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带来的冷思考:中国电影输了什么?

03-31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凡达》带来的冷思考:中国电影输了什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影迷和影院来说,都是疯狂而忙碌的,一切皆因《阿凡达》。自从1月4日零点该片在内地公映后,随之而起的是全民看3D的热潮。大排长龙让人不禁感叹电影票难买堪比春运期间的火车票。据悉,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双休两天的观影人次过万,而万达国际影城新街口店和河西建邺店加起来的观影人次周六就过万了,刚刚改造了3D厅的金陵工人影城也达到6000多人次。

买票:即来即买即看几乎不可能

据悉《阿凡达》北美地区票房已突破4亿美元大关,正式问鼎年度北美票房总冠军。而海外票房攻陷8亿美元,全球总票房突破12亿美元。已有消息人士预测《阿凡达》将成为内地第一部票房过5亿元的电影。

昨天和前天是《阿凡达》上映后的第一个周末,各大影城再演排长队买票盛况,而当天来买票看当天的场次几乎是不可能。很多人表示,这个排队壮观场面堪比春运买火车票。万达影城的负责人张晨告诉记者:“双休日来买票的人明显没有前两天多,很多都是到点前来观看的,他们早在几天前就把周末的票给买好了,而排队来买票的基本上都是买下周半价日的。”记者了解到,《十月围城》、《三枪拍案惊奇》等国内贺岁档影片有可能会遭遇“提前”下档的命运。

票价:周边涨价南京不涨也不降

受市场刺激,北京、上海,连南京周边的部分影院也纷纷开始涨价。一位上周五自己开车去无锡大世界影城看IMAX3D《阿凡达》的影迷告诉记者,“售票处张贴了一个IMAX3D影厅涨价的通知,原价100元的票价即将涨到120元,所以我们还是觉得蛮庆幸的,这趟来得值!”针对涨价的情况,记者采访了南京各大影城,得到了一个令影迷放心的答案:目前南京各大影城都明确表示不涨价。万达影城的负责人张晨说:“我们不会涨价,但是优惠活动暂时也不会搞了,不过周二周三的全国半价还是照常进行。上个星期万达国际影城已经几乎搞了整整一周的优惠活动,周一晚上黄金档59元优惠价格抢票,紧接着就是周二周三的半价日活动,然后我们又搞了周四周五的抢票活动,都是一经推出就抢购一空。”而新街口国际影城的崔经理也告诉记者:“这次调整价格的影院主要是针对IMAX3D影厅,南京本身还没有IMAX3D影厅所以也不存在涨价的说法,都是传言。”据悉,新街口国际影城的周二周三半价活动只针对2D版本,3D版本只有会员才能享受到。

档期:过完年还可以看,不要着急

虽然影院方面坚称不涨价,但不少黄牛党们却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涨价倒卖影院预售票。每走到一个影城楼下,就会有黄牛党凑过来问是否要《阿凡达》的票,他们表示,“价格嘛肯定会略高一点,比正常票价多个十块钱左右,但是省得你自己排队买票啦,而且你要不是一大早去根本买不到当天和第二天的3D票,我们也只是赚点排队费,现在这个票火得很。”据悉,在东莞,因为《阿凡达》的预售票一票难求,甚至已经出现了《阿凡达》的“代理服务”,有些人专门替东莞地区之外的影迷订购IMAX3D电影票,而他们则赚取中间的手续费。崔经理告诉记者:“按照一般经验,基本上这种大片会火个两星期左右,我估计《阿凡达》还不止。不过,《阿凡达》的档期要到2月28日,春节过后还可以看,所以现在还没看到的影迷也不要太着急,静下心来慢慢等。”

●热现象

一母亲通宵排队购票

只为重症儿子

IMAX3D《阿凡达》票价涨至最高200元一张的消息,不仅没有招来抵制,反而掀起新一轮“抢票潮”。而疯狂白领影迷网上发动“购票攻略”,为确保周日一早第一时间买到涨价前最后一个周二半价日的IMAX票,“今夜不回家”成为流行语。

