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是一种激发人鼓励的方法

03-01

众所周知,对于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教育笔记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许诺是一种激发人鼓励的方法”,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曾经看到过两个故事:一是林肯在中学毕业时,美丽的女老师当众吻了成绩最好的一个男孩,令其他所有的男孩羡慕、嫉妒不已。林肯觉得这不公平,因为他的成绩不是很好。女老师对他说:"努力吧,等你以后做出最好成绩的时候,你也会得到我的吻。"当林肯当上美国总统后,老师去信祝贺,林肯回信给老师幽默地说:你还欠我一个吻。二是:一位中学男生迷恋上了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写信向她求婚。老师没张扬,悄悄把信还给他说:"你还小,等你考上了大学,我才能嫁给你。"于是他风奋发努力,考上了大学,再次向老师求婚,老师说:"等你毕业了,考上研究生,我再嫁给你。"此时老师已结婚了,而他却痴心不改又来求婚。老师又给了一个许诺:"我现在已有了丈夫,等他死了,我才能嫁给你。"一句戏言,他却认真了,一天夜里把老师的丈夫给杀了。

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老师的许诺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向上。不同之处:林肯的老师的许诺是可以兑现的,而后面那位老师的许诺她根本就没想到要兑现。

两个故事,也使我想到了我和身边的孩子,身边的事情。为了激发、调动孩子,我也常采用"许诺"的方法也起到了作用。一朵红花、一个五角星、一个小小的愿望对成人而言是那么的不起眼,那么的容易。而对孩子而言,却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向往。虽然我们给予孩子的许诺是那样的简单,但有时也有疏忽,忘却兑现之时,如果常忘却、不兑现,在孩子的心中将失去可信度,说话不算数。如果常对孩子"言而无信",孩子耳濡目染后,那将会形成怎样的品德呢?总之,教育者不能失信于受教育者。M.yjs21.COm

两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不管是家长对子女,老师对学生……许诺必须得慎重考虑,务必要兑现。毕竟许诺也是一种激发人,鼓励人向上的方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谦让是一种美德


区角活动时,两个幼儿为了一个玩具争了起来。由于活动时间临近结束,我没有出面干涉。在讲评时,我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并组织幼儿讨论一个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幼儿反应积极,都举起小手。然而,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我谦让,让别人先玩。虽然我进行了引导,但仍没有幼儿讲出别的办法。我诧异: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吗?要知道,他们还只是五六岁的孩子!当我再次审视孩子们时,发现那一双双本应天真无邪的眼睛中流露出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顺从。无可否认,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它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假如我们的教育只能使孩子违心的谦让,那它不是教育的失败吗?

我决定展开主题活动,让幼儿想出更好的办法,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不伤害别人。在我的启发下,幼儿提出,可两个人一起玩、轮流玩,也可用交换、竞赛等方法确定玩者。我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这些经验运用于实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张钊想用赵岩手里的水彩笔,就拿了自己的书去跟他交换。赵岩当时正画得起劲,没有答应。张钊不死心,耐心的把自己的书一页页翻给赵岩看,还不停地介绍自己的书怎么有意思。终于,赵岩被吸引住了,同意了交换。

看着满心欢喜的两张小脸,我忽然觉得,教育不就是培养一种生活智慧吗?当我们的孩子运用这些智慧轻松自如的面对生活时,他们肯定会更快乐、更自信。我想,这也是教育对多元化世界的一种应答.

教育随笔:心理暗示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好方法


在涂色练习时,我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可爱的图案:苹果、桔子、香蕉、花朵、小鸟、小蝴蝶……

坤坤小朋友选了一只小蝴蝶,她很喜欢涂色,不过每次涂色都没有耐心,总是不合规则、杂乱无章地乱涂,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去批评责怪她,而是将其他小朋友涂的漂亮的图画给她看。这时再看坤坤小朋友,就见她的眼光一会儿看看自己的画,一会儿看看小朋友的画。这时我不声不响在涂色好的作品上贴了个红苹果的标记,她的作品什么都没有。只见坤坤一下子哭了,眼泪汪汪的望着我,我没有说什么,又给了她一张涂色纸。这是她不像刚才那样乱涂乱画了,而是慢慢地、仔细地涂着,并不时地看看贴红苹果的作品,看她那认真样,你能猜测她心里一定在想:“我也要涂得很漂亮,我也能得到一个红苹果!”过了一会儿,坤坤兴奋地让我看她的画,我高兴地看着她,摸摸她的头,并在作品上也贴了一个红苹果,这时坤坤笑得更灿烂了。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和幼儿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而心理暗示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根据幼儿行为的差异采取恰当的心理暗示,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责任是一种快乐的“负担”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这次新教师培训讲座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不论什么行业,责任心一定是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教师尤其需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充满着希望和朝气的下一代。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成长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可想而知,教师有多少责任心,对其学生就会有多少的影响力。

