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谎言,别打击
案例:阳阳升中班的时候搬家了,转到了新的幼儿园。开学才两个星期,阳阳已经拿回家五六个小红花了,大家都夸阳阳表现真好。有一天,爸爸去接阳阳,在幼儿园门口当着老师的面问阳阳今天有没有得小红花,阳阳红着脸支支吾吾不吭声。之后,通过询问老师才知道,新幼儿园不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红花,阳阳拿回家的是他自己在手工课上剪出的小红花。
怎么做:阳阳爸爸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行为,应当严厉批评,但阳阳妈妈认为不能粗暴对待孩子。妈妈做了一个小本子,告诉阳阳,如果觉得自己表现好,就把自己的表现告诉妈妈,妈妈会给他在本子上画一朵小红花,但不能再说谎。
点评:阳阳的行为,属于“欲望满足型”说谎,这是儿童为满足想像中的愿望而无意中采取的偏差行为。阳阳想用虚拟出的“小红花”来证明自己表现好,说明他很想做一个好孩子,他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家长单纯因为孩子说了谎而责备孩子,会让孩子误认为自己的愿望也是错误的,从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用善意的方法引导孩子善意的愿望,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聪明的把戏,别炫耀
案例:婷婷这几天总说她在幼儿园里写字每次都是第一名,不过大人却并没觉得她的写字速度有提高,这是怎么回事?这天,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来接婷婷的爷爷,婷婷做书写练习的时候常常把字写得很大,这样很快就能写满一页纸,但字数比别人少很多。
怎么做:回到家,爷爷得意地把婷婷耍的这个小把戏告诉了她的爸爸妈妈,还说:“我的孙女真是越来越聪明了!”婷婷的爸爸妈妈哭笑不得,但当着老人的面也没有办法反驳。过后,爸爸妈妈单独给婷婷讲了只追求速度不要求质量的害处,还告诉她爷爷的夸奖是因为喜欢她,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聪明”。
点评:小聪明不等于大智慧,显然孩子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一些老人由于“隔辈儿亲”的缘故,反而会夸奖孩子的小聪明,这无疑纵容了孩子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及时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老人的炫耀而将小聪明继续耍下去。
聪明的借口,别中计
案例:五岁的玲玲一直很活泼外向,可是,最近她似乎变得“胆小”起来。每天晚上练琴时间一到,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走到钢琴旁,又触电似的“弹”出房间,尖叫着:“有虫子!真吓人!”玲玲家住郊区,屋子里难免有些飞虫出没。每回玲玲一叫,爸爸妈妈都要忙活半个多小时帮玲玲把虫子清理干净。这样一来,玲玲每天练琴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玲玲的父母很困惑:女儿的胆子一直不小,却为什么这么怕琴房里的飞虫呢?
怎么做:慢慢地,玲玲的父母了解到,让玲玲这样做的原因是,有一次她在老师家学琴的时候屋子里飞进一只蝙蝠,老师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蝙蝠赶出去,于是那次钢琴课的时间就缩短了。之后,玲玲就开始以“怕虫子”为借口磨蹭了。发现了这个情况,爸爸妈妈没再帮玲玲捉过飞虫,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如果玲玲继续磨蹭,就会推迟睡觉时间,让她弹够规定的遍数。几次之后,玲玲不再嚷嚷有虫子了,每天主动按时练琴。
点评:玲玲讨厌的不是飞虫,而是弹琴。如果大人就事论事地给玲玲讲虫子不可怕、要勇敢之类的道理,就中了孩子的“圈套”。轻描淡写地对待孩子的借口,坚持让孩子完成任务,孩子就会知道任何理由都无法推托自己该做的事,也就不会再耍小聪明了。
聪明的掩饰,别揭穿
案例:四岁的平平和两岁的表弟在一起玩。玩着玩着,表弟突然拿走了平平手里的玩具枪。平平很生气,举起手来要打表弟的头。这时,他发现奶奶正在不远处看着他,机灵的平平马上收回拳头,做出抚摸表弟头发的样子,边摸边笑嘻嘻地对奶奶说:“他的头发毛茸茸的,好可爱啊!”
