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让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

值日生的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3-12

孩子都喜欢被善待、喜欢长大、需要小小的惊喜刺激他的感受。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幸福,有一扇门

幸福感是跟着情绪走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拥抱生活。如果你家里的成员能将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分给每个人,你的孩子也会觉得很幸福。学习能力的好坏有50%是遗传的。即使你的孩子经常闷闷不乐,或者容易丧失信心也不必害怕。你可以帮助他去发现更多乐观的前景。

这里教你一些方法引导他如何面对失望。

生活不会总是按照孩子的意愿前行。或许他想小睡一会的时候,他的毯子还没干,或者他的出玩计划被取消了。了解他的失望心理,然后告诉她如何解决:“宝贝儿,我知道你喜欢你的毯子,我们来把这本书读完,毯子就干了。”不要忽视他的感受。对孩子一个很小的否定态度就能击倒他,渐渐变成愤怒。

与此同时,要避免孩子陷入她的悲伤情绪里。对孩子的问题过分关注,可能会导致她无法再面对新的问题,要告诉他们坏的事情发生了,但你需要翻开新的一页。

微笑

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他。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养,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聆听。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想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吗?不要似听非听,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帐、在做家务,请你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让孩子无拘无束

成功的孩子才会经常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但你要做的是让他有能力迎接一生的挑战,不让诱惑充斥他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被你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儿,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你会发现浴缸里洋娃娃们的生日晚会上也有一段奇遇。

教孩子关心别人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你可以选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到孤儿院。。在超市里,让他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给贫困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做小熊用的布可以给坦桑尼亚医院里的孩子做一件衣服。即使是两岁的孩子,只要你告诉他,他的视野里就能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接触自然。和孩子一起去滑雪,或者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大笑

给他讲笑话、唱儿歌、告诉她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对孩子、对孩子都有好处。这纯粹是生理上的好处,当你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让你的心灵有一次自由的翱翔。

表扬得有技巧

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

当孩子有进步的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如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饿了。如果还没到吃饭时间,给孩子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吃。吃得好能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表现得更有礼貌。好的食物有:酸奶、新鲜水果活干果、花生、带果酱的全麦面包等。

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

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种感觉来自于他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他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幼儿园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的。

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给孩子买东西,即使是他想要的,也不能让他真正感到快乐。唯一的结果是他想要更多的东西。告诉孩子他所拥有的玩具的是什么,怎么玩儿,并且和他一起玩这些玩具。给他解释为什么不可能小朋友有什么,他就有什么。设计一些活动,比如给小鱼喂食,让他享受玩的过程,而不是注意花了多少钱。

偶尔允许孩子有厌倦情绪

不要一听到孩子抱怨:“没什么好玩的。”你就冲过去和她一起玩。孩子应该学会怎样自娱自乐。让孩子列一个“我烦了的时候该做什么”的表格,然后贴在冰箱上,把他要的书、拼插玩具、绘画笔都放在他很容易就能拿到的地方。如果孩子还在抱怨他无事可做,你不妨建议他做一些家务,比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间,可能他马上就会发现新的好玩的事情。

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和她玩的过程,也是让她掌握新的技能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教孩子完成一些有价值的任务,比如包礼物、使用瓶子开盖器等。完成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所获得的成功,能让孩子获得满足感。这时不需要你的表扬,他就已经自我感觉非常好了。教他切面包片,打开鸡蛋放进烤箱里,然后,让他把自己做好的早餐端到餐桌上,他会觉得非常自豪和幸福。[OK语录网 M.968OK.cOM]

教他控制自己的行为

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比那些需要你不断提醒和反复要求的孩子要幸福。学习自我控制对孩子有积极意义上的帮助,他更容易交到朋友。自我约束是能让他一生快乐的基本因素,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如果你的孩子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即使他犯了错误也会觉得自己自己是对的、是骄傲的。

适时地让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或者完善他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

如果你下一次还想纠正孩子做过的事,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会影响健康和安全吗?

2、这件事会从现在开始影响你10年吗?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顺其自然吧。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更重要。教他解决问题。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知道问题解决了,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问题让他迷惑不解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他:

1、告诉他问题是什么。

2、让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3、告诉他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

4、判断他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或者需要帮助。

5、如果他需要帮助,要让他相信它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在某个方面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他展现一下呢?他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他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他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你就有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父母的教育,孩子的一生


【导读】“人生而具备为人父母的本性,却未必具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接受采访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首席工程师,教养方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存在五大误区,或多或少地干扰孩子这一“工程”的质量。

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王文英认为,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第五是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

父母必读:孩子问题,父母制造。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一、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了父母的成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父母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心爱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带着问题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问题上,就决定了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觉察内心的这种否定性投射,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那么,教育办法再多,孩子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现的!

