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09-30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前几天西藏旅行回来,正逢上滴滴事件,心里一直堵得慌。

有了孩子之后,最看不得孩子被伤害的事情。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还是在滴血,在愤恨,在迷茫:

在这样一个危险和机遇齐头并进的时代,我们如何让孩子「强壮」地成长?

我的孩子,我想对你说——

读着绘本长大的你,心里一定存储了很多真善美。然而,亲爱的孩子,我该如何告诉你: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阴暗之处,你该如何防备,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孩子,爸妈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才是好孩子;乖,才有糖吃。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没糖吃,你就哭吧……

但我和你爸爸,都很不巧地长成了「不太听话的孩子」。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糖果」。

我们希望你做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但是,千万别做「书本里的乖孩子」!

这次妈妈的川藏行16天,可谓是一场极简的社会课。这是远比书本来得更真实的课程,我想与你分享其中的几个故事。

并鼓励你享受书本之余,更能走出书本,走进现实,去勇敢地拥抱真实甚至残酷的世界。也许这场拥抱会很痛,但是值得。

川藏线有一站,要去稻城亚丁。我几天前就通过某网预订了3个房间,房费每间400元。

但是快到目的地前,我接到某网客服的电话:

民宿老板说,很不巧你们订的3个房间马桶坏了,要不办理一下退房?

然后巴拉巴拉一堆理由。

what?这时景区的民宿,都涨到一两千元了。你让我退房?

我在电话里忍着怒火调侃:

理解理解,马桶坏了,那就修啊~

开民宿不会修马桶?传出去不合适吧?

实在不行,让老板等着,我来修!

反正房间我们要定啦!

电话那头沉默5秒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照旧。

同行的90后小君老师,听我挂完电话,戚戚然说:

还好有你在,如果我接到这样的电话,可能会答应退房的……

小君老师就是我眼中标准的乖孩子,有礼貌,有教养。

然而,孩子你要记住,在突发状况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不敢拒绝的弱点,实施他的目的啊。

我们顺利入住了「马桶火速修好」的民宿。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只见大厅里凡是能落脚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200元租一个。

这老板的脑子永远机灵着呢。

房间不够,绞尽脑汁忽悠网订的客人退房,然后抬高价格给过路客。契约精神在哪里?还有某网也跟着唱双簧算什么鬼?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软柿子」被捏了?

孩子,你看,这样一个小事件,就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小阴影,一切唯利是从,把契约当儿戏。

孩子,我希望你懂得包容,但不是对势利者的纵容。

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要机智勇敢地捍卫自己正当的权益。我不希望你认怂,前提是确保安全。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唉,算了算了,算我倒霉呗,不追究了……省得惹事」。

商业秩序会因为公众的隐忍和宽容,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到拉萨之前的几天,西藏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介绍了一个做旅游的小A给我们,帮忙买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演出的门票。

我和小A联系上之后,对方说话极其漂亮流畅:

包在我身上,肯定让你满意。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早早就把票款打给了他。

孩子,当你在社会上遇到这样爱说满话、套话、漂亮话的人,可要留心了!妈妈这样身经百战的人,这次都上了套……

晚上要看文成公主演出,他当天才给我们出票,位子差到极点,而且大家还不连坐,我已经不爽了。

第二天去布宫,他之前口口声声说:

肯定给我们1号线路(全套景点)。

然而我们拿到手的居然是2号线路(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景点,价格也不一样)。

我打电话给他,他说:

不可能啊,我肯定给你1号线路啊,你可是某总的好朋友啊~

好吧,又开始嘴里抹油了。对付这样的人,就算是亲娘介绍来的朋友也不必客套和绕弯了,而是要直接攻其要点——

我直接问:「别解释那么多,直接说如何处理?」

他茫然地表示要想想。而这时,讲解员已经在催我们进去,否则门票要作废了。我当机立断:

算了,我们就走2号线吧,你退款给我。

一听退款,小A就开始玩失联,一直不回复。我在拉萨玩了3天,他只给我一条华丽的留言:

姐,您放心,肯定给您退款,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让您满意~

然后,就是没动静。一会儿说支付宝里没有钱,一会儿说微信余额不足。总之,就是一个字,「拖」。

我知道,只要我一松口,他就心安理得地消失了;我知道,其实我没必要较真,这样追着讨钱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low?

