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摘:别拿父母不当朋友!

03-29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精彩书摘:别拿父母不当朋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有4类朋友:1、你的父母;2、一般意义上的社交朋友;3、你的女友或男友;4、你的孩子。你一出生,其实就已经有了两个来自成人世界的朋友,你的父母;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社交范围逐渐扩大,你会结识许多社会上的朋友;当你情窦初开之时,你的身边就会有了那个她或他;当你们携手步入婚姻后,有了爱的结晶,你的孩子也将是你人生中一位特殊的朋友。

在你进入成人世界之前,亲爱的孩子,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人人都渴望忠诚的友情,然而90%的人都浪费了他们的两个最忠诚的朋友。如果你也无视这样的幸运,你将错过命运最宝贵的恩赐。

亲爱的孩子,你很聪明,但是你要进入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你会想错,也可能做错,而你自己体验到的时候,又已经错过。所以,在你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之前,我先要给你介绍两个最重要的成年人——你的父母。

你也许说这没有必要,我天天和他们在一起,还不了解吗?其实啊,天天在一起的人,才会有可怕的陌生。你不知道,在塑造你的命运的程序中,一百个老师,都抵不上一对父母。我们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了解偶像、了解朋友,了解你喜欢的女孩或男孩,但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父母——这世上你绝对最应该了解的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说痛苦吧,你知道父母的痛苦吗?你说我知道,他们养我不容易,含辛茹苦。不,这些对他们不算苦。不论做出多少牺牲,甚至付出生命,他们都会乐在其中,父母最苦的,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敲不开儿女的心门。

因为我身处成人世界,所以我更能够体会到这些父母的无奈。你知道:驾驶汽车,需要考证。要不然,不是伤人就是伤己;当律师需要考证,要不然,不是违法就是输了官司。但是,教育子女是天大的事,你看到哪个父母考过证。他们也是个孩子啊,自己甚至还来不及成熟,就仓促地登上了父母的驾驶舱。更何况,他得到的是一台智能的、会发火、会无缘无故就抛锚的一辆车。

全天下都在教育孩子,哪有人来教育父母?没有练习的机会,怎么能不犯错误。老板可以辞退员工,父母无法辞退孩子;打工可以跳槽,父母却不能辞职。难怪他们发脾气。别人对你耐心,那是因为别人可以冷静,父母对你发火,因为他们心情急迫。

你也许会说,既然他们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为什么我要听他们的话?我要告诉你,他们缺少经验,还是比你老练。就像一只没有经过训练的大公鸡,也百倍地强过刚破壳的小鸡雏。你的现在进行时,都是他们的过去完成时了。他经历了小男孩,血气方刚,为了一件小事打得头破血流;她也经历了小女生,憧憬爱情,想到那个帅哥就小鹿乱撞、满脸羞红。同时,你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他们也比你更早地经历过,比如说当求学变成打工,比如当爱情变成婚姻。就算他们有些地方不如你,你不与他们建立师生关系,但你至少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在某一门课程中你拿到了高分,因为你很幸运,因为别人答错了的那道题你曾做过。在成年人的考场上,你同样会遇到很多必须完成的考题。比如,“怎样才能拥有真正值得信赖的友情?”如果,你愿意把父母当作一本习题集,付出时间和耐心多做几遍,你可能会发现,你眼中那个专制的父亲,没法沟通的男人,原来可以成为你最讲义气的哥们儿,当你需要有人为你两肋插刀的时候,他早已为你插了十多把刀;而那个唠叨的母亲,不可理喻的女人,原来可以成为你最亲的红颜知己,你的宝哥哥、林妹妹可以为了一句话离你而去。而父母却可以为了你和他的那一半翻脸,拎起“离婚”的大棒把那个家伙打出去。

孩子,你该庆幸你有个家。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就是你的第一个训练场,父母就是你的教练加陪练。这两个人会击倒你,但不会弄伤你。况且,如果你不能把这两个世界上最疼你、爱你的人,变成你的朋友,你到社会上怎么交朋友?在成人世界里,几乎90%的人都忽视了他们最应该结交的两个最忠诚的朋友。而你不同,你要成为那幸运的10%,你将得到命运最宝贵的恩赐。

