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再用父辈教育的方法

02-01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请别再用父辈教育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我们成年人的最大毛病。真正使我们进步的,使我们发财的,使我们成功的,使你教育孩子成功的,不是你在这本书里学到的新知识,是能够忘掉自己的偏见。如果大家能忘掉脑海中的固有偏见,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太大了。我给成年人讲了十几年课,做了十几年的培训。对成年人的教育的最大难点在于:成年人在脑海中有几十年形成的观念,总是不自觉地起作用。“懂了!懂了!”他总是这样说。可是,在生活中,他还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这个理解里面实质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程序在起作用。还是无法真正忘记过去形成的固有的习惯性的偏见。有家长曾经打来电话问:多大岁数开始受教育?我说:“孩子3岁以上,上幼儿园到初中毕业以前。”家长又说:“我的孩子才2个月,有没有0-6个月之间的课程。我就学0-6个月之间的知识就行了。”家长的感觉的确非常有意思。他的意思是说:学习是一段的知识管一段的。他脑海中学习的概念是:学这段就管这段,学那段就管那段。也有家长说,几千年了,老祖宗不都是教育过来了吗?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呢!这是一种典型的习惯性偏见。如果老祖宗都是这么教育出来的话,那么家族里能出多少人才?我们习惯中的偏见是:从呱呱坠地,从1岁到20岁到50岁,都没有经过我们刻意地研究怎么教育,可是我们也教育了,所以,孩子的教育被认为是无师自通的。在脑海中,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就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这话不是简单的语言游戏。一个人从小被父母用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起来,成长、生存,生命没有突破,大多数的人以为就应该这样。如此,把无意识地教育传承下去。一个从小没看过父母之间有亲密行为的人,不懂他俩之间亲密关系的人,到了成年以后,他会一下子发现男女之间就像是鸡米花一样,不过如此,这就叫爱。这几乎是一个孩子关于爱的全部理解:能在一起睡觉就叫爱。没有看过,没受过爱情教育,没有受过基本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没有受过生存能力的教育,我们很多的家庭内部生存环境就是这样的。实际上,真正杰出的人家庭绝不会这样的。在平凡的人与杰出的人之间,思维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截然相反的。我们还以为,我们一面拿自己的习惯性观念来看,一面却还不知差距何在。还心安理得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本来没有大的不同。学习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法忘记过去习惯性的偏见,还以为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别再用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理论


最近网络很流行一段话,大概是这么说的:“这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笨鸟自己飞不起来就放弃了,第二种笨鸟是飞不起来但懂得先飞,并且持续努力的飞希望变强大,第三种笨鸟是最可恶的,明明自己飞不起来,回家下一堆蛋,然后逼着这些蛋飞。”

话糙,理却不糙,今天中国又有多少父母充当第三种笨鸟的角色,又有多少父母正在一步步以爱的名义折断孩子飞翔的翅膀呢?

情景一

一边拿着手机刷微博、朋友圈,一边指着孩子的作业,要求孩子要做多少作业,复习多少功课。偶尔遇到孩子不会做的题目,刚开始还能耐心的教孩子两句,一旦教两遍,孩子没理解。就爆粗口,你这干什么吃的,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甚至直接甩手打孩子。

在这种氛围下写作业、复习,就算孩子天资再好,学习兴趣再浓,恐怕也要被你磨光吧。你以为自己牺牲了时间陪孩子写作业,换来的却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不专心。而后还要被你各种打骂,恐怕你基本的信心都没有了吧。

这样的“笨鸟”要先飞,恐怕没那么简单吧。更可气的是你这“笨鸟”一代还要指着孩子说,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怎么能不长进呢?

情景二

一方面强调要学习西方文化,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孩子自由闯荡,一方面又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事都做了,恨不得把饭都嚼碎了再给孩子吃。

这样的教育结果,孩子的自由是有了,个性也有了,可是自理能力却没有了,甚至连基本的孝道也没有了。难怪新闻频频爆“月薪2000,给孩子买6000的苹果手机”;难怪你辛辛苦苦陪读却被孩子介绍为“保姆”“远房亲戚”;是孩子不孝,还是你一开始就错了?

