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独80后爸妈独自育儿的优劣势80后的我们,现在多已为人妻为人母,或者即将处在为人妻为人母的阶段,面临着角色的转变,80后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了呢?我和xx爸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对于xx的到来,起初还没有充分地把握能独自带好她,认为只要有双方妈妈在,心里就踏实得多。可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嘛~出月子后,婆婆和妈妈全部各回各家,留下我们一家三口,顿时傻了眼。此后在心里面不断地提醒自己,当妈了,要学会照顾小不点啦!
作为80后的爸妈,我从自己身上简单总结了80后爸妈育儿的几点优劣势,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处在现在的境界中呢?希望能引起80后爸妈们之间的共鸣,扬长避短,成为孩子心中的优秀爸妈!
劣势1:经验不足,理论不足,容易手忙脚乱
如果每天按部就班地喂奶、洗尿布、洗澡等等这些方面来看,还是可以应对自如的。但一但发现xx有什么不一样的小状况,顿时就慌乱得不行,六神无主。随意翻看育儿书,看着哪个症状像哪个,为了不想在时间上有任何的耽搁,包好xx起身就去医院报个道。慢慢地才知道,其实有时候实属自己在吓自己,没什么事去医院折腾一趟,还被医生批评,这么小的孩子尽量少往医院抱。面对着孩子出现的小状况,总怕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治疗而耽误“病情”,所以速度往往放在第一位。但殊不知缺乏经验的我们,有些小状况完全可以自己在家里独自解决。
劣势2:多买玩具却很少陪孩子
小时候我们的条件比不上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益智玩具可以玩儿,有各式各款的宝宝绘本可以看,在我印象里只有一个会上弦的铁蛤蟆一蹦一蹦的,还有一个不倒翁干扒拉不倒。现如今,我们的条件要远比小时候好的多,因此对于xx,我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她买更多的益智玩具、宝宝绘本等等,给xx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希望xx的童年不留有遗憾。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与xx的亲子互动,常常把玩具、积木扔给xx,两人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上网,xx的专注力还是有限的,玩一会就没意思了,想让爸爸妈妈陪,但两人都不愿离开电脑前,为此家庭大战也没少开战。仔细想想,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了就回不来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宝宝前三年的培养奠定宝宝一生的基础,不要只顾及忙碌着自己的那份事儿,更要多多陪孩子。
劣势3:啃老族
记得每天带xx去小区广场里晒太阳时,会遇到许多小盆友,但绝大多数是由奶奶、姥姥带着的,看到我们自己带xx反倒成了另类群体。带孩子可不是一个轻巧活,就连我和xx爸本身,每天带xx都会累得筋疲力尽,脾气也是酸叽溜丢的,更何况是我们的父母老一辈,无论精力还是体力都跟不上,只能硬挺着硬坚持着。有句话说的好: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不亲自带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带孩子的那份辛苦,做父母的不容易。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粘妈妈的,最喜欢和妈妈呆在一起。因为宝宝早就在妈妈肚子里呆了10个月,已经非常熟悉妈妈的心跳和妈妈的声音,不在妈妈身边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当然,除了上面的几大劣势,我们80后爸妈也是有优势的哦~别看都是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带起孩子来也有自己的一套育儿心得,您就瞧好吧!
