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难以承受的教育高花费

03-27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教育观点:难以承受的教育高花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了最新的《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已成为中国家庭面对的主要困难之首。特别是农村受访者对“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的感受比城市受访者更为强烈,高出13个百分点。

小学捐资助学费传出12万元“天价”

广州小学招生报名近日开始,因教育部门打击择校力度的加重,捐资助学费又涨,“省一级”小学要收六七万“择校费”,还上不封顶。此外,外来工子弟学位日益紧缺,为一个报名名额,家长挤破头也难进。

对于非地段生而言,捐资助学费是他们进入知名小学的通行证。由于小学的名气不同,捐资助学费的数额也不一样。以天河区为例,华景小学需要3.5万元,棠下小学需要1.2万元。至于越秀区的知名小学,数额已达到4~6万元,某名校的捐资助学费还传出12万元的“天价”。

80后父母宁做“丁克”不做“孩奴”

一项调查表明,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标准学制为19年,按2002年各学级的实际水平计算,将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占61.1%。

物价高涨,教育经费更是水涨船高。如今三十而立的“80后”甚至因教育经费高居不下而选择做“丁克”,也不愿做“孩奴”。“80后”的众多独生子女深知责任的重大,所以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先准备好一笔资金以作养育经费和教育经费所用。

教育要重温“家常便饭”

黑龙江的一份调查显示,子女教育累坏了七成家长,祸根就在“钱规则”。高等教育学费高不必多言,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实行全免学费之后,很多地区也是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教育是人生的“重新洗牌”,如果因为教育费用的门槛越来越高,普通家庭早早出局,那么这种焦虑感难免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过精妙的譬喻,中国教育的计划必须用穷办法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反对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少爷教育”“小姐教育”“书呆子教育”。

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办“穷人教育学”。20世纪上半叶,晏阳初、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今天也有必要再次拿出来温故而知新。教育必须是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弱势人群的平民教育,一种“粗茶淡饭”的教育,因而也是“家常便饭”的教育。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请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18个你想不到的教育观点


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暗淡的,没有嬉闹的童年是灰色的。你是否也曾为孩子的调皮、捣乱、不听话、搞破坏……而烦劳不已、对此板着一张脸抱怨过呢?你是否也曾强求你的孩子做“超人”,钢琴、美术、英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在指望他做“成人”,承担维持家庭团结的使命,更期望把他养成一个十足听话的乖乖小孩呢。请收起您的抱怨声,放弃这些美好的愿望,让我们的孩子做孩子、让我们的孩子像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吧。

观点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观点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观点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观点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观点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观点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观点7、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观点8、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观点9、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爸妈不喜欢他。

观点10、左脑的东西都是需要用语言描述的,右脑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我们过早的开发孩子的左脑时,孩子就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他的所见所闻,但是他所能够描述的仅仅是他感受到了的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他在用语言描述时,他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

观点11、当孩子在涂鸦时,千万不要让他去学画画,因为当他要画出被别人认同的画时,他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我们的教育是让他保留他的那份天份,而不是去发展他的什么潜能。你教他什么,他就会失去什么,因为他丧失了他原初的东西。

观点12、在孩子没有学会分类之前,不要让他认字。过早的认字会让孩子丧失掉他的图形思维。文字思维是趋向于简单化,而图形思维则是需要大量神经参与工作的。一旦孩子过早的认识字,他就会仅仅发展文字思维而丧失图形思维。他就会习惯于用简化的、概括性的文字去描述世界,而这种描述是极不完整的,因为他只能用文字描述,而不能很好的画出来。

观点13、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观点14、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说谎者。

观点15、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的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观点16、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观点17、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只给孩子一条规则:尊重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观点18、“早恋”本身并不会给孩子产生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早恋”的态度。做家长和老师的面对孩子的“早恋”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强行压制,这才是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幼儿也在承受教育苦难


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公立幼儿园,百余家长前往昌平区工业幼儿园排队等候报名。然而家长们排了七八天队,幼儿园仍未发布招生简章。

这一幕何止发生在一家幼儿园。小儿今年正好也要上幼儿园,带他去报名时,便听说有家长凌晨2点就守在园门口。还有人说,小孩明年上幼儿园,现在就开始为此事操心。有家长因此感慨:如今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

