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

01-29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无论神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爸妈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导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爸妈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导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1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您可真能干,大家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您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您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爸妈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导效果,大家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大家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她,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大家也不必劈头1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大家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大家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1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1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您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认为那1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娇娇第2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您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认为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出现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很多爸妈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因此,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她的手,注视着她的眼睛,对她说:"不管发生神马,您对大家都是最重要的,大家永远爱您,支持您!"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爸妈的推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巧用心理效应 激发孩子情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是用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心理效应,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批评的后果:玲玲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玲玲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欣赏的奇迹:素素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又放回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心理点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爱抚的疗效:小女孩娇娇6岁了,有一次生病去医院打针。第一次打针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娇娇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娇娇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笑着点了点头。

冷漠的伤痛:娇娇第二天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娇娇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还没打针,娇娇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娇娇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娇娇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娇娇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点评: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

家长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掸掸孩子身上的土 (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成长心理和心智这块逐渐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快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的父母,不能对孩子大发脾气,可是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那该怎么化解。

1、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禁果效应:孩子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越想尝试。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用在好的方面,就有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

孩子不听话,有可能是大人的错,单纯的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孩子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其实是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规律,任何人都有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一旦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为了释放负面情绪就会违抗父母的命令。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减少父母对孩子一些行为的抵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家长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分歧。

2、孩子为什么撒娇

安全效应:幼儿时期对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小时候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对孩子心理阴影非常有影响。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照顾孩子是有十足的把握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自身的焦虑也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影响。

孩子喜欢对父母撒娇,就是寻求安全感的需求。感觉到安全感,孩子才会对父母撒娇。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以对父母的体验为基础,孩子逐渐发展与他人的接触,对以后的社交能力也会更强。

3、孩子为什么怕黑

睡眠障碍:孩子的睡眠障碍和成人的睡眠障碍不同,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梦靥、夜惊、梦游等。

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8小时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孩子的脑细胞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孩子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高水平分泌。

睡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睡眠。当孩子说不敢一个人睡,房间太黑了,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胆子太小了,应该培养他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殊不知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是睡眠障碍。

深夜孩子在黑暗中惊醒,他是多么渴望父母在身边陪伴,可是他不敢下床开灯,不敢去父母的房间。

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习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孩子晚上睡觉时应保持安静和舒适,卧室最好不要摆放电视、电脑、手机等。睡觉之前不要让孩子喝过多水,和刺激性食物。不要让孩子将床作为活动的场所,要确保床就是睡觉的地方。

4、孩子为什么不耐烦

超限反应: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但我们发现没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出现了超限反应。

超限反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当孩子一件事做错了,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对这件事提出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感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管教手段,都会引起孩子的超限反应。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育中的神奇心理效应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或教育者,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门槛效应”。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育儿知识:如何用心理学教育孩子?

随着孩子成长心理和心智这块逐渐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快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孩子的情绪所引起的系列问题,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合格的父母,不能对孩子大发脾气,可是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那该怎么化解?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禁果效应:孩子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越想尝试。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用在好的方面,就有积极的作用,用在不好的方面,它也会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

孩子不听话,有可能是大人的错,单纯的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孩子很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其实是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规律,任何人都有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一旦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为了释放负面情绪就会违抗父母的命令。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减少父母对孩子一些行为的抵触,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家长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和孩子之间的分歧。

孩子为什么撒娇

安全效应:幼儿时期对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小时候没有获得良好的安全感,那么对孩子心理阴影非常有影响。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照顾孩子是有十足的把握的,但是他们不知道自身的焦虑也会给孩子带来情绪影响。

孩子喜欢对父母撒娇,就是寻求安全感的需求。感觉到安全感,孩子才会对父母撒娇。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以对父母的体验为基础,孩子逐渐发展与他人的接触,对以后的社交能力也会更强。

孩子为什么怕黑

睡眠障碍:孩子的睡眠障碍和成人的睡眠障碍不同,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梦靥、夜惊、梦游等。

