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03-08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并拔刀刺伤母亲。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个23岁的男孩究竟为了什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从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孙云晓说。

在孙云晓看来,情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有两个层次:第一,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其中包括物质关心与精神关怀;第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因为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孙云晓说,尽管家庭教育中一定会有说教,也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

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不是你该干的事。”

孙云晓认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父母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轻德”,家庭关系变得像钢管一样封闭、坚硬、冰冷,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孩子物质第一、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变得任性,为了自己享乐可以去践踏别人。

“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情况。这都是爱的误导,对爱的剥夺。”孙云晓说。

上海某小学一位老师曾经给孙云晓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四年级某班,一次数学考试中,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女孩突然缺席,老师说因为女孩的爷爷去世,她去参加告别仪式去了。

话音刚落,全班居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人说:“她爷爷可死了”,还有拍桌子和跺脚的。原来,女孩的爷爷是数学教授,经常辅导她,这些孩子认为,如今她爷爷去世了,他们终于可以超过她了。

还有一次,在江苏讲课时,一位妈妈等到听众都走后找到孙云晓:“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已经离家出走半个月了。我丈夫在北方打工,我在家带孩子,孩子一点孝心都没有,管我要钱,乱买东西。我说他,他居然打我。”

对他人的冷漠,对父母的粗暴,这样的事情孙云晓听过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这都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情感教育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单纯追求孩子在某一个社会位置的成功,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他说。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对每一个孩子和成年人都应该有一条教育底线,即绝不伤害别人。在孙云晓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建立这样一条道德底线,在孩子10岁之前应该完成道德智能的培养,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两岁前,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孩子身边的人不稳定、不固定,孩子很可能没有安全感。2岁-4岁这个阶段,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是需要建立是非规则的时期。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独占,一定要对他说不。5岁-10岁,要继续培养品德习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孙云晓认为,情感教育其实可以从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开始。在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调查时他发现,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随意,40%以上的父母给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而日、美、韩三国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获得零花钱与其在家中从事的劳动相关。而且中国父母给零花钱后很少检查,而日、韩、美三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指导。

孙云晓认为,实际上,零花钱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线索:“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一星期就给1美元50美分,而且要遵从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三分之一可以自由花,三分之一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要做慈善。仅零花钱这件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自制力。”

另一个故事来自中国。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

“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孙云晓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应该如何管教任性的孩子?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孩子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孩子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怎么办?

孩子有三种“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武器”。

兵器谱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兵器谱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兵器谱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兵器谱排行最后:赌气噘嘴、不说话、摔东西、不吃饭……

孩子赌气的时间,一般持续得较长,因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战的秘诀,没耐心的父母只好举手投降。

父母“应战”只宜智取

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绝孩子需要技巧。

1、攻心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认为拒绝孩子会造成伤害,相反,这恰恰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养一个棒孩子,那么面对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说“不”,不能有丝毫心软。

2、以退为进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不能给他的东西时,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是妈妈的,妈妈现在不用,可以给你玩一下,不过明天你就得还给妈妈。”然后以退为进——第二天提醒孩子:“宝宝,把东西还给妈妈,以后想要的时候再跟妈妈说。”

3、预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所以一定要给他定个规矩,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规矩处理。比如和孩子约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须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餐,才能准时送你去幼儿园。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弃早餐,因为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一旦孩子赖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诉他:对不起,宝宝,我们有约在先,不能随意破坏。

4、说一不二

对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扬”。“先抑后扬”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好“欺负”,从而无理要求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产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因此,拒绝孩子,一定要从一而终。

5、“战后”要善后

父母对孩子说“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绝孩子而不给他被拒绝的理由,会让他觉得受了委屈,甚至产生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和悲愤绝望的心理。虽然这种解释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是至少能让他明白:父母拒绝他是有理由的。

制胜法宝:科技手段

父母对孩子的玩手机的情况也不是很难控制哦,家长朋友通过爱熊宝—手机助手来管理孩子手机,

没有难以管控的孩子,只是家长管教的方式不对!

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我们现代孩子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让孩子学会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基本品德。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掌上明珠。吃不了一点点苦,受不了一点点委屈。每次遇到家长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谁都不怕。”我发现很多的家庭都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管,父母亲管得甚少,更谈不上沟通了。而爷爷奶奶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以自我为中心,好吃的是自己的,好玩的是自己的,顺着他们便是好,不顺着他们的便是不疼爱了。他们根本体会不到别人的辛苦,想不到别人。

父母应该多花些时间和孩子沟通,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办法。既然孩子不能发现你们对他的爱,那么就从身边的细小事情挖掘,引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幸福!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孩子好的品格的形成,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如何教会孩子感恩呢?

