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午12:30到下午3:00这段时间是我们老师最难熬的时间。50个孩子睡觉习惯各不相同,有的躺下就打呼噜,有的半个小时才能睡,有的1个小时后才睡着,还有特别是张云嘉不但自己不睡,弄得周围的小朋友都不能睡。左右挨着他睡得一会拽拽人家的衣服,一会拉一拉手。头顶头的拽头发,脚顶着头的就把小脚伸到小朋友的嘴巴上。老师一看他,他就装睡,一扭头他就四处找惹是非,整个一中午打不睡仗。我们三位对张云嘉感到很刺手,很头疼。
今天中午又轮到我值班,我像往常一样喊了三声口令,孩子们都闭上了眼睛。我顺便拿了一本杂志看了起来。“老师,你看张云嘉。”头顶着他脚的小朋友小声的说。我抬头一看,他的小脚伸在了头顶着他脚的小朋友的嘴巴上,正往回缩呢。气得我快步走到他床前,举手想打他几巴掌,但我马上又改变了主意。轻轻地拍着他的背学着用幼儿歌曲《两只老虎》的调唱了起来。“小宝贝呀,小宝贝呀,别胡闹,别胡闹,闭上你的眼睛,闭上你的嘴巴快睡觉,快睡觉……”一遍、两遍、三遍……咦,还真灵了,小淘气鬼睡着了。3点了该起床了,孩子们有的伸腰,有的翻滚,张云嘉也揉揉眼睛坐了起来。我问张云嘉:“今儿中午,睡得舒服吗?”,“老师,你拍着我的背,唱着歌谣,真像妈妈一样在身边。睡得真香啊!以后每天中午我都睡。”他笑眯眯地说。
事后,我在想:以前孩子不睡觉,就大声吼,敲桌子都不管用。通过这件事我才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对。所以,我们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对孩子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走进孩子的心灵,用博大的爱心关爱每一位孩子。教育才能成功!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走进孩子的心灵,展开心灵的翅膀”!
老师的爱不仅是情感上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责任感,孩子们更象一个五彩的世界,各自都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特点,所以每个孩子都需要用不同的钥匙来开启心灵之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爱来滋润孩子的心田。
肖秋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平时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我一直想打开她那扇心灵之门,走进她的世界。
有一天孩子们在画画,郭笃娜跑过来说:“老师,肖秋涵哭了,没有人碰她,不知道她为什么哭。
”我赶紧走过去说:“你怎么了?为什么哭了?”秋涵趴在桌子上一直哭,什么也不说。
我一看原来是裤子湿了,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了,不要哭好吗?”她看着我,眼睛充满了泪水点了点头。
我把他带到休息室,帮她换上了干净的裤子。
我问她:“肖秋涵,是不是刚才玩积木时忘了去厕所呀?”
“是的,刚才我在插建小房子,忘记去厕所了。
”肖秋涵红着脸对我说。
“以后可不要忘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老师会帮你保密的。
”“我以后不会忘了。
”肖秋涵笑着说。
我接着对她说:“秋涵,以后有什么事要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我们做朋友好吗?”肖秋涵看了看我,眼里充满了信任:“好的,老师像我妈妈一样,也是我的好朋友。
”我牵着肖秋涵的手说:“秋涵,我们一起去画画吧。
”肖秋涵开心地答应了。
从那时起,我每天引导她和小朋友们相处,让他打开心灵那扇门,迎接快乐的每一天。
慢慢地孩子们也走进了她的小世界,秋涵也变得活泼起来;每天听着她那稚嫩的童语,看着她那可爱的身影,我从心里为她感到高兴。
通过一点小事,就会让孩子对我们有了信任,有了安全感,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爱,孩子就会用他全部爱来回应;只要我们种下爱的种子,用爱来浇灌,就会在孩子们心中快速成长;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们也会用爱来回报我们,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锁,展开心灵的翅膀。
关于“走进孩子的心灵,展开心灵的翅膀”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真是老天作美,听说这几天要下雪,那天还真的下起了大雪,孩子们午觉醒来,顿时,外面的操场上与大型玩具上,都积起了厚厚的雪,一眼望去,一片茫茫。当我拉开窗帘的那一刻,孩子们一下子大叫起来,那高兴的劲儿一下子涌上心头,吃完点心后,看到另外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操场上玩起了打雪仗的游戏,我们班的孩子心里也痒痒的,把头都转向了操场的方向。突然,唐国攀蹦到我前面,调皮的说:“张老师,他们都在外面玩雪,我们可不可以也去外面玩啊?”我故意加了一句:“你们都想不想去玩雪啊?”大家都开心地说:“想。”孩子的每个声音顿时都盖住了我的声音,显得嘹亮而又大声。其实,那天我真的很想带他们出去玩,但由于自己身体不舒服,又加上外面真的很冷,还担心孩子们会感冒,所以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同时,也跟孩子们说了实情,看着,孩子们扫兴的样子,我也有点不忍心。只能说回到家在家人的允许下可以去玩。
由于第二天冰冻比较厉害,园里收到教育局文件统一放假一天。因此,第三天幼儿又照常上学,操场上依旧白雪茫茫还未融化。中午,太阳公公也出来了,我突然想到了那天跟孩子们说的话,我想:今天天气这么好,何不让他们释放一下呢?想到这里,我在班里预先说了注意事项,并说:“平时,你们有什么事情,你们都可以跟我商量,假如平时表现好,你们提出的问题,我都可以考虑。”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使劲地点了点头。孩子们来到了操场看,在我宣布可以去玩的一瞬间,孩子们像箭一般冲了出去,尽情地逗着,玩着,这一片操场一下子成了他们的小天地。