昨天,一则“母亲通宵裹棉被为儿子买《阿凡达》电影票”的消息见诸网络,并引发质疑,有人指责那名让母亲通宵购票的儿子。记者采访证实,为了替儿子购票,这位母亲确系自7日晚7时许便开始裹着棉被排队,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儿子身患重病。

8日早晨,在上海和平影都购票长队的最前端,是一名50来岁的女子,她戴一副眼镜,一件灰色羽绒服、一条蓝裤子、一双棉鞋。为了御寒,她还在身上裹了一条碎花图案的棉被。年长的岁数和厚重的御寒装备,让她显得与众不同,记者后来得知,这名母亲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排队购票。因为前两次都没能买到票子,1月7日晚7时许,她又来排队,并占据了第一的位置。之所以代儿购票,老人有着难言之隐———儿子身患重症,还在做化疗。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她这才做出了代儿购票的决定,这名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冷也冷死了,贴了6个暖宝宝。”东方

●冷思考

中国电影输了什么

去看《阿凡达》,最先是冲着那3亿美元的投资,想真实比较一下和当年的《无极》烧3亿人民币的具体区别,同样是烧钱的事情,谁烧得比较精彩?事实证明,如果当初看《无极》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那么这次的《阿凡达》绝对可以弥补这许多年来所有电影的遗憾。

影片中描绘了虚构的外星世界,整个世界都是导演想象出来的,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将观众也带入奇特的空间,可见影片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想像力。对于艺术创造,想像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想像力一旦匮乏,艺术就失去颜色和光辉。

为什么是好莱坞拥有如此惊艳的想像力?不妨换个角度:为什么不是中国电影?

因为中国电影太靠谱了。中国有太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巍巍中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电影永远不愁找不到素材,在万卷史书中轻扬一个拇指,就能挑出一个史话经典。于是中国电影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为人们重现一百年、一千年前的故事,像失了儿子的祥林嫂,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单看与《阿凡达》上映时间相差不远的《十月围城》以及即将上映的《孔子》,都是打的历史牌,用古人的故事赚现代人的钱。我们不否定经典,也不反对用电影更直观的形式来品读经典,但是,百转千回,重复同样的故事会扼杀我们对历史的想像力,我们会笃定地认为曹操就是一代奸雄,乾隆就只会风花雪月,是对历史的亵渎,也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

纵观中国的影视剧、动漫市场,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想像力已经匮乏到什么程度:以张纪中为代表,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胡歌版李亚鹏版黄日华版)、《神雕侠侣》(内地版古天乐版刘德华版)、《笑傲江湖》到吴承恩的《西游记》(张纪中版六小龄童版香港版日本版)一个没落下,但是往往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没有太多的突破。最近新版《水浒》因破坏湿地被叫停的事件更是让人扼腕,“除了‘打皇扫妃’,劳民伤财,破坏环境,咱们的影视剧还有完没完”。

与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改编,不如天马行空、大胆放肆地创作。中国电影太靠谱,甚至每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都有一个原型,我们守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坐吃山空。中国的电影,也一直在学习,越来越精湛的技术,不管是3D还是特技制作,我们都能从容应对,但那些精髓的东西——人性、文化、创造,我们却视而不见。如果说中国电影非得沦落到翻拍的地步,我希望能拍出中国版的《阿凡达》,不是技术上的登峰造极,仅仅是《阿凡达》里不靠谱的想像力,能得其一二,定有惊艳表现。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的五好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成功?


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到人间的天使,能否让孩子变成智慧聪颖的天使,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方式。

在孩子“五好教育”中,“好玩”是孩子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产生感受的最佳切入口,正是因为孩子“好玩”,所以才会对玩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原动力,孩子只能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变成了应付式的被动意识层面的记忆,即使记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所以,一个不好玩的孩子,不可能产生好动、好想、好问、好奇等环节,当然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学习就是玩,玩就是体验,体验产生感受,感受会沉淀,沉淀会开悟,开悟会悟道,悟道会生发,生发即运用!因此,“玩”是基础,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老师不会玩、不敢玩、不让玩,玩不起,究其原因,不外乎给孩子教授的知识点没有从玩(体验)的角度上让孩子学习而已!