怎么做:奶奶知道平平是要打弟弟,只是怕奶奶责备他,才临时改了主意。这说明平平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因此不用再对他讲道理,也就无须揭穿他的想法。于是奶奶故意夸奖平平:“平平真有大哥哥的样子,知道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了。平平再带弟弟去喝点水好不好?”平平点点头,高兴地领着表弟去厨房了。
点评:虽然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懂得了不少道理,但偶尔还会犯错。如果孩子发现大人看到自己犯错的时候马上耍个小聪明掩饰自己的行为,说明他有了足够的是非观念,只是需要时间和大人的持续引导才能坚持。这时,大人不必马上揭穿、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应当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淡化他的“错误”,强化孩子对正确行为的认识。
小聪明不见得是智商高的表现,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性格顽劣。从“实话实说”到“耍小聪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来探索世界的过程,是孩子从单纯的“直接要求”到具备丰富思想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小聪明”,将“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同时,孩子是一张白纸,时刻记录着家长的言行。如果发现孩子学会耍“小聪明”了,家长也要问问自己:平时敷衍孩子的借口是不是会被孩子看破并学到手?曾经给孩子的许诺是不是会按时兑现?只有家长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心智发育才能更加健康顺利。
思考:?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有些事情即使我们很不愿意做,但如果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就必须要去做。这也是成熟的一个过程。即使是最成熟的那些人,也会不时地发出一些抱怨。将我们的想法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
解决方法:
1、你可以纠正你听到的抱怨。如果孩子说:“啊!讨厌!我讨厌这个绿色的东西!”你可以回应道:“我希望你说:‘爸爸,我不想要菠菜。’”?
2、让孩子知道你不会理睬他的抱怨——并且就这么做。当你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他用抱怨作为回应的时候,你只要重复你的要求,然后离开房间就可以了。
3、不停地用没有感情的声音来重复你的要求。孩子会对不断地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厌烦,同时也了解到,你是不准备放弃的。?
4、告诉孩子你想听到什么:“如果你能用正常的语气说话,并且在说话之前想清楚,我会感到很开心的。”然后就结束你们的对话。?
5、在孩子抱怨完之后,就回应道:“好吧,我已经听完你的问题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么解决?”不要用生气或讽刺的语气,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6、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常抱怨一些事情,并极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能把你的东西放好呢?我一个人要收拾这里所有的东西。你们这些孩子从来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我已经对……烦透了。”顺便提一句,当家长跟在孩子后面收拾屋子的时候,常常会这样说。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啊。
以前就看到一篇关于孩子摔倒后中国母亲和日本母亲的不同反应:日本母亲不允许孩子哭,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中国母亲赶快飞奔到孩子身边抱起孩子替孩子擦眼泪,心肝定贝地喊着,同时还有可能骂使孩子倒下的障碍物甚至地球。**爸的性格有些脆弱,缺少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就下决心要注重培养她的挫折教育,其中让摔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就是对孩子的一个锻炼。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身为母亲内心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每次看到她摔倒都会在第一时间跑上前去抱起她,不过好在**即使摔倒了也不会流泪,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容。后来感觉得摔成习惯了,进入春天,天气变暖,穿的也相对要少一些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她,让她摔倒了自己站起来。
不过这个麻烦精,竟然自己开始由站立着故意去摔倒,趴到地下,然后抬起头观察我和**爸的反应。都说女儿是老爸前世的情人,一看到**摔倒就赶紧要去扶,不过被我拦住了。我走到**身边,鼓励她:“**,乖乖,自己站起来”!**给了我四个答案:
1、摔倒后是趴在地上的,**在腿上使劲,翻个身,打个滚,到墙或者门旁边,然后按着墙或者门站起来。
2、摔倒后,发挥自己的专长,那就是五个多月就会的“爬功”,三五下就爬到凳子旁边,借助凳子的力量把自己支撑起来。
3、难度系数最高的了,挺起上身由趴状变为坐状,两腿支撑着上身起来,稍等两分钟然后慢慢的往中间并齐。不过这个过程比较困难一些,**也是小心翼翼的。每次做完这个动作,我都会抱着她亲亲或者竖起大姆指给她个鼓励,**真棒!她害羞的微笑着,扭个身自己去玩了。
4、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平躺在地上,耍赖,两脚用力的蹬着,口中娇嘀嘀的喊着"妈妈",找妈妈帮忙,义不容辞的走过去把她抱起来.
