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

03-17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发现他开始有了很多的要求,要买那个新出的玩具、要那件新款的连衣裙,要那个当季的名牌鞋……如果你不买,那么事情会变得很严重,他会大哭大闹到你缺陷为止!

传统与现代育儿观念的激烈碰撞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孩子题目做错真的是因为粗心吗?


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呢?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为什么呢?

一、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能做对。

二、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举一反三,这时会发现同学们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三、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单元的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的做题,建立错题本。

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孩子缺乏自控力,可能是因为这些


自控力的发展对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证明:在儿童期就能显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极少成瘾或犯罪,并比那些冲动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宝宝却缺乏自控力呢?先来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1、年龄特性,身心发展不成熟

0-2岁这一阶段的宝宝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因此宝宝所表现的不愿等待、忍耐、不遵守游戏规则、脾气差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是宝宝年龄的特性,是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家长不要认为这是宝宝年龄特征就听之任之哦,其实家长在这个时期就已经要开始注意培养宝宝的自控力了。在婴儿时期,家长可以多抱抱、亲吻宝宝,帮助宝宝进行自我安抚。调查显示,自我安抚能力对宝宝独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等宝宝大一点以后,家长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引导,让宝宝逐渐懂得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家长要尽量减少斥责孩子,给他更多的安全感,家长耐心的教导也是非常关键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气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气就比较火爆,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宝宝自然也就会变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气暴躁。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宝宝的成长学习过程起着榜样的作用。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小事而发牢骚,或者因为孩子做错事就大发脾气,大声呵责,或者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的长期缺乏安全感,同时缺乏家长的引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因此,家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在面对做错事的孩子时,应该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勿大发脾气,尝试通过冷静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宝宝的脾气也是比较暴躁,总是心情不爽就乱扔东西。小编建议家长可以冷处理,先不理睬宝宝,离开他身边直到他冷静下来,家长再去回应他。

宝宝用错误行为表达他心里的不高兴,或许是因为宝宝不懂得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爸妈可以尝试去理解并猜测宝宝的想法,帮助宝宝表达他的情绪,宝宝感觉被包容理解以后,情绪自然会冷静下来。像这样的方法也是逐渐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只是乱扔东西发泄情绪。

3、父母经常吵架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使得宝宝长期处于惧怕、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年纪小的宝宝判断力很差,在看到父母争吵的时候他往往会以为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甚至会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同时争吵这种行为,其实是给孩子树立错误的行为榜样。孩子很可能会认为,争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且负面的情绪不需要抑制,只要不高兴就可以破口大骂。

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充分感受家长的关爱与温暖,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是良好性格、行为习惯的基础保证。如果家长真的难以控制在宝宝面前争吵,家长也应该要在宝宝面前和好,事后要跟宝宝解释清楚爸妈争吵的原因,让宝宝原谅爸妈的冲动行为。家长也应该要鼓励孩子将自己心里的感受说出来,以免憋在心里成为宝宝心里面的阴影。

4、父母疏于照顾,缺乏亲子沟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导与教育,如果父母对于孩子只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孩子不守规则的行为放任自流,缺乏亲子沟通,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内心需求,家长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有意培养孩子守规矩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自控力培养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事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和原则,不迁就、不随意改变,渐渐地孩子便会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5、父母溺爱,把孩子视为家庭中心

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李天一事件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现代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父母往往会把孩子视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家长都尽可能的有求必应。这就导致了孩子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性格。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泪攻势一下,父母就会软下来答应孩子的要求。其实,家长应该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没有用。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等待。在公园宝宝吵着要玩秋千,但是别的孩子正在玩,妈妈可以让孩子先玩滑梯,待会轮到他再玩这个。

家长还可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比如在买玩具的事情上,家长可以事先和宝宝约定,如果要买一样玩具或者是想吃一样东西时,要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五角星”是平时宝宝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宝宝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宝宝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

6、家长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现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辈的教育观念与年轻父母的有着很大的差异,妈妈限制宝宝吃零食,可是奶奶转过头就把小零食往宝宝的嘴里塞。孩子夹在中间,都不知道要听谁的话

对于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则,并且要贯彻坚持。家庭成员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同时在平时教育孩子时,不要通过强制手段订立规矩,应该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孩子创造好条件,通过和孩子商量沟通订立一个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则”,家长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的同时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还可以建立一些奖励制度,激励孩子坚持良好行为。比如妈妈和宝宝约定一个星期内如果能有5次以上按时起床,那么妈妈就奖励宝宝他最爱的蛋糕。家里有了这么一套“家庭守则”和“奖励制度”,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了。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大人坚持说理,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逐渐培养起来。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不会听话”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

让父母与孩子保持密切关系的一项最重要的技巧是倾听,而不是教育、建议或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东西不仅孩子不需要,还会阻碍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的倾听。

有时,你需要倾听他的语言;

有时,你需要观察他行为传递的信息。

优秀的倾听者需要倾听弦外之音。

要想孩子“听话”,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倾听者,只需培养优良习惯。但是,与所有习惯一样,倾听习惯需要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倾听习惯呢?

