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

08-16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有很多家长说,教育小孩怎么那么难。

?其实做好几件事情,就能做好一个好父母,发的没有那么难。

一、做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

?什么是通情达理?

就是什么事情好商量,什么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或许您说得都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成长空间的打压,这就是权利的剥夺,这就是不讲道理(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讲道理)。

再说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小事情,这么做,那么做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不如此就会大祸临头。如果我们的看法真的那么对,我们应该早就成功了,早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了,而不是一个焦虑的家长了。

二、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什么是有原则?

就是要有规矩。国法、家规是要遵守的,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有准则。

比如,做事情不要伤害到别人,不要在身体上、语言上、行为上伤害别人;又比如,做事情不要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比如父母在睡觉,你在大声的听音乐,就是影响到别人了;又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轻易去碰,包括别人的身体。 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家庭里面要有小的家规,比如进屋要换鞋,早晚要刷牙,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没有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处处都是陷阱。他们做事情没有原则,就更容易出轨,就更容易莫名其妙犯错后挨骂挨批评。他们心里不服气,我们也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明确告知行为准则的事情,孩子做错了,就不能算是做错了。

有了原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原则,要对有些事情有说法,有奖惩,要真正培养孩子从知道到做得,形成习惯,形成信念,很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避免。

三、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其实

有爱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

没有爱的孩子,他们就像一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小苗,或许能活下来,但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那什么是有爱的父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爱。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爱,父母所谓的付出,而且还要索取成绩和索取听话的结果,这不是爱,这是交换。具体怎么体现爱呢?给大家一些小的建议。

1、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比如孩子上学很辛苦,他们休息一下怎么了?他们是孩子,他们从玩中学,玩一下怎么了?如果你限制了他们的本能,限制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天天拿着成绩,拿着学习的重要性去说事情,既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孩子还很愤怒,这是爱还是恨?

2、满足孩子合理的权利。

比如说,孩子愿意喝水,什么时候喝水,这些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放学他们想先玩半个小时,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权利。孩子想看漫画书,你非要让他看莎士比亚,这也是剥夺他们的权利。

如果你真的认为喝水很重要,真的认为学习很重要,真的认为莎士比亚比漫画书重要,那么请您想办法让他们觉得这个很重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接受你的建议,这是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爱的需要。

3、向孩子明确的表达爱。

我承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知道吗?你的孩子明确吗?

您可能说,我经常苦口婆心告诉他们,我们的付出。对不起, 您把自己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施恩,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孩子背上压力。这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如何明确的表达爱呢?

?1、经常性的赞赏孩子的进步以及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以及他们在一些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忽略他们做得不好的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暗中的,有计划的去帮助他们做到,而不是经常性的指出);

2、经常性的爱的行动。比如经常性的拥抱他们,经常性的表达:我爱你,经常性的关心他们的感受,经常性的关注他们遇到的困难。

3、送给他们想要的礼物。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生日来向孩子馈赠礼物,来表达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附加:你听话就给你买,你考上多少分就是送给你。如果您附加了条件,那么您就是一个很坏的父母,因为破坏了孩子爱的体验,让他们内在的努力成长的动力转化为对外在物质的追求。

赠送礼物的意义在于:因为我爱你,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要馈赠你

5 、经常性的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读书,跟孩子一起爬山,跟孩子一起远足,跟孩子一起运动,跟孩子一起游戏。最最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聊天,谈话,天南海北,黄河内外,学校家庭,奇闻八卦,图书电影。怎么才能是真正有价值的聊天?就是聊真正没有价值的事情。

四、问题来了,现在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我怎么办?

?1、学习不好,孩子也会焦虑,请观察、分析问题。学习动机的问题就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心态就解决学习心态的问题。学习方法就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您什么也不会,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么请您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做好上面一、二、三条即可,您的孩子也将发挥属于他们的最大潜力。如果您真的希望帮助到孩子,那就赶紧加入金战学习法的学习。

2、习惯不好,那就帮助孩子改进习惯。问题是,您千万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改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请您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最容易的方面开始,帮助孩子构建习惯。21天应该是够了。

那我说了孩子不听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有问题,我们的动机有问题,我们的行为有偏差。请参考一、二、三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真那么难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早熟对于孩子们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家长们也是体会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有很多家长抱怨与自家孩子沟通总是出现障碍,很难进行有效的交谈。那么与孩子沟通真的这么难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帮友的分享,体会一下!