人一天的睡眠时间大概在8小时左右,孩子的睡眠时间应该更长一些。孩子的脑细胞正处于发育成熟过程中,孩子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才能高水平分泌。

睡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扼杀了孩子的睡眠。当孩子说不敢一个人睡,房间太黑了,父母就会觉得孩子胆子太小了,应该培养他独立和勇敢的精神。殊不知孩子怕黑,不敢一个人睡是睡眠障碍。

深夜孩子在黑暗中惊醒,他是多么渴望父母在身边陪伴,可是他不敢下床开灯,不敢去父母的房间。

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合理的睡眠作息习惯,午睡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孩子晚上睡觉时应保持安静和舒适,卧室最好不要摆放电视、电脑、手机等。睡觉之前不要让孩子喝过多水,和刺激性食物。不要让孩子将床作为活动的场所,要确保床就是睡觉的地方。

孩子为什么不耐烦

超限反应: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但我们发现没什么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出现了超限反应。

超限反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当孩子一件事做错了,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对这件事提出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感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所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或教育方式单调重复等不良管教手段,都会引起孩子的超限反应。

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度”,掌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训导对孩子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巧用选择来规训孩子


在我们身边常发生这样的事例:家里,妈妈把做好的晚饭端上了桌子,孩子在房间里玩耍。妈妈和孩子说:“吃饭了!”孩子连头都不抬一下。或者在快餐店里,父母快速喝掉剩下的饮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而孩子不紧不慢地用可乐管吹泡泡,用牙齿一点点啃着汉堡的边缘。妈妈急了:快吃,“我们还有事!”孩子没有反应。妈妈抓起汉堡包喂他,孩子却紧闭着嘴。爸爸也开始“威吓”:快吃!否则就把你扔在这不"管了!"但孩子却调皮地把汉堡包举过头顶。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该怎么做,才能最快打开并控制局面呢?龅牙兔的情商训练师告诉家长,任何规训方法都需要付出精力和思考,才能有效应用到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去,给孩子“选择”也是同理,其中大有讲究。

“做规矩”有大文章

“规训”(discipline)一词来源于词语“门徒”(disciple),意思是引导和教育。教育和引导就是父母在规训孩子时要做的事情。规训的方式有很多种,用“选择”来规训孩子只是其中之一。龅牙兔的情商专家分析指出,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用的都是命令性语言,让孩子毫无选择的余地。那么,很多孩子势必都无法接受。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人,他不可能一切按照家长的指令行事。但如果家长懂得使用思考性话语,也就是给孩子提供选择,那处理起这些事情来就会简单拿手得多,结果一定会如意些,让孩子感觉你并非是在控制他。

比如,家长们可以这样做:

1.妈妈对孩子说:“我们会在接下来五分钟内开始吃晚饭,希望你能加入,因为我们喜欢和你一起吃饭。我们希望你能做到。如果不行,那你就和我们一起吃早饭吧。”

2.爸爸妈妈对快餐店的孩子这样说:“没问题,你继续吃!我们会在五分钟后离开,你有两种方式和我一起离开:一种是挨饿,另一种是不挨饿。”

选择――控制权之战

家长在给出孩子选择时,就是“打响”了一场控制权的“战争”――是你听他的还是他听你的。在这场关于控制权的“战争”家长要掌握好以下“战机”。中,

1.确保获胜很重要。规训孩子,就是家长通过给出选择,向孩子“发动”可以获胜的“战争”,在这里,“可以获胜”这一点至关重要,一定要想清楚你希望孩子选的是什么?。关于孩子思想活动的"战争"是无法获胜的,如果孩子们让家长对他们说话、思考、学习和睡觉时间,或者食物种类进行规定,那八成就上当了,因为家长无法从思想活动上控制孩子。

