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少些否定,多些鼓励

04-06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给孩子少些否定,多些鼓励”,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女儿笛笛4岁了,上幼儿园中班。她活泼、可爱,会笑着向客人问好,还能在众人面前唱歌、背诗、讲故事,可是在不久前,女儿还是一个见了生人就往往妈妈怀里钻的“黏人虫”呢。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工作比较忙,所以女儿从小由姥姥带着。老人家带孩子非常仔细,非常小心,因此,笛笛的胆子较小,见到生人比较发憷。姥姥越是让笛笛叫人,女儿就越往大人怀里钻。没办法,姥姥就说:“哎,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女儿也就更不爱开口叫人了。有一次,我带女儿出去玩,碰到一个朋友,我让女儿叫人,女儿看着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叫人。女儿冒出了一句:“笛笛不会。”我愕然了。原来,女儿已经在大人不经意的谈话中,为自己下了定论——我不会。

女儿在家里爱说爱唱,可到了外面就不爱说话了。这与孩子的性格和大人带的教育方式都有关系。于是,我开始尝试做女儿的工作。在家时,我和女儿交谈,告诉她,见人要问好,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还给她讲了《小猪有礼貌》的故事,让她向小猪学习。女儿在我的鼓励下,慢慢地不再害怕客人,会冲客人甜甜地笑了。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女儿向客人问好。每次女儿都求救似地望着我,我说:“没事,妈妈和笛笛一起向客人打招呼,好吗?”终于,她声音小小地叫出了第一声“阿姨好”。我大大地表扬了她,女儿也冲着我甜甜地笑了。原来进步是这样让人感到开心。为了让女儿适应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在她不到3岁时,我将她送入了幼儿园托班。在半年的集体生活中,女儿慢慢地不再害怕见人了,从以前的“胆小兔”变成了爱说爱笑的“快乐兔”。

女儿的这种情况,我在班上也曾碰到过。有一次,小班的一位幼儿入园时,他的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这孩子不爱说话,不爱喝水,不爱睡觉……”说这些话时孩子就在身边。我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孩子真的不爱说话吗?作为一名家长,同时又身为幼儿教师,我想对家长朋友说:请您别在孩子面前说“我的孩子不爱……”,您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许就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我不爱……我不行……”的意识。这样一种暗示,往往会让孩子在还没有真正尝试的时候就体验到了被否定的滋味。请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对孩子多些关爱


对孩子多些关爱

孩子转学后,一般独自坐公交车上学放学。偶尔在饭桌上闲聊,儿子问我和他爸爸,当我要下车时,如果人很挤,我下不去车怎么办?我们告诉孩子,你要提前往后面的车门走,如果你当时没下去,可以高声告诉司机叔叔或者阿姨,你要下车,麻烦他们等一等。孩子说,你们不知道,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最害怕听到骂声。当我往后门挤的时候,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有的人就会骂的,骂得很难听。我心中一悸,仿佛那有些恶毒的骂声已经在我耳边响起。我能想象在他们嘴里吐出的词汇,只是,我搞不懂的是,当他们面对小孩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宽容一点,多一些柔和?小孩是弱者,不会还击,只能使心灵受到戕害,或者等他们长大了,转而再用这些词汇去骂别人。那如此恶性循环,社会道德安在?作为一位母亲,我真希望人人都来善待孩子,就像善待自己的小孩,让孩子们在一种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虽然社会不是真空地带,但我愿它是阳光地带。

鼓励:给孩子喜欢自己的理由


你是否喜欢自己?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你是否认为自己值得别人喜欢?你是否认为自己有权得到快乐?这种自我评估的结果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是自信、乐观、开朗等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一个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怎么会去喜欢别人、喜欢周围的世界呢?幼儿时期是自我评估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积极正面的鼓励,安全温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幼儿形成高自我评估,反之则会导致低自我评估。自我评估高的孩子比较善于自己解决问题,喜欢与外界交流和参加小组活动,乐于遵守游戏规则,自信快乐。自我评估低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会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如“我不行”,“我太笨了”,“我又错了”等,他们轻易地放弃努力的机会而等待别人的帮助,容易失望,情绪不稳定。曾经见过一个这样的女孩子,行为富于攻击性,情绪总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失望,更换玩具频繁,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这些都给父母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经过分析,原来她主要的问题就是低自我评估。长期的负面评价使她对一切都呈敌对状态,而这种敌对状态又导致对她的负面评价,恶性循环使其自我评估值较低。提高孩子自我评估的策略有很多。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输送给孩子多方面正面积极的信息,如“你对我们很重要”“你很可爱”“我们喜欢你”“你真了不起”等,也可以在家里悬挂孩子的照片、证书;选择适合孩子年龄与性别的衣着;大量适当正面的赞美;对孩子行为及时准确的反馈;提供给孩子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等等。此外,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估。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时间和爱,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和学习环境。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对孩子的自我评估有很大影响,孩子有时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父母不开心,从而责备自己。

