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童话 04-07

“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每当听起这首歌,心头就会一热,说不出什么感觉。其实自己是很刚强的一个人,可有时候就会因为听到这样的歌曲或是看到影片上婴儿纯真的笑脸,就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刚刚一周八个多月的儿子,并且有想哭出来的冲动,究其原因很简单:我深深的爱着我的儿子。爱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一本有意义的书、一个精致的玩具、一份亲子基金定投、一份人寿险保单、一句鼓励的话……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个把自己刚出生3、4个月的宝贝护在身下的年轻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给活下来的孩子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我看来,这条短信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她自己虽然不能再照顾孩子,但是她的爱、她的灵魂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或许孩子长大后,这条短信会给其无穷的上进的动力,让其受益终生!

我对西方的节日并不感冒,可是对感恩节的寓意却是那么喜欢!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辛苦大半生,其实自己的储蓄加上社会保险足够养老,可是他们还在做生意,没日没夜实在辛苦,而且自己不好吃也不好穿,光知道挣钱不舍得花钱。他们是为了什么呢?我十分清楚他们是为了给我挣更多的钱让我过的更好。可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你们给我留下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对我的爱,这么大把年纪还如此上进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这才是你们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再说说我亲爱的的姥姥和奶奶,她们处在同一年代:闹饥荒挨饿的年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姥爷和爷爷都在五、六十岁早年离世,留给她们的是一帮等着吃饭、穿衣的孩子;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十年来一直守寡,完全靠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任!如今姥姥也走了,奶奶躺在床上,她们没有留下丰富的物质,可是她们的博爱、她们的上进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她们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并且代代相传……yJs21.COm

从昔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香港首富李嘉诚,他们都把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们爱孩子的表现!博爱和上进精神的传承才是他们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不能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我们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走完一生,父母的博爱、父母以身相教的上进精神却可以永远陪伴孩子成长,这才是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爱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我让他们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他们。没有这些记录,他们的一些重要瞬间,美妙时刻将很容易遗忘,也靠着这日记,他们成长中的趣事、思想、乃至“恶作剧”都能如实地记录下来。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的父亲常双手握住我的手,目光凝视着我,然后握我的手三次,好像对我说:“我爱你。”现在我也用同样的方式,试着握住我女儿的手,女儿会用双手回握我,我非常激动。

一位美国妈妈如是说:

▲我是一个工作的妇女,每天不得不很早地离开家,我的小宝贝们很少能对我说“再见”。为了能让他们知道我有多么地爱他们,每天早上离家前,我现行悄悄地进入他们的房间,给他们每人脸上一个深深的吻,到孩子们起床时,会从镜子里看见妈妈留下的鲜红的吻,让他们知道妈妈是爱他们的,并向他们说“再见

▲每逢周末,我会把准备好的午餐放在一个野餐篮里,带着我的四个孩子举行一次美妙的活动。那一整天,就我和孩子们一起散步、放风筝、玩球。我的小宝贝们知道,这是一周中最特殊的时间。

7种溺爱孩子的表现方式


在所有的弑亲案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着溺爱剧本和受虐、施虐剧本(家庭暴力剧本)或两者兼而有之。从心理的角度看,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大部分的行恶之人都是心理“受创伤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自私”的“自我救赎者”(复仇者),在潜意识层面他们会为了满足自我对匮乏的需要或者是为了终结、暂缓一种身心痛苦,而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在应激情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甚至会驱使其剥夺他人的生命。另一部分的凶案制造者是暴力的模仿者,这种模仿往往在孩子的童年就已经开始,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亲人之间的暴力模式。

弑亲多因过度溺爱?

之前曾经看过网络的一个图片报道,记录着一个孩子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不停地扇母亲的嘴巴,最后还是得到了母亲给自己买的玩具,这其中演绎的也是溺爱和暴力与施虐受虐关系。当自我的私欲、傲慢和控制欲膨胀到极点的时候,原始的心理关系模式、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特权暴力皆是由此产生,并行的心理特质一种是来自自我膨胀的贪欲,一种是对弱势者的冷漠无情和视如草芥的傲慢以及由傲慢衍生的愤怒。

在奴隶制的社会中特权的暴君、奴隶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或愤怒对隶属于他们的奴隶进行任意杀戮,这种关系的基点产生于人性的内在,外沿在家庭、作用在社会。当暴力都不能满足暴君的需要时,私欲不能满足的痛苦与恼怒就会衍生成为杀人动机—情绪的宣泄。类似的即成事实的暴力事件是2009年发生的将父母双双杀死并碎尸的齐萍萍,在家人的溺爱中在父母的彼此暴力中长大的她,选择了漠视生命的方式,再比如当家庭关系中暴力被纵容的时候,孩子可以为了满足私欲得到网费而杀死自己的生母生父。

过度溺爱孩纸的7个表现

1、什么都帮孩子做好

父母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2、过多的爱和关注

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症”患者。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一旦家人对他的关注减少,就会大发脾气,并激起强烈的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并且对别人的关注和欣赏完全不知感恩,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

