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中国女孩写给未来儿子的信

04-07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一个80后中国女孩写给未来儿子的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今天在网上闲逛,发现了这篇的文章,文风幽默有趣,而且看上去和我印象中的80后差距巨大,从此文中,让我不得不对80后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如果按照此方法教育孩子,不成才才怪呢。所以那些60年代、70年代人也应该好好地向这个女孩学习一下吧。闲话少说,现在请看原文。

乖儿子(如果是闺女 千万别跟妈计较 因为打儿子俩字只敲四下键盘)你好 我是你妈 你亲妈 你风华绝代的亲娘 恩 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你一定很好奇妈是什么时候写的 非常牛掰地告诉你 是你妈二十那年写的 那会儿连你爹都没有 就是突然兴致来潮了 决定现在写下一些话和承诺 可能你读完会想说 妈赐我毒药 让我离开人世吧

首先我必须说 其实你有可能差点就不出现在这世上 因为你妈我曾经想要俩孩子 到只想要一个孩子 到后来见着孩子就恶心 但是遇见你爸 你妈就倒塌了 然后你也知道 男女一相爱 就为所欲为 于是在一个非常美好的日子 我和你爸就昏天暗地了 因为爱你爸 因为你妈觉得女人没有孩子很不完整 所以就把你给弄出来了

为了你 娘抛弃了性感小裙 为了你 妈忽视了高跟鞋 为了你 母后放弃了一切被定义为垃圾的食物 为了你 额娘想没事爱爱你爸都提心吊胆 你说一正值娇媚无比的女人突然这样容易吗

还有你爹容易吗 首先视觉上就得进行调整 其次心理上要准备承担更多累人的事 再就是生理上要忍辱负重 所以为了你 我和你爸没少受苦 一点都不容易

以后别觉得我们活该对你好 以后别觉得一切拥有都是理所当然 以后我们爱你十分 你得爱我们五分 剩下的五分就看你小子良心了 看见你就会让我想起和你爸相爱的点点滴滴 看见你就会让我想起你姥姥和你姥爷那时的不容易 看见你就会让我想起你妈小时候也跟你似的那么可爱

对于你的爱好 妈有点稍微自私就是想让你去学钢琴 你妈我学了七八年钢琴也没弄个什么肖邦啊贝多芬奖的 那是因为你姥姥只是想让我有个兴趣 而我纯粹是为了让你以后勾搭小姑娘更加方便点 有那么一部分丫头看见长的不错还会弹钢琴的男的就发昏 当然如果你誓死不学 也不逼你 最多不理你几天

还有妈希望你能爱运动 篮球足球网球各种球随你乐意 学生时期运动型男生很招风 我希望你是校园风云人物 迷倒一片女人 让她们来贿赂我 告儿她们带酸奶 这样没事儿你爸还能跟你在楼下篮球场斗两下 当然我经过的时候 你必须把球传给你爸 这样我就可以抱着你爸说 老公 你真帅 你爸一个反扑 媳妇儿 走 回家

妈希望你能爱学习 但不是书呆子 千万别跟我说 妈我只爱学习 我只想看书 我可能一激动会掐死你 不用非得什么第一第二年级前五十 差不多就行 这个东西要看你自己 只要你觉得不亏 只要你觉得这就是你的能力了

恋爱这个问题 妈的建议就是 如果觉得责任是你能承担的 那么你爱怎么折腾都随便 只是我要告诉你 每个女孩都值得被珍惜 不要随随便便地玩弄任何一个人的感情 请记住保险套随身携带 再就是如果你恰巧爱上了同性 请你告儿妈一声 如果那个人是你真正爱的人 我和你爸都不会阻止

对于朋友 请你记住哥们是陪伴你最久的一群人 可能在你还年少的时候交了所谓的坏朋友 但是记住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 任何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作为男人 担当 责任 仁义这些请你记住 妈宁愿要一个为了哥们去炮儿局的儿子 也不想要个冷血无情只为自己的尊贵人物 不过你丫要是折了 真跑进去蹲着了 我抽死你这事没商量

希望你是个真男人 是个有血性的真爷们 不是阴柔男子 那都是放屁 关于你的前程 爹妈不会强求你 希望你能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儿 如果你想拎包走遍世界 好的 去吧 每个年轻的血液都有着那些冲动 年长的人会称之为盲目 但我不希望 等你老的时候后悔年轻时有那么多没做过的事情 只要不是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