打住!千万要警惕这样的思想,因为欠钱不还的是他,low的也是他,我,坦坦荡荡。

在我锲而不舍的催促下,他终于让他的一个朋友,给我退了款。收到款之后,我2秒钟内,手起刀落删除了他。世界清静了。

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银货两讫」的原则,而是提前付款,以至于后来变得被动。

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一旦牵涉到钱,就会变得复杂,如果钱夹杂了人情,就更为复杂。

只有能把钱这个东西驾驭好,才有资格谈感情,谈风月。

这就是为啥我们的家规是:第一,不问别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第二,朋友聚餐AA制。

这次的教训让我不得不加一条:第三:银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拉萨休整之后,我们换了一个越野车司机。这一位有些奇葩,跑上来就一直给我们洗脑:要求我们提前一天结束行程。

听下来,这样他可以省下不少油钱和时间。他甚至预告,「最后一天不送我们去机场」,虽然服务条款写明了有送机服务。

一开始我忍着没发声,看他越来越肆无忌惮,我终于开口了:

师傅,你说了大半天,给我一个直接的理由,为什么要提前一天结束?为什么不送机?

我们是有旅游合同的,每天的行程安排都有明文规定,你虽然是司机,但是你有责任履行这个旅游服务。

我不是搭你的顺风车赶路,我是付钱的游客,你是赚钱的司机,请做好你的本分事。

话音刚落,司机哑了。

最后他弱弱地问了句:“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我笑答:“你猜。”

之后的几天就非常愉快了,司机简直换了一张脸,每个景点都主动停留和介绍,最后一天圆满地送我们到机场。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在我和司机据理力争的时候,车上其他3位乘客秒变看客,都只用沉默为我加油。

孩子,这就是人性。

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N种花样,但我不希望你活成一个看客。

每个人都是看客,迟早都变成受害者。

最近,无论是名人圈性侵系列案件、还是顺风车伤害案件,我想到的都是这个词——「多余的礼貌」。

对待豺狼,你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撕破脸皮。

要知道,坏人在使坏时,内心其实是恐惧和侥幸的,只有勇敢地「踢爆」对方营造的掌控氛围,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有可能自救。

川藏线,路途风光绮丽,但也危险重重。

就在我们离开亚丁之后,四个成都女士自驾川藏线,出车祸掉进了怒江!四条生命戛然而止。其中三个还是年轻的妈妈,令人扼腕!

新闻里说,事发地是一处急弯,叫骆驼山,边上好像在施工。目击者的车开到弯道减速的时候,就发现一辆车从对面开来,然后眼睁睁看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江中。

我们在旅游途中,也听到司机说起前几年的另外一件事,一家四口,爸爸开车,在川藏线「怒江72拐」处,冲进大江,全家殒命。

就在我旅游期间,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老爸也想自驾进藏,问我如何。我回复他一句话:一定要量力而行。

孩子,你知道吗?人能有「自知」,是多么难得!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自驾西藏,山路多有泥石流和塌方,好几处都被当地司机称为「死亡之线」。

路线恶劣不说,最可怕的是高反。缺氧导致的嗜睡、头晕、头胀会直接影响到驾驶行为。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自驾高原出事的消息,我们除了默哀,还要默念这两个字:自知。

孩子,行走社会,学会「自知」,你会减少很多头破血流的机会。我提倡「有把握地冒险」,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壮丽的人生风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为什么你懂那么多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为什么道理你都懂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1.你懂的是术,不是道

你知道怎么催孩子快去睡觉;知道孩子哭的时候,赶紧抱起来;你知道孩子想吃零食,不想给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约定下次再吃......

