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招沟通“必杀技”,隔代育儿没问题

03-05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招沟通“必杀技”,隔代育儿没问题”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一个人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自己的生活质量也常常因沟通而受到影响。在隔代育儿的大家庭里,沟通就更是格外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还可以让一个家更和谐、更美满。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很多妈妈为此深感烦恼。别急,我们奉上10招儿经过实践证明的、颇有成效的“兵法”。

1、私聊

当我们和老人产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准“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与爷爷、奶奶沟通,那就请爸爸出马;如果是与姥姥、姥爷沟通,就请妈妈出马。而且,不要把问题搬上台面,一定要找没人的场合私聊。这样,即使老人意识到确实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诚以对。此外,在沟通之初,年轻父母要尽量先表达对老人的感谢和关爱,再慢慢切入正题。

【兵法运用】洋洋1岁多了,正是一刻也闲不住的时候。奶奶怕孙子在屋子里跑会磕到,就不许孩子到处跑,只允许孩子坐着玩。这样的过度保护当然对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阵,他先是肯定老人为此事没少费心,特别辛苦,然后说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不好的弊端,并和母亲一起找到了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比如给家具的棱角装上安全角,把家重新收拾了一遍,排除安全隐患等等。

2、说事实

当发现老人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要顾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从侧面提醒,说话只说事实,而不带批评或任何让老人马上改变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还让矛盾更加恶化。

【兵法运用】关于给孩子穿多穿少这件事,溪溪妈和公婆常有矛盾。妈妈说不要给孩子穿太多,可老人总怕孩子冷,怎么着也说不通。后来溪溪妈换了种方式,只要她觉得孩子穿得多了,就会摸摸孩子身上和后背上的汗,然后也让婆婆来摸摸,问她要不要给孩子换衣服。但是除此之外,她就什么也不说了。过了一阵,她发现婆婆也开始在早晚给孩子穿得多一些,而中午就给换成薄的。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见效了。 3、找对理由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坚信这一点,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据,老人一定也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兵法运用】天天妈妈发现,婆婆把自己给孩子买的很多贵一些的玩具都藏了起来,只让她玩小时的那些不值钱的旧玩具。奶奶的理由是,想等小家伙会好好玩了再给她玩,现在她的手不稳,一不留神就把玩具摔坏了,而且有时候还故意摔打或拆卸它们。面对老人如此的“好心”,妈妈哭笑不得,于是她这样引导婆婆:“我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是专门针对她现在这个年龄段的,有时候即使她摔打或拆卸玩具也没什么不好,既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促进智力发育。如果现在不让她玩,她会比别的小朋友在智力开发上落后很多。”奶奶当然不希望孙女比别人差,于是赶紧把玩具都找了出来。

4、把握时机

教育孩子讲契机,说服老人也要讲时机。如果对方此时心情愉悦,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建议和意见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气氛、场合不对,说服则易遭遇“反击”,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不欢而散。

【兵法运用】依依3岁了,有些胆小,平时见了邻居、亲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爷爷觉得孩子没礼貌,为这事说过孩子好几次。而妈妈觉得小孩子不能“贴标签”,应该及时鼓励和正向强化。

有一次,爷爷的一位老朋友来家里做客,两人多年不见,相聊甚欢。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现场气氛后,主动走过去问了声“爷爷好”,还给客人递上了水果,爷爷觉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后,依依妈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沟通了一番,希望他以后不要强迫孩子,给孩子一个熟悉陌生环境的时间后再和人打招呼,效果会更好。爷爷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5、曲线救国

和老人在养育中发生重大分歧时,万不可针锋相对,否则问题解决不了,大家的关系还会恶化。试试这招——曲线救国,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

【兵法运用】

● 请亲友帮忙 古语讲“三人成虎”,因此,当老人对某个科学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时,不妨发动亲朋好友联合向他“灌输”。当然,这不是声讨,可以请亲友(最好是老人平时就比较认可的人)在和老人闲聊的时候,比较含蓄地说出此意。

● 请老师帮忙 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得到老师的喜爱?所以,当老师就孩子问题提出请家长配合时,老人一般都会很用心。那就不妨拜托老师在老人接送孩子时,和他沟通教育中的问题。

● 请专家帮忙 当下媒体中专家讲育儿知识和方法的节目很多,可请老人一起看。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节目内容正好跟自家的矛盾相同,也不妨让老人自己看,给他反思的空间。这也是一种不“揭短”的做法,给老人留足面子。凡事给对方台阶,大事才能化小。 6、老幼兼顾