【家长分享】

都说现在家长跟孩子很难沟通,或者说不愿意沟通,所以,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目的是帮助孩子跟家长增加沟通,看沟通之后的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在蕲春举办,到场的一百组家庭,都是留守儿童跟他们的父母,高中生。孩子性格已经定型,对父母的不理解非常深,很多人来参加活动家长与孩子之间都不说话的,家长玩手机孩子也玩手机,简直看不出来是一家人。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让家长跟孩子分开,随意跟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组合面对面手牵手坐下,我作为义工参加,有些孩子家长没来的,我们就过去顶上,我牵手的是一个男生,最开始他手都不愿意伸出来,非常抵触,从他眼神里我看出了恐惧,最后主持人引导下,他伸出了手跟我握在一起,小手冰凉,然后我们都闭上眼睛。主持人引导下,双方各说出一件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要求大人先说,小孩后说,描述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都是跟家长相关的,开心是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不开心是爸爸有一次误会了他打了他,说着眼睛里泪水打转,但是又倔强的不肯把眼泪流出来,手是颤抖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我们都把真心拿出来跟对面的人沟通,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当成孩子,家长当成家长,心理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家长累了,不告诉孩子,忍着,但是情绪是无法忍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有抗拒感,久了,孩子也不敢跟家长沟通,实际上他们开心不开心都是跟家长息息相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孩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让孩子明白家长工作挣钱的辛苦、压力,让家长明白孩子的需求,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是不懂事,是不知道该这么做,他们都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跟父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觉得生疏,不好意思。国外很多家庭家长孩子之间都把I LOVE YOU挂在嘴边,因为他们之间的相处不是家长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什么事情都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没有家长的架子,没有孩子的抗拒。

很多时候使我们自己心理的那道坎作祟,觉得家长觉得跟孩子诉苦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很重要的一步。活动最后那层膜捅破之后,很多家长孩子抢话筒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家长孩子抱在一起流眼泪,觉得重新认识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沟通很简单,让孩子知道自己辛苦不丢人,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压力对他们更加有好处,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互相做朋友,当你的孩子把你自己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都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觉得孩子还会抗拒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吗?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最后成长成什么样,学校老师只能说井上天花,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家长写上去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理,了解他们懂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成长。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家长:别再养那么多“乖孩子”了

前几天西藏旅行回来,正逢上滴滴事件,心里一直堵得慌。

有了孩子之后,最看不得孩子被伤害的事情。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心还是在滴血,在愤恨,在迷茫:

在这样一个危险和机遇齐头并进的时代,我们如何让孩子「强壮」地成长?

我的孩子,我想对你说——

读着绘本长大的你,心里一定存储了很多真善美。然而,亲爱的孩子,我该如何告诉你: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阴暗之处,你该如何防备,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孩子,爸妈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听话,才是好孩子;乖,才有糖吃。

这些话翻译过来就是: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没糖吃,你就哭吧……

但我和你爸爸,都很不巧地长成了「不太听话的孩子」。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糖果」。

我们希望你做个善良的人,顶天立地的人,但是,千万别做「书本里的乖孩子」!

这次妈妈的川藏行16天,可谓是一场极简的社会课。这是远比书本来得更真实的课程,我想与你分享其中的几个故事。

并鼓励你享受书本之余,更能走出书本,走进现实,去勇敢地拥抱真实甚至残酷的世界。也许这场拥抱会很痛,但是值得。

川藏线有一站,要去稻城亚丁。我几天前就通过某网预订了3个房间,房费每间400元。

但是快到目的地前,我接到某网客服的电话:

民宿老板说,很不巧你们订的3个房间马桶坏了,要不办理一下退房?

然后巴拉巴拉一堆理由。

what?这时景区的民宿,都涨到一两千元了。你让我退房?

我在电话里忍着怒火调侃:

理解理解,马桶坏了,那就修啊~

开民宿不会修马桶?传出去不合适吧?

实在不行,让老板等着,我来修!

反正房间我们要定啦!

电话那头沉默5秒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照旧。

同行的90后小君老师,听我挂完电话,戚戚然说:

还好有你在,如果我接到这样的电话,可能会答应退房的……

小君老师就是我眼中标准的乖孩子,有礼貌,有教养。

然而,孩子你要记住,在突发状况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利用了人性中不敢拒绝的弱点,实施他的目的啊。

我们顺利入住了「马桶火速修好」的民宿。在前台办理手续时,只见大厅里凡是能落脚的地方,都搭满了帐篷——200元租一个。

这老板的脑子永远机灵着呢。

房间不够,绞尽脑汁忽悠网订的客人退房,然后抬高价格给过路客。契约精神在哪里?还有某网也跟着唱双簧算什么鬼?我不知道还有多少「软柿子」被捏了?

