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沉甸甸的果实”,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有一天,我上的是晚班,我们校区到晚上还有一个孩子一直都在上课,到快下课的时候孩子的妈妈来接孩子了,而且还带来了饭菜。妈妈想让孩子在这里吃完饭再走,如果要是回到家里再吃饭的话那就会太晚了。这时孩子还没有下课,我作为这个校区的教务,而且平时也和这位家长的沟通比较多,比较熟悉,所以就主动和家长坐在一起聊起了天。这时就看到家长从包里往外面挑东西,我也好奇起来了,因为我也想知道她到底想做些什么呢?这时就看见两个很红很新鲜的小番茄映入我的眼帘了。家长对我说,快吃吧,你们工作也很辛苦的,吃饭也没有点,肯定饿了,快吃吧!

这时我被感动了,虽然只有两个小小的番茄,但是这是家长的一片心啊!她理解我们的工作,她也在关心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当我吃这两个小小的番茄的时候,觉得它是格外的甜。这时我的心也是暖暖的,血液都在加速循环。所以我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学员做好服务工作,也让家长对我们更满意!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妈 妈的困惑:宝宝的头型的问题


妈妈的困惑:宝宝的头型的问题自从我生下**,我粗粗估了一下,约有近百人就**睡头型的事情给我建议、忠告甚至批评。他们强烈而急切地要让我相信:**的睡姿需要调整和控制,那样才能睡出一个漂亮的头型出来。

可是我一直很疑惑,孩子的头型真的可以睡得漂亮吗?不是天生的吗?虽然有很多人会言之凿凿,摆事实讲道理地告诉我,孩子的头型就是睡出来的,但我没有看到可靠的资料证实头型可以通过控制睡姿睡得漂亮,心里总有些犯嘀咕。一犯嘀咕,我就又想自己求证了。我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从**一出生就让他自由睡眠。也就是说,他爱侧哪里侧哪里,他愿意怎么睡就怎么睡。

大家对我对此问题的无动于衷有些无可奈何。

其实,我在想,为什么那种扁平脑袋就一定是好看的?我为什么不能觉得圆脑袋好看呢?重要的是,一个刚刚离开呆了9个月的舒适亲切温暖的子宫的新生儿,他(她)来到这个世界后,面临的其实是莫大的挑战——得适应子宫外面的新生活和新环境,可是,大人们似乎不管这个,而是坚定不移地控制这些小人儿,不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睡觉,而要按大人们的审美观点去睡头型!我觉得这是挺残忍的事,呵呵。

我生完**后才知道,我被那句形容睡眠质量极佳的话——“婴儿般的睡眠”给蒙了。因为宝宝可并不像小说或者散文里写的那样,安宁得像天使。我的**总是睡不了多久就哼唧哼唧,不然就又蹬脚又舞手,反正我完全被他的睡相给弄得傻乎乎的,问了很多人才肯相信,小婴儿睡觉其实本来就是这样,时不时会有“动作”的。

那么,可以想见,为了让宝宝睡头型而对宝宝进行的控制,其实不是宝宝愿意的——这会打扰到他们的睡眠,继尔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在睡眠质量与头型美丑之间,我愿意取前者。

可能更好的办法是:如果您确实觉得宝宝要扁型脑袋才好看,那么,在不影响宝宝睡眠质量的前提下,调整调整。只是,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二者好象有点不好协调。我曾经因为看到宝宝总是侧着脸甚至把头扭得与身子成直角睡觉而很担忧他劳累,因此把他的脑袋搬正了睡,但不是把他弄醒了,就是刚搬正他又很不满地往又换回自己喜欢的姿势继续睡了。月嫂说,她的一个客户,为了给儿子睡头型,甚至把孩子的脑袋夹在两摞书本当中,但是也没取得效果,因为这个可爱的固执的宝宝,竟然有本事把那两摞书给挤一开一边,然后取了个侧睡姿势呼呼大睡。那就是说,如果真要保证漂亮头型,那就得完全地一个人守着宝宝睡了。还真有这样的,我一位同事的母亲说,她给她女儿做月子时,请了保姆照顾女儿的生活,而她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外孙女的床头边,守着外孙宝宝睡觉,只要侧睡了立即搬正,如此守了一整个月,睡了一个极其漂亮的扁脑袋出来。这位阿姨语重心长、反复再三地交待我,也得像她这么做。她说,这是有回报的。可我既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帮我守宝宝睡头型,也没有这样的毅力。终究,我决定:宝宝睡觉,重质量,别重头型。而如果在保证宝宝睡眠质量的前提下,调整下睡姿,使头型漂亮些,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溺爱的孩子的危害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下面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的害处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是由于前边那四个原因,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事实上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包括他的成长、学习、价值观的确立、社会发展、孝敬父母方面等等,都构成了诸多的害处。