1.记住闭上你的嘴

“倾听”的字母还可以组合为“安静”,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2.当你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专心

面对孩子,你是否随口应付、被迫答复、被动反应?如果是,按下你内心的暂停键。(是的,有时,你的确需要按下这个暂停键。这一过程仅需3秒钟时间。)停止工作,深呼吸,然后合上你的笔记本。看着孩子的眼睛,专心倾听。

3.注意孩子开始讲话的方式,然后做出回应

你必须具有很强的自律精神,才能迫使你将注意力从手头工作转移到孩子的问题上。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孩子可以据此判断,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是否可以信赖你。孩子主动发起的讲话比你的询问重要得多,例如,你可以借机了解今天学校发生的事情。

4.如果你现在不能听他讲话,应该这样答复他

“我听到你对这事感到愤怒,我希望我们能够认真讨论。不过,现在我需要安排大家去上学,所以暂时还不能和你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定一个时间,就在今天晚饭后讨论怎么样?”然后,一定不要忘记你的许诺。按时和他讨论。这样,你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5.要全神贯注

现在是你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工作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孩子能够感受到你是否在真正倾听。他可能不会流露出来,但是当你假装倾听,实际心不在焉时,他的自信心会受到伤害。

6.为了开启对话,要积极确认并反映他的感受,不要进行判断或给出建议

“你对弟弟非常生气”和“你似乎担心今天的野外旅行”,这些都是开启对话的方法;“你必须努力和弟弟相处”和“不要过分担心野外旅行,你必须去”,这些都会结束对话。

7.提出非判断性问题,鼓励孩子给予真实答复

“今天午饭时你和谁坐在一起?”或者“拼写测验怎么样?”比“今天上学怎么样?”要引出更多谈话内容。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常常让孩子处于戒备状态:“你为什么穿那个?”与“对于今天的野外旅行,你认为大多数孩子会穿什么衣服?”相比,后者效果要好得多。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你聚精会神地倾听。

8.不要急于提出方案或建议

这意味着,你必须控制自己对问题的忧虑。你的孩子需要一个宣泄的机会,否则他无法更好地思考。然后,他还需要一个思考解决方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他才能培养自信和能力。

9.确保话题的安全性

如果内心忧虑,人们是无法认真倾听的。如果他们感到不安全,他们通常会退缩或攻击,大脑的思维功能则会随之关闭。如果你看到孩子表现出愤怒、恐惧或悲伤的情绪,要及时与他重新建立联系。告诉他,同时也告诉你自己,你非常爱他,你有责任找到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解决办法。

10.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感到对话的安全性

不要过于掺入个人色彩。首先,深呼吸一下。如果你感到负有责任(“我原本可以阻止这件事!”)或者恐惧(“我不敢相信这种事发生在我孩子身上!”),你要努力镇定下来,将你的感受放在一边。现在不是分析你的时候,内心忧虑于事无补。事实上,无论你的孩子在讲什么,你都可以稍后再处理自己的感受。提醒自己,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处理好这些棘手的感受。当他心情稳定之后,帮助他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

如何让孩子听我讲话?

父母们提出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听我讲话?”孩子的头脑中有很多想法,从午饭时和谁坐在一起到足球选拔赛,再到最新的计算机游戏。在他们的名单上,父母的座次相当靠后,让我们颇为尴尬。即使蹒跚学步的孩子,关心的事情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洗澡!

当然,向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父母们并未真正思考倾听话题。他们希望弄明白的是,如何让孩子照他们说的话去做。那么,秘诀是什么?先建立联系,再试图纠正。下面,我们详细讲述一下具体做法:

●在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之前,不要开始讲话

主动与孩子接近,轻轻触摸他。看着他的眼睛,直到他抬起头来。然后,开始讲话。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不能这样做,务必确保吸引他的注意。例如,当你正在开车时,可以这样说:“我能告诉你点儿事情吗?”