二、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意志的地方,结果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其规律,他的成长是跟着成熟的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来的,一旦内心恐惧的父母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问题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父母发现问题的。

三、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谈到孩子近几年都被便秘困扰的现状,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朋友对这个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因为我的女儿桐桐小时候就深受便秘困扰,她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大便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平时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医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的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这个问题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觉地好了。

结合跟其他家长交流的一些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了,不加利用这点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我把这个道理讲给那位家长,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给她增加压力,上学后我转为提醒,慢慢的发展为恐吓,因她爱吃,又变成恐吓加诱惑,最近我对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说要拉又拉不出来时,向她发火!看来我错了,应回到最初!”

四、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有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惨痛的例子,却是一个好友家的真实情况。这个朋友,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到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量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的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他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的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的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前几天,同事打电话闲聊,无意中聊起了孩子,他有个可爱的女儿,比宝宝贝贝稍大点,可懂事了。他说开了个家长会,问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心想不就是孩子怎么快乐怎么着呗!可没敢发表浅论,听听他怎么转达最标准答案。他讲述专家最后在广东得到一个家长的最佳答案,转述如下:“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一生幸福!正确的幸福观是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细细一想,和我前些时间写的一篇文章有点类似,就是我对孩子的一小点要求,和对孩子以后的期望是什么,现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作家长的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我要上春晚》节目中的一个镜头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时的武文博,一个即将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就是说还在上大班的孩子,曾经上过星光大道。小小年纪妙语连珠不说,接茬特别快,叫你意想不到的对白竟然出自他之口。孩子的父亲看起来很时尚,剪着好看的长发,文博呢,则剪着与众不同的类似老虎纹的只有中间才有的发型,特别酷。文博唱的是《神曲》,后来在大家的邀请下拿着根“俺家的大葱”唱了首“甩葱歌”。记不住的地方孩子巧妙的卷着舌头“2、2、2”(音符发音)的唱,全场爆笑。董卿问博文:“长大了干什么呀?”“我要做个烧饼店的老板。”“为什么要做个烧饼店的老板呀?”“因为我爱吃烧饼,我还能做给爸爸吃。”、、、、、、

孩子的话朴实无华,掷地有声。孩子的表情是自然的,是坦荡的、、、、、、

文博完全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比如当个科学家、政治家、甚至将军、、、、、、

但孩子竟然出人意料的回答了董卿阿姨的提问,我想这个答案不是许多人能够满意的,特别是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这在许许多多家庭是不允许的。我特别想说:“我挺佩服文博的。能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大舞台上,理直气壮的说出自己的渺小理想,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事情。试问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说自己不喜欢的话,违背自己的意志,只是为了取悦别人,为了博得一笑而活。多少人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因为环境所逼,父母所愿。”

文博的父亲是伟大的,给孩子自由的天空,支持孩子的理想,不给孩子画框框,不给孩子下套套。

我想试着学文博的父亲,给孩子放飞理想的条件,支持他干合法的工作。只要他快乐,以后势必会把他的快乐传递给他周围的人,想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虽然孩子可能也会像文博一样有小小的理想

,我也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即使难免有来自不同领域的阻力,哪怕是他的父亲。因为我始终知道:是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他快乐!!!

父母怎么教育一岁孩子


在稍纵即逝的岁月里,宝宝1岁多了,发育时钟会告诉他该停止做小婴儿、成长为单独的人了。如果你还把他看作小婴儿,他会时时与你抗争,最终赢得自主。可尴尬的是宝宝的发育时钟还没有走到“儿童期”,所以,你在试图管理和管教他时,用对待儿童的那套方式也不会有用。

那么到底该表扬,还是批评?1岁的小孩总是让妈妈们忙得团团转.那什么时候妈妈该训斥,什么时候不该呢?妈妈稍不留神,就作些危险的事儿..对这样的1岁左右的孩子,该训斥吗?