年轻父母想说服老人时,往往站在对孩子好的角度去说,比如:“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这样的说法容易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难道我是故意对孩子不好吗?因此,在和老人讨论养育问题时,不妨老幼兼顾,既为孩子考虑,又为老人着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问题,也许事情更容易解决。如果遇到强势的老人,你可能无法说服他,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那么就不妨以柔克刚,让老人体会到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兵法运用】彤彤2岁多了,每次吃饭还都是奶奶追着喂,这让妈妈十分烦恼。有一次,奶奶在追喂中不小心磕了自己的脚。彤彤妈知道后跟婆婆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妈,您年纪大了,这样满屋子追着彤彤跑是很累的,万一磕着碰着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而且,您每次喂完她自己也吃不好饭,时间长了胃该坏了。咱们还是锻炼孩子自己吃吧?!”彤彤妈的话让婆婆听了很受用,她开始和儿媳妇一起琢磨起了让孩子对吃饭感兴趣的点子。

7、转移引导对象

有很多事,矛盾的焦点并不在老人身上,也许只是导火索由老人引发。那么就要冷静一下,掐断导火索,回过头去找真正的矛盾焦点。

【兵法运用】

● 爸爸版 欢欢爸是个超级球迷,这个周日上午又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欢欢跑来找爸爸玩,爸爸心不在焉,没看好孩子,欢欢一下子碰到了桌子上。两个母亲闻讯赶来,婆婆见此情景,反而说教起了媳妇:“你就不应该让他看着。”欢欢妈甚是委屈,但是她什么也没跟婆婆争执,而是决定转战“地下”,私下和老公沟通,让他知道当爸爸的责任。

● 孩子版 乐乐要喝水,奶奶赶紧给倒上,并叮嘱她:“现在还烫,你别碰,一会儿奶奶喂你。”妈妈不愿意孩子这么被溺爱,四体不勤。于是她绕过婆婆这样引导孩子:“宝宝,杯子在桌子上,热水要凉一会儿才能喝,你可以用手指轻轻地碰杯子外面试试烫不烫,过一会儿再尝一小口。正好,妈妈也口渴了,我也倒了一杯,一会儿咱俩一起试。”

8、常谈心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因某种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应该相互体谅和关怀。平时多与老人交流,不要总说孩子的事,多多沟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双方有矛盾时相互理解和宽容。

【兵法运用】小美妈妈每天回家,都要和婆婆一起聊会儿天,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报纸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小区邻居的家庭琐事。其实小美妈妈是个电脑工程师,对这些话题并没有多大兴趣,但她会认真倾听婆婆的讲述,还要夸张地回应。因此,小美妈妈和婆婆的关系特别融洽。这虽然表面上看似与育儿无关,但若与婆媳聊得来,很多育儿问题也就容易说通了。 9、善意的谎言

很多矛盾,有时候只需一个玩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对于物质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节俭过来的,当看到为孩子花费过高时,会觉得不值。此时不妨来个善意的谎言,使其安心。比如,给孩子用稍贵些但是品质高的用品时,不妨跟老人把价格说得便宜一些,或者尽量说是打折、特价、单位发的、朋友送的等等。

【兵法运用】小雨爸妈平时都特别忙,只有周末花“重金”带孩子去上上亲子课,好让亲子时间的含金量更高一些。但同去的姥姥打听到了亲子课的收费标准之后,就唠叨不断。小雨爸爸意识到了这点后,一是有意识地让老人看到孩子上亲子课后的进步,同时告诉她,这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开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他们些钱。姥姥也就不再那么计较了。

10、冷处理

对于老人在育儿上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说教,有时候不必争个面红耳赤,冷处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轻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老人的指责、不满权当没听见就好了。不过,适当的时候,撒撒娇,表示自己很无奈什么的,老人的气也就消了。

【兵法运用】佳佳2岁,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奶奶看孩子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很是头疼,总是指责妈妈惯孩子,什么也不管。而佳佳妈妈其实早有应对,她已经把重要的抽屉都上了安全锁,佳佳能拉开的抽屉里面的不是纱巾、衣服,就是一些对孩子没有伤害、又好收拾的物品。妈妈觉得这会儿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想探索的时候,不必强行管制孩子。但对于婆婆的抱怨,她既不生气也不回嘴。婆婆唠叨一通,也就作罢了。

在养育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当老人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而这种做法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年轻父母则不妨做点让步;如果是原则性问题,那么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也要讲求沟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让人。老人帮我们带孩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应该尽量让他们感到宽心、肯定和安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儿童问题


