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坚持“四多四少”

02-22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育孩子要坚持“四多四少””,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孩子有三个心愿:一渴望受到赞扬;二表现自我,“我比大人强”;三喜欢看到成年人“掉底子”的事。日前,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在给光谷第二初级中学家长作报告时,鼓励他们适当在孩子面前“掉底子”。

尹邓安说,孩子都希望被夸奖、表现出比大人强的方面,所以孩子问问题时,家长或老师可以适当装作不知道,鼓励他们找出答案,然后再向孩子“请教”。“家长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掉底子’,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同时,家长多把孩子进步的成果公之于众,也可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反,家长一些不好的做法,则可能毁掉孩子。尹邓安列举出了几条:家长不爱学习,背着孩子议论老师是非;家庭欠和睦,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不与孩子平等谈心;不让孩子劳动,把孩子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怕孩子累着了;孩子要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求孩子节省;当孩子闯了祸以后,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或者教育时粗暴对其打骂;爱埋怨、常啰嗦。

尹邓安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坚持“四多四少”:多交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少对比、少批评、少指责、少辱骂。批评时要注意方法,不打击孩子自尊心,不伤害孩子自信心。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对四岁男孩要如何进行教育


对四岁男孩要如何进行教育

四岁的男孩子和同龄女孩子相比,要调皮得多,家长教育起来也比较吃力,四岁的男孩子比之前更有独立的思维,不再像之前听话,家长对于四岁的孩子更加要设立严格的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可以做或什么不可以做,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可以加强纪律约束。

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家长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

空发号令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通常容易犯的误错,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例如“不准那样、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等等,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家长要永远记住: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制定规则

对4岁的孩子,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对于4的孩子制定规则不超过5条。

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

从四岁男孩子发育成长特点来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家长要想他们听话去做件事情,至少要说上个百遍才行。

确定违规的后果

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小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不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不要给第二次机会,如果让孩子认为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就不会把规则当真了。

规则要公平合理

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男孩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通常孩子到6岁后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吃饭时更安稳,到再大一些,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四岁男孩子的按性格特点来说,比女孩子更加好动,独立意识更强,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相应的对策,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乖乖发听话,家长对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也不要限制过多,只要是对的,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

新生儿抚触的四要四不要


新生儿抚触的四要四不要

为新生儿做“抚触”成为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的育儿方法,刚出生的宝宝通过和妈妈亲密的按摩接触,不仅能促进宝宝生长发育、增加睡眠和饮食,还能增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为宝宝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温馨氛围。但做抚触也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专家特意叮嘱:做抚触不仅要注意手法,更要控制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当宝宝不配合时妈妈按摩时,应该马上让孩子休息。

为了让妈妈们掌握好抚触要领,专家提出了抚触“四要四不要”的注意事项。

抚触的正确做法:

1.保持房间温度要在25℃左右,还要保持一定湿度。

2.居室里应安静、清洁,可以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营造愉悦氛围。

3.最方便做抚触的时候是在宝宝沐浴后或给宝宝穿衣服的过程中。

4.在做抚触前妈妈应先温暖双手,倒一些婴儿润肤油在掌心,这样妈妈很容易用手蘸取,注意不要将油直接倒在宝宝皮肤上。妈妈双手涂上足够的润肤油,轻轻在宝宝肌肤上滑动,开始时轻轻按摩,然后逐渐增加压力,让宝宝慢慢适应按摩。

抚触的错误做法:

1.不要在宝宝吃得不饱或过饱的时候进行,否则在抚摸时容易造成孩子腹部不舒服。

2.对新生儿,每次按摩15分钟即可,稍大一点的宝宝,约需20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30分钟。一般每天进行三次。一旦宝宝开始出现疲倦、不配合的时候,就应立即停止。因为超过30分钟,新出生的宝宝就觉得累,开始哭闹,这时候妈妈就不该勉强孩子继续做动作,让他休息睡眠后再做抚触。

3.4~7个月时的宝宝开始爬行。这时他有了更多的活动,也就不再需要过多的抚触。

抚触的基本手法:

抚触没有固定动作,妈妈可以根据宝宝当时的情绪状态变换动作,要以适应宝宝高兴的状态为原则。

1.头部按摩:轻轻按摩宝宝头部,并用拇指在宝宝上唇画一个笑容,再用同一方法按摩下唇。

2.胸部按摩:双手放在宝宝两侧肋线,右手向上滑向宝宝右肩,再复原。左手以同样方法进行。

3.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腹部,在脐痂未脱落前不要按摩。

4.背部按摩:双手平放在宝宝背部,从颈向下按摩,然后用指尖轻轻按摩脊柱两边的肌肉,再次从颈部向底部运动。

5.上肢按摩:将宝宝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扭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样方法按摩另一只手。

