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02-05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许多父母都会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和陌生人有所接触对儿童发展是有益的。所以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为此,今天为父母们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议:

1、让孩子知道,谁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另外,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

2、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点可能很重要: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告诉他们如果感到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摔东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要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把那些紧急情况下他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告诉他,比如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会孩子不要去“危险地带”,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丛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

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带着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们相信本能: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

另外:

父母们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别人越界的时候,他们该做什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3步教会孩子如何应对陌生人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中听到孩子被诱拐的新闻。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哪个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到这种非人的折磨。因此很多父母变得如惊弓之鸟一般,不愿让孩子外出玩儿,不让孩子和任何陌生人说话。其实,与其过度保护孩子安全,还不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在开学之际,许多即将开始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将要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走向外面世界,那么父母更应该提前教育孩子,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1步:赋予孩子说“不!”的权利

为了让孩子有明确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父母从小就要避免习惯性地替孩子说话。这样做,父母无意之间剥夺了孩子修习他们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重要技能的机会:用坚定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在生活中,父母应多找机会让孩子练习用强烈的身体语言和坚定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意愿来保护自己。

允许孩子向成年人说“不”

研究表明,因为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乖,要听成年人的话”,所以9岁以下的孩子对“性罪犯”很少会说“不”。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如果觉得不对头,比如有人想触摸他们的私处,让他们觉得很害怕或很不舒服,孩子可以用“不”来拒绝成年人的要求。必要时,孩子可以大声呼救。父母不会怪罪他们。如果明知有人让孩子做不应该做的事:比如,抽烟,欺负别的孩子,那么孩子也可以向他们说:“不”。

确保孩子知道如何拨打110

确保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父母的姓名,家庭电话号码和地址。在自家电话设置110快速拨键,教给孩子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电话的方式:明确告诉110接线员“我需要帮助”,如果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谈话,就摘下话筒放在一边,以便警察追寻孩子的行踪。

选择一个家庭暗码

选择一个难忘的暗码,如“喜羊羊”,“猪猪侠”只告知家庭成员或受信任的人。并告诫孩子不要告诉任何人自家的秘密暗码。还可以创建一个书写的代码(如“111代表被人诱拐”或“123代表有可疑的人跟踪”),以便以使孩子在遇到麻烦时,和父母联系。在加州,曾有孩子用这种方法得到了父母和警察的解救。

训练孩子的应变方法:“放下手中之物,大声叫喊,奔跑。”

告诉孩子,不要一个人去偏僻的地方。一旦碰到需要迅速摆脱的危境,可以丢掉任何携带的东西,大声叫喊,并快速奔跑。如果可能,可以跑到就近的成年人身边,(最好是带孩子的妇女)尖叫“救命啊!这不是我的爸爸!”。如果被陌生人带走,要大声叫喊,并拼命抓住周围固定的物体,比如车门,自行车扶手等。也可以踢绑架之人的腹股沟或眼睛,躺在地上,不要轻易让绑架之人抱走。告诉孩子:如果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了别人,父母永远不会责怪你。

如果碰到困境,向谁寻求帮助

让孩子了解可以寻求寻求帮助的人员。例如,警察,保安等。在商店或饭店,父母可以让孩子找商店或餐厅服务员帮忙。去游乐园,父母首先可以指出穿着制服的游乐园员工的。还告诉孩子,如果迷路了,可以找他们帮助孩子寻找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约定游乐场中一个有明确标识的地点:比如“过山车”的入口,游乐园问讯处等一目了然的地方,“以防万一”。

第2步:帮助孩子认识可疑成年人的行为

有时父母为了吓唬孩子,用“陌生人很危险”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实教育孩子认清什么是可疑的行为,更能让孩子掌握保护自己的策略和技巧。让孩子识别以下一些可疑的成年人的行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提醒孩子,和孩子探讨这些情形,并让孩子熟知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应该采用的应变方式。

寻求孩子的帮助:“我需要你帮我找我的孩子,你可以帮我吗?”“你帮我找找我的小狗,好吗?”向孩子强调,大人无论什么原因都没必要向孩子求救。

给孩子喜欢礼物或糖果等物:“你想要吃糖吗?”“我的车上有一个滑板,你要吗?”“如果你坐在我的腿上和我一起看视频,我会给你我的一只小猫(我会让你抚摸我的猫)等。

佯装有紧急情况:“快点!你妈妈出事故了,我带你去医院。”

伪装成其他孩子的父母:“你就是打我儿子的那个孩子。跟我来,我们去找你的父母。”

假装成警察等公务人员:“我是警察,这是我的徽章,你一定要跟我来。“(告诉孩子一定要给你打电话尽快核实有关情况)

伪造成父母的朋友:“我是你爸爸的一个老朋友。他让我过来看你,你能带我去你家吗?”