开学已有一段时间,大多数的幼儿已经适应中班的生活,不管是新生还是老生大家开始慢慢的变成了好朋友。可是这学期我们班里出现的一名比较特殊的孩子,每天都是独来独往,老师和小朋友和他说话他只是呆呆的看着你,只有每次吃东西的时候他才会走到老师的旁边:“哎哎哎……”然后指着吃的东西告诉着我他要吃。而且最头疼的就是他每天都会闯祸,有一天甚至把一个小朋友的脸抓破了……

为此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希望他能尽快融入到班级生活,我尝试着和他多说说话,可是他那一口方言让我实在是无能为力,大半部分是没有听懂的。于是我只能揣摩着他说的意思来和他交流。

对于他这样的情况我开始尝试着和他爸爸交流

,可是一问也是三不知。爸爸说辉辉一直在老家里面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只是最近暑假才接到自己身边来的,对于自己的孩子这位爸爸也说对他很不了解(很多次问爸爸辉辉的情况他都说不清楚,甚至连儿子有没有打预防针都不清楚,过来问老师怎么办),最近爸爸又忙着新店开张一点都顾不上他,妈妈又在照顾着刚出生的小妹妹,所以对他的关注很少。

于是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他属于那种留守儿童,并且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纪受到正常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容易出现偏差。作为他的老师我想我应该同情他的不幸,也应给他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同时应该积极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更好更快的融入集体生活,并且能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让他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关注幼儿的同时我也应更多的与家长联系,希望通过家园配合,让这个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与爷爷奶奶起冲突?巧解隔代育儿6个小问题


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毕竟生活观念、养育观念都有差距。不过,这些问题并不致命,而且,还有很多办法可以巧治呢!

问题一:冲奶粉的水总是太热

老人的理由:温水冲不开奶粉,而且孩子胃弱,应该喝热奶。

处方一:自己在家自己冲,不用老人动手。孩子喝惯了温奶,以后再喝热奶会不适应,老人也只能用温水冲给孩子喝了。

处方二:告诉老人冲奶粉的“绝招”:先放一半温水,放入奶粉,盖好奶瓶使劲摇匀。再倒入另一半水,就不怕奶粉化不开了。

偏方:一边向老人抱怨这奶粉太贵,一桶要好几百块钱;一边再解释是因为现在的配方奶粉里添加了很多营养成分,能使宝宝聪明。而这些营养成分最怕热水,水一热就全被破坏了,好几百块钱也就全浪费了。老人一般都心疼钱,又都希望孩子聪明,估计以后就不敢再用热水冲了。

问题二:辅食总是做得太咸

老人的理由:孩子要开味觉,而且吃咸的也有劲。

处方一:老人吃盐多了对心脏、肾脏都不好。先把这个观念普及给老人,不要直接就说给孩子做辅食的事,只说希望他们少吃咸的。等他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再跟进一步:孩子这么小就吃这么咸,估计没长大就得高血压、心脏病、肾病……

处方二:带宝宝去体检的时候带上老人,主动问医生关于辅食如何做、要不要咸一点等问题。医生说的“宝宝不能吃咸”的话就会成为“圣旨”,比你劝老人一百遍都有用。

偏方:宝宝娇嫩的皮肤难免会起一些疹子、痘痘。如果你带宝宝去看病,即使不是因为吃得咸的原因,回来也要“传达”医生的话:“要是再吃咸的,脸上的痘痘会越来越多,还治不好,会变得很难看。”谁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孙女白白净净的呢?

问题三:不太讲卫生,孩子、大人衣服一起洗

老人的理由:过水为净。

处方一:虽说老人帮着看孩子,但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而且,这样还能落个“勤快”的好名声。

处方二:买个儿童专用洗衣机,只需把宝宝衣服上有污渍的地方揉搓一下,然后统统放入小洗衣机里,再用婴儿专用肥皂粉漂洗几遍就可以了。

偏方:跟老公演个对手戏,或者找一次老公没把宝宝衣服漂洗干净的时候,跟老公把后果描述一遍,从孩子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讲到细菌感染……当然,老人应该能听见你们的“辩论”。

问题四:给宝宝买品牌洗发水、擦脸油就是乱花钱

老人的理由:便宜的一样用。

处方一:告诉老人:“便宜的我也买过。可是给宝宝用过后他老是抓头、抓身上,都快要抓烂了。再说,一年顶多也就用一两瓶,如果把身上抓出毛病去看病就更贵了。”

处方二:可以找那些又便宜又好用的,比如郁美净就非常不错,很多妈妈推荐。

偏方:不让老人知道价钱,或者告诉他是单位发的、朋友送的。

问题五:总是给孩子多穿衣服

老人的理由:穿得少容易冻着。

处方一:全家一起出去玩或者运动的时候,找一个老人觉得热要脱衣服的机会:“我怎么没觉得热呢?哦,是因为您活动了。估计宝宝好动,所以肯定总觉得比咱们热。”老人有切身感受的时候说服工作更容易。

