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害羞儿”父母需注意

03-10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有“害羞儿”父母需注意”,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陌生人焦虑”在6个月-1岁和5-6岁的小孩中表现明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长期影响,因此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其度过敏感期。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到了五六个月大时,突然一反常态,原来谁都让抱的孩子突然变得退缩、哭泣、怕生起来,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缩。家长们不仅纳闷,孩子这是怎么了?

案例

当牛牛妈和她的一个“陌生”朋友进来时,7个月大的牛牛正坐在书房的地板上摆弄着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边,弯下腰来主动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见牛牛盯了“陌生人”一会,竟突然哭起来,转向妈妈爬了过去。

牛牛妈说,牛牛小时候一点都不认生,那时候他乖巧的很,谁见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没想到长大了几个月,反而认起生来了。

7个月大的牛牛见陌生人就哭

专家说,6个月~1岁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因此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防备心也明显提高,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为“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虑的程度有所差别,出现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虑”出现在6个月~1岁的孩子,而且到1岁时,这种情况表现得最为明显。

“陌生人焦虑”几乎每个孩子都有

原因分析

除了6个月-1岁这个阶段,5-6岁也是孩子自主意识提高的另一个高峰,此时,孩子的认知能力显着提高。依照心理发展来看,5-6岁之间是人生正常的“害羞期”,这期间的孩子多半不习惯和陌生人独处,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沟通、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才会慢慢克服害羞。

由于害羞的孩子很少惹祸或制造麻烦,所以也很少被人注意,因此越来越沉默。大部分害羞的孩子,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他们常常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更不愿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人。

“虽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期,但是‘过度保护’也是造成害羞儿的主因之一,这类孩子会如温室中的花朵,很难禁得起挫折与压力。”梁丽萍说。

五六岁时“陌生人焦虑”表现为害羞

专家建议:让孩子慢慢信任陌生人

孩子完全是看家长的“脸色”来决定他对陌生人的态度的,因此在面对陌生人时,家长要给孩子时间,让他一步步去接近陌生人;“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你越强迫,他越会觉得自己面临危险;更不要随意离开他,那只会让他更恐惧,不会让他勇敢。”

因此,家长要多点耐心,多给他一点成长的时间。如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陌生人”时,可以对陌生人微笑,并且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让孩子慢慢放下戒备心,让孩子认识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过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陌生人”是谁,是干什么的,跟我们的关系怎样,以后见到他,我们应该怎么做等。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过渡地去认识社会。

除此之外,专家还建议,陌生人也要善于做一个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如果身边有孩子处于“陌生人焦虑”敏感期,陌生人最好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再和孩子微笑、打招呼等,最后再慢慢走近孩子,与他沟通交流。

多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孩子想尽快度过“陌生人焦虑”,应该多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公园的户外活动;带孩子多串门,参加一些家庭聚会,交朋友;多到人多的地方去,让孩子从少到多地去接触同龄孩子,鼓励他去尝试更多的事情,培养他的独立性。

参加这类的活动,会让孩子慢慢理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处于“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期,因此这类孩子由于防备心太强,不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卢丹映建议,家长应该主动带孩子做这类事情,如家长先主动和孩子们玩,让孩子观看一段时间别的小朋友后,再试探地问他:“你想不想一起跟小朋友玩呢?这里的很多小朋友,他们都跟你一样呢!”

游戏和故事提高孩子认知

为了让孩子尽快度过“陌生人焦虑”敏感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认知,梁丽萍建议,可以通过玩游戏和讲故事等形式。如通过游戏老鹰抓小鸡、围圈跳舞等,让孩子理解老师和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等。

另外,讲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故事中包含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以及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家长可以讲“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故事,都可以丰富孩子对人类社会的认知经验。

对于大孩子来说,小孩子的行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但是孩子此时处于模仿阶段,对于6个月~1岁的小孩子来说,家长可以试着抱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主动去做某些事情,让孩子模仿,让他感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陌生环境也是安全的。

小孩缺乏自信、胆小也是感统中的触觉失调的主要表现。触觉失调的人,比较内向,而且爱独处,不喜欢到户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欢粘特定的人,而运动能力不好。因此,当孩子已经不处于“陌生人焦虑”敏感期,却长时间过于敏感,则可能是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从而引发学习上的困难。最终,学习上的困难会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专家建议,一旦有此情况,应带小孩去医院进行感统能力测试,医院和早教机构都有系统的感统训练的方法。

专家提醒

不处敏感期却长期敏感,警惕感统失调

孩子6个月-1岁、5-6岁是“陌生人焦虑”敏感期,表现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吾家有儿初长成:小班生


本来想把儿子放在我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可是离家太远了,每天上下班要20多分钟。马上路车来车往的,加上我骑车的技术不高,从安全考虑,就把儿子放在了家附近的幼儿园。儿子第一天上学,我激动了半天。