首先,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孩子要心存感激,对人体恤,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使他小小的心灵中存有一份真与善,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富足和美好。

其次,从身边小事培养感恩之心。对于同学之间的帮助,要教孩子诚心地说:“谢谢”。通过生活小事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有温暖,要温柔相待;如果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激;要懂得亲人的爱,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从而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人。

还有,身教胜于言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当孩子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真心地表示感谢,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加珍惜眼前这美好、幸福、温馨的生活,他的脸上永远洋溢着甜蜜和喜悦,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笑口常开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和不凡作为的人!

育儿观念:教给孩子如何去爱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思想精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4:2:1的家庭结构,让孩子成为家庭的绝对核心,全家人把所有的宠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父母长辈在平时更多注重的是对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孝亲教育”的培养。

再则,平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基本都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看,生活中这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微不至的照顾,逐渐让孩子丧失了应该具备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求必应,只讲付出,不要回报的溺爱方式,也渐渐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习惯地、理所当然地享受被爱的权利,逐步失去了爱的能力,更别说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了。我们常常听不少家长抱怨,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病了,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竟连一句关心的问候都没有,实在令人伤心。

当然,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的出现,也不能全然怪罪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要反思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孝敬的人,不仅需要我们幼儿园加强对孩子的孝亲教育,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我们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爱和孝的种子,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接受爱,更要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爱。

一、言传身教,发挥良好榜样的作用

《纲要》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对家长的言行,孩子看得很清楚。因此,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

首先,孩子的情感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积极丰富孩子有关孝敬父母的知识,应多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

除了“言传”,家长更应注重对孩子的“身教”,以身作则,做孩子孝亲教育的榜样。如当家中有老人生病时,父母应主动为老人捶背、穿衣、做饭、喂药;当老人愁眉不展时,父母应热心地向老人问长问短……天长日久,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在孩子幼儿的心灵深处埋下“孝”的种子。

二、利用身边的小事,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日常生活中,身边的许多小事随时发生,而这时正是对幼儿进行孝敬教育的良好时机。如:上下楼梯时,看见爷爷、奶奶拿着许多东西吃力地走,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助拿东西;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抱小孩的阿姨或老人,家长应示意孩子让座;下班回家时,看见孩子自顾自己玩得开心,父母要主动请孩子帮忙拿包、递鞋等。平时,也要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一个举止文雅、礼貌待人的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对父母有孝心。在家中,父母要禁止孩子经常独食好吃的东西。要做到父母与孩子一道分享好吃的饭菜、食物。记得有人写过“半个荷包蛋”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烧了一个荷包蛋,为使孩子今后有好品行,她不让孩子独吃,而与孩子各吃半个,这位母亲培养孩子有独到之处,一个不爱独食的孩子,势必懂得爱父母。

《纲要》指出:“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身边的这些小事虽小,但对孩子的孝敬教育培养意义不小。

三、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其体验父母的艰辛

做父母的要经常平等地与幼儿谈话,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当妈妈疲劳地回到家里时,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完成了很多工作,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萌发爱父母、要回报父母的情感。更会使孩子体验到孝敬教育的实际意义,并强化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

有则公益广告做得好: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打水给老母亲洗脚,她的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半盆水请妈妈洗脚。确实,要是每所幼儿园、每个家庭均能致力于孝敬教育,那么我们的“幸福父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阳光,越来越好。

父母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他的一些行为和话语不经意的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轻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享受孩子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爱发脾气,家长的沟通策略

对待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或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之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孩子病后常会“长脾气”。家长今后应该注意,即使孩子生病时也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坚持原则很有必要,但不能让孩子一直哭闹,要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闹的最高峰过去后,带他看看外面的车、小动物等,让他慢慢恢复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做正确的分析,该满足的正当需求应给予充分满足,对不适合的需求则要讲清道理。在孩子情绪波动听不进话的时候,要给些时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清道理。

千万不要在对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己先发火,更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希望初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少用家长的权威。

