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们的“贵族精神”

02-03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培养孩子们的“贵族精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做饭。这与伺候人无关。在爱你的人都不在身边的时候,使你能善待自己。(能独立生存)

2.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开车。这与身份地位无关。这样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求任何人。(自由)

3.孩子,你一定要上大学,正规的大学。这与学历无关。人生中需要经历这几年,无拘无束又能染上书香的生活。(一旦走进社会,就进入了市场)

4.孩子,你知道吗?足迹有多远,心就有多宽。心宽,你才会快乐。万一走不远,让书籍带你走。(拓宽自己的视野,借助知识的视野)

5.如果世界上仅剩两碗水,一碗用来喝,一碗要用来洗干净你的脸和内衣裤。(自尊与贫富无关)

6.天塌下来都不要哭,也不要抱怨。那样只能让爱你的人更心痛,恨你的人更得意。(平静地承受命运,爱你的人自会关心)

7.就算吃酱油拌饭,也要铺上干净的餐巾,优雅地坐着。把简陋的生活过得很讲究。(风度与境遇无关)

8.去远方的时候,除了相机,记得带上纸笔。风景是相同的,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徐霞客之所以是徐霞客,不是因为走的路最多)

9.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5平米。它可以让你在和爱人吵架赌气出走的时候,不至于流落街头,遇到坏人。更重要的是,在你浮躁的时候,有个地方让你静下来,给自己的心一个安放的角落。(独立人格)

10.小孩的时候要有见识,长大的时候要有经历,你才会有个精致的人生!(读别人的经历,找自己的经历)yJs21.coM

11.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请记住,拥有善良,会让你成为最受上天眷顾的人。(这种眷顾未必是财富与权势。善有善报,所报者,爱也)

12.笑容、优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富。拥有了他们,你就拥有了全部。

这就是"贵族”精神。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培养聪明孩子们的五大秘诀


聪明宝宝的IQ不是生下来就那么高的,除了先天遗传的因素外,爸爸妈妈可以依靠后天的爱和努力让他们的智商提高,这可是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哟!

女儿9个月了,总觉得她学东西要比别的孩子慢半拍。每当看着她显示自己学会新技能时那种自豪的表情,我就会不禁感叹:要是你能再聪明点多好。我是不是该多买点识字卡、多准备些益智玩具呢?丢掉那些识字卡片吧!放松点,让宝宝变聪明并不是多认识几个字母就可以的。

专家认为,孩子的智商不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周围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爱加教育才是使宝宝得到高智商的关键所在。所以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宝宝学这个、记那个,我们为你提供了10个促进宝宝大脑发育的“爱心秘诀”,现在就行动起来,用你的爱,把宝宝变得更聪明。

秘诀一、交谈

专家认为,一个人在语言上的智商与他在婴儿时期听到的词汇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你和他说的话越多,他的词汇量就越丰富。由于婴儿的思想还局限在具体的事物上,所以话语要尽量简短,多说些和宝宝有关的话题,比如他的婴儿车或他的玩具等。在宝宝试着和你交流时,你也可以用话语描述出他的意图(比如:哦,你想要那个奶瓶!)。

秘诀二、阅读

你可以边读边指着书上的字,让宝宝意识到你读的东西从哪来,以及你阅读的顺序是按照从左到右、从前往后的。

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今天的孩子是新世纪的小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这就需要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在合作中和不合作的伙伴间增进友谊,相互了解,因此,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通过体会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

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集体活动进行一些讨论:关于大家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关于玩玩具不争抢等等。随后便列出项目,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如:在幼儿活动区提出“三不”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李小多分果果”等生动形象的学习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并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墙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在活动中,让幼儿自由选择项目,各司其职,相互帮助,这样做给了他们一个自我选择机会,而非忽视他们的意愿,独断专行。当然,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并不能保护他们一定能够做到最好,其间会有反复,但因为这是他们的决定,老师就有权提醒他们实现自己的诺言。