处方二:根据天气情况自己准备好第二天要给宝宝穿的衣服。

偏方:告诉老人孩子穿得多就不爱说话,不爱运动就会发育缓慢,行动迟缓,就会比别的孩子笨。以后上幼儿园受委屈,再大点儿体育不达标就上不了重点学校……

问题六:把好的玩具藏起来,只给他玩些破玩具

老人的理由:那些好的玩具等他不糟蹋了再玩。

处方一:现在孩子的玩具非常多,选择那些摔不坏、撕不烂,对宝宝又没有安全隐患的玩具,老人就大可不必担心宝宝糟蹋玩具了。还有,要及时把那些坏掉的玩具修好或扔掉,这样可以避免老人给孩子玩,也避免了安全隐患。

处方二:告诉老人,给宝宝买的玩具都是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专门针对开发这个年龄段智力的玩具。如果现在不玩,会比别的小朋友智力开发上落后。老人一定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宝宝智力差。

偏方:经常强调:现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了,我们只能生一个!玩具已经买了,如果现在不给宝宝玩,他大了又不会再玩,那不是更浪费?!

在育儿问题上,和老人没必要板着脸讲大道理,也没有必要争执。一个玩笑,一个合适的说话机会,一个善意的谎言都可以轻松解决很多矛盾。育儿生活也正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组成的,只要你心态轻松,尽力而为,这些小问题不会影响你们三代人和谐、美满、幸福的生活。

育儿心得:4招教父母正确处理“孩子被欺负”问题


育儿心得:4招教父母正确处理“孩子被欺负”问题

父母最常问孩子的一句话就是“有没有被欺负”,如果孩子被欺负了,有些家长就会不理智的帮孩子出头。其实孩子开始上学了,与同学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家里是唯我独尊的宝贝,但在学校里总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当双方的力量不对等时,处在劣势一方的孩子就免不了要受欺负了,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如果孩子在学校经常受欺负,其实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孩子对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没有把握好。第二,遇到问题喜欢退缩,不能积极面对,不懂得寻求外援力量。第三,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明确是非。第四,孩子胆子比较小,害怕遭到报复;被人欺负时,不敢反抗。针对以上原因,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孩子常被人欺负的问题。

1.要找到孩子被欺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看看是那个欺负人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谁都欺负呢,还是只欺负咱们的孩子。如果是前者,那问题肯定在他人。如果我们能想办法帮助他改正恶习,不但解脱了自己孩子还拯救了别人。如果是后者,那我们当然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孩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引起了别人的误会,解释清楚,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2.告诉孩子不要一味地逃避,引导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很多孩子一被同学欺负不是找家长诉苦,就是退学不上了,从来不仔细思考对方为什么要欺负自己、原因在哪里、怎么能跟他搞好关系等问题。

3.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只是简单地帮助孩子处理问题,而是要指导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总是出面的话,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熟。而且很多孩子跟父母说起学校的事情时,只是希望有人能倾听和理解,其实他们并不期望父母亲自出面去解决问题。

4.教孩子学会宽容。很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自私,只顾自己、不懂得替大人考虑,可是当我们仔细回想起来,我们可能错过了很多最佳的教育时机。明明可以培养孩子宽容、乐于助人,从正面考虑和解决问题等优点,家长却只顾自己的孩子,生怕影响和耽误自己孩子一点时间。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方式也会变得跟家长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私其实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一个积极乐观、宽容豁达的家长,不仅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树立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育儿心得:隔代教育交流


育儿心得:隔代教育交流

现在小朋友们父母高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让我们祖辈承担起了更多对隔代教养的职责。其实,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我们很爱孩子,很疼孩子,但在实际带孩子过程中总会有很多地方与孩子父母的理念、想法、做法产生分歧,我们家美美现在5岁了,这一路走来我和她外公也是边带边学边总结。

一、多学习。老一辈尽可能多地借助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现在育儿不比以前“小人碗边大”吃饱穿暖就好,用我女儿的一句话叫“科学育儿”,对饮食、穿着、教育方式的理念都和以前不同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育儿技巧。

二、多沟通。和子女之间尽可能多地相互沟通、鼓励,年青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教高,理念先进,但缺乏经验,往往仅凭书上的某些论断来处事。而我们年纪大的祖辈们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更为淡定。平时,我们和子女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多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弥补,找到最合适的契合点,达成共识。