这些你都懂,都是在育儿文章里看到的,记下来,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

你不知道这一切背后隐藏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其实你也知道,应该爱孩子,尊重孩子,那些文章里都讲了,你也读了,但内心焦躁的时候,觉得自己没过好这一生的时候,你就做不到了。

你就爆发了,用发脾气,威胁,歇斯底里,各种花样向孩子展示内心的脆弱,360度展示你应付这个世界的的捉襟见肘。

你懂得再多的术,也掩盖不了你不懂道的事实。

孩子面对这样反复无常,阴晴不定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必然是风雨飘摇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不安惶恐的。

一个不安惶恐,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怎能处处表现得如你所愿,让你满意?如此一来,“道理”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就很正常了。

2.你不是孩子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传,孩子的成长,需要榜样。

自己都没做好,怎么让孩子信服呢?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热衷于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但这就像一个只会弹棉花的人,非得拉住咱给咱讲拉小提琴的窍门,爸爸妈妈们也不愿意听啊。

所以,当爸爸妈妈做不到孩子的榜样,却希望带好孩子,就很难了。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都要获得物质上的成功,才能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向孩子展示的,可以是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心态和态度。

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一样会受感染,他们会自己努力,寻找通往优秀的道路,这样的爸爸妈妈,一样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

3.你不会活学活用

说一句大白话,道理你懂很多,依然带不好孩子,是因为你做人不灵活。聪明的父母,情商高的父母都知道,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流动的,道理要用到恰当的地方才行,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和砒霜差不多。

看到别人说要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你就接纳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成绩不好,考差了,你告诉孩子没关系,你要接纳孩子啊,孩子想爸爸妈妈都不在乎,说没关系了,那就真的没关系,不在乎,干脆再也不努力了,你不知道聪明的父母是怎样接纳孩子的,他们会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管你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是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如果你学习上需要帮助,告诉爸爸妈妈就行。

这样才是情商高父母的正确姿势,既给了孩子满满的,流动的爱意,又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

就是因为情商高,人家随心所欲,随便打出来就是一套堪称教育孩子教科书的标准组合拳。

和这样高情商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能不捉襟见肘么?

说白了,带孩子是一生最重要的试卷,考的是父母的领悟力,格局、做人的灵活度和学识。

孩子虽然重要,到底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就算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

爸爸妈妈们努力吧,当我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迷惘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你有那么多“为什么”,真的让我很困惑


家长们会发现,孩子自3岁起,会变得特别爱问为什么,“为什么鱼在水里游”,“石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的牙齿不能像爷爷的一样拿出来”,“为什么楼房有那么高”,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会让家长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回答,回答多了怕孩子听不懂,回答少了又怕误导孩子,何况还有许多问题家长也不知道为什么,根本回答不出来!

其实,爱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长的表现,特别是三岁的孩子,他们开始不拘泥于简单的个人生存问题,对周围的世界感兴趣了,这个世界对于孩子像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熟悉区域之外的样貌,也想要了解父母、自己之外的其他生物。孩子对父母提问时,正确的处置方法会使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则可能会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

孩子的提问一定要回答

不论答案的质量如何,孩子在提问时得到反馈,对他们而言都是激励,以后再提问时,孩子会减少顾及,更积极主动。孩子成长需要的是不断的提问和寻找答案,家长的激励会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粗暴地打断和批评是最不可取的。

如何回答才恰当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是家长的自然习惯,看似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思维成长。

可以把家长和老师类比一下。课堂上,老师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孩子问什么,老师答什么对孩子帮助极少,因为孩子没有主动思考,也没有自己探索。所以老师们课上的首要任务是引导,最好的教学是启发式教学。

所以,当孩子问为什么时,父母的最好回答是:“孩子你很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能不能先说说你的看法呢?”先对孩子提问题的行为做出肯定和鼓励,再询问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查阅书籍(培养阅读能力),与其他小伙伴或父母讨论(培养沟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得到明确的答案。

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考虑到孩子的知识结构和眼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家长认真对待,下面几种这几种家长要重视:

1.生活常识(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

2.情感类问题(培养孩子情商):为什么妈妈哭了?为什么冬冬不和我说话,因为他生气了吗?

3.科学知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什么月亮会变化?

4.个人问题(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回答,有助于孩子认识自我,自尊自爱):为什么我不高?为什么我没有好看的衣服?

为什么你看过那么多的教育理念,却依然教育不好孩子?


大概从怀孕时起,我就不断在看一些育儿书籍或教育类文章,听一些专家讲座。然而,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撒泼不听话,我依然会觉得束手无策。

其实,仔细想想,也许很多家长也曾跟我一样有着这样的困惑:明明我知道那么多教育理论,可为什么还是教育不好孩子呢?

