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寒假安排——过年也是一种教育

03-10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女儿的寒假安排——过年也是一种教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年女儿长大了,特别期待年的到来,我也应该策划一下这个假期的安排了,虽然说年是为了老人们开心,但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走访亲朋好友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充分感受过年的气氛和文化,下面是我为孩子的假期安排:

1、过年的各种传统活动尽量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且跟孩子讲清楚春节的各种传统,比如为啥要放鞭炮?为啥要贴春联?为啥要烧香烧纸?包饺子为啥要放糖,枣和硬币?为啥大年三十晚上12点要吃饭?孩子其实好多事情都能听得懂,春节不仅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是一次教育机会。

2、年前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场地已经租好了,活动我也有了大体的策划,这一年就要过去了,把平时一起玩的家庭都组织一下,一是为了孩子安排一个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把一年来学到的本领在舞台上展示一下,锻炼一下孩子的能力;二是趁这个时间家长们也一起沟通一下育儿经验、联络一下感情。希望来年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3、回老家后选个好天气一家人爬爬山,老家的山不是很高,但是到处都是宝,虽然冬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山坡阳面采到一些野菜,比如荠菜、苦菜等,如果幸运还会逮到一些野味,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直到现在这些还是我们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现在孩子生长在城里,根本就没有这种自然生活的体验,平时也就是逛逛公园或者参观一下植物园,有幸在假期里我们还可以回到老家,一定要让孩子的童年留下家乡的美好记忆。

4、女儿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要么让爸爸妈妈讲故事,要么自己安静的看好久,前几天女儿去小伙伴家里玩的时候特别喜欢人家的一套书,我就买下来作为女儿的新年礼物,收到礼物的女儿自然美的不得了。希望女儿一直保持这个良好习惯,既能动,又能静下来去认真做一件事。

5、动画片自然是重要部分的内容了,上学期间好多电视节目都错过了,所以女儿喜欢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只能通过网上补上啦,博友给我介绍的酷米网很不错,内容丰富不说,绿色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而且画面质量非常好。但是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大耳朵图图》一共26集,每一集大约12分钟,一次可以看两集,这样一个假期下来,这一套节目就可以看完。网络真是不错的东东,太方便了,随时可以看,不用怕错过了时间。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放手也是一种爱呢


放手也是一种爱呢周五**爸接儿子回来后我发现儿子的袜子不是他的,继而奶奶又发现小家伙的小秋裤好像有点小了,紧紧地套在小腿上,松紧带好像也挺紧,经我确认,那也不是儿子的。估计是儿子将裤子尿湿了,老师给换过了,但是儿子在幼儿园也有小秋裤备份呀!问儿子,他只是说弄湿了,其他不知,问**爸也说不清楚。休息日时我将小秋裤和袜子洗好,周一早上装好,让**爸送儿子时交给老师。

昨天是我接儿子的,我早早到几分钟站在幼儿园外面看着他们贴在外面的一周食谱,花样不多,但营养搭配尚可。五点一到,门卫开门,大家风涌而入,我走在后面,进去时就见老师在门口来了一个家长喊一个孩子,我往里抬头望,就见儿子和其他两个小朋友坐在小凳子上正努力抬头往门外望呢,我喊了儿子一声,儿子张开双臂大喊:“妈妈------”扑过来,我抱起他转了一小圈,儿子亲了我一下。“表现好吧?”“好!”儿子大声地说。这时我才有机会和老师说上话,这位姚老师我第一次见过,因为前几次是小爸接的,我问明儿子的表现,她说表现很好,基本上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让我放心。我趁机问了裤子和袜子的事,老师说儿子午睡起来来不及就尿裤子了,没找到儿子的秋裤就换上别人的,我谢了老师,但其实也有疑虑:儿子的裤子跑哪去了?老师表示再找一下。我想孩子多这也难免,以后得把儿子的东西写上名字才好,不过也得谢谢那位小朋友才是呀,毕竟儿子穿了人家的裤子呢?!