为何如此?看上去是僧多粥少,公立幼儿园吸纳能力有限所致。其实,这也是教育体制弊端的一种体现。幼儿也在为教育不公付出代价,承受现行教育的苦难。

公立幼儿园人满为患,根本原因不在于公办学校有多好。比如,老师虐待幼儿的现象,私立学校有,公办学校也有。可为什么家长宁愿到公立幼儿园排队,而把私立幼儿园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办园能够获得更多教育资源,比私立幼儿园更具优势。私立幼儿园由于得不到财政和政策的同等对待,一开办往往就只能朝贵族园的方向发展,因而难以成为普遍享有的教育大餐。

从这个角度,更该说是家长们不得不选择公立园。例如,最近全国都在加强幼儿园安保措施,可人们发现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向了公办园。在许多地方,私立幼儿园压根得不到政府的安全保护,除非自己掏钱购买。小儿正在读早教班,所在早教中心一扇大门常打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这就是“公私不同”的一种具体表现。

公办教育资源有限,有钱有势者又都往这扇门里钻,这也加剧了幼儿教育的不平等状况。正常来讲,公办教育应当面向普罗大众,有钱人选择私立(贵族)学校才对。但有钱人挤着享受公办教育的好处,没权没势的家长只能眼巴巴排队,为几个有限的名额。

更严酷的现实是,别看排了那么多天的队,也未必都能报上名;就算报上了名,也未必能顺利进入幼儿园。“内部直升”,加上从后门进来的小朋友,公办幼儿园要么根本不用面向社会招生,要么名额有限,排队也解决不了几个小孩。当然,这也没法苛责那些走后门的人,是大环境使然。本辖区的小孩都不一定上得了辖区内的公办园,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所有这些问题,往深了说,都和现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为今之计,就在于彻底打破公办、私立的藩篱,在财政和政策上对公私学校一视同仁,甚至应当大力扶持民办教育,这样才能逐渐缓解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的困境。

中美家长教育观的比较


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先生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人比我们聪明,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呢?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变得放任自流了。”

几个嫁了美国丈夫的中国太太也跟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抱怨过这个问题,小倪太太说:“我的丈夫是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博士生,他的写作能力可以说是美国一流的,但是,我们孩子的小学作文,连班里的中等水平都不能达到,你说这个父亲,不仅不会著急,还要劝我说等孩子长大了,就会自然写好的,再说,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怎么能比呢?”可是你忘了你是他们的父亲啊?

小华太太说:“我老公从不帮助孩子做功课,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错,他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他会让孩子再想想,他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师,孩子学校的老师做什么?”

小菲太太说:“我丈夫见我批评儿子学习不认真,马上会替儿子讲好话,说儿子已经非常好了,只要我提起美国小学数学课怎么简单,老公即刻反驳说儿子如何比老爸聪明,儿子周末去上中文学校,具体学得怎样,他不管。他认为儿子可以牺牲周末玩的时间,已经实在了不起了。”

我家所属的地区学校,25人的小班,每个班上至少会有一位华裔子女,全校至少会有三四十位华人父母。但是,每次学校家长会号召的义工服务,我常常是寥寥无几的华裔父母之一。也许是社会活动与学业无关,所以华人家长不需要重视。

华裔父母之间总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耀。美国有一个中文月刊,其中一个栏目是刊登一位优秀的华裔学生,资料要孩子家长准备。不可思议的是,每期都会有无数位竞争者。我以为,仅仅因为孩子学业而一定要孩子见报,是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理念有差异的。美国父母之间谈孩子的学业不多,孩子的成绩更是自家的事,别人管不著,而体育、课外活动,学科中遇到的老师的趣闻却是孩子妈妈之间言谈的主题。

我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两面性,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是一个样,背著他们又是一个样。强烈的压抑下,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宣泄。比如,在上大学前被家里管制惯了,进入大学之后,就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失控了。有的会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没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国教育里到底缺少什么?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么扎实,美国孩子的数理化有多么差劲。但是,为什么一旦进入美国社会,那些学业优异的华裔孩子,除了从事科研,做个高级打工白领,大多数都碌碌无为呢?