孩子,你看,这样一个小事件,就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小阴影,一切唯利是从,把契约当儿戏。

孩子,我希望你懂得包容,但不是对势利者的纵容。

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要机智勇敢地捍卫自己正当的权益。我不希望你认怂,前提是确保安全。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唉,算了算了,算我倒霉呗,不追究了……省得惹事」。

商业秩序会因为公众的隐忍和宽容,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到拉萨之前的几天,西藏的一位企业家朋友介绍了一个做旅游的小A给我们,帮忙买布达拉宫和文成公主演出的门票。

我和小A联系上之后,对方说话极其漂亮流畅:

包在我身上,肯定让你满意。

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早早就把票款打给了他。

孩子,当你在社会上遇到这样爱说满话、套话、漂亮话的人,可要留心了!妈妈这样身经百战的人,这次都上了套……

晚上要看文成公主演出,他当天才给我们出票,位子差到极点,而且大家还不连坐,我已经不爽了。

第二天去布宫,他之前口口声声说:

肯定给我们1号线路(全套景点)。

然而我们拿到手的居然是2号线路(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景点,价格也不一样)。

我打电话给他,他说:

不可能啊,我肯定给你1号线路啊,你可是某总的好朋友啊~

好吧,又开始嘴里抹油了。对付这样的人,就算是亲娘介绍来的朋友也不必客套和绕弯了,而是要直接攻其要点——

我直接问:「别解释那么多,直接说如何处理?」

他茫然地表示要想想。而这时,讲解员已经在催我们进去,否则门票要作废了。我当机立断:

算了,我们就走2号线吧,你退款给我。

一听退款,小A就开始玩失联,一直不回复。我在拉萨玩了3天,他只给我一条华丽的留言:

姐,您放心,肯定给您退款,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让您满意~

然后,就是没动静。一会儿说支付宝里没有钱,一会儿说微信余额不足。总之,就是一个字,「拖」。

我知道,只要我一松口,他就心安理得地消失了;我知道,其实我没必要较真,这样追着讨钱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很low?

打住!千万要警惕这样的思想,因为欠钱不还的是他,low的也是他,我,坦坦荡荡。

在我锲而不舍的催促下,他终于让他的一个朋友,给我退了款。收到款之后,我2秒钟内,手起刀落删除了他。世界清静了。

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妈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遵循「银货两讫」的原则,而是提前付款,以至于后来变得被动。

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一旦牵涉到钱,就会变得复杂,如果钱夹杂了人情,就更为复杂。

只有能把钱这个东西驾驭好,才有资格谈感情,谈风月。

这就是为啥我们的家规是:第一,不问别人借钱,也不轻易借钱给别人;第二,朋友聚餐AA制。

这次的教训让我不得不加一条:第三:银货两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拉萨休整之后,我们换了一个越野车司机。这一位有些奇葩,跑上来就一直给我们洗脑:要求我们提前一天结束行程。

听下来,这样他可以省下不少油钱和时间。他甚至预告,「最后一天不送我们去机场」,虽然服务条款写明了有送机服务。

一开始我忍着没发声,看他越来越肆无忌惮,我终于开口了:

师傅,你说了大半天,给我一个直接的理由,为什么要提前一天结束?为什么不送机?

我们是有旅游合同的,每天的行程安排都有明文规定,你虽然是司机,但是你有责任履行这个旅游服务。

我不是搭你的顺风车赶路,我是付钱的游客,你是赚钱的司机,请做好你的本分事。

话音刚落,司机哑了。

最后他弱弱地问了句:“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我笑答:“你猜。”

之后的几天就非常愉快了,司机简直换了一张脸,每个景点都主动停留和介绍,最后一天圆满地送我们到机场。

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在我和司机据理力争的时候,车上其他3位乘客秒变看客,都只用沉默为我加油。

孩子,这就是人性。

在社会这个万花筒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N种花样,但我不希望你活成一个看客。

每个人都是看客,迟早都变成受害者。

最近,无论是名人圈性侵系列案件、还是顺风车伤害案件,我想到的都是这个词——「多余的礼貌」。

对待豺狼,你可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怕撕破脸皮。

要知道,坏人在使坏时,内心其实是恐惧和侥幸的,只有勇敢地「踢爆」对方营造的掌控氛围,在博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才有可能自救。

川藏线,路途风光绮丽,但也危险重重。

就在我们离开亚丁之后,四个成都女士自驾川藏线,出车祸掉进了怒江!四条生命戛然而止。其中三个还是年轻的妈妈,令人扼腕!