此时儿子已急了,拉住我的手喊上了:“老师,再见!”我乐了,这小子真急了,还挺主动呢。在下楼梯时,儿子对我说:“我喜欢幼儿园,不再上乐购超市了!”我这个乐呀,是真的吗?“啊呀,我儿子上幼儿园后真是进步很快呀!不错,不错!”小家伙更美了,走起路来更带劲呢。一路上我们坐车,小家伙都很开心,不停地跟我说话,看到大学,他还说‘我长大了以后要到这里来读书!’看到饭店酒楼则说‘我长大到这里上班当大厨!’我边听边乐,这小家伙志向远大,孺子可教呢。不过到站下车时,一个新疆人追上我说:“这是你掉的!”我一看是我那个小记事本子,外表看来像钱包,再看背包的拉锁被打开,检查一下,手机还在,我没带钱包,只带了点零钱,要不然肯定就被掏包了,看来下次得注意呀!

儿子回家就直扑到他的‘米田’企鹅身上了,“想死我了!”亲个不停。他在路上就说,他想‘米田’了,现在看来他还是真想呢。晚上给他洗了个澡后就上床睡了,一夜到天明,小家伙睡觉好,这一点可真值得欣慰呀!

今天早上起来,他很开心,吃了半个苹果,还在家里的器材上做了倒立。爷爷奶奶买了点油条回来(N多年没吃了,我不让吃)他高兴得不得了,吃一个根。这一切表现都好,但是吃完饭后开始喊上了:“我不上幼儿园,幼儿园不好!”我们都乐,这句口头禅每天早上都要说上一遍。后来他又嚷上:“我把幼儿园变成熊!”“那妈妈去接你时,发现那么多熊在里面,哪只是你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流泪的就是我呀!”儿子想像力丰富,记忆力也很惊人,竟将小画报里的故事搬到这里来,以前是‘我把爸爸变头熊’现在改成‘把幼儿园变成熊了!’,尽管这样但是给他洗完脸穿好衣服后,他还是跟爸爸下了楼,和我再见呢。

我趴在窗台上看着他们在下面,爸爸打开车门,将儿子抱进去,然后给儿子系上安全带,在此其间,我们听见他们父子俩高兴地说着什么,儿子情绪正常,后来看见车缓缓开走,我也收拾好一切上班去了。

看着儿子小小的坐在爸爸车里远去,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孩子总要长大,放手也是一种爱呢。

育儿心得:和孩子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


育儿心得:和孩子玩也是一种德行教育

儿子爸爸是个非常非常喜欢孩子的人。在我们有孩子之前,他也很喜欢去逗别的小孩子玩,那时觉得可能是爱孩子才去逗吧。可是等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之后,才发现逗孩子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我们许多大人看来,逗孩子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但于我看来却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目的是逗大人高兴。可是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习惯的错位形成及人生观的偏差,也许我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但至少这是个人真实的想法。

就拿前几天来说,儿子早上起来拉尿,那尿很黄。自己刚想借此机会教育儿子要多喝水,结果爸爸来了一句:“儿子,你本来就姓黄嘛!所以尿尿黄黄的也正常”。弄得自己哭笑不得,儿子也明知我要说什么,但因为爸爸这么一说,立马就转变了口气,“妈妈,你以后别老是叫我喝水了,爸爸都说我姓黄了。”可气啊。当时就把爷俩狠狠地训了一顿,绝无下次。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影响。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逗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冷漠”也是一种传染病


苦难,是检验道德的最佳标准。这句话暂时还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我的脑海刚刚冒出的一个看法。这一看法来自眼下四川的这次地震。这场巨大的苦难面前,多数人或忧心如焚,或义施援手,但也不乏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之辈。

如果一些小朋友对地震漠不关心,算不算冷漠呢?多数人估计会选择否定,但有些孩子家长却不这么看。这不,广州有位家长就率先对其孩子不关心地震的行为表达了严重不满。《南方都市报》5月15日的报道说,祈福新村有位业主在社区论坛发帖,称他每天都在报纸和电视上关注四川灾情,可他儿子却不关心这些事,坚持要看动画片,老爸做思想工作也不行。他担心儿子太“冷漠”,在论坛求助,希望业主们合作为孩子们搞点公益活动。很快,他的帖子引起了其他家长的共鸣。

我认为,家长们的担忧正逢其时,过早发现儿童的冷漠,是远比智力早教还重要的事儿。现在,什么都讲究从娃娃抓起,学英语、练钢琴、下围棋,家长们都不惜血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却不太用心。诚如专家所言,防止孩子长大后变得冷漠和自私,从小开始做引导工作确有必要。

不过这“引导”二字,可是“简约而不简单”啊。强行给孩子讲解,强制要求孩子看救灾新闻,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应首选“榜样的力量”。如何树立榜样?现在就是好时机——如何表现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如何融化孩子的冷漠,家长们现在大有可为。