优势1:科学育儿,杜绝老传统
80后的我们更加相信科学育儿,老一辈的老传统要严厉杜绝。比如宝宝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包蜡烛包(给孩子包被的时候,把胳膊也一并包在被子里面)、睡头(待宝宝睡觉时,把头固定在枕头上,让后脑勺睡扁睡平)、绑腿(据说是为了让宝宝的腿变得更直,就用布条把孩子的双腿绑在一起)……听着我直觉得不可思议。幸好婆婆和妈妈都遵从我俩的意思,怎么为xx好怎么来,她们俩只管操作。给xx包被的时候把xx的胳膊露出来,任凭她小胳膊小手挥舞着;睡觉的姿势怎么舒服怎么来,双腿也一样,想怎么蹬就怎么蹬。不要阻止宝宝的双手在外随意摆动,这是宝宝对外界认知的开始。
优势2:宠孩子爱孩子但不娇惯孩子
谁家的孩子谁喜欢,谁家的孩子谁都爱,这事一点不假。把孩子放在爸妈自己的身边带大,比起姥姥奶奶长辈而言,这方面的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了,老人爱孩子的那份溺爱不可取。就比如孩子磕了碰了很正常的小事,姥姥奶奶们通常都会大惊小怪,拍打着孩子磕碰过的地方,边说着“打他,打他”!而当我们面对这样事情发生时,通常会不做声响,不当回事儿,鼓励xx自己起来,吹一吹磕碰的地方,告诉她以后要多加注意点,就OK了。时间长了xx自己也懂得小心点,避免磕碰,磕碰一下的小事情不必大动干戈。
优势3:尊重孩子的想法,从兴趣出发
小时候的我们受限太多,淘气不听话的后果非打即骂,似乎缺少了那份亲密的沟通。现在当了父母,不再这样想,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只要是xx喜欢的事情,我都会鼓励她去做。孩子的童年不能限制她们过多,否则就像我们一样呆脑瓜,很死板,缺乏创意思维。教育孩子要遵从孩子的想法,从兴趣出发,才不会让自己留有遗憾。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嘛~
第一次当爸妈,一边带xx一边给自己充电,模索着成长,希望给xx做个好榜样,让xx感到拥有我们这样的爸妈而自豪~幸福~
80后独生子女当爹当妈已很普遍,却顶着“80后”、“双独生子女”等特定标记特立独行,同时又背负着诸多困惑和疑问。
该由谁来解答这些疑问与困惑?单纯的解说显得枯燥乏味,不如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四位80后双独生子女父母的所想所做。也许,你会在这里找到些答案——
自己带孩子,累并快乐着
香香妈妈(在一家私企做会计,对香香妈妈的采访是在网上进行的,她热情开朗,说虽然夫妻工作都比较忙碌,但是还是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照顾家里的小宝贝。)
香香妈妈和爸爸在珠海组建了家庭,有了小孩以后,由于父母都在外地,不习惯广东的气候,来帮助他们带了一段时间小孩后就回老家去了。这就让初为人父母的香香爸妈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老人们给他们传授了一些经验,但是现有的经验总在实际中十分“匮乏”,所以大学本科毕业的香香爸妈一有问题就向互联网求助,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知识或到亲子论坛里寻求其他年轻妈妈的帮助。论坛里什么都有:从宝宝吃喝拉撒睡,到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再到入学前后宝宝的教育,话题五花八门,几乎囊括了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所有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香香妈告诉记者,香香爸爸以前在大学是学计算机的,对于网络十分熟悉,经常上各大育儿网站的论坛,早就和很多楼主打成一片了,有时候网上通知搞聚会,夫妻二人带孩子去参加,既学到很多育儿知识,还认识到各行各业的朋友。累并快乐着便是香香爸妈最大的感受。
香香妈妈诠释完美亲子关系——“我们带女儿是在边学边尝试的情况下完成的,女儿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和改变,以后我们可以就一些问题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我们既是她成长的指导者,也是她生活中的朋友和助手。”
父母照顾吃喝,我们开发IQ和EQ
谭志鹏(80后的白领,说自己家族从未有双胞胎的历史,但是自己却幸运地有一对龙凤胎。)
谭志鹏和妻子属于事业有成的人,所以白天很少有时间照顾宝宝。在打理宝宝的吃喝拉撒上,他很直接地说:“我们都是白痴。”还不忘表扬:“四位老人家照顾得很好。”三家住得都不远,两个孩子,两边老人一家一个,还不时创造让两个宝宝交流玩耍的机会。大男人的他在闲暇时间确实很愿意抱着宝宝们唱歌。他觉得宝宝们在生活上已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了,爸爸妈妈应该更注重宝宝的智力开发:“别看宝宝们那么小,几个月大主观意识就很强。我对他们说你们不乖,要打你了,他们就会生气地转过头去,不理我。”在周末的时候会带孩子去亲子乐园,参加早教培训,提前开发智商。不过有件事他从女宝宝诞生第一天开始就紧张了:“怕那女儿以后被坏男人骗,得从现在起就开发情商!”
