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简短的给孩子的一封信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04-06

孩子在接触事物的时候,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首先要正视孩子犯错误,然后对孩子适时的进行认知教育,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让孩子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

案例:餐前活动时,孩子们在走廊上自由玩耍。忽然陈轶铁跑来告诉我:“老师,施欣羽带零食来了。”我问:“你看见了吗?是什么东西?”被我一问陈轶铁噎住了,小声说:“我看见楼梯上有口香糖纸。”我跟过去一看,果然有一张绿箭的口香糖纸,这时,许多孩子都围了过来,我就问:“这糖纸是谁丢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说没有。我见问不出是谁,又不好说是谁,就说:“小朋友,你们说带泡泡糖的小朋友对吗?为什么呢?”乐乐说:“这小朋友不对,不但带零食来吃,还把纸扔在地上。”德山说:“吃泡泡糖不干净,我爸爸说,吞下来,人会死掉的。”宇童说:“口香糖要用钱买的,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来的。”伟伟说:“吃口香糖会污染环境。”

我听孩子们讨论的这么起劲,就及时抓住话题进行教育。刚才小朋友都说的对,吃口香糖不好,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另一方面对环境有污染。因为这口香糖吃到后来就不甜了,吞在肚子又不行,影响人的健康;吐出来也不行,因为它几百年也化不掉,污染土壤,对自然环境有很大的破坏。今天,有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不仅把糖纸扔在地上,还不主动来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给他一次机会,我相信他待会儿会来向老师勇敢承认错误的,能勇敢承认自己错误的孩子,老师和小朋友们还是会和以前一样喜欢他的。陈轶铁今天也有不对的地方,没亲眼看见,就乱说是施欣羽吃的口香糖,以后没弄清楚不许乱说小朋友的名字。yJs21.cOm

我的话还未说完,人群中传出了点声音,很小声的说:“是我,老师。”我一看原来是内向的雨婷,我看她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就及时的表扬了她,并提出要求:以后我们小朋友吃零食时垃圾要放在垃圾筒里,爱护环境;像口香糖这类污染环境的东西要少吃;幼儿园里有点心,零食最好不要带到幼儿园来。

专家观点:让宝宝感受错误的好处

1.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对宝宝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宝宝在这个过程中经自己摸索而获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是知识,他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喜欢探究事物奥秘的良好习惯。

2.在感受错误过程中体验快乐,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3.在感受错误过程中锤炼意志,宝宝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他的心灵就有机会不断经受这样的历练,这对锤炼宝宝的意志提高宝宝的挫折商无疑意义重大。

4.在感受错误过程中提高宝宝的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养成自己做事自己负责的良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5.在感受错误过程中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事方式,在经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之后,宝宝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出合适的行事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犯错误 家长如何做?


案例

微信公号家长提问:孩子现在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他犯错误,我都会说他,有的时候着急也会打两下,发现孩子现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觉和孩子越来越远了,我很着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他纠正错误?

专家观点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师陈铁苹:

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自主性逐渐增强。依赖、服从的特征逐渐消退,自主和批判的态度开始出现,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自我调控能力加强,能比较现实地对待困难和自己的不足,对事务的认识加深了理解。他们强烈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遇事欠冷静,唠叨孩子一通,急了就打两下,甚至还有人“威胁”孩子几句,用家长的“威严”想来“控制”住孩子,片面地认为这样就能解决了问题。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就像案例中所说的,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其实,这时的孩子不是怕家长,而是在用一种“不抵抗”办法,来逃避家长的絮叨和威胁。久而久之,孩子开始逆反,形成叛逆的个性。所以,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控制还是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

一、尊重孩子,从真诚沟通开始。

对于孩子的一次小小失误、错误,家长不反复进行说教,反复批评,不提出过于严格或过多的要求。可以正式地与孩子好好谈一次,将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或期望告诉他,或者告诉他某次失误应该吸取的教训,说明从小事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如果方法得当,一次沟通的效果胜过多次反复说教。家长与孩子沟通,还可以虚心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看到家长的真诚,孩子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孩子感觉家长是把自己当大孩子了,心里有一种满满的被尊重的感觉,这样的沟通才有效。

二、尊重孩子,从自我反思开始

五年级的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开始增强,心中总想个平等、民主。当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也会看到家长身上的许多不足。所以,家长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家庭教育中家长主动进行反思、改进,尤其在与孩子有矛盾或分歧的时候,家长静下心来反思教育过程是否得当,这也是家庭民主的表现。家长如果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全家一起努力改正,对孩子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一定会向家长学习,犯了错误及时反思,努力改正。

三、尊重孩子,从赏识鼓励开始

尊重就是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对孩子的肯定与赏识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法宝。赏识是一种真挚的爱。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以平和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包容、宽恕,帮助孩子制定改正计划,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孩子在错误中能够汲取教训,增长经验,坚信孩子是优秀的。成功的家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恰到好处地夸奖孩子,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

总之,正确认识孩子犯错的心理动机,走进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的教育不一定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却需要时刻具有寻找教育时机的意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误

面对孩子犯的各种“错误”,父母应该认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一般来说,孩子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无意识的“错误”