早早的为他穿上了新买的衣服,我力图要让孩子给老师一个好印象,看看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急着上班,儿子由他奶奶送。

到了学校,我上完晨读,心里开始不踏实。第一天上学,喃喃会不会哭啊,这孩子特粘人,虽然不是粘我。如果他奶奶走了,还不得哭得稀里哗啦啊?我赶紧打电话给喃喃爸,老公还调侃我:“对我还没见你这么热情过。”我没空理会他,赶紧问我儿子的情况。我老公说:“早送去了,哭着不让他奶奶走。后来,他奶奶趁他不注意溜出来了。”我心里更不踏实了,喃喃这小子我知道,一哭就不消停。我赶紧打电话给喃喃班上的保育员阿姨,这个阿姨我正好认识。问了情况,知道还好,哭了一会就停了。知道了情况,我才踏实了下来。

就这样,我儿子正式成了小班生。以前跟儿子一起念儿歌:森林是个动物园,大老虎读大班,小老鼠读小班,小花小草怎么办?专门开个小小班。我家喃喃觉得,他会跟小老鼠做同学。这天下午,我请假,开学第一天,对儿子来说很重要,对我老来也很重要。我提早回家去接儿子放学。

来到幼儿园,我站在大门口,此刻还没有一个家长过来。站在门口,我看着里面:喃喃班上的孩子在教室西面玩滑滑梯,我的心暖暖的。

我的小小的儿子,开始上学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独立地探索一个新的环境啊!慌乱了一天,此刻终于平静了,儿子就在不远的地方,而我和他是那么近。总有一天,他会长大然后有他自己的世界,而我只会远远的看着他。我会为他自豪,因为在这个世界,只有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喃喃啊!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三应三忌" 父母应掌握好度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教育孩子就是对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该掌握好其中的度才最好,那么这其中的尺度应该如何权衡才是对合适的呢?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一会儿跑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婴儿三大心理问题需注意


从儿童心理门诊接收的病例发现,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能主动就诊的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情绪情感问题比较少,真正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就更少了。

在以往,人们都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是有意的,实际上这都是由儿童整体感觉发展不平衡所致的。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

首先,在胎教中,现在很多母亲还在给胎儿听胎教磁带。现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在母体中,胎儿要听到羊水的声音、心跳的声音,音乐穿过羊水再传到胎儿的耳朵里,胎儿能够感受到的很可能就是噪音了。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会显得比较烦躁。音乐要听,但是不应该直接放在孕妇的腹部,而是孕妇自己听,心情愉快之后,供氧的能力就增强,就会有益于胎儿生长。

其次,与出生方式有关。出生时窒息或难产等会影响婴儿大脑皮层的功能发育。

再次,与没有经过爬行训练有关。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另外,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因此,为避免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应着重从几个方面进行:①一岁以内,进行大肌肉训练,主要是抬头、爬、抓、旋转、翻、坐等,锻炼大脑对四肢的指挥能力。②进行小肌肉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抓、握、抠等。③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④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要经常和孩子聊天,带着孩子到朋友家做客,让孩子有适应陌生环境的机会。⑤进行感觉训练,要经常抚摸孩子,和孩子有身体的接触,让孩子感受到与人接近的安全感。

提升宝宝注意力需注意两点


主持人:还有关于智力发展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可能1到2岁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可能很分散,他可能在一个忙碌的环境下自己很专注,但是往往保持不了一个很长的专注力。

夏弘禹:这是很正常的,比如8个月到16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或者新鲜的东西的注意力维持3、5分钟是正常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去体验非常多的物体,对物体充满了兴趣,有个有趣的现象,宝宝在7个月以前,妈妈抱着吃饭没问题,一到8、9个月他看到什么都会抓,这就是宝宝对物体开始有非常大的兴趣。

我们称这个阶段为因果相关性,就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要了解身体跟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以什么东西都要去碰、去抓、去摸。所以这个阶段家长第一件事,就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任何能够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尽量不要拿到,剪刀、针、刀子都不能放在桌上。这个阶段孩子会对什么感兴趣,会想玩电话,会把纸巾一张一张拿出来,他看到纸会撕,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去碰、去摸,这是正常的,所以尽量让孩子去体验这些东西。在体验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是告诉他,这个物体跟他有什么相关性,杯子是用来称水喝的,纸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撕的,盘子是用来放菜的,告诉他所有东西。当然也可以做给他看,同样也可以用口述、用语言,虽然他不懂,但是可以通过你的语言、动作慢慢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要多重复。

主持人:该不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的专注力呢,既然您刚才说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是不是要让他有专注力要让他专心做一个事情是跟他相悖离的呢?