新闻里说,事发地是一处急弯,叫骆驼山,边上好像在施工。目击者的车开到弯道减速的时候,就发现一辆车从对面开来,然后眼睁睁看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江中。

我们在旅游途中,也听到司机说起前几年的另外一件事,一家四口,爸爸开车,在川藏线「怒江72拐」处,冲进大江,全家殒命。

就在我旅游期间,一个朋友私信我说:他老爸也想自驾进藏,问我如何。我回复他一句话:一定要量力而行。

孩子,你知道吗?人能有「自知」,是多么难得!

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自驾西藏,山路多有泥石流和塌方,好几处都被当地司机称为「死亡之线」。

路线恶劣不说,最可怕的是高反。缺氧导致的嗜睡、头晕、头胀会直接影响到驾驶行为。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自驾高原出事的消息,我们除了默哀,还要默念这两个字:自知。

孩子,行走社会,学会「自知」,你会减少很多头破血流的机会。我提倡「有把握地冒险」,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壮丽的人生风景。

父母“多动症” 孩子难成人


“多动症”本是专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这样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却染上了另一种心理疾病——父母“多动症”。

动脑多。教育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职,想方设法教育好孩子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家长不顾及儿童身心特点和自身素质,不考虑家庭教育环境、条件及孩子的兴趣,闭门造车为孩子设计“蓝图”。盘算着怎样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个“措施”,强制孩子按制定的“行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据成人意愿,给孩子确定某一方向,有的强迫孩子发展一种兴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兴趣,其结果“宏伟目标”多数落空。一个人在儿童期如不在言语、知识、习惯、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将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难的。由于受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限制,这种脑子动得越多,越事与愿违,不仅阻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知识面变窄,更会加重儿童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压抑感,失去自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动手多。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以多为孩子服务而自慰,以多发扬“奉献精神”而心甘。于是乎,上班没有下班忙,舍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衣、食、住、行实行“全包”。上学送,放学接,游玩陪,穿衣、洗脸、叠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办代替,更有甚者帮着做作业,帮着到学校打扫卫生,一帮到底。这样全方位地动手,一是认为孩子小,舍不得让他们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响学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父母过分地多动手得到的只是儿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独立性萎缩。如此下去,儿童的劳动观念,艰苦朴素作风是很难形成的。

动口多。言教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语言纯洁,不要丢三落四;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讲究科学性。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行为训练,整天唠唠叨叨。抱着对孩子不信任态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终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上是千叮咛,万嘱咐;孩子们出门前是一套“几不准,几盘算”。在学习上是左检查,右指导,孩子问与思被家长的“灌”取而代之,孩子偶有过失更是无休止地训斥。他们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规蹈矩。其实未必,心理学科研究认为,当载有新信息的语言第一次讲出,对大脑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后每重复一次,其印象就会依次递减,重复次数多了,就会使大脑关闭其接受系统。另外,多次重复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权威性,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走势,对你的要求不以为然,形成“婆婆嘴碎,媳妇耳滑”的局面,同时过分地、不适当的语言刺激会使孩子感到对他们不信任,从而产生反感,出现“逆反心理”,这样既破坏了儿童成长中的安谧、和谐气氛,又影响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害于身心健康。

跨越代沟交朋友,真有那么难吗?


“80后”年轻父母们都明白,自己和孩子不应该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而应更多地倾听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做朋友。可是,都说5岁一个代沟,掰手指算算,家长和孩子差了好几个代沟,这该怎么跨越呢?

