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早熟对于孩子们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家长们也是体会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有很多家长抱怨与自家孩子沟通总是出现障碍,很难进行有效的交谈。那么与孩子沟通真的这么难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帮友的分享,体会一下!
【家长分享】
都说现在家长跟孩子很难沟通,或者说不愿意沟通,所以,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目的是帮助孩子跟家长增加沟通,看沟通之后的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在蕲春举办,到场的一百组家庭,都是留守儿童跟他们的父母,高中生。孩子性格已经定型,对父母的不理解非常深,很多人来参加活动家长与孩子之间都不说话的,家长玩手机孩子也玩手机,简直看不出来是一家人。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让家长跟孩子分开,随意跟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组合面对面手牵手坐下,我作为义工参加,有些孩子家长没来的,我们就过去顶上,我牵手的是一个男生,最开始他手都不愿意伸出来,非常抵触,从他眼神里我看出了恐惧,最后主持人引导下,他伸出了手跟我握在一起,小手冰凉,然后我们都闭上眼睛。主持人引导下,双方各说出一件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要求大人先说,小孩后说,描述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都是跟家长相关的,开心是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不开心是爸爸有一次误会了他打了他,说着眼睛里泪水打转,但是又倔强的不肯把眼泪流出来,手是颤抖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我们都把真心拿出来跟对面的人沟通,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当成孩子,家长当成家长,心理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家长累了,不告诉孩子,忍着,但是情绪是无法忍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有抗拒感,久了,孩子也不敢跟家长沟通,实际上他们开心不开心都是跟家长息息相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孩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让孩子明白家长工作挣钱的辛苦、压力,让家长明白孩子的需求,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是不懂事,是不知道该这么做,他们都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跟父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觉得生疏,不好意思。国外很多家庭家长孩子之间都把I LOVE YOU挂在嘴边,因为他们之间的相处不是家长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什么事情都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没有家长的架子,没有孩子的抗拒。
很多时候使我们自己心理的那道坎作祟,觉得家长觉得跟孩子诉苦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很重要的一步。活动最后那层膜捅破之后,很多家长孩子抢话筒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家长孩子抱在一起流眼泪,觉得重新认识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沟通很简单,让孩子知道自己辛苦不丢人,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压力对他们更加有好处,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互相做朋友,当你的孩子把你自己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都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觉得孩子还会抗拒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吗?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最后成长成什么样,学校老师只能说井上天花,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家长写上去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理,了解他们懂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成长。
“80后”年轻父母们都明白,自己和孩子不应该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而应更多地倾听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做朋友。可是,都说5岁一个代沟,掰手指算算,家长和孩子差了好几个代沟,这该怎么跨越呢?
给孩子留点儿时间
想和孩子交朋友,首要的条件是有时间来陪孩子。现代社会里,父母要兼顾孩子和工作,就像是要平衡肩头上的两个担子。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多的关注给了工作,忽视了孩子。既然给了孩子生命,就要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就要给他她陪伴。因此,无论多么忙碌,最好每天能抽出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来专门陪孩子玩游戏或阅读,这样才能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
和孩子“好好说话”
和孩子对话,尤其是幼儿,要尽量用成年人的连贯词汇和语句,让孩子熟悉正常的语言环境,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特别爱用“吃饭饭了,穿裤裤了,玩球球了”等等这样ABB结构的词汇,看似儿童化的语言其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因为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ABB的词汇在其他的信息媒介,例如电视、书本、网络上并不存在,他们的思维容易混乱,学习的速度也会降低。
选择“正确的时间”交流
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要选择好,不要在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打断孩子,强制孩子与你交流。在与孩子做游戏、散步或者睡前孩子比较平静时沟通,效果更好一些。
适当地“投其所好”
有的家长会说,“投其所好”不就成了拍孩子马屁了吗?当然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一些惊喜,满足他们的愿望,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比如,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就悄悄给他买柯南的手表,变声器,墨镜等装备送给他,孩子一定非常喜欢,觉得家长理解他。
当然,与孩子做朋友并不是一味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给孩子建立起规则意识同样重要。要想成为一个有影响、有威信的父母,必须纠正孩子不适宜的行为,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当和朋友谈到孩子时,我总会告诉他们一些教子方法。然而却听到不少家长说,我可没有象你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的,他们内心确实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实际实施教育时却没耐心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没耐心去教育好自己唯一的孩子呢?
