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真那么难吗?

08-13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真那么难吗?”,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早熟对于孩子们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家长们也是体会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有很多家长抱怨与自家孩子沟通总是出现障碍,很难进行有效的交谈。那么与孩子沟通真的这么难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帮友的分享,体会一下!

【家长分享】

都说现在家长跟孩子很难沟通,或者说不愿意沟通,所以,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目的是帮助孩子跟家长增加沟通,看沟通之后的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在蕲春举办,到场的一百组家庭,都是留守儿童跟他们的父母,高中生。孩子性格已经定型,对父母的不理解非常深,很多人来参加活动家长与孩子之间都不说话的,家长玩手机孩子也玩手机,简直看不出来是一家人。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让家长跟孩子分开,随意跟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组合面对面手牵手坐下,我作为义工参加,有些孩子家长没来的,我们就过去顶上,我牵手的是一个男生,最开始他手都不愿意伸出来,非常抵触,从他眼神里我看出了恐惧,最后主持人引导下,他伸出了手跟我握在一起,小手冰凉,然后我们都闭上眼睛。主持人引导下,双方各说出一件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要求大人先说,小孩后说,描述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都是跟家长相关的,开心是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不开心是爸爸有一次误会了他打了他,说着眼睛里泪水打转,但是又倔强的不肯把眼泪流出来,手是颤抖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我们都把真心拿出来跟对面的人沟通,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当成孩子,家长当成家长,心理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家长累了,不告诉孩子,忍着,但是情绪是无法忍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有抗拒感,久了,孩子也不敢跟家长沟通,实际上他们开心不开心都是跟家长息息相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孩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让孩子明白家长工作挣钱的辛苦、压力,让家长明白孩子的需求,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是不懂事,是不知道该这么做,他们都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跟父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觉得生疏,不好意思。国外很多家庭家长孩子之间都把I LOVE YOU挂在嘴边,因为他们之间的相处不是家长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什么事情都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没有家长的架子,没有孩子的抗拒。

很多时候使我们自己心理的那道坎作祟,觉得家长觉得跟孩子诉苦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很重要的一步。活动最后那层膜捅破之后,很多家长孩子抢话筒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家长孩子抱在一起流眼泪,觉得重新认识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沟通很简单,让孩子知道自己辛苦不丢人,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压力对他们更加有好处,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互相做朋友,当你的孩子把你自己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都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觉得孩子还会抗拒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吗?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最后成长成什么样,学校老师只能说井上天花,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家长写上去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理,了解他们懂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育孩子没你想的那么难


教育孩子有的父母觉得异常复杂,常常是为了教育孩子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而有的父母就能轻松应对育儿这个大问题。曾经有这样一位父亲,每天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跟孩子每天提几个问题就OK了。

这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 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 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 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上面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父母呢?孩子是要全面发展的,孩子的教育父母责任重大。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价值就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越是对立的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必须要实现沟通,只有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观念,才能够让自己从心灵上认同孩子。同样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长的苦心,才能够解决孩子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态。

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性格上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但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过于顺从孩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这样一来,既要做到沟通,又要防止孩子自控能力差所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对一些必须遵守的准则造成挑战,其结果势必阻碍了沟通。

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走入了绝境。而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着一个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

方案的第一步: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愿望时,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尝试着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方案的第二步:在于从各种渠道了解对方的生活历史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一大重要的现象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样不了解家长。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流行趋势,更不了解孩子们兴趣集中在何处,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长一代所经历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心灵上成功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处下足功夫,才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正因为如此,对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阅历,了解家长所处时代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如何活过来的。

同时,作为家长来说,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爱、所厌恶的东西中那些是积极有益的,那些则是对成长有害的,只有找到两代人的相似之处,才能够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方案的第三步:在于主动地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心灵关怀。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当误会发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别人的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我们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一种冰释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想要争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接触孩子,这种接触越多一分,实现心灵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本章后记

当我们8个小节的艰难探寻终告结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纸面上的讨论意义并不大,我们的探寻也不可能做到算无遗策。之所以说它意味全新的开端,在于我们的家长结束了本章的阅读之后,对于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东西,将会开始一次自查式的总结。

事实上,当我们的探寻与每一位家长的殷殷爱子之心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就获得了一次命运改变的良机,当这种改变被演化为成功的经验之后,后世的父母也就获得了一份宝贵的教子宝典。

在当今社会文化日新的形势下,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个稳定而又良好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在于家长能否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而这又要求家长们能否建立一套完美的心灵关怀机制,在中国三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上,这方面始终有较大的欠缺,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纸面探寻结束了,但是家长们在实践中的探寻却才刚刚开始。

如此做父母,养孩子没那么难


有很多家长说,教育小孩怎么那么难。

?其实做好几件事情,就能做好一个好父母,发的没有那么难。

一、做一个通情达理的父母

?什么是通情达理?