6.下肢按摩:按摩宝宝的大腿、膝部、小腿,从大腿至踝部轻轻挤捏,然后按摩脚踝及足部。在确保脚踝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跟按摩至脚趾。

多赞扬少批评,家长责骂孩子需要非常小心


在生活中,你是开心地赞赏孩子还是生气地责骂孩子?两者兼有,对吗?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平均要听到六句责骂后,才能听到一句表扬的话。你的孩子呢?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责骂孩子、跟孩子争吵,却没有赞扬一次,结果两人面红耳赤,两败俱伤。

责骂作为最后一招,可能是必要的,但必须很小心。每次你责骂孩子时,就像给他开一次刀,用你的语言在他的心里割一刀。刚开始时,你达到了目的,孩子的创伤很快愈合,所有事情都恢复正常。然后,你把它当作每天必用的工具,却发现结果越来越不如你的预期。

如果每天都被开刀(责骂),有些孩子最后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伤疤。有时候,父母所用的一些语言是残酷的,“你为什么这么笨!”,“你变得越来越坏!”,“你没有长脑啊!”...,这样的语言就像锋利的手术刀,只是它割的不是孩子的身体,它切割的是孩子的心。另一方面,我们骂得太勤了,任何时间都在骂,而不是把责骂当作最后的手段。你不停地骂、骂,每天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有时候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位母亲整天对孩子大呼小叫,孩子最后会习惯于这样。他会说:“我妈妈只会尖叫。”如果有朋友来玩,孩子可能说:“不要管我妈妈,她就会整天大呼小叫。”本来孩子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他不再尊重你,不再注意你的感受,你的好意和责骂一起被拒之门外。

我们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但不需要每次都这样做,在所有时间都这样做。约翰。肯尼迪的父亲曾经说:“如果没有必要改变,就有必要不去改变。”如果不是绝对有必要责骂孩子,那么有必要不去责骂孩子;如果没有必要使用藤条,就有必要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藤条;如果没有必要生气,那么就有必要不让自己生气。我想,他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请不要把责骂变成一种习惯。收起责骂和尖叫,以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吧。这样,当某一天你真的尖叫时,整个世界都会停下来!这才是“最后通牒”。愿您好好运用责骂,更愿您做一个忘记怎么骂孩子的父母。

李开复教子经:孩子愈大规矩要愈少


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我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讲好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

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

这些规矩,如果你把它订得像是监狱般的死硬,如果孩子违背了,我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成消极被动的,只有自律性的才可能变成积极主动。

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可能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而且孩子愈大,愈需要愈少愈好。

孩子要的爱很简单:少干涉即可


其实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在小的时候也是烦透了这样的教诲,可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应付自如,家长都孜孜不倦地这样教育着孩子。也有的家长将自己的信仰灌输给孩子,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甚至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的工具(来为自己的事业增光添彩)。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或者叛逆,孩子失去了自主意识,自我观念。孩子对父母而言,他需要你的保护,但他不需要你的观念。他不需要你的理想,不需要你的信仰,更不需要你教他生活的步骤。父母在教育中只有避开观念、理想、目标,那么这个关心就会很纯净、很天真、很无私,否则那个关心是复杂的、功利的、狡猾的。对孩子而言,父母要做的就是“少干涉”三个字,可是真正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毕竟孩子是你的,他一生下来自由权就握在你的手里,只有你才能管控他。但是很多事实证明,孩子过度管教会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父母都认为不好,父母会为自己准备和计划好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主见,形成依赖;另一方面,一些能量较大的孩子,脾气就像洪水一样暴躁,你越是要求他、限制他,他越会跟你对抗到底。只有满足孩子对自由的渴望,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成长。那么,如何做到不干涉孩子,该怎样把握这个度呢?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尊重他的。如果你对孩子说:“孩子,我是如此爱你,等你长大后,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爱好、专业、职业等等。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觉得幸福就好……不论你是怎么样,我都给予祝福。”我想这个孩子在将来一定会自信满满的去面对一切,因为孩子没有压力,他知道不管自己是否成功,父母都会支持他、鼓励他以及陪伴他。有一种关心:没有条件地爱一个人,爱他的本来的样子,不想去改善,不想去改变,你接受的是全部的、全然的他。这样的关心才是孩子需要的,你才能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其次,将自由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放弃所有孩子不愿意上的培训班、奥赛班;不要成天唠叨孩子,让他抽出时间去学习;不要强调孩子的分数和结果。孩子的成长往往比成绩重要,也只有自由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发展自我责任感,才会懂得如何来学习。总之,给孩子纯净的爱,少干涉孩子的自由,让孩子自已大胆地去探索外部的世界,这样孩子才会成长的自信、有力量。希望父母们不要再过多的干涉孩子,从而埋没了他们的天性,而应该让孩子成为自己该成为的人。