1、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独生子女,从诞生那天起,把全家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因为是独生子,所以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关注。如果我们要用画图表示,那么图上的箭头都是指向孩子的,这就是周围大人对孩子的爱,他整天都被这种溺爱包围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只是接受爱,而不懂得付出爱,他每天都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爱,无法去爱别人。一般来说,他要真的爱别人,首先要和别人建立联系,然后他才能产生对别人的爱。

2、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我们发现,在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脑里边装着一些混乱的价值观念。所有的孩子都将必须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那种正确价值观的熏陶,那他再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他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然后他就会觉得他不需要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他觉得自己满足就可以了,甚至他的思维就停滞在那种感觉里。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这都是溺爱使孩子产生的结果。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4、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我们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也就说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他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在我们房间里,就能很好地观察出这类孩子,当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时,然后紧跟着其它的毛病就都出现了,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我们家长的溺爱限制了。非常明显,厌学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论文:正确的父母应该做正确的的事


1.看待孩子需要可观:要做到客观地看孩子,并不容易,因为每个父母在长期和孩子生活中,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心头肉,也就是身体的一部分,试问,对于自身你能了解多少?所以父母就像丈八的灯台,照的到别人家,照不到自己家。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缺点,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或缺点。时间以爱的形式蒙蔽了双眼,容易忽视自己孩子的特性,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父母应该跳出既有的视野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从一个邻居、朋友或者陌生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让你惊讶的同时又感到清醒。

2.看待孩子需要理性

要理性的看待孩子也不容易,因为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来肆意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给孩子。或许你以为理性这种东西有些冷冰冰,不如感性来的温暖(),感情需要温暖。但是,理性的爱是爱的一种升华,它突破了人类原始的冲动,高尔基曾说过:“母鸡也会爱孩子!”爱护幼崽是动物的天性,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他会理性的去爱。

别的孩子打了你的孩子,你怂恿他去还回来,或者自己上前“讨回公道”,但是你是否知道是你的孩子侮辱人家在先。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理性的去爱孩子,自己的孩子做错事了,受到惩罚那是应该,不能因为看自己的崽儿失了便宜,就去讨要,护犊子谁也会,可这种爱是低级的,是不理智的,他长大后,你还能期望他能成为一个正义、正直的人吗?要理性战胜原始冲动,那么你的人生,“育儿事业”都会向前一大步。

3.不要有攀比心

攀比心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很多父母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当然这里的别人通常是同事了、邻居了、朋友了等,处在同一水准的人家;你当然不会拿李嘉诚的儿子跟自己家比,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攀比的话就是: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怎么怎么样,你就不能那啥那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赞同。攀比往往和嫉妒相联系,是一根毒刺,它伤害的是你自己和孩子。嫉妒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打击了他的自信心,蹂躏着他的自尊心。这种话听多了以后,会让你的孩子越变越堕落,越来越自卑,慢慢变得自闭,对未来埋下很深的隐患。放低你的要求,降低你的姿态,你能体谅一个陌生人,为什么不能体谅你的孩子。你认为你的孩子没有那么好,那你为他们做得够好吗?

4.要宠爱,不要溺爱

宠爱和溺爱往往只差一步。宠爱可以,毕竟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宝贵的礼物,应该哄(他)她开心,陪她玩耍,不能冻着,不能饿着。但是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为了哄他(她)开心,要什么你给买什么;为了陪他(她)玩耍,让爷爷奶奶当牛做马;非名牌不穿

,你担心他(她)冻着,就不顾经济条件给他(她)买回来;挑食不吃饭,你担心他(她)饿着,顿顿让他去肯德基,这就成了溺爱。

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任性妄为,这叫不懂事的孩子,不过,孩子的错都是父母的错,归根到底还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爱他可以,但是要有限度、有条件、有前提,这是宠爱。反之,没有限度、没有条件、没有前提就成了溺爱。宠爱和一种宽容,溺爱则是一种纵容。