3、央求孩子听话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北京四中教师、心理学博士孙老师介绍说,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完全凌驾于家长之上,在家里很霸道,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处处跟同学争抢,同学不听命于他时就可能动手打人。

4、什么都依着孩子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由于从小被迁就,孩子很容易变得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5、凡事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6、孩子的待遇高于任何人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7、出点小事就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10种方式帮助孩子正确表达发泄情绪


01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3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4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5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6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7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8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9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10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小朋友给弄疼的。戴戴的这个行为也就到此终止了,两个孩子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玩儿起了玩具。

但是嘉嘉的奶奶并没有离开,一直在窗外看着这个过程,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嘉嘉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戴戴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戴戴来,“你怎么能这样啊。不是都是好朋友吗,我家里有绳子的,下次你再这样打嘉嘉我就把你手绑起来”,戴戴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只是默默地玩儿着玩具;奶奶又对着戴戴说了第二遍,戴戴抬起头似懂非懂地“嗯”了一声。然后嘉嘉奶奶就走了。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失落,也有一点儿失望,更多的是感慨。

我问自己:“孩子之间这样的行为算‘打’吗?两个孩子,戴戴碰了嘉嘉,嘉嘉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算是‘打’吗”?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然而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在和戴戴妈妈沟通了之后,我发现原来戴戴妈妈和爸爸在家经常拌嘴,有时也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就算有时的好心情也会在打打闹闹中度过,所以戴戴就认为这样的打打闹闹是在对朋友表示喜爱,所以当看见好朋友来了之后才会这样“热情”的欢迎他。戴戴妈妈还说回家一定会“严惩”戴戴,怎么可以打小朋友,戴戴妈妈的这种行为被我立即的制止了。

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给戴戴妈妈的建议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并告诉他妈妈爱他,不要让孩子有做错事不被爱的感觉。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嘉嘉奶奶,戴戴妈妈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培养女孩多种爱好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很多父母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女孩的多种兴趣爱好是多么重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大一部分家长,仍然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爱好,为孩子安排未来发展的道路;或者因为某种固有的教育思想,强迫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阻断了孩子兴趣爱好的萌发。

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随后,妈妈把有蚯蚓的两块泥巴扔出了门去。

面对孩子兴趣的萌发,妈妈却以“小女孩就应该干干净净,做点小女孩该做的事”为由,强制阻止了孩子的观察、探索行为。这位妈妈也许不会想到,她的这一骂、一扔,很有可能就此断送了一位女科学家。

在欣赏和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孩子方面,国际象棋大师谢军的母亲就做得很优秀。

那年,谢军面临着要么去棋队,要么继续上学放弃下棋的选择。她想上学更想去下棋,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只要往棋盘前一坐,她就会无比地畅快、兴奋。而妈妈,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的电子工程师,为独生女儿考虑更多的是她的学业和前途。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妈妈,既不愿因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也不愿女儿为此耽误一生。

于是,母女间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交谈,那时谢军才12岁。“你很喜欢下棋,对吗?”小谢军看着妈妈,从没见妈妈这么严肃过,有点儿害怕,但依然点点头。“那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选择了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任!”

试想,如果当年妈妈硬逼着谢军读书,压制她对国际象棋的爱好,那么,现在谢军也许会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而我国就会少了一位出色的棋手。不可否认,谢军的身后,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给父母的建议

作为父母,不能只欣赏孩子的兴趣,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且,不管你对孩子的兴趣持什么态度,你都要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并支持,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方法一:尊重并支持女孩的兴趣爱好

要想培养女儿的多种兴趣爱好、开发她的多种智能,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并使之得到适当的满足。

例如,如果女儿喜欢扑蝴蝶,父母就不妨为她准备一只扑蝶网,和她一起到大自然去抓蝴蝶,并趁此机会教她一些有关蝴蝶或其他昆虫的知识。回家之后,父母还可以教她把蝴蝶制成标本的方法,然后和她一起对标本进行分类、存档。有机会还可以为她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有关蝴蝶的书籍。说不定,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你造就了一位未来的昆虫学家。

方法二:在女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一把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鼓励。任何一件事情,孩子刚开始可能有兴趣,可是时间一长就会感觉枯燥乏味,这时就需要家长的支持鼓励,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去克服、度过难关。

一位智慧的妈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兴趣班报名,她想报排球班,我和他爸爸都支持她,但我们心里清楚女儿不一定能吃得了那个苦。

果然,两个星期后,女儿苦着脸跟我说:“妈妈,打排球没劲。老师整天让我们跑步、学兔子跳、做仰卧起做,太累了。”

我笑着对女儿说:“女儿,老师那是在练你们的耐力和弹跳力,这是打好排球必备的基本功。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别人能行的你一定也能行。”

在鼓励女儿加把劲儿的同时,我还特意为女儿买回了排球,鼓励她和同学们一起玩。此外,我和她爸爸还常去看她的训练、比赛,经常同她谈排球。渐渐的,女儿成了球队的明星,从一名二传手到一名主攻手,最后成长为了学校的排球队队长。

很多时候,孩子就像一棵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父母就应像幼苗上绑着的两根结实的木棍,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帮助她、鼓励她、教会她如何战胜困难,使她能顺利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