其实摔倒了,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宝贵的体验,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时刻提高警惕,创造性地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第一节男女用名的不同
由于男女在生理性别上的对立,决定了男属阳,女属阴不言而定,命名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女性常用名的特点如下:
给宝宝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1、以含女旁或描述女性字为名。如杜十娘、顾大嫂、红佛女、陈玉姑、黄九妹、彭丽媛、刘三姐、白玉娥、瑞娟刁婵、丽娜、舒婷、盛婕、慧娴
2、以与女性有关的物品的字为名。如宝钗、瑶环、凤钏、小翠、金兰、香玉、瑛、桂珍、珠、珊、绣、琳、等。
3、以形容花草的字为女性用名。如玉花、雪梅、秋菊、兰英、丽萍、爱莲、香芹、玉芝等。男士则用‘松’
4、以表示色彩的字入名。如燕红、青霞、紫涵、素贞、翠琳、彩云等
5、以美的自然形容花草、色彩和气味的字命名。如美舒、秀荣、秋香、芳艳、彩虹、娇月等
6、以美丽小巧动物字为名。如小燕、丹凤等。男性则以威武、尊严、勇猛动物为名如:小龙、玉麟、金彪等
7、以时间季节入名。如晓芳、秋菊、春梅等
8、以形容品德、及有感情色彩的字入名。如美惠、淑芳、素贞、懿妃、清照、静文、雅茹等
最后需说明的是时代不同了女用男名无可诽议,但你得明白秋行夏令事与愿违的道理,异曲同功于人生美好不在名字。
男性用名特点:一般有家长四方面愿望:一愿儿子成就大业,光宗耀祖;二愿孩子品行端正;三愿孩子具有男人
气魄;四愿儿子一生顺利、吉祥。基于上述四条男性用名有以下特点
1、选择具有阳刚色彩的字入名。如刚、阳、日、光、大、天、江、海、山、石、铁、坚、强、辉、亮、雄、伟、
取名为:强辉、汉夫、长江、希亮、四光等。
2、选择显示道德、品格、操守的字入名。如:仁、义、勇、礼、恭、智、忠、良、德、善。取名为:宗仁、学智、文信、德茂、嘉诚等
3、表示吉祥和福禄的字入名。如:进喜、汉祥、运高、应吉、顺达、宝瑞、开泰、寿康等
4、选择预示未来成大器的字入名。如:文昭、造时、国柱、志远、广才、立功等。
第二节起名技巧的思路
1、以谱系形式或论辈份起名。如孔子嫡传子孙名称同辈人的中间字按某种规律排定
2、在兄弟姐妹中选一个特定的字
3、以数字起名,如:李谷一、张大千、沈万春
4、以出生地或故乡为名,如京生、沪梅、江宁等
5、以父母上辈愿望为名,如梁满仓、洪发、鸿儒、广智等
6、以父母姓组合起名,如父姓王、母姓郝,起儿名为:王佳豪、或王昊嘉、或王郝伟达四字也可,由于中华汉字仅几千,可用的仅几百,而中国十几亿人重名概率太大了,传统两字三字名在向四字过度,但也不能过多字
7、以天地日月星晨起名,以山川湖海起名。如日新、瀚星、柳月、兴宇、世源、心海、铭岳、江兴等
8、可名姓组合成意、巧妙搭配名姓容为一体。或谐音成词。如:田间、雷达、扬帆、柳青、舒畅、金刚、白玉霜、周而复、叶知秋、付一笑、付逸孝、阎语佳、阎宇嘉、阎儒育(颜如玉)、付逸芳、高拓天、程达奇等。
九、以文章诗词典故起名,具有典雅、风流、含蓄、秀美特性。。如反应君子风度诗:得志时怡然、失志时泰然。得名怡然、泰然,济世于黎明得‘济黎’名,利于仓生得‘利生’。安石(安如磐石)、清源(正本清源)。
十、父母有纪念意义事情入名比如:妇夫两结婚一周年生了一男孩,起名为:逸洲(一周)是取其谐音为纪念。
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宝宝早晨起不来床而动怒过?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早晨也要准备上班了,但是上幼儿园的孩子却迟迟赖床不起来,每一天叫醒宝宝就像打仗一样,甚至脾气急起来还需要大呼小叫。面对爱赖床的宝宝,爸爸妈妈究竟该怎么办呢?