那么如何成为父母的朋友呢?关键的问题,是要和他们交流,我告诉你一个魔力词汇,叫作“示爱”,就是明明白白表示你的爱。亲爱的孩子,你记得《小王子》那个寓言故事吗?向那个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学习“示爱”吧。从十岁开始就陆续给母亲写信,直到他长大成为飞行员,直到他幸福地逝去,留下了100封家书。最近我读了他信,被他对母亲的挚爱深深打动了,我想,有一天你做了父母,你也会感动的想哭。

当他成为飞行员,他没有感到海阔天空,而是写信给母亲:

“教我什么叫浩瀚的,不是银河,不是飞行,也不是海洋,而是在您房里的另一张床。那时候要是生病了,真是大好的机会。每个人都想生一次病。只有感冒的人才能享有这片无尽的海洋。”

你看,他写得多动情,没有人想生病啊,儿子想生病,因为那是他最幸福的时光,是生病时,躺在母亲卧室里的另一张床上,享受母亲的呵护。

当接到母亲寄来的包裹时,他没有视作理所当然,他写道:

“您的一衣一物都能让我满心温暖。您的大围巾、您的手套,包裹的是我的心。”

当在沙漠中失事,历经危难才回来,他立刻写信给妈妈:

“我是靠着妈妈您才回来的。您简直就像守护天使,坚强、聪慧、盈满祝福;夜里一个人的时候,我都向您祈祷,您可知道?”……我的好妈妈,我读着您纸短情长的家书,哭了,因为我在沙漠里呼唤了您的名字”

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冷漠的坚强:

“今晚我真的难过得想哭。当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您真的是唯一的慰籍。记得我还是孩子的时候,背着书包回家,因为被处罚,边走边哭——您可还记得,是在勒芒的时候,只要您亲亲我,就什么都忘了。您曾是对抗督学和学监的强大依靠。回到您的屋里,就觉得安全了,在您的屋里,没有危险,只要做您的孩子就好。真好。”

即使我们长成参天大树,在父母眼里,我们还是需要呵护的小草。当父母的,天然就有这种“被需要”的幸福。我的孩子,如果你能学一学圣埃克苏佩里,理解父母的爱,并且明白的向父母表示我们的爱,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道,这世上的一切一切的重要,都没有他们的爱更重要。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成为天下最幸福的父母,你也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曾经,我也和你一样被父亲深爱着,他讲话不多,是一个沉默的男人,深沉得让我读不懂他,当我真正懂得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亲爱的孩子,这世上有很多的遗憾,做父母的遗憾是“父欲教而木成舟”,——当我们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们已经定型了;做儿女的遗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当我们知道回报父母时,他们已经永远的离开了。

孩子,不管多么美满的缘分,都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而且多是做父母的先走。这世上什么人的爱最细微,是父母;这世上什么人的爱最博大,是父母;这世上什么人的爱最长久,是父母;这世上什么爱最短暂,还是父母。亲爱的孩子,让我们珍惜吧,趁他们还在,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我们的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别拿离婚来忽悠孩子的未来


新的学期刚过完整整一个星期,许多孩子都已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一百二十八个孩子中,有二十几个是新生,其中,很多家长来报名的时候都说着同样的情况“父母离异,或者是谁又走了”……

幼儿园有很多的孩子都是父母离异的,他们或多或少性格上总有那么些缺陷与不同。中班有个长得很可爱的男孩子小雨,很抱歉的是,当他刚来幼儿园的时候,我问他:你妈妈呢?他用天真的眼神看着我说:我没有妈妈。他表情有些难过还是伤心,我说不上来。只觉得,当他说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世界就像突然定格下来,一片安静。我觉得真的很抱歉,也许是我说了他心中最不开心的事。虽然他们最终需要勇敢,可是他毕竟那么小,他只不过是个孩子,他正需要妈妈呀!他的爸爸一直在外靠打短工维持家人的生活,几乎就没有跟他交流过,家里还有个奶奶,每次来园放假都是他奶奶接送的。奶奶也只是个淳朴的农妇,说话做事不会顾忌太多,虽然她是那么爱小雨。有时候大人们在一起说的话,一不小心被孩子听见,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种伤害。有时候上学放学的时候,看着别人的爸爸妈妈来接送自己的伙伴,多幸福的场面,他也只是在一边开心的看着,甜甜的笑着,甚至也会一脸的无辜与难过。这幸福的场景对于他来说,太残忍了。他对任何人都充满的“爱”的期待,你对他笑一下,他就会开心一整天。有同伴的亲戚来看望他的伙伴的时候,他也会乖乖的跟自己伙伴一样称呼别人。那时,他非常幸福。他的奶奶是个非常不容易的老人,从他出生就一直是跟着奶奶的,他就是奶奶的命根子。小雨也还算是非常乖巧的男孩子,也许,这样的孩子要比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更加成熟些,懂事些。但是,对成长而言,必定是不利的。每次看见奶奶肩挎着包,手里提着袋子,一手拉着小雨的手,一起走上台阶,踏上回家的路。看着祖孙俩的背影,总有一些感触,小雨父母自私的举动,怎么会给这个单纯稚嫩的孩子心上涂上一层抹不掉的不愉快。