让孩子保守“秘密”:“如果任何一个成年人要求你保持一个令人不安的秘密,孩子完全可以把这件事和他所信任的父母、大人讨论。

向孩子询问个人信息:“你家的地址是什么?如果你告诉我,我会送你一个玩具。”“我需要你的电话号码,这样我可以和你的父母联系。”父母一定要告诫孩子: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所在学校,家长姓名,社会安全号码,信用卡号码。还可以说明,大人不问孩子的个人信息。他们问孩子的父母。(有一个例外是孩子的学校)。

别给陌生人开门:如果父母在家,让父母开门。如果独自在家,千万别应门。接电话时,别让孩子说独自在家,可以让孩子这么说:“我父母现在有点忙,抽不开身,能麻烦你留个口信,我等会儿让我父母回电话。”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家中还有其他人。

父母和孩子一起探讨以上可疑行为时关键要注意的是,以轻松的语气,也可以穿插在和孩子一起谈论游泳池的安全问题,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厨房内的安全注意点同时进行。孩子的安全意识的教育越早进行越有效。在孩子幼年时期,奠定安全教育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在危急时刻,采取怎样的方法。父母让孩子关键所学的是:“大人不应该欺骗孩子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做的任何事情。”

第3步:运用情景,反复排练应对陌生人的安全技巧

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演示各种情况,再帮助孩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孩子完全掌握这些安全技能。父母可以寻找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排练,让孩子熟悉和使用自己所学的保护自己安全的技能。如果父母觉得孩子使用了正确的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定要当场鼓励和表扬孩子。外出时,可以指着停在路边的车子,问孩子,如果有人让你上车去拿你喜欢的DS游戏机给你玩,你去不去?等实地演习来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虽然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正确应对外部世界,但至少我们知道:给与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安全知识,可以减少孩子受到伤害的概率。

亲子教育——如何教导孩子面对陌生人呢?


“陌生人”对学龄前的幼儿而言,可说是个相当抽象的名词,平时可以一些具体实例来教导、循循善诱,同时,制造合宜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判断,建立对陌生人应有的进退应对态度。

每每叮咛孩子:“不可以随便乱拿别人给的糖果、饼干、玩具;在路上遇到不认识的人跑来跟你说话,不要理他......”可是,孩子却常常问我:“如果有叔叔、阿姨向我问路,我要不要跟他说话呢?”望着孩子天真、充满疑惑的眼神,我也开始迷糊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相信每位父母都对孩子说过:“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或拿陌生人给的东西。”因此,制造了孩子对陌生人恐惧心理。“陌生人”对学龄前的幼儿而言,可说是个相当抽象的名词。对孩子来说“坏人”的印象是很凶、会打他、骂他、抢他东西等外在行为的“坏”,而陌生人只是他们从来未见过及从未谈过话的人,是不是真的对孩子不利,并不能确定。

为了确保孩子安全,父母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嘱咐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小心碰到坏人!”“不要乱跑,会被坏人带走。”尽管父母用心良苦,一再叮咛,甚至以责骂的口吻来提醒孩子,但孩子能真正了解陌生人所具有的危险性吗?孩子也确定能从中学习到如何保护自己吗?除此之外,父母太过紧张、惊慌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使他担心、害怕,觉得外面的世界好恐怖、好复杂。而在惶惶不安的压力下,可能会造成孩子过度保护自己、拒绝别人、不信任他人、与人疏离。长久下来的不安全感,当孩子进入团体生活或新的环境时,会产生畏惧、猜忌,很难坦诚与他人交往,继而造成他只管自己、不顾别人,和自私、冷漠且不合群、无法适应团体生活等问题。这些负面的后遗症,都会影响着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父母不得不多加留意。然而,面对现今的环境,孩子本身学习提高警觉,以防止外来的危险,是有必要的。所以不管是父母、长辈、老师,当孩子渐渐长大、慢慢学会独立前,如果能提早对孩子施予安全教育,学习如何去拒绝陌生人、与陌生人保持适当安全距离,日后遇到状况时也较能从容的反应。