育儿知识:教育孩子不妨多些“土办法”


“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近日,延安“耕读家庭”吴治保家获得当地政府颁发的30万元奖金,引发舆论强势围观。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独门秘诀?这大概是许多人看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其实,这是一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吴治保夫妇二人文化程度较低,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一个初中都没毕业。但他们有着所有中国父母的共性: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竭尽所能。如果非要说教育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许是他们用了一些“土办法”——“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把孩子)领回家让跟着一起下地干活,让他们体会父母没有文化要受的苦头。”真切的生活体验,让5个孩子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期望靠知识改变命运,因而更加勤奋、努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全心全力抚育孩子成才,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心头大事。但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则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各种“10万+”文章比比皆是。有人报培训班、请私人家教,有人热衷海外游学、冬夏令营,有人心心念念学区房、择优生……为了孩子,大家可谓不惜血本,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结果如何?不少孩子看似忙忙碌碌,“学英语”“啃奥数”“练钢琴”分身乏术,但很多对学习却怎么也爱不起来,甚者反生出诸多抱怨和“叛逆”。有人无奈感慨:投入了许多的财力、精力,却依然教不好一个熊孩子。

“土办法”激励出四个学霸,可能只是个案,却给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样本。我们当然不是倡导把孩子扔回“上个世纪”,刻意去过些苦日子,或者让他们都去放牛、打水、割麦。但有时候,体验生活的辛酸苦辣,或许更能促人明白奋斗与上进的意义。今天的孩子,成长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很多家长又习惯性提供一切、包办一切,孩子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好好学习。如此一来,许多孩子以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反而没有了自驱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下地干活”“挑粪体验”等吃苦教育,正是要让他们深入生活,直观感受社会的运行法则。这是一堂比名师教学更生动的课程:生活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居于其中的人必须不断努力,而学习正是个体生存的技能基础。

移栽温室幼苗前,有经验的农民会将温室逐渐降温,让小苗接受“耐寒锻炼”,以提高移栽后的存活率。适当地给孩子吃一点“苦头”,让孩子多一些生活历练,未尝不是父母的大爱与负责。

育儿知识:该给孩子怎样的鼓励


每个孩子都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而我们老师也常常会发一些小东西,如:小红花、贴纸等做为鼓励孩子进步的奖励。可是近些时间,我发现这种奖励也有些变味了:有的孩子得到小红花是为了应付爸爸妈妈每晚的检查;有的孩子则是为了攀比谁多谁少;还有一些孩子对这些奖励漠不关心,不一会就掉在地上找不到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忧心忡忡,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鼓励能够让孩子更有进步表现,要好的心理呢?我不禁将一些常见的鼓励方式拿出来细细分析一下:

小红花:它虽然价值不高,但却也是只能在幼儿园表现好时才能得到,所以它在幼儿心目中孩子有很高地位,幼儿都喜欢得到。如果能够提醒幼儿好好保管,应该还是很好的。

口头表扬:口头表扬不是什么物质奖品,但是应用最广,基本没什么成本(主要是老师观察孩子的时间成本)。口头表扬是需要技巧的。表扬孩子一定要真诚、到位。敷衍的表扬没有价值,泛泛的表扬不能传达正确信息。比如孩子问“老师好”,你表扬“好孩子”,这是不到位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降低你的威信。

体态表扬。比如拍拍孩子头(大班以下适用)、拍拍孩子后背、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拥抱亲吻等等,都是有效的奖励方式。孩子也愿意接受。不要吝惜你的体态表扬,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的。当孩子在成人之后还常想起小时候老师的温馨接触,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贴纸。贴纸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这个一定程度上是受小学生的影响。粘贴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有动画片的各种形象,也有成人化的符号表征,如美女、恐龙、红心、星星等等。价格便宜,孩子喜闻乐见,效果不错。但教师在选择时最好能选择一些适宜幼儿年龄的贴纸进行分发。