其次,低幼时期,孩子最关键的是开发智力,什么是开发智力?简单的讲就是让孩子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掌握规律、并按照规律做事情的能力,什么是规律?翻开国学知识,你就会立刻发现,比如:《易经》是讲天地变化的规律,《论语》讲人和人相处的规律;《孝经》讲不同身份的人如何行孝的规律;而《天工开物》则是讲根据人如何利用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创造的规律,所以,传承经典的终极目的是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也就是学以致用,这便是韩愈先生讲的“传道”,通过教授学生知识(作为载体)把“道”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运用(道)的过程当中,遇到不会落地的困惑,老师再根据规律帮助孩子解决疑惑(解惑),因此,《天工开物》就是给孩子传道的载体,即借助《天工开物》中孩子动手做的这些秤(权衡轻重)、风箱、水车等物品,让孩子掌握其背后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创造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内圣外王”的真正能涵义!

不掌握规律的孩子是懵懂的,不教孩子规律的老师是误人子弟的!

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力,而是关注力!而“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也是注意力最集中的,因此,在孩子动手动脑体验国学知识的同时产生感受,没有感受孩子就不可能开悟,孩子不开悟就不可能掌握规律,孩子掌握不了规律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所以,在我们“教学五环节”:教、学、思、悟、用中,“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用”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育儿观念:陪孩子看电影,家长该做什么?


周末闲暇之余,家长总会带着宝贝去看场电影,最近热映的《熊出没之熊心归来》,想必很多家长也已经陪孩子看过。不知道那么在看完之后,我们又与孩子有过哪些互动呢?以下仅仅是笔者陪孩子看熊心归来的一点感受,也是我们围绕影片聊得几个话题。

友谊——当熊二以为光头强抓走熊大的时候,光头强没有因为误会而弃熊二于不顾,而是陪着他一起去找熊大;当熊大因为救不了熊二及森林里的小动物而沮丧、难过、想放弃的时候,是光头强陪着他,鼓励他,提醒他曾经的熊心壮志,提醒他保护森林、照顾熊二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马戏团的小动物深陷危险之中时,又是光头强扮演魔术师,与熊大合作营救朋友……角色形象的颠覆,在孩子单纯的心灵中,播下了友爱的种子。朋友之间就是这样,在危难中见真情,在最需要的时候静静的陪伴,在最无助的时候,默默的鼓励。友谊,就是这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创新——当黑风为了让马戏团登上小丑嘉年华的舞台而加强训练时,小动物们是满脸的无奈与不满;当熊大发现这一状况时,敢于打破固有的规则,结合小动物们自身的优势及特长,进行创新,整场演出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这个多元且快速发展的社会,拥有创新品质的人,必将会拥有更宽广的舞台。因此将这一优秀品质,赋予孩子喜欢的熊大身上,相信孩子的印象会更深刻。

善良——熊大的善良,一直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在面对自私自利的马戏团团长即将从热气球上掉落下来的时候,熊大还是一如既往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虽然最后马戏团团长还是害人不成反害己。此时,熊大伸出的那一只手,不仅仅包含着善良,更有对敌人的宽容,对生命的敬畏。

责任——熊大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起了妈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要保护弟弟,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的家”。正是凭着这份责任感,凭着“熊就该有熊样”的豪言壮语,激励着熊大不断努力!

梦想——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黑风执着的梦想。尽管为了这个梦想,黑风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但在熊大的帮助下,最终黑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明明知道回到舞台演出会有危险的情况下,黑风依然和他的小伙伴们,勇敢坚定地回到了舞台。除了给所有的观众一个大大的惊喜之外,更多的是他们对自己梦想的追求。有梦,什么都不怕!我想,这或许就是梦想给予他们的力量吧!

