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生而具备为人父母的本性,却未必具有教育子女的能力。”接受采访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首席工程师,教养方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存在五大误区,或多或少地干扰孩子这一“工程”的质量。
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王文英认为,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起床,父母自己应以身作则,少看电视,利用晚上做些诸如看书等静态活动,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要求孩子玩耍后归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洁、不脏乱,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良好影响。
第五是强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令孩子厌倦学习。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父母要适时给予鼓励,表达对其创意的欣赏。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制造”的,你光盯着孩子的问题犯愁,却不去反省自己如何“制造”了这些问题,即使能一时能把某个问题压下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你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真正消除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
一、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内在焦虑的投射
每一个当了父母的成人,都难免对自己的成长心存这样那样的缺憾,孩子出生后,很容易本能地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家长看到孩子不敢登台表演更容易着急,一个从小就容易受欺负的家长对孩子的忍气吞声更加敏感。
因为父母心里总是心存这样那样的焦虑,自然禁不住在所关注的方面对心爱的孩子“明察秋毫”,不知不觉就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孩子了,带着问题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当然都是问题,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问题上,就决定了一些不是问题的行为无意中被选择性过滤了,其实我们关注到的问题行为,只是自己内心焦虑的投射而已!如果不能觉察内心的这种否定性投射,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那么,教育办法再多,孩子的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外涌现的!
二、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内心的恐惧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因为对掌控局面缺乏信心,这样的父母往往希望能控制一切,看不得孩子偏离自己意志的地方,结果就很容易发生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管不住孩子,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自有其规律,他的成长是跟着成熟的节奏来的,而不是跟着父母的期望来的,一旦内心恐惧的父母发现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来,就乱了分寸,觉得孩子出问题了。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被管的服服帖帖,看似应该合乎父母意愿了,其实却不然,因为孩子是在父母的管束和控制下成长的,长成的只能是父母设计出来的样子,但因为父母本身是有问题的,孩子也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所以,如果父母本身心存恐惧,控制欲强,那么无论孩子怎么成长,总会被父母发现问题的。
三、你关注什么,孩子就拿什么问题来控制你
有个家长跟我交流孩子便秘的问题,谈到孩子近几年都被便秘困扰的现状,非常抓狂,控制不住地担心,问我该怎么办?朋友对这个事件更具体的描述让我想起女儿桐桐便秘的经历,因为我的女儿桐桐小时候就深受便秘困扰,她的大便一度成为我们全家的心头大患,每次大便我们都要全家出动连哄带骗,平时只要听说吃什么对通便有好处,我们都会拿来尝试,中医西医都看过,结果却不甚理想,可以说我们越用心,小家伙的大便越糟糕,直到折腾的我们失去了治疗的信心,不得不放弃各种精心安排的医疗食疗,谁知就在我们不再去管这个问题之后,小家伙的便秘不知不觉地好了。
结合跟其他家长交流的一些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育儿过程中,父母越是关注什么,孩子就越容易在哪里出问题,因为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控制家长最好的切口!父母在极其关注什么的时候,弱小的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原来只要在父母关注的方面稍稍出点问题,就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强大到可以跟爸爸妈妈抗衡了,不加利用这点才怪呢!所以,不必奇怪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吃饭问题,孩子的吃饭越成问题,越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越容易让人抓狂。我把这个道理讲给那位家长,她恍然大悟:“以前我是弱化,怕给她增加压力,上学后我转为提醒,慢慢的发展为恐吓,因她爱吃,又变成恐吓加诱惑,最近我对这事快扛不住了,常在她说要拉又拉不出来时,向她发火!看来我错了,应回到最初!”
