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唠叨一下“幼升小”

幼儿科学小故事 升中班了教育笔记 03-29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前途无量的开始,很多家长选择幼升小择校,没经历过的不知道,这里面真是很复杂,利弊权衡,很是纠结!

兜从一岁开始,我就开始琢磨孩子的上学问题,之前也不听谁说过一嘴,孩子要上学,除了户口必须落在当年学校招生范围内的片区,而且必须要落满三年,也就是说,六岁上学,三岁前就必须搞定这个落户问题,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三:

第一,姥姥家,那也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从小到大就没离家多远过,所以周围的学校,孰好孰坏也是心知肚明,比较好的,是古二小,可是姥姥家不在该片区,纵然离的很近,也是毫无人情可言的,而且,姥姥家的房子小,孩子在这里上学,我回来住都会觉得挤,为了进个连区重点都算不上的小学买套房?不划算,而且距离市区比较远,升值空间小,pass!

第二,通州,当初买房子,纯粹是看上了这里的闹中取静,当然了,不可否认的还有就是便宜,孩子?完全没考虑过,否则也不会买两居了,总觉得很遥远的事情,可是如果真要在北京没别的窝,就这么一个地界,周末的升学环境,就不那么乐观了,首先,学校软硬件和城里肯定是没法比,很多虽然是名校的分校,可是我也听周围人说了多少次了,所谓的分校,那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老师都是就地解决,真给你从城里调过来?开,开,开,你开玩笑哪!还有,就是同龄人的素质,通州现在几乎就是外来人口聚集地,首先说,我并没有歧视外地人的意思,北京也一样有不是东西的,但是,通州这种现状就决定了,如果就地上学,学生素质肯定是良莠不齐,这兜上本小区的幼儿园就已经感觉到五湖四海皆兄弟了,上学?no,我坚决不会同意,也许是北京人的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在作怪,但是,进城读书,必须的!

最后一个,就是奶奶家了,东二环,其实兜一出生,户口就落在奶奶家了,可是后来我实际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同是挨着的几个楼,划片完全不同,偏巧兜奶家划片的小学就不好,临二环主路,学校没有什么成绩,在周围的几个学校来说,不说垫底,也差不多,没办法,最后一条路了,必须得硬着头皮走,开始了漫长的看房之路。

最终决定买了一套超级蜗居,50平,为了儿子,小总价就是优选了,就在这看房过程,就感觉到了北京房价的超级大波。所以在儿子二岁半之前,终于咬牙买了,虽说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名校,但是在这片,还算是个相对好的学校,而且,在这附近买房,不说赚,但至少不会亏,保值空间比较好。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斗争过,反正都是买房,干嘛不买名校,那时候史家的片区房也就在2.6-2.8w左右(我买的2.2),但是多方打听,那样的名校,出入接送孩子的,非富即贵,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小头小脑的,就是那句话,您开个富康,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孩子之间的攀比非常严重,名车接送,专职保姆,我的娃如果进去了,每天得承受多大的心里压力,看了个论坛,里面有个孩子爹开捷达接孩子,第二天接到孩子电话,让他把车停远点,别让同学看见,看得我这个心寒,算了吧,儿子成不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做人还是根本,从小接受这样的刺激,难保孩子不为了挽回面子撒谎,或者承受极大的心里压力,这还读什么书,所以干脆放弃了去名校的想法,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不丢人!

当个妈容易吗,一天到晚得琢磨多少事?最开始跟兜爸说的时候,他完全不理解我的行为,说我杞人忧天,结果经历了买房后才发现,周围多少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谈论起来头头是道,丝毫不逊于尔等,一问,孩子才几个月。如果真等等孩子快上学的时候,你再去找,那真是拎着猪头找不到庙门,那不是对孩子不负责么?等到孩子上学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还不得懊悔死,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能做到的,我会尽120%的努力,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学校再好,孩子不学,也是白瞎,他学的好,小升初,我就能松口气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我大概天生就长了一张好人脸,特别招小孩儿喜欢。

昨天我在小河边挖土,给月宝准备种植作业,突然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嗨,阿姨,你是捉蛐蛐吗?”

抬举我了孩子,阿姨哪有那个本事啊!

男孩知道我要种种子,就很热心的用石头帮我挖土,两只手捧着放进我的袋子里:“阿姨,你真好,还帮你女儿做作业,我妈就没时间管我。”

我看看他,大概8、9岁的年纪吧,背了个书包,步行回家,好像的确是没人管。

“没有大人管着你还不好?你多自由啊!”我逗他。

“不好。”他沮丧起来,“有人管着、唠叨着才是爱我啊!”