家长教育四岁孩子的良好秘方


四岁的孩子有很多特点,在这阶段教育孩子的时候,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1、不要嫌烦

首先要父母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

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

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2、内外的差异

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3、不要在意孩子的粗话

4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

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4、过渡与完成期

身心独立、手脚灵活的4岁幼儿,大人可从他的生活习惯上看出成长、进步的状况,这段时期即是所谓的“完成期”4岁幼儿有过于自信、难应付的倾向,但对于事物的尝试很热衷,只要父母细心地加以指导,就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不管是已上了幼儿园、还是未上幼儿园的4岁儿,都要重点式地让他处理自己的事。

5、饮食

能够正确地使用筷子吃饭是5岁以后,4岁儿虽然还不太会拿筷子,但也要让他经常使用,以渐渐学会正确的方法。

4岁儿的食欲相当旺盛,不过,在兴奋、疲惫、运动过度、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时,则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这时候不要勉强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他不想吃就作罢也无妨。

4岁儿通常和家人共同进食,但有时因为过于热衷说话或和兄姐吵架而中断吃饭;当这种情形发生时,父母最好让他独处,不要让他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

“你可以吃快点吗”“不晓得待会儿的甜点是什么?”“你帮妈妈把醋瓶子拿来好吗?”像这样给幼儿一点刺激也是预防不专心饮食的方法之一。如果一餐饭吃了三四十分钟仍然没吃完就把它收拾好;事后幼儿再叫肚子饿,也只能表示同情而不再给予正餐。这样才能使他养成吃饭定时的习惯,不过点心还是要照常供应。

6、排泄

到了4岁左右,排泄的习惯会逐渐养成,而4岁半时他已能自行用卫生纸擦屁股了,不再像以往由于热衷游戏而将大便拉在裤子里;幼儿若在半夜上厕所,家长要从旁给予协助。

另外,幼儿到4岁的阶段会慢慢对上厕所感到害羞,这时父母可以把握机会教导他,不该在别人面前说出“我想尿尿”“我想大便”等不文雅的话。

7、脱衣服

这阶段的幼儿对于脱衣服会显出很高的兴致,但若脱不好还会发脾气。这时候父母可以教导他们穿衣服的顺序、衬衫和毛衣前后的区别、扣钮扣的顺序以及收拾换下来衣服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养成这种习惯,4岁儿就已经可以自己处理换衣服的问题了。另外,钮扣如果不是太小的话,也要让他养成自己扣钮扣的习惯。

4岁儿对于穿袜子、戴手套、戴帽子、穿鞋子等小事都非常乐意学习;一般来说,幼儿在5岁以前已经可以分辨鞋子的左右了。

时常受到其他事物的吸引而中断穿衣服是4岁儿的特征,这时候别责怪他,应以幽默的口吻提醒他、让他自己发现。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要教导孩子不能光着身体在人前到处乱跑。

8、清洁

尽管容易把衣服弄脏,但爱干净也是4岁儿特征之一。在这个阶段,像漱口、刷牙、洗脸、擦鼻涕、梳头但不太会拿梳子)等大致都能做好。就连一直到3岁都不太爱干净的幼儿,这时也会对脏的东西敏感起来。

父母在小孩不小心弄脏衣服时,请不要不声骂:“脏死了!”只要指导他彻底

做到饭前或吃东西前洗手即可。

一般家庭可以安排在晚餐前让幼儿洗澡,这样饭后还可以让小孩从事其他活动。洗澡时要教导孩子清洗每一个部位,若让他自己一个洗,很可能只会洗固定的一个地方。

9、睡眠

一般而言,睡眠大约是11个小时,但个人差别很大,并没硬性规定。有的小孩有午睡习惯,有的却不爱午睡,即使强迫他上了床,他也会在床上玩或趁父母不注意时溜出去玩。

勉强孩子午睡,容易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除非孩子特别疲倦,否则就不用勉强他非睡不可。

另外,对黑暗怀有恐惧感的小孩大人最好在他入睡前留一盏小灯,或是大人在旁边为他念一段故事看着他入睡。有些小孩很容易因恶梦而惊醒,因此父母的卧室最好不要距离孩子的房间太远。

总之,家中有4岁儿的父母,有时被孩子烦得几乎手足无措,甚至泄气得不想理他们,这时候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育儿工作实在不简单。4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此外,4岁儿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唱歌,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岁儿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4岁儿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

教育孩子少说“四句话”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都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呢。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没错,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辞,希望引起爸爸妈妈们足够的重视。

“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会和您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这时妈妈也许会说:“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不能承受。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父母吵架的时候,让孩子听到了,妈妈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便说:“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他们的小脑瓜里,生活就像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父母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这时妈妈也就会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了?”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相信《教育孩子要坚持“四多四少”》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四岁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