有人说人生最邪恶的地方是只能年轻一次 可这也恰巧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学会珍视和坚持 我和你爸不需要你养活 让你拥有自己的事业 是为了让你可以承担自己的家庭

对了 说到这 就要提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那就是你结婚了 千万别跟我和你爸住一起 求你了 就让我们和谐的渡过人生吧 你要是有小孩了 也千万别扔给我们 每个星期带过来让我们俩玩两天 我和你爸可能没事就出去旅游了 哪玩儿去了 总之让俩老头老太太多腻歪腻歪吧

对于感情妈妈要告诉你 记住只靠单纯的喜欢和爱 那份感情不会长久 信任 沟通和宽容才是最重要的 人不难懂的 只要你主动去沟通 试着换位思考 请你信任你的爱人 不要怀疑 请你尊重你的爱人 不要认为对方理所当然就应该对你好 千万不要总自以为是的去考验对方 千万不要认为对方一定懂你 因为谁都不是天王老子 生下来就什么都懂

关于生活 这是一个很妙不可言的话题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 但都遵循着一个准则 那就是良心 请你活的潇洒些 请你活的对得起自己 别大学毕业了跟我说 妈 我没拿着英语四级 你爱拿不拿 只要学校给你毕业证

哎呦 就是记住你妈爱喝酸奶 你挣钱了必须得给买酸奶 但绝不要芦荟味儿的 就是记住你爸爱你妈 别没事傻了吧唧跟你爸统一战线跟我起义 因为你铁输 就是记住我爱你 非常地爱你 从你出现在我生命里那一刻开始 还得记住以后逛街的时候得让我挽着 还得喊我姐 听见没

至于你老婆 带回来给我和你爸瞧瞧 大概的理想儿媳妇标准就是五官俱在 四肢健全 心智正常 但你敢给我领回一非主流的儿媳妇 我能踢死你 别怪妈不开通 因为你妈不想看见一山寨版熊猫在眼前晃悠

不说了 累了 还有点饿了 你是不是看哭了 别哭 你妈爱感动人这事不是一年两年了 因为心里有你 才想那么无怨无悔地爱你 宠你 感动你 对你好 千万别总出去说我是你妈 我怕那些孩子因为太羡慕而挠你

曾在随笔本上随手写下了一句话

爸妈是我人生最大的弱点;若他们离去,我的世界会瞬间崩塌

后来下面被你姥姥补了一句话

孩子,等到你为人父母那天,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孩子

若他们离去,你的世界会瞬间崩塌

大宝贝儿子,我爱你 我还至死不渝地爱你爸 我还以命担当地爱你姥姥姥爷爷爷奶奶 我还坚贞不渝地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和平 阿门 真主安拉保佑 阿弥陀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一位妈妈写给叛逆儿子的信


写这信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1、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2、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3、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1.关于目标

人可以没有伟大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不管你平时多么努力、多么用功、多么厉害,只要考砸了,就会被淘汰!你应该明白,作业多、书包重、没日没夜去学习,不是大人无情,而是现实残酷!

2.关于定位

在家里,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小皇帝,但在学校,皇帝太多,没人会把你当回事!除非你的成绩更优秀、你的才艺更出众、你的表现更出色,老师还当你是块宝。社会也一样,以后,你要成为富人还是穷光蛋,要住平房还是别墅,要别人瞧不起还是尊重,都靠自己负责。

3.关于学习

在学校,学习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好却体质差,这与“读书读书、越读越猪”没二样。同学间搞聚会,要比就比:20岁比学历、30岁比能力、40岁比阅历、50岁比财力、60岁比体力、70岁比病历、80岁翻黄历,人生几十载,归根到底就是比身体,儿子,好好锻炼吧。

4.关于未来

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你在良好习惯培养上,有时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未来,我希望你所做的一切,是既利已又利人。

5.关于自己

在学校,老师没有义务对你好,除非你首先尊重老师,同学没有义务关心你,除非你首先关心同学;在你的一生中,也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爸。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转不了,不要以为个人渺小,就自我放弃和抛弃。

6.关于朋友

交友就像投资。投资当然要考虑回报,如果你找了个朋友,而朋友最后没有给你回报,只能证明你投资失败。你要找那些比你强大的人做朋友,尤其记住,在朋友落难时,一定要施以援手。因为,与自己一起笑过的人易忘记,与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最难忘。这就是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7.关于恋爱