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在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脱穿衣服、解扣钮扣;请小朋友们把心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还有大带小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幼儿喜爱的多种活动进行分类组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种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精神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恐惧心理,人人都有。有些恐惧感是先天性自我保护性机制,例如,人对霹雳(响声很大的雷)声的感觉、对大声呵斥者的感觉、对突然的动作、对剧烈的闪电等所产生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年龄越小的人持续的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引起恐惧的条件也会不断地更换。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某些生态因素和其他诱因决定的,性别、年龄、社会、智力等都会促成恐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有的学者认为3岁和11岁是两个高潮。婴儿期常见的恐惧,是听到高声、见到动物、见到生人、变换环境、触摸异物、感到黑暗、感到孤独、看到流血、感到疼痛等等。而幼儿期所害怕的事物不仅比婴儿期多,而且也比少年期多!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某些事物已不再使他们恐惧,但是想象却发展了恐惧,例如:怕妖魔鬼怪、怕强盗、怕大灰狼、怕老虎外婆等等。孩子将上小学或已经上小学,恐惧心理会明显减弱。一般地,女孩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恐惧心理的产生,除先天性恐惧之外,还有体验性恐惧、迁移性恐惧、传染性恐惧。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周围世界的机会增多,在接触中难免出现问题,例如被开水烫了、被火灼伤、被锐器碰破、被狗咬鸡啄、从高处跌伤、被门挤疼、迷路、挨打等等,这些痛苦的经验使他感到害怕,这便产生了体验性恐惧。而被开水烫过的幼儿,一看到沸腾的开水,就躲得远远的;被门挤疼的幼儿,进门总是跑进来或跳进来。怕开水、怕摇晃的门扇、打过针的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这些就是迁移性恐惧。

传染性恐惧又叫间接性恐惧,是由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媒介传染给孩子的,这种恐惧并不是孩子直接体验积累产生的。一种是成人感到恐惧,幼儿从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感觉到恐惧的情绪,而被传染了,随之也出现了恐惧心理;另一种是成人威吓孩子的语言和动作而使幼儿产生恐惧。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富于闯劲、勇于探索的开拓性人才,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事业和生活的。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恐惧心理如果超过一定的量,会使大脑中枢保持长时期的紧张状态,不仅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会导致其他器官和系统发病,使之睡眠不好、消化不良、心律不齐等,甚至于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容易形成懦弱、多疑、孤僻等不良心理品质。“末代皇帝”溥仪3岁便离开父母,拘于深宫、独处旷屋、夜闻更漏、与鼠雀为伴,虽有太监在旁,也仅在门外不得亲近,而且动辄给皇上“撤撤火”,实在令人可怕。3岁幼童总是处于极端恐惧之中,最后形成多疑、浮躁、懦弱、怪僻性格,恐怕这也是不奇怪的,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恐惧对幼儿的危害极大,家长应予以重视,并及早预防,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或减弱恐惧心理。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惧心理,叫孩子“胆小鬼”,也不要力图使孩子否认或掩盖恐惧心理。

克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自信心。尽可能放手让孩子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认识不熟悉的事物,适应变化的环境,自信心越来越强了,恐惧心理自然化为乌有。

其次,创造条件使幼儿接触并了解那些本来不危险的事物,以解除其恐惧心理。例如,向幼儿解释,使之相信周围的人和事物无害;让幼儿摸一摸使之害怕的物体,或者家长亲自摸一摸让幼儿感到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到幼儿认为可怕的地方看一看、呆一会儿,让幼儿看到确实没危险;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精神准备,克服潜在的不安情绪,上幼儿园之前,可先带幼儿去看一看幼儿园,见一见老师和小朋友等等,这对解除迁移性恐惧和传染性恐惧是有效的。

家长决不能以恐吓代替教育,更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一些幼儿心理承受不了的电影、电视节目,也不应该让孩子看。

但是,这决不是说,家长要严密监护孩子的生活,而是应该创造条件使孩子接触那些本来不可怕的事物,给他讲道理,讲科学知识,鼓励他去触摸、去体验、去适应,锻炼他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幼儿对引起恐惧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切不可采用强迫或压制的手段使之硬性接触,否则,不但不会消除恐惧,反而会增强了恐惧。