三代同堂,大人之间要达到共识

一对夫妻俩带孩子回老家和老人一起过节,短短几天内,孩子蛮不讲理的小故事发生了数次。孩子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起床后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的好习惯不见了。

睁开眼睛就喊:“爷爷.我要穿衣服。爷爷……”那边,爷爷迫不及待地拿着衣服准备着。可孩子一看,嘴一撅,“不穿,不穿,这件昨天刚穿过了。”爷爷笑着说“行,行,我再给你拿一件。”拿来衣服,孩子胳膊、腿一伸还要大人哄着才肯穿。

父母看着儿子一副骄惯、蛮横的样子,真想一巴掌打下去,可一想,这一巴掌下去,儿子非但不改坏习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哭闹,效果没有达到,还惹的老人不高兴。这是作为儿女所不应该的所以就想,算了,等回家再好好管教。

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不对时,应当加以管教,但也要有个“度”,特别是有老人在场的时候。处理时既要顾虑到孩子的心理,也要顾虑到老人的心情,老人疼孩子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一巴掌打下去,孩子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创伤,老人更会为了维护孩子而破坏了一家人的和睦。

同时,家长在处理时的某些行为也会给孩子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因为孩子通常会以家长的行为为榜样。如果孩子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可以告诉孩子:“老师曾说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现在XX(举一个最要好的小朋友的名字)在家肯定也是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脸的,妈妈相信你也能做到,而且做的会更好。”短短的几句话,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事情,长辈看到你的真诚,也会配合你的。

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他的一些行为和话语不经意的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轻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享受孩子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固定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孩子就容易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但是当两代有不一致的教育模式时,受害最深的还是无知的孩子。

因为年纪小,无法分辨对错,如果从小在一边受溺爱,另一边严格管教的环境下生活,慢慢地,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专挑软柿子吃的“小霸王”。如果你也是一位积极向上的家长,不妨与长辈坐下来谈谈,让长辈看到儿子媳妇的诚恳态度,相信老人会配合你们教育好孩子的。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一些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往往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这就需要夫妻双方达成共识,互相理解。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融洽、和谐的家庭中,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抽出时间,不妨和孩子进行一下“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来扮演孩子,孩子扮演家长,你可以将孩子平日蛮不讲理的行为举止再重演一边,看孩子是怎样处理的,同时在处理中,孩子意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下次就不会发生类似事情。

总之,孩子蛮不讲理是不可宽容的。如果一味地宽容,很容易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三代同堂,只有大人之间达到共识,给孩子一个教育理念一致的环境,孩子才有章可循,才能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育儿心得: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一、感恩教育教什么

先谈谈,感恩教育教什么。我认为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孝悌,平等,博爱。

1、感恩教育的第一点,孝悌。

我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到孝,孝顺的孝。孔子就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就是孝悌是仁道的根本。“入则孝,出则弟”,孝就是孝顺父母,弟(“悌”)就是尊敬兄长,简而言之,每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孝顺父母,爱戴家人。

那么我们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做到孝?谁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谁都是,孩子的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家里的每一人都是她学习的对象。谁是孩子最亲最近的榜样?父母,尤其是妈妈。

你要教育孩子懂得孝顺,长大之后赡养父母,首先就是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孝顺。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别以为小屁孩不懂事,孩子敏感聪颖,最善于观察和思考。说一则关于我朋友的故事,我朋友说自己从小敬重爷爷,而爷爷其实是一个只读过一两年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农民。爷爷不曾饱读诗书,却懂得恪守孝道,非常非常孝顺。小时候家里穷苦,大家吃番薯,老母亲吃的是白米饭;大家吃的是咸菜,为老母亲准备一盘咸鱼。爷对他年迈的老母亲是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家里的人都习惯了,觉得对待老人就应该是如此,自己将来也应该这样对待老人。有一天,年纪幼小的朋友随同妈妈去外公外婆家做客,外公的老母亲也还健在,是一个非常慈祥和蔼的老太太。老太太询问外公一点什么事,外公瞪着眼睛用很不耐烦的语气回答,朋友见此一幕,内心极为震撼!面对自己年迈的慈爱的老母,怎么可以是这种态度和语气!!外公在她心目中高大威猛的形象从此一去不复返。朋友那时年龄还很小,但这件事从此扎根于心。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问老师何为孝,孔子回答“色难。”颜色的“色”,困难的“难”,色难,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最难也最重要,帮老人做事,给他们吃喝,难道就是孝了吗?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重要的。