谭志鹏诠释完美的亲子关系——“我很珍惜自己拥有这么一对子女,我会很爱他们,但也不能太宠他们,应该辅助他们分辨是非,他们以后也不能太依赖我们,要坚强独立……”
专家说——
父辈占主导
昔日独生子女今日为人父母,“双独生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可能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比较注重独立性的培养,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儿时父母对其的教育影响带到现在家庭中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独生子女角色发生变化,责任心也会随之增加。
“双独生父母”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肯定和祖辈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更注重对子女价值观、态度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相对来说,会比祖辈要科学。如果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教育出现矛盾时,父辈的教育应该占主导意见。毕竟年轻的独生父母更了解眼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懂得按照时代要求培养孩子。
而对于早教,家长们要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开发智力要适度。如果过分看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总是和别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家长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成人中心”转为“儿童中心”
吴女士(苦恼于新隔代教育)
上个月,吴女士全家人去三亚旅游,飞机上由母亲抱着小外孙。邻座的阿姨一个劲地夸宝宝长得漂亮,这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母亲却把孩子叫醒了,让他给那位阿姨表演“笑一笑”、“挠一挠”。孩子没睡足就被叫醒,还要给大人们“表演”,委屈得直哭。吴女士心里很不舒服,又不好当面说什么。吴女士说她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母亲不管她愿不愿意,常常要她在陌生人面前唱歌、跳舞、背儿歌,不唱不跳肯定被狠狠骂一顿。“哎,小孩子也是人啊,也有自己的感受啊,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拿孩子当玩具呢?”
“双独生父母”与其父辈相比,更倾向于以宽松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们重视孩子的感受,同时经常检查自己教养的态度,对待孩子已经从“成人中心”转为“儿童中心”。现在的“双独生父母”不仅注重抚养,还注重价值观、态度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很多“双独生父母”强调,对孩子要平等、尊重,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人格完善、自食其力的人。
早教150元/节,热情不减
张女士(因时代原因,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早期教育,所以对孩子没有丝毫的放松。)
7个月大的小哲还没学会用母语叫“妈妈”就开始学英语了。每周三个下午,张女士要带着儿子,到一家国际早教培训中心上课。每次他们母子都要换乘两辆公交车再转乘地铁,赶两个小时的路只为上一节45分钟的课。张女士为孩子选择了育乐课、音乐课和英语课,三门课程半年的学费要一万元,对于他们夫妻每月总共7000多元的收入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但他们一点都没犹豫,就给孩子报了名。
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双独生父母”的重视,早期教育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大部分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接受各种“教育”,听高雅音乐、听英语朗诵、听妈妈和自己讲话……各种早教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某知名国际早教机构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教育机构的一个分部大约就有七八百个学生,一节课150元的不菲价格,丝毫没有减退家长给孩子们报名的热情。
虽然4岁是孩子发展乐观品质的关键年龄,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4岁,孩子的乐观就必然到来,这与他4岁左右是否具备一个关键能力有关——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延缓目前需要,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现。除了一些特殊状况需要即时满足以外,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可以采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乐观品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父母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父母可以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儿过来了,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孩子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忍耐心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和想象力。
特别提醒:使用延迟满足策略时,要注意避免“过”和“不及”两个极端。
1.“过分延迟满足”: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至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
2.“有求必应”:长期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孩子耐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不幸”就有可能使他情绪波动剧烈。
可见,把握好延迟满足的时间,是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关键策略。
1、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2、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3、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4、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情商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博士1995年在其《情感智商》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出席给香港理工大学捐赠一亿港元的仪式上讲到,在他经商的经历中,有助于他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对他的成功起着很大作用的是“情商”。国内一些优秀企业老总在回答“当代大学毕业生最缺乏什么时”,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情商太低!那么情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情商包含着哪些因素?我们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呢?