01

没有以身作则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这是说,父母只有自己先做到,树立好榜样的作用,孩子受到熏陶,才有可能会做到。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常常是重视言教,而忽视身教。

常见的是,家长们常常告诉孩子熬夜对身体不好,于是天天督促孩子早睡,结果自己却非要熬到零点才睡;常跟孩子说要今日事今日毕,于是看见孩子作业没做就赶紧督促,然而家里的餐具总要拖到明天再洗;告诉孩子要勤劳,于是常常让他帮些忙,然而自己却在家里啥也不做。

显然,家长在自己不去做到的前提下要求孩子做到,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个不信守承诺的人,久而久之就难以在孩子心里树立威信。

毕竟,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多半是以父母作为参照物。因而,想让孩子听你的话,做到你所说的,不妨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自己做到之后才有资格对孩子说教,而这也比直接要求他做到要有用的多。

02

经常心口不一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嘴上说着不在乎孩子的考试分数,但当孩子考差了的时候,却依然表现出了生气和失望;明明对孩子说了会一视同仁,但在面对老二哭闹的时候,却依然会对老大发火;明明说会多陪伴孩子,但却还是经常不着家。

如此循环往复,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孩子在察觉到这些矛盾的信息时一般会很困惑,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妈妈呢?而妈妈真实的想法又是什么呢?这样,孩子就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信息不断想要去迎合妈妈的心理需求,而忽视了做回自己。

另一方面,这很大可能会伤害到亲子关系。因为孩子一次次看到了心口不一的父母,使他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言行。当信任关系遭到破坏,那么父母教育起孩子来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时候如果再把各种教育理论当做救命稻草,无疑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因此,与其总是对孩子隐瞒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不如降低下自己对孩子的过高期望,给孩子一些正面积极的鼓励。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说的和你做的都是一致的,这样才能给他安全感。

03

总是生搬硬套

这世界上,教育的理论有很多,但未必所有的都适合于孩子。如果总是不顾孩子的生理发育或心理特征,而一味给孩子灌输各种教育理论,势必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比如说,今天你看到教育专家说要让孩子努力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于是你回家就开始给孩子说教,整天逼着孩子学习,却忽视了你的孩子本身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却有音乐天赋。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往往我们在听到一个让自己备受鼓舞的教育理念后,就会习惯性地想要加以运用,期望孩子早日成才。然而,任何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生搬硬套,只能让孩子变得反感。

其实,想要让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发挥作用,关键还是在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避免胡乱运用。在听取一些教育理论时,多多思考这个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于孩子,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04

不行动,不坚持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需要付诸行动才算真的有意义。然而,很多家长常常是在听到一些优秀的理念后不愿意去实施,更不愿意去坚持,这样又怎么可能会有效果呢?

之前曾经遇到这样的家长,刚给他说了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发脾气,于是当天晚上他做的很好。接下来的几天也很好。但才过一个星期,他就坚持不下去了。又开始整天对孩子发脾气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要么是压根懒得去行动,要么坚持不了几天就想放弃了。毫无疑问,再好的理论放在你面前,你也依然会教育不好孩子。

懒于行动,懒于坚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弊端。想把优秀的理论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首先必须要开始行动,之后要敢于坚持。

教育好孩子,向来没有捷径可走。它无关于家长听多少理论,也无关于你学习到了多少好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还是在于行动和坚持,在于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而与孩子有效配合。

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


有很多家长说,教育小孩怎么那么难。

?其实做好几件事情,就能做好一个好父母,发的没有那么难。

一、做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

?什么是通情达理?

就是什么事情好商量,什么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或许您说得都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成长空间的打压,这就是权利的剥夺,这就是不讲道理(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讲道理)。

再说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小事情,这么做,那么做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不如此就会大祸临头。如果我们的看法真的那么对,我们应该早就成功了,早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了,而不是一个焦虑的家长了。

二、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什么是有原则?

