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着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

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的书籍。那时候还没有许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 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于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 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是看到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随后是参加各 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与别的孩子相反,那 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 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发现想找点话题都很难。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 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儿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孩子学小提琴前需要了解的事情


孩子学小提琴前需要了解的事情

一向被称为“乐器之后”的小提琴,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弦乐器。用弓子演奏的乐器,以演奏持续的长音,就像是少女柔美动听的声音——既可以表现出非常温柔的声音,又能奏出热情、激动的曲调。

为什么要学小提琴

学习小提琴可以锻炼数学思维,让具体的音符变成了音乐。作为一种审美的修养,让自己的双手得到了锻炼,既锻炼了脑力,又促进身体发展,全面开发智力和情商。

具体说来,宝宝学习小提琴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左右手齐动,可以帮助左右脑的思维的发育,提高宝宝的智商;学琴的时候因为眼睛要不停地扫射乐谱,所以会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小提琴体积小、重量轻,非常方便。

什么样的宝宝适合学小提琴

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曾经说过:“让孩子学琴,主要不是造就小提琴家,而是造就人,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因此,学习小提琴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开端,让孩子爱艺术、爱生活、爱创造、人格健全。如果想从事小提琴专业的话,最好是能够做到:

1.喜欢小提琴的声音;

2.手指要更加讲究,左手小指太短或手指过于肥胖都会有影响;

3.音乐素质条件,耳朵分辨音准、音色的能力、乐感节奏感和两手的灵活性,同时记忆力也要好。

虽然这些通过训练都可以改变,但是如果自己条件好的话,会更加方便。

宝宝几岁学琴合适

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对于3-4岁的宝宝来说还是比较困难,所以最好在宝宝5-6岁骨骼发育较好,同时会和别人沟通以及有一些理解能力时,学习小提琴的效果才更加好。爸爸妈妈可以提前锻炼一下宝宝:比如先接触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让孩子喜欢上音乐。

钢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解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和基础知识,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让宝宝在哪学琴

虽然小提琴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掌握还是比较难的!跟钢琴不一样的是,小提琴演奏时要站着,同时左、右手动作不对称,左手按弦,右手运弓,左手还必须把琴持平,琴头得与眼睛等高,这些动作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怎么会发生,所以对宝宝来说很难。

再者,小提琴的音准很难找,它不像钢琴、电子琴或管乐有键盘或按键,小提琴的音准是要靠自己的听觉来判断的;在刚刚学习的时候,小提琴像“锯木头”似的拉空弦,宝宝有可能会觉得难,然后放弃。

宝宝的年龄也决定了他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不是很强,所以爸爸妈妈要给宝宝安排一位专业的老师:老师可以传授给孩子正确的技巧,同时对孩子也会更有耐心和爱心。实际上,宝宝只要熬过了初学的阶段,以后都会被小提琴独特的情感魅力所打动。

帮宝宝选把好琴

小提琴一般都不是非常贵,二、三百元就可以买到一把工厂琴,但也不能随随便便就买了。给宝宝选琴,要依据宝宝的身材来选择:您可以让孩子将左臂伸直,以左下颌夹住琴后手掌心可以拿住琴头。

买的小提琴最好是棱角圆滑适度,琴弦要直,看一下琴轴是否会转动、琴身油漆是不是完整的。因为孩子长得快,所以一般过段时间就要换个琴。

小提琴尺寸从大到小分为4/4,3/4,1/2,1/4,1/8,1/10,1/16,通常情况下,4岁的孩子要用1/10的提琴,5-6岁的孩子最好买1/8的提琴,6-7岁的宝宝可以给他购买1/4尺寸的;8-9岁的孩子适合1/2的提琴;9-11岁的孩子适合3/4尺;11岁以上的孩子4/4适合尺寸的。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是谁夺走了幼儿的快乐

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聪慧、天真、快乐、善良且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她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像铃铛一样的清脆悦耳,每次听到她的笑声即使我有烦恼也会随之消散,我也会和她一起开怀大笑,此时我们母女俩的笑声侵没空气感染了氛围。