两者都是父母的一种态度,你以什么态度培养孩子,他就会给你相应的结果。

5.不要把自己坏的一面表现给孩子

夫妻之间争吵,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种影响很坏。首先,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了那样的打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在吵架,孩子在旁边哭泣。他会感到恐怖和无助,就像是在一个人在黑森林里迷了路。一次吵完架之后,孩子会伤心很久,心情低落、压抑、伤感。如果父母经常性的吵架

有创意的孩子的特征


父母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创意,从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要了解孩子的创意性,实际的观察可能比测试更为准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创意行为也不同。但是下面所列举的这些行为的特征,可以为家长判断自己孩子的创意性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1. 喜欢问问题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早上,星星是从哪里消失的?"有些孩子会不停地问诸如此类的问题。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活跃的思维,使得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提出问题来。五岁的贤俊就总是问"雨是从哪里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而且,有创造力的孩子不会仅仅满足于一个单纯的答案,他们会自己探索,直到充分理解为止。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把父母和周围的人问得哑口无言。

2. 对小事或幻想的事情也会问个究竟,有进行逻辑思维的倾向

六岁的恩灿问妈妈:"妈妈,你说说彩虹是软软的呢,还是硬硬的很结实呢?"妈妈反问她,你觉得呢?恩灿回答说:"彩虹应该是硬硬的,因为天使要在上面走路。但是天使又有翅膀,所以彩虹也可以是软软的。"像这样,恩灿可以把一件事情分成两种情况,并分别进行逻辑思考。

3. 比较好动,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有创意的孩子,如果有了新鲜有趣的想法,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他们比普通的孩子问更多的问题,也能比普通的孩子想到更多的方法,所以有时候会被父母和老师认为话多,而且行为怪异。

小学一年级的宗协常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些新想法,或者是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逗得身边的小朋友大笑。所以老师经常批评他注意力不集中,破坏课堂秩序,有时候还要受罚。但是他确实是个很有创意的孩子。

4. 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五岁的圣雅在玩给词语下定义的游戏中,把"唠叨"解释成"两天之后才会消失的话"。她还会改编歌词,新歌词既押韵又有趣。比如《我的故乡》,就被她改编成"我生活过的故乡,是首尔报社小区,旁边有报社,旁边有学校。"(注:这是韩国很有名的一首儿歌,原歌词是:我生活过的故乡,是鲜花盛开的山村,有桃花,有杏花,还有金达莱。)

5. 有出色的幽默感

比周围的孩子有更多的幽默感,并且能够经常使用幽默,也是创意性丰富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被小鬼抓住了,为了不被它吃掉,你会怎么办?"大部分的孩子会回答:"救命啊,别吃我呀!"但是六岁的在胜却采取了一种幽默的方法:"哎哟,这不是我的鬼大哥吗?好久不见了,受小弟一拜!"

又比如在看《驴子与行人》的连环画时,他自己编了这样的故事:驴子掉进了水里,儿子和爸爸都觉得,"哎呀,真舒服呀,这下可痛快了!"但是驴子想的却是,"要赶快游到陆地上去呀!"

6.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般的孩子只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感兴趣,但是有的孩子则不然。即使受到父母的责骂,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知道一件事物的构成,一定要亲自去分析。五岁的民浩自己拆解玩具机器人,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连胶囊里的药也要倒出来看一看。

7. 不喜欢固定的模式

有创意的孩子讨厌模式化的东西,常常自己进行独创性的活动。有一天,五岁的贤儿在作业纸的姓名一栏里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画了一个*(这是她自己理解的"爆发"一词的表示)。因为那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6·25朝鲜战争。所以想用"爆发"的符号代表自己的名字。画好一幅画后,在写名字的时候,她也会根据自己画的内容,每次都标记一个不一样的符号。

8. 能对物品进行多种形式的利用

十岁的在熙把空的塑料可乐瓶剪成细条,并贴上不用的包装纸,镶在照片四周当成相框,把用过的花束里的布片做成电话座机下面的垫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别的小朋友想不到的小东西,她能做出许多来。

9. 想象力丰富

问六岁的贤圭,能用两个三角形的卡片拼出多少种图形?仅仅三分钟,他就想出了如此多的样式:

10. 不怕犯错误,富于冒险精神

有创意的孩子不怕父母或老师说自己的答案不正确,能够大胆的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即使结果会失败也不怕,仍然喜欢做实验。五岁的熙胜发现了冰箱门的磁铁后,把厨房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磁铁上试一试能不能吸得住,结果被剪刀伤了脚。为了查看削铅笔器的里面是什么样的,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个削笔器。

11. 对矛盾的事物很敏感

有创意性的孩子对逻辑上不相符的事情很敏感。小学三年级的恩英,看到电视上刚刚演完介绍制作高热量食物的节目,马上就插播减肥食品的广告。她认为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很认真地批评了这个现象。

12. 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六岁的胜民,平时就比周围孩子有独特想法。老师让画一幅人们喊"万岁"的画。别的孩子都画的是一个人高举双臂,只有胜民画的人,两只手臂后还有两只手臂,这让老师感到很诧异,问其原因时,他解释说:"前面的两只手臂是爸爸的手臂,后面的两只手臂是孩子的,所以有四只。"

13. 有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

有创意性的孩子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思考,有很强的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小学二年级的民周能用图画表示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过程。让五岁的海美用火柴棒搭房子,必要的时候她知道毫不犹豫地把火柴棒折断。

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我们是如何继承父母的教养方式,并把它施加给我们的孩子的呢?如何改变这些桎梏我们的模式呢?Parents采访了临床心理专家、灵性导师白大卫。Parents: 童年的经历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白大卫:大部分人都无法意识到早期生活(童年和青少年)对我们人生的重大影响。童年,虽然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却奠定了我们一生的模式基础。从胎儿时期,我们就开始经历情感的刻录,同时,也开始吸收内化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出生后,刻录和内化继续。到了青春期,我们已经有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个刻录,同时基本模仿或反叛了父母(和主要抚养者)所有的行为、情绪和态度。随后,我们背着这些刻录和模式进入成年,无意识地、自动地、一次次地运行出童年的程序,误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感受、行为准则、个性或我们对世界的正确判断。Parents: 我们常常厌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但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为什么还会有意无意地复制他们的行为呢?白大卫:亲密关系最能反应出我们的内在小孩模式,也最容易激活内在小孩的负面情绪。我们与伴侣的相处模式,往往映射出我们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而成为父母之后,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行为、思维模式更会无意识地表现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本来非常讨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但却总会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曾经对我们大吼大叫,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时,也忍不住对他咆哮;父母对我们非常严厉,我们也会无意识地对孩子要求很高……而我们的孩子却迅速地吸收着这些模式,看着他重复我们的经历, 又让我们痛苦、自责。很多父母都是从孩子身上,开始对这些模式产生警觉,于是,我们寻求各种解决方法,学习各种育儿之道。然而,只要造成这些模式的刻录没有被清理掉,我们就无法真正摆脱这些模式,我们努力学来的那些理论、方法只能浮于表层,无法长久。而那个受了伤害没能成长的内在小孩总会时不时从无意识里跳出来,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情绪,给孩子、给亲子关系造成伤害。Parents: 如何真正摆脱这些模式呢?白大卫:首先需要理解我们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在小孩如此受伤?观察我们现在的行为模式,回忆父母对待我们的模式,能让我们对内在小孩有所理解。第二步,我们要做的是接纳。接纳那个被冰冻的内在小孩,接纳创伤带来的情绪,而不是排斥、压制它,也不是沉浸在创伤里,抱怨命运,这两种态度,都没法实现疗愈的目的。第三步,我们通过释放情绪来清理这些不好的刻录。释放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音乐表达情绪、用砸枕头的方式宣泄愤怒、向朋友倾诉、写日记、冥想等。第四步,我们要学习如何爱我们的内在小孩,过去我们的情绪之所以被一次次地激发出来,是因为我们妄图让别人来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要记住,能够疗愈内在小孩的,只有我们自己。小时候,我们的内在小孩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现在,成年的我们要承担起照顾内在小孩的责任,倾听他、接纳他、支持他、指引他。Parents: 只要我们自己觉醒、疗愈了内在小孩,就能改善亲子关系吗?白大卫:通过疗愈,我们会保持觉醒,能时刻观察到自己的行为,不会再因无意识的冲动而伤害孩子和他人。觉醒亦会让我们敞开心门,对事务的观察更为敏锐,更能洞察孩子情绪背后的诉求,更好地与孩子互动。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快乐的,疗愈能让我们的心归于平静,对孩子来说,做一个平和、快乐的父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对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刘老师的推荐下,我细心地阅读了《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本书。事后,对孩子的教育认知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以前,可以说只是要于表面,现在可以由表及里了。