就是要有规矩。国法、家规是要遵守的,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有准则。

比如,做事情不要伤害到别人,不要在身体上、语言上、行为上伤害别人;又比如,做事情不要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比如父母在睡觉,你在大声的听音乐,就是影响到别人了;又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轻易去碰,包括别人的身体。 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家庭里面要有小的家规,比如进屋要换鞋,早晚要刷牙,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没有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处处都是陷阱。他们做事情没有原则,就更容易出轨,就更容易莫名其妙犯错后挨骂挨批评。他们心里不服气,我们也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明确告知行为准则的事情,孩子做错了,就不能算是做错了。

有了原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原则,要对有些事情有说法,有奖惩,要真正培养孩子从知道到做得,形成习惯,形成信念,很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避免。

三、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其实

有爱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

没有爱的孩子,他们就像一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小苗,或许能活下来,但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那什么是有爱的父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爱。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爱,父母所谓的付出,而且还要索取成绩和索取听话的结果,这不是爱,这是交换。具体怎么体现爱呢?给大家一些小的建议。

1、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比如孩子上学很辛苦,他们休息一下怎么了?他们是孩子,他们从玩中学,玩一下怎么了?如果你限制了他们的本能,限制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天天拿着成绩,拿着学习的重要性去说事情,既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孩子还很愤怒,这是爱还是恨?

2、满足孩子合理的权利。

比如说,孩子愿意喝水,什么时候喝水,这些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放学他们想先玩半个小时,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权利。孩子想看漫画书,你非要让他看莎士比亚,这也是剥夺他们的权利。

如果你真的认为喝水很重要,真的认为学习很重要,真的认为莎士比亚比漫画书重要,那么请您想办法让他们觉得这个很重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接受你的建议,这是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爱的需要。

3、向孩子明确的表达爱。

我承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知道吗?你的孩子明确吗?

您可能说,我经常苦口婆心告诉他们,我们的付出。对不起, 您把自己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施恩,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孩子背上压力。这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如何明确的表达爱呢?

?1、经常性的赞赏孩子的进步以及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以及他们在一些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忽略他们做得不好的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暗中的,有计划的去帮助他们做到,而不是经常性的指出);

2、经常性的爱的行动。比如经常性的拥抱他们,经常性的表达:我爱你,经常性的关心他们的感受,经常性的关注他们遇到的困难。

3、送给他们想要的礼物。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生日来向孩子馈赠礼物,来表达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附加:你听话就给你买,你考上多少分就是送给你。如果您附加了条件,那么您就是一个很坏的父母,因为破坏了孩子爱的体验,让他们内在的努力成长的动力转化为对外在物质的追求。

赠送礼物的意义在于:因为我爱你,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要馈赠你

5 、经常性的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读书,跟孩子一起爬山,跟孩子一起远足,跟孩子一起运动,跟孩子一起游戏。最最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聊天,谈话,天南海北,黄河内外,学校家庭,奇闻八卦,图书电影。怎么才能是真正有价值的聊天?就是聊真正没有价值的事情。

四、问题来了,现在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我怎么办?

?1、学习不好,孩子也会焦虑,请观察、分析问题。学习动机的问题就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心态就解决学习心态的问题。学习方法就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您什么也不会,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么请您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做好上面一、二、三条即可,您的孩子也将发挥属于他们的最大潜力。如果您真的希望帮助到孩子,那就赶紧加入金战学习法的学习。

2、习惯不好,那就帮助孩子改进习惯。问题是,您千万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改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请您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最容易的方面开始,帮助孩子构建习惯。21天应该是够了。

那我说了孩子不听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有问题,我们的动机有问题,我们的行为有偏差。请参考一、二、三条。

如果家长……,那么孩子……


如果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习惯于以战争的方式待人接物,比如制造同事和同学的分裂,与领导制造矛盾,与爱人制造不和……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要理解和体会别人。

如果家长常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夫妻关系,如吵架或冷战,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夫妻通过战争来生存”承袭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因某一方出轨而苦恼、争吵、冷战、行同陌路……并让孩子感知,那么,孩子便有可能以极端不良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她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创造外遇情结。

如果父母一方因工作忙或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应对方式将忙碌的一方“拉回家来”。如学习成绩不佳,走神儿,不写作业,淘气,惹祸……如果老师请家长,或把外地的家长叫回来,那么,这个孩子便达到目的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疏于关注,那么,孩子便不会太生动活泼,比较呆板;长大后,他/她有可能很习惯戴着面具,或不太善于与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如果妈妈总希望孩子再多吃一口,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爱吃或是否吃饱,那么,孩子或者过度肥胖,或者厌食。长大后,急躁、暴躁、自卑、自负、眼高手低、力不从心……便与之相伴。