家长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面前,家长也要尽量镇静,经验告诉我们:大人惊慌一分,孩子要惊慌十分。孩子起步跌跤总是难免的,如果家长惊慌失色,大声叫嚷,连抱带摸,本来还要爬起来再玩的孩子,也会大哭起来。特别要提醒做母亲的,做祖母的,做外祖母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惩罚不当也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严厉过分的惩罚,使孩子盲目的绝对服从,它的基础不是爱和信任,而是恐惧。这种惩罚带来的心理打击比肉体痛苦还严重,它会使孩子始终处于极端恐惧之中,乃至于承受不了,出现呆滞、健忘,神经质等心理病态。一心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不切实际地任意将幼儿学习的时钟提前,不管幼儿的兴趣和承受能力,提早定向培养,加大压力,结果欲速而不达,家长不怪自己,反而迁怒于孩子,甚至搬出老家规:“不打不成材”!“拳头底下出英雄”。希望有这样思想的家长,仔细想一想吧。

如何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现在的很多孩子,他们的生活被家长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思想上不能承受任何压力,更别谈吃苦受累了。看看现在的中小学,一到上学放学,校门口就车水马龙,孩子的书包也由家长背着。在公共汽车上,时常可以看见,孩子心安理得地坐着,家长心甘情愿地站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的社会,对于人的要求甚高,竞争激烈,事业是天职,每个人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知识和才能,真正的成功是取决于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强者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吃苦的精神,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坚强、进取的思想,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1.孩子要自立

也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在家里,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上,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心理上要独立,首先,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有主见,从而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家长主动与孩子吃苦

孩子怕苦,就不会成功,就不会搞好学习,遇到困难就后退,悲观的对待生活,这样很难适应社会的竞争。由于现在的家长忙,与孩子的沟通少,造成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大,如何去弥补这个缺陷,那只有靠家长多与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3.设置生活挫折和障碍

在生活中,设置一些挫折,让孩子去面对。要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清理房间等,可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调动积极性。也可以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如卖报纸、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与农村孩子交朋友等形式的活动。家长可以付费的形式来要孩子完成家务等,西方的孩子在十岁后就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孩子们的冲突怎么管


女儿第一次“被人欺负”时不到2岁。

那天,阳光明媚,我们出外闲逛。孩儿爸和女儿站在一座小学的大门外朝操场张望。突然跑来一个比女儿大的男孩,站在爷儿俩旁看他们张望什么。男孩手里抱着一辆明黄色的汽车。车子很漂亮,不到2岁的女儿下意识地伸手想摸。可是手还没碰到车,她就被男孩狠狠地抓了脸一下!

我和爸爸都和女儿一样,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惊呆了!爸爸立刻把女儿拉到自己身后,严厉地对小男孩说:“你怎么能打人呢?!”男孩跑走了,留下傻呆呆的女儿在原地。

事后,爸爸对我说,他当时第一反应是“抽那个小男孩一巴掌,强忍住了”。不过,这件事应该是在女儿心里第一次种下了“可以打人”的印象。这件事后,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别人打你,你怎么不还手啊?他打你,你也打他。”

此后,慢慢长大的女儿,和小区里的孩子们玩时,日渐变成了我不喜欢的那种小孩:会主动用“打人”来解决问题。比如,看到别人的东西,喜欢,就去抢。别人不给,会打人。我们愁眉不展,反复教育:“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别人打你,你可以反击。但是你主动打别人,是不行的……”

终于,女儿在某次的“打架”中获得了教训,这次是以生理上的胜利和心理上的惨败告终。

起因我已经不记得了,只不过是你抢我的东西我抢你的东西。抢急了,对方打了女儿一下,女儿咬了他一口。隔着衣服,并没咬破,但肯定咬疼了。于是对方哇哇大哭,找自己奶奶告状:“XX咬我。”被咬孩子的奶奶忙着跟人聊天,压根儿没注意到是谁先动手,一看孙子哭了,不问缘由,急了:“你怎么可以咬人呢?”然后blah blah疾言厉色地开始批评女儿。