机会。机会包括表现机会、表演机会、劳动机会。某孩子不自信,背后做个准备,让他回答问题,大加鼓励,是一种表现机会。讲故事时,让表现好的孩子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一些比较弱的孩子做故事的主角,是一种的表现机会。做值日、整理教室,孩子们争着做,是很好的劳动机会。运用此法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机会均等。

鼓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寻找,一定会找到合适孩子的奖励。

家长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家长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家长们要知道,情绪问题不仅仅是你们可以有的,孩子也一样可以有情绪。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很强烈的,直接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常常可以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发情绪的“海啸”,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剧烈的变化。

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常会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很可能就是一通训斥,甚至是一顿打骂。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或令人伤心的情绪。而我们往往认为,如果孩子表露出消极、嫉妒等情绪,就是孩子的品德上出现了问题。

所以,父母通常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而导致的结果,有时是非常严重的。

其实,情绪是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和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比如,有孩子家长说:“我讨厌数学老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这样回应孩子:“老师是教你知识的,我们要尊重老师。学生不能讨厌老师啊!”其实,这就是我们用道德去否定孩子的情绪,给情绪贴上了对错的标签,没有包容他的情绪,没有去探究是什么导致了孩子讨厌老师,然后引导他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

用这种否定的方式,只能让孩子以后不再向我们表达他的情绪,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比较好的方式是,我们可以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引导。

当孩子最心爱的宠物狗死了,低EQ的父母说:“狗死了,有什么关系,换一条就好了。”而高EQ的父母则会说:“狗死了,是不是很难过,就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我也很伤心。”

在后一种处理方式中,父母用情绪的字眼,来帮助孩子标明他的情绪,让他知道,这就是失去好朋友的感觉,让他有了体会这种情绪的经验,而且立刻让孩子知道我们现在是同一种情绪,接下来孩子将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

除了不压抑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EQ很高的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发现,有一类人是很善于与人交往的,而他们的EQ就很高。在这一类人中,心理学家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能忽略同伴的缺点而接纳和支持同伴;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样也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他们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接触。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归纳为拥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

同时,心理学家把不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格归纳为其他三类:

1. 逃避型,只觉得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看别人却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喜欢掌控一切,不容易信任或依靠别人,怕被别人依赖;常常有些孤僻,不容易亲近。

2. 焦虑型,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很自卑;害怕被抛弃,过度敏感,容易受伤,对亲密对象常常爱恨交加;别人常常抱怨他情感太过依赖,不给人空间。

3. 紊乱型,既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也看不到别人的优势;对爱饥渴,却充满惧怕,无法信任他人。

家长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EQ很高的人,并且具有安全依赖型的人格。心理学家发现,从一个人小时候的依附形态,可以预测他长大以后的依附形态,而且还有高达70%~80%的子女重复父母的依附形态。

0~5岁,是培养孩子高EQ的关键时期。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强调,人们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0岁时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拥有高EQ和安全依赖的人格呢?

首先,我们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EQ就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要揠苗助长。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秉性,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孩子的天赋秉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一旦发现孩子某种好的苗头,就要爱护它,鼓励它,引导它,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孩子去发展它。

同时,父母应该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外描述他眼中的中国家长:“中国太太对自己的孩子下手可狠了,逼着他们从小学钢琴,学武术,学芭蕾,学中文,学数学,最好18岁就把博士硕士都读完。所有小孩子喜欢玩的、年轻人喜欢干的,中国家长都禁止他们去做。”

虽然说得比较夸张,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切中了要害。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活的不是自己,而是为父母而活,那么他们童年时就难有童真和快乐,成年了就难以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一个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的人,安全依赖的人格将难以形成,成人后的EQ也不会太高。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有些是人为因素所致,有些却是现实环境所迫。对于外部环境,孩子无力解决,也无法回避。

我们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解读客观现实,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人习惯看负面,有人习惯看正面。不同的解读方式,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如果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积极地生活,就会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孩子的人生也就会幸福。当我们积极看待问题的时候,其实环境也会发生变化,逐渐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当我们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外界也已开始转变。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育儿心得: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