三、戒娇纵。之前我们对孩子也过于溺爱,想想我们那年代条件不允许,现在条件好了能满足的都满足,后来发现孩子其实不太会懂得珍惜,占有欲很强,很任性不听话。后来,我和她妈妈商量该怎么对付这么个骄纵、不听话的孩子,我们总结出就是不要对他太好,特别是无理取闹时一定要制止。我们坚持做到立定原则,她要哭就任凭她哭,不可因为要求得一时安宁或者心疼哭闹就放松原则,孩子很聪明的,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四、会挫败。我们平时和孩子玩游戏或做事情时候,总是表扬居多,或者让孩子永远当胜利者,第一名,其实这无意当中挡掉孩子可能会受到的挫折。虽然暂时的失败会让孩子感到沮丧,甚至嚎啕大哭,但我们祖辈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失败为成功之母”人在逆境中的学到的东西往往比顺境时多,如果我们挡掉了孩子的挫败,其实是剥夺他重要的学习机会。从小在太过顺利的环境中成长、抗压性低,到了成年时,孩子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与成本去学习面对挫折与沮丧。

五、学独立。我们让孩子独立看书、独立拼图、独立与陌生人沟通,平时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从小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孩子经常会和我们商量“她认为怎样。。。?”

以上是我和她外公总结的几点经验,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带孩子,继续总结。

隔代教育中父母要注意的问题


据调查,中国有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祖父母、外祖父母长大的。隔代教育,确实减轻了年轻父母身上的负担,弥补了他们育儿经验的不足。老人带孩子,父母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工作,这对年轻父母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但老人带孩子,也可能出现种种弊端。请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身边故事1 刘伟特别淘气,在爷爷面前更是如此。晚饭的时候,刘伟爸拿起碗到厨房盛饭,走过刘伟身边时, 刘伟瞅准时机,一伸腿,把爸爸绊倒在地,爸爸手里的饭碗也飞了出去。刘伟爸火了,追着要打刘伟,刘伟转身溜进了爷爷房间。刘伟爸忍着疼追进房间,一抬头,自己的爸爸横在面前,挡住了去路:“干什么?不许打孩子!”老爷子板着脸。刘伟爸无奈地说:“爸,他伸腿绊我!这孩子学坏了,我必须揍他一顿。”老爷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这都躲不开,笨不笨?好了!吃你的饭去。”刘伟在爷爷背后偷笑。 警钟:不少隔辈人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我们不提倡打孩子,但是适度的批评和约束不可少,然而在老人的干涉下,父母往往难以管束孩子。受到过分宽容和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因此养成顽劣、冷漠的性格,缺乏爱心,不懂体贴,任意胡为,不守规则。

身边故事2

小增的爸妈都是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小增出生后,两人由于工作忙,无暇照顾小增,就把小增送回了老家。小增的爷爷对孙子倍加呵护,常常带他到树林里的小河边玩。小增手里拿着根小棍,攉拢水,玩玩泥,爷爷坐在一旁看着,心满意足。回家时,爷爷会把小增背在背上,一路摇回去。小增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是在老家上的。小增的爷爷陪伴了小增12年,在小增上初中前去世了。于是小增的爸妈把小增接回到身边,结果发现儿子和自己的心理距离很远——和爸妈不亲,冷漠,不主动和爸妈沟通。

警钟:孩子的心完全系在隔辈人身上,本应该建立在父母身上的深厚感情就淡漠了,因为隔辈人无意间夺走了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其实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正常的孩子2岁前没有归属感,2岁后才有,并且越来越强烈,谁与孩子最亲近,孩子的归属感就会落在谁的身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可能多和孩子接触,把孩子扔给隔辈人,最后可能还会把麻烦留给自己。

身边故事3

蒙蒙是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他做事磨蹭,动作缓慢。初入学时,老师一说话他就紧皱眉头,一副听不明白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说的什么呀?急死我啦!”并不时把小拳头攥得紧紧地。上课写作业慢,做课间操也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体育老师反映“他就连齐步走都比别人慢半拍。”在家里,他的爸爸妈妈也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警钟:蒙蒙的缺点就是隔辈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所致。蒙蒙的爷爷就这一个孙子,姥姥家也只有这么一个外孙,可以说他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传统的观念使蒙蒙的长辈对他格外疼爱,倍加呵护,事事代劳,使他得不到任何锻炼机会。而且,老人的身体在一天天衰老,动作、思维越来越慢,孩子与老人相处久了,活动节奏也跟着变得缓慢。 有些老人怕孩子出问题,磕了、摔了不能向儿女交待,为了不出意外,严格控制孩子的行动,不让孩子跑、跳,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延缓了孩子的发育,甚至阻碍了孩子的认知。