20多岁的人了,系个鞋带都不会,却敢开车撞人了;高考状元,泡个方便面都不会,讲起理论头头是道,一到关键时刻犯怂。怪社会环境不好,社会压力大,却不曾想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你,也就是孩子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你所做的就是在窝里下个蛋,然后白天辛苦的为孩子觅食,晚上还要辛苦的告诉孩子许多人生的大道理,你以为你很辛苦的付出了,到头来却发现不过是折翼的笨鸟。

而在蛋看来,也就是你的孩子,他每天要辛苦的为你读书,听你讲述各种大道理,还要辛苦的抱回来一个个第一名博得你开心,在孩子心里你就是那最失败的父母,所以在从小养成的“个性“的影响下,他要不断的冲破你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于是在你眼里又成为了一无是处,伤透父母心的“问题少年”。

小编说:

请不要让孩子在延续你笨鸟先飞的理论了,你自己都没有飞出去,又指望孩子会有多少成就呢?放孩子一份自由,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孩子是一只蜗牛的话,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牵着蜗牛散步,当蜗牛走错方向时,我们能俯下身,陪着一起慢慢看风景,偶尔做档风的小石头,偶尔当荷叶渡蜗牛过河,而不是不停的催、不停的指责,要知道是蜗牛你再怎么喊怎么叫,也飞不了蓝天的,反而有可能摔下万丈深渊,永不复生。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只想说一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这只笨鸟要先飞。

一位老师的心声:请别再做这样的家长!


别总拉着老师的手,说:孩子就交给你了!有教无育,何谈教育?只教不养,何来教养?何况,孩子是你亲生的,他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孩子犯错了,请收起你的护犊之心,精心观察好好修剪。孩子总有瑕疵,但父母的眼睛都自带美图功能,你庇护得了一时,庇护不了一生啊!

父母在家不要吵吵吵了,父母恩爱才是真正的富养。在校书山题海,回家硝烟弥漫,你到底要把孩子逼成哪样才善罢甘休?

别逼你的孩子考第一了,第一只有一个席位,人生还有万种可能。逼到最后,孩子不是逃学就是厌世。到时候,你放的火,老师也救不了。

不要张嘴就说孩子不怕我,教育是征服而不是降伏,亲子之爱何须怕?老师不能靠拍桌子塑人,父母也不能靠打孩子立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抽屉,你有我有,孩子也有。不要总是费尽心思窥探孩子的小秘密,等你终于发现了,信任也就见光死!

父母不必君临天下,请与孩子平等相待,好好谈心有商有量。父母与子女若不能心意相通,家庭教育的半壁江山就沦陷啦!

家长群不是茶话会,不要七嘴八舌论是非,私事最好私下再聊,公事请怀公益之心。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安静静的教育。

不要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和学校说三道四,你所鄙薄的,孩子也不会敬畏。他在校园目无一切,老师很无力,你也没有辙。

不必纠结作业多了或少了,作业问题是个千古悬案,多了你就要减负,少了你又说放羊,左右为难啊!老师也爱民主,但要满足所有人的民主,就变得无解。

别把老师放在一起比比比,学生有高低,老师有长短。学校无法为每个孩子配完美老师,好比你不会交给学校一个完美孩子。

莫要操心孩子座位的事儿了,没有任何一种排列能让所有人喜笑颜开。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前后左右轮着坐。让老师多一点时间授课,比坐第几排更重要。

不要总是试图修改学校的制度,制度是为千万孩子周密制定,怎能因你轻易就改?再说了,一个学校若总是朝令夕改,培养的孩子也只能是散兵游勇。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有一天,我因为去印刷厂排报纸,比较晚才回家。老猫告诉我,傍晚他去接**的时候,**泪流满面。因为旁边一个阿姨逗他说:糟糕了,今天爸爸妈妈这么迟还不来接你,他们不要你了!你还是和阿姨回家吧!**听了说:我要回自己家!哼!阿姨逗得更起劲了: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还回家!正好这时,老猫来接**了,阿姨看到了,继续逗:哎哟,你爸爸倒是来了,但是他不要你了,怎么办呀?**终于放声大哭……

我听老猫说完这过程,气得不行。更心疼得不行。

是的,我最最讨厌别人逗我的孩子,尤其是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来逗!