教育孩子基本上是我们做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性格、爱好、品德养成乃至长大后走向社会,都与家长给予孩子的感悟和教育的方法息息相关,所以,做为父母,无论有多忙,我都坚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更多的陪伴,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我是茹欣的母亲,我把我这几年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2、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

3、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及时发现孩子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

4、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她可能会因为胆小而惧怕你,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孩子就会报喜不报忧,这样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

5、鼓励孩子多运动,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跳舞…..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她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运动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我们做父母的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该怎样教育孩子,成功的教育孩子,这将是我们送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育儿观念: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育儿观念:为什么要否定孩子的感受?有一次宝宝发高烧不退,到了医院,医生用灌肠的方法给他降温。本身就身体不舒服,再加上需要被爸爸妈妈按在床上,让医生给直肠灌入冰水。这个过程,宝宝当然哭了。给宝宝做灌肠的医生可能想让孩子止住哭闹,就说,“真丑,真丑,哭起来真丑。”我马上截住了医生的话,“宝宝觉得灌肠不舒服,是吗?不舒服的时候可以哭一下的,妈妈觉得没关系。”医生的说法,可能在大人看来是开玩笑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她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压制了孩子对感受的表达,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这些感受是丢人的!昨天带宝宝做入园体检,其中有一项就是给他抽血。虽然在抽血前,我已经给孩子沟通过了,也让他观察了一位叔叔的抽血过程。但是,当把孩子的手臂固定住,再往手臂上扎针的时候,宝宝还是哭了。抽血的护士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么不勇敢.....”我赶紧抢了这位护士的话,“宝宝一定觉得疼!疼的时候可以哭一下下。”由于要抽两管血,同时我看到血流出的速度很慢,抽血的医生要有节奏地按压孩子的手臂,以促使血液流出。所以这个过程持续地相对来说比较久,不像大人那样几秒钟就搞定了。宝宝还是比较紧张的,我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看护士电脑上不断变幻的屏保。后来,抽完血后,我夸了宝宝勇敢,因为他只哭了一下下。宝宝也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抽血只哭了一下下,我表现得勇敢。”孩子感觉疼,为什么不能表达呢?把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固定住,给他抽血,孩子为什么不能感到紧张呢?护士的做法同样是想止住孩子的哭闹,但是却分裂了孩子的感受,“我感到疼,但是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感受表现出来是不被接受的!”如果不断地否定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会混淆自己的感受,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也不能很好地感受这个世界。感受和行为是两码事,任何一种感受都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行为却不同。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呢?孩子:妈妈,我不饿,不想吃饭。妈妈:不,你饿了,你一个上午都没有吃东西。妈妈你为什么否定孩子对饥饿的感受?

给孩子一点鼓励,他会还你一份惊喜


给孩子一点鼓励,他会还你一份惊喜星期天从广场溜冰回来,xx约两位同学去家里吃晚饭,其中一位同学想在家里看动画片说不去了,另一位说星期五的作业在学校忘了抄,让xx把作业本借给他抄下,他要赶写作业。本借作业本的事,上午同学妈妈就有说过了,这会我也把作业本带在了身上。这时xx却改变了主意说:“妈妈让同学去我们家抄作业吧,你若把作业本给他回家抄,作业很多,他一定完成不了,那星期一又会被留堂的。”xx说的也有点道理,因同学妈妈一直反映说他同学作业写得很慢。我也想看看这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作业速度提升不起来,本早就想让这同学去我家的,因为自己一直很忙没时间,今天还别说真是个好机会。于是我跟xx同学的奶奶商量了下,让孩子去我家。

xx通常会在家里来同学或小朋友时,最兴奋,总喜欢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对方玩,但今天同学是要去抄作业的,我想有必要提前与xx协商,让他配合下,不要打扰同学做作业。趁xx同学上楼换鞋时,我问xx,呆会你同学到我们家里后,你准备做什么?。xx回道:“我来做晚饭,你辅导我同学写作业吧!”xx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晚饭他来弄,有点不太相信。虽然一年前xx有做过饭,但直从他奶奶来过后,就再没碰过锅勺了。即然他都这样说了,那就给他来点鼓励吧!于是我故意非常感到惊喜地说:“真的,xx这么棒,那妈妈有福了。”xx听了还来了句让我很感动的话:“妈妈,你辛苦太久了,以后星期天就都由我来做饭吧!”