身边故事4

小玉也是在隔辈人照料下长大的孩子。一天,午餐时间到,老师对全班同学说:“请同学们把课桌上的东西都收起来,准备吃饭。”同学们都收拾起来,唯独小玉一动不动。老师把小玉叫到身边,问她:“刚才老师说的话你听见了吗?” 小玉回答:“听见了。”老师接着问:“那你为什么不按要求做呢?”“这不是对我说的。” 小玉从心里拒绝听老师的话。

老师只好重新对她提出要求:“那现在老师要你和同学一样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好吗?”小玉低下头,嘴里挤出几个字:“不好,太麻烦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是规定,你知道吗?”“不知道。”

老师试图用事例说明“服从要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她把小玉抱到怀里,耐心地说:“假如我们俩一起开汽车出去玩,走到十字路口,遇到了红灯该怎么办?”“停车呀。” “如果我们不想停车,就想把车开过去行吗?”小玉眨了下眼睛,说:“那你就开过去吧!”看着小玉天真无邪的脸,老师哭笑不得。

警钟:隔辈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以孩子为中心,很多孩子因此养成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没有规则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简单思维模式。小玉的思维就是自我为中心的典例,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叫这样的孩子“纯天然”。然而,孩子过分自我为中心,同学也不欢迎这样的伙伴,会排斥他,时间长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

特别提醒: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努力减少老人带孩子的副作用,关键做好下面几点:

◎亲近孩子,多创造父母单独带孩子的环境,遇到过分保护孩子的老人,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背着孩子提醒老人,请求老人配合;选老人不在的时候教育孩子,用算后账的形式教育孩子。[!--empirenews.page--]

◎老年人运动不便,父母要多带孩子外出锻炼,防止孩子动作协调不足等问题。

◎孩子将来进入幼儿园、小学,思维要和其他孩子同步,因此要注意经常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减少孩子将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

育儿方式:全职妈妈or隔代教育


若说妈妈教养与外婆教养出来的孩子有多少区别,还真不明显,也许是母女之间好沟通。因为外婆们常说:我女儿说了,味精对孩子身体不好;我女儿说了,让孩子自己吃饭。又或者:我女儿说了,让孩子每天洗澡……不胜枚举。女儿的教养观念,母亲貌似能良好地贯彻执行。但细细观察下来,又似乎有那么点细微的差别。

性格差异

全职妈妈身边的孩子,性格或恬淡或活泼,但都比较随和、稳定,不会乱发脾气,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偶有情绪,在妈妈的安抚下能很快平静下来。

相比较之下,外婆羽翼下的宝宝,或娇气、或暴躁,情绪不稳定,稍有不如意就会哭泣或尖叫,更有甚者还有暴力倾向,这时候,外婆往往自己也很沮丧,不能很好地安抚宝宝。上课时坐不住,时不时就要绕着教室跑,或者去打扰其他小朋友。当妈妈客串带孩子上过亲子班后,外婆再带,孩子更会有情绪上的不适,反弹会更大。

生活习惯

全职妈妈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起居时间,饮食有序。自理能力也很强,很小就开始学着打理自己,还能帮妈妈做事情。而外婆总要娇惯些,由着孩子的性子,爱给宝宝吃零食。凡事包办,吃饭的时候,别的宝宝都好好坐在位子上自己吃,他们却坐在外婆的怀里,一口口被喂着吃。

生理发育

这点,让我们有些诧异。大多由外婆带大的孩子,更容易尿裤子。据宝宝的妈妈说,他们家外婆从小就给宝宝把尿,频繁到20分钟1次。夜里很早就开始甩开尿不湿,给宝宝定时把尿。也许这些都是造成孩子尿频的原因。

鼓励方式

当宝宝完成一项活动时,妈妈会说:宝宝,你看,只要努力了就能完成,加油!或者,宝宝,真是能干的小伙子,能自己穿鞋了——是非常具体的。

而外婆,不管宝宝有没有完成任务,对活动有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做什么,只是坐在那儿,她们也会表扬宝宝:你好棒——后果是,宝宝没有表扬就不吃饭,没有表扬不动手做作业,没有表扬不肯上课。

为什么全职妈妈与外婆带出的宝宝会有些许的不同呢?兴许是宝宝在妈妈身边自然而然产生的自信、忍耐力与安全感;又或者,外婆带的孩子,白天接受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及规矩,晚上父母回来,又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变化在宝宝幼小的心理上会兴起波澜,反映出来的就是性格上的不稳定。

也有说我们宝贝外婆或祖母带,脾气也好着呢!是的,世事无绝对,并不是每一个祖辈都溺爱孙儿,就像也不是每一个妈妈或者爸爸都有科学育儿观一样!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十招


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十招

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只是学习ABCD,而是意志品质、性格及专注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家长的行为习惯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意志品质也很关键,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一种习得过程,倘若家长总是因为小事而随便调整计划,那孩子怎么能从中学会专注和坚持呢?