如果妈妈不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许交换礼物,不许到他们家玩……,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不会与人相处,进而不会做生意。

如果孩子摔倒时家长表现为大呼小叫,那么,孩子承受逆境的心量便不会太大。

如果家长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便习惯于强迫自己。比如在等人时会总处于不安的状态。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或表现不良时,总摇头叹气,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没出息,进而会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暗示,长大后,他/她真有可能什么都办不成。

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子过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个听话的儿子,便是一个小大人。后果是:他总觉得“自己无法令所爱的人的满意”;他也会急躁和极端,眼高手低,强迫被对方接受,尤其在临门一脚时惯于力不从心。

如果母亲总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父亲,那么孩子便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进而会认为身边女人的不幸与自己有关,并习惯拯救她们。

如果老师总让学生打小报告,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将来沉溺于“向领导打小报告”和“挑拨离间”。

如果母亲总在宝宝睡醒前就离开他,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会创造“一夜情”。

如果母亲与儿子“同居”太久,那么就不要指望他能独立。

如果家长习惯于怪罪学校、单位、社会和他人,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如果家长习惯于用金钱奖励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便习惯于认钱不认人。

如果家长总爱贬损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习惯于瞧不起自己。

如果家长总把孩子送出去很久,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习惯于“把自己送走”,比如拼命地搬家或出门……

如果家长特别想要个儿子,生下来却是女儿,那么她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假小子”。统计证明:一半以上的假小子会有不良的两性关系。

如果家长习惯于侵犯孩子的隐私,那么这个孩子便没有界限,与人交往时爱走极端。

如果家长在孩子成为少年时还要硬闯进来看着他/她换衣服或洗澡

别再让你的孩子学“乖”了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经常对教育问题保持特有的敏感和理性,对于传统的育儿理念当然也也持有谨慎的接受态度。

在传统的育儿理念中,我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乖!”你想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用“乖”?是不是他在非常守规则的时候,如吃饭时乖乖坐好,去超市是压抑自己想去触摸的愿望而只是旁观,或者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最爱的玩具被别人分享而压抑自己的真实的想争抢的想法?这些时候你都会忍不住夸赞宝宝,“宝宝真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要宝宝压抑自己的时候,恰恰是在压抑宝宝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切情感,你认为宝宝学会了自制,可以此同时,在被规则的压抑下宝宝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跟随者社会的期望压抑自我,在一个盒子里蹦跶,(有一本关于鼓励孩子创造和想象的书,隐喻为“超越盒子的教育”)缺乏创造性,进而越来越没有主见?

对中国孩子创造性急缺的非议责在此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G女士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女性,不到40岁就获得了教授的职称,有一次的偶尔交谈中和我谈起她的儿子,因为同样的教育学背景,所以她提供的例子以及分析直接就是教育学立场,无需我再度加工,只需如实记录就好。

“我的儿子是个非常刻板的人,怎么说呢?比如说他每天晚上临睡觉前,会把鞋子袜子,上衣、裤子,都整整齐齐的叠好摆在床头;写作业的时候将未作的作业放在一摞,写好了就一本本的整齐的摆放在另一边,有一次,我看了下他写好的作业并随手丢在旁边,他立刻捡起来放在原来的位置。(这不是个好习惯吗?)并非如此,其实做事情并不需要如此刻板,这是不是反应了他的一个心态——担心自己的东西不在合适的位置自己找不到?这实际上是他内心紧张的一种反应。我总是说你不用叠衣服,已经很晚了,你把衣服放在房间里明天直接就可以找到了,时间很晚了,抓紧睡觉吧,好嘛,现在他衣服倒是不叠了,但是还是要放在床头按照顺序摆好,然后才能安心睡觉,这样刻板下去,尤其是男孩子,我担心他有点强迫的症状。”

(是不是受到家里人的影响?)