回到家,xx把同学带到他房间,并把书桌收拾好,拿作业本让他同学做作业,然后对我说:“妈妈,你就坐在我同学旁边看书吧!”xx让我如同陪他写作业一样,在旁边看看书,等他同学有不懂的地方时辅导下。我听从了安排,坐了下来。xx回到厨房开始做起晚饭来。我担心他不会用刀,跑去准备给他做个示范,却被xx推了出来,说:“你不用来这,今天这饭我一个人弄,你不要插手,你去陪我同学就行。”说完还拿起围裙围在了自己身上。看着xx这么有把握,我也就退回,来到xx同学旁边。

在陪xx同学做作业时,发现小朋友是坐姿不对,他喜欢把双脚跪在椅子上,这样整个受力点都在胸口,于是写的字不但大还非常慢,后我把坐姿给他示范了一遍,让他重新坐下,但由于他养成了这个习惯,没几分钟,他又把脚跪在了椅子上。我若老纠正他,会分散小朋友写作业的专注,那今晚的作业就不知要做到什么时候了。我想还是给孩子点鼓励吧!当我看到他再次把脚放上来时,我就故意夸张的说:“阿姨这次发现你把脚放上来,比上次晚了几分钟,你若一次比一次都晚几分钟,你慢慢地就不会再把脚放上来了,你试着控制下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行的。”果真他一次比一次的时间隔得长了点,并且当他把脚放了上去,只要我在他旁边,他就会马上把脚自觉的放下去。因我担心xx在厨房不安全,所以两头跑偷望着。

一小时后,xx说开饭了,当我来到厨房时看到,灶台磁砖上到处洒着菜,并且肉还没炒熟,我借着端菜的借口把肉重炒了一下。虽然一大条玉米被xx削得只有一小碗,玉米的精华却躺在垃圾桶里。但我看到xx真的动手做了这餐饭,很高兴,并且青菜炒的比我炒的还美味点。

xx同学听到饭做好了,就跟我说:“阿姨,我能不能吃了饭再做作业?”我很干脆的回道:“当然可以,吃了饭才有精力来做作业,这样你写作业速度才会更快。”

开饭时,我对两小家伙说:“吃饭老规矩,坐好,不可多说话。”开始两小家伙做得还不错,后等xx吃饱了,xx同学坐在餐桌前也就不安份了,他也想不吃了。这时我故意说,我俩比个赛,看谁吃得快。孩子听了来了劲,几口把碗里的饭解决了,虽没再加,但碗里的还是吃干净了。

饭后xx同学自觉得把抄写的作业抄完了,另要求由家长出20道应用题我代出的没做。作业的时间太长了,我若压着他做,孩子一定会礳磳,干脆让他们看四十分钟电视。

本以为今晚xx说做饭,只是说说,没对他抱很大的希望。xx同学抄作业,我还以为会抄得很晚,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料时间。两个小家伙,都表现的非常棒,让我很意外。看来适当的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真的会还你一份惊喜。

育儿观念: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


育儿观念: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

学习内容:对照:您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否定孩子呢?(参考P209)

在我的育儿理念中,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多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

很多家长总是在贬低自己的孩子,觉得孩子浑身毛病,哪都不好,见到孩子就只有批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越来越成器。孩子总在批评和否定的环境中成长,长大了一定会极度不自信。每个人心里都期待能够安心,如果孩子总在批评和否定中成长,他就会永远不安心,这种不安心会让孩子心里没有安全感,会不自信,会不愿意在人前表现从而逃避交往。

如果你经常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在缺点上大做文章,经常批评孩子,指责孩子,否定孩子,提醒孩子,惩罚孩子,动不动张口"真笨!""真差劲!""没出息!""窝囊废!","这点事都做不好,真没用"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表现得像你批评的那样,越来越笨,越来越没自信,越来越感到自己没希望,没价值了。千万不要对孩子产生失望情绪,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机会,如瓦特、如牛顿、如爱迪生,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不被老师认同的学生,结果却成长为令人仰视的英才。如果我们的家长否定变成肯定,相信所有“不好”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

多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平日里多给孩子一点赞扬,一点鼓励,少一句批评,少一句自责,或许会让他们有更大的进步!要以正面鼓励为主,不盲目的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多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进步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正在写着一部自我的历史。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而,我们的家长要当孩子的伯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围绕孩子的优点做文章。

相信《给孩子少些否定,多些鼓励》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