孩子一旦干了什么危险、出格的事,妈妈立马就陷入紧张状态,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地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一哭,自己又马上后悔。。。事实上很多家长在重复这样的状态,甚至陷入自我嫌弃。

妈妈们可能觉得对0岁的宝宝没必要太多教育,但孩子到一岁了,也更加好动了,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差不多该要教他一些重要的事儿了。“该教训吗?”,“还太早吧?”,是“温柔的教育?”还是“严厉地训斥?”等等..真是烦恼重重阿.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对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此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妈妈们一不注意就会采取的方法

看到干了不该干的事的孩子,就反射性地大声训斥:”这孩子!要我说几次你才能记住啊?!”.这是在我自己当了保育员后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困扰着我的教育方法.

很遗憾,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挨骂了”,”妈妈好吓人”,”妈妈不支持我”,”妈妈是不是讨厌我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妈妈们要从自己开始,要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情绪是慌乱的.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不论当时你说了什么,孩子感受到的仅仅是“情绪慌乱的妈妈的怒气”.

对受惊而哭的宝宝,该说些什么呢?

妈妈们要批评或是提醒孩子时,基本上是孩子干了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儿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对待孩子呢.对还不知道怎么区分善恶又有着旺盛好奇心的孩子们,妈妈们可一试试下面的几个方式.

教育1岁小孩的重点

危险时要阻止

孩子突然跑到马路上,或是给他人造成困扰时,不管怎样,首先要阻止他继续.

抱起孩子,让他感到安心

阻止孩子后,孩子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会有点吃惊.这时妈妈可以说句”吓了一跳吧”,理解孩子此时心情,然后通过皮肤接触,来让孩子安心.这么一来,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

告诉孩子刚才的状况

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妈妈要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刚才是什么情况.

例如妈妈们可以说“宝宝刚刚跑道马路上,刚好有车车从对面开过来,宝宝差点点就被撞到了,特别危险呀”,或是,”宝宝要玩的是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打声招呼就拿走的话,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会担心难过的呀”,放慢语速,慢慢地说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1岁的孩子,也能回想起刚才的事,进而理解刚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告诉孩子他必须知道的教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从侧面来教育孩子.

“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车来才能过哟.””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问,’能借我玩玩吗’小朋友同意了,才能玩.”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才一岁,跟他说这些还太早,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亲爱的妈妈的话,他们可是认真听着的哟.平常要多和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直到他记住为止.

话虽如此,但比起用大脑思考,1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跑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所以还是常常会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你又做了!””这个你是知道的吧?”在这些话语的重复中,孩子渐渐会明白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

那么,在教育宝宝的同时,妈妈的心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其实,传达给孩子的是妈妈的情感,因此,孩子和妈妈的心灵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点.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心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妈妈内心发生了些什么?

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内心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呢.妈妈们自己可能很容易就忽视了自己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妈妈的情绪,所以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

发现危险情况时

“唉呀,危险!””怎么办啊,孩子受重伤了!””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时,妈妈的心里,这种心惊胆战的不安情绪变成了意想不到的怒气.这种情绪的背面,肯定是包含着”要从危险中护宝宝周全”的想法.

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

“唉呀,我们家孩子怎么..””别的妈妈看着呢””这事儿可不能做呀!”妈妈们是不是自己也很惊讶,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内心在动摇呢?

在店里买东西,结果孩子自己拿了东西走

“怎么干这样的事?!””随便拿东西是不行的啊!””这可是偷盗啊!”,因为意想不到的动摇和冲击,妈妈们瞬间会大脑一片空白吧.

首先,产生这种惊吓反应、不安发怒以及动摇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妈妈们要接受这种心情.先把这种心情放在一边,接着,从妈妈自己的”孩子怎么干这样的事!”的心情中抽离出来,转为思考以孩子为目标的”该如何向孩子说明呢?!”

其次,慢慢告诉自己忽视这种心情,然后再试图向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否则,会不自觉地提高音调,比自己预想更严厉地警告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会受到惊吓,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所以,妈妈们首先应该正视自己不稳的情绪.

通过教育孩子,妈妈们也在探索和逐渐掌握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教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路标.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有孩子大声哭泣,让妈妈们想放弃的时候,请一定要阻止危险发生,培养习惯,并认真接受1岁的孩子那种想和妈妈撒娇又不安的心情,温柔地教育孩子.

下面是熊妈向多位宝妈请教后汇总整理的实用小技巧: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会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拒绝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自然少了几分兴致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宝宝把积木摊了一地,如果你告诉他把积木捡起来,他多半会拒绝。如果你说:“我想你不能在我捡起这些书之前,把那些积木放回盒子里去”,这样,你就把家务活变成了一个,把命令变成了挑战。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