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给宝贝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在看电影的时候,放下手机,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影片,了解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在观影之后,能够陪宝贝一起去讨论,一起去体验,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一定会更好的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相信每一次的影片,也一定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有我们对影片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家长应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医务室日记十:输了,赢了


医务室日记十、输了,赢了

毕业考试正在临近,我去医务室的频率也在减少,由每天一次变成了隔一周去一周(没去的原因是因为中午班主任值班)。

恰好这一周是副班主任值班,这天,我们直接拿着没发完的了绿本继续奔波。终于,任务完成了,我们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医务室,却发现那两位女生正在那里与老师们相谈甚欢。我们的心“咯噔”一下沉了下去,心想,她们怎么会比我们“五人组”还快呢?

王同学转过身来,笑嘻嘻地对我们说:“一共五个年级的本子,丁老师发了一个年级,你们直接拿走了仨,留给我们的只剩下一个年级的喽。”

我们很是不爽,这时,董同学急中生智,说道:“这个比赛比的是我们的价值,而不是单看发东西的速度。我们五个人发三个年级,你们两个人发人数最少的一年级,半斤八两了。不过,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技术人员,比你们的价值高多了!”

听了董同学的话,开始的的时候我很飘飘然,不过又一想,既然你们四个的价值和她们一样,我是比她们好的部分,那我的责任不就最大了吗?原来你们想让我来承担团队的责任,这个狡猾的董同学,不过,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王同学无话可说了,看来,比赛我们赢了!

我们“五人组”从输到赢,无非就是因为我们还有一技之长。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只要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做家务


“你不用扫地,你去干你该干的事情!”“你要是这次考不好,我就罚你做一礼拜家务!”“我一天到晚干家务,你就这点分儿你对得起我吗?”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脑子里播放出这样一组组画面——我想,是时候给家务劳动平反了。当你听到劳动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阶级斗争?劳苦大众?脏活累活?穷人?或者……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我想,可能这个词是一个最能够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词汇,你总会带有复杂的情感去看待这个词。你也渐渐发现,除了五一过节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提及这个曾经处于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词汇。劳动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让我们可以忘记它的存在。在中国人,尤其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劳动与大老粗是划等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往往会强调知识和理念,却不愿意大谈特谈他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知识总是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劳动却让人觉得不足挂齿。我们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在与很多朋友进行深度访谈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欣赏自己的劳动。我毕业后到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来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儿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们就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学校多好啊?怎么选择来这儿了呢?你看,学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但仍然坚持做了3年,后来由于明确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辞职再一次来到一所中学任职,到了那里,新同事又来到我的身边,对我的选择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听着就觉得高大上!能认识很多作家吧?来这儿干什么啊?”听了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都不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对于自己未曾接触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赏。于是,为了让大家心态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种工作的苦衷,听完大家忍俊不禁。我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有四个毛病:懒惰、邋遢、磨蹭、盲目,这确实与老师的劳动性质有关——大人过多的说教与指挥,小孩过少的自主判断与挫折体验。这还不是最震惊的发现,最震惊的发现是教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择业时,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做教师,他们是有多么不认同自己的劳动呢!我在采访不同行业,包括银行、媒体记者、公务员、程序员等不同的人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以,你又会理解一个答案。中国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在成为想自己一样的劳动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们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意味他们不再树立自己的梦想,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自己的改变。他们把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内心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成为了他们的焦点与赌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语挂在嘴边,让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功课考试。家务劳动成为了耽误学习成绩,浪费时间的事情,正好以此为说法,逼迫孩子刻苦读书。分数能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不做深谈,但至少一点,我们从高考趋势改革能够看出未来人才需求的端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个素养便包括你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这一点讲,家务劳动乃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素养的最好的亲子互动形式。曾经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中外家长在孩子1-6岁,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这样的,在1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背数字,外国家长要求1岁的孩子可以捡一些简单家庭垃圾;在2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孩子背唐诗,外国家长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外国的家长非常看重家务劳动,而中国的家长非常看重“精神劳动”。在我看来,家务劳动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1、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2、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3、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4、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5、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我的女儿不到一岁时,便喜欢坐在学步车里拿着扫帚“扫着玩”;二岁的时候她便与妈妈一起在厕所“洗衣服”,三岁的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择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没有觉得劳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她乐在其中!倒是有的时候,我会自私地想,她如此“贤惠”,将来会不会太累?

