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07-01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价值就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越是对立的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必须要实现沟通,只有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观念,才能够让自己从心灵上认同孩子。同样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长的苦心,才能够解决孩子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态。

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性格上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但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过于顺从孩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这样一来,既要做到沟通,又要防止孩子自控能力差所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对一些必须遵守的准则造成挑战,其结果势必阻碍了沟通。

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走入了绝境。而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着一个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

方案的第一步: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有试图理解对方的愿望时,心理上也就更期盼着主动寻求沟通的机会,尝试着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灵之间的沟通。

方案的第二步:在于从各种渠道了解对方的生活历史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在当下的中国家庭,一大重要的现象就是,家长不了解孩子,孩子同样不了解家长。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流行趋势,更不了解孩子们兴趣集中在何处,同样的,我们的孩子也不了解家长一代所经历的历史与时代背景。而心灵上成功沟通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做到相互了解,唯有于此处下足功夫,才能够做到理解对方所作所为的背景,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与隔阂。

正因为如此,对于孩子而言,所需要的是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生活阅历,了解家长所处时代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家长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如何活过来的。

同时,作为家长来说,也应当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真去探求当下的流行元素、文化现象,看到孩子所崇拜、所喜爱、所厌恶的东西中那些是积极有益的,那些则是对成长有害的,只有找到两代人的相似之处,才能够获得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方案的第三步:在于主动地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及时给予孩子心灵关怀。

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被人理解固然好,但是当误会发生了之后,如果一味等待别人的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而当我们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便很容易进入一种冰释前嫌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想要争取孩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接触孩子,这种接触越多一分,实现心灵交流就越多一分可能。

本章后记

当我们8个小节的艰难探寻终告结束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纸面上的讨论意义并不大,我们的探寻也不可能做到算无遗策。之所以说它意味全新的开端,在于我们的家长结束了本章的阅读之后,对于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东西,将会开始一次自查式的总结。

事实上,当我们的探寻与每一位家长的殷殷爱子之心结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就获得了一次命运改变的良机,当这种改变被演化为成功的经验之后,后世的父母也就获得了一份宝贵的教子宝典。

在当今社会文化日新的形势下,如何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个稳定而又良好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在于家长能否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而这又要求家长们能否建立一套完美的心灵关怀机制,在中国三千年的家庭教育史上,这方面始终有较大的欠缺,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纸面探寻结束了,但是家长们在实践中的探寻却才刚刚开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宝宝刚出生时,眼睛都没有睁开,但耳朵已经能接收各种信息。“你要听话”、“听妈妈说”,家长的叮咛、嘱咐、唠叨都是孩子最直接的信息源,可见说话在亲子关系里的重要性。聪明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选择最温情、最高效的说话方式。

3岁前的孩子,要听懂或清楚地表达一件事有时候比较难,爸爸妈妈说话要温柔、表达清晰。不过这个时期也是规则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跟孩子讲话也要坚持原则,不妨从下面几点做起。

1.及时给予回馈。当大人忙着做饭、洗碗、工作的时候,宝宝咿咿呀呀的问话似乎显得毫无意义,但这对宝宝却很重要,可以转头对宝宝笑笑或回应几句。因为两三岁的孩子正在学说话,家长的及时反馈是最好的鼓励。平时跟孩子聊天时,不妨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拍拍他的背、握着他的小手,这些小动作都会起到正面效果。

2.给孩子“做选择题”。跟孩子商量事或孩子不听话时,讲道理往往没用,此时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比如孩子赖床时,妈妈可以拿出几件衣服,问她“穿这件小草莓的还是小碎花的”,孩子往往会被“引诱”起兴致来。

3.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并配以温柔的肢体动作。这时的宝宝就像天真懵懂的小动物,如果家长说话时高高在上,就会带来强烈的压迫感。跟孩子保持同一高度,耐心地听他说话,可以鼓励他们在无压力的前提下,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相比警告,直接鼓励更好。看到宝宝端着一杯水蹒跚走来,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别打翻了”、“别磕着”。这不仅起不到提醒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幼儿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反着说“不要打翻”是一种绕远路的思考方式。如果对孩子说“慢慢地”,可能效果更好。