我做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你们这些小孩真难伺候!唠叨你们,你们嫌烦,不唠叨,你们又说缺爱。到底要怎样?!”

他想了想说:“可以唠叨,但是不要逼我们听。”

哐啷,我挖土的铲子都掉在地上了。谁说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他们明明是智慧的化身啊!这个孩子,简直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记得我写完“优秀的妈妈,话都少”这篇文章时,就有妈妈在下面留言:“如果只说一遍,孩子不听怎么办?不唠叨的话就是放任自流,难道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吗?求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特别害怕家长找我要方案,因为那会迫使我站在家长的一边来对付孩子,你们应该知道,我明明和孩子是一伙儿的。

而且方案这个词,带着明显的目的性,非要孩子去听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我和月宝一起看动画片,有时她看到妙处,还想再看一遍,就对我说:“妈妈,你往后倒一点。”

我嗖嗖地往后倒了,她叫起来:“往后,往后倒!”

“是往后倒了啊!”

“这不是往前倒吗?”

我问她:“你是想把看过的再看一遍吗?”

“对啊!”

“那是往前倒!看过的是前,没看过的是后,记住了吗?”

但是下一次……

“妈妈,往后倒!”……“哎呀不对,是往后、往后啊!”

有一次我们开车出门,车里给她放着故事,她又来了:“爸爸,往后倒。”

哈哈,我说:“她根本就分不清前后,她说往后你得往前你知道吗?”

“到底是往前还是往后?”月爸左三下右三下的调了半天,最后彻底凌乱了。

但是就在那次,我坐在车里看着前面的路,突然发现:没走过的路是“前方”,走过的是“后方”,但是从时间上看,我们经历过的是“以前”,没经历的是“以后”,这个逻辑完全相反,到底谁是对的呢?

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朋友圈问了一下,果然,我们这些大人,对“往前”和“往后”的理解也截然分成了两派。

没有标准答案,现在想想,我一直要求月宝按我的逻辑分清前后,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不是吗?

前几天有位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件事,她意外怀上了第三胎,打算生下来,可是家里的老人觉得他们小夫妻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劝她不要生,但是没想到她意志坚决,于是家族中动用了很多人对她又是规劝,又是警告,甚至直言:她如果再生第三胎,就和她断绝关系。

关于这件事,如果我开放留言,鼓动大家评论的话,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而且不用评判,肯定条条在理。

你说谁说的是错的?我觉得没有人说的是错的。

世界上的事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每个人的说法取决于他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受自己的经历和三观的影响。

同一件事,对这个人来说是对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错的;对同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此刻是对的,下一刻可能就是错的。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它通常介于中间的灰色地带。

那如果对同一件事起了争执,该怎么办呢?答案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只有他自己有这个权力!

比如那位朋友,该不该生下这个孩子?我的答案是:自己决定。

别人的意见、建议、威胁都是一种越界的行为,带着浓浓的善意,却造成了剥夺别人自由的伤害。不可取。

当然,孩子生下来,自己承担责任,老人不搭把手,经济上不支持、不帮衬也都是老人家自己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和唠叨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觉得吗?那些喜欢干涉孩子的老人,并不是一天长成的,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喜欢唠叨孩子、干涉孩子、喋喋不休到你服了为止。

3岁时,妈妈要求“给你穿哪件衣服你就必须穿哪件衣服”

18岁时,她会要求“让你考哪个大学你就得考哪个大学”

4岁时,你不喜欢吃西蓝花,但是妈妈把西蓝花喂到你嘴边:“吃一口吧,多好吃啊,又美味,又营养,吃一口吧吃一口吧。”

25岁时,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她会说:“你的工作多好啊!别人想要还得不到呢!你别眼高手低,调整心态,好好珍惜吧你!”

5岁时,爸爸说:“这个孩子太淘气了,我不喜欢,你不要和他玩。”

30岁时,他会告诉你:“这个男人我看不上,你要是嫁给他,咱俩就断绝关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在一段亲子关系里,也在代代相传的轮回中。

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控制孩子的家长。

孩子一点也不烦妈妈的唠叨,就像那个男孩说的一样,妈妈的唠叨在某种层面上说,是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孩子都懂。

他们烦的是,妈妈喋喋不休地要求自己按照她的指令去做,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的头上,要用那些固守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框定他的心智。

所以孩子的反抗就是自保,确保自己不要走上毫无主观能动性的傀儡之路。

那我们让孩子好好吃饭、少看电视、认真写作业、早点上床睡觉都错了吗?