一看这架势,我家奶奶抢上去说:“是你家XX先动手打人,她急了,才回咬了一下。”对方奶奶:“那你也不能咬人!……%……%*&……%”这位奶奶嗓门很高,样子怪吓人。我家奶奶心怀歉意,但对对方奶奶不问缘由就全怪在女儿身上也有不满,教育起女儿来就有点口不择言:“他打你是他不对。你反击不能咬人,可以打人……”这下可炸锅了,对方奶奶立刻抓住了话柄:“打人也不行啊!……&……*%……”……

据说,现场两个奶奶争得不可开交,至少我的女儿是看呆了。这次的遭遇,让女儿一下变了。她再也不会主动打人了。可是,问题又来了。

几天后,女儿新得了一个气球,很喜欢。拿到楼下,别的小朋友也喜欢,就围过来想要。女儿不愿意,就抓着气球到处躲闪逃跑。结果两人追打中,气球爆掉了。女儿大哭一场,十分伤心。

回家后,奶奶愤愤地说:“XX的妈妈真过分!也不管管孩子!要不是XX追,气球怎么会爆掉?咱们哭了好大一会儿,可伤心呢!她妈妈都没怎么批评她!”奶奶甚至有些怀念女儿用“打人”解决问题的时候——至少,“不用受这种欺负”。

到这一步,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女儿”了,只能说:“你的东西你有权利不给她玩儿。她非追着你要你不想给,可以告诉她妈妈管她。你这么跑,气球破掉了,自己还大哭一场,多可怜啊。下次再这样,你就大喊:“你给我弄破了,你赔!”

在各种关于打架和被打的磕磕绊绊中,我慢慢地给孩子灌输着几个基本的观念:

1.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利决定给不给别人玩,别人不能强迫你。同样,别人的东西,别人同意你才能玩。

2.公共的东西大家轮流玩,先到先得,等不及的话也得商量着来。

3.不可以主动打别人,被别人打,要反击,要请大人制止他。

4.弄坏别人的东西,要想办法补救。就算不赔人家新的,至少要给人家修好。

但是我也在反思,面对孩子的冲突,当我和别人的爸妈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时,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孩子遵守我说的原则,但别人孩子抢东西、独霸公共玩具,别人家长单方面谴责下手较重一方的娃、损坏别人物品仅道歉不弥补……那么我对孩子坚持我的教育原则,会不会让她心中万般困惑?“为什么我不可以,他却可以?”

如果别人我无法控制,那么我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教育女儿,还是配合对方的标准来修订我原则的执行强度?

而我是不是做到了既能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能不碍于面子,勇敢地批评人家的孩子?

上了幼儿园以后,我稍微有所释然。

因为老师相对来讲,用的是一套公平的系统管理每个发生冲突的孩子。但是如果在家庭中养成坏习惯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横扫千军”,老师也只能批评教育却难加以责罚,加上家庭如果不配合教育,孩子就很难改变坏习惯,班上的其他孩子看起来就总会“吃亏”。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专家说:“交流要平等”,家长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学生说:“我们想让爸爸妈妈真正理解我们”。我们把其中的典型观点呈现给大家!

来自网友的声音

“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

“看了《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的报道,我很受触动,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老师。”一位网友认真地说。现在,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功课到晚上九点,他说:“一些道理作为家长我们都懂得,我想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看到孩子那么多课本、课外读物,也觉得挺心疼的。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很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只能加大他的压力。”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家长的原因,也有评价体制的原因。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件事:很多家长带孩子去专业机构测智商,不是他们想去,是学校让他们去,因为孩子的智商如果低于平均值,这个孩子的平时成绩就不用计入学校的总评分表。“这对孩子多么残忍,但是很多家长没有选择。”