像小雨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还有很多,他们总是喜欢把手塞进口袋,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谁也说不定下一秒又会失去什么;他们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独处,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有些事是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他们喜欢暗沉的颜色,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世界没有别的小朋友那样丰富多彩。还有的孩子因为家庭不健全,性格偏激,活动中总是得不到伙伴们的喜欢。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总是备受关注的,每一位老师阿姨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每一个孩子都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小世界”。

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童年。孩子虽然是爱情的结晶,可是爱情就像水晶,太容易破碎了。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可是,孩子才是每个做家长的最大的幸福。现实的社会,婚姻易破碎。孩子呢,他们真的是很无辜,虽然他们小也许在大人眼里看来他们什麽都不懂,但人都是感情动物,有些事,他们会看在眼里;有些话,他们会存入记忆,刻在心里。他们是很小,希望每一位家长在为自己的问题考虑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你会老去。

爱孩子,就请给他一个健全的家庭。孩子永远是希望和未来,在这里我想呼吁那些正在准备离婚的家长,别拿离婚来忽悠孩子的未来!

别拿“散养”为借口最终害了孩子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就只有考大学一条路。那时,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去补课、学钢琴等各类能加分的才艺的父母到处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之,不学就不学了。

这应该是散养的理想状态吧?让孩子发挥天性,随心所欲。两个孩子在谈到自己的这段经历时都露出悻悻之色,对当时为什么喜欢,后来又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乐趣,等等,都记不起来了。

我们现在做个假设:当他们一时兴起,提出要学围棋或素描时,父母是花钱的那位,所以决定跟孩子立个“约定”:学习的目的、过程和时间,遇到困难时怎么处理,等等。从有兴趣、好奇,到真的潜下心来去学习、钻研,直至有心得,是挑战,同时也是训练一个人的过程。借由这个过程,一个人学会耐心,学会勤奋,学会在有瓶颈的时候如何去鞭策、鼓励自己,学会在有所得时如何不自满,继续保持好奇和探索,学会协调、安排自己的时间,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就”的自信和快乐。从两三岁时搭积木、拼图到后来上学、学习才艺,到最后选择职业以及自己认为应该去做的事,这些都在一点一滴地进行。

小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容易转移注意力,容易放弃。此时,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帮助孩子慢慢习得上面说的要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质,逐步在10岁以后由他律变为自律。浅尝辄止,轻言放弃,不仅是虚度时间和浪掷精力,更重要的是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孩子容易形成任性而为、“想一出是一出”的习惯。

孩子一次次放弃才艺的学习,可以,由他!真到了孩子不去上学、不愿意高考,父母才慌了——此时再回头补课就难了。正常的社会行为的要求,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对他的管束、不公平。这时,即使他想做到自我控制也已经做不到了,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深的挫败。

这种没有要求的教养,孩子是否感激呢?小的时候可能觉得妈妈好,“不逼我”,“不管我”;慢慢地长大了,孩子会觉得“你并不真的在意我”,因为你不操心,无所谓,“随我便”,你应该尽的责任例如指导、培养等没有尽到。

孩子也会觉得你不信任他,否则怎么会不坚持?“是不是不相信我有这样的天赋或能力?”孩子后来的这些抱怨却是说不出口的,因为当初大家都认为“不管”是对孩子好,是少有的好父母的做法,现在如果推翻这一结论,自己就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成了反复无常、自相矛盾。而且自我否定是很不舒服的,让人往往不能接受。

于是,孩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该有多郁闷!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还有一种散养是对纪律和社会规范的无视。

我接待过一个13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是学校要求他们来做咨询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一直觉得这件事带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愧对他,所以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几乎每门功课都请家教,在学习上是有要求的,孩子的成绩也还不错。

他母亲是这样叙述的:

“我觉得他们的英语老师教学思想太陈旧,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上那些东西我儿子都会了,就打了个哈欠,老师就小题大做,批评他。”