早晚有一天,你是要谈恋爱的,我以过来人身份忠告:花前月下漫步总是美好的,甜言蜜语更是迷人,可别忘了现实中还有风霜雨雪。爱情那点事,无外乎——你爱她她不爱你,她爱你你不爱她,你和她彼此相爱。第三种情况无疑令人神往,但概率不足10%。因此,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和漂亮的女人握握手,和深刻的女人谈谈心,和成功的女人多交流,和普通的女人过日子。就这样的心理,就好。

8.关于距离

为人父母,谁都渴望与子女的距离短些,但随着儿女的成长,属于你们的天空肯定会越来越广阔,与父母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也肯定会越来越远。做父母的,当然特别在乎自己到底能够占据儿女多大的天空位置!因为,父母的天空与儿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随着一天天老去而变得愈来愈小。我凡人百姓,同样拥有大众情怀,同样在乎你是否常在身边。儿,父母的儿女情长,你是否读得懂?

9.关于得失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得意,也不可能永远失意,得意时,你要清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要记得自己的渺小;失意时,不退缩,坚持下去: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现在就怎样走过去。

10.关于亲人

亲人只有一次缘分,这辈子,即使无法与你一路伴行,但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总会想着为你遮风挡雨一程!即使无能与你一路并肩作战,但在艰难险阻的时候,总会想着与你一同分担苦痛!这辈子,无论我们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家长会归来--写给儿子的信


可爱的儿子:

这次期中考试你的成绩还算不错,尽管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起码你改掉了不少原来的坏习惯,让妈妈和爸爸很是欣慰,我们向来不爱高调表扬你,但这次,破天荒爸爸表扬了你。

在爸爸妈妈心目中,当然认为你是最棒的,尽管我们总在你们前表扬别的孩子,这让你很不爽,也很不甘心。其实,我们是希望你能做的更好。

你有许多优点,聪明、活泼、爱好体育、动手能力强、有爱心、为人友善,或许我和你爸从来没有让你知道过。你让妈妈最放心的就是不管我和你爸怎么打击你,你还是那样阳光、没有退却,尽管心有不满,但还是听从了我们的教诲。

青春多美好啊,年轻、活泼、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爱美。我们只是有点不放心青春年少的你,希望你能健康成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朦胧的爱情也是最美好的感觉,我们希望你能将它定格在永远美好的回忆,不要牵扯你太多精力,学生的根本还是学习。

我们希望你初三能更加努力学习、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优秀班级为荣誉。需要加强英语、计算机的学习,这是今后生活的基本能力。希望你和我们多点沟通,不愿当面说的时候,可以给我发短信。

总之,希望你有理想、勇于奋斗、阳光开朗。

妈妈2010.5.18

儿子,希望你长成一个男人


一直在讲,要掌握必要的孩子发展规律,同时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比如,我们既要认识到男孩女孩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但同时,又最好不刻意人为地,拿不一样的教养方法区分对待男孩女孩,而是以孩子自己的个性化需要为准。因为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是用来“设计”孩子未来的,而是为了更好地陪伴、支持孩子成长。

其实,不需要我们特别去做区分,在我们自然而然的教养过程中,孩子们就会自动接收到整个成长环境传递给他们的区分信息。比如从一出生起,接生的医生会第一个判定:恭喜你,生了个小公主/小公子!其后,新父母会向亲戚朋友报告好消息,并且一般都会特别说明,小家伙是男孩女孩。紧接着,亲戚朋友探望恭贺之时,一起带来的,还有针对男孩/女孩不一样的礼物、探视话语、态度等等。

这些就是整个社会对于孩子性别角色发展的一个引导作用,心理学上称之为“刻板印象”。性别的刻板印象并非是贬义词,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性别的刻板印象,帮孩子朝向正确的性别角色去塑造自己。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生理现实,以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现实,读懂孩子的需求并予以恰当的回应。

父母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逗弄孩子的“性别身份”

稍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产科病房,父母以及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一般会把他们的儿子喊作“大胖儿子”“小老虎”“铁蛋”等,热衷于根据他们的哭声、握紧的拳头、乱蹬的脚来评论这些小伙子的力量。在许多西方国家,男孩一出生就被包裹在蓝色的襁褓里,而女孩则被包裹在粉色的襁褓中。这种性别的社会化,从婴儿早期即开始,并一直继续下去。