前天在办公室聊天,大家也说起孝顺父母这个话题。一位同事说,自己老家的一对邻居,一对年老的夫妇,夫妻俩都老了病了,儿子儿媳在县城工作,儿媳妇呢竟然是几年来都没有到乡下看一眼年迈患病的公公婆婆,儿子也只是偶尔来看一下。大家听了,唏嘘不已,为之感到心寒。将来的某一天你们也会老了,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如何对待你们?也许不幸,你的孩子也会这般对待你们,不管不顾,任凭你们孤独的老去。街坊领居看着,也许会感慨,老天开眼了他们遭报应了。其实细想,任何事情都是前有因才后有果,也许正是你们不忠不孝的坏行为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孝道需要传承,没有付出何来回报?

我和婆婆现在没有住在一起,但儿子还小的时候,婆婆过来照看了孩子几年,我经常会跟儿子一起回忆小时候奶奶对他的关心和照顾,有些事孩子可能还记得,有些事孩子可能没什么印象,通过回忆,重温那些温暖的画面,让孩子感受长辈对他的的疼爱,铭记恩德,不忘回报。我儿子现在读高中,平时都住校,偶尔周末回家,我都叫孩子尽量去看看奶奶,我说你奶奶会想念你的,去看看奶奶是你的责任和义务。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数落婆婆的不是,一个善良的淳朴的农村老人家也确实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就算我们对长辈有什么不满,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数落,多多念叨长辈的好,多多表现对长辈的敬爱,孩子也会更加敬爱我们。孩子爱妈妈,不仅仅因为妈妈对他好,更因为妈妈爱着他所爱的所有亲人!

孝便是一种回报,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如果你对至亲至爱的父母都不懂得回报,你面对大众又怎么会有最真最切的感恩之心;你连家人都不爱,何以爱天下苍生!所以感恩教育的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做到孝悌。

2、感恩教育的第二点,平等,每个人生而平等。

以前专制的家长居多,父母就像君王,父母说一孩子不敢说二,家庭过分的专制致使孩子唯唯诺诺,拘束胆怯,没有主见。现在呢,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万千宠爱集于孩子一身,结果出现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变成孩子说一父母不敢说二,这样当然更不行,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认为获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根本不懂感恩。

所以必须引导我们的孩子建立平等的思想,在家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父母不是君王,孩子不是小皇帝,彼此和谐相爱;在社会上,每一人都是平等的,工作没有尊卑之别,人种没有优劣之分,彼此平等友爱。

我至今记得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妈妈不知从哪里变出一个苹果,她很仔细地把苹果切成均匀的四片,分给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妹妹看看自己的这片,轻声地嘀咕了一句:“我的这块好像小一点。”我妈妈就问:“你是嫌弃太小?”我妹妹点点头,她以为妈妈会为她换大一点的或者还有其它补偿方法。结果我妈妈是一把把妹妹手里的苹果拿过去没收了,然后非常严肃认真地跟妹妹分析事理:“好好想一想,今天为什么没收了你的苹果?爸爸妈妈自己舍不得吃,全分给了你们,切成四片,难免稍稍有大有小。你没有感谢父母没有谦让,反而与姐姐弟弟们如此斤斤计较。所以,今天你不能吃到苹果,好好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做。“当时教训的是妹妹,聆听的其实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我们都因此受到了教育。这件事我们至今印象很深,父母以实际行动教训我们,家人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不能斤斤计较不能自私。我们现在的孩子当然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我把故事多次转述给我的孩子听,也是一种教育。

我觉得我儿子成长过程,最大的好处是一直有伙伴陪伴一起生活,我弟弟的两个儿子,我老公妹妹的女儿,都是年纪相仿的,有一段时间,他们都住在我家,我是生了一个,养了一群,我是妈妈,姑妈,还是舅妈。我儿子在他们没来之前是拒绝的,他怕他们分享了我对他的爱。我跟儿子说妈妈心里是最爱你的,妈妈的爱有很多很多,是分不完的,再者,他们来了,你有伴一起玩一起学习了,你肯定会喜欢的,但他们的父母不在这里,更希望得到大人的关爱,所以我不能对你特别好,你是他们之中平等的一员。