夏弘禹:帮助孩子的专注力有两个做法,第一,家长亲自参与,陪着孩子,第二,用鼓励的方式维持孩子对游戏或者物体的兴趣。比如,当孩子第一次拍手的时候,周边的大人都用笑声、鼓励鼓掌,孩子会很开心,因为他得到鼓励的时候还想做给别人看。家长的参与、家长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等于3岁前要建立内在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夏弘禹:孩子从出生那天到2岁半、3岁以前会对三种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一个是事,他开始了解到这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慢慢懂得的人越来越多,慢慢懂得人的角色,不同的人跟他之间怎么互动,这个跟社交有关。第二个,物体。8到16个月孩子对物体非常感兴趣,他想要知道物体跟他有什么关系,这些物体怎么用,如何互动。第三个,事。洗澡、吃饭、睡觉都是事情。到了2岁半、3岁之后他把人、物、事的逻辑建立起来了。爸爸这个人每天早上带着公事包这个物体去做上班这件事情,所以他知道这个公事包是跟爸爸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就开始产生了。

怎么建立逻辑呢?通过故事书,为什么3岁的女孩子没有人喜欢穿黑色,因为只有巫婆才会穿黑色,所以他们会穿白色、红色、粉色红,为什么?因为故事书里面的公主会穿这样的衣服,故事会让孩子去建立逻。为什么希望孩子2岁就开始读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帮助孩子的语言能力,帮他建立对人、物、事的逻辑。3岁以后,这个逻辑感慢慢增强,孩子再进入幼儿园,开始独立学习。

家庭教育:我家有儿独长成


我家有儿独长成

我儿今年已经三年级了,自从出生我就希望他可以健康快乐成长,但是人生必须经历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受教育的阶段可以顺利度过,往往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儿并不是随我心意的扶摇直上。

幼儿园之前秉承着快乐成长,发展四肢,介于父母都是偏内向,我们上了早教,希望可以教化出一个开朗向上,能说会道的儿子,学习了两年,虽没有大的改变,但是起码入幼儿园没有了那牵肠挂肚的分离期,我们着实心理安慰了一下。然后就是希望早早把耳朵唤醒,可以更快地接受英语,外国教师换了一拨又一拨,老师的日常用语和肢体语言也能明白,就算是满足吧,起码见了陌生人不是很畏惧,虽然我们是慢热型,不主动也不被动,这点我觉得和小时参加教育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正文没学进去多少。

幼儿园三年也是本着在幼儿园学习惯,能听进去多少知识就听进去多少,耳濡目染以后自然开窍,三年健健康康的度过了,没有在大班的时候脱离组织,一直到毕业感谢幼儿园老师的辛勤付出,孩子一直都惦记,时常提起,只有他和老师的回忆。幼儿园的时候心想着培养一下爱好兴趣,四岁学习了钢琴,学习了两年半,上小学后难度加大,作业增多,自己也没什么乐趣,费用越来越高就暂停了。但是手指练得修长也算是一种补偿吧呵呵。五岁的时候幼儿园学习了围棋,受到老师的表扬,小学之后继续学习,考过了一段,和专业的孩子比我们的晋级速度算是相当不着调了。六岁的时候学习16节课乒乓球,球动人不动,意识到这孩子太懒,调动不起积极性,索性就没有再深造。

进入小学,感觉我儿属于发育较晚,适应了两年还是幼儿园的秉性,哄着学,一点紧张感都没有,作业,考试对于他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老师的批评也是左耳进右耳出,虽然不带头搞破坏,出乱子,自顾自的玩耍,玩个小橡皮,画个小人不亦乐乎。我也是很着急,不是望子成龙的着急,是希望他可以雕刻自己,在该有的年纪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假期学习了游泳,还不错,坚持着学会了蛙泳和自由泳,虽然嘴上说不想学,但是老师每次都是表扬很认真,虽然我儿对什么都不太感兴趣,但是如果老师教学还是会认真去听,去做,有时也是不能狠心让他去钻研一项技能,这可能也是我教育孩子失败的地方,慈母多败儿吧。每每在心急如焚的时候就会口无遮拦的教育教训我儿,事后也是极其后悔,这种纠结着度过了小学两年,希望以后的陪学生涯可以日益进步,日渐完善,我改进,他成长。

寒暑假是一个头痛的时间段,让孩子休息,但是家长都是全职上班,老人带班,孩子就自由散漫,只能想辙让孩子去受教育,这样孩子又是没有休息,折中的办法,学点特长,学点课业,回家休息一段,适当的找一找亲子活动,优惠活动,不然这银子哗哗的流,感觉孩子大点了,虽然不太听话,但是稍微训斥一下还是管用,学习只要不是枯燥的课程还是愿意去,有很多小同学,虽然不认识,但是环境造就一个人,熟悉环境,愿意和人打交道,也算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吧,我们唯有做好的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创造好的环境,让孩子茁壮成长。

家家有个调皮的孩子,成长的轨迹却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的轨迹可以顺顺当当,没有磕绊。

早期教育需注意的几个误区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

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有“害羞儿”父母需注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感恩父母活动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