“冷漠”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父母不孝顺老爹老妈,孩子长大后八成都会模仿一点;同样,父母助人为乐,儿子将来品德优良的几率必然大增。央视有一公益广告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昨天,一同乡就去当了回孩子的道德老师——捐款捐血。他提及另一当老板的同乡之表现时,一脸的不屑:一个子儿也舍不得捐。于是联想到老板那从来不拿正眼瞧人的11岁儿子,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原因。

前年,沈阳有一知名血案,与孩子的冷漠不无关系。一男子与妻子发生争吵,一怒之下,挥斧上阵,砍死了她。他们9岁的儿子就像看一场电影,目睹了整个过程,既不哭闹,也不求助或报警。心理学家后来找到了孩子冷漠的原因:原来父母在家吵嘴与打架,一直都跟吃饭一样正常。

“冷漠”易传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年头孩子们多系独生子女,特别是都市里的孩子,从小缺乏交流的伙伴;加之人与人之间有着本能的防范心理,多数家长一般不鼓励子女与陌生的孩子打交道。久而久之,孩子的“冷漠”就自然形成了。

看来,我们还是得感谢那位率先发现孩子“冷漠”的家长,没有他的提醒,就没有本篇文章,当然也就少了我们共同思考少儿冷漠的一个契机。

家长学习——放手也是一种爱


早晨,文博还没进门就站在妈妈身旁哭了起来,我将他带到旁边,帮他擦了擦眼泪,安抚他坐下和大家一起玩玩具,可是妈妈一直站在门口看着他,他又哭着跑到妈妈身边,直到被熊老师抱到了办公室,待妈妈离开后才稳定下情绪。

从妈妈口中了解到,原来文博是害怕中午吃饭才哭的。怕太多饭吃不下去,老师会骂。但实际上,文博在小班的时候吃饭非常的好,总是排在第一、第二,也不需要老师喂食或是盯着。但是因为暑期在家都由妈妈喂饭,所以,在园培养的用餐习惯都被打乱了。现在甚至害怕在园吃饭。妈妈早上送文博入园时,也总不忘告诉老师少给文博一点饭菜。

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度过的开心不开心,像妈妈这样为孩子的午餐问题这么操心,我们作为老师可以理解,但是同样为孩子的健康考虑,我们还是希望能和妈妈达成一个共识——放手也是一种爱。孩子的食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定时定量地进餐。在幼儿园,我们给孩子的饭量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是孩子们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异,都具有一定的营养。但是如果要求老师减少饭量的话,容易早晨孩子的热量供给不足,如果长期这样,容易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反而需要补充专门的药片。如果妈妈能让文博自己在家按时按量的自己进餐,鼓励他在幼儿园也能像大家一样把老师盛的饭菜都消灭掉,相信我们的文博会越长越高,越长越壮。

不论何时何地,老师的出发点都是关爱孩子,只是爱的方法和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我们需要用耐心、用智慧去帮助孩子,有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换个方式去甘心孩子,学习——放手也是一种爱。

学会停止也是一种幸福


俞敏洪没有吃午餐,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在他看来,饥饿之后饱餐带来的幸福感,远远超过餐餐正点。

在《中国经营报》25周年社庆的晚宴上,俞敏洪见到了许多未曾谋面的学生,这个号称“拥有天下最多学生”的老师不管到哪儿都能遇到一些最熟悉的陌生人,与学生们的谈天说地又让他错过了晚餐,他笑称这是最具幸福感的饥饿。

终于明白俞敏洪清瘦身材的原因,在这个讲究“苗条身材、丰富智慧”的时代,俞敏洪很自然地符合了潮流。

反差的幸福

每天俞敏洪都需要很早起床上班,尤其在学生假期时,他几乎要比平常提前两个小时出家门,因为位于北四环的新东方总部总是被前来报名的人挤得满满的,以至于从中关村到学校的短短距离就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俞敏洪行驶在这条路上,有些许烦恼,有些许骄傲。

回想到刚创业时,这种场面是俞敏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现在新东方内都流传着俞敏洪最爱电线杆的故事。话说俞敏洪刚刚辞职下海创业时,由于学校无人报名,他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贴广告,由于不忍心破坏雪白的墙面,就只能向电线杆下“黑手”。

现在新东方的广告形式早已摆脱了最初的“人工服务”,电视、网络、广播处处皆是,但最重要的就是人们的口碑相传,这个类似于《阿凡达》里的自然无形的信息网络让新东方得到了真神的护佑。