后来我去问英语老师,老师说:

“他打哈欠的声音大到每个同学都听得到,还伸懒腰,然后‘扑通’一声趴在桌子上假装睡觉,引得其他同学笑啊,学啊,课都没法儿上了。”

他母亲还说:

“数学老师留的作业都是重复性的。我儿子都会了,就不想写了。中国这种题海战术真压制人的创造力,把孩子全变成呆瓜了。我支持我儿子不写作业。老师没话说了,就指责我儿子没礼貌,跟他讲话没有用‘您’。”

数学老师的说法是:

“我问他为什么没交作业,他的声调比我还高,嗷嗷地说:‘你就会留作业,一点儿都不会开发我们的创造力。你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理念了。’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对他说有意见可以提,但是要守纪律,而且跟我说话至少应该用‘您’而不是‘你’吧。小学生都该懂礼貌,家里怎么教的?这孩子回去告诉他妈妈了,他妈妈还来学校找我了。这样的父母太少见了。”

末了,他母亲说:

“我们跟他的班主任沟通过了,班主任说这孩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就两脚蹬着墙半躺在椅子上。他不交作业,不举手参与学习,在班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不管他,就管不了别的学生。现在是义务教育,没法儿让他退学,又不许各种惩罚,也没有评定、处分等等。还说我们父母非但不配合,反而纵容孩子……我是管不了了。只要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就随他去吧。”

这位母亲说孩子的“事迹”,都是当着他的面说的。这孩子在诊室里也是旁若无人地东摸西看,坐累了就伸直了腿半躺在沙发上。他母亲说了一句:“哎,坐好!”他哼了一声,一动没动。他母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我了解情况后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散漫”。散养的目的不应该是让孩子变得散漫、任性吧?

我的团队曾经应邀在宣武区的几所小学开展“问题”学生心理辅导团体活动,面对的是三年级以上、学校和班主任认为有“问题”的学生。

这些孩子的言行上确实各有不恰当的地方,但高度一致的是,他们不会,也许不愿、不想去审视环境、同伴、老师的状态,也辨不清自己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的冲动。跟三四岁的孩子一样,他们只顾满足自己随时而起的兴趣和需要,却又没有三四岁孩子那样的天真、单纯。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是不愿当他们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跟我互动,只顾自己,老打扰我;我也不愿当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不能跟着我的教学和给出的建议走,自以为是,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让我的教学工作受到挑战,浪费我的时间和心血。

这些孩子最终要长大,走上社会,若一直保有这样的行为习惯,谁会愿意当他们的同事、上司、下属?谁愿意与他们做朋友、谈恋爱?

在社会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头多了,可能他们会变得收敛一些、抑制一些,但与自律—自我控制不同的是,他们的收敛是被动的,是因为失败和教训而不得不为之的。因此,他们不会满足,不会心甘情愿,会充满抱怨、失望、无奈、愤懑。他们是不成熟的,也是不自由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1.出于自己的心结而散养。

父母对孩子过度散养,往往是其自身有些心结没有处理好:感觉自己从小到大处处被束缚、被管制,把自己的挫败和不得志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压制。这种被动忍受型的父母,会倾向于过度放手孩子的教养,甚至挺身而出,去反抗那些他们认为对孩子约束、压抑的人或制度,就像前面案例中的那位母亲一样。

我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那是小时候的自己,带着未被满足的需要,倔强地拒绝长大。这个内在的孩子会时不时地闹起来争取他的利益,于是我们会在很多成年人身上看到他们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

大多数时候,我们压抑着这个内在的孩子,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两个孩子合体了。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大多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这个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疼爱,现在我们就过度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小时候需要自由,现在我们就会过度放纵自己的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成长问题,要安抚好自己内在的孩子,让他长大,这样才能成为成熟、理智、客观的成年人,才能当好爸爸妈妈。

2.拿散养当借口。

有的父母事务缠身,即便身在家中,也不住地打电话、发短信,运筹帷幄于沙发之上,咂摸回味于饭桌之旁,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教养孩子。这样的人如果事业还算成功,家里物质条件还过得去,就会觉得可以给孩子买到诸如家教、留学等条件;孩子有了这些条件,自动地就会有所成就、会做事了。他们都忽略了自己的“管”与“参与”,除了对孩子的指导,还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期待、被陪伴。父母应该怎么做?别忽视对孩子自控、自律的培养。

对于散养,我没有支持还是不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说法,不同的人对“散养”有不同的定义和做法。我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