在这个阶段,我给父母的教养建议是,就按照孩子的生理性别,给他提供适合这个性别成长的环境。比如穿戴男孩衣物服饰、玩男孩子喜欢的玩具等。

特别要提醒的是下面这种情况。

当今社会,生男生女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很多妈妈都期盼着迎来一位小公主,但事与愿违偏偏是个小子。有时候家人一时兴起,会把孩子打扮成小姑娘的样子,扎起小辫、穿上裙子,一家人则在一旁捧腹大笑,完全没人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会是怎样的。更有甚者,等孩子长大一些还以此为玩笑来耍弄孩子,拿出当年被拍成女娃的照片对孩子说“你看,你原来是个女孩的,多可爱,后来变成男孩了”,看着孩子一头雾水,或者生气通红的小脸又是一顿嬉笑。

这样做,很不利于孩子的性别发展。当父母把男孩打扮成女孩并哈哈大笑的时候,男孩就捕获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这样的打扮才好,看,爸爸妈妈多高兴,我就该这样穿。”他们会思考:原来做女孩子才可爱,才被爸爸妈妈喜欢呀。如此,孩子脑子里就会出现这些性别混淆的信息:我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当男孩好还是女孩好?所以,我还要再强调一遍,你的孩子生来是什么性别,就照着这个性别的刻板印象去养就好了。

父母对男孩的气质培养,要符合社会对男性角色期待

性别差异并不只是不同的生物遗传。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期待男性与女性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也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为了回应这些不同的期待,孩子们必须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并将这一信息整合到自我概念中。

男孩们总是被鼓励担任工具性角色。将来作为一个传统的丈夫与父亲,男性必须承担养家糊口、保护家庭不受外界伤害的责任。因此,人们总是期望男孩们是支配、果断、独立和富有社会竞争性的。社会看重男孩们的成就和自立品质。

曾有研究者做过“110种社会文化中五种心理品质社会化过程的性别差异”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可见,社会普遍对于不同性别角色是具有不同期待的。可能你会认为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已经由于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高以及更多职场女性的增加而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20世纪后期性别平等方面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今天的少年和青年仍然认可许多传统的性别模式。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整个社会对于男人的看法是理性、有抱负、自信、运动好,并且是拥有很多优势人格的领导者。

所以,想要男孩子长大后朝向社会期待的男性化角色发展,父母对男孩的教养过程中,也要有意地培养男孩子的这些气质。在聊到“穷养男孩”这一论点时,我就专门提到,我更愿意把这个“穷养”换成“多经历”。经历是一种财富,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人生需要经历,但并不是只有苦痛的经历才是人生的财富。对男孩的爱、接纳、包容其实更加难得。各种各样的经历会让孩子产生各种不同的体验,如果孩子的每一次经历父母都能给予很好的正向的引导,孩子都会由此获得充盈的心理能量。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爸爸对于男孩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远比妈妈更要紧。尤其是3-7岁,是孩子的气质养成关键期。所以,我的建议是,在这个阶段,爸爸需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男性榜样参照。而且,爸爸多参与到儿子的教养和活动中去,这个男孩子的气质就一定差不了。

父母要接纳男孩气质中的特殊性

要说男孩和女孩最大的气质差别是什么,想必有男孩的父母会异口同声,那就是男孩更加好动,更具攻击性。

从2岁开始,男孩的身体攻击(打人)和言语攻击(说脏话)就多于女孩;在青春期,男孩卷入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是女孩的10倍。其实不只是2岁以后男孩子的特殊气质才开始展现,在出生之前,男孩的身体活动就比女孩活跃,比如胎动更多、力度更大等。在整个童年期,特别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男孩都一直保持着比女孩更高的活动水平。事实上,男孩表现出的高活动水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发起和参与非攻击性的打闹游戏,比如我们会常常看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扭打成一团。男孩女孩的确有着这样泾渭分明的玩法。同性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小男孩之间会互相推来推去。动物界中的雄性也多有这种行为。女孩子则要安静一些。心理学家们观察到的上述种种,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最初的性别气质差异。而这些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不一样罢了。

只是,这些不一样往往会成为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比如一位妈妈问:

罗静老师,你好。我的儿子刚满8岁,小学二年级。在很多人眼中,他品学兼优,有惊人的求知欲,相对同龄人而言,知识渊博,甚至老师给他“小博士”的称号。很多人羡慕并问我怎样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但我自己对于教育他却经常有无力感。从他上小学开始,我就发现他听人讲话时心不在焉,而且手里永远停不下来。要么抠橡皮擦,要么卷书页的角,一年级刚上学的时候,居然一天可以把一块橡皮擦戳出几十个小洞,甚至整块橡皮擦都散开了。现在已经好些,但是,手还是永远没法停下来,而且大人跟他讲话,他眼睛都不看着对方。请问罗博士,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显然是一个精力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而且,男孩子沉浸在探索中时,往往耳朵就好像是“关闭”的,他们无法同时接受到多重信息。父母若对此予以批评,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进行限制,很容易压制他男孩子的天性。而且,越是强制矫正,效果越不好。更好的方法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恰当的支持,比如上面这位妈妈,就可以陪孩子一起玩手部游戏;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走到孩子跟前、低声、蹲下来,跟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为孩子这些旺盛的精力寻找合适的兴趣班;带孩子多做户外的体育活动,比如外出郊游、爬山、跑步、踢球等等。

这些引导和活动,如果主要由爸爸带领男孩子去完成,将是非常棒的事情。因为,在大运动、够激烈的活动中,爸爸的“硬汉”形象,无疑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子的气质形成,是个非常好的参照榜样。

电台名主播离世前写给儿子的信


这是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在世的最后日子里,给儿子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很快在各大网站流传,很多父亲们看后感触极深。这封信不仅给儿子看很受启发,它同样适合给所有人看,虽然字数不多,但蕴含着父辈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儿女无限的爱,非常感人!

我儿:

写这个备忘录给你,基于3个原则:

1、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2、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沒有人会跟你说。

3、这个备忘录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1、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2、没有人是不可代替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看透了这一点,将来就算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3、生命是短暂的,今天或许还在浪费着生命,明天就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会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4、爱情只是一种感觉,而这感觉会随时间、心境而改变。如果你所谓的最爱离开你,请你耐心地等待一下,让时间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5、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也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6、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的下半辈子,同样的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开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7、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别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8、我买了20年的彩票,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都没有中过。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

9、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你的爸爸梁继璋

拓展阅读:爸爸一定要教给孩子的几件事

爱妈妈

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爱妈妈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这不无道理。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足够的互相关爱,因为家里的小孩随时都在观察与吸收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和异性的相处。

若是妈妈不快乐,倒霉的是小孩。因为多数家庭还是妈妈陪伴小孩的时间长,如果妈妈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妈妈,不要争夺管教权,而是去理解妈妈为何那样做,或适度带妈妈抽离执着的状态。比方换手照顾小孩、安排夫妻相处时间,即便是两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艺课,利用等小孩的空档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帮妈妈充电。

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赛、看电影……与爸爸共有的种种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带着孩子多接触、体验美好的事物,能带给孩子不少安全感与美好回忆,这能成为稳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难关、挫折时,帮助他坚强。

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亲稳定的承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仪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不管阴晴圆缺,不管跟孩子有过多么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项仪式。即使误会或冲突一时半晌解不开,孩子心底仍会确认与感受到爸爸不变的爱。

一个溺爱儿子的母亲的故事


关于溺爱,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妈妈,我要机车,这样上学比较方便。」

「可是你还没满十八岁。」母亲说。

「不管,给我嘛!」

于是,儿子有了一部机车。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又来找母亲。

「妈妈,我要最新款的手机,不然出门没面子。」

「那旧的怎么办?」母亲问。

「那不是重点,重点是:妳到底爱不爱我?」

于是母亲没再说什么,给宝贝儿子买了一只手机。

从那次开始,儿子要什么,母亲就给什么。

她想,我可不能失去儿子的爱,在这世上,我只剩下一个最爱的人了。

有一天,儿子打电话找她。

「妈妈,我现在要一笔钱。」

他把那笔数目说了出来。

「开玩笑!」母亲听完大叫一声!

「不是开玩笑,我需要那笔钱!」

「不行!你回家来,我们慢慢谈!」

儿子大吼一声:「原来你爱钱比爱我还多!」

不是这样的。

母亲还想说点什么,但儿子已经把电话挂断了,因为她没有教会儿子怎样听人把话说完。

她心爱的儿子,已经听不懂人话,尤其听不懂拒绝他违逆他反对他的话了。

觉得自己没人爱的儿子,回家以后做了一件震惊社会的事:

把最爱自己的母亲给杀了。

这个母亲,最后还是失去了儿子的爱,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爱,但不要溺爱。溺爱,有时真的会害死人。