另一位网友工作很忙,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他写道:“看到孩子的来信,我觉得脸上热辣辣的,孩子们提的观点特别有针对性”。自己和爱人工作压力大,有时候难免发泄到孩子身上。但是,以前的自己从来不觉得做错了,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越打越听话”。“现在孩子倒是听话了,但是变得很胆怯,有一次中考结束,孩子一直到晚上12点都没有回家,因为成绩不好,怕挨打。”直到那时,才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孩子们的信里提到的每条我觉得自己都犯过,一味的指责孩子,从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我以为,指责就是教育,打骂是对他好,还老是告诉他“我为什么不打骂陌生人,因为我是为你着想”,孩子的成绩却每况愈下。看了这封信,我觉得孩子们是独立的人,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我想,正如《光明日报》的报道,“今天,我们怎样培育孩子”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

绘画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


1、记忆能力的提高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因为“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

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外物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以前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表现方式不是我们成人惯有的接受方式而已。

2、观察能力的提高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不信任的眼神打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可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因常见而不屑一顾的事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姿态出现在他感知的世界里呢?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表现,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很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呢。

3、想象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

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4、情绪的及时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时候,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绘画便产生了。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真实内心思想的写照,是孩子情绪的外在表现。

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如果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重叠,颜色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情绪。相反,如果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颜色明快,则表示孩子的情绪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5、绘画使左右大脑一起“开工”

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6、绘画过程锻炼孩子的种种能力

从简单涂鸦开始,孩子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

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孩子观察力,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可是补品不能轻易办到的啊!

7、绘画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

绘画也是一种艺术,它跟音乐、舞蹈一样富有魅力,可以说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形式。无论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绘画作品,都附带了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要知道,没有感情的作品是僵硬死板,无生命力的。

所以,要想您的孩子从小具有艺术细胞,不妨让他试试!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不能忽视。

育儿心得:我和我的孩子们


育儿心得:我和我的孩子们

陪伴着孩子们成长,是妈妈最幸福的一件事。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有形形色色的有趣事情发生,对的、错的、好的、坏的、开心的、伤心的……我愿与孩子们一同分享生活中点滴的喜怒哀乐,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我家的生活方式极为传统,小朋友从小都由老人带着,老人想法大家都是知道的,惯着宠着,没办法只好与老人“斗智斗勇”,既要教育孩子,也是在开导老人丢弃传统的老思想。育儿方面虽然谈不上很成功,但却获得了不少的心得。

一、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行动的表率。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我和我的孩子们约定,不论是在家或是外出,自己的行为要做到一致。

1、很小的细节--丢垃圾:在家中,所有的果皮纸屑必须丢在垃圾筒内,家中也有专门的袋子是用来装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的,让孩子了解资源回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外出,更不能马虎卫生问题,如果没找到垃圾筒,自己想办法拿好或放包内,等到了垃圾筒的地方再丢。老人出门有时会随手乱丢,在孩子面前不能指责老人,而是亲自捡起来然后告诉小朋友:“奶奶年纪大了可能一时忘记了,以后我们一起来提醒奶奶,好吗?”这样小朋友会觉得自己很有存在感,像是一个小小的监督员,即使玩得很疯也不忘自己的“使命”!

小插曲:孩子的爸爸经常性会随地吐痰,我和孩子们提了一个小建议,每次看到爸爸随地吐痰,就给爸爸开“罚单”,让爸爸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买单,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文明意识和责任心,又制止了爸爸的不文明行为。

2、排队:地铁等公共场所电梯,之前这一块我也做的很不好,没有左行右立的概念,自从去过台湾旅游后,发现他们那里人再多,只要乘电梯的人都是相当自觉的靠右排队,左边一条道永远是空出来让急事行走的人用的。经过多次和孩子们强调“左行右立”,现在出行小朋友也会非常自觉的遵守;其他地点的排队,告知孩子一定要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插队是很不文明的行为。出行需要排队时,有时孩子的奶奶会上前和别人聊天顺道插队,我就会告诉孩子们奶奶做的不好,孩子们会马上将奶奶拉回来,这样奶奶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接孩子放学时时常会看到一些奶奶们,甚至是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会当着孩子的面一股脑的插到最前面,无形中就给孩子们造成了负面影响。