就是什么事情好商量,什么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不准,那也不准,或许您说得都对,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成长空间的打压,这就是权利的剥夺,这就是不讲道理(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讲道理)。

再说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是小事情,这么做,那么做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不如此就会大祸临头。如果我们的看法真的那么对,我们应该早就成功了,早就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了,而不是一个焦虑的家长了。

二、做一个有原则的父母

?什么是有原则?

就是要有规矩。国法、家规是要遵守的,人与人交往,人与社会交往,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有准则。

比如,做事情不要伤害到别人,不要在身体上、语言上、行为上伤害别人;又比如,做事情不要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比如父母在睡觉,你在大声的听音乐,就是影响到别人了;又比如,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去拿,别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轻易去碰,包括别人的身体。 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家庭里面要有小的家规,比如进屋要换鞋,早晚要刷牙,这些都是基本的规则。没有规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处处都是陷阱。他们做事情没有原则,就更容易出轨,就更容易莫名其妙犯错后挨骂挨批评。他们心里不服气,我们也没有道理可讲,因为没有明确告知行为准则的事情,孩子做错了,就不能算是做错了。

有了原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去执行原则,要对有些事情有说法,有奖惩,要真正培养孩子从知道到做得,形成习惯,形成信念,很多问题和矛盾就可以避免。

三、做一个有爱的父母其实

有爱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

没有爱的孩子,他们就像一颗得不到阳光雨露的小苗,或许能活下来,但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不可能开花结果。

那什么是有爱的父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爱。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一厢情愿的爱,父母所谓的付出,而且还要索取成绩和索取听话的结果,这不是爱,这是交换。具体怎么体现爱呢?给大家一些小的建议。

1、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比如孩子上学很辛苦,他们休息一下怎么了?他们是孩子,他们从玩中学,玩一下怎么了?如果你限制了他们的本能,限制了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天天拿着成绩,拿着学习的重要性去说事情,既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孩子还很愤怒,这是爱还是恨?

2、满足孩子合理的权利。

比如说,孩子愿意喝水,什么时候喝水,这些是孩子的权利。孩子放学他们想先玩半个小时,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权利。孩子想看漫画书,你非要让他看莎士比亚,这也是剥夺他们的权利。

如果你真的认为喝水很重要,真的认为学习很重要,真的认为莎士比亚比漫画书重要,那么请您想办法让他们觉得这个很重要,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接受你的建议,这是您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爱的需要。

3、向孩子明确的表达爱。

我承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知道吗?你的孩子明确吗?

您可能说,我经常苦口婆心告诉他们,我们的付出。对不起, 您把自己作为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变成了施恩,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反而让孩子背上压力。这是一种变相的索取。

如何明确的表达爱呢?

?1、经常性的赞赏孩子的进步以及他们努力工作的成果,以及他们在一些事情上所付出的努力。忽略他们做得不好的方面(这个方面需要暗中的,有计划的去帮助他们做到,而不是经常性的指出);

2、经常性的爱的行动。比如经常性的拥抱他们,经常性的表达:我爱你,经常性的关心他们的感受,经常性的关注他们遇到的困难。

3、送给他们想要的礼物。我们应该利用节假日、生日来向孩子馈赠礼物,来表达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千万不要附加:你听话就给你买,你考上多少分就是送给你。如果您附加了条件,那么您就是一个很坏的父母,因为破坏了孩子爱的体验,让他们内在的努力成长的动力转化为对外在物质的追求。

赠送礼物的意义在于:因为我爱你,因为你值得我爱,所以我要馈赠你

5 、经常性的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读书,跟孩子一起爬山,跟孩子一起远足,跟孩子一起运动,跟孩子一起游戏。最最最重要的是,跟孩子一起聊天,谈话,天南海北,黄河内外,学校家庭,奇闻八卦,图书电影。怎么才能是真正有价值的聊天?就是聊真正没有价值的事情。

四、问题来了,现在孩子学习不好,习惯不好,我怎么办?

?1、学习不好,孩子也会焦虑,请观察、分析问题。学习动机的问题就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心态就解决学习心态的问题。学习方法就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您什么也不会,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么请您就什么也不要管了,做好上面一、二、三条即可,您的孩子也将发挥属于他们的最大潜力。如果您真的希望帮助到孩子,那就赶紧加入金战学习法的学习。

2、习惯不好,那就帮助孩子改进习惯。问题是,您千万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改进,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请您从最简单的方面开始,从最容易的方面开始,帮助孩子构建习惯。21天应该是够了。

那我说了孩子不听怎么办?