我认为除了人的惰性心理在作崇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观念不强,不懂得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看不到家庭教育带来的长远利益;家庭教育责任感不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耐心与否会影响着孩子的身心。这里我仅从讲故事和倾听两方面分析一下。
给尚不识字的幼儿讲故事,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关。幼儿要求母亲每晚讲故事给他听,有的甚至要求一个故事反复讲。
然而不少母亲要么嫌麻烦不想多讲,要么因忙于家务事又推脱掉一晚,或者不能坚持给孩子天天讲。不就是一个故事吗?等他自己会看书识字了自己看也不晚。
放弃讲故事就是放弃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放弃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她能把讲故事和积累词汇、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培养将来的阅读习惯联系起来,恐怕就不会没有耐心了。
记得去年暑期中央电视台采访高考作文满分的考生时,一无例外地谈到父母小时候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小时候也都经书香薰染。
国外的家长素质普遍高,很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母亲一直给孩子朗读故事直到他上中学为止。我孩子3周岁的时候也常常缠着我睡前讲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要我反复地讲,还不准漏一字。
当然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也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而我一直坚持下来,是什么激励我坚持不懈地当孩子的“故事书”呢?是早期教育理念。每当想停下来不讲的时候,一想到孩子前几天又从书中学会了一个新词汇,或者想到我的每一次讲故事,就是在为他的前进搭梯子时,我的精神又为之一振,耐着性子讲得口干舌燥也毫无怨言。经过我长期的亲子共读,他的词汇量大增,语言表达能力超过同龄人,也较早地走上独立阅读之路。
倾听是保持良好沟通及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渠道,是呵护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长总爱不耐烦地打断孩子的话,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认真听呢?有的认为孩子的话毕竟是孩子的话,没多大意义,懒得听;有的刚好遇上自己情绪不佳,没心思听;有的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想听。比如,有的孩子好奇心极强,爱对某一问题刨根问底,家长问得不耐烦的时候便将话题打断,这实际上是打断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泯灭了孩子的探索心和进取心。又比如孩子在津津乐道于他的足球赛,而家长却这一没爱好,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两代人的距离便拉开了,代沟产生了。家长一方面在埋怨孩子大了,和自己的关系不再如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一方面又不愿耐着性子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不愿“迁就”于孩子的爱好。每当孩子找我说话时,我总是微笑着认真倾听他诉说,听他讲天文地理、科学常识等等,遇上听不懂的也装做听得懂的样子,表现出兴趣盎然,并随声附和;耐心地听他陈述芝麻绿豆之事,并及时引发相关话题和他一起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孩子的说的事也许我们看来是小事,然而对他来说却是大事,值得一说的事。如果我们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声音,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还愁父(母)子关系不能改善吗?
往往,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产生,是父母在教育上没有耐心引起的。
以下就用几句话来作为献给家长的自勉:
一、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没耐心的你厌烦的表情,烦掉了他的好奇心;
二、当孩子慢腾腾穿衣系鞋时,没耐心的你上前帮代劳,帮掉了他的独立性;
三、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时,没耐心的你忙着自己事,忙出了他的孤独感;
四、当孩子正向你诉说苦恼时,没耐心的你打断了话语,打跑了他的亲和力;
五、当孩子汇报不合格成绩时,没耐心的你来一顿责骂,骂掉了他的自信心;
六、当孩子因怕挨打而说谎时,没耐心的你真给一顿打,打掉了他的诚实观;
七、当孩子要你再讲个故事时,没耐心的你找借口推脱,推掉了他的求知欲。
如今的小孩多半都没有耐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莫名其妙地哭闹,或一气之下把作品、玩具全部捣毁。上课不专心,老是乱动,或嘁嘁喳喳说个不停的幼儿,在儿童专家的档案中经常可见。
许多学者认为要改善小孩欲求不满,必须帮助孩子培养耐性,并实施斯巴达式的教育。的确,如果小孩不能养成克服欲望的耐力,后果实在堪忧。譬如:别人不如己意,便立刻产生不满,做出攻击的态度或冲动的行为,对于这种小孩,上述的建议是必要的。上述的理论固然没错,但换一角度来说,一味地压制小孩的欲望,问题可能更糟。不但会养成没有主见、凡事依赖的性格,也会使一个原本精力充沛的小孩,变成了反抗的小孩。
总之,为人父母者必须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错误,并尽量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绝对不能容许的要求,就必须断然拒绝。事实上,这也是让小孩学习忍耐的方法之一。
举例来说:带小孩逛街时,若小孩吵着要买玩具,父母以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或这玩具不适合小孩为理由拒绝,这样做对吗?不错,应该断然拒绝。不管小孩怎么哭闹,干脆当作没听到,但不要因此打骂、严厉训斥孩子。因为,这时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逼迫或哭闹下投降而买下玩具,那么,孩子不但很容易宠坏,养成威胁父母的恶习,也无法培养耐性了。如你打骂他,就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反抗情绪。
最重要的是父母两人的教育方法不能矛盾或对立,倘是三代同堂更应该先和长辈协议以免教导时发生左右为难的情况。
假如小孩没耐心是溺爱的结果,那么父母本身应该再权衡一下。你可曾深切地了解,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所以,父母应该积极地帮助他培养耐心,以免长大闹事时,才泪流满面,悔不当初。
父母训练小孩的耐力,一定要树立好榜样。如果家庭中的长辈本身就缺乏耐心,三两下不顺心就把桌子上的东西摔在地上,那又怎能要求小孩呢?俗语:“有样学样。”小孩当然也会学这一招,你说这是谁的错?“身教重于言教”,千万别做坏榜样,以免小孩依样效法,那时候就算你花再多的精力去教导,也很难成功。
所以,家里脾气不好的祖父母也许是父母先要沟通的重点。问题儿童的家里通常都有溺爱孙儿的长辈,他们根深蒂固的旧式教育法,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是需要淘汰的。所以诚敬地与他们先沟通,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家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习惯于以战争的方式待人接物,比如制造同事和同学的分裂,与领导制造矛盾,与爱人制造不和……