●不要重复讲过的话

如果你已经问过一遍,孩子没有做出回答,不要简单地重复。你没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此时,你应该重新返回第一步。

●言简意赅

大多数父母讲话太多,弱化了要传递的信息,失去了孩子的注意力。当你向孩子作指导时,要尽量言简意赅。

●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如果你正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的配偶命令你停下来做另外一件对你不重要的事情,你会有何感受?你是否会不予理睬?但是,如果你赞同他的观点,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我知道,现在很难停下来,亲爱的。但是,我需要你……”

●寻求合作

没有人喜欢听他人颐指气使地下达命令。所以,要语气温和,给出选择。“现在该洗澡了。你是想现在去,还是过5分钟去?好的,说定了,5分钟,好吗?我们拉钩。”

●要安慰,不要责备

当我们情绪波动时,孩子就会关注我们的情感,忽视我们传递的信息。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大家都上车,不要浪费时间思考你第一次要求时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这样做,只能让大家心情更加糟糕,包括你在内。你该深呼吸一下,帮助孩子准备上车。上车之后,你可以让他们帮你想办法如何准时走出家门。

●设定例行活动

例行活动越多,你作为操练官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孩子在做日常活动时你为他们拍了照片,并将它们张贴在一面小小的招贴画上,经过一段时间,他会对这些事情担负起责任来。你的职责仅限于提出问题:“离开家之前,你还要做什么?我们来检查一下。”

●做专心倾听的榜样

如果孩子向你讲述白天发生的事情时,你的眼睛却在盯着自己的电话,你这是在告诉他如何处理家庭交流。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听你讲话,就要放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这只需几分钟时间。

当他是学龄前儿童时这样做,当他十几岁后,还会愿意和你谈话。你会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编者说】

1、只有我们先学会了“听话”,孩子才有可能变的“听话”;只有当我们开始从“上帝”的宝座上走下来的时候,放弃了命令、安排,才有可能与孩子更好的建立起连接,而只有先建立了连接,才能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

试想一下,一个对你既不理解、又不尊重,完全无视你内心感觉的人,你还愿意与他沟通、合作么?你心中不会对他的命令与安排产生敌意与抵触么?甚至在对方和你说话的时候,你心里都在小声嘀咕着诅咒他……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或许就会有一两件记忆深刻的事情令你难忘,虽然那时的你还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愤怒与不满

同理,如果你能想通自己的感受,那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孩子的感觉了。并不是孩子不想“听话”,而是被家长的行为推到了那个“不听话”的位置上了

请永远记得:孩子是一个有自主意识、思想的,独立的人

2、很多时候我们情绪失控,不能保持平静的状态面对孩子的问题,是因为自己的大脑自行运转机制所致。惯性思维会使得我们忽略了眼前这件事并没有多么严重、糟糕,而是联想起以前一系列孩子令你不满意的事情,甚至预想出可怕的未来,这些联想叠加在一起,就会使你变的焦躁不安,愤怒指数直线飙升!进而失控爆发

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要做的只是处理眼前这件事,而不是制造激化矛盾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3、聊起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我听过太多父母的头疼抱怨,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合作呢?除了今天文中讲到的尊重、倾听,还涉及到家长的说话语气及方式,是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奶爸就介绍给你看两篇专门讲语气与方式的文章

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父母没有耐心


教育孩子,你为什么没耐心

当和朋友谈到孩子时,我总会告诉他们一些儿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却听到不少家长说,我可没有象你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的,他们内心确实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实际实施教育时却没耐心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没耐心去教育好自己唯一的孩子呢? 我认为除了人的惰性心理在作崇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观念不强,不懂得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看不到家庭教育带来的长远利益;家庭教育责任感不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耐心与否会影响着孩子的身心。这里我仅从讲故事和倾听两方面分析一下。

给尚不识字的幼儿讲故事,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关。幼儿要求母亲每晚讲故事给他听,有的甚至要求一个故事反复讲。

然而不少母亲要么嫌麻烦不想多讲,要么因忙于家务事又推脱掉一晚,或者不能坚持给孩子天天讲。不就是一个故事吗?等他自己会看书识字了自己看也不晚。

放弃讲故事就是放弃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放弃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她能把讲故事和积累词汇、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培养将来的阅读习惯联系起来,恐怕就不会没有耐心了。

记得去年暑期中央电视台采访高考作文满分的考生时,一无例外地谈到父母小时候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小时候也都经书香薰染。

国外的家长素质普遍高,很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母亲一直给孩子朗读故事直到他上中学为止。我孩子3周岁的时候也常常缠着我睡前讲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要我反复地讲,还不准漏一字。