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九秘方


对父母来说,使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最佳方法就是:使家庭充满快乐和温馨。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具有快乐的性格,成年后能够幸福生活的比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多得多。

下面有9种快乐秘方,你可以在孩子身上尝试一下:

1、有时间享受“不受限制”的快乐

家中父母希望居室整洁,周围的邻居又喜欢安静。孩子一旦开始喊叫、跳跃,父母便会想办法制止,孩子只好越来越乖了。表面上,是父母管教有方,但由此带来的是:孩子的热情和活力在一点点丧失,孩子的心灵也感受到了压抑。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地玩耍,需要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蚂蚁搬家——这些按照孩子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2、关心他人

孩子需要认同自己是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成员,父母应尽量给孩子提供接触社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助照看比自己年纪小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长辈,懂得分享。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在很小的年纪就能享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3、体育活动

和孩子一起滑雪、一起骑车、一起打球……这些活动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并且在活动中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好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能,有利于让儿童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

4、笑出声来

笑出来,对你和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严肃的形象,以为这样才有尊严。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笑出声来,并不会失去你的尊严。让你的家中充满笑声,并经常给孩子一个拥抱,它们是最好的爱的表达。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人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亲子间感情不要放在心里,爱她就要表达出来。

5、更具体的表扬

父母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哪些是好的行为。表扬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父母说的话语,二是孩子据此作出的推断。

表扬越具体,孩子越能够根据父母的话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掌握了一种技能的时候,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做得不错”,要指出他们具体细节的成功。比如“你今天把那个摔倒的小妹妹扶起来,真让妈妈高兴。““我喜欢你画的这些树。”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满足。当然,也要注意不要表扬过度。从小要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表扬来自于他们战胜了挑战之后。

6、艺术的魅力

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会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想修养,

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这些艺术形式将成为一个感情的释放口,帮助他们表达自己和对世界的情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

7、不要苛求完美

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限,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父母不可太过于追求完美,父母如果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失去自信。所以,下一次当你再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下,这个过错是不是跟他们的年龄有关?10年后他们还会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就别再唠叨个没完。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总比他把袜子放在哪里要重要得多。

8、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当孩子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可以让他们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能树立起信心,并且有了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你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

9、给孩子显示自己的机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这时即使你在厨房做饭,也要满足他这个愿望,并适时地给予肯定:“你讲得真是太棒了。”要知道,能和你分享他喜欢的这个故事,对他是多么地快乐。孩子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有趣的游戏给宝宝带来收获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我们玩了两个多小时,小家伙一直不肯停歇,直到他们要回家了,这个游戏才被打断,在小家伙不乐意的嚷嚷声中勉强结束。在我们看来,这个游戏是如此的无聊,从头至尾,我们不过都是在捡信封而已。可是对于宝宝来说,这个简单的游戏却是如此有趣。这个有趣的游戏并没有很刻意,只不过顺势而为罢了,可是它一样带给宝宝许多的收获:

我们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情景进行描述——宝宝获得了丰富的语言刺激,他的语言能力通过这个游戏得到了提升;

我们的情绪随着抓放信封的过程不断在变化——宝宝对情绪的感悟力被提升了,明白了什么样的语调、表情与什么样的情景和情绪相关。

对信封运行轨迹的描述——让宝宝有了对空间位置、速度、轨迹等诸多概念的初步认识;

抓信封的过程——锻炼了宝宝手指的灵活性,促进了宝宝大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实际上,每一件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都可能转化成全面拓展宝宝各种能力的好游戏。比如,当宝宝还不会坐、不会爬,更不会走的时候,妈妈那张慈爱的脸庞时不时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么简单的事情,对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就是个非常有趣,同时也能带给他许多享受的好游戏。

自然的,顺势而为的游戏,宝宝往往更感兴趣,并从中体验到更多愉快的感受。

家园共育《《阿凡达》带来的冷思考:中国电影输了什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