孩子小时候,各种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从不否认家长应该在这些方面多花费些气力。

但是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生活中各个角落依然存在着很多孩子自由探索、自己拿主意的机会,比如,该不该把拳头放在嘴里尝一尝。

你有用“脏净”来评价他吗?你有用“不要”这样的词来限制他吗?

他想爬树的时候呢?

他想玩沙子的时候呢?

他想把面团放进鱼缸里的时候呢?

我们评论一件事,只代表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好恶出发而产生的结论,对孩子,未必都有利,未必都有用。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从小时候紧紧抱着,供养他一切,到后来牵着他两只手,让他学会行走,直到最后,完全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我们永远都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却不能要求他听命于我们。未来谁都没有去过,还说不定,谁是谁的引领。

小时候最难忘父母的唠叨,长大后最想念父母的唠叨,成年后最幸福的,是有父母的唠叨。

只要父母不强势,唠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育儿观念:家长的唠唠叨叨毁掉孩子人生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们总会犯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过于唠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听自己的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总是在反复地重复同样的说辞,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实在是太唠叨了,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由此对父母的教育变得无所谓、不在意。

妈妈太唠叨了,我还是更喜欢爸爸

小刘的父母就是两个极端,妈妈非常爱唠叨,而爸爸平时很少说话。在教育上,妈妈总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不断地跟小刘强调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小刘,同样的一句话要反复说七八次,一定要小刘给予回应才罢休,面对这样的教育,小刘只觉得不厌其烦。

相反爸爸的教育对于小刘来说,就比较宽松和理智了,虽然爸爸平时很少在教育上面说太多的话,但是爸爸却总是能够第一时间,考虑到小刘的想法,并且一句话说到点子上。

小刘高中毕业之后就想去考驾照,但是妈妈却只说了一句话:女孩子没必要学开车,开也开不好,找个会开车的老公就行了。在这次家庭会议上,爸爸难得反驳了妈妈一次,他对小刘说:想学就学吧,自己会开车,想去哪去哪,不求人。

因为爸爸和小刘站在同一阵线,妈妈反而有点不高兴,但是却只能接受。也因为爸爸总是能考虑到小刘的心情,所以小刘更加喜欢和爸爸交流,而不愿意跟唠叨的妈妈谈心。但是小刘这样的行为,却让妈妈感到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一心想着女儿,但是女儿却并没有感受到我的爱呢?

其实这应该是很多家庭都有的问题,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免不了唠叨,免不了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而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相反的小刘爸爸的行为,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切以孩子的想法为准,再给予自己的意见。

家长的“唠叨”对孩子影响颇深

很多家长都喜欢唠叨,但是却不了解唠叨会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孩子觉得烦的时候,只会觉得孩子不懂事。那么,唠叨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会觉得家长很烦

很多家长总是喜欢把一件事情,反复地给孩子提很多次,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在反复听到同一件事情都会觉得很烦。更何况很多孩子还处于青春成长期,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建立自己思维的时候,家长不停地唠叨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烦了。

第二,孩子提取不到家长教育的重点,教育的效果也会变得非常的差

因为家长不停的唠叨,孩子会觉得迷茫,没有办法理解到家长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不能从家长的唠叨中,提取到教育重点。最后家长想要的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孩子还会觉得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使得教育的效果变得很差。

第三,孩子也容易变得唠唠叨叨,婆婆妈妈

我们都说环境是影响孩子性格的重要原因,因为家长过于唠叨,孩子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把一件事情反复地说很多遍。因为家长给了孩子这样的反面教材,所以孩子也会逐渐养成这样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因为不断地唠叨,孩子会变得婆婆妈妈,遇见事情的时候只会抱怨。

第四,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

其实成年人也有这样的烦恼,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事情,那么你会渐渐地变得不想和他说话,不想再重复回答同样的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家长一直在孩子面前唠叨,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再对在对家长的问题做出回答,或者对家长的要求作出回应。而这样的沉默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长大之后,沉默寡言已经变成了孩子的一个习惯,到那个时候就更加难以扭转了。

这八句话胜过唠叨

其实想要正确的教育孩子,唠叨是最不管用的一种方法,教会孩子这八句话可比唠叨管用多了。

1,求人不如求己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没有主动性,总是等着别人来教会自己,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自主学习才是长久之计。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总会遇到一些需要自己解决的事情,所以告诉孩子“求人不如求己”,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有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占据主动权,不用将自己的人生,交到别人的手上。