最近我发现女儿的笑有些“成熟”了,像大人一样有些牵强,这令我担忧。本周到幼儿园上公开课,我真正体会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老师要孩子不能动,不能说话,还什么“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四不许回头找妈妈,我就是木头人。”看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摧残、压制,我真的很心疼。

女儿在半岁时我先后在焦点贝贝、金宝贝和东方爱婴上早教,几年来我一直认为女儿先赢了一步,似乎自己也少有点成就,进来却发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学校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幼儿园就应该让孩子轻松快乐的成长,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女儿次学的生字回到家里都要拼音两行,生字两行,笔顺带组词造句,太多了吧,仅仅五六岁的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吧,甚至还有类似奥数的题给幼儿园的孩子……可悲、可怜、可叹!改革三十年来,成功了很多,但是教育最为失败,这可能是我们国人的悲哀吧。在幼小的心灵上被狠狠的刺上了很多柱子,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的,创造来源于思想,且是发散性的思维,这样在学校里面无形之中像是给孩子的头上带了铁罩,阻碍了各种思维想像,应试教育过早的把孩子的兴趣扼杀在了摇篮中了。

我非常感谢我最尊敬的梁老师,是她那超前的教育理念改变了我,也是她给我信心。我非常希望能有太多的家长早点接触这样优秀的老师,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幸运者!

我为童年唱首歌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纯真的,童年的记忆是永远难忘的。当我和儿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讲绘本故事,我的心潮澎湃,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美好的童年。

我和儿子是杨红樱的忠实粉丝,每当她有新专辑出版,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书店购买,特别是《笑猫日记》,更是一本不落。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爱心家庭中的一群有思想的动物之间的故事。那只会笑的猫能够读懂人类的语言,用各种笑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能与自己的天敌——老老鼠成为知己。老老鼠则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幽默大师,他为了自己的朋友——笑猫,能够牺牲生命。乌龟更是一位睿智的教育大师,每当有困难,大师肯定出马帮助顺利解决,更奇怪的是它能够闻出孩子味儿,只要有童真的、快乐的孩子出现的地方,他都能顺着孩子味儿找到。还有一只灵魂出鞘的猪更令我们刮目相看,他的思想创新,敢作敢当,不拘泥于常规,每天默默无闻的做着一些大事。当然还有许多角色令我们难忘,美丽伟大的虎皮猫,爱管闲事的狗阿黄,看门的大白鹅……这些动物的个性鲜明,象征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活泼可爱的、富有朝气和独立思想的孩子,他们之间有许多感人的真情故事,处处流露出朋友间的友好和纯真。其中,《那个黑色的下午》讲的就是2008年的5月12日下午,发生在汶川地震之后的感人故事,所有的动物为了寻找亲人,解救生命付出着自己的一切。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杨红樱童话系列》、《杨红樱校园小说系列》都是孩子们喜爱的读物,在孩子们中畅销不败。《会走路的小房子》讲述的是一座小房子,当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拒绝帮助他人、也不接纳别人的友谊时,他是孤单和不快乐的,而且很快变成一座森林里破旧的小房子。可是,当友爱的烛光一旦把它照亮,他变得愿意接纳别人、愿意与别人分享友爱时,不仅感到了温暖和快乐,而且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又变成了一座迷人的散发着清香味的绿色小屋……这个童话充满了美丽与温暖,它是靠着友爱、关怀、尊重、接纳、谦让、奉献、自信这些优良的美德散发出来的美丽与温暖。

读杨红樱的童话,处处感受到的是童真,处处体验的是温暖,因为杨红樱有一颗童心。她说,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梦幻城堡,只有拥有一颗童心的人,才能进入这个城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的童真和纯真,激励我们时刻拥有一颗童心,时刻散发身上潜在的美德,给他们温暖与快乐。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童心,就会愿意去奉献,为世界增添一份光和热,这样人人就会变得快乐!