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家中的“小皇帝”,那么,孩子便很有可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不要理解和体会别人。
如果家长常在孩子面前表现不良的夫妻关系,如吵架或冷战,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把“夫妻通过战争来生存”承袭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再创造出一个类似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之间因某一方出轨而苦恼、争吵、冷战、行同陌路……并让孩子感知,那么,孩子便有可能以极端不良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长大后,他/她也有可能在自己的婚姻中创造外遇情结。
如果父母一方因工作忙或各种原因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那么,孩子便会以各种应对方式将忙碌的一方“拉回家来”。如学习成绩不佳,走神儿,不写作业,淘气,惹祸……如果老师请家长,或把外地的家长叫回来,那么,这个孩子便达到目的了。
如果父母把孩子长期放在老人身边而疏于关注,那么,孩子便不会太生动活泼,比较呆板;长大后,他/她有可能很习惯戴着面具,或不太善于与人产生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如果妈妈总希望孩子再多吃一口,而不在乎孩子是否爱吃或是否吃饱,那么,孩子或者过度肥胖,或者厌食。长大后,急躁、暴躁、自卑、自负、眼高手低、力不从心……便与之相伴。
如果妈妈不许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不许交换礼物,不许到他们家玩……,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不会与人相处,进而不会做生意。
如果孩子摔倒时家长表现为大呼小叫,那么,孩子承受逆境的心量便不会太大。
如果家长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便习惯于强迫自己。比如在等人时会总处于不安的状态。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或表现不良时,总摇头叹气,那么,孩子会认为自己没出息,进而会形成“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暗示,长大后,他/她真有可能什么都办不成。
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子过于相依为命。那么这个听话的儿子,便是一个小大人。后果是:他总觉得“自己无法令所爱的人的满意”;他也会急躁和极端,眼高手低,强迫被对方接受,尤其在临门一脚时惯于力不从心。
如果母亲总当着孩子的面抱怨父亲,那么孩子便不再相信任何男人,进而会认为身边女人的不幸与自己有关,并习惯拯救她们。
如果老师总让学生打小报告,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将来沉溺于“向领导打小报告”和“挑拨离间”。
如果母亲总在宝宝睡醒前就离开他,那么这个孩子很有可能长大后会创造“一夜情”。
如果母亲与儿子“同居”太久,那么就不要指望他能独立。
如果家长习惯于怪罪学校、单位、社会和他人,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如果家长习惯于用金钱奖励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便习惯于认钱不认人。
如果家长总爱贬损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习惯于瞧不起自己。
如果家长总把孩子送出去很久,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习惯于“把自己送走”,比如拼命地搬家或出门……
如果家长特别想要个儿子,生下来却是女儿,那么她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假小子”。统计证明:一半以上的假小子会有不良的两性关系。
如果家长习惯于侵犯孩子的隐私,那么这个孩子便没有界限,与人交往时爱走极端。
如果家长在孩子成为少年时还要硬闯进来看着他/她换衣服或洗澡
如下9条教育规律,你需要懂,更要学会用。
01、鱼缸法则
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塘里。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的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02、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结果的效应。在皮格马利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爱。他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神话终归博人一笑。而罗森塔尔的试验,却验证了这个效应。他对两组随意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后来,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03、强化定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而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鲸鱼实验。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是有玻璃墙的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04、狼性法则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呢?假设一个公园,没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没有曲折的道路,我们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相反,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原意进去了解了解。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界,有一个抽签教学法。学生对原有的学习内容容易厌倦。因而学习就变得消极。
在日本的铃木老师的学生里,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寅次是位聪明的学生,他学什么曲目都比别人快很多,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练习。铃木老师知道,这对他以后能否成功很关键,没有得到巩固的课程,最终都无法学到更好。正因为此,他对他的学生采用的抽签教学法。将所有曲目编号,每堂课,让学生都随机抽一个曲目。这样,寅次因为是自己参与了这个游戏(也相当于参于了老师的教学,而事实上,这一切可还是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因为结果达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练习。
人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变化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做得越久,越难出成绩;婚姻的七年之痒问题;爱情的浪漫问题等等。同样的事物,加以变化,有时带上些游戏成分,结果就会变成积极了。
05、梦想法则