当然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也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而我一直坚持下来,是什么激励我坚持不懈地当孩子的“故事书”呢?是早期教育理念。每当想停下来不讲的时候,一想到孩子前几天又从书中学会了一个新词汇,或者想到我的每一次讲故事,就是在为他的前进搭梯子时,我的精神又为之一振,耐着性子讲得口干舌燥也毫无怨言。经过我长期的亲子共读,他的词汇量大增,语言表达能力超过同龄人,也较早地走上独立阅读之路。

倾听是保持良好沟通及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渠道,是呵护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长总爱不耐烦地打断孩子的话,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认真听呢?有的认为孩子的话毕竟是孩子的话,没多大意义,懒得听;有的刚好遇上自己情绪不佳,没心思听;有的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想听。比如,有的孩子好奇心极强,爱对某一问题刨根问底,家长问得不耐烦的时候便将话题打断,这实际上是打断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泯灭了孩子的探索心和进取心。又比如孩子在津津乐道于他的足球赛,而家长却这一没爱好,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两代人的距离便拉开了,代沟产生了。家长一方面在埋怨孩子大了,和自己的关系不再如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一方面又不愿耐着性子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不愿“迁就”于孩子的爱好。每当孩子找我说话时,我总是微笑着认真倾听他诉说,听他讲天文地理、科学常识等等,遇上听不懂的也装做听得懂的样子,表现出兴趣盎然,并随声附和;耐心地听他陈述芝麻绿豆之事,并及时引发相关话题和他一起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孩子的说的事也许我们看来是小事,然而对他来说却是大事,值得一说的事。如果我们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声音,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还愁父(母)子关系不能改善吗?

往往,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产生,是父母在教育上没有耐心引起的。

以下就用几句话来作为献给家长的自勉:

一、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没耐心的你厌烦的表情,烦掉了他的好奇心;

二、当孩子慢腾腾穿衣系鞋时,没耐心的你上前帮代劳,帮掉了他的独立性;

三、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时,没耐心的你忙着自己事,忙出了他的孤独感;

四、当孩子正向你诉说苦恼时,没耐心的你打断了话语,打跑了他的亲和力;

五、当孩子汇报不合格成绩时,没耐心的你来一顿责骂,骂掉了他的自信心;

六、当孩子因怕挨打而说谎时,没耐心的你真给一顿打,打掉了他的诚实观;

七、当孩子要你再讲个故事时,没耐心的你找借口推脱,推掉了他的求知欲。

家园共育:孩子胆小竟是因为你的一个举动


有不少妈妈总会跟我抱怨,说自己宝宝为什么总是那么胆小,看见虫子大惊小怪,见到别人也都是畏畏缩缩。对此,我真的很无奈,孩子胆小难道不还是你们自己造成的吗?

孩子其实就是一张大白纸,而我们家长就是一支画笔,孩子的性格、习惯都由我们自己去描绘。生活中,大人很多行为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而今天要说的就是原因之一——吵架。下面是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下:

爸爸妈妈吵架,孩子吓的不敢动

那天,我和老公因为琐事大吵了一架,因为都比较冲动,所以把乐乐忽略在一旁,结果这小家伙看到我们俩还以为是世界末日了,一个人蜷缩在墙角,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们。

吵架半途,我用余光看到了乐乐,看到他害怕的表情才想起来他一直在旁边看着,瞬间我后悔不已,连吵架的兴致都没有了,赶紧走到他身边把他抱起了起来。

被我抱起后,乐乐依旧紧张地看着我和老公,可能在他心里这个家就要散了,爸爸妈妈也不要他了。于是我就觉得赶快安抚他:"刚刚爸爸和妈妈有些冲动了,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这个和小乐乐没有关系奥。"

我一个人安慰可不行,于是我就把乐乐抱到老公身边,说:"你看爸爸也没有生气呢,来爸爸笑一个呢!"爸爸看到乐乐不安的样子,也立即露出了笑容。而乐

乐看到警报解除,于是对着爸爸伸开小手,奶声奶气的念叨:"爸爸,抱抱!"

当着孩子面吵架真的是大错特错

夫妻毕竟是两个人,总会有意见分歧的情况,吵架也是在所难免。但是吵架的地点一定要挑选好,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因为吵架对孩子非常不利。

婴儿期

即便是小婴儿,也有听觉反应。如果在这个时期,他们听到爸爸妈妈激烈的吵闹声,那么他们就会感到痛苦,并且全身变得僵硬,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如果婴儿经常封闭自我,那么就会影响到他的听力发育,未来还可能出现感统失调的情况。

幼儿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没办法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好,为此就有了心理负担,并且引起一些生理反应,比如哮喘、免疫力低下等等。

儿童期

看到父母吵架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产生羞辱感,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做恶梦,甚至在别人面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说离婚,那么他们就会一直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之中,这样的孩子基本没心思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吵架可以,请躲着点孩子