读儿童文学,感受童真,点燃童心,让我大声为童年唱首歌,祝愿每个人的童年,和曾经拥有的童年快乐无限!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们就要用童心和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幼师更应该具备这种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许他们还不能和我们沟通,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也有助于教学。我们多关心他们一点,他们就会觉得很幸福。

现在的家长喜欢把孩子的一切都设计好,听不进孩子的建议,尽管有时候他们的观点不对可还是逼孩子去接受,这样孩子就处于一种被迫状态,是没有灵魂的,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大多数家长却不以为然,说孩子还小不懂的选择,事实上根本没有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就盲目下结论,总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是对的。

目前仍然有很多热爱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怀着满腔的爱却用恨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当他们用伤害孩子方式来解决完问题之后,就会用“恨铁不成钢”的说法来为自己的暴力开脱,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许多恨的苦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它就不是一张完整的纸了,这就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在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什么,要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就比如说小朋友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的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说什么画的不好看呀,跟老师画的一点都不一样之类的话,却从来不会说画得好,你真棒这些话。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变得自卑,从而伤害孩子的心灵。

我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幼儿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统一教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这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的都不像。不过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也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结果画的都一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先教孩子怎么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应该多角度,多方面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耐心


有很多家长会询问我们一些关于孩子“脾气急”的问题,比如:想喝奶,说喝就得喝,一分钟都等不了;想要一个玩具,必须要当时买,不买就开始闹脾气;自己搭积木搭不好的时候马上一把就推倒了,开始乱扔东西发脾气等等。

但是在我们抱怨孩子有这样问题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让他的脾气这么着急,这个问题到底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家长的问题呢?

甚至有很多家长说:“我觉得,这孩子着急跟遗传有关系,他爸爸就脾气急”,还有的说:“孩子小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实际上,孩子的脾气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延迟满足能力没有发展好。

什么叫“延迟满足”?

在孩子1-1.5岁这个年龄阶段,会出现一个关键期叫“延迟满足”。说到延迟满足,不得不提一下美国著名的“糖果实验”。

要想知道一个孩子的将来,用一颗糖果就能进行预测,这就是美国著名的“糖果试验”。在这项长达40年的试验中,科学家发现,孩子抵抗糖果诱惑的能力,可以预测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因此,延迟满足能力是反映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的时候,能否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更专注于有价值的长远目标的能力,它不仅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之一,更是伴随着孩子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那么,缺乏耐心,延迟满足不好的人在未来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只会索取,不懂感恩

如果家长经常超前满足或者即时满足,孩子就会认为,你为我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不会感恩、知足。您可能觉得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但是真的等孩子大了,他再向您提出某种需求,您满足不了他的时候,他会责怪你、埋怨你,甚至大打出手,到那时候你难道不寒心吗?

阻碍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如果您总是孩子一哭,马上就满足他,孩子就会觉得,“哭”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不用说话,一哭一闹你就懂,从而丢失了不少锻炼说话的机会,导致语言滞后,继而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不自信;不愿意社会交往;总是用大喊大叫甚至用行动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受到他人的排挤。

缺乏自信,社会竞争能力弱

此外,延迟满足能力不好的人做事容易走捷径,但是捷径很多时候都是暂时的胜利,长久的失败。在未来发展倾向上缺乏社会竞争力,缺乏较高的工作能力和学习效率,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孩子一哭就马上给予满足,真的好吗?

究竟延迟满足能力弱的孩子,是怎么被我们“培养”出来的呢?

在短片中,宝宝“狡猾”的小模样让大人们哭笑不得,但在觉得好笑的同时,是不是也带给我们思考?视频观看地址:/2015/fmxt_0619/2033.html

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后,哭就是他所有的语言表达,他用哭告诉你,他饿了,他渴了,他无聊了,他拉臭臭了……在中国,我们更多的家长怕孩子哭,孩子一哭我们就不知所措,马上猜测他要做什么,您的神情、语气、加快的脚步,都在告诉孩子,我马上就满足你。

或许您会说,某某专家说了,孩子哭是要适当满足的,不然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爱他,没有安全感。

但其实,大家也低估了孩子的观察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发现,我一哭就有人关注我,有人理我,有人满足我,所以慢慢的,他养成了习惯。就算是到了用语言表达的年龄也要用哭告诉你我有事儿,这个时候你满足了他,他就会认为这东西是我“哭”来的,下次哭的时间会更长,慢慢的就变成了持久战。

生活中,孩子的耐心是怎么被我们“破坏”了的?

