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07-01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

我大概天生就长了一张好人脸,特别招小孩儿喜欢。

昨天我在小河边挖土,给月宝准备种植作业,突然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嗨,阿姨,你是捉蛐蛐吗?”

抬举我了孩子,阿姨哪有那个本事啊!

男孩知道我要种种子,就很热心的用石头帮我挖土,两只手捧着放进我的袋子里:“阿姨,你真好,还帮你女儿做作业,我妈就没时间管我。”

我看看他,大概8、9岁的年纪吧,背了个书包,步行回家,好像的确是没人管。

“没有大人管着你还不好?你多自由啊!”我逗他。

“不好。”他沮丧起来,“有人管着、唠叨着才是爱我啊!”

我做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你们这些小孩真难伺候!唠叨你们,你们嫌烦,不唠叨,你们又说缺爱。到底要怎样?!”

他想了想说:“可以唠叨,但是不要逼我们听。”

哐啷,我挖土的铲子都掉在地上了。谁说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他们明明是智慧的化身啊!这个孩子,简直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记得我写完“优秀的妈妈,话都少”这篇文章时,就有妈妈在下面留言:“如果只说一遍,孩子不听怎么办?不唠叨的话就是放任自流,难道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吗?求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特别害怕家长找我要方案,因为那会迫使我站在家长的一边来对付孩子,你们应该知道,我明明和孩子是一伙儿的。

而且方案这个词,带着明显的目的性,非要孩子去听话,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我和月宝一起看动画片,有时她看到妙处,还想再看一遍,就对我说:“妈妈,你往后倒一点。”

我嗖嗖地往后倒了,她叫起来:“往后,往后倒!”

“是往后倒了啊!”

“这不是往前倒吗?”

我问她:“你是想把看过的再看一遍吗?”

“对啊!”

“那是往前倒!看过的是前,没看过的是后,记住了吗?”

但是下一次……

“妈妈,往后倒!”……“哎呀不对,是往后、往后啊!”

有一次我们开车出门,车里给她放着故事,她又来了:“爸爸,往后倒。”

哈哈,我说:“她根本就分不清前后,她说往后你得往前你知道吗?”

“到底是往前还是往后?”月爸左三下右三下的调了半天,最后彻底凌乱了。

但是就在那次,我坐在车里看着前面的路,突然发现:没走过的路是“前方”,走过的是“后方”,但是从时间上看,我们经历过的是“以前”,没经历的是“以后”,这个逻辑完全相反,到底谁是对的呢?

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朋友圈问了一下,果然,我们这些大人,对“往前”和“往后”的理解也截然分成了两派。

没有标准答案,现在想想,我一直要求月宝按我的逻辑分清前后,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不是吗?

前几天有位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件事,她意外怀上了第三胎,打算生下来,可是家里的老人觉得他们小夫妻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劝她不要生,但是没想到她意志坚决,于是家族中动用了很多人对她又是规劝,又是警告,甚至直言:她如果再生第三胎,就和她断绝关系。

关于这件事,如果我开放留言,鼓动大家评论的话,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而且不用评判,肯定条条在理。

你说谁说的是错的?我觉得没有人说的是错的。

世界上的事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每个人的说法取决于他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受自己的经历和三观的影响。

同一件事,对这个人来说是对的,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错的;对同一个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此刻是对的,下一刻可能就是错的。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它通常介于中间的灰色地带。

那如果对同一件事起了争执,该怎么办呢?答案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只有他自己有这个权力!