美国科学家做个很奇怪的研究,他们发现夫妻发生矛盾时,适当吵架有益身心健康,死亡率也会比压抑愤怒的夫妻低5倍。只不过吵架可以,但是要做好善后工作,别让孩子受到伤害。

1、要避开孩子

不管事什么原因的吵架,都要避开孩子,所以在讨论事情前,最好让老人带着孩子出去转转。注意千万不要冷战,因为孩子可以轻松感受到家庭气氛不对,他们可能以为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导致爸爸妈妈不和,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变得孤僻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2、在孩子面前和好

如果确实在孩子面前发生了争吵,那么一定要在孩子的面前和好,让他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吵架只是占时的,他们也会和好。注意吵架之后要安慰一下孩子受伤的情绪,比如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的宽慰。

3、请承认错误

吵架之后,一定要勇敢的承认错误,比如错误的一方要向另一方道歉,或者夫妻俩向孩子道歉,表示不该吵架等等。因为如果不及时道歉,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吵架是正确的事情,并且有样学样。

4、把握程度

双发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吵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也能降低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家中最基本的责任,所以不要因为一些小事互相争吵,以免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留下很难愈合的创伤。

幼儿园老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31个技巧!很管用!


很多年轻老师和家长觉得与孩子沟通很困难,原本只是想关心下孩子,可孩子却不领情,甚至还会顶嘴……其实,这可能是沟通方式不对,不如换个方式与孩子沟通,也许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哦!

1.孩子的问题不存在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原因,每一个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2.在很多孩子问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经历和期望、恐惧和担心。我们成年人不应该认为,每一个问题仅仅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而已。

3.回答孩子的问题需要时间,成年人应该为他们付出时间。仅仅提供快餐式的回答不能对孩子有所帮助,也根本不能使孩子深入地领会他们所得到的答案。

4.很多孩子的问题开始听上去好像是想得到一个具体的就事论事的答案,听起来多少有点简单。但是大量的孩子提问的目的在于想得到“间接”的答案。我们成年人只有注意孩子问题中的“自我表露”,才能理解他们的问题——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

5.孩子的问题没有一个是愚蠢的!如果问题真的多余,孩子也不会提出来。

6.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十分严肃的讨论的开始。懂得赞赏孩子提出问题的人,才会把孩子视为平等的对话伙伴。

7.虽然孩子对于很多问题希望得到答案,通常的经验表明,他们常常在内心里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当你给出答案的时候,孩子会用他自己的答案和成年人的答案做比较。所以,关切地、友好地向他们提出反问常常不失为一种好的回答。

8.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应该以娱乐和严肃的两种方式共同思考它的意义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想象力和可能性,并追踪孩子的想法。

9.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其内在的目的,成年人应该弄明白它。孩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常常能够告诉我们,孩子的情绪怎样,他们心里想的什么。

10.孩子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对某事不理解或者对某事有感受。提出问题有助于孩子在行为领域吸收新的经验。

11.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生活有着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所以,孩子们提出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不知道的事情,而且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12.孩子的问题来自于他们要使事情得到解释的好奇心。不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品头论足,就有可能窒息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丧失增长知识的能力。

13.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对事件的惊叹,孩子们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更广泛地认识事件的意义。就这点来说,孩子们的惊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到触动的结果。

14.孩子们提出问题的基本理由来自于这样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即有“为什么”,就有“因为,所以”。

15.当孩子们认为他们的环境是民主的、没有偏见的和充满理解的时候,孩子们最能提出问题。

16.孩子的问题常常产生于积极的行动,而不是长篇说教,所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行动经历,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17.如果孩子的提问不被大量的玩具所困扰,不受大量的媒体影响或者不受到过分的呵护,那么孩子的提问就可以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样的,也只有生活在孩子能够有基本安全感的地方,当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够待在他们身边,孩子的问题才能产生出来。

18.孩子提出的问题也能产生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由于孩子没有我们成年人这么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允许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或试验,即使这些事情和试验在我们看来,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对孩子和他人造成伤害或构成危险。

19.不允许,也不能把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归罪于孩子。作为成年人更应该弄清楚,为什么孩子提出的问题会使自己感到尴尬、难堪。

20.没有哪个成年人能够立即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成年人必须做出努力,以使孩子能够自己找到或获得答案。

21.孩子的问题来自于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成年人的任务就是,使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们魔幻式的、充满图画和神话的思维中去。

22.提问和回答是我们“交流文化”的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就意味着精心呵护我们的这种“交流文化”。