所以,从一开始,儿子有的其它孩子也有,其它孩子不允许的儿子也不允许,家规适用于所有孩子,大家平等友爱。渐渐地,彼此之间非常友好和谐,我发现在很多时候养一群孩子比养一个更加省事。

来我家的保姆阿姨一呆就是四五年,不是我有更高的工资,而是我家的氛围使她轻松愉悦。我跟孩子们说阿姨就是家庭一员的,平时对待阿姨要文明礼貌,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要依赖阿姨。后来孩子们读高中住校了,也就不再需要阿姨,阿姨也去别人家做事了。去年冬天的一天,阿姨打电话很高兴地跟我说今天在街上碰见我儿子了,说我儿子很热情地跟她拥抱。我想象着那一幕:人来人往的街头,一米八的小伙子,脸带笑意,展开他大大的双臂,拥抱照顾他多年的阿姨。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所以我认为平等思想很重要,平等了,孩子们才会感谢每一个给予他帮助的人,才会感谢生活赐予他的每一个幸福时刻,才会懂得回报。英国理查德,曾经说过“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3、感恩教育的第三点,博爱,用宽广的心胸去容纳这个大千世界。

孟子曾教导我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仅仅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推己及人,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人家的儿女。

如何引导孩子做到博爱?

爱老师,与孩子多多念叨老师教育孩子的辛勤和劳苦,任何时候不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爱亲朋爱好友,与孩子每天分享结交朋友的快乐和幸福,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与邻家孩子交往,懂得付出,不贪求回报。爱生灵万物,告诉孩子每一种动物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值得我们去关爱和呵护,不要轻易伤害任何一种小生命。

我们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你若对人对事怨声载道,孩子便学着与万事万物横眉冷对;走在大街上,你若随地吐痰丢垃圾,孩子便学着无视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你若乱闯红灯,孩子便学着无视交通规则;你若讲话粗俗鲁莽,脏话连篇,你的孩子又怎么能做到文明礼貌!你乱摘花朵乱踩草坪,你的孩子又怎么能做到爱护一枝一叶。你今天捡起别人丢落的垃圾,你孩子明天就不好意思乱扔纸屑;你今天对着太阳微笑,你孩子明天就对着春风歌唱,身教胜于言传,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是孩子最鲜活的教材。

孝悌,平等,博爱三种思想具备,感恩之心便水到渠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思想教育需从基础做起。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再简单谈一谈,感恩教育的意义。也许有人说,这个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教育我的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将来是不是会吃亏?当然不会,常怀感恩之心,其实最大的收益者就是我们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就会稀释我们心中的狭隘和蛮横;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会逐渐原谅那些曾和你有过结怨,甚至曾经触及你心灵痛处的那些人,会使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丰厚,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阔;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因此我认为,感恩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当你的孩子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察看这个世界,去爱护这个世界,他便是快乐的天使。心留善念,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精心经营我们的家园,每个妈妈在自己的孩子的心田里播撒善良的种子,并呵护茁壮成长,世界必将成为爱的森林!

教会孩子如何使用钱财


——读《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五)

美国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许多年轻人正是因为不会理财,有钱就一直花的两手空空,才让这些人很难事业有成。让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如今的孩子,口袋里揣着几十元或十几元零花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孩子腰包鼓了,问题就出来了。父母给孩子零花钱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但事实上,很多孩子不懂得节俭,花钱如流水,把钱花在冷饮、零食上,花在打游戏上。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很多东西对孩子的诱惑太大,慢慢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而且一旦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孩子手头紧张时,很容易出现偷偷摸摸的不良行为。如何让孩子正确的支配零花钱呢?

记得小时候,我的口袋里总是空空如也,从来没有零花钱,也没有想过要给家里人要零花钱,我想爸妈可能是不想让我过早的接触钱币吧。书上写的“父母这样管教孩子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储蓄、合理使用钱财,以至于在生活上不会安排,理财能力一塌糊涂”。我认为这条观念有点过激,不如说是大部分,因为我认为我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能把自己的钱财安排妥当。

学会理财是孩子以后创造财富的基础,也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锻炼理财能力呢?