讨厌的逗孩子的话还有:叫阿姨!不叫就把你妈妈抢掉!

叫叔叔,不叫不给你糖吃!快叫叔叔!

还有就是: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个好不好?不好?你真是太小气了!

要不然来一句:走喽,我们去玩了,你不乖,不要你去!

……他们用各种话逗着孩子,看到孩子被折腾得满脸通红或者愤怒不已或者惊恐万分,便哈哈大笑。

但我真的很想说一声:别逗我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真的说出来,这些人肯定要说我不识抬举:我可是喜欢你家孩子才逗他玩!一般人的孩子我懒得理呢!更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做人有问题:小孩子懂什么,逗一逗有什么关系,你这么较真!

但是,我还是要对这种逗法坚持抵抗。没错,大家不过是想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喜爱,毫无恶意,可是,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最深的伤害。很有可能我们做父母的花费了很多精力给孩子树立的安全感,会因为这样几次逗弄而土崩瓦解。因为孩子可进入不了大人的世界,他会很完全地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要不就不会听说父母不要他了便伤心痛哭。而孩子因此而痛哭,家长要安抚起来,却很艰难,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对这么一点大的孩子说清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开玩笑。

父辈的育儿经验是否应该听?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第二代独生子女饮食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独生子女的育儿经验受同龄人影响最大,甚至通过网络请教育儿方法,而对父辈的育儿观念只是有选择地借鉴。

和父母公婆约法三章

网友“花仙子”,25岁,两年前毕业于杭州某重点大学,一年后结婚。

两口子是典型的85后,啥事都要上网“百度”,自从5个月前有了身孕,更是到处搜罗育儿方面的资料。

当然,家中“四老”是看不上这些资料的。理由是,放着老一辈的经验之谈不用,还上网找什么资料,岂不可笑。

但小夫妻俩早已达成共识,隔代带孩子很不妥,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孩子。所以,两人表面上对4位长辈恭恭敬敬,但对于“谆谆教导”却是一耳进一耳出。

准外婆早早就在忙着手工缝制尿布,可是女儿似乎并不领情,一句话“我觉得尿布不太卫生,宝宝以后还是用尿不湿比较好”,成了两代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最后,两口子把四老都叫到了家里,开了个家庭会议。两人提出,在养育宝宝一事上,有些事可以听长辈的,但必须“约法三章”。

“我和老公作为宝宝的父母,应该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养育孩子,应该先尊重我们俩的意见。老人家固然经验比我们丰富,但未必完全正确。而且,按照自己的理念带孩子,对我们两个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人生经历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认为长辈不能‘剥夺’我们作为父母的权利。”

网友调查:30位网友中,19位赞成和父母“约法三章”,认为事先跟父母界定权责,一家人有了默契,才能在孩子教育上各有分工。

有7位网友表示家庭和睦最重要,没必要设那么多条条框框。只有4位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就算父母公婆最终同意小两口的提议,但未免太伤老人的心。

拉来朋友一家“刺激”父母

大鹏,32岁,国企员工。两夫妻都是外地人,女儿1岁零5个月。落户杭州后,大鹏已经退休的父母也搬到了杭州。

用大鹏的话说,家里二老是典型的“上一辈人”,勤劳、刻苦、严谨。当然,最让大鹏“害怕”的是父亲的严厉和严肃,“动不动就要上纲上线”。

拿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女儿妍妍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看到什么都好奇,要上前“动手动脚”。大鹏认为,多动手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好事。即使女儿碰了脏东西,他也不斥责,而是给妍妍讲脏小孩的故事,并带她洗手。

妍妍爷爷的态度就不同了,“娃娃的好习惯要从小抓起!”一看到妍妍又去抓不干净的东西,爷爷就会毫不留情地一把打掉,妍妍一下子眼泪汪汪。

大鹏从小也挨过不少棍棒,长大后的他虽然很清楚,父亲这是为了自己好,但他还是从心底排斥这种体罚的教育方式。

大鹏和父亲谈了好几次,要用“爱的教育”代替“棍棒教育”,父亲皱着眉头,显然不屑。“没有我打你,你能有今天?”