23.孩子的问题常常包含伦理道德方面的看法、基本价值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所以回答孩子的问题是与孩子一起体验伦理价值观的好途径。

24.孩子的问题产生于孩子们思想的自由发挥。理解欣赏孩子的问题意味着帮助孩子达到自由,不再使压力和困境成为他们行为的出发点。

25.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许在画册或儿童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孩子可以在书海里遨游,而电视、电脑游戏是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的,类似的动作片不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26.白日梦和幻想是孩子对自己关注的一部分。孩子们常常是在这个时候思考他们的问题和答案。所以应该留给孩子在生活中保持梦想和幻想的机会。

27.孩子的问题产生于他们所参与的成年人的负责任的生活。市场化的儿童文化,把孩子放到一个封闭的保护空间了,或特殊的培养机构里,都不能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答案。相反,要让孩子们在一个与成年人有着稳固关系的、安全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才能使他们找到人生的答案。

28.孩子的问题使思维始终保持运动状态。不接受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者不断地提供现成的、完成了的答案将导致他们的思维的停滞。

29.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将导致孩子的思维受到限制。

30.孩子提出问题表明了他有兴趣研究,琢磨自己的和别人的想法。

31.孩子提出问题是他们有勇气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的真实证明。正像《皇帝的新衣》这则童话里的一个孩子,是他说出了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这个道理。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老师和家长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

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


上周,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还挺典型的:

“我家孩子特别爱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实在心烦,该拿一个爱哭的小孩怎么办呢?”

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更进一步说,孩子的哭,是应该被“鼓励”的呀!

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其实之前,在班里,我所充当的,也是一个到处“灭火”的消防员的角色,但看了一本书后,我对以“哭”为代表的负面情绪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今天也来分享给你。

情商低只是结果

根源在于情绪敏感力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SusanDavid,她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了7年11个月的讲师,并且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后。

她所著的这本畅销书,名叫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哭”的态度。

先解释一下这个书名,我们都知道,EQ代表一个人的情商,而SusanDavid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叫做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

啥意思呢?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跟你说:“我不要!”、“我没有生气!”、“你走!”……的时候,你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她到底要不要?到底有没有生气?你这时到底该不该走?……

下面这组小漫画是我在网上找到的,非常能说明和“情绪敏感力”低的人交往是什么样一种体会。

有时候,在小区里陪孩子散步,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滔滔不绝地用尽世间所有的华丽辞藻来夸自己家孩子,直到气氛尴尬,旁人都不耐烦开始打岔,此人依旧浑然不知,一遍遍把话题拉回……我们都管这样的人叫做“情商低”或者“没眼力见儿”,但其实按照SusanDavid的观点,情商只是一个结果,究其根本,是这个人的情绪敏感力不足。

情绪敏感力源于

儿时释放感情时父母的态度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跟人之间在察觉情绪时,是灵敏还是迟钝?Susan给出的解释是,要看小时候需要释放感情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Susan说,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都是:怎么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情绪敏感力的长期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只是在短时间之内给家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罢了。

对此我太有感触了,比如在教室里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看到哪里孩子开始吵架了,或者有孩子哭了,都会立即冲上去灭火。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如何让他们快点停止负面情绪”。

这事,我恰好犯了一个很多父母都会犯,却又很难意识到的错误,那就是:我心底里就给“哭”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而没有把它和快乐、惊讶、纠结等一视同仁地看成是一种“普通”的情感。就算我嘴上说着“想哭就哭吧,哭完心里就舒服了”之类看似安慰的话,但潜意识却骗不了人,我依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预期——你给我快点变开心;你怎么还不开心;我还能怎么做你才可以恢复平静……

Susan又给我们这种心态,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emotionalhelicoptering(情绪直升机),就是希望某种情绪可以像坐直升机一样飞速地消失。

鼓励孩子哭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面对孩子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先举个例子——很多孩子都有不愿意刷牙,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时候,网上有个妈妈是这么应对的,“哭吧,哭出来舒服一点……”然后小朋友哭了几声,觉得情绪发泄完了,就乖乖地刷牙了。不禁要给她点赞。

这就是非常正确的处理哭的方案:鼓励孩子哭。

父母需要扭转下自己的态度,哭是一种“负面”情感,但它并不是一种“坏”情感,我们没有必要去消灭它。Susan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过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间,比如给他们很多建议,或者想要立即去帮忙,会让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帮助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情绪敏感度会变得非常低,未来的情商——与己相处和与人沟通上也会受到影响。