一、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就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认识自身的情绪就要引导孩子准确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
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复杂性,他们希望孩子总是开心地微笑。孩子一哭闹,他们就会近乎神经质地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其实,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体验更丰富的情绪的机会。研究者通常认为痛苦、快乐、兴趣、惊奇、厌恶、愤怒、惧怕、悲伤等8种基本情绪是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尽早体验并丰富这些情绪。有时候需要让孩子体验一下买不到心爱的玩具的失落,体验一下被小朋友拒绝的沮丧,体验一下被大孩子欺负的痛苦,体验一下等待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开始的焦虑,体验一下被成年人认可的喜悦,体验一下行走在黑夜的紧张,体验一下被人嘲弄的郁闷……
这一切体验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熟悉和体验各种情绪,特别是那些负面情绪。
清明祭扫,带上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在亲人的引导下去体验悲伤。参加悼念活动的孩子,会被现场的气氛深深震撼,他们能够看到亲人的悲伤、同时又能看到亲人之间怎样相互安慰着从悲伤中走出来。经过这样的体验,孩子就会逐渐明白风风雨雨、悲欢离合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样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仅会情感丰富,而且也知道如何珍惜生命、如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打碎东西是孩子经常出的差错,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欢用的小花碗打碎了,他会哭的。溺爱孩子的家长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然后使劲跺脚,并说是这个可恶的“地面”把孩子给绊倒了,孩子也会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在拍打地面的游戏中孩子笑了,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打碎小花碗后,孩子哭一方面是因为打碎碗会给他一点儿惊吓,一方面是里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会遗憾,再者是他喜欢的小花碗不能用了,他会有些伤心。在一个小小的失误中孩子能体验到三种负面情绪,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如果我们用拍打地面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虽然可以让孩子止住哭声,但这样一次体验负面情绪的机会就失去了,而且更加可怕的是,以后当这样的事再发生的时候,他会很自然地去抱怨“这个可恶的地面”,成为一个爱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的孩子。
孩子摔倒了,理智的家长没有必要马上做出反应,让孩子在地上趴一会儿、哭一会儿不会伤害到他的,家长反应越快孩子的惊吓感就越强,如果家长只是笑一笑喊他一声“宝宝没事,自己站起来”,孩子的惊吓就会很快消失,他会从母亲平静的声音里听出来,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于打碎的小花碗,你也不要直接就当着孩子的面把它扫进垃圾桶,你要慢慢把碎片捡起来,告诉他“你喜欢这个小花碗,妈妈知道。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新的好不好?”在对新的小花碗的期待中,孩子失去心爱的东西的伤心会逐渐淡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情绪认知教育的过程,这样也是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的很好的循序渐进的办法。
二、管理情绪的能力
管理情绪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要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情绪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制情绪。第二方面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
这里以孩子对于愤怒情绪的表达为例来说明。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不允许孩子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情绪都不允许。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或者是逆来顺受,或者是压抑郁闷,或者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以破坏纪律、破坏东西的极端方式发泄愤怒情绪,这都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恰当的做法是,当批评孩子的时候,允许孩子辩解,让他讲出自己的道理,当孩子受到惩罚的时候,也应该允许他哭泣,也应该允许他不满、允许他愤怒。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收起那套师道尊严,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压制他。我们不是希望孩子没有愤怒,而只是希望教给他如何恰当地表达愤怒。只有在不断的表达中,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表达情绪的合理的方式。
没有经过训练的动物看到食物就会扑上去,而人却不一样。人们的行动是在理智的指挥下进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绪的最好的开关。只要我们能够以极大的包容来教育引导孩子,他们就能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遇到高兴的事不会乐极生悲,遇到悲伤的事不会绝望无助,遇到愤怒的事不会冲动,能够通过等待、转移、调节的方式来化解负面情绪。
三、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情绪管理的延伸。经常听到有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而自杀,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自我伤害,因家长的误解而寻短见。更有一些优秀的孩子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郁……这些惨痛的教训都表明,孩子们由于受到过多的呵护,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终害了自己,也断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乐。