2.正确把握控制权的量。控制是件奇怪的事情,我们放弃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给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这也是家长所希望看到的。每个人都会将自己居于某种关系中,控制权的量与以前拥有的量相比,当人们拥有越来越多控制权的时候就会高兴,相反则会感到不满。家长在生活中也该遵守这种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V"型爱――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但事实上有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倒“V”。

3.选择改变一切。“战争”应该向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通过命令。给孩子提供选择,他们没有获得可以反抗的命令,就有利于引导控制他们,同时也表明家长愿意信任他们的思考能力。选择能帮助家长避免了与孩子之间的争吵,提供一个倾听的平台。孩子会长大的,总有一天有很多选择等待着他,他们需要培养这种选择能力。当然也只有确信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结果时,家长才提供选择。

4.慎重地给出选择。许多善意的父母在给予孩子选择的过程中,表达方式出错,他们会提供两个选择:一个是大人可以忍受的,一个是无法忍受的。比如说我们回到快餐店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妈妈说:你要么吃掉汉堡,要么呆在这里。那孩子可能做出的选择是你无法忍受的。其实这种选择类似于威吓了。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平和的方式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

儿童心理专家教您如何调节孩子情绪


人们发现我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时,他们开玩笑似地问我是否可以告诉他们养育的秘诀。我知道他们多半是在开玩笑,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好奇我是否真的有一些特别的知识。

我可以现在就告诉你,我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家长终极手册(如果有,那就太好了!)但,作为家长,这么多年来研究儿童发展,确实有些东西,我会牢牢抓住不放手的。

这些东西决定了我作为家长的聚焦点,同时也让我平静下来,给了我一种“一切都会好的”的感觉。

而每个家长都会用到一些,对吧?

1. 孩子有很多机会可以赶上

与流行观念不同,儿童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时间表,或者发生在具体阶段。在某一年龄段看上去是真理的东西可能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例如,女孩的脑发育要比男孩早,因而俗语说女孩要比男孩成熟得更快。但是男孩终究会赶上来。再比如,早产的婴儿经常会发育滞后,但是很多孩子会在青少年时期赶上他们的同龄人。而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发育阶段,大脑接受变化、基于经验进行自我调整的次数是很多的。例如,甚至有研究发现敏感和温暖的教养会改变孩子基因的表现性状。一些孩子对他们的环境会极端敏感,包括家长的关心。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断变化。温情、爱、敏感度都会深刻积极地影响孩子的发展。”

2. 凡事不可绝对

想象一下:你正在为一门考试而学习,你非常紧张。你太紧张了,导致你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又或者,马上会有一个重大考验,你一点也不在乎。你一点也不紧张,所以也根本不去学。

通常,我们会觉得压力不是好事。但是,在这个场景中,一点点压力是好事。它可以激发你去学习,但是压力不能太多,太多了你难以集中注意力,压力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你不会努力。一些挑战,一点压力,一点点沮丧,甚至一丝丝恼怒——这些最终都是好事。

20秒原则

研究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大多数研究者会遵从所谓“20秒原则”。如果孩子在哭泣,我们总是会在停止任务前等待20秒(而母亲们,却被告知在任何时间停止任务)。如果我们没有那项准则,我们就会让孩子失去控制情绪的机会,而这正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学习到的能力。

对家长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总是冲锋在前,就会让孩子联系情绪调控的机会。20秒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一个想让孩子趴在她的肚皮上的母亲来说,简直就是永恒!在肚皮时间开始时,我真的会数到20秒(我也不会每次都数到20)!但是我的儿子因此感受到的一点小小的沮丧激发他稳住自己,而这,正是肚皮时间的目的所在!