四大步骤

帮孩子正面处理负面情绪

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毕竟“我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啊”,不过还好,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变,我们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Susan的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且广受好评,就因为她不但提出了一个“反传统”的观点,还说出了4个关键步骤,可以帮助家长去培养孩子的情绪敏感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第一步:Feelit

让孩子自主地感受情绪

如果孩子产生了情绪,先别用成人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判断和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伤心时,会直接说,“这没什么好嫉妒的,我们家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别哭了好不好”。

其实,类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观的情感在,大人的态度会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实地感受情绪,继而产生压抑或逃避的心理。父母需要做到的,恰好是没有偏见地让孩子自己去体味,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正面抑或负面。情感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内心自然涌出的感受而已,你就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它,接受它,这是培养孩子情绪敏感力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学会和情绪相处,做自己情绪主人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步:Showit

让孩子没有恐惧感地展现情感

让孩子“哭”出来,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哭什么哭”或者“憋回去”,时间长了,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也会很小心地展现自己的情感,或者会对某些情感产生恐惧。

比如你一直和一个男孩说“男子汉大丈夫,别总哭哭啼啼的”,很可能他貌似变坚强了,真的不哭了,但却导致了另一个坏处,就是他对“哭”这个重要的情感产生了抵触和恐惧感,这其实是非常糟糕的结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无法自己选择用“哭”来化解,而是强颜欢笑地忍受着,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

第三步:Labelit

给情感的成因贴标签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去认知不同的感受,那么,就需要给孩子的感情贴上明确的标签。比如在孩子大哭、恢复平静了以后,可以和孩子聊“刚刚你那种大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Susan还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方法——给孩子情绪的成因贴上更具体的标签。比如同样是看到孩子哭,你需要让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到哭的背后,其实也在传递着不同的意味,你可以问他,刚刚你哭,是代表压力大?伤心?还是失望?只有细化一种情感的具体成因,孩子才能对于情感有更强的敏感度,未来情商也会更高。

第四步:Watchitgo

重温感情消失的全过程

第四步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让我再一次发现,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要是一个孩子最终破涕为笑,我们心里的石头基本也就放下了,觉得大功告成了,但Susan提醒我们,和孩子一起复盘整个情感消失的全过程至关重要。

你可以说,“这就是伤心的滋味,能看得出你现在感觉好多了。你刚刚经历了一个从特别伤心,到有点伤心,最后到伤心消失的全过程,你要知道,一般而言,我们经历相同的事情时,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强烈的,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又或许你长大了,可能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伤心的事情……”这个复盘过程,可以让孩子对于情感的细节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

Susan的著作让我重新看待“哭”,并认识到,成人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四步法则可以针对任何情绪,不一定只适用于负面的哭泣,对于一些正面的情绪,孩子同样可以这么去感受。

最后,我想说,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励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次机会,让他们对情感更加敏感,而不是着急地就去浇灭我们所认为的不好的情感。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敏感力才会提升,他未来的情商才会变得杠杠的,人生也会更加幸福,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教育期望,不是吗?

孩子不听话?那是因为你对儿童心理特征了解没到位!


爸爸妈妈们,总想给宝宝更多更多的爱,

除了吃得饱、穿得暖,

宝宝的心理健康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而孩子心理问题的频发,

也让家长们警惕的同时,

有点摸不着头脑……

哦吼,不用怕,

十项全能的大侠老师又来啦!

当初生小儿形成条件反射时,即标志着心理活动开始发育,且随小儿生长发育而逐步发展。神经系统和环境是小儿心理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脑发育的水平及其功能是小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和教养则是对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外界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儿童的社会教育,儿童的情感和智能发展已有长足进步。因此,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征,对促进小儿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出生至1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婴儿与母亲或照顾者之间正在建立起良好的信赖感。婴儿前6个月物我不分,分辨不出自己身体和外界的区别。6个月左右能把自己母亲及其照顾者同其他陌生人区别开来,开始认生,并表现出分离性焦虑,不愿与母亲分离,还能从不同玩具中,挑出自己喜爱的玩具。经过父母,家中亲人反复的言语和动作训练,情感的传递,并依靠自己感觉器官逐步感知周围事物认识外界物体,已发展自我意识。因此成人应不断提供发展小儿视觉、听觉的各种良好刺激,要给小儿以身体上的接触,如搂抱与抚摸,经常哄逗并于其语言交流,以及给予适合身心特点的玩具等。使小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与母亲及其照顾者之间发展信任感。