我想原因有许多,部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强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别人,但是当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优势就消失了。因为被强压后学习到的知识、思维、逻辑和推理,是被动的。

其二: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

其三:中国父母不是爱孩子的真实,而是爱他们希望孩子所要成为的样子。没有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而是别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产物。兴趣对于大人和孩子同样重要,想做的事,别人不让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会事倍功半。

其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个平等的人,与你享受平等的说话权利,批评权利,反抗权利,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会有出息。

当然还可以列出其他方方面面的100项,话说回来,不是美国父母好,中国父母差,而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彼此借鉴,有益无害,美国父母还在向中国父母学习如何管教孩子呢!

关于孩子挫折教育的观点交流


QV妈:

把孩子教育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要是孩子被人讲几句闲话就如何受伤、自卑,那是父母的职责没有尽到。父母的爱是孩子勇气乐观自信的源泉。

外人没有义务照顾孩子的心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离开孩子,不要忽略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某观众:

请教下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强大心理呢?

我家小朋友很爱自尊,我们家庭教育宽松自由,但她好像很敏感,别人逗她无所谓,但是老师一说她不许粘妈妈什么的,她立马哭。

我在想怎样让孩子领悟点儿挫折教育呢?

有什么好意见能不能分享下,或者好书推荐什么的?

QV妈:

这个嘛,只是我的努力目标啦。

我家小朋友脸皮有时太厚,被老师批评完全不会脸红羞愧难过伤心,也几乎没有好胜心,既不争取优胜也不以落后为耻。我觉得过了,还是应该有点自尊心和荣誉感。这跟他是射手座可能也有点关系。跟妈妈的性格也有关系,我就是个除了偶尔会小心眼一下,大多数时候都大大咧咧无欲无求的人。都说孩子身上的特点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那么要想孩子豁达,自己就要尽量豁达吧。

另外,就像我上面讲的,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有的父母爱可能很多,但是太“内敛”,孩子不一定有那么细腻去领悟。我还是比较赞成外放型的感情表达,亲亲抱抱多交流,总是赞美他欣赏他,他面对外人时,就不容易敏感,会有自信,无所畏惧。当然只是相对来说啦,横向之间没什么可比性。

挫折教育,我的理解不是要故意让孩子受挫折,而是在他遇到挫折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教他们学会面对失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一定时时事事都比别人强。比如教他们“笑到最后才是笑的最好的”。比如教他们学会分析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教他们,努力的过程比结果重要。比如教他们,吃一堑长一智,遇到困难努力解决,才能提高自己。——这些似乎对孩子来说有点太玄,但是通过结合实际遇到事例、讲故事遇到相关题材适时打比方引发思考等等办法,还是可以给孩子一些影响的。

另外还有个关键就是,别为了不重要的事情,什么老师的抱怨啦,成绩的优劣啦,别人的闲话啦,去指责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妈妈自己要想明白,什么才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

国外学前教育的错误观点


国外学前教育有四种错误的观点:

1、学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别让孩子呆在家里,长期跟着妈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那些被送到托儿所的日托的孩子,极易发生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他们过分活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做事笨拙,心情浮躁。

2、妈妈上班幸福,孩子入托也幸福

“妈妈被禁锢在家里,不能工作是不幸的。”其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工作的妈妈,尤其是那些孩子被送托的妈妈,与那些呆在家里看孩子的妈妈相比,心情更紧张,更不幸。似乎有这样一种相关性,就是妈妈工作的小时数越多,孩子的IQ下降的越多。最近在英国和法国所进行的几次调查表明:有80%的妈妈愿意在家里带孩子而不愿意去上班;75%的儿童愿意在家玩而不愿意入托。不幸的是,现在家庭的财政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妈妈去上班挣钱,这对妈妈和儿童来说都是不利的。

3、学前教育并不妨碍妈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入托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太稳定,这种母子之间的稳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与妈妈关系密切的孩子,一般来讲,要喜欢交往,在处理问题时,不畏缩,不犹豫,更自信,更有技巧,能够寻求帮助,忍受挫折。所以,很明显,孩子由妈妈一手养大并没有什么不好。

4、最好是政府为愿意入托的孩子办高质量的育儿机构,使孩子受到良好学前教育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实际的。目前就有很多出色的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很好、工作人员与儿童的的比例很高、职员也很敬业,但就是达不到那种比较高的学前教育水平。其实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较简单办法,就是设法让家庭的财政压力降下来,使那些愿意在家里带孩子的妈妈,能够如愿,家庭经济生活不受影响。

家园共育《教育观点:难以承受的教育高花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