在另一个故事里头,有一个从小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无恶不作,最后被捕入狱。

他死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再喝一口母亲的奶水,结果当母亲真的来了,他却把含在口中的乳头给咬掉了!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都是妈妈害的,如果妈妈不要那么宠他,或许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

这种想法很要不得,每个长大的人都该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父母出面负责。

真正成功的人,会把失败的责任归给自己,却把成功的因素归之于他人,归之于上天;真正的失败者正好相反,他们会把成功归给自己,却把问题推给别人,怪罪上天不照顾自己。

但另一面,从故事中我们也看出家庭教育的影响真的很大。

教育,不能真正解决人所有的问题,但不好的教育,往往就是制造问题的工厂。

人性中有其黑暗的一面,有罪住在其中;加上不合适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就有如火上堆炭,让世界陷入一片火海。

溺爱、凌虐或者逼压太紧,都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唯一能达成的就是把孩子内心的野兽养肥,最后反噬自己。

爱,但不要溺爱。爱,要在光中去爱,要为心爱的人儆醒,用你的祷告守护他们。

也许你仍然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未来的事谁也不知道。但你可以把天大的事情信托给至大的神,把一切难题带到耶稣面前去说!

有孩子后的第一个春节


今年春节的不同是家里多了个小人儿,多的这个小人儿彻底颠覆了以前过节的轻松和惬意。

虽然以前也老说过节没意思,但还是能在这几天里安排些自己喜欢的节目,有钱的时候安排出去旅游,到处瞎逛,不理智地消费,胡吃海塞,最最无聊的时候也能在家睡懒觉,看看盗版盘,玩玩游戏啥的,但是今年,这些统统别想啦,全心全意,鞠躬尽瘁地陪这个小小人儿吧。

我家阿姨明天就走了,回老家过春节,看着她高高兴兴地收拾东西,给我看买的年货,跟我打听去火车站的最近路线,我的心里一阵阵地失落,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也许别的妈妈们会拍我,自己带孩儿有啥可怕的,何况还有爷爷奶奶和孩儿他爹能帮忙,说起来也是到中年的人了,也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些风雨,对带孩子还有恐惧的话真有点丢人,想起妈妈曾经讲述的,她一个人带着四岁的妹妹和六个月的弟弟,从内蒙乘火车到北京,三十多年前普通老百姓是坐不到卧铺的,硬座呀,将近二十个小时,能想象是多么的艰苦么,据说还带着暖壶和大搪瓷缸子,要给弟弟冲奶粉。我没脸在妈妈面前叫苦,我所谓的苦在她老人家眼里都不叫事儿,我觉得就是因为她太强了,弄得我现在比较废物。

恐惧的原因是对以前生活的怀念,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没自由啦,这种心理在做祟呢。上个礼拜公司要开年会,每到这时候公司里的女士们都浓装艳抹,花枝招展地,跟明星走红地毯似的,我虽然人老珠黄,但也不想邋遢得到是显眼了,就到理发店弄了弄头发,也就是做了个营养油,修剪了头发帘儿,那个小工一边给我弄一边说:“姐,你的白头发都出来了,要不染染发根?”我说不了,没时间,我早就知道白头多了,每天梳头的时候都能看到两鬓和头顶银光闪闪地,没办法,啥时间弄呀,做头发太占用时间了,没个三五个小时完不了,白就白吧,比白毛女强点就成。

跟原来的同事聊天,她08年10月生了老二,然后就全职在家带孩子,人家老公自己开公司的,家里置了好多房产,经济上宽裕得很,她说5号就全家去云南旅游了,我眼红呀,羡慕嫉妒恨,咬牙切齿地暗暗说,我忍,我忍,我就当自己被判了两年徒刑,等后年我家孩儿也两岁多了,我春节也出去,哼!!!

原来春节还爱买衣服,快四十的人啦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其实青春早已经是小鸟一去不回还,今年没心情,脸上的眼袋和色斑,还有皱纹,肚子上的赘肉,再也没勇气走进商店试穿漂亮的衣服了,只是在淘宝上买了两件长款的毛衣,能盖住肥臀和粗大腿的。

春节老老实实在家陪宝贝,等宝贝长大,再带他周游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着他的笑脸和家人一起宅着。

孩子一岁后第一个“逆反期”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毁掉一个孩子仅需7步 ,80%的家长却正在做!


以下方法家长及部分老师都在使用,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不和蔼,不使用商量的口吻,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片语,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有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鐧。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喜欢《一个80后中国女孩写给未来儿子的信》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