1至3岁

此期小儿的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是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幼儿期小儿控制自己身体及参与环境活动的能力增强,能用言语来沟通情感,表达自己的需要,固有一定的自主性。如2岁时表现出明显的违拗性,不听从别人的吩咐或指导而闹“独立性”,爱说“我自己……”“就不……”但此时小儿对母亲依恋之情甚深,在具体解决问题和情感方面仍依赖于成人。因此,成人因势利导,教育小儿学习简单的行为规则,如区分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培养小儿健康的自主性,以发展小儿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3至7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具有进取精神及丰富的想象力。学龄前期小儿由于语言词汇的增多和动作的发展,扩大了他们的生活范围。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强烈的兴趣,是小儿萌发各种思想、行为、好奇与幻想。他们会表现出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希望独自去做某些事请,但他们缺乏知识、经验和能力,常常事与愿违,当小儿创造性和努力失败时,会极力表现出破坏玩具、弄哭玩伴等。对此成人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小儿的思维活动,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规范,鼓励小儿多提问,帮助其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小儿与各种事物有关的积极情感,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动物等。

7至12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发展勤奋的个性及克服自卑感。学龄初期儿童认知发展较快,初步能够逻辑地,系统地将规则应用在文化知识上,比较客观的分辨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小儿入小学后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初级文化知识,十分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渴望从学校的学习中得到乐趣,将主要的活动方式转为学习,而不再以游戏为满足。他们集体意识很强,不再喜欢父母对他们过分地照顾,而愿意和老师、同学相处,喜欢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和从事活动。所以成人应适时给与他们鼓励,引导小儿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他们通过学习、劳动及集体活动后,情感不断丰富,同时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会产生团结、友爱、互助、上进心等积极情绪,并逐步形成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12至16岁

此期小儿的心理特征是确立自我认同感。青少年期小儿体格发育再次加快,个性基本形成。社交增多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此时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已获得的知识用于社会实际生活中,让自己得到旁人和集体的认同,也就是说需要解决一个角色定位问题。因而常表现出强烈的自立要求和好胜心,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如她们常想脱离家人和家庭模式,极力寻找一个有所属感及地位的团体,不愿受父母过多的干涉等,心理适应能力明显变强,但情绪容易波动。所以。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爱护及正确引导,对青少年建立优秀品质十分重要,应给与正面教育和鼓励,使他们在有意义的生活中,正确的认识自己。

艾洛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强调了文化及社会环境在人格或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外界环境尤其是父母对小儿的教育方法,对小儿性格的形成影响极大。

父母态度

小儿性格

民主的

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有思考能力

过于严厉,常打骂

顽固、倔强或缺乏自信心

溺爱

任性、缺乏独立性、骄傲

过于保护

被动、依赖、缺乏社交能力

父母意见分歧

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

支配性

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育儿知识:宝宝不睡觉?那是因为妈妈哄睡方法出错了!


我们都很清楚,现在的家庭中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或者是两个孩子,孩子便是家里所有成员围绕的中心,呵护的对象,一旦孩子有什么,家长们都会心痛得流泪,甚至会埋怨自己,所以也造成了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要更加金贵的结果,很多宝宝也玩闹觉的把戏,搞得妈妈手足无措,宝宝睡不着,原来跟妈妈错误的哄睡方法有关,妈妈知道最后一个都惊呆了,哄宝宝睡觉的三个误区,特别是最后一种,妈妈们不要对号入座了,跟着我一起看看吧。

第一个误区就是哄宝宝睡觉的时候总是摇晃着宝宝入睡,大多数妈妈哄宝宝入睡都是把宝宝抱在自己的怀里摇晃,一旦宝宝睡不着,妈妈摇晃的频率就会越快,幅度就会越大,这样一来,容易给宝宝的脑子荡晕,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对宝宝的视网膜也有危害。

第二个误区就是抱着宝宝入睡,宝宝还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喜欢把宝宝抱在怀里,睡着了也放在怀里爱不释手,但是刚刚出生的宝宝其实骨骼脊椎发育不完全,正确的方法应该把孩子放在硬板床上睡,而且如果经常的抱着孩子睡,会养成宝宝的依赖性,会让宝宝一放在床上就会不愿意,就开始哭闹,非要在妈妈的怀里才能睡觉,这样子不仅影响宝宝睡眠,更影响妈妈睡觉。

第三个误区就是宝宝含着妈妈的奶头睡觉,有些时候宝宝睡觉之前会喝奶,喝着喝着就会睡着,这就是典型的吃了睡,睡了吃,但是这样就会养成不吃奶就不睡觉的习惯,或者是奶头一松就醒。跟第二个误区带来的影响差不多,会导致宝宝不吃奶就不睡觉,养成依赖性。

希望妈妈看了上文中的误区之后能够吸取教训,能够找到正确的哄宝宝睡觉的方法,也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的长大。

相信《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