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只是学习ABCD,而是意志品质、性格及专注力的培养。要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家长的行为习惯和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意志品质也很关键,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一种习得过程,倘若家长总是因为小事而随便调整计划,那孩子怎么能从中学会专注和坚持呢?

不得不说的额外话题是,无论是在电视前长大的孩子,还是在电视旁度过大部分闲暇时间的成年人,都应该审视、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给自己、给孩子留出一点安静的时间去沉思、去冥想、去安静地读一本书、去享受亲情的温暖与宁静,而不要让纷乱的电视图像牵着我们的鼻子,使我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思考,失去了享受宁静、孤独的乐趣,而最终导致失去了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的能力。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1。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改定时为定量。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加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2。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呢。

3。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4。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

5。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有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文具要简洁。孩子们都喜欢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功能多样的铅笔盒,功能则应该越简单越好,铅笔和橡皮也要造型简单,功能单一,避免孩子把它们当作玩具来玩;孩子的书房也要收拾得简洁明快,幼年的玩具要收起来,不要放在显眼的地方;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父母也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为孩子创设安静、整洁的环境。

6。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和书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的玩具和书籍,可是孩子往往是这本书翻两页,那本书翻两页,玩具也是,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太多的书籍和玩具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涣散。

7。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的有效集中。所以,哪怕当孩子玩儿玩具的时候,也要关掉电视机;做作业的时候,不要放音乐。

8。跟孩子一起玩儿“自我约束力”的游戏,并把这样的方式贯彻进孩子的生活。你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9。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错误,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可以给予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10。采用盯点法可以随时训练的,在教室和家里,每天盯着某个点和物体看上几分钟就可以的,还可以采用舒尔特训练法。这个方法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普及、最简单的训练法。

育儿心得:沟通的艺术


育儿心得:沟通的艺术

家长工作一直是新教师的软肋,通过平日里对经验丰富教师的观察和请教,我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首先,家长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幼儿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差距。学习表现突出的,一般的和略微差一点的。有性格活泼内向的,也有孤僻的。孩子们年龄小,可塑性强,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协作下,通过孩子们自身的努力,有些习惯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掌握孩子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展开自己的工作。

根据不同孩子的表现,展开不同的沟通方法:针对活泼的,在学习上表现突出的幼儿,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很自然,这些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赞美会多一些。因而和家长沟通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一般的孩子,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鼓励孩子的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得到锻炼。在与家长交流中,可以给家长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让家长也从各个方面锻炼孩子,多赏识孩子,不要过多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使孩子产生自卑。比如,我们班的萱萱、瑞瑞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举手发言、和同伴交流,家长也很焦虑,每次和我们交流总是问,孩子是不是太内向,是不是在幼儿园表现不好,我们告诉家长孩子的优点:瑞瑞搭积木很有创意,萱萱今天敢挑战自己了,让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担心孩子不如别人,而是多发掘孩子的优点。

班里还会有几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些孩子的家长,老师所需要做的工作会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有时也可以变换方法,根据他们坐不住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热心,发挥其才能,让他去帮助别人去学习,当小老师,这样他们会集中精力去听课,时间一长,也会养成一些好习惯的。我们班的豪豪就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在与豪豪爸爸妈妈交流时,我们建议爸爸妈妈在家也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环境,给孩子提一定的要求,不要放任不管,根据孩子坐不住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去参加一些适合孩子的特色教育,后来,爸爸妈妈给豪豪报了围棋班,豪豪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既开发了智力,又改善了坐不住的“毛病”,看到孩子的进步,爸爸妈妈也觉得很欣慰。

总之想做好家长工作,首先是用爱心照顾好孩子,不论孩子之间有何差别,都要一视同仁,善待每个孩子,做好保育工作,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自身业务知识的强化,只有把孩子关照好了,自然有话题和家长去沟通,从而得到家长的认同!