一点小小的沮丧不是坏事,它能点燃孩子的动机和才艺。

“不要让你的孩子免受负面情绪。而要,帮助你的孩子解决挑战和压力。这是一种将陪伴孩子终生的技能。”

3. 自律是早期儿童应该学会的最重要技能

一个善于自律的孩子学校表现更好,更能专注,更善于与他人相处,也更有同情心。作为家长,这也是我们每天和我们的孩子需要面对的东西。愤怒,情绪肆虐,冲动——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孩子不成熟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童年早期最主要的事情是一,不论是行为还是大脑。自律3岁时才能系统化,直到5岁后才能完全成熟。接下来,整个系统会重新系统化,更进一步发展,直至青少年时期。一些研究则认为这一系统的真正成熟到四十岁时才能完成!但是,成熟的基础成型于儿童早期。

“帮助你的孩子调节压力、沮丧或者其他情绪,是为人父母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这对你和你的孩子来说是个重大的工作。”

把情绪当作原初的能量,而孩子正在学习如何驾驭那些能量。在正确的层级上,甚至一些负面的情绪也有积极的效果——比如点燃动机。

了解儿童发展和研究可以给予家长实用的帮助。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同样也非常相信直觉和自我反思。

家教不当影响孩子心理


关键词:家教心理影响

导读: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及早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开学才1个多月,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便出现了一个现象:12-20岁之间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往有所增多。医生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与子女沟通不畅引起的。

“就算出院了,我也不会再回家,我会想办法生活下去的,我恨他们,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们亲生的。”13岁的小文(化名)抱着被子坐在床上,撅着嘴慢慢地说着对父母的种种不满,眼睛里写满了不理解与埋怨。

小文,因是超生的女孩,刚出生即被送到表姨家寄养,五岁后接回父母身边。父亲经常夜不归家,而母亲对哥哥的偏爱令小文对父母更加排斥,女儿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打扮另类,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不愿女儿与她原来的朋友在一起相处,更不同意女儿转到普通中学,经多番沟通,小文与父母各执己见,无法达成一致,之后小文拒绝入学,沉默寡言,并开始夜不归家,仇恨父母,父母认为女儿精神有问题,常用哄骗的方法带女儿看精神科医生,并骗女儿服用精神科药物,以致女儿更加痛恨父母,离家行为愈演愈烈。

“妈妈,你的爱让我喘不过气,我真的活得很痛苦。”上大二的小雨眼睛里尽是忧郁和焦虑。小雨父母均是知识分子,她是父母的养女,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非常害怕小雨离开自己,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小雨只能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大学也是如此。看着同学们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小雨的内心非常苦闷与孤独,在家里,父母给了小雨优厚的物质生活,但这些都不是小雨想要的自由与理解。上了大学后,小雨与一名家在外省的男同学相爱,母亲知道后,马上要求小雨同男友分手,小雨极度压抑,烦躁不安,无法坚持上学,遂自行入院治疗。

小强,12岁,重庆人,父母在他五岁时,双双到东莞打工,小强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小强非常溺爱,上学后,虽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强却渐渐染上了偷钱骗钱的坏习惯,并用偷与骗来的钱上网、打游戏、买零食和玩具,爷爷奶奶虽然知道,却没有严加管教,导致小强变本加历,性格顽劣,调皮捣蛋。小学毕业后,小强考上了一间重点初中,却因在开学典礼上不停地捣乱,屡教不改被校方劝退学回家,父母只有把他接到身边,但小强多动的习性一点不变,无奈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德民提醒家长与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养教育,多观察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及行为举止,学会与子女平等地沟通,正确引导和教育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而不是强制或溺爱,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防止青少年因叛逆而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阅读时如何亲子互动?