(一)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

许多家长不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经济状况,觉得这样容易让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花费需求,即使家庭经济不景气时,也要有意隐藏,其实大可不必。家庭收入不好的就要及时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攀比的心理,即使孩子想与别人攀比,做家长的也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他:“我们家没有钱”。孩子的经济压力可以改变孩子的消费观,让他明白该如何花钱。

(二)给孩子的零花钱要适量

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适量,要有一定的数目,对孩子过分的要求要坚决回绝。就像小时候,每次我帮家里买完东西,爸爸总要要回剩余的钱。一方面锻炼我的数学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怕我乱花钱。不过后来,爸爸知道我养成了回家就上交零钱的习惯,也就对我管的不紧了。反而问我:有钱花吗?这钱你自己留着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虽然钱不多,怎么说也是在家长信任的情况下,有了属于自己的“小金库”。

(三)帮助孩子建立零花钱账目

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要给孩子一个帐目,让他把花的每一笔钱都记在账上。年幼的孩子不会写字,可以让孩子用简单的图形代替。家长根据孩子花费的合不合理,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鼓励孩子打工

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利用假期打工,让他们自己处理打工收入。或者鼓励孩子通过打工去完成自己的计划,比如想买一件名牌服装、新潮的自行车等。一方面在打工过程中,孩子可以体会赚钱的来之不易,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再花钱方面更加珍惜了。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外出打工,家长一定是不放心的,这样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在家打工,比如说:去爷爷家干了一件什么事,受到大家的表扬,可以转挣角钱等。

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 父母应该如何应对?


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是不懂礼貌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们不讲礼貌的呢?难道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错了?

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资深幼教专家朱世平认为,有些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懂礼貌,并不是他们内心不尊重别人,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尊重别人,不知什么是礼貌。所以,先不要一味地指责或简单说教,而是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了解他们的行为特征,再遵循其特点适当进行示范和引导。

其次,不讲礼貌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专家认为,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造成的。“例如社会生活中,成人闯红灯、骂脏话、随地吐痰、随手丢弃垃圾等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凭什么来要求孩子?”

不要一味指责言传不如身教

因此,专家们建议,教育孩子懂礼貌,家长们言传不如身教,即首先得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注意个人言行和教育方法。

1、父母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

要想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例如与人交往谈话时,应尽量避免粗鲁的行为和不文明的用语,得到别人帮助时要主动地说“谢谢”,这样,孩子在模仿学习成人的行为时,便自然学会了文明礼貌。

2、教给孩子基本的礼仪

家长要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并示范给孩子看,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当家里来了客人,要主动介绍宾客给孩子认识,并告诉他要主动跟客人打招呼、请客人坐、给客人倒茶,客人走时,送别说“再见”。在公共场所,告诉孩子要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不随地扔废弃物、不随地吐痰等。成年人得到孩子的帮助时,也要主动说“谢谢”。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并学会使用“对不起”等文明用语道歉。

出门前约法三章

三四岁的孩子能听懂道理,也可以守规则。出门前约法三章,规则可写好在卡片上,譬如:要注意安全、有话好好说、不能大声喊叫……等。

三岁约定三项规则,四岁约定四项规则,由家长说给孩子听,孩子虽然不见得认识那些字,但借由此过程,孩子能明白“规则”与“规定”是需要铭记在心并严格遵守的。

万一失控,该怎么办?

孩子失控前多半有征兆,父母不妨多观察。最好能在失控前,开始安抚孩子。若是孩子之间的争吵,父母要学习当仲裁者和协助表达者,让孩子间能顺畅沟通表达,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达成共识。因为这段年龄的孩子,需要学习合作。

如果已经发生失控,父母要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是为了什么?出现哪些行为?不要一味的吓阻和责骂,要先了解小孩在想什么?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才能协助孩子抓重点,处理问题。

引导失控行为三步骤

1、父母变身天使:孩子情绪失控,多半是因为愤怒、生气、害怕和恐惧、身心受伤、无法表达自己等因素。父母要变身天使,温和以对,引导孩子相信你,愿意打开心扉说清楚。

2、问问题,等答案:了解状况后,开始问问题。问答间,沟通就会越来越清楚,事情自然能水落石出。孩子也会回想出自己发生什么事,这样的沟通很重要喔!

3、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最好是孩子想出来及提出来的!若是与手足或朋友间的争吵,一定要有两方皆能理解的解决方法。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

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No.1 原生家庭影响你的人格和亲密关系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No.2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No.3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规则也不同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No.4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No.5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No.6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性情绪是什么?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情绪负责!

你没有办法使风不吹,但你可以调整风帆,让你的船到达目的地。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

? 请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

No.7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家长们请记住,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相信《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送孩子去公立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