在日常生活中,责任心要求我们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像家人和朋友一样照顾帮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责任心要求我们因材施教,不用大众化的要求束缚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外

,凡事以身作则、多进行正面的教育和疏导都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

其实很多情况下,责任心就是一种使命感,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有时,责任就成了一种“负担”。但是这种负担往往换来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家长对自己的感激、同事对自己的信任、社会对自己的承认。播撒下责任的种子,收获的是幸福的果实。这样的“负担”前面,有一个形容词叫快乐。

认真观察是一种美德


记得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幕,有一位家长带着他的女儿在公园玩滑梯,当她的女儿明泽玩的高兴时,旁边走来一位小男孩踹了她一脚。明泽一不小心从滑梯上掉了下来,旁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赶紧跑过去把她的女儿扶了起来,对着旁边的孩子说:“你这个孩子这么喜欢打人”?说完就带着她的女儿离开了。

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一幕,她的妈妈看到男孩踢了自己的女儿的一幕,并且带着自己愤怒的情绪,没有冷静的考虑,便做出了这个孩子喜欢打人的判断,其实想想也情有可原,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这样想。

可是反过头来再来看这件事情,这名男孩是真的喜欢打人吗?凭借着一次偶然看到的一幕,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吗?也许男孩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或者是想跟明泽一起玩的想法,但是他却没有具备并掌握好良好的交往方式?

回想一下他是否有攻击人的行为,可以观察他在不同时间里的交流行为和交往方式,并在进行总结和结论。

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幼儿的哭是一种表达自身在安全、生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时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在幼儿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恰当的“语言”。幼儿在不具备完善的表达能力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的特殊的表达方式——“哭”。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帮助,教给幼儿这样正确表达,如何应用词汇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哭,以便使幼儿的语言得到良好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将影响到幼儿在性格及社交等多方面成长。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广大家长朋友,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对待,千万不要将其这一行为视做无理取闹,改变我们传统认识中这一错误的认识,幼儿的哭更多情况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表现,并且没有引起家长及老师的注意。于是当我们面对这一情况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哭,往往这是我们最容易发脾气的时候,你多次询问,可孩子就是不说,你会认为是孩子在故意捣乱,其实不然,你越着急孩子也越着急,本来就不会表达,紧张之下更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孩子更多的时候是不会表达,而不是在捣乱,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我们可以猜孩子的心思,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为什么会哭?其实哭作为幼儿的一种不恰当的表达形式出现时,孩子的这一问题就到了必须给予重视的程度。在幼儿用哭这一手段引起注意前,他们是有一正确表达方式的,只是在那个时候个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就可能引起哭的情况。如:某母子两人去逛商场。孩子看见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于是向妈妈说:“妈妈,我想买哪个玩具”,妈妈一看,因自己不喜欢,就断然拒绝了孩子,可孩子对来说,玩具太有吸引力了,可能会在大厅广众之下和家长闹,然而中国的家长有太爱面子,怕遭人非议,什么都不说就给孩子买了。一会这样。两会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识到与其给妈妈说还不如直接来哭闹,因为在孩子的头脑中医竟认识到苦恼对于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来说更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一种习惯,的布道满足的时候会哭,遇到难题的时候回哭,既我们长说的“爱哭的孩子”。对这样的“哭”,我们站切称之为“需要型哭”。幼儿的哭是有很多原因引起的,并非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才采取“哭”这一行为,当幼儿在冷、热、饿等生理上的不适时也会有“哭”这样的行为出现。如一家长对我说孩子最近上火,嗓子不舒服,可是老是抓耳朵,而且强制性地将孩子的手放下也不会有效果。对有经验的人来说知道是喉管发炎引起的耳炎,于是我让回去看一下孩子的耳朵。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当孩子不会表达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给于更多的帮助,正是由于交流困难,才引起我们对孩子“哭”这一行为的误解,所以在面对孩子这一情况的时候,还请我们那出“放大镜”的眼睛去观察我们的孩子。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权且称做“生理型哭”。有一种定义为“兴趣性哭”,顾名思义即孩子在探索世界遇到困难时候的一种无助行为表现。孩子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摸摸,什么都想去看看,什么都想去碰碰。。。。。。而我们大人是知道那些是可以碰的,那些是不可以碰的,但孩子不知道,于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老埋怨孩子,说孩子不董事,其实孩子就是“不董事”,家长也知道为什么还埋怨孩子呢?为什么不用一种可以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呢?很多时候在幼儿期的孩子是可以听懂大人话的。如:孩子老想摸墙上的电线插孔,而我们知道那是不能摸的,但你这样才能做好着件事呢?是简单告诉孩子不要去摸,还是编个故事让孩子不再去摸呢?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安全型”,是孩子在安全方面的表现,由于孩子小接触的人比较少,对新的面孔,新的环境有抵触心里,但是正常的行为表现。如:有一同事对我说,每次送孩子回自己的房间,做的时候一关门,就会听到孩子的哭,老让人苦恼。与是我问他,关么温暖的时候会什么?他说关等啊!我说你再送孩子回自己房间的时候不关灯,你看会这样?后来得知孩子是怕黑而哭。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外面走走,到邻居家等,来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有什么影响呢?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去及时地关心孩子这一问题,忽视这一情况。或许就是这样的问题影响了孩子一生的成长。孩子习惯了“哭”这样的表达,对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会形成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表达,不能叫好地与别人沟通,社交能力欠缺。于是一些家长对我说,孩子大了自然就不会再这样了,可您是否想过,孩子不在用“哭”来表达,那他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一些孩子脾气大的不可思议,一生气就砸东西,离家出走;一些孩子很少与人交往,性格孤独内向,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在他门自己认识到,“哭”已经不是他们那时的表达方式,又不能表达,无法交流时,所谓的问题孩子就不再奇怪了,(在此我想说,我们不应给家长过大的心里压力,真正得自闭症的孩子没有几个,一般说来,在幼儿的时候我们称孩子的异常反应为:行为问题;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性格缺陷;在岁后那些行为不正常的孩子我们经过测试后,才谨慎的称:自闭症),但是这样的孩子很少。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但孩子的“语言”却不会社会所接纳,因此——搭建一座由“语言”通向语言的桥梁就显的尤为重要。