解释:做某件事情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而导致的失误。

场景1:红苹果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孩子,总是“闯祸”。妈妈不知教育了她多少回了,但总是当时点头认错,下次照犯。上回妈妈买的荔枝很好吃,她想给正在看电视的爷爷吃,在厨房门口就直接给爷爷扔过去了,没想到正好扔在爷爷的老花镜上,老花镜掉在地上“怦”的一声摔碎了。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妈妈真是拿她没办法了。

给妈妈的建议:很多妈妈看到孩子闯祸了,就劈头盖脸地说一顿,而不和孩子讲清楚原因。而像红苹果这样大大咧咧的孩子,这样说说极有可能扭头就忘记了,所以下回接着犯同样的“错误”。其实,妈妈应该让红苹果看到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后果,承认自己的“错误”,分析犯错的原因,她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也就会少犯此类“错误”了。

二、好奇导致的“错误”

解释:因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而采取一些“破坏”行为或相对“过激”的行为,导致一定的损失。

场景2:豆豆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从小到大,凡是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她都会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小的时候,豆豆只是过去看一下、摸一下。现在豆豆长大了,5岁多的她,见到什么稀奇东西就会直接冲上去探个究竟。妈妈很担心豆豆会伤到自己。

给妈妈的建议:对好奇导致的“错误”,比如想弄清新鲜事物的新奇之处,而把玩具等拆坏或者探究某些危险事物等,从本质上说这类不属于错误,而是探索世界的起点。

但这种探索有时候会很冒险,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或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就需要妈妈帮助孩子分析这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如果损失或伤害较小,妈妈不妨鼓励孩子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小心。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孩子不仅不会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自暴自弃。当然,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太冒险,造成的损失或伤害很大,妈妈就一定要马上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且非常严肃而中肯地告诉孩子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并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三、趋利避害导致的“错误”

解释:为了避免爸爸妈妈的批评指责,不得不犯的“错误”;或者为了“讨好”爸爸妈妈(如想让爸爸妈妈多陪自己)而犯的“错误”。

场景3:性格温和、一向乖巧的雯雯,自从上了妈妈报的绘画班就开始撒谎。有好几次,明明不是自己的画,妈妈检查画时,雯雯就把小朋友的画当自己的给妈妈看。妈妈对此很是不理解,觉得自己一直教育孩子要诚实、不撒谎,并且自己和丈夫也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这方面的不良示范,孩子之前也一直都很诚实、很听话,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给妈妈的建议:对待孩子为趋利避害而犯的“错误”,比如说谎以避免妈妈的批评等,此类问题表面看来虽然在孩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妈妈,妈妈应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要求太高、太严,是不是过分看重事情的结果,致使孩子不得不犯“错误”。过高要求的后果,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时,便会犯上述“错误”。如果是这样,妈妈先作自我批评,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四、盲目模仿导致的“错误”

解释:婴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孩子所吸引、模仿,从而导致“错误”。

案例:妈妈一回家,就看见客厅地上都是垃圾,亮亮拿着扫把正在扫,可是越扫越乱。妈妈问:“亮亮你又在淘气,怎么把垃圾都倒在地上了。”亮亮看见妈妈绷着脸,小声说:“妈妈,我想帮你打扫卫生,可是……”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是好心办了坏事,妈妈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弄得乱七八糟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再给孩子做个示范,教孩子正确收垃圾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把地上的垃圾清理干净。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乐于参与,多做几次,孩子就不会帮倒忙了。

总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错误,都应把错误转化成最好的教育资源。父母要少一点训骂与指责,使孩子从“错误”一步步走向“正确”,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常犯的四个错误


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常犯的四个错误

导语:宝宝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父母们就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虽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的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们这样急着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是不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呢?是否已经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而把兴趣班变成了孩子的负担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给孩子报兴趣班家长常走入的几种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很多时候,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算的父母只注重其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有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很小就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批评一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肩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而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送孩子入园家长常犯的错误


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来动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来满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这样明显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还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第二是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第三,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家长再送孩子入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切忌一些错误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希望家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可以尽早的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不足,更是一种必要的曲折性的人格发展、心智拔节。所以,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简单的是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

尊重孩子犯错权,虽没有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却是一种再基本不过的教育理念和常态化的教育行为。那些充满机智和宽松的教师,总是用循循善诱,将错误当成生动鲜活的教材,和孩子积极互动,唤醒和鼓舞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让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陶行知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对于这种严重违纪行为,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错误也可成为“教育富矿”,成为进步的台阶。

一些学校对犯错的孩子动辄开除,动机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自律,可教育对象毕竟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强,可能因此就不会、不敢再犯错了,那些自律性不够强的孩子,还是会犯各种小错误。因为犯错了,老师既没有循循善诱的帮助,也没有耐心启发,就将孩子开除,孩子会很委屈,不服气。教师的熏陶、感染、激励、鼓舞的教育职能丢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没有了,这不仅是教育职能的扭曲,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退化,如果这样的话,还要老师和学校干什么呢?

将对孩子最本然的尊重、理解和期待都扔了,将孩子发展、转化的机会完全堵住了,将孩子的原生态环境都破坏了,将孩子的犯错体验都剥夺了,学校和教师成为了一种教育强权:武断、强蛮以及高高在上。这根本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滥用,实为教育渎职。

因此,教育者应该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学会尊重:与其一味开除,不如多行宽容;与其一味残酷,不如多一些理解、帮助;与其高高在上,不如温馨沟通。“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把“犯错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犯错中不断进步,从而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