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别触碰“雷区”

04-03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教育孩子别触碰“雷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不止大人有底线,孩子同样有自己不愿意让人触碰的“雷区”。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无知,不时将触及孩子隐私或孩子不愿提及的事情拿来调侃,无形中伤了孩子的心。在早期教育的同时,家长一定要尊重并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切莫在信口开河中无意间“揭”了孩子的“短”,对孩子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

【底线一】曾经的“过失”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小小的“过失”,比如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这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过失”,却会使得一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

【底线二】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的成长经历里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或以之前体罚的经历“吓唬”孩子,迫使他们听话,仍然会使孩子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三】某些“羞人的毛病”

幼儿小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羞人的毛病或习惯”,而他们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词语十分敏感,总觉得提起来自己就会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家长不应在孩子的小伙伴们面前提及孩子的“羞人毛病”,更不宜当作趣事调侃、嘲笑。

【底线四】独处的小天地

现在,不少幼儿园的孩子也有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在里面,孩子们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物品的陈列或者藏一件心爱之物,并将这个地方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或者不经商量随意改变孩子原有布置,在孩子看来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底线五】保存的“私房钱”

尽管处于学龄前的小朋友们并不爱钱,也不太懂得如何使用和理财,但是,逢年过节时,孩子可能会收到长辈给予的压岁钱,有些小朋友出于好玩的心理会把一些花花绿绿的钞票积攒下来。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随意议论孩子


别随意议论孩子儿子在一天天长大,现在已经开始听大人的对话(事实上应该是在娘胎里就会听),有一天,我和老猫一边吃饭,一边议论某个事情,说到了“一目了然”这个词,结果他插话道:“妈妈,一目了然在哪?”我们又说到了“厦门”这个地名,**又说:“妈妈,我要去厦门!”这些话题与他无关,但是他已经开始参与,那么,如果说的人就是他的话,他会做什么反应呢?

我们说他“淘气”,说他“真烦人”,说他“刚才真搞笑”……这些话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经常当着**的面就互相汇报**的一些表现:“他刚才说……他今天打了人……”

**每次都会停下来听,然后表情困惑,或者尴尬,或者是小小的愤怒,有时候会跟着我们不知所以地笑。

大人当着孩子的面说与孩子无关的话,孩子尚且很注意,那么如果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孩子,孩子岂能不竖着耳朵听?而孩子,一旦成为家长可以当面议论的人,其实也就是把他排除在家庭成员之外。我觉得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只要想到我上次被保洁女工背后那么一嘀咕的感觉,我就会警醒。

事实上,哪怕是正面的评价,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对孩子可能也起不到正面的效果。会干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这和单独与孩子对话的情况下谈论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

孩子的“伤疤”爹妈别去碰


一直以来,不少家长总是津津乐道孩子小时候的各种“糗事”,须不知,说者无意,听着有意,久而久之,这些“糗事”会成为孩子的包袱,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就像冰冻的杨树枝条,缺少弹性和耐性,突遇外力,咔嚓一声就断了。到那时,家长可能就悔之不及了。因此,平日里,家长应有意识地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避免触碰孩子们心里的“底线”。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孩子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孩子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孩子“碰”不起--挫折教育:孩子应该补上的一课


如今的孩子普遍被家庭呵护惯了,在挫折面前往往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为此,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家长纷纷提出,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他们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否则他们一旦面对挫折,往往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在日前举行的某青少年情商训练班上,挫折教育成为最受到家长重视的一门课程。

上海某重点高中读初一的宋醇炀的爸爸,在情商培训班的报名会上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是因为他的一位朋友曾有过血的教训———这位朋友是某金融公司的老总,女儿是大队长,品学兼优,人也长得漂亮。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老师按对待其他同学的惯例让她到门外站一会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跑到顶楼,然后一跃而下……“只怪孩子平时太顺了,没有受过挫折呀!”浦东莲溪小学四年级同学付卓娅的妈妈也指出,孩子平时在家里很受宠,样样事情都得顺着她,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这次让她来上训练班,就是要增强她的承受力,要让她明白,在社会上随时有可能遇到挫折和逆境。

“其实,孩子在学校里曾遭遇的挫折并不少,根据一份全国性的调查,81%的孩子在学校遭受过‘语言伤害’。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挫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训练班上,老师向家长指出:“假如你到现在还没有告诉过你的孩子‘不管发生怎样的挫折,都要珍爱生命,你的生命永远是最可贵的,那么,现在请用两分钟时间立即告诉你的孩子。”现场立即热闹起来,父母们不敢疏忽,马上补上了这不该缺失的一课。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等专家对此指出,上情商培训班只是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关键需要家长们平时多与孩子沟通,要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在平时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避免在挫折面前发生悲剧。此外,家长还可让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孩子遭遇挫折的锻炼经历得多了,才能产生对它的抵御能力。

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父母管教孩子应避免6个雷区


孩子要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爱,更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过来人都知道,父母没有威信,还真难管住这些天真不羁的小家伙。爱和威信之间,象一种特殊约束关系,爱得合适,威信也成比上涨,爱得糊涂,威信丧失殆尽。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务必避免以下几个“雷区”:

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压制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孩子别触碰“雷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