5.负负得正的小技巧。两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叛逆期”,许多孩子喜欢跟家长“作对”。这时,家长的言行越严厉,孩子越“来劲”,倒不如试试“正话反说”。比如孩子叛逆期时,妈妈想带宝宝去超市,但宝宝非要去公园,此时妈妈不妨说“我们先去公园吧”,孩子很可能就“上当”了,非要先去超市。

3~6岁的孩子,大脑发展上了新台阶,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家长说话更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先共情,再引导。当孩子主动找你倾诉时,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信任你。如果你对他不理不睬或敷衍,或许几年后就轮到你抱怨了,“这孩子有啥事都不跟我说”。家长要先共情,也就是用心体会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他的角度,帮他跨过难关。

2.别把“为什么”、“怎么”挂嘴边。“怎么这道题都会错啊”“你干嘛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大都是责备,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这样的话长大,他们又把父母的这些教育习惯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建议家长多从正面说话,提有建设性的建议,多说说“怎么做”,帮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加以改进。

3.偶尔跟孩子一起做白日梦。有时孩子会天真地说,“明天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有的家长会火冒三丈,批评孩子。其实孩子或许就是随口一说,或许隐含着某些内情,比如被小伙伴欺负。家长不妨顺着说,“是啊,妈妈要是可以不上班就好了”,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还能接着问“宝贝为什么不爱上学呀?在学校里不开心吗?”等,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

4.探“情报”,从细节和别人的事谈起。3岁后的孩子往往有了一定的隐私意识,学校里的事情不太愿意告诉家长。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笼统地问“今天怎么样”,孩子可能敷衍说“还行”,或为了隐瞒错误而闭口不提。家长一方面可以问细节,比如“今天语文课学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问别人的事,比如“你同桌考试得了多少分”,进而可以让话题顺利进行下去。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


孩子与家长间沟通困难的原因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的会粘着家长,让许多家长感到烦、感到累。等到孩子长大了之后,家长又会发现孩子已经疏远了他们,又让他们感到困惑。这个时候,家长又会回过头去,怀念曾经被粘的日子,但是很遗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这个抱怨的根源,在于家长无法探知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么,作为家长,在我们抱怨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在何方?

第一、孩子的自我保护,为的是免受父母的伤害

听到这句话,我相信不少的家长都会说:我最爱我的孩子了,我爱他们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害我的孩子呢?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啊。这话没有错,而且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家长们这么做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有一位高中生说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事情,他们一概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还是念书,其他的事情他们都不考虑。

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每每抱有不尊重、不理解,这无疑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的渴望成熟的心灵。

第二、孩子的世界是家长触及不到的

一些父母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自己不善于学习,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了解新的事物,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无法得到孩子的尊重。在当今的时代里,现实的压力让父母深深的感到学历和文凭的重要,因为,从这个角度出来,他们只重视了学历和成绩,而忽视了学习之外的对情感、生活与快乐的需求。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弥补,很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不可调和的代沟。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孩子在兴致勃勃的谈论时事,谈论动画片,谈论世界杯,谈论网络交友,家长则是一脸的茫然。试问,这样又如何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第三、网络的世界是家长读不懂的

目前流行着许多的网络语言,诸如“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这些词汇已经成为了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通用语言了。对于这些词汇,家长的反映大多是不屑一顾,孩子们则会觉得家长们不懂得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就会造成交流和沟通的困难,孩子们宁愿沉迷与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意坐下来和家长聊聊天。

那么,明白了这三个基本原因之后,作为家长,应该认真的反思一下,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要主动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要尽量打造全家人一起聊天的氛围,努力的让孩子融入其中。

父母怎样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愈大愈难与他们沟通。其实,父母如能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同时,“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时的言语伤害,可以使你冷静下来,重新去思考,这对维持亲子间的良好关系有一定的帮助。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多用赞美之词和身体语言。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们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许你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关爱他。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这样想”等,就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你们的认同。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应我家孩子是个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儿园也不爱写作业,前段时间我在思维馆给他报了个班,那的老师很会与孩子沟通,孩子经常受到表扬,现在每天吵着去上学一回到家就高高兴兴写作业。我看着也很高兴。