1.关注孩子成为一个成熟社会人的过程中所应该有的一些能力。

例如做事情的条理、规划、耐心、毅力等行为自律,与人相处的关心、同情、友善、沟通互动等情感力。这些会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对自我价值的界定,终极影响是他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判断,更不要说对他每时每天是否快乐、舒心的影响了。

2.做循序渐进的自我控制训练。

2010年暑假,我们一家在美国的老朋友家住了两星期。他家的外孙女Lila当时5岁,跟着她的爸爸妈妈到我们的露营地去玩。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要提前回去。

Lila和我的女儿玩得正开心,非常不情愿离开,站在帐篷边迟迟不肯上车。这时,她的妈妈,一位教育学毕业的中学老师,既没有命令她必须走,也没有耐心地讲道理,或者提醒她“我们已经说好……”,只是站在车边大约两米外,对Lila说:“Self-control(自我控制),Lila.”

对于5岁的孩子,母亲已经在要求、训练她的自我控制了。Lila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挣扎,看得出她正作着艰难的选择和决定。不到1分钟,谁都没说什么,Lila自己转身上车去了,神情很落寞。

当时,这件事让我感到很触动,有了自我控制,才谈得上责任。不过,我个人认为5岁讲自我控制稍微早了点儿。可以从六七岁开始一点点地训练,到10岁建立起自我控制的意识,13岁开始能主动去实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很小就会自我抑制,但自我控制则是要心智比较成熟时才能做得到。孩子的成长中哪些该管?

1.对孩子要有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言行上的要求,例如要有礼貌、要讲卫生、要准时等。孩子将来的行为自律,有赖于一开始父母的“他律”。

2.可以不要求结果,但不能忽略过程。例如,不要求孩子必须考100分,但要求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

3.对于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犯错误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坏孩子,我们常常是在试错中明白了道理,学会了本事。所以,看到孩子的错误一定要管,不要丧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至于什么是错误,每一个家长有自己的定义和标准。

4.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基本的道德准则必须管!例如:诚实、善良、公义、尊老爱幼等等。

5.孩子提出了疑问和要求一定要管,不能拒绝或忽视。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什么人,一定要管。要调查清楚真相,再相应处理,而不要“护犊子”,或者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7.选择散养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论,或者“外国如何”,或者“我小时候如何”。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是否与你家的具体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避免教条。

家教方式不当孩子容易叛逆


家长养育小孩子不辞劳苦,然而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家长管不住,父母会深感头疼。“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你的孩子挺好的呀!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地成长,总是把孩子当小小孩子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这是造成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姗姗听了以后特别想做点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天,姗姗提出晚饭后自己洗自己的碗。可是妈妈左思右想一番,还是以“万一碗摔碎了怎么办?”“碎片刺破手怎么办?”等理由拒绝了她。没有做成事情,姗姗可不高兴了,睡觉时故意不肯上自己的小床,很晚了还赖在爸妈的大床上,惹的爸爸想要处罚她。

第二天晚上,姗姗一家到小姨家做客,晚饭后姗姗又提起洗碗的事,妈妈再次重复昨天的理由,没想到小姨却爽快的说:“想自己洗碗是好事啊!够不着水龙头,我给你垫个小凳子,万一碗摔坏了也没关系,小姨再买新的。”小姨话刚说完,姗姗就兴奋的大叫起来:“谢谢小姨。”接着,马上就去洗碗,而且洗的非常认真、仔细。

孩子都是好孩子

可见,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换个角度来说,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其实说穿了,还不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吧!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

育儿观念:请别拿孩子的理想来取笑


育儿观念:请别拿孩子的理想来取笑

在儿子三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火车司机,因为他最喜欢小火车玩具了;在他四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工程师,因为他是喜欢能象爸爸那样会修玩具了;在他五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科学家,能发明出一种声控的汽车。于是这个科学家的理想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我们都觉得儿子的这个理想仍然是很好的,因为只要是他想做的就是好的,不会因为他的理想太大或太小而打击和嘲笑他,更不会拿他的理想去开玩笑。小朋友自己也一直觉得有个理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儿呢。

