老师说小辉上课老走神,写作业动作特别慢。
每天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人家学三遍他只学一遍,这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呢?
生活中像小辉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并不笨甚至还很聪明,可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注意力出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不专心听讲,写作业时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去厨房拿个水果吃,一会儿又回头跟妈妈说句话。”这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真实写照。
百里挑一的学霸或者必须智商出众,就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努力程度而言,还根本没有到拼智商的程度。
2、注意力不集中的常见原因
(1)生理原因智力落后、多动症、自闭症等患儿,由于大脑神经发育方面的原因,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信息接收方面存在一些特殊性。比如有的孩子对于听觉不敏感,对于视觉比较敏感,他们“听”课容易走神,但是看书或者动手做实验,则不容易走神。有的孩子则正好相反,更依赖听觉获得信息。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注意力,如孩子生病了或者严重睡眠不足,注意力自然难以集中。
(2)外部环境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较单调枯燥,无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室外面有突发事件发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大家条件反射地都会转过头去看一眼。视线范围内有过多的物品,或者是环境过于杂乱无章,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的内容太难或者太简单。太难了孩子听不懂,自然容易走神,太简单了孩子觉得很无聊,也容易走神。
3、孩子自身的原因对学习目标不认可,学习缺乏主动性。
有很多孩子,每天需要父母不断催促才愿意写作业,他们总以为学习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偏科比较严重,喜欢的科目,上课时能认真听讲,作业写得又对又快,不喜欢的科目,上课则时常走神,作业也完成得不理想。
孩子的情绪状况,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焦虑、缺乏安全感、抑郁的孩子,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习时容易不专心。
4、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以下事情,对孩子的注意力伤害很大:
(1)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电视节目或者电子游戏的画面和声音都在不断地变化,对孩子来说,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属于强刺激,如果孩子较长时间看电视或打游戏,那么他的眼睛和耳朵,就习惯了这样快速变化的刺激。而上课时,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授课,无论画面还是声音都不可能快速变化。那么习惯了看电视和打游戏的孩子,就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很慢”的刺激,自然容易走神,他们也很难安静地看书或者写作业。这就好比一个人习惯了重口味的饮食,再去吃清淡的饭菜会觉得没胃口。
(2)家长不断“打扰”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在年幼的宝宝学习或者玩耍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打断孩子的思维活动。询问孩子问题:你看见什么啦?这个是什么颜色的?你搭的是高楼吗?督促提醒:你要认真一点!你动作要快一点!这里涂红色更好看!总担心饿着或者渴着孩子:吃个苹果吧!你要不要喝点水?
所有类似的行为都是在打断孩子,使得孩子的注意力从任务上转移到父母的问题上来,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品质就会受到影响。
有些年轻的爸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的孩子老是生病,每个月总有十天半个月要病一次,真是头疼。不得不说,养育孩子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的家长从容不迫,孩子却活泼健壮;有的家长紧张兮兮,孩子依然三天两头生病。可见,缺乏正确的养育方法在年轻父母的群体中还是很明显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纵容孩子偏食的坏习惯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简直到了极端,在饮食上偏执的迎合孩子的口味。每次都准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不喜欢吃的食物根本不上餐桌。要知道,长时间的偏食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均衡。对于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更不利于骨骼和肠胃发育。
一妈建议:想要帮助孩子改掉偏食的坏习惯,首先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多的唠叨孩子偏食这件事,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就餐环境。其次,家长可以提高菜肴的色、香、味,让孩子对不感兴趣的食物有新鲜感。箱仔是个典型的肉食动物,对青菜的抗拒让我苦不堪言,后来我就把蔬菜剁碎用来做肉丸子,没想到小家伙还挺爱吃。
不限制孩子吃零食
孩子的肠胃还没发育完善,没有节制的吃零食对肠胃真是一大灾难。不少孩子把洋快餐中的油炸肉类当主食,把饮料和汽水当开水,这不但增加了肠胃的负担,还有肥胖的风险。其次,中医认为,常食燥热的食物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肝旺脾弱”的现象,而这种体质最容易被感冒光顾。
一妈建议:家长尽量要让孩子少吃零食,并且对零食的种类要严格把控。糖果、碳酸饮料、油炸食物、膨化食品等种类尽量少吃。肝火旺的宝宝应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如谷物、绿豆汤等。脾弱的宝宝在饮食上要减少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达标
小儿的睡眠时间比成人要长,不少父母自己有晚睡的习惯,也纵容孩子跟着熬夜。要知道,早睡的孩子往往都是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晚睡不但会影响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会导致精神状态极差。
一妈建议:家长就算有重要的工作要熬夜,也必须要先哄孩子入睡,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要求,保证时间和质量。睡眠足,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以有效的提高免疫力。箱仔也是个睡前爱折腾的孩子,不过在入园之前,箱妈就严格执行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计划,不但避免早上赖床,还让孩子更有精力参与户外互动。
给孩子穿的实在太多了
最近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一种冷,是我妈觉得我冷”。想想也是醉了,家长总担心孩子感冒是不是穿少着凉了,却从不认为其实是穿多流汗了。给孩子多穿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孩子活泼好动,穿太多容易流汗,被风一吹,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了。