有时不说话,而利用身体语言,如微笑、拥抱和点头等,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现良好时。身体接触表达亲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感情,当孩子稍大一点后便改以冷淡的态度,拒绝孩子的“纠缠”。然而身体接触可以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同时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们的爱意。

语气应温和,态度要友善。父母应避免用高昂、尖锐并带有威吓的声音对孩子说话,尽可能以微笑、欢快、平和的语气说话,显示出友善和冷静的态度。多说“我”,少说“你”。父母应尽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不要总说“你应该……”,而应常说“我会很担心的,如果你……”。这样孩子就会从保护自己不被指责的状态下转而考虑大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沟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a.不急于作出评价。即使孩子的看法与大人不同,也要允许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详细地分析双方的意见。父母不压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自然会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是向你们报喜还是诉苦,你们最好暂停手边的工作,静心倾听。若边工作边听,也要及时作出反应,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日后也就懒得再与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领会孩子的话意。婴幼儿在不开心、不满意时,就会直接用啼哭来表示。逐渐长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当他不快、疑虑时,往往将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再说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完善,不能以恰当的语句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当孩子生病时他会对你说:“妈妈,我最恨医生”,此时你应顺着他问:“他做了什么事让你恨他?”孩子若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他总是要给人打针,要人吃苦药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为要打针吃药,你觉得很不好受,对吗?”这样,孩子的紧张心理会得以缓解。

d.理解孩子的情绪。有时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应,倘若大人能够表示出理解和接纳,他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譬如,当孩子知道奶奶买了玩具送给小表妹作生日礼物的时候,他吵着也要,此时大人应解释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这是给妹妹的生日礼物,你生日时奶奶也会给你礼物的”。通过这番对话,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变得通情达理。

掌握沟通技巧,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但可以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而且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真那么难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早熟对于孩子们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家长们也是体会到了这方面的影响。有很多家长抱怨与自家孩子沟通总是出现障碍,很难进行有效的交谈。那么与孩子沟通真的这么难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位帮友的分享,体会一下!

【家长分享】

都说现在家长跟孩子很难沟通,或者说不愿意沟通,所以,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目的是帮助孩子跟家长增加沟通,看沟通之后的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在蕲春举办,到场的一百组家庭,都是留守儿童跟他们的父母,高中生。孩子性格已经定型,对父母的不理解非常深,很多人来参加活动家长与孩子之间都不说话的,家长玩手机孩子也玩手机,简直看不出来是一家人。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让家长跟孩子分开,随意跟其他孩子其他家长组合面对面手牵手坐下,我作为义工参加,有些孩子家长没来的,我们就过去顶上,我牵手的是一个男生,最开始他手都不愿意伸出来,非常抵触,从他眼神里我看出了恐惧,最后主持人引导下,他伸出了手跟我握在一起,小手冰凉,然后我们都闭上眼睛。主持人引导下,双方各说出一件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要求大人先说,小孩后说,描述过程中,我发现小朋友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都是跟家长相关的,开心是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不开心是爸爸有一次误会了他打了他,说着眼睛里泪水打转,但是又倔强的不肯把眼泪流出来,手是颤抖的,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我们都把真心拿出来跟对面的人沟通,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孩子当成孩子,家长当成家长,心理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家长累了,不告诉孩子,忍着,但是情绪是无法忍的,孩子会受到影响,有抗拒感,久了,孩子也不敢跟家长沟通,实际上他们开心不开心都是跟家长息息相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家长孩子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活动中还有很多环节,让孩子明白家长工作挣钱的辛苦、压力,让家长明白孩子的需求,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是不懂事,是不知道该这么做,他们都爱着自己的父母,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跟父母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觉得生疏,不好意思。国外很多家庭家长孩子之间都把I LOVE YOU挂在嘴边,因为他们之间的相处不是家长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什么事情都互相沟通互相理解,没有家长的架子,没有孩子的抗拒。