情景一:孩子饿了,一个家长一边哄孩子,“哦哦哦,好了不哭了,马上就来了......”,一边对另外一个家长指手画脚,“你赶紧的啊,你没看见这孩子饿得都哭成这样了吗?怎么那么慢,都哭这么长时间了,哭坏了怎么办……”,另一个家长则眉头紧皱,面目狰狞,大声喊着,“宝贝儿,别哭了,奶很快就来了啊……”,一阵手忙脚乱后冲了过来,将奶瓶塞进孩子嘴里。

要知道,这个事情在我们身边是很常见的。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孩子。前面提过了,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能力,孩子很聪明的,奶瓶送到嘴里,孩子也哭的差不多了,他就认为这东西是我哭来的。

情景二:要出门,催促孩子:“你赶紧的啊,怎么那么磨蹭,哎呀这个鞋子自己穿不好就别穿了,坐好了,别乱动,我给你穿......”。本来孩子自己10分钟解决的事情,被家长一分钟搞定。

但是,你没有等等孩子,还剥夺了他锻炼自己本领的权利,反过来又责怪孩子动作慢,恶性循环,孩子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什么事儿干不好就来找你,让你帮忙。同时孩子也会觉得你既然可以催促我,我也可以催促你,我怎么催你,那就是哭。

情景三:孩子正在很认真地自己画画,或者做着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饭做好了,家长开始喊:“别干了别干了,赶紧过来吃饭,都画了半天了”,孩子想画完了再吃。家长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么多人等着你一个,赶紧吃别画了”。孩子要么发脾气生气,要么不情愿地放下手上的东西去吃饭。

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总被这样打断,久而久之,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没做完不想做就扔一边儿了,反过来家长又开始“投诉”:我的孩子做事太没有耐心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不要着急责怪孩子,先反省一下自己。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是不是生活中我们脚步太快了,忽略了孩子的步伐?

为什么越让宝宝等,他越着急?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是不是太小了啊,每次他着急发脾气的时候我都跟他说,‘你等会儿,等会儿,马上就......’,我这不说还好,一说他哭得更厉害了,没完没了的还特委屈,满地打滚......为什么?为什么你越让他等,他越着急?”

其实,就像我们上饭馆吃饭时一样,如果点了菜之后二十多分钟还没上,我们同样也会焦急、烦躁,孩子也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一个“开放厨房”,让他了解完成整件事情的步骤,他也就不那么着急了。

如何训练宝宝的耐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训练宝宝的耐心,让他学会等待,做事情更有耐性。

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学会等待

比如,在孩子饿了,哭着要马上喝奶的时候,家长要先好好地安抚他,“妈妈看到你有点着急了,是因为饿了么?”再带孩子一起冲奶,并让他帮忙摇奶瓶,“你用手摇一摇小奶瓶让他跳个舞吧”。最后,在孩子喝完奶后,给他做总结:告诉他之前为什么让他等,乖乖等后就有好喝的牛奶。

多给孩子讲故事

讲故事时,可以中间互动,或者提问,对于一次讲不完的故事,留个悬念让孩子自己想想后面可能会出现什么事情,明天再一起讲。另外,还要注意一点: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不要要求孩子想的内容和书本是一致的,或者和您是一致的,这样只会限制他的想象力。

和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

比如搭积木,串珠,拼图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不是主导,而是孩子的副手。不管他怎么玩儿,家长都不要随意干涉。这种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专注力等。

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以身作则,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催促孩子、不责怪孩子、不包办孩子的生活。您要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尝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充分接纳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因为某件事情没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平静地说出孩子的感受。并且让孩子释放不良情绪,您要做的就是“等他”,安静地等他。

做好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在家庭中,教育方式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怎么“钻空子”。

不随意打断、干扰孩子

在孩子很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打断,或者干扰。比如,人家正在搭积木,您非得要送过去一杯酸奶;人家正在画画,您非要和人家说葡萄就是紫色的。这种无意识的打断是非常破坏孩子耐心和专注力的,而且孩子也没办法学会尊重别人。

培养宝宝的耐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的事,这些方法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进行坚持引导的。有句话说得很好,“身教”大于“言传”。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相信《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