这是一个真问题,因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的态度有问题,我们的动机有问题,我们的行为有偏差。请参考一、二、三条。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宝宝刚出生时,眼睛都没有睁开,但耳朵已经能接收各种信息。“你要听话”、“听妈妈说”,家长的叮咛、嘱咐、唠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见说话在亲子关系里的重要性。聪明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最温情、最高效的说话方式。

3岁前的孩子,要听懂或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有时候比较难,爸爸妈妈说话要温柔、表达清晰。不过这个时期也是规则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跟孩子讲话也要坚持原则,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1.及时给予回馈。当大人忙着做饭、洗碗、工作的时候,宝宝咿咿呀呀的问话似乎显得毫无意义,但这对宝宝却很重要,可以转头对宝宝笑笑或回应几句。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学说话,家长的及时反馈是最好的鼓励。平时跟孩子聊天时,不妨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着他的小手,这些小动作都会起到正面效果。

2.给孩子“做选择题”。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听话时,讲道理往往没用,此时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比如孩子赖床时,妈妈可以拿出几件衣服,问她“穿这件小草莓的还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会被“引诱”起兴致来。

3.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温柔的肢体动作。这时的宝宝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动物,如果家长说话时高高在上,就会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听他说话,可以鼓励他们在无压力的前提下,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相比警告,直接鼓励更好。看到宝宝端着一杯水蹒跚走来,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别打翻了”、“别磕着”。这不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幼儿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反着说“不要打翻”是一种绕远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对孩子说“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5.负负得正的小技巧。两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许多孩子喜欢跟家长“作对”。这时,家长的言行越严厉,孩子越“来劲”,倒不如试试“正话反说”。比如孩子叛逆期时,妈妈想带宝宝去超市,但宝宝非要去公园,此时妈妈不妨说“我们先去公园吧”,孩子很可能就“上当”了,非要先去超市。

3~6岁的孩子,大脑发展上了新台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说话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先共情,再引导。当孩子主动找你倾诉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信任你。如果你对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许几年后就轮到你抱怨了,“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说”。家长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跨过难关。

2.别把“为什么”、“怎么”挂嘴边。“怎么这道题都会错啊”“你干嘛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大都是责备,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他们又把父母的这些教育习惯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建议家长多从正面说话,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多说说“怎么做”,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进。

3.偶尔跟孩子一起做白日梦。有时孩子会天真地说,“明天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有的家长会火冒三丈,批评孩子。其实孩子或许就是随口一说,或许隐含着某些内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负。家长不妨顺着说,“是啊,妈妈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还能接着问“宝贝为什么不爱上学呀?在学校里不开心吗?”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4.探“情报”,从细节和别人的事谈起。3岁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隐私意识,学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诉家长。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笼统地问“今天怎么样”,孩子可能敷衍说“还行”,或为了隐瞒错误而闭口不提。家长一方面可以问细节,比如“今天语文课学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问别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试得了多少分”,进而可以让话题顺利进行下去。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的会粘着家长,让许多家长感到烦、感到累。等到孩子长大了之后,家长又会发现孩子已经疏远了他们,又让他们感到困惑。这个时候,家长又会回过头去,怀念曾经被粘的日子,但是很遗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个抱怨的根源,在于家长无法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为家长,在我们抱怨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在何方?

第一、孩子的自我保护,为的是免受父母的伤害

听到这句话,我相信不少的家长都会说:我最爱我的孩子了,我爱他们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孩子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这话没有错,而且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家长们这么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一位高中生说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事情,他们一概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还是念书,其他的事情他们都不考虑。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每每抱有不尊重、不理解,这无疑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的渴望成熟的心灵。

第二、孩子的世界是家长触及不到的

一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自己不善于学习,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了解新的事物,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得到孩子的尊重。在当今的时代里,现实的压力让父母深深的感到学历和文凭的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出来,他们只重视了学历和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的对情感、生活与快乐的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弥补,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可调和的代沟。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孩子在兴致勃勃的谈论时事,谈论动画片,谈论世界杯,谈论网络交友,家长则是一脸的茫然。试问,这样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第三、网络的世界是家长读不懂的

目前流行着许多的网络语言,诸如“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通用语言了。对于这些词汇,家长的反映大多是不屑一顾,孩子们则会觉得家长们不懂得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就会造成交流和沟通的困难,孩子们宁愿沉迷与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意坐下来和家长聊聊天。

那么,明白了这三个基本原因之后,作为家长,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要主动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要尽量打造全家人一起聊天的氛围,努力的让孩子融入其中。