给孩子留点儿时间

想和孩子交朋友,首要的条件是有时间来陪孩子。现代社会里,父母要兼顾孩子和工作,就像是要平衡肩头上的两个担子。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多的关注给了工作,忽视了孩子。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要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就要给他她陪伴。因此,无论多么忙碌,最好每天能抽出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来专门陪孩子玩游戏或阅读,这样才能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

和孩子“好好说话”

和孩子对话,尤其是幼儿,要尽量用成年人的连贯词汇和语句,让孩子熟悉正常的语言环境,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特别爱用“吃饭饭了,穿裤裤了,玩球球了”等等这样ABB结构的词汇,看似儿童化的语言其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为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ABB的词汇在其他的信息媒介,例如电视、书本、网络上并不存在,他们的思维容易混乱,学习的速度也会降低。

选择“正确的时间”交流

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要选择好,不要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打断孩子,强制孩子与你交流。在与孩子做游戏、散步或者睡前孩子比较平静时沟通,效果更好一些。

适当地“投其所好”

有的家长会说,“投其所好”不就成了拍孩子马屁了吗?当然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一些惊喜,满足他们的愿望,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就悄悄给他买柯南的手表,变声器,墨镜等装备送给他,孩子一定非常喜欢,觉得家长理解他。

当然,与孩子做朋友并不是一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给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同样重要。要想成为一个有影响、有威信的父母,必须纠正孩子不适宜的行为,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想要生孩子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比较贫困的家庭来说,并不能给孩子好的教育,而且也不能很好的人他们成长,既然不能给孩子好的教育,为什么要还要生孩子,现在寒门出将子越来越难。

生孩子不容易啊!古人形容生产为九死一生!即使现代医学也不保证每个妈妈都能平安无事的从产房推出来!那即便如此为啥还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的想去生孩子呢!我自己就是一个二岁孩子的妈妈!这个问题还真想回答一下。在和老公结婚之初我们一直怀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如果有了我们就生出来!当生出来之后无数次夜奶、痱子、湿疹、红屁股、感冒、发烧、出牙、咬人,也曾将埋怨侵吞我的大脑,可是一切都一切只要看到他熟睡的小脸,灿烂的笑容就没了怨言!我和孩子他爸说想想我们在人生的一个阶段(),伴随一个生命逐渐成长!我们伴其左右,尽量可以给他一个无虑的童年,尽量不打扰他自然成长的轨迹!这不仅仅是因为血缘,更是人生的一种历程!当你参与了这种历程再回看父母曾经的种种,就觉得很多无法释怀的事情都好理解,很多不能张口的爱都能脱出而出,很多张口就来的恨也再也说不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家庭经济优势可以转变为成长优势,富裕家庭可能占据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孩子受益。“住在贫困社区的儿童是否与那些生活富足的儿童一样达到发展里程碑?”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话题。

但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同样家庭的不同孩子,会面临个人发展和成就的差异,所以经济条件并不能独自决定一个孩子在后来的成就。

其次,经济上的贫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和波动。即眼前的民困家庭可能后来变富裕,目前的富裕家庭也可能会遭遇变故。

再次,生育是基本权利,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都有生育的权利。而每个生命在后天获得的成就,是很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并不由出生时的家庭经济状况一项因素决定。劣势和优势之间的关系,符合哲学上的矛盾原理。

最后,如果按照经济或其他优势来决定生育权利,会陷入希特勒式的优等民族论调,从而发生人为的灾难。

题主这样的问题,有点问的奇葩,其实这是一个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照顾,都需要我们投入太多的经历,而且想题主所说的贫困的家庭为什么还要生孩子?难道就不负责吗?

其实对于这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哈佛的两位教授,他们很奇怪,为什么越是穷的人,生的孩子就越多,最终他们走访了很多贫困的国家,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那就是穷人都希望多生孩子来脱贫致富!

但是孩子生的多了,给孩子教育方面的经费也没那么多了,孩子就得不到好的教育,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没钱,也会打很多份工,结果造成他们无法在一个领域内取得到顶尖的成果,也就赚不到那么多的钱!

然后因为没钱又继续生孩子,造成了继续穷下去,当然了这个故事不能完全的回答题主的问题,在中国很多人并不是为了钱而生的孩子,我觉得要孩子,很多人的心态就是养儿防老,还有就是寄托!

养儿防老很好理解,现在很多老人还是这样的心跳,没有孩子谁给你养老送终,晚年生活没有人照顾,自己生病了都没人给你买药,这是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精神寄托,家里有孩子的一定能理解!

生下孩子后,好像就有了动力,一切都会为了孩子去考虑,老人也是一样,一下就变了高兴起来,一个小生命好像让整个家庭都有了寄托,不知道这样说题主明白吗?不明白可以继续找我!

相信《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做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