亲子关系问题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按父母的想法来,父母往往就开始用情绪控制孩子,呵斥、哄骗、利诱、威逼,还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日前,在新蕊计划2017北京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巡回讲座上,儿童教育专家张娟建议家长要在孩子10岁之前学会接纳孩子,才能建立起有效的亲子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双向互动

“沟通的技巧、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跟孩子有真实的、内在的联结。”张娟说。

张娟举例说,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心中充满了喜悦、幸福、兴奋,是男孩女孩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四肢健全、没有毛病就心满意足了。那一刻父母对孩子是全然的接纳、全然的爱,发自内心地接纳他的每个部分,这就是联结。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用自己的行为标准、道德标准来纠正孩子,逐渐失去了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那份初心,开始有目标、有比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让自己有面子。张娟说,孩子3岁以后开始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越大越希望表达自己,就开始跟父母反抗,父母如果总是用“如果你不这样,妈妈就那样”的方法跟孩子讲道理,用“如果你好好的,妈妈就给你这个”的方法训练孩子,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爱。他感受到的是“如果我好,妈妈爸爸就爱我;如果我不好,他们不一定爱我”。

为什么家人之间看起来给出去的都是爱,但有时候彼此收到的却是伤害?张娟认为真正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能量流通,让孩子听到父母的想法,也让孩子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让人觉得窒息和压抑就不是爱。父母只顾唠叨指责,孩子就学会了沉默,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剥夺孩子认识世界、体验世界、见证自己内在力量的过程和经历。而这个过程和经历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才是有效的亲子沟通?张娟总结为:有情绪时先不沟通,避免情绪化导致无效沟通;在公众场合单独沟通,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关注;每次沟通结束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回馈,形成完整的沟通。

给孩子说“不”的权利

“很多妈妈一边指责孩子不干事,一边大包大揽把事情干了。等孩子好不容易出去干了一件事,妈妈又说孩子干得不够好。”张娟说有一次看到孩子们在义卖,摊位上的孩子多数戴着耳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旁边的妈妈则不停地说:“阿姨问价呢,你赶紧说,10块10块,你快招呼,这是你的摊位。”“你快当老板,你快卖呀。”“哎呀,你给的折扣太多了。”张娟建议父母反省一下,如果有担忧、恐惧和害怕的情绪,到底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父母的内心往往都期待能说服孩子。无论表现得和蔼还是坚定,都要让孩子听自己的。长此以往,孩子就慢慢变成了一个讨好的、愿意听爸爸妈妈话、让爸爸妈妈喜欢的孩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无法做自己了。

所有孩子本来都是有主见的,但是都会在妈妈的说服、讲道理中被瓦解掉。等孩子长到16岁时,妈妈突然失望地发现孩子没有自我、没有主见。

对此,张娟建议父母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能够坚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自己要什么或不要什么,就是内在的力量。允许孩子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是父母跟孩子联结的第一步。

张娟认为“允许”有很大的疗愈作用,允许孩子做自己,只要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孩子有权利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孩子叫嚣、生气的时候,妈妈可以蹲下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妈妈看到了,我就在这里,你可以试着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孩子知道在你这里表达情绪和感受是安全的,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家里被允许发脾气,被允许哭,被允许看着父母的眼睛说“我不想听你的,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值得恭喜,因为孩子可以表达自己,他内在的力量和心智的建构就开始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张娟说:“父母随时允许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并愿意协助他去走情绪的探索之路,培养的就是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健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一天父母死了,他也能够独立幸福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因为他是一个内在健康的人。”

安全地体验被拒绝

“孩子吵着要喝可乐、要买名牌鞋,怎么办?”讲座现场,听众问及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难题。张娟建议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家庭的规则,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有些事情被拒绝和爸爸妈妈是否爱他没有关系,“我爱你,但同时我也有权利拒绝你,拒绝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你。”这样孩子就收到一个重要的讯息:爸爸妈妈爱我,我会有被拒绝的可能。

对于很多家长咬着牙为孩子牺牲的做法,张娟认为父母不可能替孩子挡掉所有他要面对的事情,能做的就是孩子的心理建设,教孩子知道如何应对问题。爱孩子要有规则,允许孩子主张他的权利,也要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义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

一旦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表达自己、探讨问题,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家庭就成了孩子练习面对冲突、解决困难、面对外在挫折的场所。“只要父母愿意把成长的力量还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相信他,孩子就知道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和创伤,父母也是可以帮他抚平的。”张娟说。

跟10岁之前的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关系到孩子如何建立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如何建立跟其他个体的关系。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历练自己、体验自己,真正找到自己的核心动力。孩子借助这样的经验去面对世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更多的是一份坚定和勇敢。

“如果你想要一个内在和谐、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又能够跟你有良好互动关系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知道他、接纳他、了解他、相信他、祝福他,任何时候都不要丢掉跟孩子内在的联结。”

喜欢《十招沟通“必杀技”,隔代育儿没问题》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