昨天在楼下玩,一个奶奶问她自己的孙子买一个球花10元钱,100元钱能买多少个球?她的孙子信口胡说能买50个,于是奶奶就问奇奇能买多少个,这个小家伙一点也不知道谦虚呀,回说:当然是能买10个了。这个奶奶于是就夸奇奇聪明,这一夸人家就更不谦虚了,说:我长大后还想当科学家呢,这个题当然会算了。话音刚落,便惹来围观的几个奶奶们的一片欢笑声,其中还有一个奶奶开玩笑地问他:小科学家,那你能研究一下飞机去哪儿了吗?奇奇生气地说:奶奶,这问题我哪儿知道呀,那么多人在找都有没找到呢。

接下来,奇奇又转到另一堆小朋友那里玩,一个阿姨又开始逗他,于是,奇奇的理想又惹来了她们的笑声,这个阿姨边笑着还边对我说:你儿子长大还想当科学家呢!我真没有觉得这个有什么好笑的呀,听她的口气那是需要我进行附和一下说小孩子都是说着玩的,我偏不说,哼哼。。。我淡淡地回答道:嗯,是的,我们是个有理想的小孩儿。然后我就蹲下身,拥抱了一下儿子,拉起他的小手说:儿子,我们该回家了。

回到家,我温和地对奇奇说:“宝贝儿,你知道吗,有理想的小孩儿都是优秀的小孩儿呢,你在妈妈爸爸的眼里就是个优秀的小孩儿。不过妈妈还有点儿小建议对你说,就是希望你以后在外面和其他大人说的时候,咱们不随便把理想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有的人不懂你也不懂得尊重你,有的大人更是不懂小孩儿的理想的。妈妈和爸爸懂你也相信你,知道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你每天都会努力的,是吧?”奇奇带着点不解地回答道:“好吧,妈妈,我当然会努力了。”

请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理想,不要随便拿孩子们的理想来开玩笑,你的玩笑本身就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一种伤害。更何况,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末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他们本来就是我们的希望,他们本来就是祖国的末来,他们本来就是社会的栋梁。

家教不当影响孩子心理


关键词:家教心理影响

导读:一个有问题的青少年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及早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开学才1个多月,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便出现了一个现象:12-20岁之间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往有所增多。医生告诉我们,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与子女沟通不畅引起的。

“就算出院了,我也不会再回家,我会想办法生活下去的,我恨他们,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们亲生的。”13岁的小文(化名)抱着被子坐在床上,撅着嘴慢慢地说着对父母的种种不满,眼睛里写满了不理解与埋怨。

小文,因是超生的女孩,刚出生即被送到表姨家寄养,五岁后接回父母身边。父亲经常夜不归家,而母亲对哥哥的偏爱令小文对父母更加排斥,女儿在社会上认识的朋友打扮另类,并且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不愿女儿与她原来的朋友在一起相处,更不同意女儿转到普通中学,经多番沟通,小文与父母各执己见,无法达成一致,之后小文拒绝入学,沉默寡言,并开始夜不归家,仇恨父母,父母认为女儿精神有问题,常用哄骗的方法带女儿看精神科医生,并骗女儿服用精神科药物,以致女儿更加痛恨父母,离家行为愈演愈烈。

“妈妈,你的爱让我喘不过气,我真的活得很痛苦。”上大二的小雨眼睛里尽是忧郁和焦虑。小雨父母均是知识分子,她是父母的养女,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母亲非常害怕小雨离开自己,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小雨只能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大学也是如此。看着同学们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小雨的内心非常苦闷与孤独,在家里,父母给了小雨优厚的物质生活,但这些都不是小雨想要的自由与理解。上了大学后,小雨与一名家在外省的男同学相爱,母亲知道后,马上要求小雨同男友分手,小雨极度压抑,烦躁不安,无法坚持上学,遂自行入院治疗。

小强,12岁,重庆人,父母在他五岁时,双双到东莞打工,小强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小强非常溺爱,上学后,虽学习成绩优秀,但小强却渐渐染上了偷钱骗钱的坏习惯,并用偷与骗来的钱上网、打游戏、买零食和玩具,爷爷奶奶虽然知道,却没有严加管教,导致小强变本加历,性格顽劣,调皮捣蛋。小学毕业后,小强考上了一间重点初中,却因在开学典礼上不停地捣乱,屡教不改被校方劝退学回家,父母只有把他接到身边,但小强多动的习性一点不变,无奈的父母只好把他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德民提醒家长与学校,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养教育,多观察多了解孩子的思想及行为举止,学会与子女平等地沟通,正确引导和教育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而不是强制或溺爱,出现问题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防止青少年因叛逆而导致精神心理障碍。

家园共育《精彩书摘:别拿父母不当朋友!》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精彩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