平时,多向孩子们聊聊,将使孩子们更信任你,对于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与走进孩子的心灵,多去关注、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班上有一位叫伟子的男孩子,他喜欢在地上爬来爬去,有时还把地上的一些东西放到嘴巴里,在孩子的眼里,都认为他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不听话的孩子。我为此绞尽脑汁,孩子还是老样子,不讲卫生。有一次,我看见他来幼儿园时,穿一件新衣服,干干净净的。今天我再次尝试教育他,我把他拉过来,坐在我腿上。“今天你的衣服好干净,穿着真帅气噢!”他高兴地说“我爸爸刚从宜昌给我买的。”“要小心,千万别把它弄脏了哦。”孩子笑眯眯地点着头。到晚上离园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衣服居然还是干干净净的。我给他竖上大拇指,“真乖,你的衣服保持的很干净,今天表现的真棒”。当时我挺高兴,我一句话居然让孩子改变了。我就纳闷了,我以前也批评教育过多次,都无济于事,今天一句鼓励的话语,居然孩子做的很好。第二天我和他妈妈交流了此事,她妈妈还说:“您说他衣服干净,穿着帅气,不要弄脏了。”同样是一件事情,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异样的教育效果。
我班上还有一个名叫浩浩的小男孩,顽皮,爱出风头,很让我揪心。在一次运动会结束后,全体幼儿集合站队,在给幼儿颁奖时。突然,一名幼儿嚎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周围的幼儿都有奖状,就他没有,他心里嫉妒,就给另一名幼儿把奖状撕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他还是有上进心,爱争强好胜。就在第二天游戏时,有一个小朋友摔倒了,他过去主动把她扶起来,我在班上夸他乐于助人,并号召其他的幼儿向他学习,还奖了他一块巧克力。听说他好几天都舍不得吃,一直放在衣兜里。从那以后,我得知这孩子爱面子、爱听表扬,要多夸夸他。其实,他爱出风头,顽皮,目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多关注他。我也深思过,这孩子现在听话,进步了,是老师对他的爱越来越多了,我要想办法多关心他,找机会爱他。
孩子你别看他小,他也有自己的思想,都想老师多关注他,多爱他。你和孩子距离越近,孩子越高兴,就会把你当成最要好的朋友,甚至给父母都不说的话,他都给老师讲。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倾听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时时处处就在自己身上。让爱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使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美丽。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心灵
常言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班主任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师爱,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愉快地理解教师的教诲,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孕育情感的氛围中取得进步,,体验收获,,体验快乐。
一、学生帮我反思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内心经常会受到学生的挑战,以前有失去自控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此刻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误会和代沟。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个性是对待个别行为偏差生,更是好用贯有的思维定势来决定和处理问题。发生在严骏同学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例子。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严骏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严骏:你平时学习不认真,上课说小话,此刻发展到打架。他还想争辩什么,我很武断地打断他说:“还要狡辩你总是班级的麻烦制造者,先到办公室再说”。之后,从与严骏的谈话中和其他同学处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那一位同学乱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严骏让他捡起,那位同学却说严骏多管闲事,并辱骂严骏,才有后面的冲突。我的心里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事确实不是严骏引起的,那位同学就应负主要职责,严骏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务必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那我怎样办呢我陷入了沉思,最后我决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严骏道歉,并且表扬了他
。同学们的掌声让我感动,他们帮我反思,促我进步。作为教师就应做一个有错就改的快乐思想者,从学生中感悟自己的得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心去发现他们个性是行为偏差学生的点滴进步,抓住有效的教育机会,教育他们不断进步。自己遇事也要冷静,真是应验了“急事缓办,缓事急办”这句话啊!