2,上大学和学历无关,而是累积人生经验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要考上大学,有一个好的学历非常的重要。但是这样的想法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压力,孩子们会潜意识地认为,如果自己没有考上好的大学,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没用的废物。

这种想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上大学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在大学中积累的人生经验,让孩子把思维放在学习和体验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学历上。

3,人的阶层是不平等的,但心是一样的

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去承认,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面对阶层的思维,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家长要肯告诉孩子,每个人也许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都是平等的,不要给人划为三六九等,要学会尊重每个人。

4,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总是有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最常见的就是,因为别人没有素质,把自己气坏。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问心无愧最重要,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自然对问题的处理不同。不必太在乎别人的恶语和恶行,自己内心的安稳最重要。

5,不要感到害怕,没有那么多人一直关注着你

有些孩子总是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从而完全不敢展示自己。所以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要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要把别人的看法强加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人生的过客而已,家长要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分辨朋友和路人,不要让一个随随便便的路人就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决定,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6,无用社交还不如独处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告诉孩子,交朋友的重要性。而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接触过多的失败社交,甚至会导致孩子委屈自己去交朋友。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社交才是值得自己去付出真心的,而如果只是无用的社交,那还不如独处来得好。

7,珍惜你拥有的,可以羡慕别人,但永远都不要去嫉妒

这种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是人,就会有嫉妒的心理。同样的,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因为自己没有拥有,所以看到别人拥有之后就会忍不住地嫉妒。

而这个时候,家长正确的引导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分辨羡慕和嫉妒的区别,让孩子不要再成长的过程中,被嫉妒蒙蔽了双眼从而走上歪路。

8,永远不要出口伤人

这句话相信很多成年人可能都做不到,但是我们要知道你能够伤害的人,只能是你最亲密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他们才会在意你说的话,才会将你说的话放在心中。而你说出口的话,伤害了他们的心,即使之后的关系缓和了,但是伤疤也留在了心中。

所以家长们也要告诉孩子,出口伤人并不是事后说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语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认为不停地唠叨、不停地重复就能够让孩子理解到自己想说的话,就能让孩子记住。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家长自己应该也受不了吧?如果是角色互换,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唠叨时,应该也会觉得烦不胜烦。

家长不要总想着“填鸭式”的教育,把自己的想法“灌”给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想着以理解为主。当父母们开始改变,就会发现偶尔说出的“精辟”的话,比唠叨管用多了。

不要对宝宝唠叨


不要对宝宝唠叨

养育孩子是个幸福的过程,同时更是个艰辛的过程,除了要做好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护理工作,还要面对孩子的哭吵、破坏进行教养工作。

可能对我们这些边缘人士来说,我们也只能奉劝新爸爸、新妈妈耐心点,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但实际上,繁琐的护理工作已让妈妈们精疲力竭,如果宝宝再哭闹、任性,那么这时妈妈眼中的宝宝将会由小天使变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妈妈都会对宝宝发一通牢骚。

或许,发泄完之后,妈妈自己会好受些,并感觉这样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妈妈是否想过,挨批后,宝宝的心里感受?专家告诫:妈妈生气可以体谅,但在牢骚出口前必须得三思。

专家表示: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应避免6类最常见的牢骚,如下:

一、否定宝宝人格

妈妈正忙家务活时,一旦宝宝还粘乎乎,许多妈妈都会不耐烦地说:“烦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妈妈自己没在意,可宝宝就会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来。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也不会。”妈妈往往以大孩子的标准来衡量宝宝的行为,自己觉得很简单的东西宝宝应该也要会,否则就“笨”。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Tips:如果宝宝有能力而没有做好,妈妈也须耐心指导,而不是责骂。

二、让宝宝怀疑妈妈对自己的爱

有时妈妈故意要宝宝手上的东西,可宝宝不愿意给,过一会儿宝宝要妈妈抱,妈妈就会故作生气样说:“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经常这样,宝宝会很伤心的。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宝宝被妈妈骂了几句,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妈妈追到家门口,生气地对着宝宝喊:“你给我回来,不回来是吧,那以后都不要回来了。”这类话听多了,宝宝心理会产生阴影,以后可能真的要离家出走。