很多时候使我们自己心理的那道坎作祟,觉得家长觉得跟孩子诉苦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互相理解互相沟通很重要的一步。活动最后那层膜捅破之后,很多家长孩子抢话筒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然后家长孩子抱在一起流眼泪,觉得重新认识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沟通很简单,让孩子知道自己辛苦不丢人,让孩子知道社会的压力对他们更加有好处,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理解,互相做朋友,当你的孩子把你自己当成最亲密的朋友,什么都愿意告诉你的时候,你觉得孩子还会抗拒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吗?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最后成长成什么样,学校老师只能说井上天花,最重要的内容,还是家长写上去的。

希望每个家长都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理,了解他们懂他们,给他们更好的成长。

家长之间应多沟通 可以让孩子多交到朋友


夏天在蛙叫蝉鸣、荷塘绿荫中悄悄溜走了,一转眼,又到了背书包、上课堂的新学期。刚刚够格学龄期的小宝贝们第一次背上小书包去幼儿园,开始过新鲜的集体生活了。学校、老师、同学是宝宝陌生又好奇的新尝试和新体验,怎样让小宝贝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早日融入集体的怀抱,爸爸妈妈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助他们一臂之力呢?

鼓励宝宝多与同龄孩子接触

其实在正式入托或入学前,爸爸妈妈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多带宝宝们接触同龄的孩子,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表达并乐于与人沟通和交流。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在学校、幼托机构附近走动,让宝宝逐渐熟悉学校的氛围和设施环境,给宝宝讲解学校里的人和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学校的概念和意义。其实不一定等宝宝到了入托前才开始重视,一般宝宝两岁以后,家长就可以适当地跟宝宝讲讲关于上学的那点事了,有早教的经验更好,让宝宝早点对上学有概念。

通过爸爸妈妈的循循善诱,会培养起宝宝们对学校的向往。爸爸妈妈还要留意在入学前教会宝宝基本的自理和生存技能,比如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如何正确健康地进餐;如何在排泄后清洁;如何在突发情况下应急和自救;如何判断陌生人的动机和意图。

过渡期要“早检查”、“晚汇报”

宝宝刚刚进幼儿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渡期爸爸妈妈们要多留心,多花点心思,要在临出门前配合宝宝一起做好充分的上学准备,比如细心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异常、为孩子精心烹饪一顿营养的早餐、为孩子一天的学习活动调整相应的服装、配足学习活动需要的工具和饮品餐点等。然后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送孩子上学。途中可以适当地以诱导的方式对宝宝的重要日程活动作提示,而不要命令式的严厉叮嘱。晚上,可以和宝宝一起温习白天学习的内容,用宝宝教、家长学的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宝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的情绪变化,鼓励他们将一整天的心情日志进行回忆和表达,并注意排解他们的疑虑、困惑和忧愁,也可以暗中进行帮助和协调。

经常进行师生、家长间沟通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学校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刚刚入托入园的宝宝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关怀。心理亚健康已经成为现代生存的普遍问题,其实宝宝们幼小的心灵也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从多个渠道深入了解宝宝的思想动态,比如在校老师的观察、其他学生和家长的信息反馈。爸爸妈妈要清楚了解宝宝的个性和需求,陪伴并鼓励他们用正确的途径、自信的方式解决困境,直面挑战,塑造奋发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定位。因此,妈妈们要经常跟学校的老师交流,多跟宝宝的同学交流,特别是多跟宝宝同学的家长交流,关注宝宝在学校里的事情和细节,一旦宝宝出现困难,妈妈可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让快乐学习成为宝宝的主旋律

学龄期是宝宝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一个良好的入学开端会给宝宝留下一个好印象,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群体。爸爸妈妈们要帮助宝宝一起度过这个关键时期,使宝宝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让学习并快乐着成为宝宝的生活主旋律。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是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家里的一个精雕细琢的盆景?“自然界的树所吸收的东西、成长的环境与盆景不同,盆景的成长环境太苛刻,遇到强风则难存活,其实是非常局限的。”