表率作用是很重要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出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从而树立行为的准则。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作出一个好的表率与榜样。

二、不惯溺,让孩子学会坚强,做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1、不当面袒护:有时我在教育孩子时,孩子的奶奶会说:“他们还那么小,以后大了就懂了!”这时就必须要既教育孩子又开导老人,让孩子知道就算有奶奶这个“保护伞”,错就是错,有错就改是好孩子;告诉老人想要袒护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会使他们性格扭曲、不明是非。

2、不包办替代:在家力所能及的家务得由孩子来做,比如扫地、洗碗、擦桌子,我就会大宝、小宝分工,在他们完成自己的劳动后,给予适当的奖励。由于一直以来大宝是我妈妈带的比较多,老人包办意识太强,所以动手能力和体贴程度不如小宝,而小宝在我的“使唤”下坚强成长,已经有点像小小男子汉了。一次我拿了很多东西,小宝走走自己回过头来从我手中抢走一袋物品(里面装着他们喜爱的玩具),我就问小宝“你是想要拿你的玩具还是看妈妈东西太多啦才来帮我忙的啊?”他不假思索的说“我怕你拎不动!”当我回头问大宝要不要帮忙时,他却说他好热拎不动。从此以后我妈妈也开始“使唤”大宝了,每每看到小宝留好吃的给我,而大宝总是想不到时,老人包办的想法也慢慢开始转变了。我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三、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有爱心懂得谦让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还好我家的是双胞胎兄弟,从小就让他们了解与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不争抢、友爱、互助、谦让。兄弟之间发生矛盾后,老人的第一反映就是哭的一方是对的,不问原由的责备另一个宝;而我的态度就是多观察、少干涉,先制止他们的矛盾(行为),让他们冷静下来后听听他们的想法,然后给他们分析对错,让他们在相处的分歧中慢慢体会。特别是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处的时候,总归会有发生矛盾的时候,都是家里的宝,要做到不偏袒过错、也不过谦责备(偏袒自家孩子,会让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对错意识;因为过谦而责备无错的自家孩子,也会使孩子分不清对错,不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其实孩子们都很聪明,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懂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家长干涉太多后,让他们知道了捷径。多教育、多开导、多分析,对于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没有坏处的。

我认为: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利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是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特别对于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不要一味地去压抑,要让孩子保持天真、活泼的天性,留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家庭教育也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对我们每个父母都是素质上的考量。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我们的孩子感到生活的幸福,愉快、健康、乐观的面对生活,让他(她)有爱心、有自信、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家长。

英国注重培养孩子的绅士精神


英国父母注重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忍耐力和对社会、对别人的责任心,提倡为社会服务和遵纪守法的精神,而这种绅士精神正是在和睦有序的家庭中自然培植起来的。

家庭教育始于餐桌

英国人特别重视在孩子幼儿时期拒绝让他偏食、挑食。他们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接近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在英国家庭,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3岁以上的孩子进餐时如果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让他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父母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和礼貌待人。

点评:英国家庭的餐桌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律按规矩办事的习惯,他要学会独立行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对周围的任何人礼貌客气。

服务他人的教育

有一次,在伦敦参观展览,记录片的放映厅很小,而参观的人比较多,椅子不够用了。很多家长叫自己的孩子坐到地上去,以便空出椅子给更需要的人。其中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赖在椅子上不起来。他的父母过去一再劝说,直到孩子坐到了地上为止。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大概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次,我到曼彻斯特一位电视制片人家里做客。他们带着5岁的儿子到车站接我,一见面,男主人就把我的双肩背包接过去,递给了小儿子,说:“大卫,做个绅士。”于是,小小胖胖的孩子就一路拖着背包跟在我后面,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他父母倒是若无其事,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独生子懂得给女客人拎包是很正常的,甚至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

点评:尼克松曾经在回忆录中说:“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

喜欢《培养孩子们的“贵族精神”》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