比如那位朋友,该不该生下这个孩子?我的答案是:自己决定。

别人的意见、建议、威胁都是一种越界的行为,带着浓浓的善意,却造成了剥夺别人自由的伤害。不可取。

当然,孩子生下来,自己承担责任,老人不搭把手,经济上不支持、不帮衬也都是老人家自己的自由。

说了这么多,和唠叨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你不觉得吗?那些喜欢干涉孩子的老人,并不是一天长成的,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喜欢唠叨孩子、干涉孩子、喋喋不休到你服了为止。

3岁时,妈妈要求“给你穿哪件衣服你就必须穿哪件衣服”

18岁时,她会要求“让你考哪个大学你就得考哪个大学”

4岁时,你不喜欢吃西蓝花,但是妈妈把西蓝花喂到你嘴边:“吃一口吧,多好吃啊,又美味,又营养,吃一口吧吃一口吧。”

25岁时,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她会说:“你的工作多好啊!别人想要还得不到呢!你别眼高手低,调整心态,好好珍惜吧你!”

5岁时,爸爸说:“这个孩子太淘气了,我不喜欢,你不要和他玩。”

30岁时,他会告诉你:“这个男人我看不上,你要是嫁给他,咱俩就断绝关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仅在一段亲子关系里,也在代代相传的轮回中。

习惯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控制孩子的家长。

孩子一点也不烦妈妈的唠叨,就像那个男孩说的一样,妈妈的唠叨在某种层面上说,是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孩子都懂。

他们烦的是,妈妈喋喋不休地要求自己按照她的指令去做,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的头上,要用那些固守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框定他的心智。

所以孩子的反抗就是自保,确保自己不要走上毫无主观能动性的傀儡之路。

那我们让孩子好好吃饭、少看电视、认真写作业、早点上床睡觉都错了吗?

孩子小时候,各种习惯的培养很重要,从不否认家长应该在这些方面多花费些气力。

但是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生活中各个角落依然存在着很多孩子自由探索、自己拿主意的机会,比如,该不该把拳头放在嘴里尝一尝。

你有用“脏净”来评价他吗?你有用“不要”这样的词来限制他吗?

他想爬树的时候呢?

他想玩沙子的时候呢?

他想把面团放进鱼缸里的时候呢?

我们评论一件事,只代表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好恶出发而产生的结论,对孩子,未必都有利,未必都有用。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从小时候紧紧抱着,供养他一切,到后来牵着他两只手,让他学会行走,直到最后,完全放手,让他走自己的路。

我们永远都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是却不能要求他听命于我们。未来谁都没有去过,还说不定,谁是谁的引领。

小时候最难忘父母的唠叨,长大后最想念父母的唠叨,成年后最幸福的,是有父母的唠叨。

只要父母不强势,唠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唠叨也会伤孩子


经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一件事讲好几遍也听不进去;讲多了,孩子又嫌自己烦。其实,爱唠叨的父母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设定的目标,会不时的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父母眼睛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孩子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那么父母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孩子呢?首先,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而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其次,学会尊重孩子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孩子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时间最好选在吃饭时和睡觉前,因为这是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最后要提醒父母,对孩子讲话也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

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育儿观念: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读尹建莉的新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让我久久沉浸在书中,虽没有读完,但已不能忘记那朴实却引人深思的字句。去年读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时凭着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读完,作为一个不是母亲的年轻幼儿教师觉得很多做法太好了,但案例毕竟有限,反复看可实践可操作的也是很有限的。教育孩子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做法就好了,大家可以借鉴前人的做法和思想去教育孩子,可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些方法觉得很好,但是操作起来不见效果。育儿是一种理念,只要大的方向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不用问别人你该怎么做,该如何去做?你和你的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也最了解她,你了解他在你面前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你最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看到现在带给我自己最宝贵的经验是:做好自己,尊重孩子,爱他如他所是。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如说是自省的过程。读完本书第二章中一篇“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文章中的种种理念,直击现实生活中的“反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叹息——人们将那么多错误的做法,都累加在孩子那幼小而稚嫩的心灵上。时光不能倒流,有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发生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而是你的一些无意的言语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挽回的。