呵护成了害人,事与愿违。家长要敢于让孩子们去磨炼,敢于让他们去面对失败,要让他们在不断的小失败中成长起来,培养起足够承受大失败的力量。就像一只在和风细雨中练习飞翔的鸟儿一样,要鼓励它迎着风雨前进。被风吹落后,它们应该马上再去振动翅膀,就这样在风雨中磨炼,最终去领受暴风雨的洗礼。
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联系,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绪,才能真正实现“知己知彼”。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的是观察父母情绪的变化。所以妈妈一定要经常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当你很烦躁时,你可以告诉他“妈妈很烦,我要安静一会儿,你先自己玩儿”。当你悲伤的时候,别看到孩子就马上擦干眼泪,你应该把伤心的事告诉孩子“妈妈最好的同学去世了,我很伤心。”当孩子递上一块纸巾的时候,你要欣然接受,并且认真地感谢他。经过这样的培养,慢慢地他就能成为一个为父母着想的孩子。
孩子必须知道父母有高兴,有悲伤,有失望,有愤怒,孩子应该看到一个情绪表达正常的家长,而不是一个只有快乐的单纯的家长。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负面情绪,有时甚至强颜欢笑。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情绪作假,会让孩子错误地理解情绪,也使得孩子不会观察到你的情绪变化,最后变得冒失而无礼,不利于孩子对于他人情绪的理解,自然也就无法成长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五、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个人需要有朋友,因为有朋友才有快乐,才不会孤独。在工作中,一个人需要和其他人协作,因为任何工作都不是独角戏,善于协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了孩子更加快乐,我们就要去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友爱、协作、大方、开朗、公道、礼貌、自尊、责任心、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老卡尔·维特给我们讲了一种“倾听的艺术”。他和妻子每天在儿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时间听他讲白天发生了哪些事情,听儿子讲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叙述的过程中他逐渐习惯了反省自身,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适时地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指导。这种“倾听”教育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这样可以促使他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社会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各种事情。
卡尔·维特经常通过对孩子拥抱、抚摸传达爱的信号。对于某些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他还会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在纸条上,送给儿子。他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家人和儿子有良好的沟通,这不仅更加加深了对儿子的了解和感情,也教会儿子怎样去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培养儿子能够善于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老卡尔·维特的论述我们能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训练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内部的良好的沟通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基础,在家庭中体会到爱、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对社会的理解,使他成长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快乐的人。
美国一些小学已试验将“情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创造性地开始实施“情商扫盲”,开设的课程有实用心理学、交际技巧、情绪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愤怒、焦躁、忧郁等不良或消极情绪特受欢迎。统计表明,在实施“情商扫盲”的学校里,孩子们打架明显减少,课堂纪律更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自称“生活在温暖集体中”,或“拥有了更多朋友”。
这让我们看到,情商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我们全社会都重视起来,只要我们的家长都重视起来,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谐、幸福。
育儿心得:育儿需耐心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不必生气,也不必担心,这是孩子在长大的表现。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怎样和孩子相处好,怎样诱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下面我就这方面谈一点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要有良好的习惯,常言道:“己不正,无法证人”。比如说检查作业,连家长都无法坚持天天检查,怎能督促孩子养成天天完成作业的习惯呢?还有,家长平时都不注意看书学习,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怎么能把责任都推给孩子哪,孩子的好多习惯和思维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的,我们是孩子的家长,孩子给我们子一起的时间最多,说以我们能否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直接会影响到孩子。
其次,和孩子相处。和孩子相处并不难,和孩子相处好却很难。因为大人和孩子的爱好,观点,等都不一样,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大人容易犯官僚主义,霸权主义错误。孩子是很不愿和这样的家长交朋友的。所以我们家长要注意方法和措施。我们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欣赏动画片,学会和孩子一起玩拼图等等,和孩子培养一下共同语言和交流机会。让他们刚到我们和他们是朋友,不是家长,这样就好沟通了。
再次,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法,和小孩子讲道理他们不容易接受,但给他们讲故事他们爱听,我们可以把道理融入故事。把深刻的道理打成有趣的比喻,这样教育了孩子又让孩子拓宽了知识面,岂不美哉!