正如他自己所讲,饥饿之后的饱餐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反差带来的快感,品味这种从痛苦到开心的经历则是一种享受。

俞敏洪出身于江苏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虽说最后考入北京大学,但考学之前的痛苦经历也让他更加难忘这段时光。第一次落榜后,俞敏洪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挣到15元的高考补习班费用,他就帮别人开拖拉机运输货物,并抽空背单词、学英语,最疯狂的时候一天要背十几篇文章。

而现在的俞敏洪早已不再纠结那15元钱,身价上亿元的他早已把金钱当成一个数字,但那15元却是给他印象最深、决定着他日后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十多岁时的俞敏洪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能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教父”,因为考上北大英语系的他并不招老师的喜欢,原因是他的口音非常重,老师经常说他:“你说英语除了你的名字我能听懂外,其他的我都听不明白。”

之后的疯狂学习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如果俞敏洪的故事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那他的幸福感绝不会高于现在。

现在俞敏洪的幸福观早已从渴望成功转变成最朴实、简单的要求。“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其实大多数人都能符合于这个标准,包括成功前的俞敏洪一样,他有父母的疼爱,有北大学业的自豪感,有渴望成功的期待。现在他有着相同的要求,只不过标准值发生了变化:他拥有无数人的喜爱,有上市公司董事会主席的成就,但对未来的期待却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吃一顿家庭餐,这可是我们所有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在一项关于百姓幸福感的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自己不幸福。正如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一样,也没有绝对的“幸福”。大部分的人和原来的俞敏洪一样,物质贫乏、生活艰苦,最后获得了通过自己的勤劳达到成功时的幸福。当然也有另一种幸福,衣食无忧、声名显赫,但也许最平常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幸福,只是需要去发现、享受。

善于停止也是一种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出国热席卷了全国,俞敏洪的新东方成为这些学子梦开始的地方。据说,北大、清华学生不认识自己校长的人大有人在,但只要想出国,没有不认识俞敏洪的。在北美任何一所着名的大学里,新东方学员至少占了中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那个时候,人们的价值观是:出国是谋求幸福的一种手段。

可这位留学教父并没有选择出国,他曾说过,其实出不出国并不重要,不能以此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价值,重要的是一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

俞敏洪在和杨元庆的聊天中得知,两人都曾考过TOEFL和GRE,但都没选择出国留学。俞敏洪更看重“内修”,不时地锻炼自己的能力、竞争力和沟通力。正如他曾说过的“猩猩头领”的故事一样,有了这些能力,哪怕有一天走入非洲丛林,也会变成一群猴子或者大猩猩的头领。

的确,现在出国学子的“返国热”正好印证了俞敏洪的看法,经历了文化差异、异国之苦的中国人慢慢觉得能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对于“内修”,俞敏洪一直倡导改变自己。“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所有对生活的看法都是来自于我们心境的改变,当心情变了,态度变了,生活就可以改变。尽管这是一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但不同人看一件事物的态度都不一样,这种感受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内心,喜欢和讨厌都来自于我们的心境。”

俞敏洪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出租汽车司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聪明,只能开出租车,在外天天抱怨,回去还跟老婆吵架,觉得自己处处不顺。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一个人只要心境变了,世界就会变。司机打算试一试,第二天他把汽车打扫得干干净净,对所有的客人都非常有礼貌,他突然发现所有的顾客态度都转变了。后来他又在汽车里安装了可以选择歌曲的音箱,配备客人喜欢读的杂志报纸,结果这个出租车司机的生意就越来越好。从此以后他觉得这个世界无比幸福和美好。

现在的俞敏洪还是十年前的作息,早上六点钟起床,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于他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他曾经抱怨自己甚至没有时间看完一整本书。但他认为最开心的事还是与员工一起四处演讲,而不是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因为他已经改变自己的心境,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俞敏洪一直学习滑雪,但从来没有摔伤过,因为他知道如何停下来。对于人生,俞敏洪也在学着慢下来。他认为人到一定时候一定要学会停止,人要有贪婪,但是要有度。

他给自己列了未来几件令他具有幸福感的事情:

一、每年资助500至1000名贫困大学生。

二、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

三、多读点儿书,到全世界各地多走走,把那份悠闲心情给收回来。

喜欢《女儿的寒假安排——过年也是一种教育》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过年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