一妈建议:相信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不少家长还在执迷不悟吧?小儿的衣服的确要随着温度的改变实时增减,但千万不要担心宝宝着凉,就拼命给孩子裹的太厚。孩子比大人多穿一件就可以了,冬天要注意肚子和脚部位的保暖。
喂养过于“科学化”
虽然我们倡导孩子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尽可能多样化。可不少家长却过度推崇“现代西化营养学”的文章,严格按照指标来喂养孩子。殊不知,西化营养学最大的问题只分析食物的成分,却忽略了属性。比如,深海鱼虽好,但却是寒性食物,长期食用会出现腹泻、湿疹、咳嗽等状态。
一妈建议:小儿饮食要营养均衡,这本没什么大错。不过,家长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素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身体状态。比如,多动的宝宝不适合吃鸡肉和羊肉,湿疹、哮喘、腹泻、咳嗽的宝宝不适合吃水果酸奶等凉性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
很多父母一看宝宝生病,就立刻想到用抗生素或者激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祈祷杀菌作用。如果宝宝生病是有病毒引起,抗生素不但不能摧毁病毒,反而会杀死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导致病情加重。
一妈建议:孩子出现腹泻、发烧、咳嗽等病情,要谨慎只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次数,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同时也降低儿童肥胖的可能。如果医生建议吃抗生素,要严格遵循医嘱。
滥用补品和营养剂
小儿发烧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生病亏了身体,于是病情一好转就开始给孩子大补。其实,此时孩子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肠胃消化功能也相对薄弱,急功近利的滋补方式反而不利于吸收。其次,网络上不少洗脑的“育儿科普文”,让更多的年轻妈妈热衷于给宝宝补钙、补锌、补铁......
一妈建议:我从来都不主张给孩子吃补品,家长在给宝宝大补之前先要了解,宝宝真的缺吗?你给宝宝吃的补品,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明明正常饮食都可以吸收到的营养素,偏偏通过剂品来补充。我见过很多宝宝一喝液体钙总就拉肚子,也有因补充带腥味的铁剂出现呕吐的情况。此外,有些成人的补品含有性激素,切勿给孩子食用。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总是习惯用别人的方子呢?中药就那几种,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药方。教育方法也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软、硬两手,关键是我们怎样因时因地因事地为孩子“搭配”,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得学和问。学和问之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消化,去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地改进、完善才是教育之道。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孩子不同,适应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个老师或某位专家。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说过:“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可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却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在网络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好家长?我们做家长的和老师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好沟通,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少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只有当他犯了“错”,我们才来批评他,责罚他。孩子除了害怕,除了想方设法地逃避责难,是不会也不敢把真话告诉我们的。只有当孩子能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像患者在医生面前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内心,知道了“病灶”在哪里,我们做家长的才能够“对症下药”啊。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听之任之,寄希望于“树大自然直”,可是多数的小“树”长大之后没有尽如人意地“直”,却无可挽回地“歪”了。家长的“长”字另一个读音是“cháng”,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不只是孩子的一生,也是家长的一生。我们总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实际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点拨。
当然,家长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帮助,这种共同成长贯穿着亲子关系的始终。家长,好比是接力赛的第一棒选手,我们比孩子早跑了几圈,教育的任务我们先当主角。然后他追上来了,两者并驾齐驱,再后来主角就变成他了,他又开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时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我曾不无感慨地向亲朋好友谈过自己做母亲的担心:1~4岁时,最怕儿子生病;4~8岁时,怕他被人拐卖;8~14岁时,怕他和人打架;学会骑车了,怕他和人撞车,出危险;上了中学,怕他早恋,影响学习……我的怕,就是担心。如果我们担心,就要告诉孩子怎样趋利避害,这就是教育。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期待孩子快快长大。这种体会固然是对希望的期盼,但是有没有隐含一些自己对责任的推卸呢?
现在的孩子对成长的艰难估计不足,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包括以后要做父母这样的人生大事,他们显然也思想准备不足,以为有个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当从别人身上或影视作品中得知那并不仅仅是好玩,还有很沉重的责任时,他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就盛行“丁克家庭”。这时就需要上一辈的家长告诉他们,人生不仅仅是享乐,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断指点和提醒就是教育。孩子不一样,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需要提醒和指点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为什么你看过那么多的教育理念,却依然教育不好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为什么幼儿园不放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