育儿需耐心,坚持主义真,多学多交流,我们为子孙。
“拼妈”心声
渴望个人空间,“拼”养受益无穷
舟舟孩子7岁“拼龄”2年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基本上就没逃脱过“孩奴”的境地。我又不是全职太太,平时在单位低声下气、拼死拼活,下班还得死命往幼儿园冲,唯恐接晚了老师给孩子脸色看。好容易盼来个周末、假期的,只能比平时更忙。要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偶尔有那么点豆腐块儿大小的时间,孩子吵着去翻斗城玩。看她一天到晚苦得跟个小大人一样,就带她去乐一乐吧,然后就是半天休息又没了。
和人“拼养”之后,时间就相对灵活一点了。我“拼”的主要是平时晚上八点半前接下课并照顾孩子和双休日接送兴趣班,这样我下班后要么可以奔奔事业加个小班,要么可以和老公有点二人世界。而且轮流负责也相互制约,大家总是能够将心比心善待别人的孩子。
■“拼养”利弊面面观
“拼养”之后孩子的习惯、性格大进步
Kaka孩子4岁“拼龄”半年
孩子进幼儿园不久,刚形成比较规律的生活习惯。但一遇到长假放到爷爷奶奶家没几天,回来的时候生物钟都要重新调整,往往得折腾上一个星期。而且父母烧菜都是浓油赤酱,又喜欢给孩子填饭,加上缺乏运动,真怕宝宝长成小胖墩。尝试拼养半年,发现孩子在生活习惯上都大有进步。因为“拼”的伙伴都有比较接近的育儿观,大家都能在负责带孩子的一天甚至几天中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的饮食。
另外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孩子更加独立了。有时候孩子需要住在别人家里的,这样就不得不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不能动不动就撒娇、耍赖。以前不给买玩具他就能当众躺在地上大哭大闹,现在虽然也会哭,但不会有“大闹天宫”的情况了。屡教不改的“小霸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子了。
“拼养”的时候孩子受伤
小欣孩子6岁“拼龄”1个月
说到“拼养”,我可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孩子大班暑假的时候我正好被派到欧洲学习,又怕放到长辈那里寄养被宠坏了,一上小学就跟不上,就和小区里的一对夫妇结对“拼养”。
那户人家的孩子也是开学上小学,而且家长还是教师,暑假自己在家会辅导一下。所以我们就约定由我先生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他们家,晚上接回来。周末由我先生负责照顾两家的孩子。结果有一天下午先生接到电话,说孩子在小区里被车撞了。吓得他风急火燎地赶回家。原来是那家父亲让两个孩子独自下楼买冰棒,小孩一路打闹导致我儿子被过路的助动车挂了一下。
虽然最后只是缝了两针,但我还是后怕无穷:如果当时是一辆汽车呢?而且“拼养”这种事,也没有什么正式的协议或者合同,完全是看个人的责任心了。遇上不负责的,出了事都没地方哭。
专家意见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邻里又相互隔绝,容易造成孩子大多数性格内向、过分自我等问题。“拼养”可以弥补这代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的遗憾,并让孩子在与玩伴的相处中,培塑性格,改掉自私、任性、蛮不讲理等许多恶习。
但“拼养”中也存在一些“雷区”。比如被“拼养”的孩子主要集中在3到8岁,并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拼养”过程中的幼儿安全多依靠各个家长的责任心。一旦出现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来界定责任。
而且太长时间得不到亲生父母的照顾,也容易让孩子疏远家长。抚养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而不是一个负担。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拼养”才不会损害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家园共育《“80后”爸妈需具备基本的育儿素质》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餐后活动的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