说服不了固执的父亲,大鹏想了个办法:邀请好友一家来做客。

朋友小A留过洋,有个4岁的孩子,在教育上比较开明。不过,这也是“斗争”来的,因为朋友的一再沟通,二老才任由两夫妻管教小家伙,不再插手。

“那天,家里的气氛很愉快。看得出来,朋友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带给我父亲很深的触动,实例远比我的话有用得多。”大鹏决定,以后多请朋友来做客,“顺便我也好向他取取经。”

网友调查:网友“安若”十分欣赏大鹏搬来朋友当“救兵”的办法。这一回,30位网友中,几乎一边倒支持大鹏。但大家同时指出,偶尔听父亲的,允许他给宝宝一点“脸色”看,对宝宝的成长也是有益处的。

“不光要‘爱的教育’,适当时候也需要‘严厉教育’。”网友“三文鱼”是位初中老师,“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有个性,家里有个人怕怕也好的,不过要掌握好度。”

“平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

几个案例里,芳芳目前遇到的难题恐怕是最棘手的。为了孩子的入园问题,芳芳快跟父母闹僵了。

事情源于芳芳的儿子宽宽到了进幼儿园的年龄,家附近虽然有配套的幼儿园,但声名一般般。芳芳觉得无所谓,可芳爸芳妈坚持要让外孙读名牌幼儿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芳芳是一名公务员,父母也都是本地的公务员。从小到大,芳爸芳妈“执行”的都是精英教育,芳芳读的是民办小学、民办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二老经常说,芳芳就是他们人生最满意的作品。

如今有了外孙,二老把对女儿的关注转移到了外孙身上,主动提出带孩子,一方面是希望芳芳和老公能全身心顾好工作,不要太劳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对小外孙也实行那套成功的精英教育。

9月孩子就要入园了,一个多月前幼儿园开始报名。芳爸芳妈看不上小区配套幼儿园,宁可路远也要送孩子进名牌幼儿园。

可芳芳在这件事上却出乎意料地寸步不让。“我不想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回想童年,全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兴趣班,虽然看着风光,但真的太累了,现在想起来还很遗憾。”

芳芳的愿望很简单,给孩子一个简单、快乐的童年,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加上她最近在看《现代家长》一书,其中一篇《在美国看洋媳妇教子》更加坚定了她“放养式”教育的念头。

“上幼儿园不用在乎名牌与否,孩子过得开心,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就好了。再者离家近,接送也方便。”芳芳坚决反对父母的决定,并强调“我身边同事、朋友的小孩,也没见非要挑什么名牌幼儿园,现在不都被教得很好。”

眼看幼儿园报名即将截止,名额又紧,芳爸芳妈干脆“先斩后奏”,托了关系给小孩在一家名牌幼儿园报了名,并且放话:“上下学都由我们来接,你们不用操心。”芳芳被气得无话可说。

网友调查:这回,大家的意见出现了明显分歧,只有8人明确表示,孩子入园、入学问题必须由自己来做主,父母最好不要插手太多。

13人认为,上名牌幼儿园没什么不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现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芳爸芳妈的做法也说不出有哪里不对,无非就是强势了些。

另外9人表示,如果自己处在芳芳的位置,会很难做出选择。

●幼儿园老师有话说

年轻父母带的孩子比老一辈带的更自我

养育孩子,听父母和过来人的,还是由着自己,或者听同龄人的?二者带出来的孩子又有何明显区别?

杭州行知幼儿园的韩老师,接触的都是00后的孩子,普遍感觉如今的小孩自我多了,而这和目前很多孩子是年轻父母自己带有关系。

“我班上一个小男孩,5岁。入了园后,一看邻居家的孩子跟他不是同一个班,就很不高兴,自己来找我要求换班。”

“我跟他说,你可以认识更多新朋友,不是更好么?小家伙回了句,我喜欢谁就要和谁在一起,你们不让我们一起,我就不吃饭。没想到那天中午,小家伙说什么也不肯吃东西。”

韩老师说,她留意过班上每个孩子的家庭。“那些比较听话的孩子,大部分是老一辈带的。比较有个性的,或者特别活泼、表现欲特别强的孩子,基本上是年轻父母自己带的。”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们也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教会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而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与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取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各种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们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说自话,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节奏所在。而对家长们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请别再用父辈教育的方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研究方法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