很多人都问杨洪教育孩子有什么好方法,杨洪认为,其实种树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与技术,反而栽培盆景需要更多的技巧与方法。“家庭教育首先学的不是方法,而是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如同一场长征。现在有很多错误观念,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长征是一个长久的、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事,孩子的人生并非是在同一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而更像一场马拉松,陪跑的多在第一排,真正的冠军都在后排站着。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背唐诗,其实超前教育是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事,诗词是高度抽象的,而孩子的抽象思维进入初中后才渐渐发展,小时候是形象思维迅速发展期,所以孩子们爱看广告、动画,因为画面转换很快、丰富多彩。走得最早的,不一定走得最久远,万里长征有它的规律,违背规律就会碰一鼻子灰。”

长征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孩子要适应社会,必须承受一些挫折、打击和失败。现在有不少挫折教育的训练班,杨洪认为有的没有必要:“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挫折训练班结束后,家长去接孩子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动作:他们习惯性地把包扔给父母。这样的挫折训练真是白费了。其实在家里就可有这样的教育,如奶奶做的面条不爱吃,你可以选择不吃,但不可以选择别的。你正看电视,动画片精彩得不得了,7点到了,爷爷要看新闻联播,你就要换台。虽然简单,但这就叫挫折教育。什么叫挫折教育?愿望不能满足就叫挫折,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去体验、去适应,否则人生就是‘旅游’,而不是长征。”

“有的家长老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取决于孩子跟你的关系如何。当父亲与孩子没有良好的关系,当他想施加对孩子的影响时,就只剩下武力。”因此,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对孩子施加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但这常常为中国家庭所忽略,这就需要家长具有现代理念,如家长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人格上的,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血缘的差异,因此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接纳他、信任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

有位父亲很伤心地对杨洪说:“孩子一年多没叫我爸爸,只有在要钱时才叫,我有时想讨好他,放学后要陪他打球,儿子说累了不去,可吃饭的时候,他却拿着拍子说下去打球,真是故意跟我过不去,我对他是这样地爱……”杨洪指出,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果你的爱表现得不恰当就是问题,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控制我、干涉我,那就更糟糕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亲子关系出问题,大多就在于不平等、家长制,“现在还出现了家长制的变形,有的父亲说现在家庭成员的地位排序是‘孩子、妻子、狗,自己只能排第四’,但过度保护或过分放纵与溺爱,这样的‘爱’只能让孩子长不大、幼稚化,因为家长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最终只能成为弱不禁风的小盆景。”

亲子之间沟通的方法


“今天的功课做完没?你应该开始写了吧?”“你这种成绩将来怎么能找到工作哦!”“你怎么懒成这样?”“你怎么可以这样和我讲话?”

这些话是不是不可思议的熟悉?

当时,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回答些什么?但一如以往,孩子冷着一张脸,仿佛没有听到一个字。

父母总是在讲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其实孩子的“鼻子”很灵的,他一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经知道你要讲什么,但他们一点都不想听,就用“放空”敷衍,把你的话当空气,而且常常好意种出恶果。

案例

你只是担心女儿今天怎么比较晚回家,女儿回家已经很累便回嘴:“你很烦,又没有怎样。”

两人说话开始愈来愈大声。

最后妈妈脱口说出:“这是我的房子,你必须遵守我的规定,不然你出去!”

在气头上的女儿把书包一摔说:“好呀,出去就出去。”便离家了。那句气话绝对不是母亲想要看到的结果。

很多父母犯的错误是,以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样沟通得又快又清楚,事实上青少年需要一点时间消化自己的情绪。才能讲清楚、说明白。

如何当一个好的倾听者?

父母应该做或该了解的12件事

1.孩子在晚上比较爱讲话,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时钟比成年人延后。

2.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当孩子不觉得你在盯着他们时,比较容易打开心房。

3.在活动空当和他们谈谈。孩子喜欢在打球、坐在车上、吃东西时,分享他的感觉。

4.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情绪性的字眼,常常他们会说“我很烦”“我很困扰”等。

5.问特定问题,但以正面的态度。你可以问:“你的老师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

6.在其他时间回应你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发泄情绪、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表达。

7.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美食,甚至经济。但话题内容应该正面,有助于了解彼此。

8.用言语赞许他们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议,做好准备,不要只给一个答案。

9.孩子的沟通方法本来就和你不一样。用开放式问句鼓励他们谈他们的世界,如“王小华怎么说?”“你那时候怎么想?”