四、过分的关注是一种压力,让孩子因焦虑而失常
有一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惨痛的例子,却是一个好友家的真实情况。这个朋友,因为担心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从小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到几近严苛的地步,孩子即使考个99分,也会被责骂,为了给孩子一个尽量优越的读书环境,从小到大,都是托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高压之下,孩子也的确非常争气,直到高中之前,一直在班里的佼佼者,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当朋友因为希望孩子出国留学给他换了一个高中的预备班时,压力之下,孩子突然出了问题-----严重焦虑,不敢抬头看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总是低着头,神情呆滞,跟他讲话他也没大反应,不得不休学。孩子休学这段时间,爱儿心切的朋友才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四处求治,在一次家庭系统排列治疗课上,孩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如果低着头更快乐的话,还是低着头的好。”显然,孩子的躯体化症状就是对学习压力的逃避!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关注出来的,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又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所以,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学习具体的操作办法,而是自己父母的改变,家长自己的内心强大了,才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太多的恐惧,亦无需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掌控局面的安全感,看到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所以,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善于觉察、自省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内心的恐惧,并想办法疗愈自己,也只有先把自己修养的强大,正能量才会自然溢出,让孩子得到滋养。
前几天,同事打电话闲聊,无意中聊起了孩子,他有个可爱的女儿,比宝宝贝贝稍大点,可懂事了。他说开了个家长会,问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一时语塞,心想不就是孩子怎么快乐怎么着呗!可没敢发表浅论,听听他怎么转达最标准答案。他讲述专家最后在广东得到一个家长的最佳答案,转述如下:“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一生幸福!正确的幸福观是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断追求新的目标!”
细细一想,和我前些时间写的一篇文章有点类似,就是我对孩子的一小点要求,和对孩子以后的期望是什么,现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的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作家长的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孩子?
这是《我要上春晚》节目中的一个镜头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当时的武文博,一个即将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就是说还在上大班的孩子,曾经上过星光大道。小小年纪妙语连珠不说,接茬特别快,叫你意想不到的对白竟然出自他之口。孩子的父亲看起来很时尚,剪着好看的长发,文博呢,则剪着与众不同的类似老虎纹的只有中间才有的发型,特别酷。文博唱的是《神曲》,后来在大家的邀请下拿着根“俺家的大葱”唱了首“甩葱歌”。记不住的地方孩子巧妙的卷着舌头“2、2、2”(音符发音)的唱,全场爆笑。董卿问博文:“长大了干什么呀?”“我要做个烧饼店的老板。”“为什么要做个烧饼店的老板呀?”“因为我爱吃烧饼,我还能做给爸爸吃。”、、、、、、
孩子的话朴实无华,掷地有声。孩子的表情是自然的,是坦荡的、、、、、、
文博完全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比如当个科学家、政治家、甚至将军、、、、、、
但孩子竟然出人意料的回答了董卿阿姨的提问,我想这个答案不是许多人能够满意的,特别是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这在许许多多家庭是不允许的。我特别想说:“我挺佩服文博的。能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大舞台上,理直气壮的说出自己的渺小理想,是多么难得可贵的事情。试问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说自己不喜欢的话,违背自己的意志,只是为了取悦别人,为了博得一笑而活。多少人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因为环境所逼,父母所愿。”
文博的父亲是伟大的,给孩子自由的天空,支持孩子的理想,不给孩子画框框,不给孩子下套套。
我想试着学文博的父亲,给孩子放飞理想的条件,支持他干合法的工作。只要他快乐,以后势必会把他的快乐传递给他周围的人,想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虽然孩子可能也会像文博一样有小小的理想
,我也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即使难免有来自不同领域的阻力,哪怕是他的父亲。因为我始终知道:是我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他快乐!!!
在稍纵即逝的岁月里,宝宝1岁多了,发育时钟会告诉他该停止做小婴儿、成长为单独的人了。如果你还把他看作小婴儿,他会时时与你抗争,最终赢得自主。可尴尬的是宝宝的发育时钟还没有走到“儿童期”,所以,你在试图管理和管教他时,用对待儿童的那套方式也不会有用。
那么到底该表扬,还是批评?1岁的小孩总是让妈妈们忙得团团转.那什么时候妈妈该训斥,什么时候不该呢?妈妈稍不留神,就作些危险的事儿..对这样的1岁左右的孩子,该训斥吗?
孩子一旦干了什么危险、出格的事,妈妈立马就陷入紧张状态,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地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一哭,自己又马上后悔。。。事实上很多家长在重复这样的状态,甚至陷入自我嫌弃。
妈妈们可能觉得对0岁的宝宝没必要太多教育,但孩子到一岁了,也更加好动了,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差不多该要教他一些重要的事儿了。“该教训吗?”,“还太早吧?”,是“温柔的教育?”还是“严厉地训斥?”等等..真是烦恼重重阿.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对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此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妈妈们一不注意就会采取的方法
看到干了不该干的事的孩子,就反射性地大声训斥:”这孩子!要我说几次你才能记住啊?!”.这是在我自己当了保育员后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困扰着我的教育方法.