不理睬也是一种方法


开学有一个月了,今年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和生活开始步入正规。

但是每个班总会有几个特殊的小朋友不能很快融入集体中,有的性格、脾气特殊,有的在饮食上有比较严重的问题。

因为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个性也不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调皮大胆。

卓箐小朋友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

现在刚来的小朋友都能跟老师走队、还会唱歌做游戏了,他在旁边就是默不作声,一动也不动。

赞美批评都无济于事,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没有效果。

说急了,他就大哭了,真的没有办法了。

我想就任由他去吧,免得逼急了,再不来上幼儿园了。

于是在每次活动时,我就不再去强调他了,但是时不时的会多注意一下。

过了几天,在一次做早操时,当我的眼光扫过圆圆时,发现他居然也在跟着做操了。

我真是高兴极了,一个困扰了我多时的问题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

事后,当我认真的思考这件事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对待不同个性的孩子不能用相同的教育方法,像卓箐这种腼腆害羞的孩子,不要太去关注他。

因为这种性格的孩子不希望成为大家的焦点。

所以,有的时候“不理睬”也是一种办法。

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这是我的点滴见解。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


班里有个孩子叫李昊阳,帅帅的小男孩,说话东北口音,我们都很喜欢他,特别是他说话的时候,眉飞色舞的,特招人喜欢。

可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上课不爱张嘴巴,学了知识在幼儿园从来不展示给大家,学唱歌啊,学儿歌啊,他都是小眼睛看着你,或者不看你,就是不张嘴巴,可是通过论坛他妈妈发的视频回家唱歌真有范儿啊,而且有一次,学了一首新儿歌,我请小朋友起来背,小朋友不是很熟练,他一句一句完整的提醒了别人,我狠狠的表扬了他。

可是让他来背一背又不干了。

多说一句话,他就会哭着说:“我不想背。

”我也不勉强他。

上课看着他,学什么都不张小嘴巴,真别扭,可是他什么都学的会,在心里偷着学呢!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吧。

但是还是得想办法让他敢于把自己学到的展示一下。

暂时还不知道他是不想展示还是不敢于?

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个性?但是我相信,昊阳宝贝总有一天会开心的大方的展示自己的本领的。

教育是一种灵活愉快的活动


卫滨聪明伶俐,活泼好斗,这不,一大早就有几个小朋友来告状:“老师,卫滨动手打人。”“老师,卫滨撕破了我的本子。”我有点生气地把他叫到我跟前,想厉声训他一顿,可看到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睛,心又软了,我灵机一动说:“卫滨,老师喜欢你!”他听了开心极了,高举双手大声欢呼起来:“老师,喜欢我!老师,喜欢我!”,“对呀!老师喜欢卫滨的聪明,也喜欢卫滨的活泼、团结、文明、懂礼貌。”卫滨听了我夸奖他,高兴的小嘴都合不上了。

这天上课他很认真,也爱动脑筋,其他小朋友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都知道,但是他的脾气还是有点倔强。

一次,大家正在做操卫滨做着做着就在地上打起滚来,我赶紧说:“老师喜欢做操的卫滨,现在让你来领操好吗?”这一招真灵,他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站在前面领着做操,动作虽不规范,但做得非常认真。

接连许多天,我发现卫滨与别人打闹的次数减少了,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卫滨”谈话活动,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他进步了,有的说他不打架了,有的说他变的爱劳动了……看着卫滨一天天进步,我十分欣喜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教育并不是一件呆板、严肃的事情,而是一种灵活,愉快的活动,它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抓住契机,为孩子创造一个宽容、理解和关爱的良好环境,把行为习惯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去,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的成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许诺是一种激发人鼓励的方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