对孩子的教育,我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将会以身作则,对于孩子既要有紧迫感,又要让她充满信心。在学习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一些优良的品德:善良、慈爱、自信、乐观坚韧、勇敢不是简单通过学习就能获得的,而是要孩子融入生活,让其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慢慢地磨练,在经历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后,孩子的心才会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出现矛盾时,要冷静面对,然后在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现矛盾的原因,先要找自身的原因,一定不要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的生活中,孩子一定要有所担当,化解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播下爱的种子。我相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的心灵会非常阳光,这也为她以后的生活道路打下了基础。

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技能培养,要求其身、心、智全方位地发展,其中心的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美好心灵具有关键作用,拥有良好的心态,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真心希望我的孩子在“历炼”的过程中,能懂得付出、宽容、自律,知道感恩。能成为一个乐观、积极、拥有阳光心态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你每天的心态,如果你每天心情好,你的生活也会很美好。【希望一定会成为现实!我们共同努力!】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更加不可能要孩子都变成一个样!孩子们生下来,都有自己的天生的气质,有的孩子开朗、有的孩子不善于说话、有的孩子乐观、有的孩子悲观,这些天生自带来的气质,妈妈们又有多少了解呢?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儿童在学前环境中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发怒的问题,是因为他们遗传了家长的性格,具有产生行为问题的遗传倾向。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怎么这么爱发脾气/不听话/倔呢?”

答案是:对小宝宝来说,很大程度是基因决定,天生的。

1、科学实验的证明

科学家研究了一对出生即被领养、40年不曾相见的同卵双胞胎达芙妮和芭芭拉。虽然从未谋面,但是她们的爱好、择偶观、生活小习惯、性格几乎完全一样。甚至40年后初次见面,她们选择的衣着都不谋而合,天哪!

近些年脑科学、基因科学的进展,让科学家发觉,之前忽视了基因的强大作用。不论是智力高低,还是内向外向、胆子大还是胆子小,甚至爱不爱吃辣,都和基因有超强大关系。

所以,其实性格这东西,确实是不太公平的。有的大脑天生就设定成乐天派,有的人性格天生就容易看到黑暗面。基因决定了我们性格的相当程度的底色。

是不是觉得挺震撼的?性格一大部分竟然是基因决定的!但是我们得接受现实啊!这的确是近年来基因科学取得的结论。

要知道,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活泼外向,有数不清的精力,这种孩子恰恰需要靠高能量的运动来挥洒出来,天天让他像安静孩子似的呆着,他会很难受的。还有的内向孩子的妈妈总在问:“如何能让我的孩子大方一点?

如果你能明白,这么小的孩子内向、慢热,更多的是天生基因的影响,而不是你教养方式的原因,你也许会释然下来,学会欣赏天赋的本真的他,而不是急吼吼地去改变他,别跟孩子本身的性格较劲。

2、终结你做父母的焦虑

孩子的性格究竟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说:是孩子天生基因和外界互动的结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每个孩子内化的方式都不同。孩子的不同反应,又进一步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予以反馈。成长二十年左右的数不清的来回、互动,最终才形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质。所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独特的、无法预测的。孩子的人生,是没有“因为X所以Y”这种简单明了的公式的。

换句话说,孩子性格的负面特点,并不一定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教养当然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

3、爱孩子吧!无论他性格和你想象的多么不一样

有一些父母,他们说自己喜欢孩子,但其实他们只喜欢某种特定类型的孩子。

喜欢体育运动的爸爸,可能会对孩子内向好静而感到失望;一个爱美的妈妈,不喜欢打扮的像假小子一样的女儿;喜欢弹钢琴懂艺术的妈妈,总想纠正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女儿;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父母,总发愁孩子为什么不像自己一样爱看书。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孩子本来的面目,而又为孩子立规矩讲原则,这样培养,就大概会有不错性格的孩子了。

家园共育《沉甸甸的果实》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班我的幼儿园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