很遗憾,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挨骂了”,”妈妈好吓人”,”妈妈不支持我”,”妈妈是不是讨厌我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妈妈们要从自己开始,要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情绪是慌乱的.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不论当时你说了什么,孩子感受到的仅仅是“情绪慌乱的妈妈的怒气”.
对受惊而哭的宝宝,该说些什么呢?
妈妈们要批评或是提醒孩子时,基本上是孩子干了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儿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对待孩子呢.对还不知道怎么区分善恶又有着旺盛好奇心的孩子们,妈妈们可一试试下面的几个方式.
教育1岁小孩的重点
危险时要阻止
孩子突然跑到马路上,或是给他人造成困扰时,不管怎样,首先要阻止他继续.
抱起孩子,让他感到安心
阻止孩子后,孩子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会有点吃惊.这时妈妈可以说句”吓了一跳吧”,理解孩子此时心情,然后通过皮肤接触,来让孩子安心.这么一来,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
告诉孩子刚才的状况
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妈妈要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刚才是什么情况.
例如妈妈们可以说“宝宝刚刚跑道马路上,刚好有车车从对面开过来,宝宝差点点就被撞到了,特别危险呀”,或是,”宝宝要玩的是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打声招呼就拿走的话,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会担心难过的呀”,放慢语速,慢慢地说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1岁的孩子,也能回想起刚才的事,进而理解刚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告诉孩子他必须知道的教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从侧面来教育孩子.
“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车来才能过哟.””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问,’能借我玩玩吗’小朋友同意了,才能玩.”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才一岁,跟他说这些还太早,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亲爱的妈妈的话,他们可是认真听着的哟.平常要多和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直到他记住为止.
话虽如此,但比起用大脑思考,1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跑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所以还是常常会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你又做了!””这个你是知道的吧?”在这些话语的重复中,孩子渐渐会明白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
那么,在教育宝宝的同时,妈妈的心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其实,传达给孩子的是妈妈的情感,因此,孩子和妈妈的心灵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点.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心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妈妈内心发生了些什么?
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内心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呢.妈妈们自己可能很容易就忽视了自己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妈妈的情绪,所以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
发现危险情况时
“唉呀,危险!””怎么办啊,孩子受重伤了!””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时,妈妈的心里,这种心惊胆战的不安情绪变成了意想不到的怒气.这种情绪的背面,肯定是包含着”要从危险中护宝宝周全”的想法.
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
“唉呀,我们家孩子怎么..””别的妈妈看着呢””这事儿可不能做呀!”妈妈们是不是自己也很惊讶,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内心在动摇呢?
在店里买东西,结果孩子自己拿了东西走
“怎么干这样的事?!””随便拿东西是不行的啊!””这可是偷盗啊!”,因为意想不到的动摇和冲击,妈妈们瞬间会大脑一片空白吧.
首先,产生这种惊吓反应、不安发怒以及动摇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妈妈们要接受这种心情.先把这种心情放在一边,接着,从妈妈自己的”孩子怎么干这样的事!”的心情中抽离出来,转为思考以孩子为目标的”该如何向孩子说明呢?!”
其次,慢慢告诉自己忽视这种心情,然后再试图向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否则,会不自觉地提高音调,比自己预想更严厉地警告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会受到惊吓,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所以,妈妈们首先应该正视自己不稳的情绪.
通过教育孩子,妈妈们也在探索和逐渐掌握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教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路标.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有孩子大声哭泣,让妈妈们想放弃的时候,请一定要阻止危险发生,培养习惯,并认真接受1岁的孩子那种想和妈妈撒娇又不安的心情,温柔地教育孩子.
下面是熊妈向多位宝妈请教后汇总整理的实用小技巧: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会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拒绝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自然少了几分兴致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宝宝把积木摊了一地,如果你告诉他把积木捡起来,他多半会拒绝。如果你说:“我想你不能在我捡起这些书之前,把那些积木放回盒子里去”,这样,你就把家务活变成了一个,把命令变成了挑战。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