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宝宝,有的很乖很听话,但有的就很暴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
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以下是一些专家的建议,家长们不妨一试。
(一)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
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二)就餐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三)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四)旅游时
给孩子讲解名胜古迹来历或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乱丢瓜皮果壳。
(五)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他(她)三四岁时教其干诸如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六)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甚至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回截然相反。以下,是一些专家们的建议,您不妨一试。
(七)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八)享受成功喜悦时
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
(九)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十)有较大的集体活动时
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以培养其遵守纪律,加强集体观念。
昨天带儿子去书店,路上遇到了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今年读高二,跟他聊到了某老师,他说:“我很尊重老师的,但就是讨厌她!”
“为什么?她教学可是很出色的啊!”
“我承认我很喜欢她的课,我讨厌的是她的道德!她曾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过我,历数了我所有的缺点,把我贬得一无是处。”
“那肯定是你做错了事情,否则老师是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你的,老师直击你的缺点,是想激励你改正,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啊。”
“我是有错,但是她说话太苛刻,太不尊重人,一点都不顾及我的感受,很伤我自尊,她的言辞和态度让我无地自容。”
事情发生在这学生读小学的时候,现在说起来,犹在眼前,而且情绪很激动,可见这件事已在他的脑海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教育孩子,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状态,要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解、温暖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相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得,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整天跟这些敢作敢为、个性十足的孩子打交道,偶尔的冲动也是难免的。当孩子有了过失,尤其是一些调皮捣乱的孩子,在对其进行教育时,我们往往会板起面孔给他们讲一些道理,甚至用尊严的语言对其批评一顿,殊不知,孩子在接受我们的教育时,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如何悔过,而是怎样应付过关,尽快结束这场居高临下的挑战。试想,我们当时所隐含的教育目的,他又能听得进多少呢?相反,这场对阵或许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言辞过激还会伤害到师生的感情。就像今天的这个学生,老师当时的本意已经完全被扭曲。我们的一片苦心岂不是徒劳吗?
“教育孩子,一定要饱含深情的爱孩子,不仅是孩子给你带来快乐时,在孩子做错了事情,接受我们的批评时,更该在言词和感情上表现出这是出于对他的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跟老师交流,才会从思想深处接受老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为了不让孩子对我们“刻骨铭心”,还是引以为戒吧!
实录:
小悦在大家看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尽管“学习”方面很不错,比如在画画、写书法等涉及具体事情上做得要比一般孩子好很多,但这些优异表现需要在其“心情好”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否则他就会乱发一通脾气,任凭你怎样劝说都无法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小班刚入园时,每当午睡时他就一个人躲到图书角或者角落里不出来……。
刚开始老师以为是不适应,就尽可能地多陪他玩,让他自由选择睡觉的时间,并且也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可过了一段时间,小悦的行为并没有改善,并且还经常做出比较“奇怪”的事情:比如他喜欢跟着陌生人走,喜欢对他凶的阿姨,对一件事情轻易不会去做……。
面对小悦与众不同的表现乃至有点怪异的行为,一方面我们在平时活动中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希望能够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其健康快乐地游戏学习。但正是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一波三折”:最初家长的不理解、排斥到最后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只有坦诚相待才能拉近彼此距离”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分析与策略:
一、直面孩子问题,引发家长反感
为了帮助小悦能尽快改善这些行为,尤其是让其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刚开始尤其是刚进园不久老师就有点心急地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并且流露出孩子具有自闭倾向、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意思。尽管老师很热心并且也很想帮助孩子,但其热心并没有即刻得到家长的认可,而是让家长觉得反感,非但不正视自己孩子的问题,反倒认为老师来“欺负”孩子,给孩子贴标签。为此,她在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中提到更多的是“我们以前在另外一个幼儿园时很好的啊,老师也很喜欢的……”。从其抱怨中不难看出,她对我们存有不满,感觉更多的是孩子还没适应这里的环境,而孩子的行为也是适应期的表现。
面对家长的这种态度,老师也有点无语了,无形中家长与老师的距离拉大了;当老师再次面对家长时,彼此交流的话语也少了,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时,为了不让家长感到反感,老师尽量不提及孩子在园的“特殊”表现。
二、分析问题“症结”,用“实例”来说话
得知她们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真正接触孩子、观察了解了他的一些特殊行为后,我先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并重点从孩子生活的点滴、尤其是从他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异常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比如喜欢跟着陌生人走、喜欢别人比较“粗暴”地对待他、常常会一个人感到很恐惧地躲到角落里、睡觉时做恶魔惊醒……。
这些具体的例子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无形中也肯定了班主任的看法:小悦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心理上确实不同于其他幼儿,肯定存在问题。对此关键是我们如何就孩子的问题与家长进行适时地沟通交流,让家长能够正视孩子的问题却是我们能否做好家长工作的关键。
对此,我们首先通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活动等形式来正确看待孩子的问题。当家长面对孩子的特殊行为表现得有点尴尬时,我们并没有即刻与她进行沟通交流,而是在过了几天后,从小悦比较好的表现说起,告诉家长这段时间他的进步,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一些问题,给家长一个能够自然接受的心理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小悦妈妈逐渐正视孩子的问题,并开始与我们交流一些小悦在家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有时面对孩子的行为,他们常常会很严厉,甚至打骂……。从其描述中我意识到:对于小悦的行为家长是很清楚的,但轻易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同时家庭的教养方式尤其是婴幼儿时的一些经历可能是导致他现在状态的原因。
三、彼此信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初步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后,我们与其沟通交流逐渐多起来,并且就孩子的行为及其如何帮助其改善行为进行了讨论:如建议带孩子去心理咨询了解一下原因,寻找治疗方案,并为其提供咨询人员方面的帮助等;建议在家多与孩子进行平心静气地沟通交流,不要动辄吓唬、打骂孩子;建议多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培养其亲社会行为的能力等。对此,家长也积极配合,并带孩子专门去看心理医生,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问题以及需要配合治疗的内容;平时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并且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其主动做事的愿望,自主自愿地完成任务,增强其成就感。
正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悦表现得越来越好,其行为也有了很大改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为只要他愿意去做,无论是画画还是复述故事他总能做得很好;并且也逐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很少再一个人躲到角落里。家长对幼儿园尤其是对老师也逐步增强了信任感,并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主动帮老师做事情……。
从小悦的案例中我获得的最大体会和感悟是:就家长工作而言,彼此真诚地沟通交流,不但可以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而且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做好家园互动工作,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切莫批评教育孩子的几个时间点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孩子批评要巧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