Tips: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就可以了。

三、吓唬宝宝

“宝宝再不听话就叫医生来打针。”“快躲到妈妈这里来,医生打针来了。”无论是责怪宝宝还是和宝宝玩,妈妈让宝宝听话的厉害办法就是医生打针,因为所有的宝宝都怕打针时的疼痛。妈妈经常用这种方法教育宝宝,反而使他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宝宝对老师很敬重,更不敢像对妈妈一样对老师撒娇。妈妈喜欢利用宝宝这一害怕心理对宝宝施压,出口就是:“不好好看书,明天告诉你老师去,看他(她)到时候怎样惩罚你。”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Tips: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四、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动作快一点,妈妈还要上班呢。”其实宝宝动作慢不是它的错,它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也不知道怎样快,最关键的是平时妈妈的教导,怎样让宝宝有一个时间观念。

在宝宝眼里,他的作品可能已经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妈妈眼里,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所以宝宝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点,而没有顾及宝宝的心情。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妈妈用时间去了解宝宝的能力,让宝宝做之前,把事情与宝宝的能力进行对照,如果宝宝能做而不做,妈妈应进行劝导;如果超出宝宝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勉强,小心适得其反。

五、拿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别人孩子强,所以遇到宝宝比别人差,经常对宝宝出气,“你和别人一样大,为什么别人会,你怎么就不会,好好跟别人学学,不要老想着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那是应该的,而比别人的孩子差那就绝对不行,其实,妈妈的这种心态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六、按自己的意愿命令宝宝

“不准吃饭时说话。”“不准抱着玩具睡觉”……太多的“不准”容易限制宝宝个性的发展。或许,许多妈妈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宝宝好。的确,哪有那么狠心的妈妈呢?可妈妈们想过没有,对于同样的问题,如果换种解决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哭,还哭,不许哭。”“叫你不要玩电脑,还要玩,马上停止,睡觉去。”妈妈烦了后,就希望宝宝立即能够达到自己的意愿,这时往往出言比较凶,有的妈妈甚至拼命用手拉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来说,他从妈妈这里认识到什么是野蛮,并学会野蛮待人的方式。

对于宝宝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妈妈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宝宝;转移宝宝的视线或爱好;给宝宝一个调整时间。

教育孩子,最忌讳唠叨


很多爸妈在教育孩子时都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反复唠叨。家长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犹不及,孩子往往并不领情。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曾有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过调查,主题是“说说你对父母有哪些不满”。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孩子都表示对父母最大的不满就是“太唠叨”。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非常忌讳唠叨这种行为。

“路上小心!放学了就赶紧回家!别在路上乱吃东西,要不然就会生病的!”正上小学六年级的诗诗已经走出家门口了,妈妈的叮嘱仍然还在耳边响起。

诗诗皱了皱眉头,回头说道:“妈妈,你别再啰嗦了,我已经知道了!”

下午放学后,诗诗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妈妈走过来说:“诗诗,今天上课怎么样?老师讲课都听懂了吗?要不要周末给你请个家教?”

诗诗听着妈妈的唠叨,无奈地趴在桌子上大喊:“妈妈,我求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这么唠叨!听得我都烦死了!”

妈妈愣了下,有些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我还不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知好歹呢?”

诗诗捂住了耳朵,喊道:“这种为我好,我可不想要,请你不要再唠叨了!”

诗诗妈妈的这种举动,在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唠叨在中国父母身上非常普遍,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顺畅沟通的最大障碍。

爸妈们总是不断地唠叨,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样的行为孩子并不领情,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孩子们会觉得父母总是唠叨是因为对自己不信任,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要反复唠叨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爸妈在和孩子交流时,还是少些唠叨为妙。否则,你将“收获”一个拒绝交流、喜欢和父母对抗的孩子。

想要避免唠叨,爸妈可以这样做:

1.叮嘱点到即止

孩子最怕像唐僧念经一样唠叨的人。所以,爸妈在叮嘱孩子某件事情时,应该做到点到即止,不要反复说教,没完没了。其实,很多时候,爸妈只要稍微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讲得太多了,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别太信口开河

有些父母之所以唠叨,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不考虑目的,只是为了“说”而说。例如,爸妈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是自己把话说出去了,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于是就会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要不要写完再吃?”这类自相矛盾的话。这些语言,会让孩子感觉这是父母“无聊”的表现,从而产生反感心理。

3.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很多爸妈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会表现得高高在上,展示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性,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语都是无用的、空泛的大道理,甚至很多时候同一件事要反复说上很多遍,明显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爸妈就应该改变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方式,把“唠叨”变成互动式交流。比如,想教孩子如何整理房间,你们不妨一同动手,而不是站在一旁“指点江山”。只有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