“我们家里没有任何人有这个习惯,我的衣服从来都是随意摆放,也不叠,有时间的时候就挂起来,他爸爸更是不会如此,他奶奶倒是很整齐,但是他根本没有和他奶奶在一起生活过,(也许是隐性遗传)是啊,隐性遗传的力量也太大了吧。”

(这也无关大雅吧)

“我的孩子从小就是个非常守规矩的孩子,从来都不可能破坏规则,任何一个规则只要你告诉他,他一定是个坚定的执行者,有的时候我甚至鼓励他去破坏规则,如采摘公园里的花,他根本就不能去的,无论我怎么劝解。”

(是不是你们小时候对他限制的太多)

“没有啊。他得违反规则,我才能去制定规则啊,他根本就没有违反过规则,在集体中他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但是对于创造性他是没有的,因为他太循规蹈矩了。我想我也不是乖乖女啊,小的时候初中老师大部分我都和他们争执过,他的爸爸小时候也是淘气的不得了,他爸爸也很纠结他的这一点,真的是很奇怪的天性。”

其实,据我所知,G老师的儿子挺优秀的,只是这一点好像很让她纠结。

"比如小时候,如果我抱别的孩子,他根本就没有说这是我的妈妈的意思。有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一件一件的拿光他的玩具,他立马会换一个,而不会把自己的玩具抢回来。他好像没有自己物品的占有欲,(这的确有点与众不同,因为点点这个时候会拼命的守卫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奶奶,自己的一切,我对他限制太多,从此后让他尽情占有吧!)有一天他想玩羽毛球拍,刚蹲下来伸手捡,另一个小朋友过来了,直接把他的手踩住了,这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应急行为,但是我的儿子永远是不会这样的,他总是退缩。他抽出了自己被踩疼的手,默默让出了球拍,即使是应急反应,我的儿子也是退缩式的”。

“后来上了小学,整个一二年级,每天他带5支笔到学校,中午回来了一只都没有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对自己的物品完全没有占有的意识,这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长大了才好点。”

我觉得真的是很独特的孩子,要知道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他直接跃过这一关键期,这对他将来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影响呢?结合他现在的刻板表现,也许不良影响更大一些。

G老师很有反思精神。紧接着分析道,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的目光会更盯着孩子的全部,潜意识里想要孩子更完美,如果孩子很多的话,我们会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现在纠结于孩子的一个方面的不良表现,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也在尽力纠正自己的这个问题,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毕竟人无完人。

我非常赞同!

因为你过分纠正孩子,实际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而降低自己的自信度和自我接纳度,你只要接受孩子的样子,不是因为他是个完美的孩子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家长也要学会成长接纳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一切!

不过从今天的谈话中我还是有很多的启示:

以后我会让孩子尽情舒展自己的天性,而不去限制和压抑,即使他很自私,即使他很不讲道理,即使他很“不听话”,压抑孩子你能得到什么?世界本来对孩子就很宽容,允许孩子的自私,为什么你非要把他压磨成和成人一个样子呢?让孩子为我们的世界增加一抹不同的色彩不是很好吗?

不要让孩子过分遵守规则,规则是人定的,是灵活的,如果小小年纪就被规则妨碍,孩子的创造性如何成长,当你相信孩子的创造性时,他自己会一步步在尝试甚至错误中自己习得正确的规则。

对于孩子天性中的成分,我将不会用一些刻板的规则去压抑他。谢谢G老师和我的分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因此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你也能有所领悟。

育儿知识: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怎么就相差那么多呢?


尽管性格会通过后天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是每个人生来的性格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即使是同一个爸妈相同的教育方式也会产生不同性格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出生其实就带着自己的性格底色,都有属于自己的先天气质。

现在的就是最好的,每种性格都是把双刃剑

孩子的先天性格可以改变么

其实经常有家长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孩子性格内向,以后容易吃亏,有什么办法改变吗?

孩子脾气很倔,怎么让他开朗大方一些啊?

我们家孩子总是不会热情的打招呼,怎么才能教会他呢?