二、走进学生心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每个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个性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张磊同学成绩不错,就是性格太内心,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我几次都想主动找他解决问题,但一向都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一次,我们班的同学在食堂包馄饨聚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分组包,分组煮,分组吃。轮到张磊盛馄饨时,由于食堂地面湿滑,汤水洒出烫了手,结果气得他把馄饨全部倒掉扬长而去,学生告诉我后,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样会这样呢?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性格内向,而且偏激,容易出现更为严重的事故,再联想到媒体介绍的一些案例,感到有些害怕。我赶紧把他找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最后表态说:“我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的,遇事也会冷静的”。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样办呢?必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群众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
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在一次家长会上,他的母亲提到他的变化时,对我表示十分感谢。一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他的一张留条,上面写到:“谢谢您,我的老师!”看完后,我欣慰地笑了。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但班主任老师只要用“爱”这根针就能把它们串起。教育学生,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到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就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和喜悦。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妈妈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一、背景:
我和孩子们每天无论户外运动还是做操都要经过沙坑,每次经过这个地方都让我头疼。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都被沙坑吸引了,只见队伍没有了,孩子们东一个西一个,有的忍不住俯下身子去摸一摸。我就好象唱“独角戏”一样,拼命喊:“小火车开起来!一个跟着一个走。”直到远离沙坑,孩子们的心才平静下来。
二、实录:
今天我和孩子们去操场玩皮球,走到沙坑旁,他们又停下了脚步,忽然我看见明明抓起一把沙,高高举起……说是迟那时快,我立即冲过去把明明旁边的幼儿抱走。这是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与其让孩子们好奇与期待,不如满足让他们好好满足一下。我决定把今天的户外活动内容改成玩沙。
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工具,大小不一的罐子,当然也少不了安全教育,通过讲故事《眼睛进沙子了》,叮嘱他们不能扬沙。“宝宝,找一件你喜欢的工具去玩吧!”话音刚落,孩子迫不及待的去选工具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有的孩子用箩筐挖沙,开始挖不起来,尝试了几次以后他们改用大勺子,他们欢喜的跳了起来。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不由想到了陈鹤琴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三、分析: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可爱,有时还要接纳、宽容孩子的“想法”。我们平时会限制幼儿不许画黑板、不能碰老师桌上的东西等。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真正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爱.、以发现的目光去欣赏孩子。孩子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就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今天在游戏中幼儿有了充分的机会和沙“零距离”接触,这能让孩子了解沙的性质,但沙在游戏中的运用也引出了新的问题。我以前害怕有危险,不敢让幼儿玩沙,可孩子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不了解沙的性质偷偷的玩更容易出危险。
四、效果
只有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知识和技能的联结。他们真正掌握了玩沙的技能,也学会保护自己。习得了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孩子们在做中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学习为今后的生活提供了基础,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在“沙滩”上玩沙把沙撒撒到别人眼睛里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亲身体会到了沙是一粒一粒硬硬的,会弄伤眼睛。其实,回顾整个案例,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陈鹤琴老先生“做”的内涵,它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孩子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孩子能做的,作为教师的我则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和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做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