亲子阅读在于父母与孩子阅读的方式方法,书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要引起宝宝的兴趣和注意,爸爸妈妈可要下点功夫,与孩子进行互动,才能让宝宝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0~1岁,家长读,孩子听。要吸引婴儿的注意,应选择色彩鲜艳、内容有节律、押韵的书。读书时不必过于在意孩子的反应。有些6个月大的宝宝由于手、口发育,可能热衷于撕书、咬书,可以给他一些磨牙玩具或替代物,或选择材质硬些、撕不烂的书。

2~3岁的孩子,家长读,问孩子简单问题。此时的宝宝正开始牙牙学语,家长可选择儿歌、童谣及简单的图画书。此阶段家长应注意互动,多次阅读后可以向宝宝提问,并逐渐提高问题难度,比如,“小明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宝宝答不出,给出正确的答案即可。这时的宝宝可能有点坐不住,家长可让孩子一边玩,一边为他们朗读。

3~6岁的孩子,家长读,问孩子需要思考的问题。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此时,孩子乐于接收大量知识,充分认识世界。父母可适当根据书本内容向宝宝提问,提出一些需要宝宝动脑筋的问题,如“小红为什么要这样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让宝宝在阅读时学会思考,形成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每天坚持和宝宝一起阅读半个小时,长此以往,宝宝会把阅读当成习惯。

家教知识:如何为孩子选玩具?


家教知识:如何为孩子选玩具?

现如今,给买件玩具给孩子并非难事,但要为孩子选购一件合适的玩具,父母可就得多费点心思了。

一件好的玩具,它的功能不仅仅可以启发孩子的智力,训练其触觉、视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功能,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如果父母毫无目标地为孩子添购各式各样的玩具,不仅无法达到教育意义,反而会养成孩子不良习惯。可见,玩具选购得好不好,也很具重要性。

*让玩具成为幼儿发展的助手

玩具是孩童时期最亲密的游戏伴侣,但玩具并多多益善,可太少也不行,其中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形,都可能影响到幼儿心智发展,因此,为孩子选择玩具,父母应该把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选出真正有助于幼儿的玩具。

教育专家表示:幼儿各阶段与适合的玩具,大致可归类出几个发展阶段:

1、仰卧期

这阶段的孩子经常躺在床上,不会翻身,也不会移动,正是训练听觉和视觉的时期。训练听觉玩具着重声音的音调、音质和音量,如:音乐钟、摇铃等;训练视觉玩具应选择色调和谐、形状简单为宜,如:小鸭、洋娃娃等玩偶。

2、匍匐期

七、八个月大左右的孩子,正在生长乳齿、牙床,看到东西就想抓、想咬,此时期玩具的选择,应以不含毒性的塑料或橡胶所制作的为主,如橡胶洋娃娃、橡皮熊等。

3、幼儿期

可分为前期、后期。前期是指一至三岁幼儿,这阶段幼儿由玩具陪我进入到我玩玩具,因此玩具选择上以能发声、发光、耐摔,且富创造性为宜,如:积木、会叫的动物玩具等。后期是指三至五岁幼儿,这时期幼儿以能自由自在地活动,且开始运用想象、思考,因此动脑的玩具最适合他们了,如:捏黏土、拼图等。

4、学龄期

对于即将迈入小学,或刚近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和模仿力特别强,同时开始具有时间及数字概念,因此,应该尽量选择启发性、创造性,及对数字、时间概念的玩具,如:拼图、玩具钟等。

*选购玩具的指标

父母要从市场上这么多分门别类的玩具中,选出一种甚至几种适合自己孩子的,的确难以下手。专家表示: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父母应尽可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因为成人觉得好玩的玩具,孩子不见得对此感冒,除此以外,选购时还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激发智能程度;

2、依性别来选择;

3、符合孩子的年龄;

4、依照幼儿嗜好;

5、选择单纯的玩具;

6、注意玩具的材料;

7、选择持久耐用的玩具。

*自创玩具更可贵

专家表示:父母应给予幼儿一些正确的观念,玩具并非只有靠买获得,还能自己创造。

自己制作玩具的好处在于能把孩子想象中的玩具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然后在家中现有的物品中,比如:铝罐、宝特瓶罐、钮扣等,进行选料制作。

在制作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忽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妨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在完工后,他在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还会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从而无形中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

更可贵的是,制作的过程父母亲和孩子共同经历了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相信《家教时如何巧用心理效应》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家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