当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会质疑孩子的“坏脾气”,会烦恼孩子的“不合群”,甚至看不见孩子个性背后的闪光点,这些看似的好意,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性格是不分好坏的,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合适每个孩子个性的教养方式。接纳孩子不同的性格比改变孩子的性格来的重要的多。

那孩子的性格难道不会改变么?其实不是,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也意味着变化是无时无刻产生的,孩子的先天气质是孩子性格的底色,那么父母和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后天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将会在底色上增加色彩,会共同决定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孩子内心有了爱,什么性格都没关系

我们希望孩子有好的性格,无非是希望孩子的性格不要成为他未来发展的阻碍,不要成为他和父母沟通交流的鸿沟,不要成为他走错路的原因。

说实话,原来我们研究过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保证一个孩子教育的结果是保持稳定的,当我们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找影响的变量的时候,发现其实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我们基本没有办法控制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因素,影响孩子的因素是随机的是偶然的是不可控的。

如果说不可控,那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其实不管孩子性格如何,不管孩子性格好坏,只要他在童年时期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内心有足够的爱,他一定不会成为我们不希望看到的那种人。

希望爸爸妈妈们都不要因为孩子的性格而焦虑,试着去接纳,试着去欣赏,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和方式去跟他们相处你会发现别样的光芒。你强烈的不认可,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感到焦虑,最终的结果,或许只是会让这个孩子从此把心门关上。

行为习惯不等于性格

现在有非常多的人通过行为习惯给孩子或者成人的性格下定义,对于这点非常的想要说明,不是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因为性格产生的,涉及到人的行为的问题,不能单纯从性格或者说人的内在因素来考量,可能需要多做环境的、动机上的思考,而少做性格、人性上的判断。

错了那么多年的教育方式你还在继续吗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讲究严父慈母,当然,现在的家庭也有很多虎妈猫爸,大致的意思是: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其实这很不合适,且没有必要。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非常严厉,说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亲很柔和,习惯迁就孩子。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严父慈母的家庭了,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然而实际上这个孩子问题很多。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及其乖顺,父亲任何要求立即执行,即使有些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在妈妈面前,这个孩子乖张固执,妈妈说什么基本不听,为所欲为。所以,他是否听话,完全取决于父亲是不是在场。如果父亲在场,他就是乖宝宝,父亲不在场,他就各种闹腾。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欺软怕硬?是非不分?不讲理?最怕的是,他会对父亲充满叛逆和怨恨,然而又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成为一个心灵没有依靠的人。

“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有危害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上的伤害。而且,如果爸爸妈妈对待一件事的态度都不一样,那么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向,他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立场,这样孩子才不会被两种力量拉来扯去,不能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这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教育,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温和而坚定”。很多人都听过“温和而坚定”这种说法,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过怎么去做。要想温和而坚定,有三个步骤:

一跟孩子建立孩子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一岁多点的孩子,多陪他,爱抚他,藏在妈妈身后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都可以。再大一点,四五岁,你可以关心他画里画了什么东西,周末去哪里玩过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游戏,跟他赛跑之类的。到了六七岁,你可以关心她喜欢的形象,奥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类的。

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关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关系。

二你的内心很有原则,有底线父母内心需要很坚定,孩子可以决定什么,不可以决定什么,你要有一条标准线,原则和底线内心要清楚。比如两岁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岁孩子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九岁孩子决定周末全家去哪里郊游,并且准备所需的点心和水等杂物。

如果是必须听从父母的事情,比如夜里九点上床睡觉,父母内心就要很坚定了。

九点钟的时候,去跟孩子说要睡觉了。如果孩子有些事还没做完,可以同意延长十分钟。

但是九点十分,父母必须把孩子带到床上,关灯睡觉。不管孩子哭闹还是使劲乱动,都必须让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闹时搂着他爱抚他,但不能让他去做别的事情。

父母内心要很安静,不要害怕孩子哭闹或挣扎,也不要因为孩子困难发火。坚信自己的原则,轻松些,静静地搂着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额头吻一下,但是切记,话不要多,少讲道理。

三温和而坚定,“坚定”要长期执行

明白了孩子在哪个阶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担多少责任。

这时候,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孩子可能因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滚,也可能因为没冰棒吃哭两三个小时,只要你下了决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决定坚持下去。并且,孩子一直哭闹时,你需要爱抚他“宝贝,你还小,妈妈不让你吃冰棒是因为爱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内心始终有原则,孩子也会长成内心有原则且自制力强的大人。因为他知道,耍赖哭闹都没用,该做的始终要做。

你一年一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慢慢长大,你始终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难,父母始终是港湾。

所以,请温和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

喜欢《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