尹老师提出所谓的“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学生做的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学生,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书中说到:经常被苛责的学生,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学生,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学生,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学生,会越来越刻板固执。书中举了很多的实例向大家阐述,其中提到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四十岁的中年单身女士,就是因为父母的严厉教育,警告的方法不管用就采取打骂的方式解决导致她断送了一生的美好生活,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这悲惨实例后面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有些家长在生活当中遇到孩子犯错误或者做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就开始着急,为孩子好的心是每个家长都具备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教育孩子,只知道着急着采取警告的方法,见不出效果一生气一发怒就容易打骂孩子,从心理上将所有的错都推到孩子的身上,却没有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做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学习,需要爱,你越严厉,他就越退缩,慢慢地离你越来越远。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鼓励而不是一直严厉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教师不但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应该放下心中的棍棒,并且是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时刻告诉自己:耐心的对待孩子,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严厉。

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案例:小敏是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提问了问题。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小敏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平平来回答问题,可是他站起来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其他的孩子说:“老师,让我说吧!让我说吧!”小敏看着平平,他小声地说:“老师,让我再想想!”“老师,让他想好了再说吧,我已经想好了。”贝贝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问题。小敏安慰孩子们:“老师保证你们都会有机会说的,让我们再等一等平平吧!”小敏用眼睛鼓励平平大胆说,平平终于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小敏和孩子们一起用力鼓掌。

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我们时常会遇到。但是真正能做到像这位老师一样,尊重孩子的这一句“让我再想想”,尊重孩子思考的权利,不知道能有多少家长做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耐性陪着孩子一起探索生活,往往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没有耐性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它会在无意中剥夺了一个儿童探究的权利,会扼杀了他成功的欲望,会熄灭了他创新的火花。

学习应该是儿童的自主行为,自主探究是儿童的权利,教师和家长都无权剥夺。“让我再想想!”这是一个求知者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执着的个性,是燃烧着的创新的火焰。儿童们渴望成功,渴望以自己智慧去发现、去创造。成功,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将会成为他们自豪的资本,自信的源泉,激起他们无休止的创新欲望。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育儿观念:给孩子一点关爱

我相信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会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他时刻提醒我,要爱学生,因为只有在爱的雨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是健康的。

小W,一个中途转来的孩子,人高马大,因为成绩差,本该上高一年级的学生却被留了下来,记得刚开学的头几天,常常收不到他的作业,而且好几次对我说:“老师,你们这里读书真累。又不好玩。”我就问他,在老家是怎么读书的?他说,不用做作业,每天跟高年级的大同学PK打架。听了他的话,我的心就凉了半截,这样的学生怎么教?为此特意找来了他的妈妈,要求最起码孩子的家庭作业要完成。一段时间后,小W能把作业交出来了,但字写得不好,后来又跟孩子的妈妈联系,他妈对我说:“老师,他现在好多了能写字做作业,以前在老家从来不做的。”我说孩子是有点进步了,但我们还要让他做得更好。慢慢地在家长、老师两面盯下,小W的的学习稍有起色。但进入三年级后,可能由于作业量增多,作业的难度增加,小W又开始老毛病重犯,作业不认真,常常偷工减料,而且贪玩的现象日趋严重,多次跟他家长联系,他妈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不听话,常跟妈妈顶嘴,而父亲虽能管住孩子,却不管。他妈妈一再地说:老师,麻烦你多操点心,我是实在没法了。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由于小W气力较大,我就让他负责中午用餐的搬桶和汤盆的发放,这件事他能有始有终的做好,而且等大家用完餐后,还能把桶和盆都放整齐。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借机找他谈话,表扬他对所做事情的负责任,而后话题转到他的学习上,其实他的脑子还是较机敏的,只是没有好的引导,再加上家长的放任。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对待学习要像负责班级用餐一样,相信你会做得很好,还多次打电话给他父亲,和他谈谈孩子的情况,希望能抽出时间管管孩子。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谈心,小W有了些许的进步,虽然成效不大,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小W会有长足的进步。

从小W的身上,不由得想到教育学生除了要付出耐心以外,更多的是付出我们的爱心。作为一个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弗洛姆说:“爱是一门需要用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书,要读懂这本书必须学会师爱,研究师爱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我们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小W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小W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

喜欢《别误会!孩子一点也不烦你的唠叨》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