10.永记在心里: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要幽默常招致反效果,让他们觉得你认为他们的事没什么大不了。

11.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你可以问:“做那件事让你觉得怎样?”或“那件事对你有什么帮助?”

12.接受某些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时间会让一切过去,或改变一切。

父母不应该做的12件事

1.和孩子在早上讲话,尤其是当他还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动或是还没睡醒。

2.直视他的眼睛。

3.等他们不会分心的时间,才和他们约时间谈重要的事。

4.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或说“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继续谈”。

5.问一般的问题,如“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6.当你认为孩子已经讲完了,就开始讲你的想法。

7.话题集中在琐事。

8.给他们不需要的建议。

9.假设你知道他们会说什么,因为你曾经也是孩子。

10.当他在讲困扰他很久的事时,开他玩笑。

11.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12.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说自己的看法。

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在这个年龄表现出的顽固、索求和自我为中心,是合宜并可以接受的。父母对他们需要更多理解。当你发怒的时候,你的“自我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谅哦!

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老师最怕两种家长:一种是从不来学校,对于孩子的事不闻不问;另一种是三天两头来学校,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老师理论。这是在与一些老师们相处的场合,谈到老师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问题时,所得到的结论。也许这不是所有老师的感受,但至少是一部分真实的心声。当然,大多数的家长是关心孩子的教育,也经常参与学校为父母举办的活动,而且是明理好沟通的。但是话说回来,怎样才是“从不来”和“三天两头来”之间的折衷平衡点,似乎变成家长难以取舍的困境。

人际沟通本来就是一门大学问,更何况为了孩子教育着想,父母和老师的沟通更显得重要。常听到老师说,家长很难沟通;也常听到父母说,老师很难沟通。如果只是彼此抱怨对方,而未思考如何谋求沟通之道,双方很难搭起沟通的桥梁。在此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如何与老师沟通的态度与技巧。先给父母做一个小小的测验:

一、在每一个新的学年,你是否主动去拜访孩子的老师

二、你是否以请教专家的态度去拜访老师

三、你是否提供老师一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资料

四、你是否接纳老师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五、你是否同理老师的一些困难,包括牢骚在内

六、你是否对老师一些作法表示支持

七、你是否很少打断老师的话

八、你是否专注的听老师的叙述

九、你是否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

十、你是否在谈话结束前感谢老师的辛劳

以上十题中,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七个以上,相信你和老师的沟通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如果你回答“是”的在四到六个之间,你和老师的沟通似乎有点问题,回头看一看回答“否”的题目,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尊重是赢取合作之钥。如果你回答“是”的在三个以下,我想你得花更多的时间,诚实的面对自己:是放不下身段吗?是自认为懂得多吗?是防卫性过强吗?还是从没有和老师沟通的经验?除了拜访老师,与老师沟通之外,打电话与老师联系,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别常打,以免干扰到老师的私生活),而且别忘了多给老师一些支持肯定,即使有一些意见,也得把“批评夹在厚厚的赞美之间”。例如开始真诚的表示:“某某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是某某人的家长,我常听到孩子谈到您的一些教法,我非常敬佩,真是非常谢谢您这么认真的教孩子,今天孩子回到家里,说他在学校里发生……(把事件长话短说),我想这问题得请教您,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配合……”之后,耐心的倾听老师的说明,记住前述小测验中一些正向沟通的要领。

有时孩子回家后,会说一些可能引起亲师误会或冲突的话,孩子也许无意说谎,可能是表达不够清楚(认知和语言正在发展之故),或者只说利于自己的一面之辞(不需责怪孩子,这是人之常情)。请先不要急躁愤怒,冲突只会误事,最好先打电话或拜访老师,把事情加以澄清。其实,大多数的事件在证实之后,通常都是些小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想更有效的增进亲师沟通,得抽空多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如亲职教育讲座、亲师会、父母成长团体、读书会、教学成果展览、运动会、园游会等。如有更多的心力,可主动协助推展教育工作,如许多学校的爱心妈妈,导护爸爸。这样不仅能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上的示范,都有深远的意义和效果。

喜欢《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