一、宝宝爱赖床怎么办
1、缩短午睡时间
中午宝宝睡觉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等快傍晚的时候才让宝宝睡午觉。如果宝宝太晚午睡或者睡太长时间,晚上时间精力旺盛,等到玩得筋疲力尽睡觉后,第二天早上要叫醒宝宝又得花一番精力。
2、为宝宝提供安全感的东西
有些孩子没有安全感,那就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玩偶或者玩具当做安慰品,让宝宝有安全感,但是要避免让宝宝过度依赖安慰品,同时陪伴宝宝睡觉的物品要注意保持清洁。
3、安抚宝宝情绪
当宝宝因为不稳定的情绪或者身体不适导致睡眠质量差时,父母要多观察宝宝身体状态,尤其是情绪上的变化。宝宝年纪还小,还没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所以如果上幼儿园时受到挫折也没说清楚,就需要家长适时和宝宝聊一聊幼儿园的情况,找出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4、父母要以身作则
当宝宝该睡觉的时候,家长总是赶着宝宝去睡觉,自己却一直看电视或者玩手机,这会让宝宝觉得“不公平”或者“孤单”,认为爸爸妈妈自己不睡觉,却要让自己一个人去睡,这就降低了宝宝的睡意。所以到了睡觉时间,家长最好能跟宝宝一样暂停所有活动,营造睡前安静的气氛。
5、让宝宝决定休息时间
多和宝宝商量睡觉、起床的时间,问问宝宝喜欢父母怎么叫他起床。这样可以让宝宝知道该对自己决定的事情负责,然后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叫醒,也能降低宝宝的起床气。
二、运用小妙招轻松叫醒赖床宝宝
早晨,如果宝宝怎么叫都叫不起来的时候,妈妈们可以改变一下叫宝宝的策略,当你梳洗完毕后,可以再回到宝宝的床边,不管宝宝有没有在听,都可以拿一本宝宝喜欢的故事书念起来,妈妈应该尽量用夸张的抑扬顿挫语调开始念起故事来。
在动听的故事情节里,宝宝不但会自动醒来,而且往往还会一边揉眼睛一边坐起身来和你一起看这本书,当你念完整个故事时,他也完全清醒了。有时候宝宝还会要求再讲一个,但是你可以说:“明天请你早点起床,那样你就可以听到更多好听的故事了。”并告诉他,如果他可以再早点起来,还可以听长一点的故事。
一、如何让宝宝不错过爬行?
爬行是婴儿的权利。现在的宝宝像小皇帝似的,家人宝贝得不得了,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地上摸爬滚打。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爬行对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重要。宝宝要不错过爬行,妈咪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爬行锻炼了宝宝大脑的支配能力,也锻炼了四肢协调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感觉统合训练,避免今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胆小、不合群等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其次,爬行增强胸、腰腹、背及四肢肌肉力量,使宝宝体格得到锻炼。
最后,爬行的过程中,还锻炼了宝宝触觉、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助于婴儿运动知觉、深度知觉、方位感和距离感的建立。爬行使宝宝身体的位置能随意移动,扩大了婴儿活动范围,增加了认识各种事物的机会。爬行过程中,意志力也能得到锻炼,爬行的宝宝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因此,爬得越早、越多,对增进宝宝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越有积极意义。对宝宝日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有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爬行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爬行,即身体着地,依靠手臂和腿的运动使身体前进;第二阶段是半被动爬行,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最后是主动爬行,依靠手脚着地的“四肢爬行”。其实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爬行的第一阶段,每次可锻炼几分钟。4~5个月后头能直立时则进入爬行的第二阶段,9个月左右则进入爬行的第三阶段。也可从5~6个月时开始从爬行的第一阶段学起。
二、爬行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爬行分三阶段,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如下:
在爬行第一阶段:宝宝常以腹部为支点,用手使劲,腿常常翘起或足尖着床,此时手臂的力量大一些,常使宝宝往后倒退,或打转转。训练方法是让宝宝俯卧在床上,腿弯曲时由家长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就会自动伸腿蹬住你的手往前爬。此时宝宝整个身子不能抬离床铺,这种被动爬行使腿部肌肉获得锻炼。
在爬行的第二阶段:宝宝俯卧,开始时家长仍可以用手掌顶住他的脚板,他会伸腿蹬住家长的手,身体向前蠕动。由于宝宝颈部力量较强,上半身能抬起,家长可拿起孩子的双手往前挪动一点再放下,便于孩子学会通过挪动手来带动身体。之后宝宝逐渐能自己将手往前挪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匍匐爬行。
在爬行的第三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练习,孩子逐渐学会将胸部、腹部悬空,如果上肢的力量不能将身体撑起,胸、腹部位不能离床时,父母可以用条宽毛巾放在婴儿的胸腹部,然后提起毛巾,使婴儿胸、腹部离开床面,全身重量落在手和膝上。着拿起孩子的手交替向前,交替挪动孩子的下肢支撑身体向前运动,反复练习后,宝宝就逐渐学会用膝盖和手掌一起协调爬行。此后,大人可增加枕头之类软的障碍物供孩子翻越,也可让孩子练习爬上、爬下及拐弯爬行。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