与陌生人的正确应对方法:

1、设计问题、学习应对

父母可用比较具体的方法,教导孩子“面对陌生人”的原则,如:有人给你钱、礼物,不要接受且立即离开;有人要带你坐车去兜风、去游乐园玩,有礼貌的拒绝之后就可以离开,绝对不要跟他一起去;如果有人碰到你身体的重要部位,或是做出让你很不舒服的动作,就要马上跑开,并且告诉爸妈......当然,父母在订定这些规则时,要以孩子听得懂、能够接受的话,说明其中的原因,并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2、通过故事和孩子讨论

平时父母可以透过讲故事、图片说明、戏剧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和孩子讨论,如:说大野狼以及七只小羊等童话故事时,让他想想:“小羊为什么会被大野狼吃掉?”“为什么不会被大野狼骗,且能够机警的逃过这关?”让孩子通过故事,学习思考、判断能力。即使孩子还小,没有办法一下子完全体会出来,慢慢累积及引导,孩子必能渐渐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面对陌生人。

3、制定规范、养成习惯

父母平时不妨订下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习惯,如:从幼稚园放学后,一定要先回家,父母允许之后,才可以再出去;让孩子试着熟记家里的地址、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名字,但是,不随便背诵给陌生人听,万一走失了,要找警察帮忙;认识新朋友,要让爸妈知道。让孩子遵守规定、养成好习惯,如此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4、制造与人互动的机会

主动制造一些机会,提供孩子与他人接触、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到住家附近的杂货店买糖果,看着他进店里,等到出来之后,问问其中的经过、和老板谈话的内容等等;偶尔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玩,或带孩子参加聚会,请他实际练习应对的礼仪,如果孩子怕生、畏缩,表现不好时,别急着骂他或强迫孩子打招呼,父母可以先为孩子打圆场,回家后再以温和的态度教导他可以怎么做,才是乖宝宝应该有的礼节。随着孩子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自然会能具备分辩的能力,进而学会待人处事、应对进退之道。

如何让宝宝见陌生人不怕生 


出生三四个月的孩子,是不认生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去和他玩,他都不会拒绝,可以玩得很高兴。当然,他只要见了妈妈,或是听见了妈妈的声音,他也会转头去找妈妈,而放弃陌生人。

到了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害怕生人了。原来和他玩过的同一位客人,自以为已经是“老朋友”了,一进门就很亲热地去抱起宝宝,还面带笑容地问他:“还认得我吗?”客人没有料到,宝宝先是凝神用眼睛盯住客人,过了一会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看来,宝宝并不记得这位“老朋友”,他的记忆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宝宝开始认生了。

孩子怕生,是6个月左右开始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年龄特点。但是,自此以后,有的孩子很怕生,有的孩子则不那么怕生,表现出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孩子怕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6个月左右孩子出现依恋,他就是不肯离开妈妈,或主要照顾他的人。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孩子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宝宝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交往密切,时间久了,宝宝也就认识这位陌生人了。

一岁多的孩子,只要妈妈在他的视线以内,都能和陌生的人一起玩。他和别人玩一会儿,会看看妈妈,只要能看见妈妈,他就放心了。他有时也会跑到妈妈身边,然后又回去和陌生人玩。这个年龄的宝宝,他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如果有妈妈或其他亲人陪同,他就会减少对陌生人的害怕情绪。以后,他可以渐渐地离开妈妈或亲人。因此,万万不可以突然地把宝宝交给陌生人。教孩子认识陌生人,要在妈妈的陪同下,让他有一个从亲人到陌生人的交往过程。

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使宝宝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当宝宝第一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比如,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人曾经给他打过针,使他有了“切肤之痛”的体验。

对一岁半以后的宝宝,切忌用陌生人来吓唬他。如在家里家长经常对孩子讲“外面有坏人,会把你抱走”之类的话,也不利于他和陌生人交往。至于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那是三四岁以后的事了。

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比较不怕生,也会和陌生人交往。独门独户里的宝宝,如果经常跟着妈妈去串门,或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陌生人,那么也会得到锻炼。两三岁后,就可以开始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嘴甜的孩子,人见人爱,反过来,他们也会喜欢和别人交往,包括和陌生人交往。

不要跟孩子玩幽默


当父母使用讥讽的言辞拿他们年幼的孩子来开玩笑的时候,孩子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吗?