在比尔老师的课堂里,他布置了这样一篇关于未来理想的作文。罗伯特同学描绘了一个200亩牧场,以及在这个牧场里纵马奔驰的情况,并为自己的设想画了一幅牧场图。比尔老师给了一个F的评价(即差的评价)。罗伯特满怀希望,却没有得到好的评价,他问了老师。老师的回答是,太不切合实际。因为罗伯特的父亲只是一位驯马师。他要求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就可以给出一个好成绩。罗伯特思考再三,并没有那么做。多年来,这个F作业,就成了激励他的动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比尔老师泪流满面,要知道,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当我们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不要急着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让他们去想好了。而在这期间,我们只需要鼓励再鼓励。
06、南风效应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北风冷冷的、张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南风胜利了。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当女儿穿着很前卫的衣服时,作为母亲朱迪非常担心并且不认同,因而她说教了很多次,但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她深入学校发现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于是她跟女儿约定:你可以还这样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时候,可得穿的正统点。这对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圆满解决。
了解事情的情况,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这正是商人世界里的双赢法则。我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哪怕是错误,而不是为了生一时之气,而让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另一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吗?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很难凑效呵。
07、自然惩罚法则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用我们的话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的过失,不可能由别人来承担。这个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是:有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如果他觉的少穿一件好,就让他冷着吧。他自己感受经历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传教给他的深刻。这也叫自作自受好学习啊。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应该做出榜样。爸爸因来了客人,与客人倚着门聊起天来,这天的风很大,门几次被风吹天,埃迪的作业本被吹的哗哗响。门再一次被吹开的时候,埃迪猛的把门关上。而这时,外面传来爸爸的痛苦声。满脸怒气的爸爸对着惊恐的埃迪,举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终于没打下去。事后,爸爸对埃迪说:是我把手放在门的夹缝里,错误在我,为什么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头说教,言传身教,影响不可谓不大。当埃迪长大后,他回忆,是爸爸告诉我,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迁怒于人。
08、尊重法则
鲁迅先生说过:对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的一种情感体验。“棍棒出孝子”,这在很多家长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带来的是什么呢。孩子小时候的哭声,大一点时的沉默,长大后的倔强。
自尊是人生要学的第一个原则。在一个老师的课堂里,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们这本书里的故事,也叫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让他们画出来。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画的也不成样,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将记下的故事跟画装在一起。
他告诉大家,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现在你们小,以后长大了,就能写出好的书来,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与9个月到3岁的幼儿多交谈,他长大以后会更聪明。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沟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显比别的孩子高出许多。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隐私,尊重他的选择,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导,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成长。因而,当我们看到有大人在某些公园地铁售票处为孩子争着要少钱减票的时候,我们知道,你省下的仅仅是钱而已。
09、感觉剥夺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家长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险等,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里,这样孩子不仅会眼界狭小、心胸狭隘,而且因为缺少很多社会实践,对未来多变的社会环境将难以适应。
吉米爱狗受到痴迷,他听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他就买了很多油。一早,他就抓着小狗,猛的灌这昂贵的鱼油,没想小狗一点也不配合,油撒了一地。吉米生气的正想打小狗时,发现小狗自己转过身去添地上的油。我们的父母就如吉米一样,恨不得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塞给孩子,也不了解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喜不喜欢这种方式。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常常扮演着救火队员的作用,绝不知道,父母永无完法代替孩子经历人生,我们需要做他们的引导者。我们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工作里来,让他们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或更多他们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们就让一个观众,看着他们自己成长。
教育孩子绝对不可简单粗暴,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相信《教育孩子没你想的那么难》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