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难与他们沟通。其实,父母如能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同时,“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时的言语伤害,可以使你冷静下来,重新去思考,这对维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多用赞美之词和身体语言。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们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许你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关爱他。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这样想”等,就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你们的认同。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应我家孩子是个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也不爱写作业,前段时间我在思维馆给他报了个班,那的老师很会与孩子沟通,孩子经常受到表扬,现在每天吵着去上学一回到家就高高兴兴写作业。我看着也很高兴。

有时不说话,而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和点头等,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现良好时。身体接触表达亲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感情,当孩子稍大一点后便改以冷淡的态度,拒绝孩子的“纠缠”。然而身体接触可以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同时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们的爱意。

语气应温和,态度要友善。父母应避免用高昂、尖锐并带有威吓的声音对孩子说话,尽可能以微笑、欢快、平和的语气说话,显示出友善和冷静的态度。多说“我”,少说“你”。父母应尽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不要总说“你应该……”,而应常说“我会很担心的,如果你……”。这样孩子就会从保护自己不被指责的状态下转而考虑大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沟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a.不急于作出评价。即使孩子的看法与大人不同,也要允许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详细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自然会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是向你们报喜还是诉苦,你们最好暂停手边的工作,静心倾听。若边工作边听,也要及时作出反应,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日后也就懒得再与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领会孩子的话意。婴幼儿在不开心、不满意时,就会直接用啼哭来表示。逐渐长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当他不快、疑虑时,往往将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再说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不能以恰当的语句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当孩子生病时他会对你说:“妈妈,我最恨医生”,此时你应顺着他问:“他做了什么事让你恨他?”孩子若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苦药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这样,孩子的紧张心理会得以缓解。

d.理解孩子的情绪。有时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应,倘若大人能够表示出理解和接纳,他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譬如,当孩子知道奶奶买了玩具送给小表妹作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吵着也要,此时大人应解释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这是给妹妹的生日礼物,你生日时奶奶也会给你礼物的”。通过这番对话,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变得通情达理。

掌握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而且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家长……,那么孩子……


如果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习惯于以战争的方式待人接物,比如制造同事和同学的分裂,与领导制造矛盾,与爱人制造不和……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要理解和体会别人。

如果家长常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夫妻关系,如吵架或冷战,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夫妻通过战争来生存”承袭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因某一方出轨而苦恼、争吵、冷战、行同陌路……并让孩子感知,那么,孩子便有可能以极端不良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她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创造外遇情结。

如果父母一方因工作忙或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应对方式将忙碌的一方“拉回家来”。如学习成绩不佳,走神儿,不写作业,淘气,惹祸……如果老师请家长,或把外地的家长叫回来,那么,这个孩子便达到目的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疏于关注,那么,孩子便不会太生动活泼,比较呆板;长大后,他/她有可能很习惯戴着面具,或不太善于与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如果妈妈总希望孩子再多吃一口,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爱吃或是否吃饱,那么,孩子或者过度肥胖,或者厌食。长大后,急躁、暴躁、自卑、自负、眼高手低、力不从心……便与之相伴。

如果妈妈不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许交换礼物,不许到他们家玩……,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不会与人相处,进而不会做生意。

如果孩子摔倒时家长表现为大呼小叫,那么,孩子承受逆境的心量便不会太大。

如果家长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便习惯于强迫自己。比如在等人时会总处于不安的状态。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或表现不良时,总摇头叹气,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没出息,进而会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暗示,长大后,他/她真有可能什么都办不成。

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子过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个听话的儿子,便是一个小大人。后果是:他总觉得“自己无法令所爱的人的满意”;他也会急躁和极端,眼高手低,强迫被对方接受,尤其在临门一脚时惯于力不从心。

如果母亲总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父亲,那么孩子便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进而会认为身边女人的不幸与自己有关,并习惯拯救她们。

如果老师总让学生打小报告,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将来沉溺于“向领导打小报告”和“挑拨离间”。

如果母亲总在宝宝睡醒前就离开他,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会创造“一夜情”。

如果母亲与儿子“同居”太久,那么就不要指望他能独立。

如果家长习惯于怪罪学校、单位、社会和他人,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如果家长习惯于用金钱奖励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便习惯于认钱不认人。

如果家长总爱贬损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习惯于瞧不起自己。

如果家长总把孩子送出去很久,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习惯于“把自己送走”,比如拼命地搬家或出门……

如果家长特别想要个儿子,生下来却是女儿,那么她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假小子”。统计证明:一半以上的假小子会有不良的两性关系。

如果家长习惯于侵犯孩子的隐私,那么这个孩子便没有界限,与人交往时爱走极端。

如果家长在孩子成为少年时还要硬闯进来看着他/她换衣服或洗澡

喜欢《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真那么难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