按照加拿大一位研究者的看法,这不太可能。她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孩子要满10岁以后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讥讽可以是有趣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彭妮佩克斯曼说,这一结果具有广泛的意义,关系到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到如何理解欺凌弱小行为的一系列事情。

过去6年中彭妮佩克斯曼一直在对讥讽行为进行研究,她说:“我们的研究表明孩子到5岁时开始能领会最简单的讥讽,对讥讽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但直到8岁时他们还是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因此,(在说者与听者之间)还是有一种隔阂。他们能明白说话者的意思与所说的话相反,但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幽默。”

此外,10岁以下的孩子几乎总是会把讥讽的言辞当真,哪怕它是出于幽默的用意。

人们还不完全了解是什么决定了孩子理解讥讽言辞的方式,但彭妮佩克斯曼说,相关因素可能包括这种言辞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等。实际上,由于儿童电视节目都是出自成人的手笔,其中的大部分幽默对其目标观众可能根本不起作用。

跟孩子应该好好说话


跟孩子应该好好说话xx爸平时对xxxx真是尽心尽力尽责的,xx喜欢吃什么他会精心的准备,陪着一起做手工,一起玩角色扮演,平时的接送几乎都是他,不可谓没耐心或照顾不好,但他的情绪却并不总是管理的那么好。

昨晚,我跟xx都洗漱、刷牙完毕上床,准备讲了故事睡觉了,xx爸在书房电脑上看电视,xxxx想再吃点零食,充分沟通后xx还是表达着非常想吃,我便同意让她自己下去吃,吃完后直接喝水、漱口,不再刷牙了,于是她便自己下床去找她那零食,零食盘里没她想吃的那种,我想起我包里还有一小包,让她去我包里拿,xx爸可能听到声音了便到客厅,看到xx刷完牙要吃东西,便大声训她:“总是晚上睡前要吃东西,那还刷什么牙呀,买那么贵的牙膏干啥?穿这么少,感冒了就得去医院,看是谁难受?------”说了一大堆,我一看那情况,赶紧从床上下来,帮xx妞从包里把那小零食拿出来,用眼睛制止xx爸继续下去,拉着xx妞上床,好好拥抱着,当时是真的心疼孩子,xxxx委屈的撇着嘴,眼泪在眼中打转,紧紧的抱着我,我用手拍拍她,好一会儿情绪平息了,她跟说:“爸爸是不是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喜欢吵他,他现在跟他们一样,不会好好说话?”我笑笑说:“有可能吧!你爸很爱你,你也知道,但他的情绪管理一直不好,有时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弄弄就发火了!他是担心你穿的太少感冒,也担心你刷完牙再吃东西长驻牙,会牙疼!”xx妞点点头,开始做鬼脸吃东西了。xx爸也许是之前跟我在一件事情关点上不一致,当时有说过两句,我没在意那么多,正常带xxxx准备睡了,他自己情绪上还没调整过来,xx妞这情况上就发作了,唉!有时真是大人的问题!

对同一件事情上,大人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同,容忍程度便不同,xxxx之前也有刷完牙又吃东西,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好,如果能好好跟孩子沟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他的那顿吼,只让xx妞觉得爸爸态度不好,对她发火了,她做错了,具体哪儿不对她并不明白,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吗?

第二: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不是出于自身本意行事,而是查看他人的脸色,习惯后便成了一身的奴性,少了自我的内在肯定和自信心,更少了创造能力,他更多的是看他人的看法而非自我的想法。

第三: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极大的伤害,孩子会认为只有做的事情符合父母的心意才会爱他,心里有事儿也不敢轻易跟父母沟通,青春期将会更加叛逆。

第四:给孩子的所做的榜样是:发火是解决问题的最方便的方式,许多妈妈说自己孩子总爱发火,脾气不好,请问:您平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的?

在育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远比看许多育儿书更重要,比关注婆婆是如何喂养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对不?

家园共育《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安全远离陌生人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